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LEM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小四黑体)

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的教材有:

推荐的参考书有:

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无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总 论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

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重点讲解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一般介绍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重点讲解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二)一般介绍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重点讲解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中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二)一般介绍

1.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2.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1.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 2.HBV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1.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2.HCV、HDV、HEV、TTV及庚型肝炎病毒的特点。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免疫力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 (一)一般介绍

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五.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以肝脏为主)。 六.病理生理: (一)一般介绍

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的病理生理变化。 七.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1.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

2.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小儿、老年人及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八.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2.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肝活体组织检查、超声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九.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十.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二)一般介绍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十一.预后: (一)一般介绍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十二.治疗: (一)重点讲解

1.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的各项治疗措施(一般支持疗法、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 十三.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措施的三大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诊断依据。 (三)了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分型以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宿主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易感性。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出现的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 2.全身小血管、肾的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损伤作用)。 2.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理改变的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类型。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血常规的变化(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异常淋巴细胞的出现),尿常规的变化(显著蛋白尿、管型、膜状物)。 2.血液生化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免疫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其他)。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死率。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 2.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措施。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疫情监测、防鼠灭鼠、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注射)。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 (二)熟悉

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诊断、治疗措施。 (三)了解

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病毒的特性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传入途径、引起乙型脑炎的条件)。 2.乙型脑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性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2.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脑脊液的变化。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周围血象、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并发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病死率、后遗症、死亡原因。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的治疗措施(一般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四节 狂犬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狂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二)熟悉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

(三)了解

狂犬病的病原学、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毒的特性及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发病原理及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三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临床经过的特点。

(二)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血象及脑脊液检查的变化。

2.病原学检查及病毒抗体检测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狂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八.治疗:

(一)一般介绍

1.狂犬病的抗病毒治疗。

2.狂犬病的对症综合治疗。

九.预防: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伤口处理、预防接种)。

第十五节 艾滋病 (AIDS)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艾滋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二)熟悉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措施。

(三)了解

艾滋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其他治疗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特性及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流行状况。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发病原理及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艾滋病三期临床经过的特点(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2.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常规检查的变化及意义。

2.免疫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免疫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

十.预防: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章 立克次体感染

第三节 恙虫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恙虫病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概念。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结构及抗原特性。

2.恙虫病立克次体对外界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恙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2.恙虫病的特征性表现(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大)。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周围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分离及其他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七.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并发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的诊断依据。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病原治疗。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一般治疗。

十一.预防:

恙虫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伤寒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二)熟悉

伤寒的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

(三)了解

伤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伤寒

㈠.概述: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概念以及临床特征、主要严重并发症。

㈡.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伤寒杆菌的抗原特性。

(二)一般介绍

伤寒杆菌的特性、抵抗力。

㈢.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二)一般介绍

1.伤寒杆菌入侵途径,致病机制。

2.回肠下段淋巴结、肝、脾的病理改变。

㈤.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典型伤寒的四期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伤寒的临床类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3.伤寒复发及再燃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

1.伤寒的潜伏期。

2.老年伤寒及小儿伤寒的特征。

㈥.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伤寒血象的变化(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伤寒杆菌培养的时间和意义。

3.肥达氏反应效价的评价及临床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其他检查的意义。

㈦.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

㈧.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伤寒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依据)。

2.伤寒的鉴别诊断。

㈨.预后:

(一)一般介绍

伤寒的预后。

㈩.治疗: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病原治疗(药物及疗程)。

(二)一般介绍

1.伤寒的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慢性带菌者的治疗、复发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伤寒的三大环节,采取合理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要点。

二.副伤寒

(一)一般介绍

副伤寒甲、乙、丙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与伤寒的异同点。

第四节 霍 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霍乱的临床表现及补液疗法。

(二)熟悉

霍乱的并发症、诊断依据及预后。

(三)了解

霍乱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霍乱弧菌的分类、染色及形态、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特性。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1.霍乱的流行史。

2.霍乱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季节与地区。

3.O139霍乱的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霍乱的发病机制。

2.霍乱的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典型霍乱的分期(吐泻期、脱水期、恢复期或反应期 )及各期的临床特征。

2.霍乱分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霍乱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粪便检查的意义(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

(二)一般介绍

1.霍乱血液、尿液的变化。

2.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确定诊断及疑似诊断标准。

(二)一般介绍

霍乱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霍乱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治疗原则,补液疗法(静脉补液原则:输液种类、输入液量、补液速度;口服补液)。

(二)一般介绍

1.霍乱的抗菌治疗。

2.霍乱的对症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霍乱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菌痢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三)了解

菌痢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痢疾杆菌的特性及抗原分类。

2.痢疾杆菌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

(二)一般介绍

1.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

2.菌痢的主要致病因素。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菌痢各型的临床特征(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菌痢)。

2.菌痢病程延长的因素及慢性菌痢的病程。

3.各型慢性菌痢的临床特征(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一般介绍

菌痢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菌痢粪便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一般介绍

菌痢血象的变化、免疫学检查方法。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1.菌痢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粪便检查)。

2.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二)一般介绍

1.中毒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2.慢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菌痢的一般对症治疗、病原治疗。

2.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措施、病原治疗。

3.慢性菌痢的治疗原则。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节 鼠 疫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

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二)了解

鼠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定义及疫情。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鼠疫耶尔森菌的特点及其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各型鼠疫的发病机制。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各型鼠疫共有的临床表现。

2.腺鼠疫的临床特征。

3.肺鼠疫的临床特征。

4.败血症型鼠疫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1.鼠疫的潜伏期。

2.其他少见鼠疫。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鼠疫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病原治疗。

(二)一般介绍

鼠疫的一般治疗及护理、对症治疗措施。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诊断依据。

(三)了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及分型,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脑膜炎球菌入侵鼻咽部致菌血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的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的分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脑炎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分型(暴发型休克型、暴发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3.轻型的临床表现。

4.慢性型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脊液变化及细菌学检查。

(二)一般介绍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象的变化。

2.血液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查的意义及方法。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依据(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二)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病原治疗、一般对症治疗)。

2.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治疗。

3.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六节 败血症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败血症的定义、临床表现。

(二)熟悉

败血症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败血症的病原学、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定义、临床症状及菌血症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原发局部感染、脓毒血症、严重败血症(severe sepsis)的概念。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复数菌败血症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病因、病原菌的种类。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一)一般介绍

1.败血症的发病机制(人体因素、病原菌因素)。

2.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败血症的共同临床表现(毒血症状、皮疹、关节损害、肝脾大、原发病灶、迁徙性病灶)。

2.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金葡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厌氧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

3.特殊类型的败血症(老年人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烧伤败血症、医院感染败血症)。

(二)一般介绍

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发生的败血症,输液引起的败血症。

五.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血象、病原学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其他检查的意义。

六.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并发症。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诊断依据。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各种败血症的病原治疗、去除感染病灶。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其他治疗。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第十七节 感染性休克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学、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概念。

二.病因学: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致病微生物,宿主因素,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微循环障碍、休克的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发病机制、休克的代谢改变、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休克早期、休克中期、休克晚期)。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周围血象、病原体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六.诊断: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依据(感染依据、休克的诊断)。

七.治疗: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维护重要脏器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及其他)。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第七章 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及抗菌治疗原则。

(二)熟悉

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诊断依据、预防措施。

(三)了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和抗原组成及其分型。

2.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和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及基本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

2.各脏器的病理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分型及各型在器官损伤期的临床特点(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二)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

2.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钩体败血症期)及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的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血常规、尿常规的变化。

2.特异性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1.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治疗。

2.钩端螺旋体病的对症治疗措施及后发症的治疗。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一般治疗措施。

十.预防: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肠阿米巴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

(三)了解

肠阿米巴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预防措施及肝阿米巴病。

二、教学内容

一.肠阿米巴病

㈠.概述: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㈡.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溶组织阿米巴的种类、分期和各期特性。

㈢.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肠道主要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

㈤.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急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1.肠阿米巴病的潜伏期。

2.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慢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表现。

㈥.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肠道并发症、肠外并发症。

㈦.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血象检查、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㈧.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鉴别诊断。

㈨.预后: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预后。

㈩.治疗: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二.阿米巴肝脓肿

(一)重点讲解

阿米巴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一般介绍

阿米巴肝脓肿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并发症、预后。

第二节 疟 疾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二)熟悉

疟疾的临床特征、并发症。

(三)了解

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疟疾的概念。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疟原虫生活史(人体内阶段,按蚊体内阶段)。

(二)一般介绍

疟原虫的种类。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特点。

2.各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再燃与复发。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疟原虫检查方法。

七.诊断依据: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八.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抗疟原虫治疗。

(二)一般介绍

疟疾的对症及支持治疗。

十一.预防:

疟疾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章 蠕虫感染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日本血吸虫病的并发症、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三)了解

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日本血吸虫病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的生活史。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2.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六.实验室检查:

血吸虫病各项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血吸虫病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肠道并发症)。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

2.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血吸虫病的病原治疗。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对症治疗措施。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附录一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二)熟悉

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抗菌药物的概述。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讲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应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应严加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的一些情况)。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一)重点讲解

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其他类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

2009月07月修订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LEM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小四黑体)

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的教材有:

推荐的参考书有:

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无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总 论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

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重点讲解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一般介绍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重点讲解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二)一般介绍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重点讲解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中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二)一般介绍

1.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2.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1.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 2.HBV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1.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2.HCV、HDV、HEV、TTV及庚型肝炎病毒的特点。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免疫力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 (一)一般介绍

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五.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以肝脏为主)。 六.病理生理: (一)一般介绍

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的病理生理变化。 七.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1.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

2.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小儿、老年人及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八.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2.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肝活体组织检查、超声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九.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十.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二)一般介绍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十一.预后: (一)一般介绍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十二.治疗: (一)重点讲解

1.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的各项治疗措施(一般支持疗法、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 十三.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措施的三大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诊断依据。 (三)了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分型以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宿主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易感性。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出现的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 2.全身小血管、肾的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损伤作用)。 2.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理改变的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类型。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血常规的变化(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异常淋巴细胞的出现),尿常规的变化(显著蛋白尿、管型、膜状物)。 2.血液生化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免疫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其他)。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死率。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 2.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措施。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疫情监测、防鼠灭鼠、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注射)。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 (二)熟悉

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诊断、治疗措施。 (三)了解

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病毒的特性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传入途径、引起乙型脑炎的条件)。 2.乙型脑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性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2.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脑脊液的变化。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周围血象、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并发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病死率、后遗症、死亡原因。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的治疗措施(一般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四节 狂犬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狂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二)熟悉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

(三)了解

狂犬病的病原学、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毒的特性及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发病原理及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三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临床经过的特点。

(二)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血象及脑脊液检查的变化。

2.病原学检查及病毒抗体检测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狂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八.治疗:

(一)一般介绍

1.狂犬病的抗病毒治疗。

2.狂犬病的对症综合治疗。

九.预防: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伤口处理、预防接种)。

第十五节 艾滋病 (AIDS)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艾滋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二)熟悉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措施。

(三)了解

艾滋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其他治疗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特性及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流行状况。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发病原理及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艾滋病三期临床经过的特点(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2.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常规检查的变化及意义。

2.免疫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免疫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

十.预防: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章 立克次体感染

第三节 恙虫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恙虫病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概念。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结构及抗原特性。

2.恙虫病立克次体对外界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恙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2.恙虫病的特征性表现(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大)。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周围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分离及其他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七.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并发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的诊断依据。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病原治疗。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一般治疗。

十一.预防:

恙虫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伤寒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二)熟悉

伤寒的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

(三)了解

伤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伤寒

㈠.概述: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概念以及临床特征、主要严重并发症。

㈡.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伤寒杆菌的抗原特性。

(二)一般介绍

伤寒杆菌的特性、抵抗力。

㈢.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二)一般介绍

1.伤寒杆菌入侵途径,致病机制。

2.回肠下段淋巴结、肝、脾的病理改变。

㈤.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典型伤寒的四期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伤寒的临床类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3.伤寒复发及再燃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

1.伤寒的潜伏期。

2.老年伤寒及小儿伤寒的特征。

㈥.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伤寒血象的变化(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伤寒杆菌培养的时间和意义。

3.肥达氏反应效价的评价及临床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其他检查的意义。

㈦.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

㈧.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伤寒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依据)。

2.伤寒的鉴别诊断。

㈨.预后:

(一)一般介绍

伤寒的预后。

㈩.治疗: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病原治疗(药物及疗程)。

(二)一般介绍

1.伤寒的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慢性带菌者的治疗、复发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伤寒的三大环节,采取合理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要点。

二.副伤寒

(一)一般介绍

副伤寒甲、乙、丙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与伤寒的异同点。

第四节 霍 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霍乱的临床表现及补液疗法。

(二)熟悉

霍乱的并发症、诊断依据及预后。

(三)了解

霍乱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霍乱弧菌的分类、染色及形态、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特性。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1.霍乱的流行史。

2.霍乱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季节与地区。

3.O139霍乱的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霍乱的发病机制。

2.霍乱的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典型霍乱的分期(吐泻期、脱水期、恢复期或反应期 )及各期的临床特征。

2.霍乱分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霍乱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粪便检查的意义(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

(二)一般介绍

1.霍乱血液、尿液的变化。

2.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确定诊断及疑似诊断标准。

(二)一般介绍

霍乱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霍乱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治疗原则,补液疗法(静脉补液原则:输液种类、输入液量、补液速度;口服补液)。

(二)一般介绍

1.霍乱的抗菌治疗。

2.霍乱的对症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霍乱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菌痢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三)了解

菌痢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痢疾杆菌的特性及抗原分类。

2.痢疾杆菌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

(二)一般介绍

1.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

2.菌痢的主要致病因素。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菌痢各型的临床特征(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菌痢)。

2.菌痢病程延长的因素及慢性菌痢的病程。

3.各型慢性菌痢的临床特征(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一般介绍

菌痢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菌痢粪便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一般介绍

菌痢血象的变化、免疫学检查方法。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1.菌痢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粪便检查)。

2.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二)一般介绍

1.中毒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2.慢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菌痢的一般对症治疗、病原治疗。

2.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措施、病原治疗。

3.慢性菌痢的治疗原则。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节 鼠 疫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

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二)了解

鼠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定义及疫情。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鼠疫耶尔森菌的特点及其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各型鼠疫的发病机制。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各型鼠疫共有的临床表现。

2.腺鼠疫的临床特征。

3.肺鼠疫的临床特征。

4.败血症型鼠疫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1.鼠疫的潜伏期。

2.其他少见鼠疫。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鼠疫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病原治疗。

(二)一般介绍

鼠疫的一般治疗及护理、对症治疗措施。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诊断依据。

(三)了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及分型,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脑膜炎球菌入侵鼻咽部致菌血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的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的分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脑炎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分型(暴发型休克型、暴发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3.轻型的临床表现。

4.慢性型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脊液变化及细菌学检查。

(二)一般介绍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象的变化。

2.血液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查的意义及方法。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依据(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二)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病原治疗、一般对症治疗)。

2.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治疗。

3.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六节 败血症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败血症的定义、临床表现。

(二)熟悉

败血症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败血症的病原学、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定义、临床症状及菌血症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原发局部感染、脓毒血症、严重败血症(severe sepsis)的概念。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复数菌败血症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病因、病原菌的种类。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一)一般介绍

1.败血症的发病机制(人体因素、病原菌因素)。

2.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败血症的共同临床表现(毒血症状、皮疹、关节损害、肝脾大、原发病灶、迁徙性病灶)。

2.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金葡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厌氧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

3.特殊类型的败血症(老年人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烧伤败血症、医院感染败血症)。

(二)一般介绍

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发生的败血症,输液引起的败血症。

五.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血象、病原学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其他检查的意义。

六.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并发症。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诊断依据。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各种败血症的病原治疗、去除感染病灶。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其他治疗。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第十七节 感染性休克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学、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概念。

二.病因学: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致病微生物,宿主因素,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微循环障碍、休克的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发病机制、休克的代谢改变、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休克早期、休克中期、休克晚期)。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周围血象、病原体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六.诊断: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依据(感染依据、休克的诊断)。

七.治疗: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维护重要脏器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及其他)。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第七章 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及抗菌治疗原则。

(二)熟悉

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诊断依据、预防措施。

(三)了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和抗原组成及其分型。

2.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和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及基本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

2.各脏器的病理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分型及各型在器官损伤期的临床特点(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二)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

2.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钩体败血症期)及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的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血常规、尿常规的变化。

2.特异性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1.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治疗。

2.钩端螺旋体病的对症治疗措施及后发症的治疗。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一般治疗措施。

十.预防: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肠阿米巴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

(三)了解

肠阿米巴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预防措施及肝阿米巴病。

二、教学内容

一.肠阿米巴病

㈠.概述: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㈡.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溶组织阿米巴的种类、分期和各期特性。

㈢.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肠道主要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

㈤.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急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1.肠阿米巴病的潜伏期。

2.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慢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表现。

㈥.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肠道并发症、肠外并发症。

㈦.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血象检查、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㈧.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鉴别诊断。

㈨.预后: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预后。

㈩.治疗: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二.阿米巴肝脓肿

(一)重点讲解

阿米巴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一般介绍

阿米巴肝脓肿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并发症、预后。

第二节 疟 疾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二)熟悉

疟疾的临床特征、并发症。

(三)了解

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疟疾的概念。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疟原虫生活史(人体内阶段,按蚊体内阶段)。

(二)一般介绍

疟原虫的种类。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特点。

2.各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再燃与复发。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疟原虫检查方法。

七.诊断依据: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八.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抗疟原虫治疗。

(二)一般介绍

疟疾的对症及支持治疗。

十一.预防:

疟疾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章 蠕虫感染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日本血吸虫病的并发症、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三)了解

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日本血吸虫病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的生活史。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2.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六.实验室检查:

血吸虫病各项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血吸虫病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肠道并发症)。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

2.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血吸虫病的病原治疗。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对症治疗措施。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附录一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二)熟悉

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抗菌药物的概述。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讲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应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应严加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的一些情况)。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一)重点讲解

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其他类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

2009月07月修订


相关内容

  •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
  •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 传染病的预防教学设计 南和三中 焦晓萍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河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的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 本节内容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疾病, 增进健康, 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

  •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教学大纲
  •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教学大纲 总学时: 理论学时: 面向专业: 大纲执笔人: 27学时 0 动物检疫 王海荣 总学分: 1.5学分 27 BB022048 实验学时: 课程代码: 大纲审定人: 柴家前 一 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检疫专业的一门极重要的专业课 ...

  •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永年三中 祖红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传染病及其预防,本节选自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说教材 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下面是我对教材作用,特点地位以及学情的分析.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习传染病的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 ...

  •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传染病及其预防>.对于本次说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为<幼儿卫生保健>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传染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

  • 司法精神病学大纲
  • <司法精神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学院三年制大专 开课学期:秋季下学期 课程总学时:38学时 选用教材:<司法精神病学>,主编:李建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4月 执笔人: 编写日期:2012年7月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

  • 预防传染病
  • <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 三陵乡八家子小学 刘纬谱 教学内容: 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五年级(下)<预防传染病> 教材分析 : <预防传染病>是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 ...

  • 卫生与健康教案
  • 卫生与健康教案 第一课 消灭害虫(一) 一.教学目的.要求: 让学生了解害虫有哪些,他们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消灭它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害虫的危害是什么? 难点:懂得如何消灭害虫.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通常指蚊子.苍蝇.老鼠.蟑螂.臭虫.虱子. 2.蚊子的危害: ...

  • 病毒教学设计
  •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病毒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是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传染病的预防内容的第一课时,目的就是通过对病毒的学习,为后面传染病如何预防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基础,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难点 ...

  • 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
  • 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 一. 活动目标 生活中,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的敲诈.勒索.抢劫.绑架.等案件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平时要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消除对危险地麻痹和侥幸心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定得安全防范方 法,使自己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沉着镇静.机智地保护好自己. 二. 活动要点 1.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