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强化原理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强化原理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 戴淑风 刘全礼 编著

正强化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正强化原理是直接从操作条件反射引申出来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直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原理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小明虽然只有6岁,见了人时却说“叔叔好”,于是大家笑着表扬孩子说:“这孩子真乖!”并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以示赞赏。那么今后当小明再见人时,说:“叔叔好”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这就是本书中强调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强化,用更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人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在这里,这个“好的结果”叫正强化物,有时简称为强化物。

人的许多行为就是在正强化下,经过无数次强化塑造起来的。例如,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就频频使用了正强化。

当婴儿刚刚3个月~4个月,咿呀发单音节时(行为),妈妈就非常高兴地用抚摸、亲吻来表扬、夸奖婴儿,“宝宝会说话了,宝宝真了不起”。(强化物)。孩子长到8个月~9个月时,会发单音节或双音节了,在某一天,婴儿偶然说出了“ma—ma”这个音(行为),妈妈高兴地说:“宝宝会叫妈妈了”(强化物),并不断的引导婴儿发音。实际上,这时的婴儿发“ma—ma”音还完全是无意识的,可是妈妈的无数次强化,终于使婴儿会发这个音并使这个音与眼前的这个人联系了起来。后来也是通过无数次强化,孩子学会了 “爸爸”、“吃饭”、“喝水”这些词汇,再后来学会“我要喝水”这样的句子。直到4岁~5岁,孩子完全能掌握口头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的正强化是形成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实际上,许多我们不需要的行为或不良行为也是通过正强化建立起来的。例如,

虎子平时就有些娇生惯养,一次在商店中他看上了一种玩具。但是,妈妈不打算给他买。虎子立即坐在地上又哭、又叫、又打滚(行为),直至妈妈买了这个玩具才停止(正强化)。

正强化原理虽好,但使用时有几个必须注意的事项:

(1) 强化的行为必须明确

父母心中必须有数,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强化的仅仅是我们需要的行为。并且,在几个行为或一系列行为发生后,我们只强化确定的行为,必要时父母可指出,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我们才表扬你或奖励你。

(2) 行为发生后立即强化

立即强化能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得到奖励,从而更易在类似情景下做出相应的行为。经验证明,即时强化比延时强化效果更好。

(3) 要选择有效的强化物

使用哪种强化物更有效,要看具体情况,例如孩子的爱好、孩子的自觉程度、父母的条件等。

(4)不要滥用、误用正强化

正强化虽然对儿童的行为塑造有很好的作用,但就像好东西吃多了会伤胃一样,不可滥用、误用,否则,可能会没有效果。像我们介绍操作条件反射时介绍的那样,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是很有讲究的。

(5) 可结合使用其他方法

使用正强化原理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使用其他行为改变的方法和原理。

2、 强化物

用什么样的强化物最有效,要因人而异。

在前文我们谈到,某一行为出现之后如果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今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大。这个好的结果就是强化物。用什么样的强化物最有效,孩子和孩子之间差异是很大的。例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吃香蕉,当他做出某种行为后,用香蕉作强化物来巩固,效果就非常好;可是,如果另一个孩子非常厌恶吃香蕉,当他做出某一行为之后给他香蕉吃,不仅起不到巩固好行为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变成惩罚,是这类行为出现的次数减少。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不经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变成了强化物。

李女士的第一个孩子稍有点残疾,便生了第二个孩子。可是这个残疾男孩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打小报告,总是说妹妹如何欺负他。他每次打小报告,父母倒没有怎么表扬他,可是小妹总要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对小妹妹的批评、指责成了这个残疾男孩好打小报告的有效强化物。每次看到小妹妹受批评,他总是高兴不止,更加乐此不疲地打小妹的小报告。

因此,称职的家长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学问,而且还要处处小心,处处谨慎自己的行为,考虑对子女有什么影响,要善于发现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把它们当作教育、改变孩子行为的有力武器。

一般而言,这些强化物可以是初级强化物,也叫做物质强化物,例如:巧克力、冰激凌、小人书等;也可以社会性强化物,如:微笑、拥抱、摸头等;还可以是活动性强化物,如逛公园、打乒乓球、玩游戏机等。下表列出了许多孩子都喜欢的强化物。

物质强化物(物质奖励)

果汁、冰激凌、唱片、玩具、点心、书、钱

社会性强化物(社会性奖励)

微笑、拥抱、亲吻、口头表达、抚摸、鼓掌、眨眼睛、拍肩、闲谈

活动性强化物(活动奖励)

饲养宠物、外出旅游、逛公园、与父亲一起玩、看电影、看动画片、听VCD 、

唱卡拉OK 、请朋友来玩、看书、踢足球、跳绳、自由活动、游泳、爬山

对于一时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的父母,下面的问卷提纲能有效地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喜好。

(1) 孩子最喜欢吃什么?

常规类食品(馒头、米饭)

营养品(麦乳精、娃哈哈)

甜食(饼干、桃酥)

(2) 孩子最喜欢喝什么?

牛奶、果汁、可乐、咖啡等

(3) 孩子喜欢什么活动?

室内活动(玩跳棋等)

室外活动(打球、踢球、爬山、旅游、散步、跳绳等)

看小人书、看电影、看电视

(4) 孩子喜欢什么游戏和玩具?

喜欢的游戏(捉迷藏、叼小鸡、吹口哨等)

喜欢的玩具(洋娃娃、小汽车、小手枪、冲锋枪、彩带、彩纸等)

喜欢的日用品(香水、小刀、指甲刀、小梳子等)

(5) 孩子喜欢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语言表扬(好孩子、棒极了、干得好、好极了等)

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瘙痒、摸头、拍肩等)

其他(微笑、注视、闲谈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两类强化物在重塑孩子的行为中有独到的作用:一是

分数、一是代币。使用这两种强化物能够避免使用一般强化物的两种不足:一是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孩子喜欢的物品或其他强化物,如孩子喜欢滑冰,但南方或夏天就难以实现:二是一次好行为就能得到某种物品,会使强化物的效果减弱,使用这两种特殊的强化物可以避免这样的缺点。因此,分数或代币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3、 正强化的正用和误用

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

使用正强化对于形成儿童的优良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像前面介绍的形成儿童的语言时可以用,其他方方面面行为的建立都可以使用这一原则。 下面三个例子都和正强化有关系。

7岁的小佳和小朋友在家中玩耍时,不小心把爸爸电脑中的一个程序删掉了,小朋友们吓得一哄而散。爸爸下班后, 小佳主动地跟爸爸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爸爸本来很生气,但是看到儿子很诚实,不但没有惩罚儿子,还夸奖了儿子的诚实。 由于小佳的诚实行为受到了表扬,他今后就可能更诚实。如果爸爸在小佳说了真话后还惩罚他,那么小佳以后可能不敢说真话了。

由于家中比较贫困,明明家的电视机是别人家“退役”的旧式电视,有时接触不好,没有信号。有一次,明明偶尔用手拍了一下电视的机身,居然有了信号。拍电视机机身这个动作---行为发出后,有了好的结果---信号,以后每当电视没有信号时,明明还会通过拍电视机机身来获取电视信号。与上不同的是,这里的强化物不是人给予的。

3岁的皮皮很容易闹。一天又要闹着出去玩耍,但他不是好好和妈妈商量,而是在门边大声哭喊。由于妈妈在忙,没有理他,一会儿,他走到妈妈跟前,拽着妈妈的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好不好?”这是,妈妈发现孩子有所变化,便赶紧说:“皮皮懂事了,妈妈陪你出去。”哭闹这个行为是不应该强化的,妈妈强化的是皮皮拽衣服和“妈妈我要出去玩”这句话,显然今后在类似情景下,皮皮就更可能用拉妈妈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这些正确的表达方式。如果妈妈在皮皮哭闹的时候和他出去玩,就等于误用了正强化。

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们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因此,家长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地、主动地使用正强化,就会很容易建立孩子的优良行为。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误用正强化的现象,即用正强化培养不良行为的现象。就像前面已经谈到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误用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在各个领域都大量存在误用的情况。专家建议,宁愿不去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也不要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文文是一个刚满3岁的男孩,还没上幼儿园。一天,只有他和妈妈在家,两人玩了一会后,妈妈洗衣服去了,让文文自己玩。可是正当妈妈满手洗衣粉洗衣服的时候,自己玩了一会感觉无趣的文文开始用脚踢卧室的门(行为)。不良行为发生了,文文的妈妈应该怎么办?结果,她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抱起文文并安慰他说:“一会儿妈妈就洗好了。”(正强化物)这里,妈妈非常错误地用了正强化来培养孩子的不良行为---用踢门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样孩子今后还会用这个不良行为引起妈妈的注意。

一天小丽去上学,忘记带上文具盒,妈妈发现后,立刻把文具盒送到学校。 这里妈妈奖励了不该奖励的行为,使女儿将来更可能忘记带文具盒上学,并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这对于培养独立性和做事认真的习惯很不利。

一天,强强没有上幼儿园,自己在家门口玩。问他为什么不上幼儿园时,他说:“昨天打针时我不哭,妈妈说我表现很好,今天可以不去幼儿园。”这个妈妈的做法大错特错。首先,她强化的时机不对,孩子打针不哭,应该马上强化,不应该第二天再强化;其次,她奖励的手段---强化物不对,不应该用不上幼儿园作为强化物;第三,妈妈这么做会使孩子认为,幼儿园可去可不去,认为做了“好事”就可以不上学,从而成为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根源。

莉莉被妈妈送到幼儿园,妈妈刚转身离开幼儿园门口,她就开始哭。这时,妈妈又返回幼儿园,抱她、亲她、安慰她。莉莉妈妈的错误在于不应该用抱、亲、安慰等强化物来强化莉莉哭泣的行为,这样,她今后还有可能在类似的情况下哭泣,以要求妈妈抱、亲和安慰。

从这些例子很容易看出,家长一不小心,就可能培养了孩子的坏行为。因此,父母们在处理孩子的行为时,千万不能大意。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强化原理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 戴淑风 刘全礼 编著

正强化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正强化原理是直接从操作条件反射引申出来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直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原理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小明虽然只有6岁,见了人时却说“叔叔好”,于是大家笑着表扬孩子说:“这孩子真乖!”并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以示赞赏。那么今后当小明再见人时,说:“叔叔好”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这就是本书中强调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强化,用更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人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在这里,这个“好的结果”叫正强化物,有时简称为强化物。

人的许多行为就是在正强化下,经过无数次强化塑造起来的。例如,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就频频使用了正强化。

当婴儿刚刚3个月~4个月,咿呀发单音节时(行为),妈妈就非常高兴地用抚摸、亲吻来表扬、夸奖婴儿,“宝宝会说话了,宝宝真了不起”。(强化物)。孩子长到8个月~9个月时,会发单音节或双音节了,在某一天,婴儿偶然说出了“ma—ma”这个音(行为),妈妈高兴地说:“宝宝会叫妈妈了”(强化物),并不断的引导婴儿发音。实际上,这时的婴儿发“ma—ma”音还完全是无意识的,可是妈妈的无数次强化,终于使婴儿会发这个音并使这个音与眼前的这个人联系了起来。后来也是通过无数次强化,孩子学会了 “爸爸”、“吃饭”、“喝水”这些词汇,再后来学会“我要喝水”这样的句子。直到4岁~5岁,孩子完全能掌握口头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的正强化是形成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实际上,许多我们不需要的行为或不良行为也是通过正强化建立起来的。例如,

虎子平时就有些娇生惯养,一次在商店中他看上了一种玩具。但是,妈妈不打算给他买。虎子立即坐在地上又哭、又叫、又打滚(行为),直至妈妈买了这个玩具才停止(正强化)。

正强化原理虽好,但使用时有几个必须注意的事项:

(1) 强化的行为必须明确

父母心中必须有数,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强化的仅仅是我们需要的行为。并且,在几个行为或一系列行为发生后,我们只强化确定的行为,必要时父母可指出,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我们才表扬你或奖励你。

(2) 行为发生后立即强化

立即强化能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得到奖励,从而更易在类似情景下做出相应的行为。经验证明,即时强化比延时强化效果更好。

(3) 要选择有效的强化物

使用哪种强化物更有效,要看具体情况,例如孩子的爱好、孩子的自觉程度、父母的条件等。

(4)不要滥用、误用正强化

正强化虽然对儿童的行为塑造有很好的作用,但就像好东西吃多了会伤胃一样,不可滥用、误用,否则,可能会没有效果。像我们介绍操作条件反射时介绍的那样,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是很有讲究的。

(5) 可结合使用其他方法

使用正强化原理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使用其他行为改变的方法和原理。

2、 强化物

用什么样的强化物最有效,要因人而异。

在前文我们谈到,某一行为出现之后如果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今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大。这个好的结果就是强化物。用什么样的强化物最有效,孩子和孩子之间差异是很大的。例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吃香蕉,当他做出某种行为后,用香蕉作强化物来巩固,效果就非常好;可是,如果另一个孩子非常厌恶吃香蕉,当他做出某一行为之后给他香蕉吃,不仅起不到巩固好行为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变成惩罚,是这类行为出现的次数减少。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不经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变成了强化物。

李女士的第一个孩子稍有点残疾,便生了第二个孩子。可是这个残疾男孩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打小报告,总是说妹妹如何欺负他。他每次打小报告,父母倒没有怎么表扬他,可是小妹总要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对小妹妹的批评、指责成了这个残疾男孩好打小报告的有效强化物。每次看到小妹妹受批评,他总是高兴不止,更加乐此不疲地打小妹的小报告。

因此,称职的家长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学问,而且还要处处小心,处处谨慎自己的行为,考虑对子女有什么影响,要善于发现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把它们当作教育、改变孩子行为的有力武器。

一般而言,这些强化物可以是初级强化物,也叫做物质强化物,例如:巧克力、冰激凌、小人书等;也可以社会性强化物,如:微笑、拥抱、摸头等;还可以是活动性强化物,如逛公园、打乒乓球、玩游戏机等。下表列出了许多孩子都喜欢的强化物。

物质强化物(物质奖励)

果汁、冰激凌、唱片、玩具、点心、书、钱

社会性强化物(社会性奖励)

微笑、拥抱、亲吻、口头表达、抚摸、鼓掌、眨眼睛、拍肩、闲谈

活动性强化物(活动奖励)

饲养宠物、外出旅游、逛公园、与父亲一起玩、看电影、看动画片、听VCD 、

唱卡拉OK 、请朋友来玩、看书、踢足球、跳绳、自由活动、游泳、爬山

对于一时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的父母,下面的问卷提纲能有效地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喜好。

(1) 孩子最喜欢吃什么?

常规类食品(馒头、米饭)

营养品(麦乳精、娃哈哈)

甜食(饼干、桃酥)

(2) 孩子最喜欢喝什么?

牛奶、果汁、可乐、咖啡等

(3) 孩子喜欢什么活动?

室内活动(玩跳棋等)

室外活动(打球、踢球、爬山、旅游、散步、跳绳等)

看小人书、看电影、看电视

(4) 孩子喜欢什么游戏和玩具?

喜欢的游戏(捉迷藏、叼小鸡、吹口哨等)

喜欢的玩具(洋娃娃、小汽车、小手枪、冲锋枪、彩带、彩纸等)

喜欢的日用品(香水、小刀、指甲刀、小梳子等)

(5) 孩子喜欢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语言表扬(好孩子、棒极了、干得好、好极了等)

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瘙痒、摸头、拍肩等)

其他(微笑、注视、闲谈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两类强化物在重塑孩子的行为中有独到的作用:一是

分数、一是代币。使用这两种强化物能够避免使用一般强化物的两种不足:一是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孩子喜欢的物品或其他强化物,如孩子喜欢滑冰,但南方或夏天就难以实现:二是一次好行为就能得到某种物品,会使强化物的效果减弱,使用这两种特殊的强化物可以避免这样的缺点。因此,分数或代币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3、 正强化的正用和误用

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

使用正强化对于形成儿童的优良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像前面介绍的形成儿童的语言时可以用,其他方方面面行为的建立都可以使用这一原则。 下面三个例子都和正强化有关系。

7岁的小佳和小朋友在家中玩耍时,不小心把爸爸电脑中的一个程序删掉了,小朋友们吓得一哄而散。爸爸下班后, 小佳主动地跟爸爸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爸爸本来很生气,但是看到儿子很诚实,不但没有惩罚儿子,还夸奖了儿子的诚实。 由于小佳的诚实行为受到了表扬,他今后就可能更诚实。如果爸爸在小佳说了真话后还惩罚他,那么小佳以后可能不敢说真话了。

由于家中比较贫困,明明家的电视机是别人家“退役”的旧式电视,有时接触不好,没有信号。有一次,明明偶尔用手拍了一下电视的机身,居然有了信号。拍电视机机身这个动作---行为发出后,有了好的结果---信号,以后每当电视没有信号时,明明还会通过拍电视机机身来获取电视信号。与上不同的是,这里的强化物不是人给予的。

3岁的皮皮很容易闹。一天又要闹着出去玩耍,但他不是好好和妈妈商量,而是在门边大声哭喊。由于妈妈在忙,没有理他,一会儿,他走到妈妈跟前,拽着妈妈的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好不好?”这是,妈妈发现孩子有所变化,便赶紧说:“皮皮懂事了,妈妈陪你出去。”哭闹这个行为是不应该强化的,妈妈强化的是皮皮拽衣服和“妈妈我要出去玩”这句话,显然今后在类似情景下,皮皮就更可能用拉妈妈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这些正确的表达方式。如果妈妈在皮皮哭闹的时候和他出去玩,就等于误用了正强化。

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们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因此,家长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地、主动地使用正强化,就会很容易建立孩子的优良行为。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误用正强化的现象,即用正强化培养不良行为的现象。就像前面已经谈到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误用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在各个领域都大量存在误用的情况。专家建议,宁愿不去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也不要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文文是一个刚满3岁的男孩,还没上幼儿园。一天,只有他和妈妈在家,两人玩了一会后,妈妈洗衣服去了,让文文自己玩。可是正当妈妈满手洗衣粉洗衣服的时候,自己玩了一会感觉无趣的文文开始用脚踢卧室的门(行为)。不良行为发生了,文文的妈妈应该怎么办?结果,她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抱起文文并安慰他说:“一会儿妈妈就洗好了。”(正强化物)这里,妈妈非常错误地用了正强化来培养孩子的不良行为---用踢门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样孩子今后还会用这个不良行为引起妈妈的注意。

一天小丽去上学,忘记带上文具盒,妈妈发现后,立刻把文具盒送到学校。 这里妈妈奖励了不该奖励的行为,使女儿将来更可能忘记带文具盒上学,并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这对于培养独立性和做事认真的习惯很不利。

一天,强强没有上幼儿园,自己在家门口玩。问他为什么不上幼儿园时,他说:“昨天打针时我不哭,妈妈说我表现很好,今天可以不去幼儿园。”这个妈妈的做法大错特错。首先,她强化的时机不对,孩子打针不哭,应该马上强化,不应该第二天再强化;其次,她奖励的手段---强化物不对,不应该用不上幼儿园作为强化物;第三,妈妈这么做会使孩子认为,幼儿园可去可不去,认为做了“好事”就可以不上学,从而成为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根源。

莉莉被妈妈送到幼儿园,妈妈刚转身离开幼儿园门口,她就开始哭。这时,妈妈又返回幼儿园,抱她、亲她、安慰她。莉莉妈妈的错误在于不应该用抱、亲、安慰等强化物来强化莉莉哭泣的行为,这样,她今后还有可能在类似的情况下哭泣,以要求妈妈抱、亲和安慰。

从这些例子很容易看出,家长一不小心,就可能培养了孩子的坏行为。因此,父母们在处理孩子的行为时,千万不能大意。


相关内容

  • 行为改变技术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为及其特点 一.行为的涵义 (一) 行为的界定 (1) 传统华生斯金纳 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2) 新行为主义赫尔 托尔曼 内隐性的意识行为 (3) 认知论 心理表征的过程 (4) 广义 内在 外显 意识 潜意识 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 ...

  •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工作程序.注意事项.适用范围? 一,原理: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他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目标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 二,工作程序: 1.确定目标行为:目 ...

  • 心理咨询实施方法集
  • 咨询诊断实施技巧 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结果C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 六.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步骤 想象进入到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中,帮助改变不适当 ...

  •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正强化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 戴淑风 刘全礼 编著 正强化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正强化原理是直接从操作条件反射引申出来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 ...

  • 心理咨询一般程序
  • 心理咨询一般程序 (一)资料的搜集 1.搜集资料的途径:摄入性会谈与记录:观察与记录:访谈与记录:心理测量,问卷调查:实验室记录 2.资料内容: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个人健康史:家族健康史:个人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对自己家庭及成员的看法:社会交往状况:目前生活.学习.工作状况:自我心理评估:近期 ...

  • 案例问答题汇总
  • 心理诊断 一.初诊接待工作程序1.咨询前的准备工作:如场所(专业保密10舒适座椅必需设备)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社交距离.言语非言语交流技巧使用:2.礼貌接待.礼貌用语:3.间接询问求助者需要那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4.询问结束后,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

  • 常见案例问答题
  • 1.在摄入性谈话阶段,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考点)? 1)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2.在咨询中应避免出现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

  • 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
  • 一.在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5 1.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二.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P10 1 ...

  • qi-cxhi0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题库小抄
  • .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题库小抄大全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2.礼貌接待方式: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3.提问时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