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途径及生态学

植 物 保 护 概 论 课 程(论文)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筹)

题 目: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途径

及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学 号:[1**********]9

姓 名:戴安琪

专业班级:植物保护151

2016年 6 月 9 日

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途径及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植保151 戴安琪 [1**********]9 摘要:论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概念。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途径,利用各种高科技和传统的手段相结合,在有害生物的治理过程中,保持环境生态平衡,使其符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协调的要求,以及涉及的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关键词:综合治理;途径;生态学;经济学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plant pests and its ecology and

Economics Basis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The way to control the pest, using a variety of high-tech and traditional means of combining, in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the pest,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relates to the ecology, economics found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approach, ecology,economic foundation

1 前言

1.1有害生物防控的必要性

植物有害生物主要是指严重危害植物的病、虫、草、鼠等。植物有害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爆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巨大损失的自然变异过程,一般称之为农业生物灾害。从其成因上大体可分为农作物病害、农业虫害、田间杂草和农田鼠害等几大类。这些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球环境和生态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趋频繁,各种农业有害生物频繁发生,有害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加,突发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繁也在加快,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直接威胁【1】。应该说我国农业有害生物发展趋势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建立完善‘科学的防控体系,协调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措施,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1.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灭变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的原则作为指导,把病虫害看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农业的高产与稳定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协调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保护和培养环境资源。病虫害的防治不是孤立的,要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在防治措施的选择、运用和协调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防治措施的选择和运用。没有一种防治措施是万能的,各种防治措施都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局限性。因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要求各种措施取长补短,协调运用,特别重视自然控制因素的运用。所有人为防治措施应与自然控制相协调。

第三、就是防治目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管理系统,它不要求将有害生物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观点:

1、生态学观点

害虫综合防治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考虑,研究害虫与系统内其它生态因素间的互相关系及对害虫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加强或创造对害虫不利的因素,避免或减少对害虫的有利因素,维护生态平衡并使其生态平衡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及防治效果,提出最合理及最有益的治理措施,即强调以“自然防治”为基础的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配合。

2、经济学观点

害虫综合防治本身是人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求消灭害虫,而是要求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害水平知悉(调节数量)。即强调了防治成本与防治增益之间的关系,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也要从经济效益加以确定。制定一个科学的经济阀值或防治指标作为进行防治决策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就是从经济效益的观点考虑的,当然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考虑在内,如保留生物多样性、保存天敌,增强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等。

3、社会学观点

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有着广泛和密切的联系。系统输入对其结构和功能会产生影响效应,系统的输出也同样会产生效应。而诸多效应中无论是当前的或是长远的均有着社会效应,最重要的是对环境质量优化的保护。也就是说,各种防治方法的配合,但是不单独采用化学防治法。因为这涉及到对人类健康和收益的保证。环境保护的观点(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具有生态和经济特性,还具有鲜明的社会特性,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既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同时会产生对社会的反馈效应。例如耕作制度的变革,化学农药生产的规划,技术管理系统的决策等对害虫综合防治产生直接的甚至是巨大的社会效应。

2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2.1 治理途径

2.1.1 植物检疫 检疫(Quarantin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quarantum, 本意是40d 。植物检疫就是用法规对的手段, 禁止和控制危险性病虫草鼠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传播蔓延。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法规防治”。植物检疫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法律强制性;二是预防性。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来看,植物检疫是一项根本性杜绝和控制危险性病虫草鼠的措施。

分为内检和外检:内检包括: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和国外引种检疫;外检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和邮寄物检疫、运输工具检疫。

2.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益于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天敌防治和生物农药。

经典案例:1888年美国加州从澳大利亚引进瓢虫,控制严重危害果园的吹绵蚧,取得极大的成功,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的新纪元。

2.1.3化学防治

农药大量使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引起研制者、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性“绿色农药”已经成为商家最求的目标。

化学防治的优点有:1、可达到较高而稳定的效果;2、见效快;3、有害生物猖獗时,可以起到应急,以保证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由于其速效性,可以应急,能起到杀手锏的作用。因此将其作为IPM 的最后一道关口。也就是说,在使用其它防治措施控制不了的病虫还是,才应该在经济阀值指导下,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2.1.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根据有害生物对某些物理因素如光、声、色、温度、机械等反应规律,利用物理因素的作用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物理防治的措施有:

(1) 捕杀法

用拍虫板防治稻苞虫、人工捕捉棉铃虫。

(2) 诱杀法

○1利用趋光性防治害虫

○2利用趋化性防治害虫:糖醋液诱蛾

○3利用趋色性防治害虫:黄色引诱蚜虫、斑潜蝇等害虫,而银灰色薄膜可驱避蚜

虫。

○4利用趋声性防治害虫:用声波诱虫和驱虫等以防治害虫。

(3) 冬季树干刷白。可防治害虫下树产卵或越冬。

(4) 温湿度防止发。北方开仓冷冻防治红铃虫。

(5) 辐射防治。用紫外线、X 射线、激光等防治虫害

2.1.5利用他感物质进行防治

他感物质指两种不同生物间相互作用时传递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按作用分:利己素、利它素、协同素。因此,只要找到有害生物的利它素,人们就可以对虫害进行防治。 成功的案例: ○1利用有害生物的性激素进行诱杀

○2利用有害生物的标记信息素干扰其行为

3利用有害生物的他感物质来调节天敌行为和提高其质量 ○

2.1.6遗传防治

利用转基因昆虫防治害虫是遗传防治方法之一

方法:构建一个复合转座子(TAC ),在昆虫转座子的引导下TAC 插入昆虫基因组,形成转基因昆虫。将转基因昆虫与野生型昆虫交配,TAC 随着昆虫转座子的自然扩散传递到子代,并在后代中迅速扩散,经过几个世纪,TAC 扩散到靶昆虫种群的所有个体 ,使害虫种群“自毁”。

2.1.7性信息素防治

性信息素有专一性强、无污染、害虫不会产生抗性、成本低,极度敏感,微量,有效期长等一系列特点,在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于:

预测预报:预测预报种群爆发、成虫羽化、分布范围调查以及丰富度的变化

大量诱捕:极大降低田间害虫的落卵量、幼虫量和农药使用次数

迷向:可阻碍对雌蛾的发现、干扰交尾行为,影响昆虫的交配、生殖,致使子代种群密度降低

2.1.8改进栽培技术

通过改变栽培技术也能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如:

1、将害虫的嗜好作物与不喜欢的作物间种或套种;

2、用育苗器播种代替田间撒播

3、地膜覆盖

2.1.9培育抗药性品种 植物抗害性(plant resistance to pests)是指植物能抵抗某些病虫害的一些可遗传特性。

抗冲杂交品种是指杂交一代具有明显抗虫性并显著增产的强优势高产稳产杂交组合。目前,我国已培育出多种抗虫杂交品种,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当然,抗虫并不是无虫,只是减少投入及劳力,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3 IPM的配套技术 IPM 的配套技术主要有:

1、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核心技术)

2、农作物品种布局和选用

3、施药技术

通用模式:以品种抗性为基础,因地制宜选用丰产性、适应性、抗病虫性协调且熟期适当的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条件。

然而,病虫发生动态测报,只是低层次的,只限于系统中部分组分的目标种群动态作测报,而无法做到对系统中群落水平和系统中不同营养层次上消长动态趋势的测报。

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IPM 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4 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5.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生态学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生物防治策略,它尽可能的通过改变生态因素的办法(如:农田植物多样化、农田生物多样化、种植有益农作物等措施诱集保护增殖天敌,人工调控生态环境等),并综合利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水平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因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种主要依赖自然致死因子防治有害生物的策略,这种策略最大化的强调了自然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具有更强的专一性,能够将其对环境、非靶向目标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该策略通过实施多种防治方法来更好的将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从而使农田生态环境更加的持久稳定,并将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化,是一种可以长期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

生物间用共生、捕食等一系列关系构成了一套稳定的各种生物间的生存规则,这种规则使生物间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他符合哲学中“和解”的思想,它告诉人们当我们与周遭的事物产生矛盾时,应以包容的态度与其寻求可以共同合作的部分,避免由冲突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双方受益。这一哲学思想,用来处理人与昆虫的关系再好不过了。如果人类可以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昆虫适度的生存空间就可以确保两者都相安无事。人类所谓的害虫早已经习惯于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如果非要致它们于死地,势必也会破坏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这完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去寻求在保证害虫不猖獗的前提下与害虫在我们共有的生存环境下共存的办法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只是这条道路的开始,后面更远的道路还要全人类一起去努力探索。

5.2 有害生物防控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3】。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状态。从生态和社会效益角度看,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上,“重补救,轻预防”显然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努力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目前,世界普遍采纳的有害生物防控策略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即认为要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遵照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农业生产的目的。

5.3 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是以促进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优结合的一门应用性学科【3】。在工程项目或技术方案的决策过程中,技术经济评价应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以使项目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从经济和生态效益角度看,在农业有害生防控工作中,必须遵循技术经济学的经济效益原则,充分考虑成本投入和消耗,用敬克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或尽可能减少损失。“重防治,轻评估”等“过防”的做法,一方面,投入产出比不合理,不符合技术经济学观点,另一方面,“过防”用药过度,不仅破坏了生态链条,而且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这显然也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因此,在制定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方案时,必须把减少投入和提高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力求经济实惠,同时,应根据各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经济实力选择合理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成本。

由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与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主要目标是应追求生态资源消耗比最小化,环境破坏最小化、“经济资本”消耗最小化。

5.4 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经济学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新兴的研究工作。研究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评估方法,明确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科学、经济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阀值

[4], 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实践的指导。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效果的综合评价系统必将提高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科学性、经济性,有效防治农业灾害,减少农业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而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

5 参考文献

[1] 刘树友, 季克杰, 韩崇文. 当前主要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原因分析[J]. 农业实用科技信

息,2008, (2)

[2] 张连国. 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J].社会学科辑刊,2005(3)

[3] 徐强. 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张巨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 王保梅, 李晓忠, 庄银正等.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谈害虫的生态治理[J].西藏农业科技,2008(1)

植 物 保 护 概 论 课 程(论文)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筹)

题 目: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途径

及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学 号:[1**********]9

姓 名:戴安琪

专业班级:植物保护151

2016年 6 月 9 日

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途径及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 植保151 戴安琪 [1**********]9 摘要:论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概念。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途径,利用各种高科技和传统的手段相结合,在有害生物的治理过程中,保持环境生态平衡,使其符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协调的要求,以及涉及的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关键词:综合治理;途径;生态学;经济学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plant pests and its ecology and

Economics Basis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The way to control the pest, using a variety of high-tech and traditional means of combining, in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the pest,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relates to the ecology, economics found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approach, ecology,economic foundation

1 前言

1.1有害生物防控的必要性

植物有害生物主要是指严重危害植物的病、虫、草、鼠等。植物有害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爆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巨大损失的自然变异过程,一般称之为农业生物灾害。从其成因上大体可分为农作物病害、农业虫害、田间杂草和农田鼠害等几大类。这些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球环境和生态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趋频繁,各种农业有害生物频繁发生,有害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加,突发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繁也在加快,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直接威胁【1】。应该说我国农业有害生物发展趋势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建立完善‘科学的防控体系,协调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措施,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1.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灭变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的原则作为指导,把病虫害看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农业的高产与稳定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协调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保护和培养环境资源。病虫害的防治不是孤立的,要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在防治措施的选择、运用和协调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防治措施的选择和运用。没有一种防治措施是万能的,各种防治措施都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局限性。因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要求各种措施取长补短,协调运用,特别重视自然控制因素的运用。所有人为防治措施应与自然控制相协调。

第三、就是防治目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管理系统,它不要求将有害生物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观点:

1、生态学观点

害虫综合防治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考虑,研究害虫与系统内其它生态因素间的互相关系及对害虫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加强或创造对害虫不利的因素,避免或减少对害虫的有利因素,维护生态平衡并使其生态平衡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及防治效果,提出最合理及最有益的治理措施,即强调以“自然防治”为基础的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配合。

2、经济学观点

害虫综合防治本身是人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求消灭害虫,而是要求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害水平知悉(调节数量)。即强调了防治成本与防治增益之间的关系,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也要从经济效益加以确定。制定一个科学的经济阀值或防治指标作为进行防治决策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就是从经济效益的观点考虑的,当然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考虑在内,如保留生物多样性、保存天敌,增强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等。

3、社会学观点

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有着广泛和密切的联系。系统输入对其结构和功能会产生影响效应,系统的输出也同样会产生效应。而诸多效应中无论是当前的或是长远的均有着社会效应,最重要的是对环境质量优化的保护。也就是说,各种防治方法的配合,但是不单独采用化学防治法。因为这涉及到对人类健康和收益的保证。环境保护的观点(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具有生态和经济特性,还具有鲜明的社会特性,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既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同时会产生对社会的反馈效应。例如耕作制度的变革,化学农药生产的规划,技术管理系统的决策等对害虫综合防治产生直接的甚至是巨大的社会效应。

2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2.1 治理途径

2.1.1 植物检疫 检疫(Quarantin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quarantum, 本意是40d 。植物检疫就是用法规对的手段, 禁止和控制危险性病虫草鼠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传播蔓延。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法规防治”。植物检疫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法律强制性;二是预防性。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来看,植物检疫是一项根本性杜绝和控制危险性病虫草鼠的措施。

分为内检和外检:内检包括: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和国外引种检疫;外检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和邮寄物检疫、运输工具检疫。

2.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益于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天敌防治和生物农药。

经典案例:1888年美国加州从澳大利亚引进瓢虫,控制严重危害果园的吹绵蚧,取得极大的成功,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的新纪元。

2.1.3化学防治

农药大量使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引起研制者、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性“绿色农药”已经成为商家最求的目标。

化学防治的优点有:1、可达到较高而稳定的效果;2、见效快;3、有害生物猖獗时,可以起到应急,以保证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由于其速效性,可以应急,能起到杀手锏的作用。因此将其作为IPM 的最后一道关口。也就是说,在使用其它防治措施控制不了的病虫还是,才应该在经济阀值指导下,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2.1.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根据有害生物对某些物理因素如光、声、色、温度、机械等反应规律,利用物理因素的作用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物理防治的措施有:

(1) 捕杀法

用拍虫板防治稻苞虫、人工捕捉棉铃虫。

(2) 诱杀法

○1利用趋光性防治害虫

○2利用趋化性防治害虫:糖醋液诱蛾

○3利用趋色性防治害虫:黄色引诱蚜虫、斑潜蝇等害虫,而银灰色薄膜可驱避蚜

虫。

○4利用趋声性防治害虫:用声波诱虫和驱虫等以防治害虫。

(3) 冬季树干刷白。可防治害虫下树产卵或越冬。

(4) 温湿度防止发。北方开仓冷冻防治红铃虫。

(5) 辐射防治。用紫外线、X 射线、激光等防治虫害

2.1.5利用他感物质进行防治

他感物质指两种不同生物间相互作用时传递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按作用分:利己素、利它素、协同素。因此,只要找到有害生物的利它素,人们就可以对虫害进行防治。 成功的案例: ○1利用有害生物的性激素进行诱杀

○2利用有害生物的标记信息素干扰其行为

3利用有害生物的他感物质来调节天敌行为和提高其质量 ○

2.1.6遗传防治

利用转基因昆虫防治害虫是遗传防治方法之一

方法:构建一个复合转座子(TAC ),在昆虫转座子的引导下TAC 插入昆虫基因组,形成转基因昆虫。将转基因昆虫与野生型昆虫交配,TAC 随着昆虫转座子的自然扩散传递到子代,并在后代中迅速扩散,经过几个世纪,TAC 扩散到靶昆虫种群的所有个体 ,使害虫种群“自毁”。

2.1.7性信息素防治

性信息素有专一性强、无污染、害虫不会产生抗性、成本低,极度敏感,微量,有效期长等一系列特点,在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于:

预测预报:预测预报种群爆发、成虫羽化、分布范围调查以及丰富度的变化

大量诱捕:极大降低田间害虫的落卵量、幼虫量和农药使用次数

迷向:可阻碍对雌蛾的发现、干扰交尾行为,影响昆虫的交配、生殖,致使子代种群密度降低

2.1.8改进栽培技术

通过改变栽培技术也能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如:

1、将害虫的嗜好作物与不喜欢的作物间种或套种;

2、用育苗器播种代替田间撒播

3、地膜覆盖

2.1.9培育抗药性品种 植物抗害性(plant resistance to pests)是指植物能抵抗某些病虫害的一些可遗传特性。

抗冲杂交品种是指杂交一代具有明显抗虫性并显著增产的强优势高产稳产杂交组合。目前,我国已培育出多种抗虫杂交品种,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当然,抗虫并不是无虫,只是减少投入及劳力,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3 IPM的配套技术 IPM 的配套技术主要有:

1、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核心技术)

2、农作物品种布局和选用

3、施药技术

通用模式:以品种抗性为基础,因地制宜选用丰产性、适应性、抗病虫性协调且熟期适当的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条件。

然而,病虫发生动态测报,只是低层次的,只限于系统中部分组分的目标种群动态作测报,而无法做到对系统中群落水平和系统中不同营养层次上消长动态趋势的测报。

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IPM 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4 生态学、经济学基础 5.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生态学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生物防治策略,它尽可能的通过改变生态因素的办法(如:农田植物多样化、农田生物多样化、种植有益农作物等措施诱集保护增殖天敌,人工调控生态环境等),并综合利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水平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因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种主要依赖自然致死因子防治有害生物的策略,这种策略最大化的强调了自然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具有更强的专一性,能够将其对环境、非靶向目标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该策略通过实施多种防治方法来更好的将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从而使农田生态环境更加的持久稳定,并将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化,是一种可以长期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

生物间用共生、捕食等一系列关系构成了一套稳定的各种生物间的生存规则,这种规则使生物间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他符合哲学中“和解”的思想,它告诉人们当我们与周遭的事物产生矛盾时,应以包容的态度与其寻求可以共同合作的部分,避免由冲突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双方受益。这一哲学思想,用来处理人与昆虫的关系再好不过了。如果人类可以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昆虫适度的生存空间就可以确保两者都相安无事。人类所谓的害虫早已经习惯于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如果非要致它们于死地,势必也会破坏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这完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去寻求在保证害虫不猖獗的前提下与害虫在我们共有的生存环境下共存的办法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只是这条道路的开始,后面更远的道路还要全人类一起去努力探索。

5.2 有害生物防控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3】。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状态。从生态和社会效益角度看,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上,“重补救,轻预防”显然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努力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目前,世界普遍采纳的有害生物防控策略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即认为要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遵照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农业生产的目的。

5.3 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是以促进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优结合的一门应用性学科【3】。在工程项目或技术方案的决策过程中,技术经济评价应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以使项目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从经济和生态效益角度看,在农业有害生防控工作中,必须遵循技术经济学的经济效益原则,充分考虑成本投入和消耗,用敬克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或尽可能减少损失。“重防治,轻评估”等“过防”的做法,一方面,投入产出比不合理,不符合技术经济学观点,另一方面,“过防”用药过度,不仅破坏了生态链条,而且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这显然也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因此,在制定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方案时,必须把减少投入和提高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力求经济实惠,同时,应根据各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经济实力选择合理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成本。

由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与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主要目标是应追求生态资源消耗比最小化,环境破坏最小化、“经济资本”消耗最小化。

5.4 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经济学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新兴的研究工作。研究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评估方法,明确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科学、经济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阀值

[4], 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实践的指导。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效果的综合评价系统必将提高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科学性、经济性,有效防治农业灾害,减少农业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而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

5 参考文献

[1] 刘树友, 季克杰, 韩崇文. 当前主要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原因分析[J]. 农业实用科技信

息,2008, (2)

[2] 张连国. 从传统经济学到生态经济学[J].社会学科辑刊,2005(3)

[3] 徐强. 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张巨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 王保梅, 李晓忠, 庄银正等.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谈害虫的生态治理[J].西藏农业科技,2008(1)


相关内容

  • 中科院841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目:(841)生态学 生态学乙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协同进化 2.动态生命表 3.功能反应 4.初级生产力 5.基因流 6.生态效率 7.边缘效应 8.优势种 9.适应 10.内禀增长率 二.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 ...

  • 植物保护(在职)
  • 2013年在职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学科.专业:植物保护(095104) 考试科目名称:植物保护概论 第一章 绪论 (一)植物保护及其学科结构 1.植物保护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以栽培植物为中心的植物保护 3.植物保护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植物保护对策 1.经济观点 2.生态观点 3. 环保观 ...

  • 什么是植物检疫
  • 什么是植物检疫?为什么要进行植物检疫? 陈生斗: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服务农产品贸易的一项措施.植物检疫是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 植物检疫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外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危害, ...

  •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
  •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 陈东华 11级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一班,学号:[1**********]2 摘要:简述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的途径及其危害,和与预防生物入侵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的途径 生物入侵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资源.环境 ...

  • 生态学原理
  • 第一章 生态学是一门科学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埃尔顿, ...

  • 在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 一.从xx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充分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是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三大灾害.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 ...

  •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限制律: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2)等值性:每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未明显差异:(3) ...

  • 环境学参考资料
  •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环 境 一.人类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中心事物是环境最主要的属性,代表了环境服务的对象和重点,是环境的主体.与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环境客体,这些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环境 ...

  • 生物入侵结课论文
  • 生物入侵结课论文 姓名:丁雅文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学号:2013513080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外来物种入侵绝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它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的国家.外来物种入侵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综述了我国外来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