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兵家通过教化为先,爱抚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等途径,强化将帅与士卒的情感纽带,铸就出一支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关键词: 兵家;心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E0-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88-02 0引言 中国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心理管理,认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主张带兵带心,练兵练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不断总结战争实践的经验,通过教化为先,爱抚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等途径,强化将帅对士卒的心理管理,促进将帅与士卒的情感交流。当前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兵家心理管理路径思想中得到启迪,汲取其中的精华,灵活运用于部队工作中去,更好的解决部队心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教化为先——重视将帅对士卒的情感引导 通过合适的途径引导情感,可以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将帅通过教化为先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心理管理,对士卒进行情感引导,可以让士卒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克敌制胜。通过教化为先,将帅可以向士卒灌输战争的性质、目的、作战要求、训练标准等内容,调整士卒的心理状态,强化士卒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士卒的战斗力。 首先,只有治军做到教化为先,才能进行作战。《吴子·治兵》曰:“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便宜十六策·教令》云:“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司马法·严位》中认为:“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其次,通过对士卒进行教化为先,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约束行动,统一步调,可以提升士卒的作战能力。《吴子·图国》认为治军要“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明耻教战,树立“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正确荣辱观,激发出征将士同仇敌忾之心,坚定将士的作战信心和决心。《将苑·习练》中指出:“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六韬·军略》说:“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六韬·教战》中认为:“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大战之法,教成,合百万之众”。第三,做到教化为先,可以使士卒团结一心,取得战斗的胜利。《三略》曰:“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司马法·严位》曰:“凡胜,三军一人,胜。” 以上论述都强调对士卒教化为先的重要性,对我军有着极大的启示。现阶段我军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不到位致使官兵犯错,没有重视官兵合理需求处理武断等。通过,教化为先,做到教育及时到位,对官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避免官兵出现因无知而出错,对于官兵的合理需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做到以人为本,使部队团结一心,战无不胜。 2爱抚士卒——深化将帅对士卒的情感关怀 爱,拉近将帅导士卒心灵之间的距离。将帅通过爱抚士卒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情感关怀,可以点燃士卒的情感之火,激发士卒的勇敢牺牲精神,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通过爱抚士卒,将帅对士卒施以仁爱、尊重、关心、信任,推恩于下,走进士卒的内心,强化将帅与士卒的情感纽带,才能最有效地感召、激励士卒,为之流血流汗,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首先,要做到爱兵如子。《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诸葛亮提出“养人如养己子”。《草庐经略·拊循》则要求“以父母之心,行将帅之事”, “饥寒困乏,如以身尝;疾病医药,亲临诊视;解衣推食,哀死问孤;殡殁吮伤,恩逾骨肉;言语频繁,谆勤教诲;财必与共,甘苦与分。”其次,要积极帮助解决士卒遇到的各种困难。《将苑·哀死》中指出士卒“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血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在《二十一史战略考·南京》中记载:“卒有疾,飞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遗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搞,均给军它,秋毫不私”。因此全军上下同仇敌忾,英勇作战,所向披靡,连敌方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第三,爱抚士卒不能一味爱抚而要严爱有度。中国古代兵家强调将领在关心体贴士卒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士卒的严格要求,主张对士卒不能姑息迁就,不能一味溺爱,不能放纵宽容,否则就不能用以打仗。《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有“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藏书·贤将论》中指出:“仁则视卒如子,不忍伤也;严则视子如卒,有犯辄死,不姑息也。” 以上论述都要求将帅爱抚士卒,以仁义恩惠结交士卒,获得军心、人心。当前我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还存在打骂体罚的现象,个别人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我军官兵之间人人平等,要爱抚官兵,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官兵,对官兵关怀备至,巩固军心。在生活中关心官兵的疾苦,帮助其调整好身心状态,当其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及时帮助解决;在训练中要及时了解官兵的心理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训练效果;在工作中要耐心指导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提高其工作能力,促进官兵的成长进步。 3同甘共苦——激发将帅与士卒的情感共鸣 将帅与士卒患难与共,可以让二者的心交织在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发出极大的力量。将帅通过同甘共苦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心理管理,激发士卒的情感共鸣,可以凝聚军心让士卒同仇敌忾,斗志旺盛,为国忘身。《三略·上略》中指出“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通过同甘共苦,将帅与士卒之间在心理上产生碰撞,建立起强有力的心理联系,产生心理、情感的互动、交融、共鸣。 首先,将帅在思想上要能够与士卒一致,做到“与众同好”, “与众同恶”, “上下同欲”。《六韬·武韬》指出:“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奸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三略·上略》也指出要: “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其次,将帅在生活上要与士卒“同甘苦,均劳逸”。《六韬》指出:“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诸葛亮《将苑》中写道:“夫为将之道,军并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第三,将帅在战斗中要与士卒“共安危,同生死”,越是艰险困难的吋候,越要想到士卒。《百战奇略·难战篇》中说,将帅“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并指出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见危难,勿忘其众”。 以上论述要求将帅在思想上、生活上、战斗中都要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当前我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兵之间不能做到“五同”,个别干部不能处理好官兵关系等。我军官兵之间都是战友,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必须要做到同甘共苦。在训练中一起摸爬滚打,在生活中一起娱乐活动,在学习中一起进步提高,这些都培养出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官兵之间同甘共苦,互帮互助,平时能增强内部团结,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战时能促使官兵同仇敌忾,赢得胜利。 4身先士卒——强化将帅对士卒的情感激励 将帅做到身先士卒,可以促进士卒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将帅通过身先士卒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心理管理,强化其对士卒的情感激励,对士卒的斗志有极大的诱导、感染、鼓舞和暗示作用,能够得到士卒的心理支持。古代军队中将帅与士卒的阶级对立关系,使二者之间存在着情绪上的对立。将帅身先士卒,以自己榜样的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励下属,就可以诱导或激发士卒的情感,暗示出将帅与士卒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履行们战的使命。 中国古代兵家强调将帅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孙子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尉缭子》中认为:“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三略·上略》说:“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以身先入,故其兵为天下雄。”诸葛亮强调将帅要有“责帅”精神,起表率作用。他说:“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率兵打仗时“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明代戚继光的观点可看作是对身先士卒的精要四、总结 “善将者宜如何而练其心气哉?是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 以上论述认为将帅做到身先士卒,可以诱导或激发士卒同仇敌忾的情感,上下一心,战胜敌人。当前我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困难面前个别同志有畏难情绪,个別干部的表率作用弱等。干部做到身先士卒,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部属,起着无声命令的作用。严于律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干部,才能得到部属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把部队管理奵,教育好,才能培养出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在危难和挫折面前经得起严峻考验的钢铁之旅。 参考文献: [1]万同林.中国古代兵法大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2]王安.中国古代军队管理思想研究[J].军事历史研究,2000,(1):112-121. [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思想[M].北京:解放军山版社,2007.
摘要: 中国古代兵家通过教化为先,爱抚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等途径,强化将帅与士卒的情感纽带,铸就出一支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关键词: 兵家;心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E0-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88-02 0引言 中国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心理管理,认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主张带兵带心,练兵练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不断总结战争实践的经验,通过教化为先,爱抚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等途径,强化将帅对士卒的心理管理,促进将帅与士卒的情感交流。当前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兵家心理管理路径思想中得到启迪,汲取其中的精华,灵活运用于部队工作中去,更好的解决部队心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教化为先——重视将帅对士卒的情感引导 通过合适的途径引导情感,可以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将帅通过教化为先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心理管理,对士卒进行情感引导,可以让士卒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克敌制胜。通过教化为先,将帅可以向士卒灌输战争的性质、目的、作战要求、训练标准等内容,调整士卒的心理状态,强化士卒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士卒的战斗力。 首先,只有治军做到教化为先,才能进行作战。《吴子·治兵》曰:“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便宜十六策·教令》云:“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司马法·严位》中认为:“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其次,通过对士卒进行教化为先,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约束行动,统一步调,可以提升士卒的作战能力。《吴子·图国》认为治军要“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明耻教战,树立“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正确荣辱观,激发出征将士同仇敌忾之心,坚定将士的作战信心和决心。《将苑·习练》中指出:“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六韬·军略》说:“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六韬·教战》中认为:“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大战之法,教成,合百万之众”。第三,做到教化为先,可以使士卒团结一心,取得战斗的胜利。《三略》曰:“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司马法·严位》曰:“凡胜,三军一人,胜。” 以上论述都强调对士卒教化为先的重要性,对我军有着极大的启示。现阶段我军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不到位致使官兵犯错,没有重视官兵合理需求处理武断等。通过,教化为先,做到教育及时到位,对官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避免官兵出现因无知而出错,对于官兵的合理需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做到以人为本,使部队团结一心,战无不胜。 2爱抚士卒——深化将帅对士卒的情感关怀 爱,拉近将帅导士卒心灵之间的距离。将帅通过爱抚士卒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情感关怀,可以点燃士卒的情感之火,激发士卒的勇敢牺牲精神,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通过爱抚士卒,将帅对士卒施以仁爱、尊重、关心、信任,推恩于下,走进士卒的内心,强化将帅与士卒的情感纽带,才能最有效地感召、激励士卒,为之流血流汗,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首先,要做到爱兵如子。《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诸葛亮提出“养人如养己子”。《草庐经略·拊循》则要求“以父母之心,行将帅之事”, “饥寒困乏,如以身尝;疾病医药,亲临诊视;解衣推食,哀死问孤;殡殁吮伤,恩逾骨肉;言语频繁,谆勤教诲;财必与共,甘苦与分。”其次,要积极帮助解决士卒遇到的各种困难。《将苑·哀死》中指出士卒“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血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在《二十一史战略考·南京》中记载:“卒有疾,飞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遗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搞,均给军它,秋毫不私”。因此全军上下同仇敌忾,英勇作战,所向披靡,连敌方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第三,爱抚士卒不能一味爱抚而要严爱有度。中国古代兵家强调将领在关心体贴士卒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士卒的严格要求,主张对士卒不能姑息迁就,不能一味溺爱,不能放纵宽容,否则就不能用以打仗。《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有“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藏书·贤将论》中指出:“仁则视卒如子,不忍伤也;严则视子如卒,有犯辄死,不姑息也。” 以上论述都要求将帅爱抚士卒,以仁义恩惠结交士卒,获得军心、人心。当前我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还存在打骂体罚的现象,个别人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我军官兵之间人人平等,要爱抚官兵,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官兵,对官兵关怀备至,巩固军心。在生活中关心官兵的疾苦,帮助其调整好身心状态,当其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及时帮助解决;在训练中要及时了解官兵的心理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训练效果;在工作中要耐心指导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提高其工作能力,促进官兵的成长进步。 3同甘共苦——激发将帅与士卒的情感共鸣 将帅与士卒患难与共,可以让二者的心交织在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发出极大的力量。将帅通过同甘共苦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心理管理,激发士卒的情感共鸣,可以凝聚军心让士卒同仇敌忾,斗志旺盛,为国忘身。《三略·上略》中指出“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通过同甘共苦,将帅与士卒之间在心理上产生碰撞,建立起强有力的心理联系,产生心理、情感的互动、交融、共鸣。 首先,将帅在思想上要能够与士卒一致,做到“与众同好”, “与众同恶”, “上下同欲”。《六韬·武韬》指出:“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奸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三略·上略》也指出要: “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其次,将帅在生活上要与士卒“同甘苦,均劳逸”。《六韬》指出:“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诸葛亮《将苑》中写道:“夫为将之道,军并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第三,将帅在战斗中要与士卒“共安危,同生死”,越是艰险困难的吋候,越要想到士卒。《百战奇略·难战篇》中说,将帅“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并指出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见危难,勿忘其众”。 以上论述要求将帅在思想上、生活上、战斗中都要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当前我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兵之间不能做到“五同”,个别干部不能处理好官兵关系等。我军官兵之间都是战友,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必须要做到同甘共苦。在训练中一起摸爬滚打,在生活中一起娱乐活动,在学习中一起进步提高,这些都培养出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官兵之间同甘共苦,互帮互助,平时能增强内部团结,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战时能促使官兵同仇敌忾,赢得胜利。 4身先士卒——强化将帅对士卒的情感激励 将帅做到身先士卒,可以促进士卒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将帅通过身先士卒这一途径,对士卒进行心理管理,强化其对士卒的情感激励,对士卒的斗志有极大的诱导、感染、鼓舞和暗示作用,能够得到士卒的心理支持。古代军队中将帅与士卒的阶级对立关系,使二者之间存在着情绪上的对立。将帅身先士卒,以自己榜样的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励下属,就可以诱导或激发士卒的情感,暗示出将帅与士卒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履行们战的使命。 中国古代兵家强调将帅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孙子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尉缭子》中认为:“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三略·上略》说:“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以身先入,故其兵为天下雄。”诸葛亮强调将帅要有“责帅”精神,起表率作用。他说:“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率兵打仗时“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明代戚继光的观点可看作是对身先士卒的精要四、总结 “善将者宜如何而练其心气哉?是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 以上论述认为将帅做到身先士卒,可以诱导或激发士卒同仇敌忾的情感,上下一心,战胜敌人。当前我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困难面前个别同志有畏难情绪,个別干部的表率作用弱等。干部做到身先士卒,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部属,起着无声命令的作用。严于律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干部,才能得到部属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把部队管理奵,教育好,才能培养出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在危难和挫折面前经得起严峻考验的钢铁之旅。 参考文献: [1]万同林.中国古代兵法大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2]王安.中国古代军队管理思想研究[J].军事历史研究,2000,(1):112-121. [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思想[M].北京:解放军山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