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凤凰网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又开始了,各科奖项花落谁家当然是包括中国人在内全世界关注的新闻,毕竟除所谓的和平奖、文学奖等人文类外,诺贝尔奖几乎是代表了自然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的奖项;所以诺贝尔奖的归属,似乎既是个人的荣誉,亦是国家民族的荣誉,尽管很多国人强烈反感所谓的“诺贝尔奖情结”,但强烈的关注度却印证了至少这种情结背后的虚荣心。有意思的是,基于“诺贝尔奖情结”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似乎更关注这个奖项的归属,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奖项,前些时间媒体更是广泛报导相关华裔科学可能获奖的信息,并魁首以盼。日本物理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物理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张首晟落选。获奖的理由是三位获奖者的发明带来明亮、节能的白色光源,有助于节约地球资源。

有人说,说实话,日本人获取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项,基于学术的成就,都值得我们敬仰和祝贺,某种意义上无关于种族,但现实中我们却发现,中国人似乎更在乎其背后获奖的种族因素,尤其此前广受外界关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张首晟无缘获奖,

这似乎让中国人相当失落,本质上看,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在大陆科学家无缘奖项时,则寄希望于那些华裔科学家,总而言之好象这一定能彰显“中国人的智慧”,恰恰相反,频频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则让国人耿耿于怀,但这就是现实。 有人认为, 虽然没有真正的中国籍科学家获此殊荣,但总还是出了几个美籍华人作为华人的荣耀,不论是李政道、丁肈中、杨振宁还是李远哲、崔琦等,都在华人中享有盛名和极高的知名度,当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又会有美籍华人获奖消息传出时,同样成了中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之一,似乎虽然没有真正的中国籍科学家的份,但好歹又会有一位华人,自然也让亿万国人感到一些自豪。但说实话,年复一年的评选诺贝尔奖,而中国人也是年复一年的失望,期盼着哪一天会出现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的名字,似乎中国人真的很在乎这个奖项,甚至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多少远离自然科学的奖项在内,一个莫言获文学奖,足以令国人欣喜若狂。也有人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未能得到奖项而感到愤愤不平,基于上述各种因素和现象,很多国人在失望之后就开始习惯性的对诺贝尔奖加以讽刺和淡化,比如就有国人在贬低诺贝尔奖的同时,大谈国人过分自卑,并将人们对诺贝尔奖的重视和期盼讥讽为所谓的“诺贝尔奖情结”,并认为中国人应该抛弃这种有害的情结。毋庸臵疑故意贬低诺贝尔奖的学术水平和科学贡献以及科

学价值才真正显示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卑感。要说中国人在诺贝尔奖方面存在一种“诺贝尔奖情结”,这一点得承认,不仅仅中国人有,估计全世界各国的人民都会有,毕竟这是科技学术领域的世界最高奖项,既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显示出一种国家的荣誉,为什么不能有“诺贝尔奖情结”呢?中国人每年在诺贝尔奖评选出结果的时候都会高度关注,很多人甚至对其它国家获奖者到底取得了什么科学成就都一无所知,只是关心又是什么人、哪个国家的科学家有幸获奖,充分证明了中国人从内心里极其期盼哪一天能有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更不用说那些在中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专业学者们了,我相信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获得此项殊荣,这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表示,有意思的是中国人似乎并不在乎此次日本科学家“有助于节约地球资源”的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成就应用之成就,失落之余,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了反思为什么大陆科学家或者延伸到华裔科学家都少有问鼎诺贝尔奖项呢?不是从小都在不断告诉国民“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并一代代陶醉于所谓四大发明之中吗?然而从蒸气机时代到信息时代发展至今,在现代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又向人类社会做出了多少创造性贡献呢?教育体制的落后,培养出来的都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呆子,承担学术研究方向的大学院校科

研院所等学术机构沽名钓誉、剽窃论文、滥用科研经费几成常态,论文成了评定职称的工具而几乎无关学术,而缺乏创新的科研模式,当然不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甚至提名,寄希望于华裔科学家,则无非满足一下国人虚荣心罢了。应当承认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实实在在的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研究方面,与世界科技前沿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目前的科研体制还存在着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而这种体制性差异甚至比学术成果、学术水平落后的情况更让人忧心;这不是我们热衷于比较日本与中国在人种方面有多少差异,而取决于有没有一个鼓励创新的体制以及整体的人文风气。

有人指出,中国的人文传统讲究“光宗耀祖”,甚至“诺贝尔奖情结”也可以归结于此;所谓光宗耀祖,有时候是鼓励进取心,但更多时候是虚荣心,是让别人羡慕嫉妒恨,这充分说明某种传统的劣根性,比如专门拿东亚的日本人在诺贝尔奖项上进行比较,不去正视日本人在教育体制与国民文化上的优势,而盲目扭曲进行攀比的心理,所以国人不讲进取,历史上就普遍存在仇官仇富心理,讲起来打土豪分田地、不劳而获倒是有其人文传统和基础的。攀比心理直接导致短视行为,而科技的创新不是短期能出成果的,更加上绝大多数国人缺乏科学思维能力,科研人员弄虚作假严重,在不懂装懂装模作样的学术领导的误导之下,科研经费花了不少,

甚至成了那些所谓学术带头人的提款机,科技成果却所见了了。一句话,整个国家不是走在科技的大道上,是勉强远远地跟在国际科学界的后面踉跄而行,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学术氛围里,期盼诺贝尔奖岂不是缘木求鱼?

有人说,诺贝尔奖应增设一个“山寨奖”,这样可以预期每年都非中国莫属了,虽是玩笑,但更是讽刺,足以说明我们整个缺乏创新的体制和文化,又谈何诺贝尔奖呢?即使有海外的华裔获奖,又关我们何事呢?其实不论谁获奖,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项创新,都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都值得我们尊敬;这样说来,中国人的失落感并非坏事,知耻而后勇,用更多的“中国创造”去代替“中国制造”,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总会有淡定的那一刻。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凤凰网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又开始了,各科奖项花落谁家当然是包括中国人在内全世界关注的新闻,毕竟除所谓的和平奖、文学奖等人文类外,诺贝尔奖几乎是代表了自然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的奖项;所以诺贝尔奖的归属,似乎既是个人的荣誉,亦是国家民族的荣誉,尽管很多国人强烈反感所谓的“诺贝尔奖情结”,但强烈的关注度却印证了至少这种情结背后的虚荣心。有意思的是,基于“诺贝尔奖情结”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似乎更关注这个奖项的归属,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奖项,前些时间媒体更是广泛报导相关华裔科学可能获奖的信息,并魁首以盼。日本物理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物理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张首晟落选。获奖的理由是三位获奖者的发明带来明亮、节能的白色光源,有助于节约地球资源。

有人说,说实话,日本人获取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项,基于学术的成就,都值得我们敬仰和祝贺,某种意义上无关于种族,但现实中我们却发现,中国人似乎更在乎其背后获奖的种族因素,尤其此前广受外界关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张首晟无缘获奖,

这似乎让中国人相当失落,本质上看,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在大陆科学家无缘奖项时,则寄希望于那些华裔科学家,总而言之好象这一定能彰显“中国人的智慧”,恰恰相反,频频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则让国人耿耿于怀,但这就是现实。 有人认为, 虽然没有真正的中国籍科学家获此殊荣,但总还是出了几个美籍华人作为华人的荣耀,不论是李政道、丁肈中、杨振宁还是李远哲、崔琦等,都在华人中享有盛名和极高的知名度,当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又会有美籍华人获奖消息传出时,同样成了中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之一,似乎虽然没有真正的中国籍科学家的份,但好歹又会有一位华人,自然也让亿万国人感到一些自豪。但说实话,年复一年的评选诺贝尔奖,而中国人也是年复一年的失望,期盼着哪一天会出现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的名字,似乎中国人真的很在乎这个奖项,甚至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多少远离自然科学的奖项在内,一个莫言获文学奖,足以令国人欣喜若狂。也有人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未能得到奖项而感到愤愤不平,基于上述各种因素和现象,很多国人在失望之后就开始习惯性的对诺贝尔奖加以讽刺和淡化,比如就有国人在贬低诺贝尔奖的同时,大谈国人过分自卑,并将人们对诺贝尔奖的重视和期盼讥讽为所谓的“诺贝尔奖情结”,并认为中国人应该抛弃这种有害的情结。毋庸臵疑故意贬低诺贝尔奖的学术水平和科学贡献以及科

学价值才真正显示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卑感。要说中国人在诺贝尔奖方面存在一种“诺贝尔奖情结”,这一点得承认,不仅仅中国人有,估计全世界各国的人民都会有,毕竟这是科技学术领域的世界最高奖项,既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显示出一种国家的荣誉,为什么不能有“诺贝尔奖情结”呢?中国人每年在诺贝尔奖评选出结果的时候都会高度关注,很多人甚至对其它国家获奖者到底取得了什么科学成就都一无所知,只是关心又是什么人、哪个国家的科学家有幸获奖,充分证明了中国人从内心里极其期盼哪一天能有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更不用说那些在中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专业学者们了,我相信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获得此项殊荣,这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表示,有意思的是中国人似乎并不在乎此次日本科学家“有助于节约地球资源”的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成就应用之成就,失落之余,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了反思为什么大陆科学家或者延伸到华裔科学家都少有问鼎诺贝尔奖项呢?不是从小都在不断告诉国民“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并一代代陶醉于所谓四大发明之中吗?然而从蒸气机时代到信息时代发展至今,在现代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又向人类社会做出了多少创造性贡献呢?教育体制的落后,培养出来的都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呆子,承担学术研究方向的大学院校科

研院所等学术机构沽名钓誉、剽窃论文、滥用科研经费几成常态,论文成了评定职称的工具而几乎无关学术,而缺乏创新的科研模式,当然不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甚至提名,寄希望于华裔科学家,则无非满足一下国人虚荣心罢了。应当承认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实实在在的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研究方面,与世界科技前沿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目前的科研体制还存在着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而这种体制性差异甚至比学术成果、学术水平落后的情况更让人忧心;这不是我们热衷于比较日本与中国在人种方面有多少差异,而取决于有没有一个鼓励创新的体制以及整体的人文风气。

有人指出,中国的人文传统讲究“光宗耀祖”,甚至“诺贝尔奖情结”也可以归结于此;所谓光宗耀祖,有时候是鼓励进取心,但更多时候是虚荣心,是让别人羡慕嫉妒恨,这充分说明某种传统的劣根性,比如专门拿东亚的日本人在诺贝尔奖项上进行比较,不去正视日本人在教育体制与国民文化上的优势,而盲目扭曲进行攀比的心理,所以国人不讲进取,历史上就普遍存在仇官仇富心理,讲起来打土豪分田地、不劳而获倒是有其人文传统和基础的。攀比心理直接导致短视行为,而科技的创新不是短期能出成果的,更加上绝大多数国人缺乏科学思维能力,科研人员弄虚作假严重,在不懂装懂装模作样的学术领导的误导之下,科研经费花了不少,

甚至成了那些所谓学术带头人的提款机,科技成果却所见了了。一句话,整个国家不是走在科技的大道上,是勉强远远地跟在国际科学界的后面踉跄而行,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学术氛围里,期盼诺贝尔奖岂不是缘木求鱼?

有人说,诺贝尔奖应增设一个“山寨奖”,这样可以预期每年都非中国莫属了,虽是玩笑,但更是讽刺,足以说明我们整个缺乏创新的体制和文化,又谈何诺贝尔奖呢?即使有海外的华裔获奖,又关我们何事呢?其实不论谁获奖,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项创新,都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都值得我们尊敬;这样说来,中国人的失落感并非坏事,知耻而后勇,用更多的“中国创造”去代替“中国制造”,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总会有淡定的那一刻。


相关内容

  • 高行健接受采访
  • 高行健接受BBC中文网专访全文(1) 高行健 高行健:中国没变,我也没变. 2010年1月4日是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先生70岁生日,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0个年头. 为此,中文文学界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办一次专题研讨会,重点研讨高行健先生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和思想. 在出 ...

  • 为孤陋寡闻而汗颜
  • 为孤陋寡闻而汗颜 9月12日揭晓的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中,中国81岁高龄的科学家获得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屠呦呦,治疗疟疾青蒿素的发明者,真是一个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名字,即使她获得了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q ...

  • 诺贝尔奖为谁而设
  • 诺贝尔奖是为那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设立的,是对那种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精神的敬意. 2002年度的各项诺贝尔奖已经陆续评出,获奖者中依然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迄今,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总是与它无缘?诺贝尔奖离我们究竟 ...

  • 诺贝尔文学
  • 那些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靠才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主页君按:长得不好看的叫自己实力派,强调自己技艺上的实力,而以姿色取胜的人只能被称作偶像派.不过太多以偶像著称的明星也是被这个title 埋没了自己真正的实力,不可谓不够公平.遇到那些颜值高却又才华惊人.还拿了一堆世界顶尖奖项的人,那真真是要逼死凡人 ...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知"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 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日前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主题是自己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随后2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有心人发现,丁先生一共回答了五个"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

  • 袁世凯孙媳:理科界的"林徽因" 被诺奖亏待一生
  • 2017/04/26 10:24 就命运而言, 休伦公道. ··· "核弹女王" "宇称不守恒定律"横空出世, 让李政道和杨振宁联手捧走了 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全世界都在为另一个女人疑惑不平. 这个女人深入地下600米, 用一次实验敲定了这个定律的 ...

  • 塞尔维亚人在北京
  • 在北京,大约有350名塞尔维亚人.在整个中国,有六七百名塞尔维亚人.48岁的左兰.布格丹诺维奇是他们中最有名的一个――至少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米兰.巴切维奇这么认为. 左兰.布格丹诺维奇是塞尔维亚移民社群议会的亚洲区代表. "塞尔维亚有六七百万人口,但一半住在国外.这就是5年前成立塞尔维亚移民 ...

  • 诺贝尔文学奖评论
  • 汉语言2班 葛娟 [1**********]62 搜集整理作业 各家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 作家 1,莫言 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 ...

  • 秦伯益:那个不变的才是我自己
  • 发布日期:2010-09-10 来源:健康报 我要评论(2) 更改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在人民大会堂人文论坛上"高谈阔论". 在井冈山黄洋界饱览风光,品味历史. 1957年留苏期间,与夫人陈家佩教授合影. 他自幼酷爱文史,却成为我国药理.毒理学领域成就斐然的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