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市农业局在上级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地开展工作。稳定粮食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使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xx年工作完成情况
1、农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5.5万亩,总产量28.94万吨,其中夏粮14.7万吨,秋粮14.24万吨。全市新建日光温室150亩,标准化设施大棚941亩,新增蔬菜面积0.35万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8.517万亩,产量17.4万吨。全市牛、猪、羊、家禽存栏分别为3.465万头(匹)、19.4万头、1.15万只、87.05万羽,预计全年肉、蛋、奶类总产量分为2.66、1.04、1.43万吨。
2、畜牧业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结出硕果。全市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各类家畜挂标率、畜禽免疫建档率均达100%,全年共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各类家禽158.28万羽,猪w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33万头, o型—亚洲i型口蹄疫牛3.78万头、羊1.94万只,未发生一起重大动物疫情。全市共建立肉牛改良点17个,奶牛、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80%、38%、95%。全市11个定点屠宰场进场生猪持证率、挂标率、屠宰检疫率、出场产品持证率、病害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做到五个100%。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特色养殖成为新亮点。常兴畜牧场荣获部级奶牛标准化示范场。
3、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建立了金土地和绿丰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9个基地13个产品,打造了“首阳山”精品名牌果干,注册了“蔚然”牌猕猴桃、“君健”牌猕猴桃和“亿慧” 牌果干。在全市标准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对全市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签订委托检测协议4份,建立爱家超市和金圪塔基地2个检测点。全年共抽检样品10096个,合格率99.9%。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培训240场次,受训15626人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00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
4、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具雏形。在竹峪东寨、富仁碧清园、终南三湾三个无公害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竞相发展下,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超前化规划、大气魄谋篇、强有力拓展,被列为西安市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全年园区流转土地900亩,其中新建标准化设施大棚645亩,日光温室150亩。净菜加工车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信息室和蔬菜交易市场正在建设之中,连栋温室已经启动,园区生产道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等到了进一步完善,“金圪塔”商标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引领周至蔬菜产业向专业化、设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5、农业三大开发进展顺利。扶贫开发脱贫8000人,修桥2座,水泥硬化道路26公里,栽植杂果1500亩,猕猴桃1200亩,实施面上移民搬迁86户400人,资助贫困大学生55人,千村千企帮扶3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1951万元,在5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新打机井113眼,修复配套旧井20眼,铺设地埋线35公里,埋设管道117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2万亩。据测算,项目区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比开发前增加180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36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非项目区相比净增400元左右,增幅达30%。农业机械化开发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全年补贴各类农机具5321台(件),补贴1089.98万元。完成机播作业80.9万亩,小麦机收39.5万亩,玉米机收6.2亩,玉米秸秆还田36.5万亩,化肥深施37.66万亩。与农机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1561份,检验合格农业机械1343台,检验率86%以上。
6、农业行政执法和农村经营管理稳步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全年组织大型综合执法检查6次,开展日常执法检查113次,规范经营行为48家。检疫白条肉59712头,抽检瘦肉精4306头,收缴违禁药物笨甲酸雌二醇58支,过期兽药片剂6500片,假药粉剂15袋、针剂150支,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严格“一事一议”程序,处理土地承包方面来信来访15人次,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全年土地流转33850亩。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我市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抗灾能力较差,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
2、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受耕地等资源约束,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稳定增长举步维艰;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高附加值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增收空间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向二、三产业及城市转移的难度加大,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技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4、市场风险时有发生。农产品滞销时有发生,价格忽高忽低,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三、2013年的工作设想
2013年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一城一园一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壮大南部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养殖产业带、中部优质粮食产业带、东部设施蔬菜产业带、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加快推进农业“一带四基地”建设步伐。力争农产品质量安全、扶贫开发、农综发、农机化、农村能源建设等工作在省、市位列前茅,促进周至农业整体工作上档升级。
1、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积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攻单产、促总产、提品质,实现粮食总产27.8万吨。
2、发展设施农业,做优蔬菜产业。以东部的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蔬菜生产为重点,壮大中北部的终南三湾、富仁碧清园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扶持西南部竹峪东寨蔬菜产业区,2013年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1000亩,打造周至蔬菜品牌,促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突破17.3万吨。
3、抓好动物防疫,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沛民、首阳、天马、秦韵、常兴等畜牧企业为引领,狠抓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积极促进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做农业精品,走名牌战略,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强堡垒。
5、加强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集中技术力量,捆绑农业项目,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抓好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沿渭五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西安碧清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西安竹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周至市扶贫及农综发建设、周至市百万只肉鸡基地建设六大重点建设项目,为周至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6、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综合开发项目要积极完成xx年度农业建设扫尾任务,确保2013年 5月份通过省级验收。积极做好2013年度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前期规划,为下半年项目建设工作奠定基础。农机化工作要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新技术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大扶贫重点村建设力度,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抓住我市新列入国家级秦巴山区贫困市的机遇,树立5—10个帮扶工作先进典型,实施好千村互助资金项目,争取搬迁50户,面上移民400人。
xx年,市农业局在上级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地开展工作。稳定粮食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使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xx年工作完成情况
1、农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5.5万亩,总产量28.94万吨,其中夏粮14.7万吨,秋粮14.24万吨。全市新建日光温室150亩,标准化设施大棚941亩,新增蔬菜面积0.35万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8.517万亩,产量17.4万吨。全市牛、猪、羊、家禽存栏分别为3.465万头(匹)、19.4万头、1.15万只、87.05万羽,预计全年肉、蛋、奶类总产量分为2.66、1.04、1.43万吨。
2、畜牧业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结出硕果。全市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各类家畜挂标率、畜禽免疫建档率均达100%,全年共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各类家禽158.28万羽,猪w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33万头, o型—亚洲i型口蹄疫牛3.78万头、羊1.94万只,未发生一起重大动物疫情。全市共建立肉牛改良点17个,奶牛、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80%、38%、95%。全市11个定点屠宰场进场生猪持证率、挂标率、屠宰检疫率、出场产品持证率、病害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做到五个100%。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特色养殖成为新亮点。常兴畜牧场荣获部级奶牛标准化示范场。
3、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建立了金土地和绿丰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9个基地13个产品,打造了“首阳山”精品名牌果干,注册了“蔚然”牌猕猴桃、“君健”牌猕猴桃和“亿慧” 牌果干。在全市标准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对全市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签订委托检测协议4份,建立爱家超市和金圪塔基地2个检测点。全年共抽检样品10096个,合格率99.9%。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举办培训240场次,受训15626人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00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
4、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具雏形。在竹峪东寨、富仁碧清园、终南三湾三个无公害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竞相发展下,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超前化规划、大气魄谋篇、强有力拓展,被列为西安市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全年园区流转土地900亩,其中新建标准化设施大棚645亩,日光温室150亩。净菜加工车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信息室和蔬菜交易市场正在建设之中,连栋温室已经启动,园区生产道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等到了进一步完善,“金圪塔”商标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引领周至蔬菜产业向专业化、设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5、农业三大开发进展顺利。扶贫开发脱贫8000人,修桥2座,水泥硬化道路26公里,栽植杂果1500亩,猕猴桃1200亩,实施面上移民搬迁86户400人,资助贫困大学生55人,千村千企帮扶3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1951万元,在5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新打机井113眼,修复配套旧井20眼,铺设地埋线35公里,埋设管道117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2万亩。据测算,项目区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比开发前增加180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36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非项目区相比净增400元左右,增幅达30%。农业机械化开发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全年补贴各类农机具5321台(件),补贴1089.98万元。完成机播作业80.9万亩,小麦机收39.5万亩,玉米机收6.2亩,玉米秸秆还田36.5万亩,化肥深施37.66万亩。与农机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1561份,检验合格农业机械1343台,检验率86%以上。
6、农业行政执法和农村经营管理稳步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全年组织大型综合执法检查6次,开展日常执法检查113次,规范经营行为48家。检疫白条肉59712头,抽检瘦肉精4306头,收缴违禁药物笨甲酸雌二醇58支,过期兽药片剂6500片,假药粉剂15袋、针剂150支,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严格“一事一议”程序,处理土地承包方面来信来访15人次,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全年土地流转33850亩。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我市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抗灾能力较差,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
2、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受耕地等资源约束,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稳定增长举步维艰;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高附加值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增收空间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向二、三产业及城市转移的难度加大,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技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4、市场风险时有发生。农产品滞销时有发生,价格忽高忽低,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三、2013年的工作设想
2013年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一城一园一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壮大南部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养殖产业带、中部优质粮食产业带、东部设施蔬菜产业带、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加快推进农业“一带四基地”建设步伐。力争农产品质量安全、扶贫开发、农综发、农机化、农村能源建设等工作在省、市位列前茅,促进周至农业整体工作上档升级。
1、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积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攻单产、促总产、提品质,实现粮食总产27.8万吨。
2、发展设施农业,做优蔬菜产业。以东部的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蔬菜生产为重点,壮大中北部的终南三湾、富仁碧清园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扶持西南部竹峪东寨蔬菜产业区,2013年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1000亩,打造周至蔬菜品牌,促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突破17.3万吨。
3、抓好动物防疫,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沛民、首阳、天马、秦韵、常兴等畜牧企业为引领,狠抓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积极促进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做农业精品,走名牌战略,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强堡垒。
5、加强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集中技术力量,捆绑农业项目,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抓好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沿渭五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西安碧清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西安竹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周至市扶贫及农综发建设、周至市百万只肉鸡基地建设六大重点建设项目,为周至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6、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综合开发项目要积极完成xx年度农业建设扫尾任务,确保2013年 5月份通过省级验收。积极做好2013年度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前期规划,为下半年项目建设工作奠定基础。农机化工作要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新技术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大扶贫重点村建设力度,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抓住我市新列入国家级秦巴山区贫困市的机遇,树立5—10个帮扶工作先进典型,实施好千村互助资金项目,争取搬迁50户,面上移民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