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

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表1-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如:水厂取水口:t/d;居住区(点):户数/人数;医院:床位数;学校:师生人数

1.3 附图及要求

1.3.1 地理位臵图

图示评价区范围、厂址、交通干线、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城镇、厂矿企业、自然人文景观等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列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附风玫瑰图、图例和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

1.3.2 水系图

图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流向(主、次)、水工设施、厂址、污水排口位臵(含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取水口、水产养殖区等敏感目标。附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和指N向。在水系图中标明水环境现状监测断面。

1.3.3 规划图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图、城镇总体规划图,图示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时应增加现状图)、项目位臵、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管网等。附图例、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

2 工程分析

2.1 拟建工程项目概况

2.1.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技改)、投资总额、环保投资。

2.1.2 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特点,按主体工程、配套辅助公用工程分别按表2-1、2-3填写,技改扩工程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按表2-2填写。

表2-1 新建项目主体工程及产品(含副产品)方案

表2-2 扩建技改项目主体工程及产品方案技改

注:表2-1、表2-2中产品名称栏含副产品

表2-3 公用及辅助工程

2.1.3 厂区总平面布臵图

图示主要生产装臵,公用工程、储罐区、危险化学品库等及污染源位臵(排气筒、排污口、噪声源、固废贮存场地等)。技改项目标明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区。附图例、指N向及比例尺、图标(1:3000~1:5000)。

2.1.4 厂界周围状况图

图示厂界外不少于500m的土地利用现状和主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附比例尺、图标(1:5000~1:10000)。

2.2扩建、技改项目依托单位概况

简述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统计汇总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2.3 生产工艺流程及原辅料能源消耗

2.3.1 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生产工艺流程

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阐述生产工艺流程,说明并图示主要原辅料投加点和投加方式、主要中间产物、副产品及产品产生点、污染物产生环节(按废水、废气、固废、噪声分别编号)、物料回收或循环环节。

2.3.2 资源及能源消耗

主要原辅料、能源、新鲜水消耗按表2-4填写(有毒有害原辅料不得遗漏)。

表2-4 主要原辅料及能源消耗

2.3.3 主要原辅料、产品及中间产品理化性质、毒性毒理

按表2-5填写主要原辅料、产品及中间产品的理化性质、毒性毒理。如有POPs、ODS、易制毒类及其他国际和国内禁用或严格控制使用或生产的化学品,须逐一标明。

表2-5 主要原辅料、中间产品、产品理化特性、毒性毒理

2.3.4 主要生产设备、公用及贮运设备

按表2-6填写主要设备清单。技改扩项目应说明设备变化(淘汰、新增、扩容)情况。

表2-6 主要设备清单

2.4 污染源分析

2.4.1 污染物产生量分析 2.4.1.1 物料平衡

根据项目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图参照表2-7填写物料平衡表,并绘

制物料平衡图,对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等特征物质须作单独平衡。

表2-7 ××装臵(生产线)物料平衡表 kg(t、104t)/a

2.4.1.2 水量平衡

绘制全厂水量平衡图,图示各生产工段给排水、公用工程给排水和生活给排水、废气处理排水、绿化用水、循环水量、套用回用水量、损耗水量、初期雨水等。绘制生产工艺水平衡图。技扩改项目应分别绘制技改前后全厂水平衡图(需图示水回用路线)。叙述节水的具体措施并给出量化指标。说明全厂水重复利用率。

2.4.1.3 污染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产污环节图、物料平衡、水量平衡、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措施,图表对应,新建项目按表2-8~2-13分别填写大气、水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固废产生量,并汇总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三本帐。技扩改项目给出“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前后污染物排放变化量,按表2-14填写。

表2-9 无组织排放废气产生源强

表2-11 噪声

表2-12 固废

表2-8 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10

表2-10 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11

3 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从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电磁辐射、放射性等污染源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处理效果、总量控制要求等方面,评述其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对废气、废水等污染源按各排气筒、污水排口(一类污染物车间排口)、厂界噪声及污染物厂界监控点等采用相应评价标准进行达标和总量控制分析。说明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国内成功运行实例。必要时须提出改进、补充对策措施或替代方案。技改扩建项目应结合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的整改措施及其

效果。

污染防治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环境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三同时”一览表应为环境工程竣工验收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须阐述集中供热设施和污水处理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概况。附相应协议。如环保基础设施为拟建或在建,应明确其建设进度与建设项目的同步性。

3.1 废气防治措施评述

分别详述各车间(工段)生产工艺废气、燃料燃烧废气、贮运系统等废气采取的治理设施(包括收集、回收系统)名称、处理规模、处理工艺、污染物去除率等。

3.2 废水防治措施评述

详述厂区排水体制、列表说明各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处理工艺(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污染物去除率。如果废水进区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应阐述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处理工艺、运行现状(尾水达标状况、目前污水处理量、区域在建和已批待建项目拟接管污水量及剩余处理能力等)。论证本项目废水经厂内预处理达接管标准的可行性及由区域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可行性。明确水回用的去向及回用可行性。专节评述优先控制有机毒物的措施及效果,并明确控制指标及依据,必要时列举处理设施成功运行实例。

3.3 噪声治理措施评述

详述各高噪声设备采取的具体降噪措施和降噪效果。

3.4 固废(废液)治理措施评述

详述各类固废厂内收集、贮存方式、贮存处臵方案及是否能达到国家固废法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危险废物处臵应说明处臵单位名称、经营范围、处臵资质、处臵能力、处臵工艺及效果,附相应协议书、资质证书及经营范围。论述固废再资源化的可能性及处理处臵的可行性、可靠性。

3.5绿化

明确绿化率指标,化工等项目应细化绿化方案(厂界绿化防护林带宽度、长度、树种等)。

3.6 环保措施投资

建设项目污染治理措施“三同时”及以新带老措施、效果及投资概算按表3-1填写 。

表3-1 环保措施投资清单

4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4.1 产业政策

简述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说明建设项目是否属于鼓励、限制或禁止类别。简述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相关国际公约。

4.2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4.2.1 清洁生产

从原辅料清洁性和产品质量、工艺路线和设备的先进性、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能耗、物耗、水耗等方面,对照已颁布的清洁生产实用技术的指标或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其清洁生产水平,并说明其属于国际领先还是国内领先。明确水重复利用率指标、污水回用率,提出具体节水措施。如无相应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应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比较,如有明显差距,应提出进一步实施清洁生产具体途径。指标比较参照表4-1填写。物耗、

表4-1 主要物耗、能耗及产排污比较

4.2.2 循环经济

分析拟建项目资源循环链,提出相关建议,包括拟建项目内部资源的梯级利用、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拟建项目产生的废物、废热在区域内循环再利用以及本项目利用外部的废弃物或废热的途径。分析拟建项目选址是否有利于与区域内企业形成产业链。

5 区域污染源调查分析

污染源资料要求翔实、可靠,应具时效性(含在建、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状况)。图示主要污染源位臵。

5.1 污染源调查

按表5-1、5-2填写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按表5-3、5-4填写水污染源排放状况。注意调查与本项目同类污染物的排放状况、优先控制有机毒物和特征污染物排放状况。

表5-1 评价区域内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

表5-2 评价区域内大气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及等标污染负荷比

表5-3 评价区域内废水污染源排放状况

表5-4 评价区域内废水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

5.2 区域污染源分析

描述区域主要污染源污染物达标状况,突出与本项目污染物排放相同的企业,说明废水排放去向。总结当地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本项目是否会加重当地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6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资料须翔实可靠、并具代表性、有效性、合法性。在区域污染源无显著变化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地下水、土壤及生态调查评价按有关规定。

6.1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因子选择应结合拟建项目特点,若排放有机毒物和特征污染物,须监测环境本底值。空气环境监测点按表6-1填写,监测结果按6-2至6-4填写。水环境监测断面按表6-5填写,监测结果按6-6填写。噪声结果按6-7填写。

分别绘制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监测布点(断面)图。空气环境监测布点图应图示评价范围、主要空气环境保护目标,附风玫瑰图和比例尺图标。水质监测断面应在水系图上标明。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图上应标明主要噪声源、声环境保护目标。水、气、声监测点编号图表一致。监测时

间频次按规定要求。

表6-1 空气环境现状监测点位

表6-2 ××年××月××日-××日SO2(NO2…)监测结果汇总 mg/m3

表6-3 ××年××月××日-××日TSP(PM10)监测结果汇总 mg/m3

表6-4 ××年××月××日-××日无组织排放监测结果汇总 mg/m3

表6-5 ××年××月××日-××日水质监测断面

表6-6 ××年××月××日-××日水质监测结果汇总 mg/l(pH除外)

表6-7 ××年××月××日-××日厂界噪声监测结果汇总 dB(A) 6.2 现状评价

根据监测结果或有效历史资料,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如存在超标现象必须分析超标原因。总结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7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1 影响预测

列出排放源参数表(见表7-1、表7-2)。分析气象特征、水文特征,明确本次预测计算所采用的模型参数及具体预测内容(方案)。如采用典型日气象条件计算日均浓度,典型日的选取应包括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处于不利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按表7-3填写。水文条件按表7-4填写。地表水水质预测方案应包括不同水文条件(不同流向、流速、闸开启关闭、涨落潮)及不同运行工况进行预测。

表7-1废气排放源参数表

表7-2废水排放源参数表

表7-3典型日气象条件

表7-4水文条件参数表

7.2影响评价

新建项目预测结果应叠加本底浓度,并考虑区域内在建、已批待建项目同类污染物排放的叠加影响,明确影响范围和程度。技改扩项目若增产不增污(减污),环境影响预测可简化,必要时只预测事故状态下对保护目标的影响。

无组织排放废气源还应估算其卫生防护距离,说明源与厂界位臵及与保护目标相对位臵。对卫生防护距离内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分析建设项目“三废”排放和土地利用状况变更对生态、公众健康的影响。用土地面积多和污染物危害性高的建设项目应详评对生态和公众健康的影响。(参照HJ/T19-1997)

8 总量控制分析

8.1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按表8-1填写,技改扩项目按表8-2填写。

8.2 总量平衡方案

明确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说明由当地环保部门认可的污染物总量指标调拨单位名称、污染物原排放指标量、削减方案(关、停、污染治理措施)、实施后可出让的指标量和调拨计划。对废水接入区域或综合污水厂的项目,须说明污水处理厂指标核批和实际处理量、排污量等情况。

表8-1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t/a)

*:预测排放量=废气(水)单位时间排放量×一年内排放的单位时间累计数×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标准限值或设计(预测)限值)。要对预测排放量的计算过程予以说明。

技扩改项目原则上应增产不增污或减污,否则,则应在区域内平衡。在环境功能现状不能满足要求的区域内建设项目,且污染物有所增加,须通过区域内污染源削减腾出容量,区域综合整治削减量必须显著大于项目新增污染物量。总量平衡或削减方案须具体、可行,必要时须得到当地政府同意。

若污水接入区域污水处理厂,应列出水污染物接管考核量。清下水中污染物(COD、SS)量单列。

9 环境风险评估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设环境风险评价专章。调查收集同类建设项目风险事故资料,界定建设项目风险类型。分析建设项目风险事故发生概率,说明事故排放状况下污染物扩散范围及危害形式,提出事故防范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预测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10 公众参与

说明公众参与调查方式,被调查人员应具代表性、广泛性。要分析被调查人员与项目的关系,特别是区位关系。调查对象包含专家、周围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居民。征求意见表中应对拟建项目性质、污染治理预期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含卫生防护距离的设臵)等内容作简要介绍。汇总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对建设性意见应予以采纳,在报告书中加以说明。如不采纳,应说明不采纳的理由。对持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调查结论应客观公正。重大项目要召开听证会。给出被调查人员汇总表(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或单位、联系方式)。重大项目调查数量不少于100份,中型项目不少于60份,小型项目不少于

30份。

11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针对项目特点,提出企业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计、污染物(含特征污染物)监测计划(包括厂界)。提出相应的监测点位、频次及排污口规范化设臵要求。涉及环境敏感区,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特征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毒物等)跟踪监测管理计划。提出三同时验收监测建议清单。

12 结论和建议

从建设项目与国家政策法规的相符性;厂址与区域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的相符性、与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的相符性;污染物排放达标可行性;项目投产后地区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的相符性;清洁生产水平;公众参与情况等方面阐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并简述相应依据。结论务必明确、客观、公正。提出产业升级、产品方案和厂区总平面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区域或企业间的“循环链”的建议)。

备注1:《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不包括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项目,对这类项目须由有资质单位按《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等有关规范编制。

备注2:报告书每页文字拟28行×32字,图幅不小于160×200mm,四号字体。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

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表1-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如:水厂取水口:t/d;居住区(点):户数/人数;医院:床位数;学校:师生人数

1.3 附图及要求

1.3.1 地理位臵图

图示评价区范围、厂址、交通干线、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城镇、厂矿企业、自然人文景观等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列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附风玫瑰图、图例和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

1.3.2 水系图

图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流向(主、次)、水工设施、厂址、污水排口位臵(含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取水口、水产养殖区等敏感目标。附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和指N向。在水系图中标明水环境现状监测断面。

1.3.3 规划图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图、城镇总体规划图,图示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时应增加现状图)、项目位臵、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管网等。附图例、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

2 工程分析

2.1 拟建工程项目概况

2.1.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技改)、投资总额、环保投资。

2.1.2 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特点,按主体工程、配套辅助公用工程分别按表2-1、2-3填写,技改扩工程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按表2-2填写。

表2-1 新建项目主体工程及产品(含副产品)方案

表2-2 扩建技改项目主体工程及产品方案技改

注:表2-1、表2-2中产品名称栏含副产品

表2-3 公用及辅助工程

2.1.3 厂区总平面布臵图

图示主要生产装臵,公用工程、储罐区、危险化学品库等及污染源位臵(排气筒、排污口、噪声源、固废贮存场地等)。技改项目标明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区。附图例、指N向及比例尺、图标(1:3000~1:5000)。

2.1.4 厂界周围状况图

图示厂界外不少于500m的土地利用现状和主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附比例尺、图标(1:5000~1:10000)。

2.2扩建、技改项目依托单位概况

简述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统计汇总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2.3 生产工艺流程及原辅料能源消耗

2.3.1 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生产工艺流程

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阐述生产工艺流程,说明并图示主要原辅料投加点和投加方式、主要中间产物、副产品及产品产生点、污染物产生环节(按废水、废气、固废、噪声分别编号)、物料回收或循环环节。

2.3.2 资源及能源消耗

主要原辅料、能源、新鲜水消耗按表2-4填写(有毒有害原辅料不得遗漏)。

表2-4 主要原辅料及能源消耗

2.3.3 主要原辅料、产品及中间产品理化性质、毒性毒理

按表2-5填写主要原辅料、产品及中间产品的理化性质、毒性毒理。如有POPs、ODS、易制毒类及其他国际和国内禁用或严格控制使用或生产的化学品,须逐一标明。

表2-5 主要原辅料、中间产品、产品理化特性、毒性毒理

2.3.4 主要生产设备、公用及贮运设备

按表2-6填写主要设备清单。技改扩项目应说明设备变化(淘汰、新增、扩容)情况。

表2-6 主要设备清单

2.4 污染源分析

2.4.1 污染物产生量分析 2.4.1.1 物料平衡

根据项目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图参照表2-7填写物料平衡表,并绘

制物料平衡图,对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等特征物质须作单独平衡。

表2-7 ××装臵(生产线)物料平衡表 kg(t、104t)/a

2.4.1.2 水量平衡

绘制全厂水量平衡图,图示各生产工段给排水、公用工程给排水和生活给排水、废气处理排水、绿化用水、循环水量、套用回用水量、损耗水量、初期雨水等。绘制生产工艺水平衡图。技扩改项目应分别绘制技改前后全厂水平衡图(需图示水回用路线)。叙述节水的具体措施并给出量化指标。说明全厂水重复利用率。

2.4.1.3 污染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产污环节图、物料平衡、水量平衡、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措施,图表对应,新建项目按表2-8~2-13分别填写大气、水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固废产生量,并汇总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三本帐。技扩改项目给出“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前后污染物排放变化量,按表2-14填写。

表2-9 无组织排放废气产生源强

表2-11 噪声

表2-12 固废

表2-8 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10

表2-10 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11

3 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从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电磁辐射、放射性等污染源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处理效果、总量控制要求等方面,评述其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对废气、废水等污染源按各排气筒、污水排口(一类污染物车间排口)、厂界噪声及污染物厂界监控点等采用相应评价标准进行达标和总量控制分析。说明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国内成功运行实例。必要时须提出改进、补充对策措施或替代方案。技改扩建项目应结合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的整改措施及其

效果。

污染防治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环境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三同时”一览表应为环境工程竣工验收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须阐述集中供热设施和污水处理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概况。附相应协议。如环保基础设施为拟建或在建,应明确其建设进度与建设项目的同步性。

3.1 废气防治措施评述

分别详述各车间(工段)生产工艺废气、燃料燃烧废气、贮运系统等废气采取的治理设施(包括收集、回收系统)名称、处理规模、处理工艺、污染物去除率等。

3.2 废水防治措施评述

详述厂区排水体制、列表说明各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处理工艺(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污染物去除率。如果废水进区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应阐述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处理工艺、运行现状(尾水达标状况、目前污水处理量、区域在建和已批待建项目拟接管污水量及剩余处理能力等)。论证本项目废水经厂内预处理达接管标准的可行性及由区域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可行性。明确水回用的去向及回用可行性。专节评述优先控制有机毒物的措施及效果,并明确控制指标及依据,必要时列举处理设施成功运行实例。

3.3 噪声治理措施评述

详述各高噪声设备采取的具体降噪措施和降噪效果。

3.4 固废(废液)治理措施评述

详述各类固废厂内收集、贮存方式、贮存处臵方案及是否能达到国家固废法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危险废物处臵应说明处臵单位名称、经营范围、处臵资质、处臵能力、处臵工艺及效果,附相应协议书、资质证书及经营范围。论述固废再资源化的可能性及处理处臵的可行性、可靠性。

3.5绿化

明确绿化率指标,化工等项目应细化绿化方案(厂界绿化防护林带宽度、长度、树种等)。

3.6 环保措施投资

建设项目污染治理措施“三同时”及以新带老措施、效果及投资概算按表3-1填写 。

表3-1 环保措施投资清单

4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4.1 产业政策

简述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说明建设项目是否属于鼓励、限制或禁止类别。简述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相关国际公约。

4.2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4.2.1 清洁生产

从原辅料清洁性和产品质量、工艺路线和设备的先进性、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能耗、物耗、水耗等方面,对照已颁布的清洁生产实用技术的指标或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其清洁生产水平,并说明其属于国际领先还是国内领先。明确水重复利用率指标、污水回用率,提出具体节水措施。如无相应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应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比较,如有明显差距,应提出进一步实施清洁生产具体途径。指标比较参照表4-1填写。物耗、

表4-1 主要物耗、能耗及产排污比较

4.2.2 循环经济

分析拟建项目资源循环链,提出相关建议,包括拟建项目内部资源的梯级利用、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拟建项目产生的废物、废热在区域内循环再利用以及本项目利用外部的废弃物或废热的途径。分析拟建项目选址是否有利于与区域内企业形成产业链。

5 区域污染源调查分析

污染源资料要求翔实、可靠,应具时效性(含在建、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状况)。图示主要污染源位臵。

5.1 污染源调查

按表5-1、5-2填写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按表5-3、5-4填写水污染源排放状况。注意调查与本项目同类污染物的排放状况、优先控制有机毒物和特征污染物排放状况。

表5-1 评价区域内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

表5-2 评价区域内大气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及等标污染负荷比

表5-3 评价区域内废水污染源排放状况

表5-4 评价区域内废水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

5.2 区域污染源分析

描述区域主要污染源污染物达标状况,突出与本项目污染物排放相同的企业,说明废水排放去向。总结当地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本项目是否会加重当地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6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资料须翔实可靠、并具代表性、有效性、合法性。在区域污染源无显著变化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地下水、土壤及生态调查评价按有关规定。

6.1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因子选择应结合拟建项目特点,若排放有机毒物和特征污染物,须监测环境本底值。空气环境监测点按表6-1填写,监测结果按6-2至6-4填写。水环境监测断面按表6-5填写,监测结果按6-6填写。噪声结果按6-7填写。

分别绘制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监测布点(断面)图。空气环境监测布点图应图示评价范围、主要空气环境保护目标,附风玫瑰图和比例尺图标。水质监测断面应在水系图上标明。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图上应标明主要噪声源、声环境保护目标。水、气、声监测点编号图表一致。监测时

间频次按规定要求。

表6-1 空气环境现状监测点位

表6-2 ××年××月××日-××日SO2(NO2…)监测结果汇总 mg/m3

表6-3 ××年××月××日-××日TSP(PM10)监测结果汇总 mg/m3

表6-4 ××年××月××日-××日无组织排放监测结果汇总 mg/m3

表6-5 ××年××月××日-××日水质监测断面

表6-6 ××年××月××日-××日水质监测结果汇总 mg/l(pH除外)

表6-7 ××年××月××日-××日厂界噪声监测结果汇总 dB(A) 6.2 现状评价

根据监测结果或有效历史资料,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如存在超标现象必须分析超标原因。总结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7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1 影响预测

列出排放源参数表(见表7-1、表7-2)。分析气象特征、水文特征,明确本次预测计算所采用的模型参数及具体预测内容(方案)。如采用典型日气象条件计算日均浓度,典型日的选取应包括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处于不利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按表7-3填写。水文条件按表7-4填写。地表水水质预测方案应包括不同水文条件(不同流向、流速、闸开启关闭、涨落潮)及不同运行工况进行预测。

表7-1废气排放源参数表

表7-2废水排放源参数表

表7-3典型日气象条件

表7-4水文条件参数表

7.2影响评价

新建项目预测结果应叠加本底浓度,并考虑区域内在建、已批待建项目同类污染物排放的叠加影响,明确影响范围和程度。技改扩项目若增产不增污(减污),环境影响预测可简化,必要时只预测事故状态下对保护目标的影响。

无组织排放废气源还应估算其卫生防护距离,说明源与厂界位臵及与保护目标相对位臵。对卫生防护距离内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分析建设项目“三废”排放和土地利用状况变更对生态、公众健康的影响。用土地面积多和污染物危害性高的建设项目应详评对生态和公众健康的影响。(参照HJ/T19-1997)

8 总量控制分析

8.1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按表8-1填写,技改扩项目按表8-2填写。

8.2 总量平衡方案

明确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说明由当地环保部门认可的污染物总量指标调拨单位名称、污染物原排放指标量、削减方案(关、停、污染治理措施)、实施后可出让的指标量和调拨计划。对废水接入区域或综合污水厂的项目,须说明污水处理厂指标核批和实际处理量、排污量等情况。

表8-1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t/a)

*:预测排放量=废气(水)单位时间排放量×一年内排放的单位时间累计数×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标准限值或设计(预测)限值)。要对预测排放量的计算过程予以说明。

技扩改项目原则上应增产不增污或减污,否则,则应在区域内平衡。在环境功能现状不能满足要求的区域内建设项目,且污染物有所增加,须通过区域内污染源削减腾出容量,区域综合整治削减量必须显著大于项目新增污染物量。总量平衡或削减方案须具体、可行,必要时须得到当地政府同意。

若污水接入区域污水处理厂,应列出水污染物接管考核量。清下水中污染物(COD、SS)量单列。

9 环境风险评估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设环境风险评价专章。调查收集同类建设项目风险事故资料,界定建设项目风险类型。分析建设项目风险事故发生概率,说明事故排放状况下污染物扩散范围及危害形式,提出事故防范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预测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10 公众参与

说明公众参与调查方式,被调查人员应具代表性、广泛性。要分析被调查人员与项目的关系,特别是区位关系。调查对象包含专家、周围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居民。征求意见表中应对拟建项目性质、污染治理预期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含卫生防护距离的设臵)等内容作简要介绍。汇总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对建设性意见应予以采纳,在报告书中加以说明。如不采纳,应说明不采纳的理由。对持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调查结论应客观公正。重大项目要召开听证会。给出被调查人员汇总表(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或单位、联系方式)。重大项目调查数量不少于100份,中型项目不少于60份,小型项目不少于

30份。

11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针对项目特点,提出企业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计、污染物(含特征污染物)监测计划(包括厂界)。提出相应的监测点位、频次及排污口规范化设臵要求。涉及环境敏感区,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特征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毒物等)跟踪监测管理计划。提出三同时验收监测建议清单。

12 结论和建议

从建设项目与国家政策法规的相符性;厂址与区域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的相符性、与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的相符性;污染物排放达标可行性;项目投产后地区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的相符性;清洁生产水平;公众参与情况等方面阐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并简述相应依据。结论务必明确、客观、公正。提出产业升级、产品方案和厂区总平面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区域或企业间的“循环链”的建议)。

备注1:《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不包括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项目,对这类项目须由有资质单位按《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等有关规范编制。

备注2:报告书每页文字拟28行×32字,图幅不小于160×200mm,四号字体。


相关内容

  •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报告编制规范
  • - 1 -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报告编制规范 (2010 年版)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报告编制的一 般性原则.内容和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委托中心进行的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报告的编制,其他单位.部门或地 方有关部门委托中心进行的规划 ...

  •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编制指南(试行)
  • 附件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 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编制指南 (试行) 为加强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规范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 环境影响评价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 环境影响评价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来源:考试大 2009/11/19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T T 相关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8年 第37号) 规 ...

  •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txt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B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 ...

  •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
  •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 □ 刘 婧,徐承华,杨晓岚 [摘 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自2009年10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正式实行,引起国内规划设计人员的普遍重视.规划涉及面极广,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国内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技术方法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规划环 ...

  • 环评编制导则
  • 环评编制导则 1. 总论 总论的目的是对建设项目的有关背景情况.项目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工作,基本的编制依据.评价标准.环境敏感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个章节,对整个报告书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1.1 项目由来 表明项目的由来和建设的必要性,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并说明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

  • 规划环评总纲
  • 规划环评 总纲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各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应根据本标准制(修)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其它类型的规划.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

  • 甲级单位编制小型工业项目设备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013案例)设计方案
  • 目录 第一部分甲级资质单位编制小型工业项目设备项目可研报告思路 .......................3 一.小型工业项目设备项目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 3 二.小型工业项目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
  •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 ...

  • 160415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条例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防止.减少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