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答案(部分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答案(部分论述题)

书上的简答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画图说明心理现象

上、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个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人格又影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简述知觉及其特性

的事物整体的反映。(1)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3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 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凡是的表象,并在活动中进行调节和控制。(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阶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4)动作修条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4(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

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5分为五个阶段:简述智力技能的形成(1)活动的定向阶 段。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进行定向(2)物质运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

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物进行的活动。(3)有声语言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语言对活动的程序做精细的陈述,使智力活动向不直接依赖实物的出声言语过度(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本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完成的最后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技能的结构成为压缩和自动化的形态,即只看到嘴动而听不到声音。 6如何保持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维持必须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下列条件。(1)目标要明确。有概念可知,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标的注意。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人对目标任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2)间接兴趣。在有意注意中,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但稳定的间接兴趣对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有着很大作用。(3)组织活动的习惯。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也与个人对活动的组织习惯有关(4)个人意志。有意注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刺激干扰有意注意的维持。 7简述记忆过程

记忆是通过认记、保持、再认识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他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他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8注意的品质是密切联系的,在生活简述注意的品质

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品质也反映了人们的个性差异。

(1)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也是工作高效率的保证。(2)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所能小、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范围,又叫注意广度。(3)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4)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个体活动任务的不同,注意也在不断发生转换。 9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1)过度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度。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身心发的身心发展既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对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2)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3)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会性。 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

10画图并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一定的时间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和慢”的原则。

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能力与知识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12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有哪些。 (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平等。(2)宽容。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3)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友谊。(4)理解。虽然人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差不多的人相处共事。(5)给予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

练习中的简答题以及论述题(一)答案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 程。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个特点。

3.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民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

般水平的智商。所以,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段的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成就动机理论。.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6是什么?.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

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7.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的反应:

(1)心理防御机制。攻击行为;(2) 冷漠;

(3)幻想:(4)8.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里,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9.说明成就动机的含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10段.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目的分析法

举例来说: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目标是要到火车站去。我们先想到

学校与火车站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大约是10公里。然后我们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去或者出租汽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去。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我们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能乘上出租车。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尽快培养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1)破除创新神秘论;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4)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 ①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②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③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9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5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确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

1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1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

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兴趣爱好。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常乐,笑口常开。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12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该策略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画线.列提纲等。 群集(grouping)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摘录和画线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用自已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重点,许多研究发现,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课文中的重点,比单纯地接受现成的概括语更能促进理解与记忆。此外,将所学内容列个提纲,逻辑清晰便于记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提纲可以将整个内容的核心思想及其有关细节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现出来,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13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做到以上几点,也很难奏效。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立足创新教育,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进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路来。

14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又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可分为计划策略、监督策略和调节策略。

要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必须从以下方面做起:

(1) (2) 掌握各种有效的知识类型;培养学习的愿望与动机; (3)有相关学习的元认知。

15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

(1)首先做到人格独立;

(2)在做任何事情都有潜意识的积极动力;

(3)制定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计划; 16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识;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6)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信念;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11)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17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

其一,及时复习。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地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学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其二,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应集中复习而言的。相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

其三,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叶,的薄弱点,闲而在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后者则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渎与背诵交替进行。

18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主要内容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2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

(1)主要观点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2)特征: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②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练习中的简答题以及论述题(二)答案

1、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

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

3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

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

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特质结构,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人格终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7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8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简述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3)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9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

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对力求成功者.要调动其积极性,就应当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10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且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

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11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12 (1)简述迁移的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从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方法和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准

确、有效地提取有关经验来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迁移的问题。(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 键环节。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

13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的影响,这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式上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产生迁移。

14①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简述迁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②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1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 (1)(2)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16.在运用变式时,常常发生什么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错误?

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17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

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18(1)简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9技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不同的练习者通过练习形成操作? (往年试题)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0 (1)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 与讲解有利

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21简述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第一,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和算子。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了目标所需要的算子。第二,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既程序化的过程。第三,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22简述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 ③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④在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23组织策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方法有:(1)列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2)利用图形。如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和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如一览表和双向图。 24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种类。 第一,学习时间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时间是一种不可回收的资源,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学习总体目标,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学习的时间表既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包含在学习计划中。(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说,不同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一些杂事;其次,读短篇文章或看报刊杂志、听新闻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涛词和外文单词。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人交流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第二,学习环境的管理。首先.要注意调节学习的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第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调节自己的心境。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第四,学习工具的利用。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第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同学的帮助,或者通过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

25简述复述策略的方法。

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也是我们学习和识记的主要形式。(2)排除相互干扰。一般来说,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后面所学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篇幅短小或者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可以采用整体识记.就是完整地一遍一遍地去识记,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可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材料分为若干部分或段落.先一段一段地识记,然后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整体。(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进行复述和识记时。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5)复习形式多样化。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6)画线。在阅读过程,我们经常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勾勾画画我们采用的就是画线技术或策略。画线是一种信息选择的策略,也是复述的策略。画线策略一般与圈点批注的方法一起使用。

26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

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I)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7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往年试题)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28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算法和启发式两种。(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

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29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三个:(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比较民主等因素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学校气氛越民主.也越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2)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

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如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等。 30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 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1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

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

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

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列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一致。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2的主要表现。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往年试题)

(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33第一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

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

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

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35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此,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

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6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37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38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

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39注意哪些专门的技术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教师应该? (1)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的获取信息的过程。

(2)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

(3)看法与感受。询问,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

(4)反映,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辅导教师应帮助对方整理思想。

(6)实感受。面质,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

40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康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4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42课堂气氛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

(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

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4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4(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 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45简述测验前的计划。

(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合适的题型。

46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1)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2)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47说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优越性。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优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发展出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8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9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

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50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建立途径。 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 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主要有: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51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有哪些? (1)矛盾;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2)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3)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效果的矛盾;(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协作性的矛盾。

52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冲突?

(1) 充实提高、自勉自慰;望适度、不断成功;(3)(2)情绪期

乐观、充满师爱;(4)宽以待人、乐交善处。

5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53什么意义?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55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6关系怎样?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57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

心理学简答题答案(部分论述题)

书上的简答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画图说明心理现象

上、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个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人格又影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简述知觉及其特性

的事物整体的反映。(1)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3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 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凡是的表象,并在活动中进行调节和控制。(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阶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4)动作修条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4(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

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5分为五个阶段:简述智力技能的形成(1)活动的定向阶 段。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进行定向(2)物质运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

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物进行的活动。(3)有声语言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语言对活动的程序做精细的陈述,使智力活动向不直接依赖实物的出声言语过度(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本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完成的最后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技能的结构成为压缩和自动化的形态,即只看到嘴动而听不到声音。 6如何保持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维持必须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下列条件。(1)目标要明确。有概念可知,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标的注意。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人对目标任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2)间接兴趣。在有意注意中,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但稳定的间接兴趣对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有着很大作用。(3)组织活动的习惯。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也与个人对活动的组织习惯有关(4)个人意志。有意注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刺激干扰有意注意的维持。 7简述记忆过程

记忆是通过认记、保持、再认识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他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他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8注意的品质是密切联系的,在生活简述注意的品质

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品质也反映了人们的个性差异。

(1)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也是工作高效率的保证。(2)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所能小、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范围,又叫注意广度。(3)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4)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个体活动任务的不同,注意也在不断发生转换。 9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1)过度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度。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身心发的身心发展既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对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2)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3)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会性。 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

10画图并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一定的时间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和慢”的原则。

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能力与知识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12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有哪些。 (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平等。(2)宽容。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3)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友谊。(4)理解。虽然人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差不多的人相处共事。(5)给予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

练习中的简答题以及论述题(一)答案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 程。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个特点。

3.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民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

般水平的智商。所以,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段的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成就动机理论。.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6是什么?.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

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7.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的反应:

(1)心理防御机制。攻击行为;(2) 冷漠;

(3)幻想:(4)8.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里,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9.说明成就动机的含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10段.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目的分析法

举例来说: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目标是要到火车站去。我们先想到

学校与火车站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大约是10公里。然后我们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去或者出租汽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去。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我们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能乘上出租车。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尽快培养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1)破除创新神秘论;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4)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 ①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②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③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9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5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确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

1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1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

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兴趣爱好。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常乐,笑口常开。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12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该策略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画线.列提纲等。 群集(grouping)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摘录和画线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用自已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重点,许多研究发现,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课文中的重点,比单纯地接受现成的概括语更能促进理解与记忆。此外,将所学内容列个提纲,逻辑清晰便于记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提纲可以将整个内容的核心思想及其有关细节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现出来,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13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做到以上几点,也很难奏效。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立足创新教育,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进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路来。

14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又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可分为计划策略、监督策略和调节策略。

要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必须从以下方面做起:

(1) (2) 掌握各种有效的知识类型;培养学习的愿望与动机; (3)有相关学习的元认知。

15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

(1)首先做到人格独立;

(2)在做任何事情都有潜意识的积极动力;

(3)制定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计划; 16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识;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6)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信念;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11)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17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

其一,及时复习。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地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学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其二,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应集中复习而言的。相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

其三,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叶,的薄弱点,闲而在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后者则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渎与背诵交替进行。

18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主要内容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2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

(1)主要观点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2)特征: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②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练习中的简答题以及论述题(二)答案

1、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

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

3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

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

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特质结构,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人格终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7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8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简述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3)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9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

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对力求成功者.要调动其积极性,就应当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10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且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

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11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12 (1)简述迁移的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从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方法和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准

确、有效地提取有关经验来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迁移的问题。(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 键环节。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

13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的影响,这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式上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产生迁移。

14①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简述迁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②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1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 (1)(2)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16.在运用变式时,常常发生什么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错误?

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17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

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18(1)简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9技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不同的练习者通过练习形成操作? (往年试题)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0 (1)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 与讲解有利

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21简述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第一,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和算子。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了目标所需要的算子。第二,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既程序化的过程。第三,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22简述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 ③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④在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23组织策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方法有:(1)列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2)利用图形。如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和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如一览表和双向图。 24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种类。 第一,学习时间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时间是一种不可回收的资源,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学习总体目标,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学习的时间表既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包含在学习计划中。(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说,不同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一些杂事;其次,读短篇文章或看报刊杂志、听新闻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涛词和外文单词。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人交流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第二,学习环境的管理。首先.要注意调节学习的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第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调节自己的心境。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第四,学习工具的利用。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第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同学的帮助,或者通过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

25简述复述策略的方法。

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也是我们学习和识记的主要形式。(2)排除相互干扰。一般来说,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后面所学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篇幅短小或者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可以采用整体识记.就是完整地一遍一遍地去识记,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可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材料分为若干部分或段落.先一段一段地识记,然后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整体。(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进行复述和识记时。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5)复习形式多样化。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6)画线。在阅读过程,我们经常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勾勾画画我们采用的就是画线技术或策略。画线是一种信息选择的策略,也是复述的策略。画线策略一般与圈点批注的方法一起使用。

26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

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I)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7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往年试题)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28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算法和启发式两种。(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

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29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三个:(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比较民主等因素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学校气氛越民主.也越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2)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

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如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等。 30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 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1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

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

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

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列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一致。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2的主要表现。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往年试题)

(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33第一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

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

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

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35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此,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

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6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37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38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

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39注意哪些专门的技术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教师应该? (1)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的获取信息的过程。

(2)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

(3)看法与感受。询问,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

(4)反映,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辅导教师应帮助对方整理思想。

(6)实感受。面质,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

40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康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4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42课堂气氛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

(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

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4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44(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注? 意创造自油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会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释教师们的行为。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45简述测验前的计划。

(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合适的题型。

46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1)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2)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47说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优越性。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优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发展出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8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9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

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50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建立途径。 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 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主要有: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51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有哪些? (1)矛盾;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2)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3)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效果的矛盾;(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协作性的矛盾。

52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冲突?

(1) 充实提高、自勉自慰;望适度、不断成功;(3)(2)情绪期

乐观、充满师爱;(4)宽以待人、乐交善处。

5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53什么意义?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55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6关系怎样?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57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


相关内容

  • 2015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如何复习?
  • 我是15年考入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今年的考研大幕刚刚落下,鉴于以前自己刚开始考研的时候为参考书纠结不已,不知道哪些需要看哪些不需要看,这方面,自己在考研期间受惠于杜学姐颇多,趁着闲暇,整理出专业课5本参考书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帮助16年备考的学弟学妹理清思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也算是对师姐曾 ...

  • 管理学答题技巧
  • 名词解释这类题型是要求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描述,目的是考核你对这些名词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这些名词在教材或课件的"课程讲解"和"小字 典"中都有明确的定义或简明的概括.答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求展开说明.名词解释题对记忆的要求高一些,一般来说,教材和 ...

  • 华东政法法综笔记目录
  • 目 录 法学综合答题指导与出题规律(代序)------------------03 第一编 课程经典体系笔记及考点精要解析  法理学--------------------------01  法制史--------------------------26  中国法制史------------- ...

  • 教师能力水平测试参考复习题及答案
  • 教师能力水平测试参考复习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1.C ) A .<论语> ...

  • 2013年清华大学刑法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2013年清华 ...

  • 管理心理学
  • 第一次作业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并在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是( ). A:法约尔 B:韦伯 C:莱维特 D:泰勒 正确答案:D 2.当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了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在知觉效应中称为( ). A:晕轮效应 ...

  • 中学教师招考心理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试题及部分答案(九)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_______. A 当前形势的需要 B德育的任务 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 D学生 ...

  • [护理学导论](专升本)参考答案第一章
  • <护理学导论>(专升本)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C 2. D 3. B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E 2. A B C D E 三.填空题: 1.国际护士会 2.个案护理 综合护理 四.简答题: 1.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人.环境.健康和护理 人:是护理的服务对象,是 ...

  • 2010年中山大学高等数学A考研真题精讲
  •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专业课的复习和 ...

  • 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附答案)
  • 2009年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习内容 B.学生 C.教学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