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无边际的假设者汤姆斯·戈尔德

  宇宙连续创生的假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而且距离地球越远的天体,远离地球的速度也就越快。   这个新发现似乎意味着宇宙在不断膨胀。由此逆推,不难得出结论:宇宙的过去一定比现在更小。推到最后,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曾被挤压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当中,大爆炸理论由此而生。大爆炸理论指出宇宙开始于一次大爆炸,然后向外膨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星系等天体。   大爆炸理论虽然解释了宇宙不断膨胀的事实,但却无法回答人们的普遍疑问: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呢?因此,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宇宙学家的反驳,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汤姆斯・戈尔德。   戈尔德(1920~2004)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天文学家,小时候随父亲来到柏林,纳粹上台后,他和家人一起走遍欧洲,最后定居英国,上了剑桥大学。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美国,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   1948年,戈尔德和同事邦迪提出,那些不断离我们而去的遥远星系,实际上最终会跑出我们的宇宙。而随着星系的分离,在星系之间的广大空间会慢慢地形成新的物质。当相邻的两个星系之间的距离加倍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形成足够的物质来组成新的星系,因而星系在空间的密度保持不变。就这样,老星系跑出宇宙而新星系产生,但宇宙总的图景不随时间改变,这就是“稳恒态”宇宙。稳恒态宇宙学认为宇宙处于连续的创造过程之中,当宇宙不断地膨胀时,新的物质便连续地在星体中创造出来以填补空隙。这个理论不但完美地解释了宇宙不断膨胀的事实,而且避免了大爆炸理论难以摆脱的“奇点”困扰。   但连续创生理论要求物质能不断从无中创生出来,这挑战了能量守恒定律,从而受到人们的质疑。上世纪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明了大爆炸假说的正确性,使得稳恒态宇宙理论归于失败。虽然这一学说没有成功,但提出这一学说的人是伟大的,因为这一学说要挑战更加权威的能量守恒定律,这需要具备强大的勇气。   一个又一个天才式假设   戈尔德在宇宙形成假说上的失利,并没有妨碍他在面对宇宙新发现时大胆假设的热情。1968年,天文学界发现了脉冲星,戈尔德认为该天体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他还指出,由于脉冲星的强力磁场和高速自转,会使其发射的电磁波类似旋转的灯塔光束。这个理论在第一次脉冲星国际研讨会上就遭到了否定,但是后来,当人们用阿雷西博电波望远镜观测到蟹状星云内的脉冲星之后,才发现戈尔德的理论是正确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戈尔德在美国宇航局工作时对月球表面状况进行的预测。在航天器未曾到访月球之前,人们大多猜测月球表面遍布着岩石。但是戈尔德在经过分析后却预测,月球表面被一层来自“太阳系中碎片持续撞击”而产生的细颗粒尘埃所覆盖,也就是说,地球表面分布的不是岩石,而是尘埃。刚开始,他认为这层尘埃非常之厚,人类如果在月球上降落,将会被尘埃完全埋没,但不久后他又对月球上的环形山和静电场进行了分析,得出太空人的靴子会陷入月球表面3厘米左右的结论。   同事们都认为他的思想极为荒谬,还将这些尘埃戏称为“戈尔德尘埃”来嘲笑戈尔德。但是戈尔德并不为所动。10多年后,当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研究人员确认了戈尔德预测的正确性。   我们是外太空“垃圾”?   除了对天体物理学的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假设外,对于人类的起源,戈尔德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是泛种论的坚定支持者。泛种论起源于古希腊,在19世纪再一次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假说猜想有各种生命形态存在于整个宇宙当中,它们通过流星和小行星等“媒介”来散播、繁衍,而地球生命正是由此而来。   在原始的泛种论看来,一个星球能否产生生命,完全是随机的,地球是因为“运气不错”,刚好有宇宙中携带某些生命种子的天体降落地球,因此才使得地球的生命得以起源。但是戈尔德却另有想法,他提出了一种“垃圾理论”,认为在很久之前,有外星人路过地球,它们随手将垃圾倾倒在这颗贫瘠的星球上,而地球最初的生命则是在这些垃圾之上滋生出来的。   这种理论看起来不是很靠谱,说我们起源于一堆垃圾,怎么看怎么感觉是在说胡话。但是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这似乎也不是没可能。比如因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的定向泛种论,就是说宇宙中所散播的生命并非自然随机发生的,而是由高等的外星民族所为。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公认,但是却被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的作者所引用,倒也成了一种经典。或许当有一天,我们真的遇到了“外星人”,就能向它们求证泛种论的真实性了。   挑战石油形成理论   上世纪50年代,戈尔德对石油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传统理论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都是古代的有机物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经历压缩、加热等“工序”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石油的“原料”是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的尸体。但是戈尔德却另辟蹊径,从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出发,提出了石油并不必须要由生物生成的观点。碳氢化合物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地球内部本来就有许多碳,其中一部分自然地也是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戈尔德认为,石油在45亿年前以化合物分子的形式封闭在地核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化合物分子被岩浆等液体携带到地底浅层,并给微生物群落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石油中往往会出现生物化石的痕迹。因此,石油是由板块构造力,而非生物遗骸的分解产生的。   为了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戈尔德和同事史蒂芬・索特尔还绘制了一幅世界产油区与历史地震活动区域的地图。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许多石油产区,如墨西哥、波斯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位于主要的地震带上,这从侧面证明了戈尔德假说的正确性。   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地质学家、生物化学家、地球化学家的联合指责,但是戈尔德却不打算放弃自己的观点,他相信,也许不久的将来,这将被证实是石油的真正成因。   戈尔德给科学界带来了太多的震惊,以至于当他去世时,与他共事过的人们都表示,“他将被所有人铭记,因为他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颠覆传统的创意”。他是一位漫步在科学世界的无畏假设者,他的特别,只源于他对科学最执著的探寻。

  宇宙连续创生的假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而且距离地球越远的天体,远离地球的速度也就越快。   这个新发现似乎意味着宇宙在不断膨胀。由此逆推,不难得出结论:宇宙的过去一定比现在更小。推到最后,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曾被挤压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当中,大爆炸理论由此而生。大爆炸理论指出宇宙开始于一次大爆炸,然后向外膨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星系等天体。   大爆炸理论虽然解释了宇宙不断膨胀的事实,但却无法回答人们的普遍疑问: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呢?因此,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宇宙学家的反驳,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汤姆斯・戈尔德。   戈尔德(1920~2004)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天文学家,小时候随父亲来到柏林,纳粹上台后,他和家人一起走遍欧洲,最后定居英国,上了剑桥大学。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美国,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   1948年,戈尔德和同事邦迪提出,那些不断离我们而去的遥远星系,实际上最终会跑出我们的宇宙。而随着星系的分离,在星系之间的广大空间会慢慢地形成新的物质。当相邻的两个星系之间的距离加倍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形成足够的物质来组成新的星系,因而星系在空间的密度保持不变。就这样,老星系跑出宇宙而新星系产生,但宇宙总的图景不随时间改变,这就是“稳恒态”宇宙。稳恒态宇宙学认为宇宙处于连续的创造过程之中,当宇宙不断地膨胀时,新的物质便连续地在星体中创造出来以填补空隙。这个理论不但完美地解释了宇宙不断膨胀的事实,而且避免了大爆炸理论难以摆脱的“奇点”困扰。   但连续创生理论要求物质能不断从无中创生出来,这挑战了能量守恒定律,从而受到人们的质疑。上世纪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明了大爆炸假说的正确性,使得稳恒态宇宙理论归于失败。虽然这一学说没有成功,但提出这一学说的人是伟大的,因为这一学说要挑战更加权威的能量守恒定律,这需要具备强大的勇气。   一个又一个天才式假设   戈尔德在宇宙形成假说上的失利,并没有妨碍他在面对宇宙新发现时大胆假设的热情。1968年,天文学界发现了脉冲星,戈尔德认为该天体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他还指出,由于脉冲星的强力磁场和高速自转,会使其发射的电磁波类似旋转的灯塔光束。这个理论在第一次脉冲星国际研讨会上就遭到了否定,但是后来,当人们用阿雷西博电波望远镜观测到蟹状星云内的脉冲星之后,才发现戈尔德的理论是正确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戈尔德在美国宇航局工作时对月球表面状况进行的预测。在航天器未曾到访月球之前,人们大多猜测月球表面遍布着岩石。但是戈尔德在经过分析后却预测,月球表面被一层来自“太阳系中碎片持续撞击”而产生的细颗粒尘埃所覆盖,也就是说,地球表面分布的不是岩石,而是尘埃。刚开始,他认为这层尘埃非常之厚,人类如果在月球上降落,将会被尘埃完全埋没,但不久后他又对月球上的环形山和静电场进行了分析,得出太空人的靴子会陷入月球表面3厘米左右的结论。   同事们都认为他的思想极为荒谬,还将这些尘埃戏称为“戈尔德尘埃”来嘲笑戈尔德。但是戈尔德并不为所动。10多年后,当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研究人员确认了戈尔德预测的正确性。   我们是外太空“垃圾”?   除了对天体物理学的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假设外,对于人类的起源,戈尔德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是泛种论的坚定支持者。泛种论起源于古希腊,在19世纪再一次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假说猜想有各种生命形态存在于整个宇宙当中,它们通过流星和小行星等“媒介”来散播、繁衍,而地球生命正是由此而来。   在原始的泛种论看来,一个星球能否产生生命,完全是随机的,地球是因为“运气不错”,刚好有宇宙中携带某些生命种子的天体降落地球,因此才使得地球的生命得以起源。但是戈尔德却另有想法,他提出了一种“垃圾理论”,认为在很久之前,有外星人路过地球,它们随手将垃圾倾倒在这颗贫瘠的星球上,而地球最初的生命则是在这些垃圾之上滋生出来的。   这种理论看起来不是很靠谱,说我们起源于一堆垃圾,怎么看怎么感觉是在说胡话。但是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这似乎也不是没可能。比如因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的定向泛种论,就是说宇宙中所散播的生命并非自然随机发生的,而是由高等的外星民族所为。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公认,但是却被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的作者所引用,倒也成了一种经典。或许当有一天,我们真的遇到了“外星人”,就能向它们求证泛种论的真实性了。   挑战石油形成理论   上世纪50年代,戈尔德对石油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传统理论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都是古代的有机物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经历压缩、加热等“工序”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石油的“原料”是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的尸体。但是戈尔德却另辟蹊径,从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出发,提出了石油并不必须要由生物生成的观点。碳氢化合物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地球内部本来就有许多碳,其中一部分自然地也是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戈尔德认为,石油在45亿年前以化合物分子的形式封闭在地核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化合物分子被岩浆等液体携带到地底浅层,并给微生物群落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石油中往往会出现生物化石的痕迹。因此,石油是由板块构造力,而非生物遗骸的分解产生的。   为了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戈尔德和同事史蒂芬・索特尔还绘制了一幅世界产油区与历史地震活动区域的地图。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许多石油产区,如墨西哥、波斯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位于主要的地震带上,这从侧面证明了戈尔德假说的正确性。   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地质学家、生物化学家、地球化学家的联合指责,但是戈尔德却不打算放弃自己的观点,他相信,也许不久的将来,这将被证实是石油的真正成因。   戈尔德给科学界带来了太多的震惊,以至于当他去世时,与他共事过的人们都表示,“他将被所有人铭记,因为他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颠覆传统的创意”。他是一位漫步在科学世界的无畏假设者,他的特别,只源于他对科学最执著的探寻。


相关内容

  • 第10章--市场失灵及其解决对策--习题
  • 第十章 市场失灵及其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 科斯定理 公共物品 外部性效应 垄断 自然垄断 非对称信息 反托拉斯法 公共管制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私人成本 社会成本 私人收益 社会收益 准公共品 二.选 择 题 1.市场失灵是指( ) . A .市场机制没能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最有效率的状 ...

  •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
  •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 ...

  • 拉姆斯菲尔德:奥巴马是我遇到的最软弱总统
  • 2013年09月04日 11:25:13来源: 人民网 0 原标题:拉姆斯菲尔德:奥巴马是我遇到的最软弱总统 资料图: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据美国媒体9月4日报道,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向白宫呼吁在叙利亚问题上当机立断.他嘲笑奥巴马是自己有生之年遇到的最软弱总统. 当天,81岁的拉姆斯菲尔 ...

  • 南开17春秋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v 1. 哪个国家层被称为"世界的米仓" . 新加坡 . 日本 . 中国 . 泰国 标准答案: 2.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的作品. . 雨果 . 托马斯曼 . 狄更斯 . 卡夫卡 标准答案: 3. 中国建筑业最高的奖项 ...

  • 大众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
  • 大众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 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 与物质 ...

  • 二百年来金钱帝国的衰亡与复兴
  • 无论是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还是哈耶克.刘易斯,任何流派的经济学家在分析资本主义得以存活并能不断续命的原因时,都强调了一个过程:生产."反动"的观点说生产能从虚空中创造额外的财富,而马克思则揭示生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手段,是资本家剥削的途径.然而不能复制和一次性的生产,只是发给 ...

  • 布鲁诺·瓦尔特:天才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在五十年前去世了,他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在1962年2月17日去世前不久,他录下了立体声的唱片,可见瓦尔特的思路在同龄的指挥家中还是卓有远见的.奥托·克伦佩勒在六十多岁接受一次电视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与布鲁诺·瓦尔特在艺术上的区别 ...

  • 经济学问题汇总
  •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关于社会选择.福利分配和贫困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者:人类发展与可行能力视角的理论奠基人:也是一位始终关注 并肯定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学术领袖.1933年11月出生于印度的桑蒂尼喀坦(Santi ...

  •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法]巴斯夏,发表于1850年7月]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1] 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