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窑洞对"的新探析

  摘 要:71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鞭策和警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时期要想跳出历史周期律,我们党仍面临着执政能力、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等的挑战。那么,要想跳出历史周期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和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来应对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和挑战。   关键词:窑洞对;历史周期律;改革;反腐;监督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40-02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到东汉末年的分三国,从隋唐的鼎盛到清朝末年的衰亡,历史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周期在循环。世界大势,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是国家的分合还是王朝的兴替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发展。自古以来,各朝各代从建立初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到中期的繁荣昌盛,直至最后的衰败亡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少国家都难以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因此对于历史周期律的思考与探讨也成了无数先哲和伟人的关注重点。历史上对周期律探讨最为著名的当属延安“窑洞对”。   一、延安“窑洞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成立于1938年7月的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着巨大作用。它的成功组建为社会各阶级、民主党派和许多进步的民主人士参与国家政治和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便捷途径,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巩固国共团结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内抗战形势的不断发展,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共两党矛盾不断,国内政治形势复杂。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至1945年春天,胜利的曙光初现。然而,战后的中国何去何从引起了国人的担忧。国民党为了实现一党独裁,修改参政会《组织条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宣布194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并决定提交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识破了国民党的独裁意图,表示坚决不参加国民参政会。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陷入了僵局。“我向来这样主张,抗战要必胜,建国要必成,必须完成三件任务,就是政府与民众合作,中央与地方合作,国民党与各党派合作。我呢,愿竭尽一切力量协助它。”[1]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以黄炎培等人为代表的先进力量意识到在抗战胜利之后,国内可能有重开内战的危险。长期的战争已使中国人民苦不堪言,内战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责任心驱使他们决定以个人身份对延安进行考察,为争取国共恢复商谈,国内问题的和平解决尽自己的力量。   二、延安“窑洞对”的内容   延安“窑洞对”指的是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议员以个人身份对延安进行考察时,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探讨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2]。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等六位爱国人士乘飞机从重庆抵达延安,在为期五天的行程中,他们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三次正式会谈,就国内的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就双方的意见进行了交换商讨。短暂访问,深入交流使黄炎培等人对延安和中国共产党的印象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以来,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整洁的街道,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政权,一个进步着的组织,是最能给人希望和信心的。   历史的更替,王朝的变迁,无不在兴亡间反复重现。对国家前途的忧思,对历史的思考使得黄炎培在与毛泽东交谈时说出了心中的疑虑。在延安窑洞,黄炎培同毛泽东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王朝周期律”的对话。黄炎培回忆道,有一回,毛泽东问我观察了延安之后有什么感想?我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大势上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然而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延安“窑洞对”。延安“窑洞对”是两位智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历史的总结与阐述。   毛泽东在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中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民主,二是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不是毛泽东的随口一说,而是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保障,只有时时刻刻牢记人民的根本诉求,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信赖,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跳出历史周期律,面临的新挑战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走访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时称:“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新时期,重提延安窑洞对话并对其做出了新的历史回应,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窑洞对”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跳出历史周期律,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科教、文卫建设成果显著。但这显著的成果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贫富不均、官员腐败、社会道德下降等。除此之外还有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发展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硕果,更应该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经济建设是一方面但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同样重要。我们必须做到各方面建设平衡稳定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者,一直以来都特别注重执政能力的提升。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中国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思想多元化的21世纪我们党也必须去重新思考和解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尤其是官员腐败现象近年来尤为严重,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党执政能力的提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寻找新路,探求新发展。   (三)国际环境面临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主题。在这样有利的世界环境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慌。“中国威胁论”在霸权主义国家盛行。他们企图利用经济、政治、文化手段来控制中国,使中国加入他们称霸全球的步调,实现“和平演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抵御西方霸权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压迫也要时刻警惕强权政治对我国实行分化的图谋。   四、新时期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举措   毛泽东在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中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民主,二是让人民监督政府。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替,哪一个不是王朝初期,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王朝末期,官员腐败,人心向背。从黄炎培提出历史周期律这个疑虑以来,中国国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在探索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支配力。从毛泽东提出的“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两个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原点,直至党的十八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反腐倡廉”,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一直处在不断探索的路上。   (一)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民主是打破历史周期律的有力武器。真正的民主是靠人民、为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这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3]。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力举措。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下去,改革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公众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   反腐倡廉一直是国家几代领导人关注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当今时代,更应该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把反腐倡廉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绝腐败,提倡廉洁,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也是党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举措。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对”中提出的疑虑,正是对中国历史王朝覆灭,政权变迁的思考。一个国家要想永葆活力,巩固政权,必须坚持对党的建设,确保国家政治清明。对于反腐倡廉建设,我们党历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和惩治,一手抓制度和体制创新建设[4]。   (三)建设完善的监督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这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这是新时期对延安“窑洞对”的继承和发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要实现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必须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激发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重提延安“窑洞对”称其“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这是一个深刻提醒与告诫。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史为鉴,正确面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以一种良好的姿态应对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挑战,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   参考文献:   [1]卫继周.关于“窑洞对”的新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5).   [2]黄炎培.延安归来[M].重庆:国讯书店,1945:2.   [3]肖小明.论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D].南昌:南昌大学,2007.   [4]吕阳.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摘 要:71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鞭策和警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时期要想跳出历史周期律,我们党仍面临着执政能力、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等的挑战。那么,要想跳出历史周期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和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来应对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和挑战。   关键词:窑洞对;历史周期律;改革;反腐;监督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40-02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到东汉末年的分三国,从隋唐的鼎盛到清朝末年的衰亡,历史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周期在循环。世界大势,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是国家的分合还是王朝的兴替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发展。自古以来,各朝各代从建立初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到中期的繁荣昌盛,直至最后的衰败亡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少国家都难以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因此对于历史周期律的思考与探讨也成了无数先哲和伟人的关注重点。历史上对周期律探讨最为著名的当属延安“窑洞对”。   一、延安“窑洞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成立于1938年7月的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着巨大作用。它的成功组建为社会各阶级、民主党派和许多进步的民主人士参与国家政治和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便捷途径,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巩固国共团结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内抗战形势的不断发展,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共两党矛盾不断,国内政治形势复杂。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至1945年春天,胜利的曙光初现。然而,战后的中国何去何从引起了国人的担忧。国民党为了实现一党独裁,修改参政会《组织条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宣布194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并决定提交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识破了国民党的独裁意图,表示坚决不参加国民参政会。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陷入了僵局。“我向来这样主张,抗战要必胜,建国要必成,必须完成三件任务,就是政府与民众合作,中央与地方合作,国民党与各党派合作。我呢,愿竭尽一切力量协助它。”[1]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以黄炎培等人为代表的先进力量意识到在抗战胜利之后,国内可能有重开内战的危险。长期的战争已使中国人民苦不堪言,内战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责任心驱使他们决定以个人身份对延安进行考察,为争取国共恢复商谈,国内问题的和平解决尽自己的力量。   二、延安“窑洞对”的内容   延安“窑洞对”指的是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议员以个人身份对延安进行考察时,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探讨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2]。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等六位爱国人士乘飞机从重庆抵达延安,在为期五天的行程中,他们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三次正式会谈,就国内的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就双方的意见进行了交换商讨。短暂访问,深入交流使黄炎培等人对延安和中国共产党的印象有了很大转变,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以来,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整洁的街道,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政权,一个进步着的组织,是最能给人希望和信心的。   历史的更替,王朝的变迁,无不在兴亡间反复重现。对国家前途的忧思,对历史的思考使得黄炎培在与毛泽东交谈时说出了心中的疑虑。在延安窑洞,黄炎培同毛泽东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王朝周期律”的对话。黄炎培回忆道,有一回,毛泽东问我观察了延安之后有什么感想?我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大势上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然而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延安“窑洞对”。延安“窑洞对”是两位智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历史的总结与阐述。   毛泽东在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中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民主,二是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不是毛泽东的随口一说,而是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保障,只有时时刻刻牢记人民的根本诉求,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信赖,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跳出历史周期律,面临的新挑战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走访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时称:“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新时期,重提延安窑洞对话并对其做出了新的历史回应,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窑洞对”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跳出历史周期律,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科教、文卫建设成果显著。但这显著的成果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贫富不均、官员腐败、社会道德下降等。除此之外还有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发展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硕果,更应该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经济建设是一方面但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同样重要。我们必须做到各方面建设平衡稳定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者,一直以来都特别注重执政能力的提升。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中国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思想多元化的21世纪我们党也必须去重新思考和解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尤其是官员腐败现象近年来尤为严重,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党执政能力的提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寻找新路,探求新发展。   (三)国际环境面临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主题。在这样有利的世界环境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慌。“中国威胁论”在霸权主义国家盛行。他们企图利用经济、政治、文化手段来控制中国,使中国加入他们称霸全球的步调,实现“和平演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抵御西方霸权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压迫也要时刻警惕强权政治对我国实行分化的图谋。   四、新时期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举措   毛泽东在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中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民主,二是让人民监督政府。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替,哪一个不是王朝初期,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王朝末期,官员腐败,人心向背。从黄炎培提出历史周期律这个疑虑以来,中国国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在探索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支配力。从毛泽东提出的“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两个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原点,直至党的十八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反腐倡廉”,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一直处在不断探索的路上。   (一)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民主是打破历史周期律的有力武器。真正的民主是靠人民、为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这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3]。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力举措。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下去,改革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公众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   反腐倡廉一直是国家几代领导人关注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当今时代,更应该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把反腐倡廉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绝腐败,提倡廉洁,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也是党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举措。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对”中提出的疑虑,正是对中国历史王朝覆灭,政权变迁的思考。一个国家要想永葆活力,巩固政权,必须坚持对党的建设,确保国家政治清明。对于反腐倡廉建设,我们党历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和惩治,一手抓制度和体制创新建设[4]。   (三)建设完善的监督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这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这是新时期对延安“窑洞对”的继承和发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要实现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必须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激发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重提延安“窑洞对”称其“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这是一个深刻提醒与告诫。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史为鉴,正确面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以一种良好的姿态应对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挑战,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   参考文献:   [1]卫继周.关于“窑洞对”的新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5).   [2]黄炎培.延安归来[M].重庆:国讯书店,1945:2.   [3]肖小明.论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D].南昌:南昌大学,2007.   [4]吕阳.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相关内容

  • 基于多元文化下的陕西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探析
  • 通过多次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与考察,了解与认识了陕西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分析研究了陕西各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对陕西各区域传统民居院落建筑的影响.并从民居院落自身的建筑形式出发,分析了院落空间的构成,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的形态特征及装饰艺术. 引言 我国传统民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各地的传统民 ...

  • 大棚底下挖窑洞种菜旅游两不误
  • 大棚底下挖窑洞种菜旅游两不误     2009-03-16  成都商报 已建成的窑洞 在山西,住窑洞很普遍,可在成都你住过窑洞吗?记者日前从金堂县了解到,一个半埋藏在地下的窑洞酒店正在建设当中.记者近日在金堂看到,该酒店目前已建成4间,另有8间正在建设.建设者老牛表示,整个酒店将拥有33间标准房,并 ...

  • 浅析陕北窑洞
  • <人文地理学>论文 --浅析陕北窑洞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年级:2012级 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 :李 勇 学号:[**************] 指导老师: 何多兴 2013 .11.25 摘要 :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 ...

  •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黄土高坡教案
  •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2.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情感目标: 4.知道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发学生热爱黄土 ...

  • 8各具特色的民居
  • 8 各具特色的民居(17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

  • "历史周期率"与"延安窑洞对话"
  • 深谋远虑的对话 1945年7月1日,一架飞机由重庆飞抵陕北延安.乘客中有黄炎培(时任国民党政府国民参政员等职)等六位国民参政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到机场迎接.时年67岁的黄炎培读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毛泽东自传>等书籍.俩人心仪已久,这次 ...

  • 枣园导游词
  • 延安枣园导游词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枣树.银杏.刺 柏.柳树.槐树.皂角.杏树等.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园内现有 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 多亩.这里原来是一个破落地主 申有安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 ...

  •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
  •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秦岭以北直抵古长城所分布的黄土.发育情况在世界上最为典型.它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构成极为广阔的黄土高原".而窑洞即为河南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最早接触窑洞是我姥姥家在陕西的北部,过 ...

  • 陕北地区地理介绍
  • 基本概况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陕北 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