书评┃科学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什么是科学》是北大科学史课主讲教授吴国盛的新作,汇集了他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科学史探讨科学的本质,对“什么是科学”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作者的回答可以概括为: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是西方所特有的东西,并非世界各个文化体系普遍拥有的东西。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科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异文化的东西。要让科学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就得真正接纳科学的精神实质。在作者看来,科学内在地追求自由,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没有把‘自由’作为理想人性进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难对演绎科学情有独钟、孜孜以求。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演绎科学,不关乎智力水平,不关乎文字形态,不关乎统治者的好恶,而关乎人性理想的设置。”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如果没有,中国古代庞杂丰富的技术积累、科学观测算什么?作者回答:这些也许可以看作是博物学知识。博物学是西方科学传统的一个支流,相对而言,更重视经验观察,重视对个别事物的观测和记录,在这个意义上说,跟中国古代的技术传统颇有共通之处。这个算标准答案吗?并不是。正如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所说:“吴国盛先生不一定是想通过这本书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一种自洽而完备的哲学定论,而是回到历史深处,还原并呈现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标题如此严肃和学术的书,内容却出人意料,非常好读,毫无晦涩之感。作为国内科学史研究的大家,作者对于各种史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有些论述专门问题的篇章,譬如,第二章的“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第三章的“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第四章的“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史料陈述生动有趣,观点一针见血,让人不时生出醍醐灌顶之感。总之,本书既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修养,也显示了他和读者交流的高超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许多学术界人士所漠视和缺乏的。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什么是科学》是北大科学史课主讲教授吴国盛的新作,汇集了他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科学史探讨科学的本质,对“什么是科学”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作者的回答可以概括为: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是西方所特有的东西,并非世界各个文化体系普遍拥有的东西。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科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异文化的东西。要让科学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就得真正接纳科学的精神实质。在作者看来,科学内在地追求自由,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没有把‘自由’作为理想人性进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难对演绎科学情有独钟、孜孜以求。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演绎科学,不关乎智力水平,不关乎文字形态,不关乎统治者的好恶,而关乎人性理想的设置。”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如果没有,中国古代庞杂丰富的技术积累、科学观测算什么?作者回答:这些也许可以看作是博物学知识。博物学是西方科学传统的一个支流,相对而言,更重视经验观察,重视对个别事物的观测和记录,在这个意义上说,跟中国古代的技术传统颇有共通之处。这个算标准答案吗?并不是。正如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所说:“吴国盛先生不一定是想通过这本书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一种自洽而完备的哲学定论,而是回到历史深处,还原并呈现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标题如此严肃和学术的书,内容却出人意料,非常好读,毫无晦涩之感。作为国内科学史研究的大家,作者对于各种史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有些论述专门问题的篇章,譬如,第二章的“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第三章的“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第四章的“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史料陈述生动有趣,观点一针见血,让人不时生出醍醐灌顶之感。总之,本书既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修养,也显示了他和读者交流的高超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许多学术界人士所漠视和缺乏的。


相关内容

  • 教育科学学院第九届大学生读书活动月方案(2)
  • 教育科学学院 第九届大学生读书节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的意见>精神,积极响应今年两会提出的"倡导全名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倡导大学生博览群书.弘扬经典.享受 ...

  • 民法总论第四版书评
  • 为权利而斗争<民法总论>书评 "为权利而斗争",这已在法学界耳熟能详的六字真言,源自于120多年前德国伟大的民法学家耶林同名著述<为权利而斗争>. "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法不仅是思想,而是活的力量.因此 ...

  • 关于学术道德问题的思考
  • 关于学术道德问题的思考 摘要:2003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学术道德提升期待制度建设>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即学术道德问题.随着去年,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教授汪铭铭大规模抄袭事件被披露以后,人们的这种不满情绪表现的更加明显,学术道德问 ...

  • 流浪的星星
  • 2009-03-27 19:28:21  来自: [已注销]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评论 在京津城际火车的途中,我百无聊赖的拿起那本铁路杂志消磨时间. 忽然,一行文字跃入我的眼帘-- 失败比更加值得歌颂. 以塞亚伯林 这是我这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在这次无聊的旅行中唯一的收获. 啊,壮烈的毁灭,伟大的失败! ...

  • 中东书评 | 一个关于伊斯兰教的比较研究
  • 1977年,帕特里夏·克龙(Patricia Crone)和迈克尔·库克(Michael Cook)合作完成了一本他们认为是"异教徒写给异教徒的书"--Hagarism: The making ofthe Islamic world,就此闯入了早期伊斯兰研究的领域.在<圣经 ...

  •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书评
  • 西班牙人的火焰与激情 --读希梅内斯<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滕延秋 如今的西班牙,最举世瞩目的恐怕是两项体育运动--斗牛和足球.这两项运动,不一样的形式,却共同展现着一种生命的热烈和澎湃.一个民族,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却会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希梅内斯书中概括的"火焰 ...

  • 中国书评二十年
  • 作者:伍杰 中国图书评论 2002年03期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二十来年书评事业的发展,很难划分阶段.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起伏.从1979年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1年以前:第二阶段是1982年至1 ...

  • 王泽鉴民法总则书评
  • 王泽鉴<民法总则>书评 本书学生在大学时期已经阅读完结,故今天想从整本书出发,从一个比较为宏观的视角谈一谈王老师的这本书. <民法总则>此书共分十二章,50余万字,气势恢宏,高屋建瓴,以民事法律关系的展开为框架,将与民法总则相关的几乎所有问题纳入研究视野.该书体系严谨,资料翔 ...

  • 写好一篇书评的方法与要点
  • 写好一篇书评的方法与要点 热度 16已有 374 次阅读2013-8-15 09:58 |系统分类:教育| 硬功夫, 联想, 个性, 读者, 如何 分享到9 莫提默·J.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写道: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