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2011级 高语晨(17班) 李雨濛(5班)
课题组成员:2011级 高语晨(17班) 李雨濛(5班)
课题指导教师:
第一部分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周武王《剑铭》中:“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则更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武”与“儒”便愈发不可分了。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武侠”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属于平民阶层,武侠伦理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它不仅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又与“道家”、“禅家”等各种思想相结合,蕴涵了很深的伦理,包容了极大的范围,是个不断再包容的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竞争激烈、欲海横流,武侠小说以其古老的伦理重义轻利、重亲情讲友爱、互助互利的精神,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从精神上复归传统的最便捷的途径,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乐园,保持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出”,“入”“出”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武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便成了幻想救国的出路之一,也成了自古文人的共同喜好。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查阅法、社会调查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1月30日-2月1日上网搜查相关内容,2月2日-2月4日查阅相关书籍,2月5日-2月7日整理结题报告。
3、课题任务分工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成果
内容摘要 :
什么是武侠小说?
武侠与侠客
武侠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二、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武侠
三、唐传奇与武侠
四、宋元话本与武侠
五、明清白话与武侠
六、民国时期武侠小说
七、当代武侠小说
八、网络时代与武侠
武侠小说的分期
一、游侠时期
二、民国武侠时期
三、传统武侠时期
四、现代武侠时期
关键词: 武侠、小说、发展
研究结论:
什么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
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
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武侠小说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
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古典仙侠、奇幻修真、现
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
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
类。
武侠与侠客
一部《水浒传》,能流传千古,恐怕还与它宣扬的侠义精神密切相关。而这种大规模的侠士聚集于绿林,并自称绿林好汉,这也大概是后来武林的出处,不仅取其山野之间自由自在,大概也有“在野”的意思,而且似乎“民主”程度也很高,他们以“会盟”的形式推选盟主,而推选的标准则只有两个,那就是武功和武德,否则,一律免谈。它们既显示出一种民间社团的性质,又是一种松散的联合。只有到了诸如水浒的规模,才显示出其政治和军事组织的特性来,但有一点仍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晁盖还是宋江,都是侠士们自己推举出来的。 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这些侠义武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那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杖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十分为人们所敬仰。这些武术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岗寨、水浒中的侠客们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当派武功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流派,
也有不少名家
出自这些派别,宏扬了武术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而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就与我们现在的许多武侠小说有些类似了,他们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过分夸大了武术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这种以超
人形象出现,除暴安良的武侠,又恰好反映了人们的希冀
和愿望,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
象,那就是越处女、红线和昆仑奴。越处女源自《吴越春
秋》,红线出自唐.袁郊撰《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
奇》,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
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
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使他们更
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
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
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
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武侠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
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
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如果说
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
了坚实的基础,为之前奏;那么唐传奇在文学史
上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正开始萌芽。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
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
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
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国古代教学,
是文武并重的,《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
教之六艺。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
挥刀枪作战的。《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
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
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
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会武术的人,一
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
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象现在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
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时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板时。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瓦岗寨的程咬金、秦叔宝等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二、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武侠
魏晋六朝在文学史上被看作是文
学的“自觉性”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
文学作品多以志怪、神异小说为主。
作品中包含着先人的神仙、鬼怪观念,
以及对超现实神秘力量的向往。这是
洪荒时期人们对英雄崇拜的遗留,在
洪荒时期,人们对一些英雄人物的崇
拜和夸张的赞美产生了神话,比方神
农、燧人、女娲等等。到了先秦两汉,
充斥在思想领域的则是仙风道骨。魏
晋以后,便是游弋着冥鬼幽魂。
志怪小说是以记述鬼神怪异之事
为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方术、鬼魅妖
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也有野
史逸闻、民间传说等等。艺术上带有
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以干宝的
《搜神记》为代表,其它有托名陶渊
明的《搜神后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现在,劳动人民中间同样存在着神鬼的观念,它已经是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现实的苦难使得他们向往着一些超出自然的东西,一种特别的能力和一些特别的工具。比如:武艺、神剑、宝物、等等。而这些东西却只能在想象中得到,所以便有了《三王墓》的宝剑干将、莫邪;有了《紫玉》的仙术道法;有了《刘晨阮肇》的灵丹妙药。而这些东西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同样是屡见不鲜,似乎业已成为武侠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三、唐传奇与武侠
如果说先秦两汉乃
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
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
基础,为之前奏;那么
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一领
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
正开始萌芽。宋初李昉等所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说的立宗者,理当而然。
“
《资政通鉴》卷二一五,记李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可见社会暗杀行刺之风弥行。这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豪侠主体的传奇大量涌现。
涌现出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于中突出豪侠人格的贤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甘泽谣》之《红线》(袁郊,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裴铏著,其中聂隐娘的武功训练方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集异记》之《贾人妻》,薛调的《无双传》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品;而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
四、宋元话本与武侠
如果说先秦两汉乃至魏
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
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为之前
奏;那么唐传奇在文学史上
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
正开始萌芽。宋初李昉等所
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
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
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
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
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
说的立宗者,理当而然。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
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宋人
尹师鲁也将“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的《岳阳楼记》称为“传奇体”。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如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即将唐传奇与宋、金戏曲、院本等相并列,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将所分六类小说的第二类亦即《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定名为“传奇”,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五、明清白话与武侠
自宋以降,文言武侠逐渐衰落下来。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于是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盛行起来,当然其间也有不少文人防照唐传奇创作,但并非主流。诸如:李昌祺《青城舞剑录》、宋濂《秦士录》、宋茂澄《刘山东》及乐宫谱《毛生》等,皆有可观。
然而武侠小说到明清时,则多是以话本形式出现的,如清时在《包公案》基础上演译成的《七侠五义》
《小五义》以及《儿女英雄传评话》等,它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
模式,但得到真正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繁荣现象,却是民国期间的事。
六、民国时期武侠小说
辛亥革命后,人们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武侠小说也异军突起,它以独特的武侠们的侠义精神传统深得人们喜爱。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称为“南向北赵”的
等一批开风气的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誉为
“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
《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则有《奇侠精忠传》留世
在三十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五大
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这主要
分为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
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
派武侠小说。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还珠楼主也许是最能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儒、佛、道的
精神哲理,都溶汇贯通于小说之中。其著名小说有《蜀
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和《云海争奇记》等40部。
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则重言情,写到生死缠绵处,常惑人
至深。后起的港、台武侠小说,也大多走的他开拓的这条“悲剧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就是《卧虎藏龙》等“鹤铁五部作”。而他们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则是还珠楼主李寿民,他七岁便登峨眉、青城学气功,十六岁与才女文珠相恋,因家变而失恋,写《蜀山剑侠传》时,笔名还珠楼主,就是用于纪念文珠的。后与大富豪之女孙经洵的婚姻更是轰动一时,孙父曾反对这桩婚姻以“拐带良家妇女”的罪名将其告上法庭,而孙经洵则在庭审时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使其无罪开释,一时传为美谈,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还珠楼主李寿民本人,在“七七”事变后,因拒绝出任日寇伪职,被抓到日本宪兵队受尽严刑拷打达七十天,仍威武不屈,令人敬叹!他的作为本身,也充满着一种侠义精神。一九五八年,一篇“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的文章,却使他读后因悲愤而脑溢血,此后病榻两年有余,口授完长篇小说《杜甫》后,对夫人孙经洵说你要多保重后,溘然长逝,令人惑叹!
七、当代武侠小说
后来以金庸、梁羽生
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
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
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
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
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
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
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金庸在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
金庸封笔后,香港
武侠小说出现了
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
香港有所区别,在
金、梁同时代有司
马翎、卧龙生、独
孤红、陈青云、萧
逸等数十位武侠
专业作家。根据武
侠评论名家叶洪
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但是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
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
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
人。
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
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
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70年代初开始,
古龙受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
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
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
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
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只有温瑞安勉强接过了古龙的笔。一九七〇年他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
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
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
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
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及
《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
文字,耐人寻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
居。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
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
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
“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
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
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
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
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
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
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
社会。目前国内多家网站正在连载
其新作《边荒传说》。
八、网络时代与武侠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
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
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
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
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
量未完成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
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
载出现中断。短短的几年时间,武
侠小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大陆和
港台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很多,具
备与梁、金、古、
黄比肩潜力的也
就仅仅几位。
其他如老猪的《紫川》(军事历史小说)(确切的说,紫川是部大杂烩,并非严格意义的架空历史),贾羽的《入世龙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错。具有潜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错,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围内进行的斗争。那应该划入另一个讨论的课题。
总而言之,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普及,迎来了武侠小说的又一个春天。期待着新的一代宗师的诞生。
武侠小说的分期
一、游侠时期
1、第一期,成型期。
以唐传奇中的武侠篇章为高峰,层出的传奇的各种写法及其塑造的各类侠客,都影响到了后世武侠和元明清戏曲传奇。
最先是先秦两汉武侠篇章,主要有:韩非讲“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司马迁撰《游侠列传》,讲游侠出身下层,违章抗法,重仁义,重信诺,重恩仇,恶欺凌。先秦两汉,游侠受诸子鞭挞,武侠篇章很少。
其次是六朝武侠篇章,主要有:六朝之社会动荡,侠指以武挟人,放荡不羁之流,无好坏之分。干宝的《搜神记》,去掉神怪部分,就是地道的武侠。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亦有记载侠客的篇章。
然后是晚唐武侠传奇,主要有:唐传奇是有意识的艺术创作,武侠小说随着唐传奇的发展而成型。唐代游侠之风甚浓,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唐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侠义概念也更为宽泛,凡有武功,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隐迹或浪迹山林江湖,以武行事皆称侠。唐传奇中的武侠类,其成就很高,如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裴铏的《昆仑奴》、《聂隐娘》。唐人笔记小说的武侠篇章中,康骈的《剧谈录》里颇有佳作,但相比唐传奇要逊色的多。
2、第二时期,形成期
首先是宋元话本武侠。宋元说话艺术的内部分化,使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从小说中独立出来。如《李从吉》、《十条龙》。宋元笔记小说中的武侠篇,无甚发展,逊于唐笔记中的武侠篇。
然后是明代章回小说中的武侠内容,如《水浒传》
中的鲁达李忠篇,这是武侠小说的继续发展,应该给
予一定的地位。《封神演义》是一种幻想型武侠小说的
集大成者。宋元明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下层人
民铤而走险,结义斗争,武功也因之为群众所掌握,
英雄豪侠的行为更多成为具有群众性的好汉行动,从
而冲淡了剑客的神秘色彩。
最后是武侠小说。为了解决晚清的社会生活矛盾,
体现底层人民意愿的英雄侠士和体现市民上层理想的
清官奇妙地在小说里结合,以集合的方式反映了晚清
社会的市俗原望。自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之后,各
种文人长篇武侠竞相出现。如俞樾的《七侠五义》,
无
名氏的《小五义》,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这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形成了稳定、独立的存在形式--即侠义小说。
二、民国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旧武侠”时期,开端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进入高潮,四十年代走向衰落。二十年代,在目睹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软弱无效之后,人们寄希望于侠客壮士来创造新的世界。1923年,以南派小说家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的问世为开端,旧武侠的创作进入高潮。同时,北派作家还珠楼主、王度庐(《卧虎藏龙》)、宫白羽、朱贞木(《艳魔岛》)等人的影响巨大。旧武侠小说主要是武侠技击小说,它使武侠小说深入广大民众,使武侠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民国武侠小说五大家:向恺然(1889-1957),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代表作《江湖奇侠传》。赵焕亭,生卒不祥,代表作《奇侠精忠传正续集》。顾明道(1896-1944),苏州吴门人,代表作《荒江女侠》。李寿民(1903-1961),解放后更名为李红,笔名为还珠楼主,四川人,代表作《蜀山剑侠传》。宫竹心(1898-1966),笔名白羽,代表作《十二金钱镖》。
三、传统武侠时期
1、港台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新武侠”时期或者大武侠时代。20世纪50年代,武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的写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指新文化运动后,武侠小说在新文学的影响下,开始白话创作后新一种的文学样式。这个时代名家辈出,梁羽生为开端,金庸为高潮,温瑞安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龙、梁羽生还并称为“新武侠三大家”。
此时武侠
大多突破了民
国武侠小说的
剑仙斗法、门
派纷争、镖师
与绿林仇杀的
题材范围,较
多表现人民群
众的斗争。着
重人物性格描
写,兼用中西
技法,突破了
旧武侠小说的
窠臼,剔除了
旧武侠的鬼神
色彩,要求故
事中的奇迹严
格限制在“人体潜能”的范围内。新武侠的缺陷在于侠客英雄超人化,他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现实主义的深度,屈从于商业需要,稗出赘附,故事套路化。
2、大陆武侠时期
20世纪80年代大陆出现“武林小说” 。武林(武林,与武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说的内容十有八九还是表现历史上的武侠剑客或从武侠的角度表现历史上的义军斗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表现武术技击为主要斗争手段的近代、现代革命斗争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说”实际上是以武侠小说为主。该时期代表作品有欧阳学忠《武当山传奇》,聂云《玉娇龙》,王占君《白衣侠女》,《白衣侠女》,柳溪《大盗„燕子‟李三传奇》,冯育楠《津门大侠霍元甲》,冯骥才《神鞭》等
1984年,武侠小说逐渐被武林小说一词取代,并形成浪潮。
。
20世纪90年代出现大陆武
侠,即是大陆“新派武侠”,
是大陆作家对港台武侠的模
仿。从沧浪客的一系列的武
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
痕迹。在1990年出版的《一
剑平江湖》,可以看作是大陆
新派武侠的第一部作品。这
个时期的武侠,总体上缺乏
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识,主要
沿着港台新武侠的路子讲故
事,作品的实际影响也非常
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还有:
青莲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龙邪凤记》及其续集《青猿白虎功》两部。火梨,上海知识分子,1995年写成一部《舞叶惊花》。张宝瑞,新华社记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长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张三爷》、《形意游侠录》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为《骷髅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侠盗》。
周郎,代表作《鸳鸯血》。
四、现代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新新武侠”、“新世纪武侠”、
“网络武侠”、“大陆新武侠”时期。20世纪90
年代末,黄易武侠高潮渐渐平息,随着网络
文学的兴起,武侠写手们在网络读者阅读选
择越来越多,阅读口味越来越挑剔的压力之
下,不得不向传统作家的实力靠拢,出现了
一些质量较高的武侠作品。1999年上海《大
侠与名探》、2001年武汉《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2年郑州《武侠故事》等杂志的创刊,促
进了武侠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武侠小说逐渐被人
们冷落,在这段时间,还有大量作品出手的
只有寥寥几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烟和平
平凡凡,他们分别在短短的几年内,写出了几十部武侠作品。步非烟以其作品大气磅礴,汪洋恣肆,想象力神奇诡谲,笔风变化万端,极大突破了女性写作的局限,开启武侠界中性主张的风气,得到了“百变天后”的美誉,人称新武侠宗师。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反思:
武侠小说是华人世界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一朵奇葩。走进武侠,我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我们驰骋天地,纵横江湖;走进武侠,我们爱恨痴缠,快意恩仇;我们仗剑而行,转战千里。然而,我们不能沉溺,不能迷失于江湖的刀光剑影中,空度青春。让我们正确的态度对待武侠,让它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另外,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感觉到中学生的阅读量还是偏少。不增加阅读量,就无法体会到语文的真谛。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指导教师意见:本报告脉络清晰。材料详实,但缺少实践调查研究,多加些自主研究的内容就会更好。
张海栋
关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2011级 高语晨(17班) 李雨濛(5班)
课题组成员:2011级 高语晨(17班) 李雨濛(5班)
课题指导教师:
第一部分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周武王《剑铭》中:“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则更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武”与“儒”便愈发不可分了。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武侠”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属于平民阶层,武侠伦理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它不仅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又与“道家”、“禅家”等各种思想相结合,蕴涵了很深的伦理,包容了极大的范围,是个不断再包容的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竞争激烈、欲海横流,武侠小说以其古老的伦理重义轻利、重亲情讲友爱、互助互利的精神,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从精神上复归传统的最便捷的途径,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乐园,保持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出”,“入”“出”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武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便成了幻想救国的出路之一,也成了自古文人的共同喜好。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查阅法、社会调查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1月30日-2月1日上网搜查相关内容,2月2日-2月4日查阅相关书籍,2月5日-2月7日整理结题报告。
3、课题任务分工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成果
内容摘要 :
什么是武侠小说?
武侠与侠客
武侠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二、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武侠
三、唐传奇与武侠
四、宋元话本与武侠
五、明清白话与武侠
六、民国时期武侠小说
七、当代武侠小说
八、网络时代与武侠
武侠小说的分期
一、游侠时期
二、民国武侠时期
三、传统武侠时期
四、现代武侠时期
关键词: 武侠、小说、发展
研究结论:
什么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
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
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武侠小说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
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古典仙侠、奇幻修真、现
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
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
类。
武侠与侠客
一部《水浒传》,能流传千古,恐怕还与它宣扬的侠义精神密切相关。而这种大规模的侠士聚集于绿林,并自称绿林好汉,这也大概是后来武林的出处,不仅取其山野之间自由自在,大概也有“在野”的意思,而且似乎“民主”程度也很高,他们以“会盟”的形式推选盟主,而推选的标准则只有两个,那就是武功和武德,否则,一律免谈。它们既显示出一种民间社团的性质,又是一种松散的联合。只有到了诸如水浒的规模,才显示出其政治和军事组织的特性来,但有一点仍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晁盖还是宋江,都是侠士们自己推举出来的。 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这些侠义武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那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杖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十分为人们所敬仰。这些武术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岗寨、水浒中的侠客们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当派武功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流派,
也有不少名家
出自这些派别,宏扬了武术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而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就与我们现在的许多武侠小说有些类似了,他们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过分夸大了武术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这种以超
人形象出现,除暴安良的武侠,又恰好反映了人们的希冀
和愿望,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
象,那就是越处女、红线和昆仑奴。越处女源自《吴越春
秋》,红线出自唐.袁郊撰《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
奇》,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
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
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使他们更
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
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
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
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武侠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
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
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如果说
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
了坚实的基础,为之前奏;那么唐传奇在文学史
上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正开始萌芽。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
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
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
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国古代教学,
是文武并重的,《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
教之六艺。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
挥刀枪作战的。《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
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
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
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会武术的人,一
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
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象现在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
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时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板时。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瓦岗寨的程咬金、秦叔宝等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二、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武侠
魏晋六朝在文学史上被看作是文
学的“自觉性”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
文学作品多以志怪、神异小说为主。
作品中包含着先人的神仙、鬼怪观念,
以及对超现实神秘力量的向往。这是
洪荒时期人们对英雄崇拜的遗留,在
洪荒时期,人们对一些英雄人物的崇
拜和夸张的赞美产生了神话,比方神
农、燧人、女娲等等。到了先秦两汉,
充斥在思想领域的则是仙风道骨。魏
晋以后,便是游弋着冥鬼幽魂。
志怪小说是以记述鬼神怪异之事
为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方术、鬼魅妖
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也有野
史逸闻、民间传说等等。艺术上带有
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以干宝的
《搜神记》为代表,其它有托名陶渊
明的《搜神后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现在,劳动人民中间同样存在着神鬼的观念,它已经是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现实的苦难使得他们向往着一些超出自然的东西,一种特别的能力和一些特别的工具。比如:武艺、神剑、宝物、等等。而这些东西却只能在想象中得到,所以便有了《三王墓》的宝剑干将、莫邪;有了《紫玉》的仙术道法;有了《刘晨阮肇》的灵丹妙药。而这些东西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同样是屡见不鲜,似乎业已成为武侠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三、唐传奇与武侠
如果说先秦两汉乃
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
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
基础,为之前奏;那么
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一领
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
正开始萌芽。宋初李昉等所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说的立宗者,理当而然。
“
《资政通鉴》卷二一五,记李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可见社会暗杀行刺之风弥行。这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豪侠主体的传奇大量涌现。
涌现出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于中突出豪侠人格的贤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甘泽谣》之《红线》(袁郊,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裴铏著,其中聂隐娘的武功训练方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集异记》之《贾人妻》,薛调的《无双传》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品;而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
四、宋元话本与武侠
如果说先秦两汉乃至魏
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
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为之前
奏;那么唐传奇在文学史上
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
正开始萌芽。宋初李昉等所
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
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
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
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
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
说的立宗者,理当而然。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
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宋人
尹师鲁也将“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的《岳阳楼记》称为“传奇体”。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如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即将唐传奇与宋、金戏曲、院本等相并列,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将所分六类小说的第二类亦即《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定名为“传奇”,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五、明清白话与武侠
自宋以降,文言武侠逐渐衰落下来。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于是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盛行起来,当然其间也有不少文人防照唐传奇创作,但并非主流。诸如:李昌祺《青城舞剑录》、宋濂《秦士录》、宋茂澄《刘山东》及乐宫谱《毛生》等,皆有可观。
然而武侠小说到明清时,则多是以话本形式出现的,如清时在《包公案》基础上演译成的《七侠五义》
《小五义》以及《儿女英雄传评话》等,它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
模式,但得到真正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繁荣现象,却是民国期间的事。
六、民国时期武侠小说
辛亥革命后,人们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武侠小说也异军突起,它以独特的武侠们的侠义精神传统深得人们喜爱。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称为“南向北赵”的
等一批开风气的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誉为
“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
《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则有《奇侠精忠传》留世
在三十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五大
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这主要
分为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
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
派武侠小说。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还珠楼主也许是最能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儒、佛、道的
精神哲理,都溶汇贯通于小说之中。其著名小说有《蜀
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和《云海争奇记》等40部。
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则重言情,写到生死缠绵处,常惑人
至深。后起的港、台武侠小说,也大多走的他开拓的这条“悲剧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就是《卧虎藏龙》等“鹤铁五部作”。而他们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则是还珠楼主李寿民,他七岁便登峨眉、青城学气功,十六岁与才女文珠相恋,因家变而失恋,写《蜀山剑侠传》时,笔名还珠楼主,就是用于纪念文珠的。后与大富豪之女孙经洵的婚姻更是轰动一时,孙父曾反对这桩婚姻以“拐带良家妇女”的罪名将其告上法庭,而孙经洵则在庭审时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使其无罪开释,一时传为美谈,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还珠楼主李寿民本人,在“七七”事变后,因拒绝出任日寇伪职,被抓到日本宪兵队受尽严刑拷打达七十天,仍威武不屈,令人敬叹!他的作为本身,也充满着一种侠义精神。一九五八年,一篇“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的文章,却使他读后因悲愤而脑溢血,此后病榻两年有余,口授完长篇小说《杜甫》后,对夫人孙经洵说你要多保重后,溘然长逝,令人惑叹!
七、当代武侠小说
后来以金庸、梁羽生
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
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
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
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
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
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
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金庸在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
金庸封笔后,香港
武侠小说出现了
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
香港有所区别,在
金、梁同时代有司
马翎、卧龙生、独
孤红、陈青云、萧
逸等数十位武侠
专业作家。根据武
侠评论名家叶洪
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但是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
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
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
人。
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
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
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70年代初开始,
古龙受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
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
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
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
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只有温瑞安勉强接过了古龙的笔。一九七〇年他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
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
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
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
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及
《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
文字,耐人寻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
居。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
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
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
“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
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
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
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
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
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
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
社会。目前国内多家网站正在连载
其新作《边荒传说》。
八、网络时代与武侠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
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
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
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
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
量未完成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
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
载出现中断。短短的几年时间,武
侠小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大陆和
港台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很多,具
备与梁、金、古、
黄比肩潜力的也
就仅仅几位。
其他如老猪的《紫川》(军事历史小说)(确切的说,紫川是部大杂烩,并非严格意义的架空历史),贾羽的《入世龙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错。具有潜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错,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围内进行的斗争。那应该划入另一个讨论的课题。
总而言之,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普及,迎来了武侠小说的又一个春天。期待着新的一代宗师的诞生。
武侠小说的分期
一、游侠时期
1、第一期,成型期。
以唐传奇中的武侠篇章为高峰,层出的传奇的各种写法及其塑造的各类侠客,都影响到了后世武侠和元明清戏曲传奇。
最先是先秦两汉武侠篇章,主要有:韩非讲“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司马迁撰《游侠列传》,讲游侠出身下层,违章抗法,重仁义,重信诺,重恩仇,恶欺凌。先秦两汉,游侠受诸子鞭挞,武侠篇章很少。
其次是六朝武侠篇章,主要有:六朝之社会动荡,侠指以武挟人,放荡不羁之流,无好坏之分。干宝的《搜神记》,去掉神怪部分,就是地道的武侠。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亦有记载侠客的篇章。
然后是晚唐武侠传奇,主要有:唐传奇是有意识的艺术创作,武侠小说随着唐传奇的发展而成型。唐代游侠之风甚浓,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唐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侠义概念也更为宽泛,凡有武功,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隐迹或浪迹山林江湖,以武行事皆称侠。唐传奇中的武侠类,其成就很高,如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裴铏的《昆仑奴》、《聂隐娘》。唐人笔记小说的武侠篇章中,康骈的《剧谈录》里颇有佳作,但相比唐传奇要逊色的多。
2、第二时期,形成期
首先是宋元话本武侠。宋元说话艺术的内部分化,使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从小说中独立出来。如《李从吉》、《十条龙》。宋元笔记小说中的武侠篇,无甚发展,逊于唐笔记中的武侠篇。
然后是明代章回小说中的武侠内容,如《水浒传》
中的鲁达李忠篇,这是武侠小说的继续发展,应该给
予一定的地位。《封神演义》是一种幻想型武侠小说的
集大成者。宋元明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下层人
民铤而走险,结义斗争,武功也因之为群众所掌握,
英雄豪侠的行为更多成为具有群众性的好汉行动,从
而冲淡了剑客的神秘色彩。
最后是武侠小说。为了解决晚清的社会生活矛盾,
体现底层人民意愿的英雄侠士和体现市民上层理想的
清官奇妙地在小说里结合,以集合的方式反映了晚清
社会的市俗原望。自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之后,各
种文人长篇武侠竞相出现。如俞樾的《七侠五义》,
无
名氏的《小五义》,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这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形成了稳定、独立的存在形式--即侠义小说。
二、民国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旧武侠”时期,开端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进入高潮,四十年代走向衰落。二十年代,在目睹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软弱无效之后,人们寄希望于侠客壮士来创造新的世界。1923年,以南派小说家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的问世为开端,旧武侠的创作进入高潮。同时,北派作家还珠楼主、王度庐(《卧虎藏龙》)、宫白羽、朱贞木(《艳魔岛》)等人的影响巨大。旧武侠小说主要是武侠技击小说,它使武侠小说深入广大民众,使武侠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民国武侠小说五大家:向恺然(1889-1957),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代表作《江湖奇侠传》。赵焕亭,生卒不祥,代表作《奇侠精忠传正续集》。顾明道(1896-1944),苏州吴门人,代表作《荒江女侠》。李寿民(1903-1961),解放后更名为李红,笔名为还珠楼主,四川人,代表作《蜀山剑侠传》。宫竹心(1898-1966),笔名白羽,代表作《十二金钱镖》。
三、传统武侠时期
1、港台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新武侠”时期或者大武侠时代。20世纪50年代,武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的写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指新文化运动后,武侠小说在新文学的影响下,开始白话创作后新一种的文学样式。这个时代名家辈出,梁羽生为开端,金庸为高潮,温瑞安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龙、梁羽生还并称为“新武侠三大家”。
此时武侠
大多突破了民
国武侠小说的
剑仙斗法、门
派纷争、镖师
与绿林仇杀的
题材范围,较
多表现人民群
众的斗争。着
重人物性格描
写,兼用中西
技法,突破了
旧武侠小说的
窠臼,剔除了
旧武侠的鬼神
色彩,要求故
事中的奇迹严
格限制在“人体潜能”的范围内。新武侠的缺陷在于侠客英雄超人化,他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现实主义的深度,屈从于商业需要,稗出赘附,故事套路化。
2、大陆武侠时期
20世纪80年代大陆出现“武林小说” 。武林(武林,与武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说的内容十有八九还是表现历史上的武侠剑客或从武侠的角度表现历史上的义军斗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表现武术技击为主要斗争手段的近代、现代革命斗争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说”实际上是以武侠小说为主。该时期代表作品有欧阳学忠《武当山传奇》,聂云《玉娇龙》,王占君《白衣侠女》,《白衣侠女》,柳溪《大盗„燕子‟李三传奇》,冯育楠《津门大侠霍元甲》,冯骥才《神鞭》等
1984年,武侠小说逐渐被武林小说一词取代,并形成浪潮。
。
20世纪90年代出现大陆武
侠,即是大陆“新派武侠”,
是大陆作家对港台武侠的模
仿。从沧浪客的一系列的武
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
痕迹。在1990年出版的《一
剑平江湖》,可以看作是大陆
新派武侠的第一部作品。这
个时期的武侠,总体上缺乏
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识,主要
沿着港台新武侠的路子讲故
事,作品的实际影响也非常
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还有:
青莲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龙邪凤记》及其续集《青猿白虎功》两部。火梨,上海知识分子,1995年写成一部《舞叶惊花》。张宝瑞,新华社记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长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张三爷》、《形意游侠录》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为《骷髅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侠盗》。
周郎,代表作《鸳鸯血》。
四、现代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新新武侠”、“新世纪武侠”、
“网络武侠”、“大陆新武侠”时期。20世纪90
年代末,黄易武侠高潮渐渐平息,随着网络
文学的兴起,武侠写手们在网络读者阅读选
择越来越多,阅读口味越来越挑剔的压力之
下,不得不向传统作家的实力靠拢,出现了
一些质量较高的武侠作品。1999年上海《大
侠与名探》、2001年武汉《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2年郑州《武侠故事》等杂志的创刊,促
进了武侠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武侠小说逐渐被人
们冷落,在这段时间,还有大量作品出手的
只有寥寥几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烟和平
平凡凡,他们分别在短短的几年内,写出了几十部武侠作品。步非烟以其作品大气磅礴,汪洋恣肆,想象力神奇诡谲,笔风变化万端,极大突破了女性写作的局限,开启武侠界中性主张的风气,得到了“百变天后”的美誉,人称新武侠宗师。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反思:
武侠小说是华人世界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一朵奇葩。走进武侠,我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我们驰骋天地,纵横江湖;走进武侠,我们爱恨痴缠,快意恩仇;我们仗剑而行,转战千里。然而,我们不能沉溺,不能迷失于江湖的刀光剑影中,空度青春。让我们正确的态度对待武侠,让它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另外,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感觉到中学生的阅读量还是偏少。不增加阅读量,就无法体会到语文的真谛。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指导教师意见:本报告脉络清晰。材料详实,但缺少实践调查研究,多加些自主研究的内容就会更好。
张海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