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0年到北平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叫《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

1959年12月5日,报纸公布了中共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摘掉一批确已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共142人,其中就有费孝通。

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加拿大作《中国的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演讲。

1992年费孝通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对国家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非国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书背景

1936年暑假,在赴英国学习前,他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入捕虎陷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因失足而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他听从姐姐的劝告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养伤期间,他含泪写成了他俩此行的调查报告《花篮瑶社会组织》。

1936年秋天,费孝通登上“白公爵”号邮轮从上海赴英留学,从师现代应用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漫长孤寂的旅程,使他有时间把在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并汇集成册。 就在这时,费孝通认定:这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依靠自己观察的最可靠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去治疗来自社

会的病痛。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就叫《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经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步入世界人类学著名学者行列,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三、主要内容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以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主体部分);二是重访江村和三访江村。

其中第一部分详细剖析了开弦弓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部分,则更多的是受到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以致具体的方向都是在论证新社会建立以后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当然必然会提及起社会结构的不足。第三部分则是笼统介绍开弦弓村所发生的变化,是一篇演讲稿。下面我将具体讲一下主体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是前言。

第二章主要讲了调查区域的界定,人工河渠、交通发达的地理状况,以种植水稻为主,蚕丝业为辅的经济形势,并说明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蚕丝业的衰落对开弦弓村人的影响。同时以地图辅助来概述村庄格局,详述村里人由本村人和外来人组成,并阐述了二者的特点,最后解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以家这个基本单位为中心,介绍了该村的社会背景,主要分析了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家庭组织的基本关系。前五小点主要是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后三点主要是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主要围绕重视香火绵续的父系传代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儿子才能接续家系,传承香火)、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孩子接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夫妻关系则主要围绕婚姻关系的建立过程,夫妻、婆媳的关系及表亲联婚、小媳妇等特殊婚姻形式。

第四章第一部分揭示了所有权是什么及财产的分类。第二部分分析不同种类的物如何为不同的成员所拥有,以及不同类型的所有权是如何在各成员之间分配的,最后指出家长的权威性。第三部分讲述了财产的传递过程主要在三个阶段,结婚、分家及去世。第四部分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以一个人没有孩子或有女儿无儿子为例来详细阐述,说明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靠法律的力量来维持,而且靠人的感情来保持。第五部分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在他们生前,也延续到祭祀等对灵魂的福利。第六部分简述了新继承法与开弦弓村实际情况的不同。

第五章第一二部分分别讲述父系、母系亲属关系如何扩展。第三部分讲述亲属关系扩展的另一种方式——名义上的收养,并说明名义上收养的社会关系与亲属关系相似。第四部分说明亲属称谓的延伸使用也很普遍。

第六章第一部分讲述户的定义和非家成员进入一户的办法。第二部分讲述邻里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讲述村民祭祀灶王爷和刘皇的习俗,分析了灶王爷的警察职能,揭示人们聚会的真正意义是娱乐多于宗教或迷信。第四部分说明村长通过村政府履行职能。第五部分讲述了保甲这种强加的行政体制。

第七章讲述了节俭思想对消费的控制,住房格局,以水运为主的运输方式,衣着特点及其功能(说明衣着不仅在于保护身体,也是进行社会区别),开弦弓村人的主食及供给方式,说明娱乐活动多出现在生产活动的间隙以及村民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第八章说明农业是村民共同的基本职业,从事专门职业如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人员非常少,并说明了两类渔业户的不同。

第九章概述了计时系统,并说明三种立法均被使用及各自使用情形和村民的活动时间表。

第十章讲述了农田分布及灌溉,水稻种植过程,农民合作的劳动组织,详述了科学与巫术都只是用来对付自然灾害的手段,只要科学无法提供更为有效的认为控制自然的方法,巫术就难以完全消除。

第十一章讲述了湖泊河流道路的所有权,农田的所有权,雇农及小土地出租的具体情况,完全所有制下的税收和土地继承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土地的特性说明农民为何很抵触将土地卖掉,不在地主制下地主如何收租,农民如何交租以及随着时局的变化这种交租制度的变化。

第十二章画出了蚕丝业变迁过程的图解,分析了促使变化的外界力量与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相互作用的变迁过程,讲述了变革的力量及意图,当地政府对变革的支持,养蚕改革计划的实施过程,合作工厂的运营情况,政府对改革的支持,改革中的困难和挣工资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第十三章讲述了养羊及贩卖的具体情况。

第十四章主要讲述了交换方式,内外购销相互依存,来自其他村的小贩和来自城镇的两名小贩做买卖方式的不同,说明航船作为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是无偿的,而作为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才是它获利的主要途径。

第十五章第一部分说明积蓄与亏空存在的现状及原因,第二部分讲述因大笔款项需求产生的互助会多是为办婚事筹集资金或为偿还办丧事所欠债务和互助会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部分说明村民稻米储备不足时通过航船进行借贷,主要是借米。第四部分说明产生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高利贷的具体操作方法及产生原因。第五部分说明信贷合作社的失败。

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深入浅出的说出了中国农民生活问题关键之所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收入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接着就道明了其来源是中国的土地政策问题,比如在地主剥削土地所有制下,从事农耕不足以维持生计,在条件许可下必然会带动副业、手工业的发展。一旦副业、手工业受到打击(如外来技术的冲击)直接后果便是生活贫困,最终引发冲突。在发现问题后,作者提出了解决中国农民生活问题的方法,即恢复农村企业。

重访江村是21年后,写的是1957年的事。当时,开弦弓村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为国家所有,人们集体劳动。作者在看到农业社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活状况还不如1936年的现状。究其原因是过于注重农业和地区分工,从而造成传统的养蚕业急剧减少,在农闲期的贩运也全部停止。副业的收入下降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民们的生活支出较从前更多,所以产生了粮食不够吃,钱不够用的情况。由此作者提出解决方案:在生产上利用水面,使农副业互相支持;在生活上要勤生产,俭消费。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劳动人民自觉的积累,要勤俭建国。

三访江村写的是1981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包产到户的开弦弓村。在三访江村中,简述了开弦弓村五十年的经济、生活、人口变化,即纠正了片面的发展粮食生产,而落实了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副业,不仅包括已纳入集体经济的养蚕业,而且扩大了各种家庭副业,从而使人们生活水平达到温饱状态。但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但仍未解决生活资料的更新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工业下乡”的办法来发展农村工业,带动经济发展。

四、评价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这也恰恰就是费先生写作《江村经济》的基本视角。

马林诺夫斯基教授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没有一个社会学者从中国乡下的一个普通村庄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入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社区”一词为费老创译)的一般结构和变迁的。此种探寻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欲改变贫穷命运,从乡土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只能独辟蹊径,而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模式。费孝通细密地解剖了一个面临着饥荒的小村子他的家乡江村,办的是“个案”,却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大千世界,把握的是中国广大农村的“全貌”。

网友 Minjie 在《再读《江村经济》》中说:“江村不在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你要了解现实的中国,江村经济是你的窗户。”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16093/

费孝通自己也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中国社会学派的高度原创力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即已表现出了一种“反必然性的社会理论之品格。《江村经济》所初步提出来的乡土工业重建问题,看上去非常不符合时代潮流,但它所涉及的其实却正是现代性进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一、现代工业的发展是否只能是一种高度集中化的大生产方式,或今日所谓“福特生产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分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二、社会政治的现代转型是否只能采取这种或那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从社会最底基自上而下的社会重组道路?如果说,中国社会学派在三十年代或许尚未完全意识到乡土工业重建必然牵涉到的这些问题,那么,其四十年代的一系列探索已经相当自觉地以这些问题为明确指归了。

——甘阳《再认识》,1994-2012,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除此之外,当代学者正试着用当代的眼光来解读《江村经济》,将作品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着重从经济学而不是人类学的角度来解析《江村经济》,如:

费孝通在三十年代所得出的这些初步看法,其突出之点在于,他力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思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路径。正因为如此,他慧眼独具地抓住了乡土工业这一被人忽视的边缘问题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一个中心环节,指出了它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这样的一种产业化途径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

——宋文娟《从看“三农”问题》,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 作品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介绍了开弦弓村的方方面面,看似客观冷静,但这些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中心:发展乡土工业。虽然费孝通对乡村经济的看法

不乏缺憾,正如他自己所说:

“回顾我这十年的研究成果总起来看还是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我着眼于发展的模式,但没有充分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我虽然看到现在的农民饱食暖衣,居处宽敞,生活舒适了。我也用了他们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他们生活变化的速度。但是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都没有说清楚。”

可见费先生是一个善于自我反思的人,学界对费先生的评价也很高:“费先生始终是一个坚持以学术服务于理想,以社会科学理论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学者。理想与生活的结合和张力,早在费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己经破题。”

对于《江村经济》,阅读的时候感触是很多的,尤其是越到最后越能感受到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来的历史使命感。虽然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但我仍然从作者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与社会道德标准的阐述中看到他对中国农村现状的担忧。他说: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我想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想唤起读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吧。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0年到北平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叫《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

1959年12月5日,报纸公布了中共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摘掉一批确已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共142人,其中就有费孝通。

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加拿大作《中国的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演讲。

1992年费孝通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对国家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非国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书背景

1936年暑假,在赴英国学习前,他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入捕虎陷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因失足而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他听从姐姐的劝告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养伤期间,他含泪写成了他俩此行的调查报告《花篮瑶社会组织》。

1936年秋天,费孝通登上“白公爵”号邮轮从上海赴英留学,从师现代应用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漫长孤寂的旅程,使他有时间把在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并汇集成册。 就在这时,费孝通认定:这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依靠自己观察的最可靠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去治疗来自社

会的病痛。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就叫《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经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步入世界人类学著名学者行列,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三、主要内容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以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主体部分);二是重访江村和三访江村。

其中第一部分详细剖析了开弦弓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部分,则更多的是受到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以致具体的方向都是在论证新社会建立以后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当然必然会提及起社会结构的不足。第三部分则是笼统介绍开弦弓村所发生的变化,是一篇演讲稿。下面我将具体讲一下主体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是前言。

第二章主要讲了调查区域的界定,人工河渠、交通发达的地理状况,以种植水稻为主,蚕丝业为辅的经济形势,并说明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蚕丝业的衰落对开弦弓村人的影响。同时以地图辅助来概述村庄格局,详述村里人由本村人和外来人组成,并阐述了二者的特点,最后解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以家这个基本单位为中心,介绍了该村的社会背景,主要分析了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家庭组织的基本关系。前五小点主要是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后三点主要是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主要围绕重视香火绵续的父系传代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儿子才能接续家系,传承香火)、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孩子接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夫妻关系则主要围绕婚姻关系的建立过程,夫妻、婆媳的关系及表亲联婚、小媳妇等特殊婚姻形式。

第四章第一部分揭示了所有权是什么及财产的分类。第二部分分析不同种类的物如何为不同的成员所拥有,以及不同类型的所有权是如何在各成员之间分配的,最后指出家长的权威性。第三部分讲述了财产的传递过程主要在三个阶段,结婚、分家及去世。第四部分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以一个人没有孩子或有女儿无儿子为例来详细阐述,说明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靠法律的力量来维持,而且靠人的感情来保持。第五部分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在他们生前,也延续到祭祀等对灵魂的福利。第六部分简述了新继承法与开弦弓村实际情况的不同。

第五章第一二部分分别讲述父系、母系亲属关系如何扩展。第三部分讲述亲属关系扩展的另一种方式——名义上的收养,并说明名义上收养的社会关系与亲属关系相似。第四部分说明亲属称谓的延伸使用也很普遍。

第六章第一部分讲述户的定义和非家成员进入一户的办法。第二部分讲述邻里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讲述村民祭祀灶王爷和刘皇的习俗,分析了灶王爷的警察职能,揭示人们聚会的真正意义是娱乐多于宗教或迷信。第四部分说明村长通过村政府履行职能。第五部分讲述了保甲这种强加的行政体制。

第七章讲述了节俭思想对消费的控制,住房格局,以水运为主的运输方式,衣着特点及其功能(说明衣着不仅在于保护身体,也是进行社会区别),开弦弓村人的主食及供给方式,说明娱乐活动多出现在生产活动的间隙以及村民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第八章说明农业是村民共同的基本职业,从事专门职业如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人员非常少,并说明了两类渔业户的不同。

第九章概述了计时系统,并说明三种立法均被使用及各自使用情形和村民的活动时间表。

第十章讲述了农田分布及灌溉,水稻种植过程,农民合作的劳动组织,详述了科学与巫术都只是用来对付自然灾害的手段,只要科学无法提供更为有效的认为控制自然的方法,巫术就难以完全消除。

第十一章讲述了湖泊河流道路的所有权,农田的所有权,雇农及小土地出租的具体情况,完全所有制下的税收和土地继承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土地的特性说明农民为何很抵触将土地卖掉,不在地主制下地主如何收租,农民如何交租以及随着时局的变化这种交租制度的变化。

第十二章画出了蚕丝业变迁过程的图解,分析了促使变化的外界力量与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相互作用的变迁过程,讲述了变革的力量及意图,当地政府对变革的支持,养蚕改革计划的实施过程,合作工厂的运营情况,政府对改革的支持,改革中的困难和挣工资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第十三章讲述了养羊及贩卖的具体情况。

第十四章主要讲述了交换方式,内外购销相互依存,来自其他村的小贩和来自城镇的两名小贩做买卖方式的不同,说明航船作为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是无偿的,而作为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才是它获利的主要途径。

第十五章第一部分说明积蓄与亏空存在的现状及原因,第二部分讲述因大笔款项需求产生的互助会多是为办婚事筹集资金或为偿还办丧事所欠债务和互助会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部分说明村民稻米储备不足时通过航船进行借贷,主要是借米。第四部分说明产生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高利贷的具体操作方法及产生原因。第五部分说明信贷合作社的失败。

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深入浅出的说出了中国农民生活问题关键之所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收入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接着就道明了其来源是中国的土地政策问题,比如在地主剥削土地所有制下,从事农耕不足以维持生计,在条件许可下必然会带动副业、手工业的发展。一旦副业、手工业受到打击(如外来技术的冲击)直接后果便是生活贫困,最终引发冲突。在发现问题后,作者提出了解决中国农民生活问题的方法,即恢复农村企业。

重访江村是21年后,写的是1957年的事。当时,开弦弓村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为国家所有,人们集体劳动。作者在看到农业社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活状况还不如1936年的现状。究其原因是过于注重农业和地区分工,从而造成传统的养蚕业急剧减少,在农闲期的贩运也全部停止。副业的收入下降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民们的生活支出较从前更多,所以产生了粮食不够吃,钱不够用的情况。由此作者提出解决方案:在生产上利用水面,使农副业互相支持;在生活上要勤生产,俭消费。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劳动人民自觉的积累,要勤俭建国。

三访江村写的是1981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包产到户的开弦弓村。在三访江村中,简述了开弦弓村五十年的经济、生活、人口变化,即纠正了片面的发展粮食生产,而落实了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副业,不仅包括已纳入集体经济的养蚕业,而且扩大了各种家庭副业,从而使人们生活水平达到温饱状态。但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但仍未解决生活资料的更新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工业下乡”的办法来发展农村工业,带动经济发展。

四、评价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这也恰恰就是费先生写作《江村经济》的基本视角。

马林诺夫斯基教授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没有一个社会学者从中国乡下的一个普通村庄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入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社区”一词为费老创译)的一般结构和变迁的。此种探寻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欲改变贫穷命运,从乡土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只能独辟蹊径,而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模式。费孝通细密地解剖了一个面临着饥荒的小村子他的家乡江村,办的是“个案”,却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大千世界,把握的是中国广大农村的“全貌”。

网友 Minjie 在《再读《江村经济》》中说:“江村不在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你要了解现实的中国,江村经济是你的窗户。”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16093/

费孝通自己也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中国社会学派的高度原创力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即已表现出了一种“反必然性的社会理论之品格。《江村经济》所初步提出来的乡土工业重建问题,看上去非常不符合时代潮流,但它所涉及的其实却正是现代性进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一、现代工业的发展是否只能是一种高度集中化的大生产方式,或今日所谓“福特生产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分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二、社会政治的现代转型是否只能采取这种或那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从社会最底基自上而下的社会重组道路?如果说,中国社会学派在三十年代或许尚未完全意识到乡土工业重建必然牵涉到的这些问题,那么,其四十年代的一系列探索已经相当自觉地以这些问题为明确指归了。

——甘阳《再认识》,1994-2012,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除此之外,当代学者正试着用当代的眼光来解读《江村经济》,将作品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着重从经济学而不是人类学的角度来解析《江村经济》,如:

费孝通在三十年代所得出的这些初步看法,其突出之点在于,他力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思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路径。正因为如此,他慧眼独具地抓住了乡土工业这一被人忽视的边缘问题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一个中心环节,指出了它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这样的一种产业化途径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

——宋文娟《从看“三农”问题》,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 作品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介绍了开弦弓村的方方面面,看似客观冷静,但这些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中心:发展乡土工业。虽然费孝通对乡村经济的看法

不乏缺憾,正如他自己所说:

“回顾我这十年的研究成果总起来看还是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我着眼于发展的模式,但没有充分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我虽然看到现在的农民饱食暖衣,居处宽敞,生活舒适了。我也用了他们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他们生活变化的速度。但是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都没有说清楚。”

可见费先生是一个善于自我反思的人,学界对费先生的评价也很高:“费先生始终是一个坚持以学术服务于理想,以社会科学理论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学者。理想与生活的结合和张力,早在费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己经破题。”

对于《江村经济》,阅读的时候感触是很多的,尤其是越到最后越能感受到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来的历史使命感。虽然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但我仍然从作者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与社会道德标准的阐述中看到他对中国农村现状的担忧。他说: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我想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想唤起读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吧。


相关内容

  •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 ...

  • 读书报告范例及格式要求(请认真阅读)
  • 读书报告范例及格式要求 知识的窠臼与步步深入的躬行 --<民族志:步步深入>读书报告 课程:比较文学 学号:[1**********]9 姓名:王一一 [内容摘要]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 [关键词] 入门仪式:民族志:洞见:知识窠臼 引言:困苦的人类学入门仪式 大卫·费特曼在其< ...

  • 江村经济读后感
  • <江村经济>杂感 刚听到寒假作业是读<江村经济>的时候有些惊讶又带点无奈,擅自以其书名定义,认为这一定是一本无趣的经济学书作.然后直到找遍图书馆的经济图书专栏都找不到它的时候,一查才知道这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书. 高中的时候读书不多也不算少,但真的没有怎么看过人类学社会学的书.初 ...

  • [寻乌调查]读后感
  • 寻乌调查读后感 [1**********] 张涵 开始通篇读完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觉得并无胡靖老师所说的有很多出彩之处,读书笔记也觉得毫无头绪,没有着手点,几千字更不知道要从哪里凑出来.后来,老师上课对<寻乌调查>的一些章节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也拿出写的较好的读书笔记 ...

  • 江村村省级生态村申报资料
  •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村 省级生态村申报验收 资 料 汇 编 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村委员会 二0一二年五月 目 录 1.青阳县环境保护局关于转报<朱备镇人民政府关于申请验收江村村省级生态村建设的函>的请示 2.朱备镇人民政府关于申请验收江村村省级生态村建设的函 3.朱备镇江村村村民委员 ...

  • 费孝通的江村80岁了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曼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09日   12 版) 费孝通(1910-2005) 1936年费孝通(右)在江村调研. 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现场 10月22日上午,在苏州吴江群学书院前的空地上,为了在镜头里装下满满当当 ...

  • 中国最后的士大夫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春天,一个孤独的身影迎着最灿烂的太阳向光亮深处走去.费孝通在中国田野里行走了75年的脚步,现在不得不停下.95岁的他和我们告别了.也许老人内心深处已经意识到了,他貌似曲折跌宕的一生,其实最终仍是在循着中国知识分子最本分的路径前行--以士大夫的结局终其 ...

  • 大师荐书03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顾朝林教授的私房书单
  • 无阅读不快乐 规划师.阅读 极简清单 导 读 [大师荐书]第三弹,请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顾朝林教授为大家推荐城市规划相关好书.末尾有彩蛋哦~~ BOOKLIST 书单 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 爱德华·格莱泽著 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 ...

  • 学习费孝通教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学习费孝通教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纪念费孝通教授逝世一周年而作 文章作者:张雨林 中国农村研究网 我追随费孝通教授从事农村发展研究将近十年--从1983年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到1992年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对费孝通教授治学的品德.作风.方法感受很深,认为这是费孝通教授留给后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