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国很多东西看起来很low或者没有美感和质感?

要以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总体审美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多年,整个中国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绝大多数人苟全性命于乱世,能活命都不容易。连起码的“扫盲”教育都无法普及,美学教育更是奢谈。幸运的是传统美学的传承还算完整,但是传承的人数比例其实也很低。

新中国建立后,有积极的一面:在广大农村大力推行“扫盲”教育,普及教育是中国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共产党给解决了。

但是自1957年反右开始,到1976年文革结束,整整跨越20年,政治运动对中国传统审美传承的破坏是近乎毁灭性的。“破四旧”所捣毁的古建筑和破坏的古迹,如果要以金钱来衡量,都是无法估算的。

建国初期,我们是大力吸取苏联美学风格。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地区,还是有很多建筑具备典型的苏联风格。同时,列宁装一类的苏联风格浓厚的大众审美也遍及大江南北。

而当时基于政治对抗的立场,对西方世界的审美是彻底否决和抗拒的。在与苏联“老大哥”闹翻之后,中国与世界几乎隔绝。特别是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基本上一无所知,甚至比起解放前,还走了回头路。

传统美学近乎绝灭,西方美学不得其门而入,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主导下所制造的文化产品真心不能看。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要说根本没有美学也不为过。

1950前后~1976前后(在农村及偏僻地区甚至到1985年前后)这一时期所出生的中国人,审美视野的狭窄,是很多今天的90后和00后所无法想象的。

年轻一代人在审美观这个问题上,真的要少一点讽刺和鄙视,多一点同理心。特别是对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你将来单位上的领导。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愿意做土鳖,而是在他们需要汲取美学养分的年轻时代,连生存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他们很难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来研究如何穿衣打扮,如何欣赏音乐和绘画等等。

他们的审美观严重滞后,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时代的悲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不是借口!

任何事物,摧毁特别容易,建设起来却非常难。

经济如此,教育、文化更是如此。

1979年之后的中国,正式启动经济改革。

这30多年来,国家首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能源、交通、运输这些基础建设问题;神舟上天、航母下水这样的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不是不注重教育,当年小平同志回到中央第一件事就是抓科技和教育,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素质教育,经济建设急需的理工类专业教育,而美学教育,真心是顾不上……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可我们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地区的人民仓廪未实,衣食未足。所以,已经实现了仓廪实和衣食足且懂得审美的那部分人,真的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你周边的所谓“审美LOW”。嘲讽和挖苦改变不了现状,如果你真有心,应该收起你高傲的眼神,伸出你帮助的双手。

经济建设尚能依靠勤劳的双手来改变,偏偏文艺类的审美和兴趣培养,却是最好能从小抓起的漫长过程。“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这句话,就说明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历程必然是漫长而煎熬的。

良好审美观的培养,一定是要经历好几代人才能逐渐建立的,急不来。急来的也是假道学,伪小资!但是咱们才过上几天好日子?真正在同步世界潮流下成长起来的90后才开始学着当爹当妈,他们的下一代都还没有长大呢!

不要把总体审美水平不高的现状归结为某一个特定群体的错,这是咱们整个中国社会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的必然现象。

要消除审美水平的参差不齐只能依靠普及美学教育,扩大美学影响。而这些,只能是依靠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的投入才能达成。

想想我小时候念书,偌大一个中学连个专业的美术老师都没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甚至体育老师都教过我们的美术课。到初二,美术(语文)老师画素描还不如我画得利索,这就是当年的农村教育现状。(我老家那地方,还不算特别边远落后的地区)

大家都爱用嘲讽的语气说某人是土豪。但社会缺乏足够多的“土豪”,同样就没有办法谈美学。有钱不一定有好的审美,但是要想展示较高水平的美学,却几乎都绕不开钱字。所以“鸟巢”的设计费是钱,建设成本是钱。没钱,你只能弄个土坷垃坝子。

经济基础是否良好是整个社会能否良好运行的坚实基础,文化、艺术、民主、文明……这一系列体现社会进步的项目,都必须是要建立在足够富足的经济基础上的,就是这么简单。你可以去和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大谈美学比较,但是你能去和一个利比亚的难民交谈这些吗?他连饥饿威胁都没有消除,哪里有心思理你!

咱们国家在政治治理上走过的弯路,以至于影响了后来的很多方面,但是不代表国家没有在反省过去的错误。比如这个新闻:

这说明,对于提升社会全民的审美水平,政府层面也同样有思考,有干预,并没有听之任之,或是避而不谈。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LOW”,都是中国社会从温饱迈向小康的过程中正常的必经之路。

美学教育这一课必须要尽快补上

我个人比较喜欢日本的平面风格,干净素雅,不少作品将“禅意”演绎得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也曾很好奇为什么日本的平面设计能够将东方神韵保留得如此完整,且以现代技艺来精准再现。后来读了一些日本设计师的书,也看了一些日本历史资料,个人的总结如下:

二战虽然摧毁了经济,但是并未摧毁其文化传承,而且其在战后也没有意识形态重构这个问题。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不断接纳西方文明,但是其对西方文明的吸纳都是有选择性的,并未因为西方文明的进入而彻底否定自我的文明传承。

所以能在日本的平面设计中看到中国画的影子,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中国的美学教育不能得到重视有人口众多的原因。生存竞争压力过大,小孩从小到大的大多数精力都花在了应付学分教育方面。如今的小孩子,小学开始就是什么奥数班,作文班……送去美术班、音乐班也是这几年才开始普及的事情。

一海之隔的台湾,一是较好的保存了传统文化,二是因为人口少,没有大陆这样的生存压力,反正稍微用点功,就能上大学。加上日治时期的文化影响,所以台湾的总体审美水平确实是相对较好的。

我在知乎认识的一位台湾萌妹子,新竹清华大学的生物制药硕士,却能画得一手好水彩画,也着实让我惊讶。我的刻板印象里,女硕士都应该是天天抱着啃书本的,哪里有时间来研究琴棋书画。

中国美学研究和教育的另外一个症结是认知方向的紊乱。因为最近这100多年的落后挨打,所以自己的什么都不好了,进而就想在文化上全盘推倒,彻底西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又怀念满清以前的大国盛世,又试图去找回传统的美学传承。在这种一会儿学东方,一会儿学西方的状态下,很多学者和专家自己都晕了头,到底该面对何方?中国美学的四不像,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真心希望在度过这起初的混乱之后,中国的新美学之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继续往前。

从中港台文化的反转看文化自信的崛起

由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改革开放后,西方及港台的文化产品一下子进入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明白。

下图中间这个外国人叫皮尔·卡丹,意大利人,成名于法国。他是第一个将西方服装品牌带入中国的外国人。1979年的北京街头,两种截然不同的穿衣风格,真实再现了当年的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这一张是皮尔·卡丹的模特在长城上,看看旁边的吃瓜群众。

彼时的中国青年,一切以舶来品为荣,穿的花衬衫都要称之为“港衫”。明明是大陆歌手出专辑,都要标上“港台著名歌星”。90年代前后,国内的电影院几乎全部倒闭,造成这股倒闭潮的原因,就是以播放港台电影和美国电影录像带为主的录像厅崛起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

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整个国内的审美认同和文化认同其实都非常尴尬。旧有的传统文化被丢得一干二净,甚至不少失传。部分年轻人觉得过年挂灯笼,写春联都是很LOW的事情,偏偏热衷于去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外国人的节日。

这种现象是因为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无脑崇拜,加上国内文化界一些学者的鼓吹助推这种“唯西方先进”的思潮,后来酿成的某事件实际也有这种文化倾向的影响。

1980年代~2000年初期,《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一剪梅》、《婉君》……这些港台剧集在大陆火得不要不要的。2010年之前的珠三角地区,一到晚上黄金时间几乎都是在看TVB连续剧。那时候连演员和歌手说话都要模仿港台腔,为此,中宣部还下过禁令,不许主持人说港台腔。

当时的主流媒体面对这些文化现象,三不五时的都在痛心疾首:这国家这样下去吃枣药丸,帝国主义亡我之心要成现实。

结果天朝没有药丸,在2010年之后,这样的情况开始逐渐反转。珠三角看TVB的人越来越少,《甄嬛传》、《琅琊榜》、《兰陵王》在台湾引发收视热潮。现在哪个大陆主持人还去模仿港台腔,只会被笑作土鳖。港台艺人纷纷登陆,到大陆市场掘金。

这些逆转现象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大陆的经济发展之后,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推动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升。国产电影、电视剧在制作品质上距离英美的影视作品的差距依然明显,但是依然值得肯定。

在与其他发达国家做横向对比的同时,我们还要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对比。这三十年来,文化产品的总体水准提升,是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的。

市场条件下的审美差异

以东亚国家比对,中国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方面落后于日本,韩国。这个是问题,也不是问题。

日本这个国家,除了不承认侵华罪恶史,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民族。日本人在工业设计领域近乎极致的完美追求,值得敬佩。这种极致,成就了日本的工业文明,但在当下的全球市场变革中,也严重拖累了日本。

我们就以日本卡车和中国卡车为例。哪个好看?当然是日本的产品。

但是卡车的首要功能是什么?拉货。

在能够满足这个首要功能的前提下,投资者一定是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至于好看与否,卡车天天灰头土脸的,谁会去在意他是否好看?而性价比高这就是中国产品的优势所在。

日本人那么在意工业设计,那是他们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到达了一定高度,你设计得太丑没有人要。而咱们中国,目前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审美需求层次。如果有天,中国人觉得你这个设计不好看而不买的时候,你看看厂家改款的速度飞快。

商家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美学最大化。但是如果美学最大化能促进利益最大化,他们一样会去做。

这样的解释或许太市侩,但这就是现实。

做过平面设计的人,一定都知道“logo要大字要大”这个梗。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设计师十之八九都觉得甲方或领导是个土鳖,什么都要大,什么都要大红色。

各位设计师也好,非设计师也好,你坐在车上从高速公路上经过,不妨看看那些字号略小的路牌广告,是不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就一晃而过了。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常年买了我们当地晚报的报眼广告,从那里辞职后,我无意看到一期新的广告,那个电话号码的字体纤细到几乎看不清。设计师在电脑屏幕上看,肯定觉得大面积的留白,纤细的字体是高逼格的。可是到了实际的应用中,却忽略了报纸印刷的网点比显示器上要粗很多的实际情况。

所以中国的各类型设计师,ID设计,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大部分人的专业素养是严重不足的,很多时候都是为炫技而设计。很多在他们看起来不low的设计,却是在现实的应用要么效果不好,要么因为成本或是制作水平而无法实现。

之前在知乎答过一题,很多人说中国的火车站引导标识设计得很土,字太大,不洋气。

那些文艺小青年们真是何不食肉糜,中国哪个火车站不是人山人海的,你那个字太小,排在队伍末端的我看不见啊!我还仅仅是轻度近视啊!

所以我说句站着说话腰不疼的话:设计不是先看他low不low,而是能不能满足设计的最大需求要点。

总结

我个人对自己的祖国是蛮有信心的,也坚信中国的美学总体素养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高端。毕竟,我们曾是这个地球上最有范儿的国家。我们在最危难的时候都没有沉沦,更何况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所以我们完全有自信,能重回地球之巅!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

审美,只是其中的小儿科啦!

要以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总体审美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多年,整个中国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绝大多数人苟全性命于乱世,能活命都不容易。连起码的“扫盲”教育都无法普及,美学教育更是奢谈。幸运的是传统美学的传承还算完整,但是传承的人数比例其实也很低。

新中国建立后,有积极的一面:在广大农村大力推行“扫盲”教育,普及教育是中国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共产党给解决了。

但是自1957年反右开始,到1976年文革结束,整整跨越20年,政治运动对中国传统审美传承的破坏是近乎毁灭性的。“破四旧”所捣毁的古建筑和破坏的古迹,如果要以金钱来衡量,都是无法估算的。

建国初期,我们是大力吸取苏联美学风格。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地区,还是有很多建筑具备典型的苏联风格。同时,列宁装一类的苏联风格浓厚的大众审美也遍及大江南北。

而当时基于政治对抗的立场,对西方世界的审美是彻底否决和抗拒的。在与苏联“老大哥”闹翻之后,中国与世界几乎隔绝。特别是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基本上一无所知,甚至比起解放前,还走了回头路。

传统美学近乎绝灭,西方美学不得其门而入,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主导下所制造的文化产品真心不能看。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要说根本没有美学也不为过。

1950前后~1976前后(在农村及偏僻地区甚至到1985年前后)这一时期所出生的中国人,审美视野的狭窄,是很多今天的90后和00后所无法想象的。

年轻一代人在审美观这个问题上,真的要少一点讽刺和鄙视,多一点同理心。特别是对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你将来单位上的领导。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愿意做土鳖,而是在他们需要汲取美学养分的年轻时代,连生存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他们很难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来研究如何穿衣打扮,如何欣赏音乐和绘画等等。

他们的审美观严重滞后,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时代的悲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不是借口!

任何事物,摧毁特别容易,建设起来却非常难。

经济如此,教育、文化更是如此。

1979年之后的中国,正式启动经济改革。

这30多年来,国家首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能源、交通、运输这些基础建设问题;神舟上天、航母下水这样的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不是不注重教育,当年小平同志回到中央第一件事就是抓科技和教育,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素质教育,经济建设急需的理工类专业教育,而美学教育,真心是顾不上……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可我们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地区的人民仓廪未实,衣食未足。所以,已经实现了仓廪实和衣食足且懂得审美的那部分人,真的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你周边的所谓“审美LOW”。嘲讽和挖苦改变不了现状,如果你真有心,应该收起你高傲的眼神,伸出你帮助的双手。

经济建设尚能依靠勤劳的双手来改变,偏偏文艺类的审美和兴趣培养,却是最好能从小抓起的漫长过程。“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这句话,就说明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历程必然是漫长而煎熬的。

良好审美观的培养,一定是要经历好几代人才能逐渐建立的,急不来。急来的也是假道学,伪小资!但是咱们才过上几天好日子?真正在同步世界潮流下成长起来的90后才开始学着当爹当妈,他们的下一代都还没有长大呢!

不要把总体审美水平不高的现状归结为某一个特定群体的错,这是咱们整个中国社会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的必然现象。

要消除审美水平的参差不齐只能依靠普及美学教育,扩大美学影响。而这些,只能是依靠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的投入才能达成。

想想我小时候念书,偌大一个中学连个专业的美术老师都没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甚至体育老师都教过我们的美术课。到初二,美术(语文)老师画素描还不如我画得利索,这就是当年的农村教育现状。(我老家那地方,还不算特别边远落后的地区)

大家都爱用嘲讽的语气说某人是土豪。但社会缺乏足够多的“土豪”,同样就没有办法谈美学。有钱不一定有好的审美,但是要想展示较高水平的美学,却几乎都绕不开钱字。所以“鸟巢”的设计费是钱,建设成本是钱。没钱,你只能弄个土坷垃坝子。

经济基础是否良好是整个社会能否良好运行的坚实基础,文化、艺术、民主、文明……这一系列体现社会进步的项目,都必须是要建立在足够富足的经济基础上的,就是这么简单。你可以去和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大谈美学比较,但是你能去和一个利比亚的难民交谈这些吗?他连饥饿威胁都没有消除,哪里有心思理你!

咱们国家在政治治理上走过的弯路,以至于影响了后来的很多方面,但是不代表国家没有在反省过去的错误。比如这个新闻:

这说明,对于提升社会全民的审美水平,政府层面也同样有思考,有干预,并没有听之任之,或是避而不谈。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LOW”,都是中国社会从温饱迈向小康的过程中正常的必经之路。

美学教育这一课必须要尽快补上

我个人比较喜欢日本的平面风格,干净素雅,不少作品将“禅意”演绎得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也曾很好奇为什么日本的平面设计能够将东方神韵保留得如此完整,且以现代技艺来精准再现。后来读了一些日本设计师的书,也看了一些日本历史资料,个人的总结如下:

二战虽然摧毁了经济,但是并未摧毁其文化传承,而且其在战后也没有意识形态重构这个问题。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不断接纳西方文明,但是其对西方文明的吸纳都是有选择性的,并未因为西方文明的进入而彻底否定自我的文明传承。

所以能在日本的平面设计中看到中国画的影子,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中国的美学教育不能得到重视有人口众多的原因。生存竞争压力过大,小孩从小到大的大多数精力都花在了应付学分教育方面。如今的小孩子,小学开始就是什么奥数班,作文班……送去美术班、音乐班也是这几年才开始普及的事情。

一海之隔的台湾,一是较好的保存了传统文化,二是因为人口少,没有大陆这样的生存压力,反正稍微用点功,就能上大学。加上日治时期的文化影响,所以台湾的总体审美水平确实是相对较好的。

我在知乎认识的一位台湾萌妹子,新竹清华大学的生物制药硕士,却能画得一手好水彩画,也着实让我惊讶。我的刻板印象里,女硕士都应该是天天抱着啃书本的,哪里有时间来研究琴棋书画。

中国美学研究和教育的另外一个症结是认知方向的紊乱。因为最近这100多年的落后挨打,所以自己的什么都不好了,进而就想在文化上全盘推倒,彻底西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又怀念满清以前的大国盛世,又试图去找回传统的美学传承。在这种一会儿学东方,一会儿学西方的状态下,很多学者和专家自己都晕了头,到底该面对何方?中国美学的四不像,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真心希望在度过这起初的混乱之后,中国的新美学之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继续往前。

从中港台文化的反转看文化自信的崛起

由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改革开放后,西方及港台的文化产品一下子进入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明白。

下图中间这个外国人叫皮尔·卡丹,意大利人,成名于法国。他是第一个将西方服装品牌带入中国的外国人。1979年的北京街头,两种截然不同的穿衣风格,真实再现了当年的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这一张是皮尔·卡丹的模特在长城上,看看旁边的吃瓜群众。

彼时的中国青年,一切以舶来品为荣,穿的花衬衫都要称之为“港衫”。明明是大陆歌手出专辑,都要标上“港台著名歌星”。90年代前后,国内的电影院几乎全部倒闭,造成这股倒闭潮的原因,就是以播放港台电影和美国电影录像带为主的录像厅崛起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

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整个国内的审美认同和文化认同其实都非常尴尬。旧有的传统文化被丢得一干二净,甚至不少失传。部分年轻人觉得过年挂灯笼,写春联都是很LOW的事情,偏偏热衷于去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外国人的节日。

这种现象是因为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无脑崇拜,加上国内文化界一些学者的鼓吹助推这种“唯西方先进”的思潮,后来酿成的某事件实际也有这种文化倾向的影响。

1980年代~2000年初期,《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一剪梅》、《婉君》……这些港台剧集在大陆火得不要不要的。2010年之前的珠三角地区,一到晚上黄金时间几乎都是在看TVB连续剧。那时候连演员和歌手说话都要模仿港台腔,为此,中宣部还下过禁令,不许主持人说港台腔。

当时的主流媒体面对这些文化现象,三不五时的都在痛心疾首:这国家这样下去吃枣药丸,帝国主义亡我之心要成现实。

结果天朝没有药丸,在2010年之后,这样的情况开始逐渐反转。珠三角看TVB的人越来越少,《甄嬛传》、《琅琊榜》、《兰陵王》在台湾引发收视热潮。现在哪个大陆主持人还去模仿港台腔,只会被笑作土鳖。港台艺人纷纷登陆,到大陆市场掘金。

这些逆转现象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大陆的经济发展之后,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推动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升。国产电影、电视剧在制作品质上距离英美的影视作品的差距依然明显,但是依然值得肯定。

在与其他发达国家做横向对比的同时,我们还要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对比。这三十年来,文化产品的总体水准提升,是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的。

市场条件下的审美差异

以东亚国家比对,中国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方面落后于日本,韩国。这个是问题,也不是问题。

日本这个国家,除了不承认侵华罪恶史,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民族。日本人在工业设计领域近乎极致的完美追求,值得敬佩。这种极致,成就了日本的工业文明,但在当下的全球市场变革中,也严重拖累了日本。

我们就以日本卡车和中国卡车为例。哪个好看?当然是日本的产品。

但是卡车的首要功能是什么?拉货。

在能够满足这个首要功能的前提下,投资者一定是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至于好看与否,卡车天天灰头土脸的,谁会去在意他是否好看?而性价比高这就是中国产品的优势所在。

日本人那么在意工业设计,那是他们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到达了一定高度,你设计得太丑没有人要。而咱们中国,目前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审美需求层次。如果有天,中国人觉得你这个设计不好看而不买的时候,你看看厂家改款的速度飞快。

商家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美学最大化。但是如果美学最大化能促进利益最大化,他们一样会去做。

这样的解释或许太市侩,但这就是现实。

做过平面设计的人,一定都知道“logo要大字要大”这个梗。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设计师十之八九都觉得甲方或领导是个土鳖,什么都要大,什么都要大红色。

各位设计师也好,非设计师也好,你坐在车上从高速公路上经过,不妨看看那些字号略小的路牌广告,是不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就一晃而过了。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常年买了我们当地晚报的报眼广告,从那里辞职后,我无意看到一期新的广告,那个电话号码的字体纤细到几乎看不清。设计师在电脑屏幕上看,肯定觉得大面积的留白,纤细的字体是高逼格的。可是到了实际的应用中,却忽略了报纸印刷的网点比显示器上要粗很多的实际情况。

所以中国的各类型设计师,ID设计,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大部分人的专业素养是严重不足的,很多时候都是为炫技而设计。很多在他们看起来不low的设计,却是在现实的应用要么效果不好,要么因为成本或是制作水平而无法实现。

之前在知乎答过一题,很多人说中国的火车站引导标识设计得很土,字太大,不洋气。

那些文艺小青年们真是何不食肉糜,中国哪个火车站不是人山人海的,你那个字太小,排在队伍末端的我看不见啊!我还仅仅是轻度近视啊!

所以我说句站着说话腰不疼的话:设计不是先看他low不low,而是能不能满足设计的最大需求要点。

总结

我个人对自己的祖国是蛮有信心的,也坚信中国的美学总体素养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高端。毕竟,我们曾是这个地球上最有范儿的国家。我们在最危难的时候都没有沉沦,更何况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所以我们完全有自信,能重回地球之巅!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

审美,只是其中的小儿科啦!


相关内容

  • 对印的乐趣(曾祥萍)(教案)
  • 对印的乐趣 执教:珠玑中学 曾祥萍 教学课题:<对印的乐趣> 课 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对印的乐趣>选自<美术>(人美版)第13册第8课.本课分三个环节.一.感知肌理.二.了解肌理.三.肌理的创意表现.本文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 教材内容新颖活泼,符合七年学生的 ...

  • 美学基础知识
  • 美学基础知识 美是什么? 什么是美?美是人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上获得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 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美是人针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产生出的主观感觉.美的本质,就是客观事物外部形态所反映出的客观事 ...

  • 书法的线条训练文字版解读
  •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 ...

  • 综合材料表现教案
  •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 课 日 期 班 课时量 级 第十周 10 设计环艺 1 第十一周 10 设计环艺 1 第十二周 10 设计环艺 1 第十三周 10 设计环艺 1 第十四周 10 设计环艺 1 计划 70 学时 第一章.综合材料的教学目的及与立体构成的区别 第二章.感知材料 实际 70 学 ...

  • 微信排版教程
  • 一.要不要排版? 当然要. 有人鼓吹不要排版,说人家许多大V都没怎么排版. 别学. 首先,没有硬货,再不排版,就是找死.长得一般,再不打扮,能行? 其次,六神磊磊.小道消息的Fenng和环时的老金,随便写点啥,阅读和转发量都比你的硬货多.为啥?因为人家的内容有资历和名气加持啊,所谓一句顶一万句. 问 ...

  • 经典家居文案精华
  • 比喻--明喻:曲美家具 如春风般柔顺,细雨般滋润,怀抱休憩于家的那份宁静与惬意.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如出水芙蓉仍滴挂露珠,用晶萤的心情洗洗去疲惫的倦意. 在雨后彩虹中蜿蜒.在丽日碧空中飞翔,放射春光无限. 流动的音苻,尽情在描绘如诗的旋律,轻歌漫舞,无尽的体味如梦的意境. 在对称与平衡中, ...

  • 平面设计细部处理讲稿
  • 总体思路: (1).简述设计与平面设计的概念.特点(商业性.艺术性.人文性.有效性)与基本准则 (2).简述细部处理与设计总体的关系,细部的概念与设计的过程(户型特点.主题格调判别.色系处理.光影.空间利用) (3).各功能区的细部处理(客厅.书房.阳台.卧室.浴室.楼梯等) (4).细部的新颖处理 ...

  • 室内装饰八大风格
  • 一. 八大设计风格包括: 美式乡村风格.古典欧式风格.地中海式风格.东南亚风格.日式风格.新古典风格.现代简约风格.新中式风格. 1.美式乡村风格 美式乡村风格摒弃了繁琐和奢华,并将不同风格中的优秀元素汇集融合,以舒适机能为导向,强调"回归自然",使这种风格变得更加轻松.舒适.美 ...

  • 内幕揭密:导演冯小刚在亚运村的家(组图)
  • 内幕揭密:导演冯小刚在亚运村的家(组图)    [转贴 2005-07-19 01:34:50 | 发表者: 崔昰] 客厅 冯小刚的家既不在游离于喧闹市区的豪华别墅的一隅,也非隐匿在人气鼎盛的高尚公寓的一角,而是蜗居在亚运村一朴素的居民楼里,粗糙的楼体外观让人对居住其中的人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质疑.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