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作者:张晶晶
来源:《智富时代》2014年第12期
【摘 要】自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人口在整体上取得了理想中的效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口生育政策体系。然而,伴随着经济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时期里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对我国生育政策的新挑战:男女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增长过快等。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调和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高效的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使得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并行,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率下降;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其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早在立国初期就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到这一点,当时的人口增长状态是无节制,无计划的。人口出生率的持续增长,同时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医疗方面的迅速发展,死亡率在不断地下降,迎来了建国之后的第一次人口高峰,然而,毫无计划的人口增长同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在日益显现。在20世纪70年代,对于人口增长的管理有了较为明显变化,政府的介入,明确目标的提出等都使得“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战略思想的提出更为后续相关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80年,国务院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理念,中共中央也通过公开信的形式号召党员带头执行新的生育政策。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确定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将计划生育写进了新修订的宪法,确立了其法律地位,为政策推行提供了理论保障[1]。这一时期中,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不断完善,并向制度化、法制化迈进。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落实,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中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根据相关统计,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30多年间,我国至少少生育了4亿人。也正是得益于此,我国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自然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并未被强烈激化,并且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面对新的人口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诸如生育意愿低下、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犯罪率不断走高等,显然,过去那种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是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13年10月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做出这一重要决定与近年
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趋势加重是息息相关的,在低生育水平下,尽快调整完善现行的政策是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而严峻的人口形势,这也反映了政府在调整人口结构上的努力和与时俱进。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上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到了1982年左右,由于更加严格的生育政策推行,总和生育率率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说明,到了上世纪末期,我国己经进入低生育国家之列。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依然处于这样的状况。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生育率的下降与GDP息息相关,年均GDP、人均GDP都和人口的增长呈反比,这就为我国的资本积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出生人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家庭的居民消费水平,家庭的负担不再像往昔那么沉重,有了更多的时间、财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再次,出生率的连年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这大大的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最后,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此外,还使得人们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这有利于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们的婚姻、生育等观念的引导与影响是理性的、科学的。从这些方面来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十分有益的。
(二)消极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严重。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不断升高,老龄化趋势显而易见,因此,我国在被列为低生育率国家后又被列为了老龄化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生产力不够发达,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无法很好地解决由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劳动力日益昂贵、老年人赡养难题。这些都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男女比例失调。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都认为“养儿防老”,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反映在出生率上我们可以看到:出生性别比随着年份的增加明显逐步提高, 1980年起,出生性别比开始高于107,1999年突破120,2000年以来均在110以上浮动[2]。这种失调不仅会影响日后的婚姻、家庭稳定,更是导致侵犯女性案件的频发,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应对机制缺失。在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一批批的独生子女降生,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独生子女家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风险,例如可能会陷入孩子意外死亡却又无法再生育的状况。不得不说,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个风险家庭,那么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也是存在着风险隐患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问
题也日益凸显,父母在物质过于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引发了孩子性格脆弱、情感缺失等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相关需求,因此必须审慎对待人口增长,鉴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基数庞大,政策的调整不应过于激进,应掌握力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冯立天,马瀛通.冷眸: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J].人口与经济,1999
(2).
[2]张勇.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其对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6
(3).
浅析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作者:张晶晶
来源:《智富时代》2014年第12期
【摘 要】自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人口在整体上取得了理想中的效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口生育政策体系。然而,伴随着经济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时期里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对我国生育政策的新挑战:男女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增长过快等。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调和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高效的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使得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并行,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率下降;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其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早在立国初期就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到这一点,当时的人口增长状态是无节制,无计划的。人口出生率的持续增长,同时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医疗方面的迅速发展,死亡率在不断地下降,迎来了建国之后的第一次人口高峰,然而,毫无计划的人口增长同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在日益显现。在20世纪70年代,对于人口增长的管理有了较为明显变化,政府的介入,明确目标的提出等都使得“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战略思想的提出更为后续相关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80年,国务院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理念,中共中央也通过公开信的形式号召党员带头执行新的生育政策。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确定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将计划生育写进了新修订的宪法,确立了其法律地位,为政策推行提供了理论保障[1]。这一时期中,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不断完善,并向制度化、法制化迈进。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落实,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中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根据相关统计,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30多年间,我国至少少生育了4亿人。也正是得益于此,我国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自然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并未被强烈激化,并且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面对新的人口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诸如生育意愿低下、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犯罪率不断走高等,显然,过去那种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是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13年10月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做出这一重要决定与近年
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趋势加重是息息相关的,在低生育水平下,尽快调整完善现行的政策是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而严峻的人口形势,这也反映了政府在调整人口结构上的努力和与时俱进。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上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到了1982年左右,由于更加严格的生育政策推行,总和生育率率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说明,到了上世纪末期,我国己经进入低生育国家之列。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依然处于这样的状况。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生育率的下降与GDP息息相关,年均GDP、人均GDP都和人口的增长呈反比,这就为我国的资本积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出生人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家庭的居民消费水平,家庭的负担不再像往昔那么沉重,有了更多的时间、财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再次,出生率的连年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这大大的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最后,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此外,还使得人们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这有利于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们的婚姻、生育等观念的引导与影响是理性的、科学的。从这些方面来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十分有益的。
(二)消极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严重。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不断升高,老龄化趋势显而易见,因此,我国在被列为低生育率国家后又被列为了老龄化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生产力不够发达,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无法很好地解决由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劳动力日益昂贵、老年人赡养难题。这些都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男女比例失调。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都认为“养儿防老”,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反映在出生率上我们可以看到:出生性别比随着年份的增加明显逐步提高, 1980年起,出生性别比开始高于107,1999年突破120,2000年以来均在110以上浮动[2]。这种失调不仅会影响日后的婚姻、家庭稳定,更是导致侵犯女性案件的频发,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应对机制缺失。在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一批批的独生子女降生,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独生子女家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风险,例如可能会陷入孩子意外死亡却又无法再生育的状况。不得不说,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个风险家庭,那么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也是存在着风险隐患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问
题也日益凸显,父母在物质过于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引发了孩子性格脆弱、情感缺失等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相关需求,因此必须审慎对待人口增长,鉴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基数庞大,政策的调整不应过于激进,应掌握力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冯立天,马瀛通.冷眸: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J].人口与经济,1999
(2).
[2]张勇.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其对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