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是管理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将其恰当地结合使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信。本文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引用了目前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等刊登的经典研究论文,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分析进一步说明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开展研究的过程、结论和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在研究中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使用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实证研究法
1 引言
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是管理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实证研究法泛指所有经验型的研究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案例法等实地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调查研究法,以及以数量分析技术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技术作为技术手段的统计分析法等; 而狭义的实证研究法仅指统计分析法一项,这种研究法技术方法固定,研究程序明确,是实证研究法中研究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研究形式。迄今为止,狭义的实证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方法。本文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法”概念即指狭义的实证研究法,即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案例研究法”的概念包含于广义的实证研究法概念之内———案例研究法同样从客观存在出发,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与规范研究法所关注的“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相对,又独立于狭义的实证研究法概念之外———案例研究法关注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和事件,不拘泥于常规的有限的数个因子、变量与统计规律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法属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属于定量的研究方法。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实证研究方法。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经济与管理目录下,自 1999 年以来,以“案例研究”为关键词,共发表了1 000 多篇文章,而以“实证研究”为关键词可搜索到的文章近 8 000 篇。然而,管理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互相关联的领域,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的一个优秀模型往往也只能够关注其中两到三个维度,所以仅仅凭借既得的模型和文献很难把握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管理事件的本质(Porter, 2007)。而案例研究法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至少在三个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发现问题、启发灵感和解释说明,这正可以填补实证研究法的不足。当然,案例研究法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但这种弊端同样可以通过与实证研究法恰当地结合使用来规避掉。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很多学者也都认为,尽管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它们绝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 Lundberg,1926 ; Elmer ,1939 ;Gee, 1950)。那么,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契合点在哪,它们的关系如何协调,在研究中应当怎样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文献中鲜有涉足,而本文就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研究者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从案例研究法的特点入手,分析其优势与不足,论证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使用的可行性; 然后就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的关系进行阐述;最后探讨了两种研究方法在研究工作中如何结合的问题。
2 案例研究法的优势与局限
“案例”源于英语“Case”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被译作“个案”“个例”“事例”等,在中国内地一般称作“案例”,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则多称作“个案”(马新建等,2003) 。案例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出现,但必须是真实的故事,是事实的集合,包括真实的公司或组织、真实的参与者、真实的事件和情感; 而且,一个案例必须要在某一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案例研究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详细描述现实现象是什么、分析其为什么会发生,并从中发现或探求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指导得出研究结论或新的研究命题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当研究对象是处于当代现实环境中的某一现象,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不予控制或不能控制时,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研究方法。并且,根据 Yin( 1994) 和其他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的观点,案例研究法特别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案例研究方法的独特优势由此体现: (1) 案例研究不仅对现象进行详实的描述,更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既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也有助于研究者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案例研究法虽然不比实证研究法那样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描述得十分准确,但却是对事实存在的最好证明——有案例证明 A 可以导致 B。陈国权、李赞斌在2002 年第 4 期的《管理科学学报》上发表的《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主体”类型与案例研究》一文就是以案例研究作为起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了国际知名的、长盛不衰的学习型组织摩托罗拉、惠普、通用电器作为案例研究的样本,指出员工是学习型组织中真正的学习主体,并根据“自愿式———要求式”、“个人式———团队式”两个维度的组合概括出四种“学习主体”类型。案例研究包含真实情境中的各种要素及特殊现象、突发现象,研究者在进行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前人没有觉察到的原因、现象或者结果等变量,这往往会成为案例研究中隐含的、有待检验的假设,成为以后研究的基础
案例研究法自身的特点在给它带来特殊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限制着案例研究法的效度与信度。首先,在外部效度方面,由于案例研究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所以采用该方法进行一项研究时,通常不会出现大量的案例,而是应用小样本研究。然而,小样本研究的弊端显而易见:当一个以小群体为被试得出的研究结论被应用于其他群体,或者较大的群体时,其有效程度是难以测量并令人信服的。因此,案例研究法的外部效度大大下降。其次,在内部效度上,案例可以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中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这对研究者把握重要情况,提炼变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Yin( 1994)认为案例研究的归纳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这必定使归纳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由此,案例研究法的内部效度会被提出质疑。另外,在案例研究中现象和环境的边界不是十分明确的时候也会增加研究的困难。最后,在信度问题上,如果研究
者采用多案例进行研究,案例间可能会是异质的,造成难以对案例进行归纳,这是信度上的不足。
既然案例研究法有着这样的优势与不足,那么我们在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使用时,就要注意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在研究中的结合
实证研究法严格准确,案例研究法直接、客观并且纵向深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下文中,我们将以几个著名的研究为例,探讨如何在具体的研究中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起来。
根据两者的关系,第一,案例研究法善于发现新问题,而实证研究法善于解决案例研究法所发现的新问题。例如,Sig gelkow最初在企业行为方面有“企业通过何种行为来开发国内市场”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先锋公司为案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然而,在调研过程中,Siggelkow惊喜地发现,先锋公司不仅在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着典型的问题及现象,在诸如企业资源和组织结构等其他方面也很有特色,很有建树,这给研究者很大的启发。他将在案例研究中得到的新发现作为自己又一项研究课题,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圆满的解决,最终形成《Evolution toward fit 》一文,发表在 2002 年的《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讨论了企业的资源和组织结构如何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问题。
第二,案例研究对既有的实证研究具有说明和复证的作用。案例研究复证实证研究的成果通常是对过去理论结论的检验、修正、扩大或缩小原有结论的适用范围。例如,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基础论”,这一理论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论证,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经营者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创造企业相互间的差异和可持续优势。“资源基础论”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但这一理论始终是以有行业经营史的、有一定历史积淀的企业为主体。 Holbrook(2000) 通过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案例研究,扩展了该理论的解释范围,从有行业经营史的企业扩展到了创业企业。 Holbrook 的研究采用四家公司为样本,分别为斯布拉格电气、摩托罗拉、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和美少年半导体,这是四家出身起源各异的公司,它们都在早期进入美国半导体行业,进入该行业后的表现和业绩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调查研究,Holbrook 发现,这四家公司在业绩上的分歧主要源于企业的技术目标和活动,研发能力的整合与制造。在半导体这一技术含量占大比重的行业中,企业对研发能力、制造能力的重视和自身的技术领先至关重要,公共政策作为外部条件对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也很重要,这些资源对企业构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远远超过
了企业的出身和起源。Holbrook 的这个研究是案例研究法修正既有结论的适用范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研究过程中,多种方法同时使用,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一方面可以使研究内容更深入,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研究结论更科学、更完整。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结合正是在定性深入分析与定量分析论证高度契合的情况下开展的,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合理的选择与发展趋势。
摘要
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是管理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将其恰当地结合使用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信。本文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引用了目前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等刊登的经典研究论文,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分析进一步说明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开展研究的过程、结论和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在研究中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使用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实证研究法
1 引言
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是管理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实证研究法泛指所有经验型的研究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案例法等实地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调查研究法,以及以数量分析技术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技术作为技术手段的统计分析法等; 而狭义的实证研究法仅指统计分析法一项,这种研究法技术方法固定,研究程序明确,是实证研究法中研究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研究形式。迄今为止,狭义的实证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方法。本文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法”概念即指狭义的实证研究法,即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案例研究法”的概念包含于广义的实证研究法概念之内———案例研究法同样从客观存在出发,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与规范研究法所关注的“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相对,又独立于狭义的实证研究法概念之外———案例研究法关注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和事件,不拘泥于常规的有限的数个因子、变量与统计规律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法属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属于定量的研究方法。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实证研究方法。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经济与管理目录下,自 1999 年以来,以“案例研究”为关键词,共发表了1 000 多篇文章,而以“实证研究”为关键词可搜索到的文章近 8 000 篇。然而,管理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互相关联的领域,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的一个优秀模型往往也只能够关注其中两到三个维度,所以仅仅凭借既得的模型和文献很难把握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管理事件的本质(Porter, 2007)。而案例研究法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至少在三个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发现问题、启发灵感和解释说明,这正可以填补实证研究法的不足。当然,案例研究法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但这种弊端同样可以通过与实证研究法恰当地结合使用来规避掉。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很多学者也都认为,尽管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它们绝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 Lundberg,1926 ; Elmer ,1939 ;Gee, 1950)。那么,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契合点在哪,它们的关系如何协调,在研究中应当怎样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文献中鲜有涉足,而本文就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研究者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从案例研究法的特点入手,分析其优势与不足,论证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使用的可行性; 然后就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的关系进行阐述;最后探讨了两种研究方法在研究工作中如何结合的问题。
2 案例研究法的优势与局限
“案例”源于英语“Case”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被译作“个案”“个例”“事例”等,在中国内地一般称作“案例”,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则多称作“个案”(马新建等,2003) 。案例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出现,但必须是真实的故事,是事实的集合,包括真实的公司或组织、真实的参与者、真实的事件和情感; 而且,一个案例必须要在某一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案例研究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详细描述现实现象是什么、分析其为什么会发生,并从中发现或探求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指导得出研究结论或新的研究命题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当研究对象是处于当代现实环境中的某一现象,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不予控制或不能控制时,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研究方法。并且,根据 Yin( 1994) 和其他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的观点,案例研究法特别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案例研究方法的独特优势由此体现: (1) 案例研究不仅对现象进行详实的描述,更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既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也有助于研究者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案例研究法虽然不比实证研究法那样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描述得十分准确,但却是对事实存在的最好证明——有案例证明 A 可以导致 B。陈国权、李赞斌在2002 年第 4 期的《管理科学学报》上发表的《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主体”类型与案例研究》一文就是以案例研究作为起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了国际知名的、长盛不衰的学习型组织摩托罗拉、惠普、通用电器作为案例研究的样本,指出员工是学习型组织中真正的学习主体,并根据“自愿式———要求式”、“个人式———团队式”两个维度的组合概括出四种“学习主体”类型。案例研究包含真实情境中的各种要素及特殊现象、突发现象,研究者在进行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前人没有觉察到的原因、现象或者结果等变量,这往往会成为案例研究中隐含的、有待检验的假设,成为以后研究的基础
案例研究法自身的特点在给它带来特殊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限制着案例研究法的效度与信度。首先,在外部效度方面,由于案例研究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所以采用该方法进行一项研究时,通常不会出现大量的案例,而是应用小样本研究。然而,小样本研究的弊端显而易见:当一个以小群体为被试得出的研究结论被应用于其他群体,或者较大的群体时,其有效程度是难以测量并令人信服的。因此,案例研究法的外部效度大大下降。其次,在内部效度上,案例可以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中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这对研究者把握重要情况,提炼变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Yin( 1994)认为案例研究的归纳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这必定使归纳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由此,案例研究法的内部效度会被提出质疑。另外,在案例研究中现象和环境的边界不是十分明确的时候也会增加研究的困难。最后,在信度问题上,如果研究
者采用多案例进行研究,案例间可能会是异质的,造成难以对案例进行归纳,这是信度上的不足。
既然案例研究法有着这样的优势与不足,那么我们在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使用时,就要注意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在研究中的结合
实证研究法严格准确,案例研究法直接、客观并且纵向深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下文中,我们将以几个著名的研究为例,探讨如何在具体的研究中将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结合起来。
根据两者的关系,第一,案例研究法善于发现新问题,而实证研究法善于解决案例研究法所发现的新问题。例如,Sig gelkow最初在企业行为方面有“企业通过何种行为来开发国内市场”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先锋公司为案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然而,在调研过程中,Siggelkow惊喜地发现,先锋公司不仅在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着典型的问题及现象,在诸如企业资源和组织结构等其他方面也很有特色,很有建树,这给研究者很大的启发。他将在案例研究中得到的新发现作为自己又一项研究课题,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圆满的解决,最终形成《Evolution toward fit 》一文,发表在 2002 年的《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讨论了企业的资源和组织结构如何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问题。
第二,案例研究对既有的实证研究具有说明和复证的作用。案例研究复证实证研究的成果通常是对过去理论结论的检验、修正、扩大或缩小原有结论的适用范围。例如,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基础论”,这一理论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论证,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经营者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创造企业相互间的差异和可持续优势。“资源基础论”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但这一理论始终是以有行业经营史的、有一定历史积淀的企业为主体。 Holbrook(2000) 通过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案例研究,扩展了该理论的解释范围,从有行业经营史的企业扩展到了创业企业。 Holbrook 的研究采用四家公司为样本,分别为斯布拉格电气、摩托罗拉、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和美少年半导体,这是四家出身起源各异的公司,它们都在早期进入美国半导体行业,进入该行业后的表现和业绩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调查研究,Holbrook 发现,这四家公司在业绩上的分歧主要源于企业的技术目标和活动,研发能力的整合与制造。在半导体这一技术含量占大比重的行业中,企业对研发能力、制造能力的重视和自身的技术领先至关重要,公共政策作为外部条件对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也很重要,这些资源对企业构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远远超过
了企业的出身和起源。Holbrook 的这个研究是案例研究法修正既有结论的适用范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研究过程中,多种方法同时使用,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一方面可以使研究内容更深入,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研究结论更科学、更完整。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结合正是在定性深入分析与定量分析论证高度契合的情况下开展的,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合理的选择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