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传统建筑木构架研究_张玉瑜

HISTORY AND THEORY

浙江省传统建筑木构架研究

张玉瑜

摘要/ 在剖析浙江地区现存传统建筑实例的基础之上,尝试建立浙江传统建筑木构架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与浙江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浙江6个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浙江地区木构架区系营造法式地方营造语汇

ABSTRACT/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浙东建筑大师喻皓入京主持重大工程,在都城汴京完成开宝寺11层高的木塔后名噪一时,他所著的《木经》亦被奉为营造典范流行于世。24年后(公元1013年),宁波保国寺大殿落成,90年后(公元1103年)《营造法式》问世。浙江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反映了《营造法式》与江浙地区五代至宋时期建筑作法的相互关联关系,部分石塔和经幢也印证了宋代法式与江浙建筑的密切关系。“以匠为师”是《营造法式》编撰的基础,也是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其适用性高,宋室南迁后《营造法式》仍获准在苏州重新刻印以应工程之需。许多文献资料显示,唐末至北宋后期,江南地区的营造技术一直领先于北方中原地区,这种技术优势反映于北宋官修的《营造法式》这部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典籍。喻皓的实践和《木经》的传世,使浙东地区的建筑作法在京师产生一定影响,而《营造法式》的重新刻印也使官式作法与江南营造技术得以相互交流,并在浙江地区产生影响[1]。

研究江浙地区的民间营造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地方作法与官式作法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关注民间的营造技艺,是研究《营造法式》的重要视角。浙江的传统建筑,除北宋的宁波保国寺、元代的金华天宁寺与武义的延福寺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寺庙建筑代表作外,还包括遍布浙江地区的大量民居、宗祠、书院等。这些明清时期营造

的建筑数量很多,并基本维持原貌,这些民间营造的建筑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类型与营造特色更使之成为研究浙江传统建筑的宝库。

虽然民居建筑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布局规划、空间配置和瓦作、木作的雕凿装饰等方面,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中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无疑体现于其大木构架。大木构架是传统建筑的主体,它既严谨地维持着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构筑方式,也是建筑装饰的承载体,普遍而言,传统大木构架具有时代变化缓慢、地方建筑语汇趋向装饰性的特点。1  浙江传统建筑木构架区系研究

笔者调查了浙江省内25处市镇地区,每个地区挑选3-5处具备代表性构架作法的建筑,以建筑实测图为依据,对梁架类型、构造作法、构件形式、用料特点以及月梁形式、斗

building examples in Zhejiang distri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pedigree chart for Zhejiang traditional build-ing wooden framework and comparatively interprets theconnection between Zhejiang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andthe “official practice” published in A Treatise of Architec-tural Methods, which is nation-wide printed and publishedat that time.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buildingat six districts of Zhejiang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contained.

KEY WORDS/ Zhejiang district, Pedigree for Wooden Framework, A Treatise of Architectural Methods,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背形卷草

状搭牵梁的大量运用,加上装饰花板的搭配,效果十分华丽。梁上的雕刻大多只刻在梁眉上。月梁的断面较扁作为大,受徽派建筑冬瓜梁的影响很大,为高琴面月梁,其梁肩弧线较优雅、舒卷、富有弹性,是浙江地区月梁弧线的典型案例。由于降雨量大,出

收稿日期:2008-08-19

ARCHITECTURAL JOURNAL

檐深远,因此挑檐成为承载雕刻与展示精细雕工的主要部位,各种雕工作法具有极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金华黄山八面厅(图1)。瓯江流域、丽水地区的特点是古风犹存,出现多层插

背状搭牵梁亦较简朴,非卷草状。斗

亦如是。梁架形

式接近宋代法式风格,同时还运用了“凤嘴下昂”。如丽水时思寺、梅氏宗祠(图2、3)。

温、瑞地区采用法式形扁作琴面月梁,

形状较自然,梁头搭

在柱上栌斗上承檩,柱顶有栌斗,上昂状插

斗枋。梁架中的肥大

梁尾花版

等相结合成整体构件,然后安装于柱头栌斗上,一端与搭牵梁后尾相叠压。某些亦见大横额作法,使用上昂构件。如温州永嘉花坦(图4)。

宁波地区受人文历史因素影响,部分梁架采用简单直抬梁构架作法,仅在挑檐或廊步施作轩梁与牛腿挑檐。挑檐牛腿的特色是板状牛腿雕刻板,上面有一块平板

背梁的结合。如湖州南

浔张氏旧宅(图6)。

杭州地区作为浙江省的政治中心,其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建筑学报

HISTORY AND THEORY

遗存的明清大式建筑多采用直抬梁的构架

类型,民间的寺庙民居建筑则可见穿斗构架、满雕花纹的法式形月梁以及具浙北地

区风格的斗

(插

用五柱

(图13、14)。江浙地区大部分月梁都是琴面

建筑学报2009.3 ARCHITECTURAL JOURNAL

月梁,并使用一斗三升以及卷草状

背搭牵梁(图1);2) 

背搭牵梁,

以及满雕纹样的牛腿

构件为最常见的建筑语汇(图17);4) 纵向花版:柱及短柱上出插

背状搭牵梁(多见于

浙江西南部,图19);6) 挑斡:使用上昂状

的挑斡作法(多见于浙江南部,图20);7) 插

,以及承托

天花、檐口的偷心单材插

22

单斗只替等的作法一

直是江浙地区梁架作法的普遍特点,而襻

间斗

雕饰更多些。4.2  社会变迁的影响

构架作法中的繁简变化也跟历史时期的变迁有关。在江浙地区,这一因素却使得传统建筑形式作法朝两个相反的方向演进。

从五代至宋时期的石经幢、砖石塔上,我们可以看到五代至宋时期江浙地区的建筑形象是构架作法比较大气、清晰,因为用料较大、结构关系比较明了,雕饰少。

明早期的建筑,构架形式趋于简朴。洪武年间的南匠北调历史,使南方的营造技术与北方官式建筑产生交流,于是促成了江浙地区的传统建筑朝两个方向演变─官宦宅第、大型寺庙、藏书楼等偏向北方大式的构架形式;而民间建筑却由于城市经济的发达与商业的发展,许多成功的商人衣锦归乡,反而使得民间建筑朝向繁复、雕饰的方向演进。

它们大致形成了现在江浙地区所看到的构架地域特色。例如月梁上的雕饰、斗

作法[3]。

4.3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限制也是使一些地区保持其作法、形式变化较少的原因,瓯江流域即表现了这一特点。瓯江流域地区拥有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其地区传统木构架作法中也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的风格,由于地理和语言的封闭性,交流少,演变也小。4.4  文化交流的影响

湖州、嘉兴、南浔等地常可见到苏式作法样式,显示其为环太湖流域的文化辐射圈内,同时也因为其历史行政地理曾经隶属于苏州。而运河的流经也对一些城市产生影响,例如嘉兴。

温州泰顺等地区的样式与福建作法有很多共同点。因为从宋代开始,温州便是福州通往京城的重要邮驿道路,温州地区与闽东地区文化交流的作用更甚于与浙西、浙中地区。还有几次历史时期的移民,由于福建人进入浙南地区使得福建地区的作法与浙江地区的作法产生了交流与变化,使其既具有福建作法的特点又具有浙江地区的特点。这种现象如同闽北浦城因其为历史时期江淮移民的主要聚居地,其地所运用的吴语发展至今,已经融合了浙北、浙西

背状的搭牵

南的吴语特点了。

浙西钱塘江流域可见徽派作法的影响。

徽派风格的特点在于用料粗壮,部份江浙地区月梁断面近于徽派冬瓜梁,梁架的构成与样式也呈现徽派风格。在历史时期中,徽州地区是变化相当大的,从方言的变化来看,秦汉时其为吴方言区,西晋时期北人迁入,唐代时北方、浙江、江西三个方向的主要移民,形成了现代的徽语。明中叶以后,徽商的成功使得很多地区都有其活跃的影子。江浙地区,徽商的活动常常带动城镇的兴起以及商业的兴盛,直到清中期,杭州一带徽商的势力亦很大。因此浙江地区的一些作法可以看到徽派与当地作法的融合[4]。■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14.

[2] 浙江省文物局 编. 意匠生辉[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10-315.

[3] 潘谷西 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M]. 元明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28-454.

[4] 王振忠.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 北京:三联书店,1996.图片来源

图1、2、6-9、17-19、21: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图3、5、10、11、1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小宁提供

图4、14、20:东南大学建筑系95级测绘图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梁形式都是鲜明的具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的

建筑学报

HISTORY AND THEORY

浙江省传统建筑木构架研究

张玉瑜

摘要/ 在剖析浙江地区现存传统建筑实例的基础之上,尝试建立浙江传统建筑木构架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与浙江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浙江6个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浙江地区木构架区系营造法式地方营造语汇

ABSTRACT/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浙东建筑大师喻皓入京主持重大工程,在都城汴京完成开宝寺11层高的木塔后名噪一时,他所著的《木经》亦被奉为营造典范流行于世。24年后(公元1013年),宁波保国寺大殿落成,90年后(公元1103年)《营造法式》问世。浙江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反映了《营造法式》与江浙地区五代至宋时期建筑作法的相互关联关系,部分石塔和经幢也印证了宋代法式与江浙建筑的密切关系。“以匠为师”是《营造法式》编撰的基础,也是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其适用性高,宋室南迁后《营造法式》仍获准在苏州重新刻印以应工程之需。许多文献资料显示,唐末至北宋后期,江南地区的营造技术一直领先于北方中原地区,这种技术优势反映于北宋官修的《营造法式》这部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典籍。喻皓的实践和《木经》的传世,使浙东地区的建筑作法在京师产生一定影响,而《营造法式》的重新刻印也使官式作法与江南营造技术得以相互交流,并在浙江地区产生影响[1]。

研究江浙地区的民间营造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地方作法与官式作法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关注民间的营造技艺,是研究《营造法式》的重要视角。浙江的传统建筑,除北宋的宁波保国寺、元代的金华天宁寺与武义的延福寺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寺庙建筑代表作外,还包括遍布浙江地区的大量民居、宗祠、书院等。这些明清时期营造

的建筑数量很多,并基本维持原貌,这些民间营造的建筑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类型与营造特色更使之成为研究浙江传统建筑的宝库。

虽然民居建筑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布局规划、空间配置和瓦作、木作的雕凿装饰等方面,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中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无疑体现于其大木构架。大木构架是传统建筑的主体,它既严谨地维持着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构筑方式,也是建筑装饰的承载体,普遍而言,传统大木构架具有时代变化缓慢、地方建筑语汇趋向装饰性的特点。1  浙江传统建筑木构架区系研究

笔者调查了浙江省内25处市镇地区,每个地区挑选3-5处具备代表性构架作法的建筑,以建筑实测图为依据,对梁架类型、构造作法、构件形式、用料特点以及月梁形式、斗

building examples in Zhejiang distri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pedigree chart for Zhejiang traditional build-ing wooden framework and comparatively interprets theconnection between Zhejiang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andthe “official practice” published in A Treatise of Architec-tural Methods, which is nation-wide printed and publishedat that time.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buildingat six districts of Zhejiang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contained.

KEY WORDS/ Zhejiang district, Pedigree for Wooden Framework, A Treatise of Architectural Methods,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背形卷草

状搭牵梁的大量运用,加上装饰花板的搭配,效果十分华丽。梁上的雕刻大多只刻在梁眉上。月梁的断面较扁作为大,受徽派建筑冬瓜梁的影响很大,为高琴面月梁,其梁肩弧线较优雅、舒卷、富有弹性,是浙江地区月梁弧线的典型案例。由于降雨量大,出

收稿日期:2008-08-19

ARCHITECTURAL JOURNAL

檐深远,因此挑檐成为承载雕刻与展示精细雕工的主要部位,各种雕工作法具有极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金华黄山八面厅(图1)。瓯江流域、丽水地区的特点是古风犹存,出现多层插

背状搭牵梁亦较简朴,非卷草状。斗

亦如是。梁架形

式接近宋代法式风格,同时还运用了“凤嘴下昂”。如丽水时思寺、梅氏宗祠(图2、3)。

温、瑞地区采用法式形扁作琴面月梁,

形状较自然,梁头搭

在柱上栌斗上承檩,柱顶有栌斗,上昂状插

斗枋。梁架中的肥大

梁尾花版

等相结合成整体构件,然后安装于柱头栌斗上,一端与搭牵梁后尾相叠压。某些亦见大横额作法,使用上昂构件。如温州永嘉花坦(图4)。

宁波地区受人文历史因素影响,部分梁架采用简单直抬梁构架作法,仅在挑檐或廊步施作轩梁与牛腿挑檐。挑檐牛腿的特色是板状牛腿雕刻板,上面有一块平板

背梁的结合。如湖州南

浔张氏旧宅(图6)。

杭州地区作为浙江省的政治中心,其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建筑学报

HISTORY AND THEORY

遗存的明清大式建筑多采用直抬梁的构架

类型,民间的寺庙民居建筑则可见穿斗构架、满雕花纹的法式形月梁以及具浙北地

区风格的斗

(插

用五柱

(图13、14)。江浙地区大部分月梁都是琴面

建筑学报2009.3 ARCHITECTURAL JOURNAL

月梁,并使用一斗三升以及卷草状

背搭牵梁(图1);2) 

背搭牵梁,

以及满雕纹样的牛腿

构件为最常见的建筑语汇(图17);4) 纵向花版:柱及短柱上出插

背状搭牵梁(多见于

浙江西南部,图19);6) 挑斡:使用上昂状

的挑斡作法(多见于浙江南部,图20);7) 插

,以及承托

天花、檐口的偷心单材插

22

单斗只替等的作法一

直是江浙地区梁架作法的普遍特点,而襻

间斗

雕饰更多些。4.2  社会变迁的影响

构架作法中的繁简变化也跟历史时期的变迁有关。在江浙地区,这一因素却使得传统建筑形式作法朝两个相反的方向演进。

从五代至宋时期的石经幢、砖石塔上,我们可以看到五代至宋时期江浙地区的建筑形象是构架作法比较大气、清晰,因为用料较大、结构关系比较明了,雕饰少。

明早期的建筑,构架形式趋于简朴。洪武年间的南匠北调历史,使南方的营造技术与北方官式建筑产生交流,于是促成了江浙地区的传统建筑朝两个方向演变─官宦宅第、大型寺庙、藏书楼等偏向北方大式的构架形式;而民间建筑却由于城市经济的发达与商业的发展,许多成功的商人衣锦归乡,反而使得民间建筑朝向繁复、雕饰的方向演进。

它们大致形成了现在江浙地区所看到的构架地域特色。例如月梁上的雕饰、斗

作法[3]。

4.3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限制也是使一些地区保持其作法、形式变化较少的原因,瓯江流域即表现了这一特点。瓯江流域地区拥有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其地区传统木构架作法中也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的风格,由于地理和语言的封闭性,交流少,演变也小。4.4  文化交流的影响

湖州、嘉兴、南浔等地常可见到苏式作法样式,显示其为环太湖流域的文化辐射圈内,同时也因为其历史行政地理曾经隶属于苏州。而运河的流经也对一些城市产生影响,例如嘉兴。

温州泰顺等地区的样式与福建作法有很多共同点。因为从宋代开始,温州便是福州通往京城的重要邮驿道路,温州地区与闽东地区文化交流的作用更甚于与浙西、浙中地区。还有几次历史时期的移民,由于福建人进入浙南地区使得福建地区的作法与浙江地区的作法产生了交流与变化,使其既具有福建作法的特点又具有浙江地区的特点。这种现象如同闽北浦城因其为历史时期江淮移民的主要聚居地,其地所运用的吴语发展至今,已经融合了浙北、浙西

背状的搭牵

南的吴语特点了。

浙西钱塘江流域可见徽派作法的影响。

徽派风格的特点在于用料粗壮,部份江浙地区月梁断面近于徽派冬瓜梁,梁架的构成与样式也呈现徽派风格。在历史时期中,徽州地区是变化相当大的,从方言的变化来看,秦汉时其为吴方言区,西晋时期北人迁入,唐代时北方、浙江、江西三个方向的主要移民,形成了现代的徽语。明中叶以后,徽商的成功使得很多地区都有其活跃的影子。江浙地区,徽商的活动常常带动城镇的兴起以及商业的兴盛,直到清中期,杭州一带徽商的势力亦很大。因此浙江地区的一些作法可以看到徽派与当地作法的融合[4]。■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14.

[2] 浙江省文物局 编. 意匠生辉[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10-315.

[3] 潘谷西 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M]. 元明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28-454.

[4] 王振忠.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 北京:三联书店,1996.图片来源

图1、2、6-9、17-19、21: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图3、5、10、11、1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小宁提供

图4、14、20:东南大学建筑系95级测绘图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梁形式都是鲜明的具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的

建筑学报


相关内容

  • 中国古建筑学文献参考书目资料
  • 中国古建筑学文献参考书目资料 一. 目录与文献检索类 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 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 ...

  •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 .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 ...

  • 古建筑木作工程技术论文
  • 古建筑木作工程技术论文 [摘要]我们可以看出古建筑木作工程技术是在结合原有木作规范的基础上,又根据现状的实际情况,采用新手法.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工程保护和修缮,以求达到更好的工程效果. [关键词]古建筑;木作工程:保护;修缮 前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不计其数.而时至今日 ...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 2013-12-13 09:24 宣讲家字号: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省两地. 福建.浙江地处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为木拱桥的建造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原料,使造桥技艺得到了长远的流传与发展 ...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 ...

  • 中国的世界遗产赏析答案整理
  • 2016中国世界遗产赏析期末考试资料 1. <世界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定义及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1)世界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专指" 有形" 的文化遗 ...

  •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 外语系英语11-02 郑爽 [1**********]6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鉴 赏 1.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有哪 些? A.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 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 ...

  • 中国古建木结构雕刻装饰纹样的美学研究
  • 中国古建木结构雕刻装饰纹样的美学研究 王慧 白莹 (西安理工艺术与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两千多年历史中,建筑特点的多元化,其保持了独立的结构体系,积淀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了解到中国古建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承重体的特征,成为了中国古建最 物,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 ...

  • 中国建筑史考试题整理
  • 绪论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类型: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阑式 结构构件:榫卯,斗拱 中国古典建筑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抬梁式.穿斗式,其主要结构部分名称,两者的优缺点对比 抬梁式主要构件,梁,柱,檩,枋.优点是室内少柱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