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会学(孙中兴)讲义 单元 1.课程及参考书籍简介

国立台湾大学

开放式课程

《社会学》

第一讲 课程及参考书籍简介

授课教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孙中兴教授

教室:博雅教学馆201室

时间:2012年09月10日(一)

上午9点10分~12点10分

※因版权缘故,此开放式课程讲义经过页码重新编码及内容删减,

与上课影片所讲述的页码和内容不尽相同,恳请了解。

这门课是社会学的导论课程,虽然是以社会工作学系、物理治疗学系,以及公共卫生学院三个单位的学生为主要考量对象,但是内容设计并不排斥其他科系的学生。任何有兴趣了解社会学入门课程而且愿意配合本人教学的人都适合修习本课程。前提当然是要教室可以容纳得下修课人数。

本人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总目标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并可以区分如下:

一、要让同学了解国内外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训练同学发问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养成学生摆脱教科书的束缚,进而可以批判教科书的基本学术能力

四、让同学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培养同学能反省并关怀学校、当地社会以及全球人类状况

为达成上述的第一个目标,本学期课程由老师根据自己对社会学内容综合的结果,制作讲义,随课解说;第二个目标要透过鼓励同学上课主动发问或书面提问而达成;第三到第五个目标要透过学生的集体作业。总目标则要同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反省后,成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让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后,变成更好的人,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一般社会学导论都直接从各个主题开始讨论,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几个基本问题:甚么是社会学?为甚么要学社会学?社会学要怎么学?社会学有甚么用?我会用几种方式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鼓励同学自己去搜寻自己独特的答案。在这个讨论基础之上,我会开始说明社会学分析的架构所应该包括的范围,并藉此说明此次课程所选择讨论主题的原因,让同学明了:我教的社会学为何和其他人或教科书所教的内容和顺序上有怎样的异同以及为何有这些异同。然后我才正式开始从人群、制度、以及文化等三个范畴来介绍本学期所教授的主题。每个主题,也会先从相关的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举出相关的社会学概念,之后在进入主题的讨论。因为本人长期教授社会学理论,所以会在每个主题之后,尽量补充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介绍,并在最后列举参考书目,让有心的同学可以自己适才适性,自行研读。

因为市面上没有一本书符合本人的教学理念,所以本课程不指定任何一本教科书,而是以本人制作的讲义为主要授课内容。希望同学随着授课进度自行主动找教科书中的相关章节来阅读,千万不要因为没有指定教科书就不读书,这样是达不到学习效果的。广泛阅读﹝也就是「博学」﹞应该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期末考时要检查讲义是否完整,这也是算是评量成绩的一个标准。

因为教学时间和个人能力有限,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对于本人讨论主题及各项大小作业无兴趣者,请千万不要选修,以免自误。有心向学者,则请千万不要以自己不懂为借口而

逃避,请记住:就是因为您不懂所以我才来教您。

成功的教和学,有赖同学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希望同学不要怕累。要真正能从各方面学到、体会到社会学;不要让社会学成为仅仅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要将社会学变成情感生活和理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份。让自己在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对于本课程和作业如有不甚明了之处,请向本人直接洽询。或和本课程的教学助理请教。开学后本课程会有一位教学助理。和本人联络的管道甚多,敬请多加利用。请记住:老师和助教都是要帮助学生的,不是找学生麻烦的。不当下解决麻烦,恐怕日后被麻烦所解决。

最后要再度强调:我会很认真教各位,也请各位同样认真来学习。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回忆。非诚勿试!

本年度课程加入学校的开放课程计划,上课情形随堂录像,请假的同学可以在课程上完两周后自行上台大首页左下角点选开放课程补课。

为了让同学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本课程精心设计了几个作业:

第一个作业是随堂指定的各种小作业,其目的是要训练同学发展不同的学术能力。通常都和下周的主题有关,应该在指定的下周就要交的。

第二个作业是读书心得。每位同学都应该阅读下面任何一本书籍:

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重印版本甚多‧

许烺光‧(1963)2002‧《宗族、种姓与社团》‧黄光国‧译‧台北:南天‧

许烺光‧(1981)2002‧《中国人与美国人》‧徐隆德‧译‧台北:南天‧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与陷阱》‧台北:巨流‧

夏晓鹃‧2002‧《流离寻岸:资本国际化下的「外籍新娘」现象》‧台北:唐山‧

蓝佩嘉‧2008‧《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吴伟立‧2010‧《血汗超商:连锁加盟如何变成连锁枷盟》‧台北:群学‧

陈柔缙‧2011‧《总统的亲戚:揭开台湾权贵家族的脐带与裙带关系》‧第二版‧台北:

时报文化‧

﹝请注意:此书单会在上课时可能有所增减﹞

请同学尝试以社会学的分析层次中所说的内容以及课堂上的内容来做为分析阅读文本的根据,切忌毫无章法或是毫无主题或是抄录网络或是其他来源,剽窃不仅不道德,还是犯法行为,请不要在学生时代就养成坏习惯。请不要有敷衍了事的心态。这是要训练各位应用所学进

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个作业是团体作业:希望同学原则上能以四人为一组﹝多一少一都可﹞,进行方式可以选择下列两种:

一、 比较教科书在某一个主题上内容的异同。请先选定一个主题,每位同学要找到一

本国人自己写的、一本翻译的、一本大陆出版的、一本英文的教科书,如有可能

应包含本人的讲义内容,加以详细的比较。特别要注意各书的所介绍的概念有哪

些,定义为何;所引用的例子有哪些?所参考的文献又有哪些?要找出它们之间

的异同,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请注意:此作业不是要您只列出一些图表,而是要

您尝试去解释图表所展现出来的意义。做完这个作业,您应该可以了解社会学知

识的形成,以及我不指定教科书的原因。

共同研究台大校园中某个您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先了解这个现象在校园的现

况,并且比较另外几个校园类似的情况,最后拟订一个贵组想出来的可行的解决

方案。

所有作业都要以书面为之,不得以电子档案形式缴交,所以不要用电子邮件传给我。但是同学最好自行保留计算机档案。集体作业除了缴交纸本给老师之外,还要放在网络上供人参考。

每个作业都会在看完后,在视情况要求同学在课堂上做个别报告,也会视情况在个别作业上加上老师的评语。作业最晚都会在期末考时还给同学。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请务必和教学助理或我联络,商讨解决之道。请记住:老师和教学助理都是要来帮助您学习的,请善加利用。

另外还有期末考试。我会设计一个又要唸书又可以有点趣味的考试。如果您有什么点子也可以提供给我参考。除了要检查上课讲义之外,其余的状况会在课堂上说明。期末考还要检查上课讲义是否完整,作为总成绩评定的参考

最后还是希望同学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我会带一个问题箱来,您可以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书面写好﹝不用具名﹞放在箱内,我下周上课时会回答。

本学期的成绩计算方式有几个方案,所以没有在前面就硬性加上百分比。会在上课时加以说明,并根据本学期同学上课及做作业的状况而订定最后成绩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同学只要尽力去做,不用担心成绩。在这堂课,有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

二、

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个作业是团体作业:希望同学原则上能以四人为一组﹝多一少一都可﹞,进行方式可以选择下列两种:

一、 比较教科书在某一个主题上内容的异同。请先选定一个主题,每位同学要找到一

本国人自己写的、一本翻译的、一本大陆出版的、一本英文的教科书,如有可能应包含本人的讲义内容,加以详细的比较。特别要注意各书的所介绍的概念有哪些,定义为何;所引用的例子有哪些?所参考的文献又有哪些?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请注意:此作业不是要您只列出一些图表,而是要您尝试去解释图表所展现出来的意义。做完这个作业,您应该可以了解社会学知识的形成,以及我不指定教科书的原因。 共同研究台大校园中某个您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先了解这个现象在校园的现

况,并且比较另外几个校园类似的情况,最后拟订一个贵组想出来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所有作业都要以书面为之,不得以电子档案形式缴交,所以不要用电子邮件传给我。但是同学最好自行保留计算机档案。集体作业除了缴交纸本给老师之外,还要放在网络上供人参考。

每个作业都会在看完后,在视情况要求同学在课堂上做个别报告,也会视情况在个别作业上加上老师的评语。作业最晚都会在期末考时还给同学。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请务必和教学助理或我联络,商讨解决之道。请记住:老师和教学助理都是要来帮助您学习的,请善加利用。

另外还有期末考试。我会设计一个又要唸书又可以有点趣味的考试。如果您有什么点子也可以提供给我参考。除了要检查上课讲义之外,其余的状况会在课堂上说明。期末考还要检查上课讲义是否完整,作为总成绩评定的参考

最后还是希望同学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我会带一个问题箱来,您可以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书面写好﹝不用具名﹞放在箱内,我下周上课时会回答。

本学期的成绩计算方式有几个方案,所以没有在前面就硬性加上百分比。会在上课时加以说明,并根据本学期同学上课及做作业的状况而订定最后成绩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同学只要尽力去做,不用担心成绩。在这堂课,有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

二、

本学期上课共18周,有调整上课的假期,请注意。 各周相关参考书籍会在每周发放的讲义中呈现。各位可以自行选定近年出版的社会学入门书籍,先行阅读,然后和本人上课内容再作比较,看看怎样的学习最适合您。 以下每周的问题只是因为我相信:怀着问题的阅读或寻求答案,会比被动阅读书中的内容来的有效。让我们试试看!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市面上现有的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籍。同学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学期要阅读各式各样的、中外繁简的社会学导论书籍。那些可以买,那些可以借,都要先做好准备,不要到时候才去找书,事倍功半。 同学应该在本周内找好合作集体作业的同伴,并于下周缴交分组名单。 同学也应自行上网搜寻国内外相关的社会学网站,以做为日后上课抽问的准备。此外,同学也应该学会关心对于身边及世界上发生的社会事件,并尝试从日后所学的社会学观点来加以分析反省。从这里搜集的问题可以成为上课发问的材料。

社会学的第一大哉问:「社会学是甚么?」也是我们课程的正式开始!

您知道外文的「社会学」这个词会是由谁发明的吗?中文的翻译除了「社会学」之外,还有别的翻译吗? 要回答「社会学是甚么?」之前,我们不应该马上给予答案,而是想想是谁在甚么时候和地点,为甚么要问这个问题,然后再想想: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解答方式,最后才是各种解答方式的可能答案有哪些。 您可以先问问身边的人「社会学是甚么?」然后看看大家的答案有哪些?并想想看为甚么有这些不同的答案?您认为最好的答案要从哪里去寻找呢? 从课堂上介绍的古往今来的社会学范围之后,您可以想象未来的社会学还可以包含哪些现象或议题呢? 还有,有时候您可能会听到有老师或专家说「社会学的观点」,这又是甚么意思呢?

我们宣称「从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社会现象,到底有甚么独到之处?

社会学家之间有所谓的「巨视」﹝或称「宏观」或「总体」﹞和「微视﹝或称「微观」或您去找找现有的教科书看看有没有讨论这个议题。然后想想「为甚么?」

「个体」﹞之分,到底是甚么意思?又怎么区分?

社会学的分析和一般人的常识有甚么区别?您可以从阅读李宗吾的《厚黑学》﹝版本甚多﹞来做这方面的思考。

社会学不研究单一的个人,或者说,社会学基本上认为就算是个人都受到有形无形的其他人或人群的影响,例如漂流荒岛的鲁宾逊或是汤姆汉克﹝和他的Wilson﹞。我们先从人群说起,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维系、发展或终止。 您可以想想自己的身上有哪些「记号」标示着您和别人的关系?您是属于哪个团体?又和哪些团体有别? 如果您要和陌生人搭讪的时候,您会想知道对方的甚么?或是您被搭讪过的话,对方都问您些甚么?如果您被要求自我介绍,您又会说些甚么?又有哪些是您不会说的?为甚么?

几个人才算是「团体」?「团体」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您算一算,您现在属于多少个「团

体」?您又是如何获得这些「团体成员的身分」的?

「组织」又是甚么?「组织」有甚么形式上的特征?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可以有哪些?「组织人」是甚么意思?「组织文化」又是甚么? 上周您会碰到哪些「组织」?是怎样的经验? 「社会运动」是不是一群人一大早到公园做运动?还是一定要声嘶力竭、摇旗吶喊在街头抗议才算是?为甚么有人要参加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有哪些形式?社会运动是不是破坏社会团结?社会运动是人民的需要还是﹝在朝和在野的﹞政党阴谋?「新兴社会运动」又是甚么? 您有没有参加过「社会运动」?访问参加过社会运动的人他们的经验。 您有没想过要发起怎样的社会运动?

「两性」和「性别」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为甚么我们的身分资料性别栏位只有「男」或「女」两个选项?为甚么家中的厕所没有「男」「女」之分,而公共场所的都有?如果有男女共享的公共厕所,您可以想出那些怎样的利弊? 为甚么学校宿舍要区分男女?如果是「性别友善宿舍」,您可以想出有哪些样貌? 为甚么只有苏格兰男人穿裙子?为甚么有些人「不男不女」?「第三性」又是甚么性别? 「娘炮」、「娘娘腔」、「T」、「婆」、「拉子」是甚么意思?到了适婚年龄还不结婚的人是不是都是「同性恋」?为甚么「同性恋」要自称「同志」? 「男孩精通数理,女孩偏向文史」这个说法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出生就有两性生殖器官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正式称呼?为甚么同时兼有两性生殖器官的人要被要求做一个单性的选择?在做这个选择时,他/她会考虑哪些因素?为甚么呢? 「变性人」是不是「变态」?是不是「同性恋」? 为甚么有男人喜欢穿女人衣服? 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共同点在哪里?为甚么有些人,宗教和文化不允许同性恋?同性恋婚姻

为甚么中国人有「虚岁」和「实岁」的区分?

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根据甚么?

孩童票看身高比较客观还是看年龄﹝还是看体重﹞?

大学生是孩子还是成人?

老师﹝对!就是说话的这位﹞算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年龄歧视」?谁比较有机会碰到年龄歧视? 「少子化」是甚么意思?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该如何因应?

「高龄化社会」是甚么意思?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该如何因应?

为甚么不能组成家庭?

说黄色笑话算不算「性骚扰」? 您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性别不平等」的事例?您觉得该如何因应? 老师给「穿细肩带、坐第一排的女生」学期成绩是90分起跳,这是「性别优惠」还是「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是不是女人的专利?有没有男性的「女性主义者」? 性别问题是不是只有女人关心? 您可以怎样设想出未来世界的性别? 您知不知道学校有个「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在校园地图上您找得到吗?发生怎样的事情可以求助该单位?

查一查几本专业的社会学辞典或上网查维基百科,「种族」(race)和「族群」(ethnicity)这

两个概念有哪些异同? 为甚么我们在台湾有「四大族群」的分类?这种分类的根据是甚么? 美国的黑白问题和我们的族群问题有哪些异同处? 特定族群的人考试有加分、就业有保障,这算不算是「族群歧视」?还是「族群优惠」? 为甚么到了选举台湾的族群问题就会浮上台面? 研究族群的学者本身会不会有族群偏见?

有「穷爸爸」和「富爸爸」是不是在人生的路上有差? 穷人是不是都因会少壮不努力?有钱人是不是都工作勤奋?还是说,有钱人都是「为富不仁」,穷人则都是被有钱人「压榨剥削」? 台湾的有钱人都是怎么变成这么有钱的?有些曾经有钱的人,又是怎么沦落到穷光蛋的?哪些有钱人是白手起家才累积出来的财富? 有些有钱人根本没受过多少高等教育,所以教育和财富是没有关系的? 为甚么女人位居高位就会被说成「女强人」?男人位居高位就是自己的成就?

俗语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是不是有道理的话? 为甚么有「月光族」要追求名牌产品?

人家问你家里有几个人?您会回答?您的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 为什么晚婚的人越来越多?会不会有一天婚姻制度会消失? 同居和结婚是不是就只差一张纸?

婚后要和谁的爸妈同住才算是孝顺?

如果大年初一太太就要回娘家,会有什么问题?

媒妁之言的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婚姻哪种比较长久?

两代长辈对于小孩的教养方式不一致要怎么办?

单亲家庭是不是问题比较多?父母离异,对小孩有什么影响?

离婚的人是不是对婚姻都没有期待?一对各自离婚的人组成的家庭要叫什么?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要叫什么?和原先家庭成员的关系又要如何?

中国大陆的摩些(梭)人的「走婚制」是怎么一回事?

不结婚的人还有什么其他的选项?

怎样的婚姻才会幸福?

为什么正式的教育不从「胎教」开始?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区分成国小、国中、高中、大学?别的国家有何不同?各有何利弊?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有那些既定的课程?什么又是「潜藏性课程」? 学校教育让我们的社会更平等?还是更加不平等? 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是否比一般大学生的家庭环境要优渥? 「繁星计划」是一种社会平等的实践还是一种特权? 「大家共同考一种笔试是公平的筛选方式」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有什么证据? 「因材施教」可以怎么做才不会「因才失教」(因为您比别人差,所以就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人们都是怎样找到工作的?怎样维持住工作?又是怎样离开工作的? 怎样条件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家务劳动算不算工作?怎样的条件才被称为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被称为「情感劳动」?什么工作需要「职业伦理」? 为甚么公司CEO的薪水那么高?和最低阶工作的差别是几倍?

有人说「职业无贵贱」,可是工作的薪水却有差别?为什么?平平都是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有人的工作薪水比较高?

怎样的工作条件算是「血汗工厂」?

工作与休闲有没有黄金比例?

「文化」和「文明」不就是同义字吗?两者各有多少定义的方式?

说一个人「文化水平不高」或是「没文化」是什么意思?

有人听卡拉扬,有人听卡拉OK,哪一种人比较高尚?

为甚么老师老觉得学生都不看书,而学生们老觉得老师都不看漫画或电视?

世界到处都有麦当劳,这是不是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

有人认为世界的战乱都是起因于几种主要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说法的详细内容为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只是沟通的工具而已吗?怎样的人才被称为「文盲」?

日本语有「敬语」,中文有吗?日文中有男女用法的差别,中文有吗?男女交谈真有天差地别吗?

「国语」和「方言」怎么区分?「国语」只有一种吗?强调「说母语」和「说国语」会有怎样的冲突?

为甚么有人把「死」说成「往生」?古人谁死掉才能说「驾崩」?为什么要有这种区分? 为甚么要学外国语?有没有一种国际通用的「万国语」?为甚么我们学校要规定我们学英文?而英美人士不用强制学中文?

您自己有没有宗教信仰?

是不是传统宗教以外的信仰都算是「邪教」?还是说,所有的宗教都是迷信?或者,所有予人为善的信仰都是宗教?

怎样的人会信教?会信什么教?怎样的人又会改信别的教?怎样的人又会什么教都信,或是什么教都不信?

宗教可以造成怎样的社会行动?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

您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宗教团体?有哪些宗教不愿意明示自己的信仰立场?

政府希望能够订立宗教法,反对和赞成的立场大概有哪些?

在科学昌明的时代为什么还有宗教存活的余地?

社会学是不是科学?科学又是什么?科学和技术的差异何在? 科学家是怎样在历史中出现的?科学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又为何? 科学家的发现是怎样被介绍给一般人的? 科学家之间有争议的时候都是怎样解决的? 科学家会做出怎样的偏差行为? 好的科学家会是好的政治家吗?

我们社会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组织?诺贝尔奖是由哪个组织颁发的?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为何?科学最终会拯救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甚么叫做「全球化」?﹝甚么球都打吗?﹞ 您觉得身边有哪些现象可以算是「全球化」现象? 「全球化」有哪些面向? 「西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有甚么差别? 「全球化」和「本土化」﹝或「在地化」﹞有怎样的关系? 为甚么有人反对「全球化」?

一般考试都是笔试。我很早就决定不笔试,而是采用公开口试:由各位彼此出题考其他同学,题目要从讲义中出来。还有意外的惊喜,让考试也能是有创意还具有学习的效果。如果您有别的创意,欢迎告诉我,我愿意听听看。

别忘了带讲义,还有我上课提过的东西!

主要参考书简介

每一位教学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观。教学观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者所指定的教材和教法。市面上的中、外文社会学教科书虽然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和本人的教学理念相符,所以在本课程中并不指定某一本书作为指定参考书;不仅如此,我还希望各位可以自行去比较教科书,让自己评断每一本书的优劣,不要只是听老师或学长讲就听信。

一般教科书只要销售好,获得教授的青睐,就会不断重印,甚至再版。我以一人之力不可能掌握所有教科书的讯息,所以以下的资料并不完整,只是以我在台大所见到和查到的资料为主,有些我只略微看过,有些甚至只闻其名而未曾翻阅。

以下有些书籍有大陆译本,图书馆不一定会有,学校附近卖大陆书的书店也往往出现一阵子就断货了。有心人得养成常常逛书店的习惯,才会发现这些译本或其他新出的译本。

国内有些书商也会进口英文社会学教科书,特别是在美国比较畅销的导论书籍。这些书籍往往几年候就改版,内容大同小异,不过印刷精美是国内教科书所难望其项背者,价钱当然也很吓人,有心练习英文的同学不妨自行阅读。不过请小心不要买到过期的版本。

各位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后最好有所比较,特别请注意:作者的学经历和人数、书的出版年代,重印和再版的情况、主要内容、所涵盖的概念、所举的实例、以及所参考的资料。这些都可以做为您判断一本教科书是否适合您的一些基本标准。各位应该参考上课进度,自行选取下面书籍的相关来阅读。我就不再进度中多所赘言。

C. Wright Mills. 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译本:

1 《社会学的想象》‧张君玫和刘钤佑‧合译‧台北:巨流‧1996‧

2 《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和张永强‧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此书为社会学当代名著,对社会学的反省甚多,在一般教科书的阅读之外,能搭配此书阅读,可以多训练自己的思考。不过,没有一些社会学的知识,是不太容易了解其精义的。 台湾版我校订过,也写了很长的导读。大陆简体字版则是后来才出版的,没细看过,所以不知道翻译的水平如何。

Peter Berger. 1962. An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 New York: Doubleday.

中译本:

1 《社会学导引-人文取向的透视》‧黄树仁和刘雅灵合译‧台北:巨流‧1982‧ 2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2008‧

这也是一本当代经典之作。原文文笔流畅,可惜台湾的两位译者在译此书时还是大学生的

英文水平,又无暇重译,略为可惜。但是此书仍有其可读性,书中所提到的问题,也很可以讨论。

最近出现大陆译本,译笔比较流畅,但是专有名词和台湾习用的会有些差异,阅读时请小

心。

谢高桥‧1982‧《社会学》‧台北:巨流‧

全书的范围中规中矩,只在概念介绍上着力,甚少举例。可惜出版后一直未能增订。

蔡文辉‧(1985)1993‧《社会学》‧增订新版‧台北:三民‧

作者长年在美任教,退休后返台继续服务学术界。此书范围上中规中矩,在各章概念的介

绍上无太大特色,不过,书中对于中国或台湾资料的应用,在同类书中,颇能独树一帜。

张德胜‧1986‧《社会原理》‧台北:巨流‧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范围不多,但论述颇有特色。在专有名词上和台湾的用

法有异。

彭怀真‧1988‧《进入社会学的世界》‧增订二版‧台北:洞察‧

这本书的内容精简,象是字典和笔记,绝不囉嗦。书末并有简要的书籍及论文摘要。

黄绍伦和李明堃‧合编‧1993‧《社会学新论》‧台北:台湾商务‧

这是香港学者的集体创作。在范围上有独到之处。不过,在专有名词的使用上,往往和台

湾的习惯有些许差异。各章优劣不一。

彭怀真‧1994‧《社会学概论》‧台北:洪业‧

这是根据作者前一本《进入社会学的世界》增补修订而成的。基本的特色仍在,内容有更

新。

罗凤珠‧编‧1995‧《社会学导论》‧台北:正中‧

这是几篇不同学者演讲记录而成的。篇幅不多,内容上当然会不完整,但是一个人主讲一

个主题,应该是优劣互见的。不过,我也没细看过,所以也不能多说。

万育维和王庆中‧1995‧《社会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者的反省》‧台北:五南‧

这本书蛮有特色的,王庆中是社会学者,万育维是社会工作学者,两人合作的这本书在标

题上就看出了巧思,在内容编排上也和一般的书不同,在正文还常附上一些思考的问题,很有美式教科书的样子。这本书是逛书店看到的,没来得及细看。

彭怀恩‧1996‧《社会学概论》‧台北:风云论坛‧

这本书的内容精简,象是字典和笔记,绝不囉嗦。和前面提过的他弟弟写的书风格类似。

叶至诚‧1997‧《社会学》‧台北:扬智‧

这也是一本没细看过的书,所以不便说些甚么。

宋镇照‧1997‧《社会学》‧台北:五南‧

这本书的范围中规中矩,内容则因为我还来不及细看,所以不太能说些甚么。

洪镰德‧1998‧《21世纪社会学》‧台北:杨智‧

这是国人第一本以廿一世纪为书名的书。本书是以社会学的分科为每章主要探讨的主题,

和一般社会学教科书的篇章安排略有不同,撰写的体例也有些差异,不过是一本蛮有特色的书。

吴逸骅‧2004‧《图解社会学》‧台北:易博士文化‧ 这本书简明扼要,还有图解,算是比较新颖的一本书。 Donald Light, Jr. 和Suzanne Keller‧(1985)1987‧《社会学》‧林义男译‧台北:巨流‧

这是美式教科书的中译本,译本的编排和印刷都没原书漂亮。根据原书第四版翻译。有精

节本。

Neil J. Smelser‧(198? )1990‧《社会学》‧陈光中、秦文立和周素娴合译‧台北:桂冠‧ 这是美式教科书的中译本,译本没原书漂亮。根据原书第二版翻译。 约热‧戈里查尔‧(19??)1991‧《社会学:马克斯主义关于社会的一般理论基础》‧王爱

珠译‧台北:水牛‧

不知道为甚么在台湾有人要译这本书,还有人要卖。不知道是哪位教授独具慧眼推崇的。

当作了解前共党国家的社会学教学内容是不错的。要了解一般的社会学,别浪费时间看此书。

David Popenoe‧(1989)1991‧《社会学》‧刘云德译‧彭怀真校‧台北:五南‧

这就是一般美式教科书,中译本没原书漂亮。译者是大陆学者,由本地教授校阅过。根据

的原书第七版。

Anthony Giddens‧(1986)1992‧《批判的社会学导论》‧廖仁义译‧台北:唐山‧

一定要把这本书和下面那本搞清楚,不要以为自己省到钱了。这本书的内容很少,谈的也

比较深入,建议您有了基础再来看会比较有益您的思想健康。冒然读来,恐怕会吓着您。

Leonard Broom, Charles M. Bonjean, and Dorothy H. Broom‧(1990)1993‧《社会学》‧张

承汉译‧台北:巨流‧

这其实是一位在一九六零年代就以某本教科书出名的作者在三十年后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而写的书。译者曾任本系系主任,现已退休。习惯现代白话文的人要花一点时间适应书中的译笔。

Jonathan H. Turner‧(1994)1996‧《社会学:概念与应用》‧张君玫译‧台北:巨流‧ 这本书很简要,以概念为主,没甚么举例。 Anthony Giddens‧(1989)1997‧《社会学》‧两册‧张家铭等合译‧台北:唐山‧

Anthony Giddens‧(2001)2003‧《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人‧合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由「当今英语世界社会学大红人」所写的教科书。原书已于2001年出至第四版。

一般人都会参考比较新的版本,所以台湾版大概已经要迈入历史了。

台湾繁体字版是根据1993年的第二版翻译的。原书被喻为「九零年代的教科书」。这个

译本也动用了许多人力才千呼万唤出书。此书在所介绍的概念上当然会比一般书多一些,所谈的范围则是差不多的。至于这本书真的有那么好吗?您可以在本学期的作业中加以检讨。自己看过再评论最靠得住。

大陆简体字版是根据2001年第四版翻译的,也是团体合译的结果,两个版本之间有

何不同的差异,听说不如自己看过。

据我推测,只要作者活着一天,这本书大概会一直再版下去。

Joan Ferrante‧(1995)1998‧《社会学:全球性的观点》‧李茂兴和徐伟杰合译‧台北:

弘智文化‧

这本书的特色是副标题所显示的「全球性的观点」。书中章节和传统教科书差不多,可是每一章都以某一个国家的情况为例,是认识「地球村居民和邻居」或者说「放眼世界」的一种不错的尝试。

Alan G. Johnson‧(1997)2001‧《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与承诺》‧成

令方、林鹤玲和吴嘉苓‧合译‧台北:群学‧

这本书的译者有两位是本系的老师,内容简明扼要,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福音,是最

近蛮受宠的教科书之一。

Pamela Abbot, Claire Wallace和Melissa Tyler‧()2008‧《女性主义社会学》‧郑玉菁‧译‧

台北:巨流‧

Pamela Abbott 和 Claire Wallace‧(1990)1996‧《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学理论》‧俞敏智

等人合译‧台北:巨流‧

大多数的社会学教科书的范围都是大同小异的,各章所用的观点也一直是没有深度的

思考。这本书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的社会学范围都有一番检讨,很适合当成对照的书来看,以增进自己在阅读及思考上的反省批判功力。第三版换了精简的书名,也换了中译者,内容也有更新,值得有心人参考。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和山本雄二‧(2006)2008‧《基础社会学》‧苏硕斌和郑陆霖‧合

译‧台北:群学‧

这本书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对社会学的见解。

王振寰和瞿海源‧合编‧2010‧《社会学与台湾社会》‧第三版‧台北:巨流‧ 这是联合了台湾社会学界当时的精英合写的一本教科书。涵盖内容广泛,因此篇幅比

较大,相对于其他教科书有比较多台湾的实例可供参考。本书也有精简版‧

Margaret L. Andersen and Howard F. Taylor‧(2006)2009‧

《社会学》(修订版)‧齐力‧审阅‧台北:新加坡亚洲圣智学习国际出版‧ 这又是一本美式教科书,由一群未具名的译者合作翻译,最后由齐力审阅。部分有关

美国实例的内容有删减重编。

另外,有一本虽然不以社会学为书名,但是内容和一般社会学书籍差不多,而且是以中国人生活各方面为讨论内容,很值得有心人士一读:

文崇一和萧新煌‧合编‧1988‧《中国人:观念与行为》‧台北:巨流‧

工具书

除了教科书之外,同学也应该学会查考社会学的工具书,如百科全书和辞典。此类书籍,中文的不多,有的还过时了,在参考时要特别留心。通常英文的工具书会有比较多而且新的条目,同学应该突破语文障碍,以求学问的精进:

龙冠海‧1970‧《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台北:台湾商务‧ 收录的条目不多,比较新近的社会学名词更别想从此书查到。这本书出版时即以过时,

有钱千万别花在此书上。如果真有需要,多跑一点路到图书馆查阅即可。

朱岑楼‧主编‧1992‧《社会学辞典》‧彭怀真等合译‧台北:五南‧

此书是根据一九七零年代左右美国两本书工具书翻译而成的,所以收录的条目中,有比较详细的,也有简略的。这在每一条目之后都有简单的代号注明。不过,彭氏的序言中没把这一点搞清楚。现在看来,基本的概念虽然都有,但是还是嫌旧了一点。关于这本书的千辛万苦历程,有一个故事。如果我上课忘了说,您可别忘了问。

吴泽霖‧主编‧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

吴泽霖‧主编‧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台北:锦绣‧

这本书算是条目比较多,也比较详细。不过,是大陆学者写的,所以优劣互见,用过

后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特色之一是包括了过去中国社会学家的资料,在本节所举的

工具书中算是独树一帜。

George A. Theodorson and Achilles G. Theodorson. Eds. 1969.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Michael Mann. Ed. 1984. Macmillan Student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London: Macmillan.

Nicholas Abercrombie, Stephen Hill, and Bryant S. Turner. Eds. 1986.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2nd Edition. London: Penguin Books.

Neil J. Smelser. Ed. 1988. Handbook of Soci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Raymond Boudon and François Bourricaud. 1989.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Tr. by

Peter Hamilt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dgar F. Borgatta and Marie L. Borgatta. Eds. 1991. The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4 Vols.

London: Maxwell Macmill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4th Edition. Conn.: Dushkin.

David Jary and Julia Jary. Eds. 1995.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2nd

Edition. London: Harper Collins.

中译本:《社会学辞典》‧周业谦和周光淦‧合译‧台北:猫头鹰‧1998‧

中译本是根据第一版翻译的,我除了写导读之外,也大致看过一遍。本辞典可以算

是目前中文世界中最好的选择。 蔡文辉和李绍嵘‧合编‧1998‧《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台北:五南‧ 蔡文辉和李绍嵘‧合编‧2002‧《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两位作者都是本系毕业的学长姊,辞典内容很精简。 Hugh Klein‧(19??)1993‧《社会学的基石》‧彭怀真译‧台北:风云论坛‧

Allan G. Johnson. 1995.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A User's Guide to

Sociological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Stella R. Quah and Arnaud Sales. Eds. 2000.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Judith R. Blau. Ed. 2001.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ology. Oxford: Blackwell.

Craig Calhoun, Chris Rojek, & Bryan Turner. Eds. 2005.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中译本:《进阶社会学手册》‧陈雅馨、黄守义,等人‧合译‧台北:韦伯文化‧2010‧

当然,您现在上网也可查到许多条目,但是千万要多查几本,以确认自己所得到的是知识而不是被别人误导的信息。

徐正光、瞿海源和章英华‧合编‧1992‧《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1963-1986)》‧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社会学专业论文常常刊载在下列刊物上

: 《台湾社会学》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思与言》 《社会分析》 有一本附有论文摘要的参考书同学应该找来看一看: 太多了,您应该自己找得到才是!

国立台湾大学

开放式课程

《社会学》

第一讲 课程及参考书籍简介

授课教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孙中兴教授

教室:博雅教学馆201室

时间:2012年09月10日(一)

上午9点10分~12点10分

※因版权缘故,此开放式课程讲义经过页码重新编码及内容删减,

与上课影片所讲述的页码和内容不尽相同,恳请了解。

这门课是社会学的导论课程,虽然是以社会工作学系、物理治疗学系,以及公共卫生学院三个单位的学生为主要考量对象,但是内容设计并不排斥其他科系的学生。任何有兴趣了解社会学入门课程而且愿意配合本人教学的人都适合修习本课程。前提当然是要教室可以容纳得下修课人数。

本人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总目标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并可以区分如下:

一、要让同学了解国内外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训练同学发问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养成学生摆脱教科书的束缚,进而可以批判教科书的基本学术能力

四、让同学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培养同学能反省并关怀学校、当地社会以及全球人类状况

为达成上述的第一个目标,本学期课程由老师根据自己对社会学内容综合的结果,制作讲义,随课解说;第二个目标要透过鼓励同学上课主动发问或书面提问而达成;第三到第五个目标要透过学生的集体作业。总目标则要同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反省后,成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让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后,变成更好的人,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一般社会学导论都直接从各个主题开始讨论,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几个基本问题:甚么是社会学?为甚么要学社会学?社会学要怎么学?社会学有甚么用?我会用几种方式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鼓励同学自己去搜寻自己独特的答案。在这个讨论基础之上,我会开始说明社会学分析的架构所应该包括的范围,并藉此说明此次课程所选择讨论主题的原因,让同学明了:我教的社会学为何和其他人或教科书所教的内容和顺序上有怎样的异同以及为何有这些异同。然后我才正式开始从人群、制度、以及文化等三个范畴来介绍本学期所教授的主题。每个主题,也会先从相关的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举出相关的社会学概念,之后在进入主题的讨论。因为本人长期教授社会学理论,所以会在每个主题之后,尽量补充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介绍,并在最后列举参考书目,让有心的同学可以自己适才适性,自行研读。

因为市面上没有一本书符合本人的教学理念,所以本课程不指定任何一本教科书,而是以本人制作的讲义为主要授课内容。希望同学随着授课进度自行主动找教科书中的相关章节来阅读,千万不要因为没有指定教科书就不读书,这样是达不到学习效果的。广泛阅读﹝也就是「博学」﹞应该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期末考时要检查讲义是否完整,这也是算是评量成绩的一个标准。

因为教学时间和个人能力有限,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对于本人讨论主题及各项大小作业无兴趣者,请千万不要选修,以免自误。有心向学者,则请千万不要以自己不懂为借口而

逃避,请记住:就是因为您不懂所以我才来教您。

成功的教和学,有赖同学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希望同学不要怕累。要真正能从各方面学到、体会到社会学;不要让社会学成为仅仅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要将社会学变成情感生活和理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份。让自己在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对于本课程和作业如有不甚明了之处,请向本人直接洽询。或和本课程的教学助理请教。开学后本课程会有一位教学助理。和本人联络的管道甚多,敬请多加利用。请记住:老师和助教都是要帮助学生的,不是找学生麻烦的。不当下解决麻烦,恐怕日后被麻烦所解决。

最后要再度强调:我会很认真教各位,也请各位同样认真来学习。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回忆。非诚勿试!

本年度课程加入学校的开放课程计划,上课情形随堂录像,请假的同学可以在课程上完两周后自行上台大首页左下角点选开放课程补课。

为了让同学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本课程精心设计了几个作业:

第一个作业是随堂指定的各种小作业,其目的是要训练同学发展不同的学术能力。通常都和下周的主题有关,应该在指定的下周就要交的。

第二个作业是读书心得。每位同学都应该阅读下面任何一本书籍:

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重印版本甚多‧

许烺光‧(1963)2002‧《宗族、种姓与社团》‧黄光国‧译‧台北:南天‧

许烺光‧(1981)2002‧《中国人与美国人》‧徐隆德‧译‧台北:南天‧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与陷阱》‧台北:巨流‧

夏晓鹃‧2002‧《流离寻岸:资本国际化下的「外籍新娘」现象》‧台北:唐山‧

蓝佩嘉‧2008‧《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吴伟立‧2010‧《血汗超商:连锁加盟如何变成连锁枷盟》‧台北:群学‧

陈柔缙‧2011‧《总统的亲戚:揭开台湾权贵家族的脐带与裙带关系》‧第二版‧台北:

时报文化‧

﹝请注意:此书单会在上课时可能有所增减﹞

请同学尝试以社会学的分析层次中所说的内容以及课堂上的内容来做为分析阅读文本的根据,切忌毫无章法或是毫无主题或是抄录网络或是其他来源,剽窃不仅不道德,还是犯法行为,请不要在学生时代就养成坏习惯。请不要有敷衍了事的心态。这是要训练各位应用所学进

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个作业是团体作业:希望同学原则上能以四人为一组﹝多一少一都可﹞,进行方式可以选择下列两种:

一、 比较教科书在某一个主题上内容的异同。请先选定一个主题,每位同学要找到一

本国人自己写的、一本翻译的、一本大陆出版的、一本英文的教科书,如有可能

应包含本人的讲义内容,加以详细的比较。特别要注意各书的所介绍的概念有哪

些,定义为何;所引用的例子有哪些?所参考的文献又有哪些?要找出它们之间

的异同,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请注意:此作业不是要您只列出一些图表,而是要

您尝试去解释图表所展现出来的意义。做完这个作业,您应该可以了解社会学知

识的形成,以及我不指定教科书的原因。

共同研究台大校园中某个您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先了解这个现象在校园的现

况,并且比较另外几个校园类似的情况,最后拟订一个贵组想出来的可行的解决

方案。

所有作业都要以书面为之,不得以电子档案形式缴交,所以不要用电子邮件传给我。但是同学最好自行保留计算机档案。集体作业除了缴交纸本给老师之外,还要放在网络上供人参考。

每个作业都会在看完后,在视情况要求同学在课堂上做个别报告,也会视情况在个别作业上加上老师的评语。作业最晚都会在期末考时还给同学。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请务必和教学助理或我联络,商讨解决之道。请记住:老师和教学助理都是要来帮助您学习的,请善加利用。

另外还有期末考试。我会设计一个又要唸书又可以有点趣味的考试。如果您有什么点子也可以提供给我参考。除了要检查上课讲义之外,其余的状况会在课堂上说明。期末考还要检查上课讲义是否完整,作为总成绩评定的参考

最后还是希望同学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我会带一个问题箱来,您可以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书面写好﹝不用具名﹞放在箱内,我下周上课时会回答。

本学期的成绩计算方式有几个方案,所以没有在前面就硬性加上百分比。会在上课时加以说明,并根据本学期同学上课及做作业的状况而订定最后成绩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同学只要尽力去做,不用担心成绩。在这堂课,有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

二、

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个作业是团体作业:希望同学原则上能以四人为一组﹝多一少一都可﹞,进行方式可以选择下列两种:

一、 比较教科书在某一个主题上内容的异同。请先选定一个主题,每位同学要找到一

本国人自己写的、一本翻译的、一本大陆出版的、一本英文的教科书,如有可能应包含本人的讲义内容,加以详细的比较。特别要注意各书的所介绍的概念有哪些,定义为何;所引用的例子有哪些?所参考的文献又有哪些?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请注意:此作业不是要您只列出一些图表,而是要您尝试去解释图表所展现出来的意义。做完这个作业,您应该可以了解社会学知识的形成,以及我不指定教科书的原因。 共同研究台大校园中某个您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先了解这个现象在校园的现

况,并且比较另外几个校园类似的情况,最后拟订一个贵组想出来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所有作业都要以书面为之,不得以电子档案形式缴交,所以不要用电子邮件传给我。但是同学最好自行保留计算机档案。集体作业除了缴交纸本给老师之外,还要放在网络上供人参考。

每个作业都会在看完后,在视情况要求同学在课堂上做个别报告,也会视情况在个别作业上加上老师的评语。作业最晚都会在期末考时还给同学。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请务必和教学助理或我联络,商讨解决之道。请记住:老师和教学助理都是要来帮助您学习的,请善加利用。

另外还有期末考试。我会设计一个又要唸书又可以有点趣味的考试。如果您有什么点子也可以提供给我参考。除了要检查上课讲义之外,其余的状况会在课堂上说明。期末考还要检查上课讲义是否完整,作为总成绩评定的参考

最后还是希望同学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我会带一个问题箱来,您可以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书面写好﹝不用具名﹞放在箱内,我下周上课时会回答。

本学期的成绩计算方式有几个方案,所以没有在前面就硬性加上百分比。会在上课时加以说明,并根据本学期同学上课及做作业的状况而订定最后成绩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同学只要尽力去做,不用担心成绩。在这堂课,有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

二、

本学期上课共18周,有调整上课的假期,请注意。 各周相关参考书籍会在每周发放的讲义中呈现。各位可以自行选定近年出版的社会学入门书籍,先行阅读,然后和本人上课内容再作比较,看看怎样的学习最适合您。 以下每周的问题只是因为我相信:怀着问题的阅读或寻求答案,会比被动阅读书中的内容来的有效。让我们试试看!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市面上现有的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籍。同学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学期要阅读各式各样的、中外繁简的社会学导论书籍。那些可以买,那些可以借,都要先做好准备,不要到时候才去找书,事倍功半。 同学应该在本周内找好合作集体作业的同伴,并于下周缴交分组名单。 同学也应自行上网搜寻国内外相关的社会学网站,以做为日后上课抽问的准备。此外,同学也应该学会关心对于身边及世界上发生的社会事件,并尝试从日后所学的社会学观点来加以分析反省。从这里搜集的问题可以成为上课发问的材料。

社会学的第一大哉问:「社会学是甚么?」也是我们课程的正式开始!

您知道外文的「社会学」这个词会是由谁发明的吗?中文的翻译除了「社会学」之外,还有别的翻译吗? 要回答「社会学是甚么?」之前,我们不应该马上给予答案,而是想想是谁在甚么时候和地点,为甚么要问这个问题,然后再想想: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解答方式,最后才是各种解答方式的可能答案有哪些。 您可以先问问身边的人「社会学是甚么?」然后看看大家的答案有哪些?并想想看为甚么有这些不同的答案?您认为最好的答案要从哪里去寻找呢? 从课堂上介绍的古往今来的社会学范围之后,您可以想象未来的社会学还可以包含哪些现象或议题呢? 还有,有时候您可能会听到有老师或专家说「社会学的观点」,这又是甚么意思呢?

我们宣称「从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社会现象,到底有甚么独到之处?

社会学家之间有所谓的「巨视」﹝或称「宏观」或「总体」﹞和「微视﹝或称「微观」或您去找找现有的教科书看看有没有讨论这个议题。然后想想「为甚么?」

「个体」﹞之分,到底是甚么意思?又怎么区分?

社会学的分析和一般人的常识有甚么区别?您可以从阅读李宗吾的《厚黑学》﹝版本甚多﹞来做这方面的思考。

社会学不研究单一的个人,或者说,社会学基本上认为就算是个人都受到有形无形的其他人或人群的影响,例如漂流荒岛的鲁宾逊或是汤姆汉克﹝和他的Wilson﹞。我们先从人群说起,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维系、发展或终止。 您可以想想自己的身上有哪些「记号」标示着您和别人的关系?您是属于哪个团体?又和哪些团体有别? 如果您要和陌生人搭讪的时候,您会想知道对方的甚么?或是您被搭讪过的话,对方都问您些甚么?如果您被要求自我介绍,您又会说些甚么?又有哪些是您不会说的?为甚么?

几个人才算是「团体」?「团体」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您算一算,您现在属于多少个「团

体」?您又是如何获得这些「团体成员的身分」的?

「组织」又是甚么?「组织」有甚么形式上的特征?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可以有哪些?「组织人」是甚么意思?「组织文化」又是甚么? 上周您会碰到哪些「组织」?是怎样的经验? 「社会运动」是不是一群人一大早到公园做运动?还是一定要声嘶力竭、摇旗吶喊在街头抗议才算是?为甚么有人要参加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有哪些形式?社会运动是不是破坏社会团结?社会运动是人民的需要还是﹝在朝和在野的﹞政党阴谋?「新兴社会运动」又是甚么? 您有没有参加过「社会运动」?访问参加过社会运动的人他们的经验。 您有没想过要发起怎样的社会运动?

「两性」和「性别」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为甚么我们的身分资料性别栏位只有「男」或「女」两个选项?为甚么家中的厕所没有「男」「女」之分,而公共场所的都有?如果有男女共享的公共厕所,您可以想出那些怎样的利弊? 为甚么学校宿舍要区分男女?如果是「性别友善宿舍」,您可以想出有哪些样貌? 为甚么只有苏格兰男人穿裙子?为甚么有些人「不男不女」?「第三性」又是甚么性别? 「娘炮」、「娘娘腔」、「T」、「婆」、「拉子」是甚么意思?到了适婚年龄还不结婚的人是不是都是「同性恋」?为甚么「同性恋」要自称「同志」? 「男孩精通数理,女孩偏向文史」这个说法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出生就有两性生殖器官的人,我们应该怎么正式称呼?为甚么同时兼有两性生殖器官的人要被要求做一个单性的选择?在做这个选择时,他/她会考虑哪些因素?为甚么呢? 「变性人」是不是「变态」?是不是「同性恋」? 为甚么有男人喜欢穿女人衣服? 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共同点在哪里?为甚么有些人,宗教和文化不允许同性恋?同性恋婚姻

为甚么中国人有「虚岁」和「实岁」的区分?

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根据甚么?

孩童票看身高比较客观还是看年龄﹝还是看体重﹞?

大学生是孩子还是成人?

老师﹝对!就是说话的这位﹞算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年龄歧视」?谁比较有机会碰到年龄歧视? 「少子化」是甚么意思?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该如何因应?

「高龄化社会」是甚么意思?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该如何因应?

为甚么不能组成家庭?

说黄色笑话算不算「性骚扰」? 您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性别不平等」的事例?您觉得该如何因应? 老师给「穿细肩带、坐第一排的女生」学期成绩是90分起跳,这是「性别优惠」还是「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是不是女人的专利?有没有男性的「女性主义者」? 性别问题是不是只有女人关心? 您可以怎样设想出未来世界的性别? 您知不知道学校有个「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在校园地图上您找得到吗?发生怎样的事情可以求助该单位?

查一查几本专业的社会学辞典或上网查维基百科,「种族」(race)和「族群」(ethnicity)这

两个概念有哪些异同? 为甚么我们在台湾有「四大族群」的分类?这种分类的根据是甚么? 美国的黑白问题和我们的族群问题有哪些异同处? 特定族群的人考试有加分、就业有保障,这算不算是「族群歧视」?还是「族群优惠」? 为甚么到了选举台湾的族群问题就会浮上台面? 研究族群的学者本身会不会有族群偏见?

有「穷爸爸」和「富爸爸」是不是在人生的路上有差? 穷人是不是都因会少壮不努力?有钱人是不是都工作勤奋?还是说,有钱人都是「为富不仁」,穷人则都是被有钱人「压榨剥削」? 台湾的有钱人都是怎么变成这么有钱的?有些曾经有钱的人,又是怎么沦落到穷光蛋的?哪些有钱人是白手起家才累积出来的财富? 有些有钱人根本没受过多少高等教育,所以教育和财富是没有关系的? 为甚么女人位居高位就会被说成「女强人」?男人位居高位就是自己的成就?

俗语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是不是有道理的话? 为甚么有「月光族」要追求名牌产品?

人家问你家里有几个人?您会回答?您的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 为什么晚婚的人越来越多?会不会有一天婚姻制度会消失? 同居和结婚是不是就只差一张纸?

婚后要和谁的爸妈同住才算是孝顺?

如果大年初一太太就要回娘家,会有什么问题?

媒妁之言的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婚姻哪种比较长久?

两代长辈对于小孩的教养方式不一致要怎么办?

单亲家庭是不是问题比较多?父母离异,对小孩有什么影响?

离婚的人是不是对婚姻都没有期待?一对各自离婚的人组成的家庭要叫什么?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要叫什么?和原先家庭成员的关系又要如何?

中国大陆的摩些(梭)人的「走婚制」是怎么一回事?

不结婚的人还有什么其他的选项?

怎样的婚姻才会幸福?

为什么正式的教育不从「胎教」开始?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区分成国小、国中、高中、大学?别的国家有何不同?各有何利弊?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有那些既定的课程?什么又是「潜藏性课程」? 学校教育让我们的社会更平等?还是更加不平等? 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是否比一般大学生的家庭环境要优渥? 「繁星计划」是一种社会平等的实践还是一种特权? 「大家共同考一种笔试是公平的筛选方式」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有什么证据? 「因材施教」可以怎么做才不会「因才失教」(因为您比别人差,所以就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人们都是怎样找到工作的?怎样维持住工作?又是怎样离开工作的? 怎样条件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家务劳动算不算工作?怎样的条件才被称为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被称为「情感劳动」?什么工作需要「职业伦理」? 为甚么公司CEO的薪水那么高?和最低阶工作的差别是几倍?

有人说「职业无贵贱」,可是工作的薪水却有差别?为什么?平平都是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有人的工作薪水比较高?

怎样的工作条件算是「血汗工厂」?

工作与休闲有没有黄金比例?

「文化」和「文明」不就是同义字吗?两者各有多少定义的方式?

说一个人「文化水平不高」或是「没文化」是什么意思?

有人听卡拉扬,有人听卡拉OK,哪一种人比较高尚?

为甚么老师老觉得学生都不看书,而学生们老觉得老师都不看漫画或电视?

世界到处都有麦当劳,这是不是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

有人认为世界的战乱都是起因于几种主要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说法的详细内容为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只是沟通的工具而已吗?怎样的人才被称为「文盲」?

日本语有「敬语」,中文有吗?日文中有男女用法的差别,中文有吗?男女交谈真有天差地别吗?

「国语」和「方言」怎么区分?「国语」只有一种吗?强调「说母语」和「说国语」会有怎样的冲突?

为甚么有人把「死」说成「往生」?古人谁死掉才能说「驾崩」?为什么要有这种区分? 为甚么要学外国语?有没有一种国际通用的「万国语」?为甚么我们学校要规定我们学英文?而英美人士不用强制学中文?

您自己有没有宗教信仰?

是不是传统宗教以外的信仰都算是「邪教」?还是说,所有的宗教都是迷信?或者,所有予人为善的信仰都是宗教?

怎样的人会信教?会信什么教?怎样的人又会改信别的教?怎样的人又会什么教都信,或是什么教都不信?

宗教可以造成怎样的社会行动?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

您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宗教团体?有哪些宗教不愿意明示自己的信仰立场?

政府希望能够订立宗教法,反对和赞成的立场大概有哪些?

在科学昌明的时代为什么还有宗教存活的余地?

社会学是不是科学?科学又是什么?科学和技术的差异何在? 科学家是怎样在历史中出现的?科学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又为何? 科学家的发现是怎样被介绍给一般人的? 科学家之间有争议的时候都是怎样解决的? 科学家会做出怎样的偏差行为? 好的科学家会是好的政治家吗?

我们社会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组织?诺贝尔奖是由哪个组织颁发的?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为何?科学最终会拯救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甚么叫做「全球化」?﹝甚么球都打吗?﹞ 您觉得身边有哪些现象可以算是「全球化」现象? 「全球化」有哪些面向? 「西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有甚么差别? 「全球化」和「本土化」﹝或「在地化」﹞有怎样的关系? 为甚么有人反对「全球化」?

一般考试都是笔试。我很早就决定不笔试,而是采用公开口试:由各位彼此出题考其他同学,题目要从讲义中出来。还有意外的惊喜,让考试也能是有创意还具有学习的效果。如果您有别的创意,欢迎告诉我,我愿意听听看。

别忘了带讲义,还有我上课提过的东西!

主要参考书简介

每一位教学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观。教学观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者所指定的教材和教法。市面上的中、外文社会学教科书虽然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和本人的教学理念相符,所以在本课程中并不指定某一本书作为指定参考书;不仅如此,我还希望各位可以自行去比较教科书,让自己评断每一本书的优劣,不要只是听老师或学长讲就听信。

一般教科书只要销售好,获得教授的青睐,就会不断重印,甚至再版。我以一人之力不可能掌握所有教科书的讯息,所以以下的资料并不完整,只是以我在台大所见到和查到的资料为主,有些我只略微看过,有些甚至只闻其名而未曾翻阅。

以下有些书籍有大陆译本,图书馆不一定会有,学校附近卖大陆书的书店也往往出现一阵子就断货了。有心人得养成常常逛书店的习惯,才会发现这些译本或其他新出的译本。

国内有些书商也会进口英文社会学教科书,特别是在美国比较畅销的导论书籍。这些书籍往往几年候就改版,内容大同小异,不过印刷精美是国内教科书所难望其项背者,价钱当然也很吓人,有心练习英文的同学不妨自行阅读。不过请小心不要买到过期的版本。

各位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后最好有所比较,特别请注意:作者的学经历和人数、书的出版年代,重印和再版的情况、主要内容、所涵盖的概念、所举的实例、以及所参考的资料。这些都可以做为您判断一本教科书是否适合您的一些基本标准。各位应该参考上课进度,自行选取下面书籍的相关来阅读。我就不再进度中多所赘言。

C. Wright Mills. 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译本:

1 《社会学的想象》‧张君玫和刘钤佑‧合译‧台北:巨流‧1996‧

2 《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和张永强‧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此书为社会学当代名著,对社会学的反省甚多,在一般教科书的阅读之外,能搭配此书阅读,可以多训练自己的思考。不过,没有一些社会学的知识,是不太容易了解其精义的。 台湾版我校订过,也写了很长的导读。大陆简体字版则是后来才出版的,没细看过,所以不知道翻译的水平如何。

Peter Berger. 1962. An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 New York: Doubleday.

中译本:

1 《社会学导引-人文取向的透视》‧黄树仁和刘雅灵合译‧台北:巨流‧1982‧ 2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2008‧

这也是一本当代经典之作。原文文笔流畅,可惜台湾的两位译者在译此书时还是大学生的

英文水平,又无暇重译,略为可惜。但是此书仍有其可读性,书中所提到的问题,也很可以讨论。

最近出现大陆译本,译笔比较流畅,但是专有名词和台湾习用的会有些差异,阅读时请小

心。

谢高桥‧1982‧《社会学》‧台北:巨流‧

全书的范围中规中矩,只在概念介绍上着力,甚少举例。可惜出版后一直未能增订。

蔡文辉‧(1985)1993‧《社会学》‧增订新版‧台北:三民‧

作者长年在美任教,退休后返台继续服务学术界。此书范围上中规中矩,在各章概念的介

绍上无太大特色,不过,书中对于中国或台湾资料的应用,在同类书中,颇能独树一帜。

张德胜‧1986‧《社会原理》‧台北:巨流‧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范围不多,但论述颇有特色。在专有名词上和台湾的用

法有异。

彭怀真‧1988‧《进入社会学的世界》‧增订二版‧台北:洞察‧

这本书的内容精简,象是字典和笔记,绝不囉嗦。书末并有简要的书籍及论文摘要。

黄绍伦和李明堃‧合编‧1993‧《社会学新论》‧台北:台湾商务‧

这是香港学者的集体创作。在范围上有独到之处。不过,在专有名词的使用上,往往和台

湾的习惯有些许差异。各章优劣不一。

彭怀真‧1994‧《社会学概论》‧台北:洪业‧

这是根据作者前一本《进入社会学的世界》增补修订而成的。基本的特色仍在,内容有更

新。

罗凤珠‧编‧1995‧《社会学导论》‧台北:正中‧

这是几篇不同学者演讲记录而成的。篇幅不多,内容上当然会不完整,但是一个人主讲一

个主题,应该是优劣互见的。不过,我也没细看过,所以也不能多说。

万育维和王庆中‧1995‧《社会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者的反省》‧台北:五南‧

这本书蛮有特色的,王庆中是社会学者,万育维是社会工作学者,两人合作的这本书在标

题上就看出了巧思,在内容编排上也和一般的书不同,在正文还常附上一些思考的问题,很有美式教科书的样子。这本书是逛书店看到的,没来得及细看。

彭怀恩‧1996‧《社会学概论》‧台北:风云论坛‧

这本书的内容精简,象是字典和笔记,绝不囉嗦。和前面提过的他弟弟写的书风格类似。

叶至诚‧1997‧《社会学》‧台北:扬智‧

这也是一本没细看过的书,所以不便说些甚么。

宋镇照‧1997‧《社会学》‧台北:五南‧

这本书的范围中规中矩,内容则因为我还来不及细看,所以不太能说些甚么。

洪镰德‧1998‧《21世纪社会学》‧台北:杨智‧

这是国人第一本以廿一世纪为书名的书。本书是以社会学的分科为每章主要探讨的主题,

和一般社会学教科书的篇章安排略有不同,撰写的体例也有些差异,不过是一本蛮有特色的书。

吴逸骅‧2004‧《图解社会学》‧台北:易博士文化‧ 这本书简明扼要,还有图解,算是比较新颖的一本书。 Donald Light, Jr. 和Suzanne Keller‧(1985)1987‧《社会学》‧林义男译‧台北:巨流‧

这是美式教科书的中译本,译本的编排和印刷都没原书漂亮。根据原书第四版翻译。有精

节本。

Neil J. Smelser‧(198? )1990‧《社会学》‧陈光中、秦文立和周素娴合译‧台北:桂冠‧ 这是美式教科书的中译本,译本没原书漂亮。根据原书第二版翻译。 约热‧戈里查尔‧(19??)1991‧《社会学:马克斯主义关于社会的一般理论基础》‧王爱

珠译‧台北:水牛‧

不知道为甚么在台湾有人要译这本书,还有人要卖。不知道是哪位教授独具慧眼推崇的。

当作了解前共党国家的社会学教学内容是不错的。要了解一般的社会学,别浪费时间看此书。

David Popenoe‧(1989)1991‧《社会学》‧刘云德译‧彭怀真校‧台北:五南‧

这就是一般美式教科书,中译本没原书漂亮。译者是大陆学者,由本地教授校阅过。根据

的原书第七版。

Anthony Giddens‧(1986)1992‧《批判的社会学导论》‧廖仁义译‧台北:唐山‧

一定要把这本书和下面那本搞清楚,不要以为自己省到钱了。这本书的内容很少,谈的也

比较深入,建议您有了基础再来看会比较有益您的思想健康。冒然读来,恐怕会吓着您。

Leonard Broom, Charles M. Bonjean, and Dorothy H. Broom‧(1990)1993‧《社会学》‧张

承汉译‧台北:巨流‧

这其实是一位在一九六零年代就以某本教科书出名的作者在三十年后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而写的书。译者曾任本系系主任,现已退休。习惯现代白话文的人要花一点时间适应书中的译笔。

Jonathan H. Turner‧(1994)1996‧《社会学:概念与应用》‧张君玫译‧台北:巨流‧ 这本书很简要,以概念为主,没甚么举例。 Anthony Giddens‧(1989)1997‧《社会学》‧两册‧张家铭等合译‧台北:唐山‧

Anthony Giddens‧(2001)2003‧《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人‧合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由「当今英语世界社会学大红人」所写的教科书。原书已于2001年出至第四版。

一般人都会参考比较新的版本,所以台湾版大概已经要迈入历史了。

台湾繁体字版是根据1993年的第二版翻译的。原书被喻为「九零年代的教科书」。这个

译本也动用了许多人力才千呼万唤出书。此书在所介绍的概念上当然会比一般书多一些,所谈的范围则是差不多的。至于这本书真的有那么好吗?您可以在本学期的作业中加以检讨。自己看过再评论最靠得住。

大陆简体字版是根据2001年第四版翻译的,也是团体合译的结果,两个版本之间有

何不同的差异,听说不如自己看过。

据我推测,只要作者活着一天,这本书大概会一直再版下去。

Joan Ferrante‧(1995)1998‧《社会学:全球性的观点》‧李茂兴和徐伟杰合译‧台北:

弘智文化‧

这本书的特色是副标题所显示的「全球性的观点」。书中章节和传统教科书差不多,可是每一章都以某一个国家的情况为例,是认识「地球村居民和邻居」或者说「放眼世界」的一种不错的尝试。

Alan G. Johnson‧(1997)2001‧《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与承诺》‧成

令方、林鹤玲和吴嘉苓‧合译‧台北:群学‧

这本书的译者有两位是本系的老师,内容简明扼要,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福音,是最

近蛮受宠的教科书之一。

Pamela Abbot, Claire Wallace和Melissa Tyler‧()2008‧《女性主义社会学》‧郑玉菁‧译‧

台北:巨流‧

Pamela Abbott 和 Claire Wallace‧(1990)1996‧《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学理论》‧俞敏智

等人合译‧台北:巨流‧

大多数的社会学教科书的范围都是大同小异的,各章所用的观点也一直是没有深度的

思考。这本书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的社会学范围都有一番检讨,很适合当成对照的书来看,以增进自己在阅读及思考上的反省批判功力。第三版换了精简的书名,也换了中译者,内容也有更新,值得有心人参考。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和山本雄二‧(2006)2008‧《基础社会学》‧苏硕斌和郑陆霖‧合

译‧台北:群学‧

这本书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对社会学的见解。

王振寰和瞿海源‧合编‧2010‧《社会学与台湾社会》‧第三版‧台北:巨流‧ 这是联合了台湾社会学界当时的精英合写的一本教科书。涵盖内容广泛,因此篇幅比

较大,相对于其他教科书有比较多台湾的实例可供参考。本书也有精简版‧

Margaret L. Andersen and Howard F. Taylor‧(2006)2009‧

《社会学》(修订版)‧齐力‧审阅‧台北:新加坡亚洲圣智学习国际出版‧ 这又是一本美式教科书,由一群未具名的译者合作翻译,最后由齐力审阅。部分有关

美国实例的内容有删减重编。

另外,有一本虽然不以社会学为书名,但是内容和一般社会学书籍差不多,而且是以中国人生活各方面为讨论内容,很值得有心人士一读:

文崇一和萧新煌‧合编‧1988‧《中国人:观念与行为》‧台北:巨流‧

工具书

除了教科书之外,同学也应该学会查考社会学的工具书,如百科全书和辞典。此类书籍,中文的不多,有的还过时了,在参考时要特别留心。通常英文的工具书会有比较多而且新的条目,同学应该突破语文障碍,以求学问的精进:

龙冠海‧1970‧《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台北:台湾商务‧ 收录的条目不多,比较新近的社会学名词更别想从此书查到。这本书出版时即以过时,

有钱千万别花在此书上。如果真有需要,多跑一点路到图书馆查阅即可。

朱岑楼‧主编‧1992‧《社会学辞典》‧彭怀真等合译‧台北:五南‧

此书是根据一九七零年代左右美国两本书工具书翻译而成的,所以收录的条目中,有比较详细的,也有简略的。这在每一条目之后都有简单的代号注明。不过,彭氏的序言中没把这一点搞清楚。现在看来,基本的概念虽然都有,但是还是嫌旧了一点。关于这本书的千辛万苦历程,有一个故事。如果我上课忘了说,您可别忘了问。

吴泽霖‧主编‧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

吴泽霖‧主编‧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台北:锦绣‧

这本书算是条目比较多,也比较详细。不过,是大陆学者写的,所以优劣互见,用过

后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特色之一是包括了过去中国社会学家的资料,在本节所举的

工具书中算是独树一帜。

George A. Theodorson and Achilles G. Theodorson. Eds. 1969.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Michael Mann. Ed. 1984. Macmillan Student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London: Macmillan.

Nicholas Abercrombie, Stephen Hill, and Bryant S. Turner. Eds. 1986.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2nd Edition. London: Penguin Books.

Neil J. Smelser. Ed. 1988. Handbook of Soci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Raymond Boudon and François Bourricaud. 1989.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Tr. by

Peter Hamilt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dgar F. Borgatta and Marie L. Borgatta. Eds. 1991. The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4 Vols.

London: Maxwell Macmill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4th Edition. Conn.: Dushkin.

David Jary and Julia Jary. Eds. 1995.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2nd

Edition. London: Harper Collins.

中译本:《社会学辞典》‧周业谦和周光淦‧合译‧台北:猫头鹰‧1998‧

中译本是根据第一版翻译的,我除了写导读之外,也大致看过一遍。本辞典可以算

是目前中文世界中最好的选择。 蔡文辉和李绍嵘‧合编‧1998‧《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台北:五南‧ 蔡文辉和李绍嵘‧合编‧2002‧《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两位作者都是本系毕业的学长姊,辞典内容很精简。 Hugh Klein‧(19??)1993‧《社会学的基石》‧彭怀真译‧台北:风云论坛‧

Allan G. Johnson. 1995.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A User's Guide to

Sociological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Stella R. Quah and Arnaud Sales. Eds. 2000.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Judith R. Blau. Ed. 2001.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ology. Oxford: Blackwell.

Craig Calhoun, Chris Rojek, & Bryan Turner. Eds. 2005.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中译本:《进阶社会学手册》‧陈雅馨、黄守义,等人‧合译‧台北:韦伯文化‧2010‧

当然,您现在上网也可查到许多条目,但是千万要多查几本,以确认自己所得到的是知识而不是被别人误导的信息。

徐正光、瞿海源和章英华‧合编‧1992‧《台湾地区社会学论文摘要(1963-1986)》‧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社会学专业论文常常刊载在下列刊物上

: 《台湾社会学》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思与言》 《社会分析》 有一本附有论文摘要的参考书同学应该找来看一看: 太多了,您应该自己找得到才是!


相关内容

  • 有线&无线通信技术资料(各种通信书籍的整合)
  • 出售:通信技术资料光盘(共3CD,广告长期有效) 发货方式:中国邮政EMS快递,款到发货,保证信誉,保证质量. 商品价格: 无线通信技术光盘2CD(50元/CD,单购需另支付25元EMS费用,赠送IS95.CDMA2000.CDMA1X.GSM.GPRS.WCDMA.TD-SCDMA.Wimax.W ...

  • 核心课程建设内容要求及规范
  • 核心课程建设内容要求及规范(讨论稿) 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中,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项目,影响范围较广,对学院的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的要求与规范如下: 一.资源入库前的总体属性要求: 1.Title(标题):资源的名称: 2.Creator(创建者):资源的创建者.作 ...

  • 书籍设计讲义
  • 课程介绍 书籍装帧作为一种出书行为自古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设计门类,却是现代的事.由于国外出版物的引进和设计意识的导入,书籍装帧已演变成为书籍设计,是从字.图.色.纸四个方面对书籍进行全方位而不只限制于封面的构思和打造.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书籍装帧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制作流 ...

  • 数学专业书籍推荐
  • 1. 课程号:20100850 课程名:高等代数-1 课程英文名:Advanced Algebra-1 学时:102 学分:5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考试方式:考试 基本面向:数学数院各专业 教材:<Linear Algebra>彭国华.李德琅,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l ...

  • 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开发步法
  • TTT系列 培训课程 设计不开发 刘化檩 北京才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光裕(北京)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资深讲师 • 9+年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经验 • 与注人力资源不学习创新咨询服务 • 擅长培讪师进阶.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创新管理 目录 1 2 3 4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作用与原则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 ...

  •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 附件3 2.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一 适用于机类专业 课程代码:JT001 一.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 二.学分数:9学分(27天) 三.实践教学目标及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基础技术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实践中使学生对典型的工 ...

  • [有效教学]参考书籍介绍
  • (美) 斯考隆(Skowron,J)著:陈超,郄海霞 译. 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詹尼斯•斯考隆博士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教育咨询专家,本书是她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总结.她根据不同的哲学理论和教育基本原理,结合丰富的教学咨询和教学实践经验, ...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讲义(1)(1)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讲义 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电 目 录 第一部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概述 ......................... 1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必要性与目的 .......................... 1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 ...

  • 台湾大学2012秋季年交换生项目招生简章
  • 台湾大学2013年春季交换生项目 招生简章 一.台湾大学简介 台湾大学成立于1928年,前身为台北帝国大学,位于台北市.台大幅员辽阔,校区分布台北.宜兰.新竹.云林,以及中高部高尚地区,校地面积约3万4千公顷,占台湾总面积的百分之一,提供师生丰富的生物与生态多样性研究环境. 台大目前已有11个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