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中见匠心

平实中见匠心

――评读特级教师王凌《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授教学片断

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严巧华

2013年10月,参加区里组织的教研活动。很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王凌上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一节课,让我受益匪浅,现将部分教学片断与同行一起分享。

】:

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李叔叔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每盒有12个,一共送了()盒,送了多少个菜椒?

师:一共送了多少盒?

生: 10盒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一堆有9箱,还有1箱,合起来是10箱;

生2:可以看成是5个2箱;

生3:可以看成是2个5箱,5+5=10。

师:你猜猜结果是多少?为什么结果要比100大呢?

生:10个10就是100,12个10比100大。

师:大多少?

生:2个10。

师:你能顺着这个思路算出1210等于多少吗?

生:1010=100

2

100+20=120

(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说一共有10箱,10箱怎么来的?

生:9箱+1箱

师:那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生:129=108

108+12=120

师:还可以怎么看?

生:2个5箱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125=60

60

师:还能怎么看情境图?横着看怎么列式?

生:122=24 24

师:我们同学一口气想了几种做法。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先考虑用以前的知识能不能解决。

生:12只要在12后面再加一个0就可以了,先用12乘个位上的1得12,再在12后面添0。

师: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讨论

汇报

1在()位上,表示1个(),12乘十位上的1表示12个(),要表示12个十,需要在末尾添上一个0

……

】:

本课的新授教学片断十分的简洁流畅,但如果细细评读,确能够发现教师的确颇具匠心。

一、渗透德育因素,实现多角度育人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 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在本课中,王凌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教材所给的情境是搬运货物,王老师将情境改成了王叔叔培育菜椒,然后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相比较教材的情境,王老师创设的情境无疑更加丰满,让学生更加觉得亲切,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敬老精神的薰陶。因为没有交流,我可能不能揣测王老师备课背后的故事,但是,从课堂是取得的效果来看,对学生敬老思想的渗透的确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二、环环相扣,知识教学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的知识内容,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是会的,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老师的本课教学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对于教学学生已有知识准备的新授课教学我们怎样开展。

1、设问铺路

在刚开始出示情境时,王老师故意将10盒这一数据不出示,而是问学生,送了多少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开始我都觉得很纳闷,明明图中就告诉我们有10盒,王老师为什么要故弄玄虚,要问学生是怎样看出来的,走到后来的教学步骤,我才慢慢体会到王老师的别具匠心。

2、前后呼应

在正式进入新授环节时,老师先让学生猜测1210的结果会比100大吗?

学生说完以后紧接着问为什么比100大?学生的回答是12个10比10个10大2个10,紧接着都是引导学生有算式记录出刚才的想法。接下来老师就抓住了审题环节的10盒菜椒的不同组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切来得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和铺垫,学生的思维显得十分活跃。到这里,我才意识到王老师的匠心独具,原来前面看似简单的问题原来是为后面学生的思维做铺垫,一切显得不着痕迹,却又意蕴深刻。

3、层层递进

在上面的教学完成后,教师这时候将教学的重点转到了上课前大部分同学都会的只要在末尾添0的那种算法,但王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会了而点到即止,而是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理解那样做的算理,同时再同前面的算法进行比较,进行算法的优化。

王老师的算法优化时机选择的特别值得称道,算法的优化过程,是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呈现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实现主动建构,自我完善,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的过程。如果刚开始王老师展示的就是学生已有的那种算法,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其他的算法,也就不会出现课堂上那几种方法呈现的精彩。只有一种算法,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算法的优化。当我们根据题目意思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后,学生的算法优化的了一定量上的保证,那优化也就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我们过早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择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第16届教学年会征文———案例(小学数学)

平实中见匠心

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严巧华

平实中见匠心

――评读特级教师王凌《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授教学片断

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严巧华

2013年10月,参加区里组织的教研活动。很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王凌上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一节课,让我受益匪浅,现将部分教学片断与同行一起分享。

】:

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李叔叔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每盒有12个,一共送了()盒,送了多少个菜椒?

师:一共送了多少盒?

生: 10盒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一堆有9箱,还有1箱,合起来是10箱;

生2:可以看成是5个2箱;

生3:可以看成是2个5箱,5+5=10。

师:你猜猜结果是多少?为什么结果要比100大呢?

生:10个10就是100,12个10比100大。

师:大多少?

生:2个10。

师:你能顺着这个思路算出1210等于多少吗?

生:1010=100

2

100+20=120

(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说一共有10箱,10箱怎么来的?

生:9箱+1箱

师:那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生:129=108

108+12=120

师:还可以怎么看?

生:2个5箱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125=60

60

师:还能怎么看情境图?横着看怎么列式?

生:122=24 24

师:我们同学一口气想了几种做法。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先考虑用以前的知识能不能解决。

生:12只要在12后面再加一个0就可以了,先用12乘个位上的1得12,再在12后面添0。

师: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讨论

汇报

1在()位上,表示1个(),12乘十位上的1表示12个(),要表示12个十,需要在末尾添上一个0

……

】:

本课的新授教学片断十分的简洁流畅,但如果细细评读,确能够发现教师的确颇具匠心。

一、渗透德育因素,实现多角度育人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 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在本课中,王凌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教材所给的情境是搬运货物,王老师将情境改成了王叔叔培育菜椒,然后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相比较教材的情境,王老师创设的情境无疑更加丰满,让学生更加觉得亲切,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敬老精神的薰陶。因为没有交流,我可能不能揣测王老师备课背后的故事,但是,从课堂是取得的效果来看,对学生敬老思想的渗透的确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二、环环相扣,知识教学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的知识内容,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是会的,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老师的本课教学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对于教学学生已有知识准备的新授课教学我们怎样开展。

1、设问铺路

在刚开始出示情境时,王老师故意将10盒这一数据不出示,而是问学生,送了多少盒?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开始我都觉得很纳闷,明明图中就告诉我们有10盒,王老师为什么要故弄玄虚,要问学生是怎样看出来的,走到后来的教学步骤,我才慢慢体会到王老师的别具匠心。

2、前后呼应

在正式进入新授环节时,老师先让学生猜测1210的结果会比100大吗?

学生说完以后紧接着问为什么比100大?学生的回答是12个10比10个10大2个10,紧接着都是引导学生有算式记录出刚才的想法。接下来老师就抓住了审题环节的10盒菜椒的不同组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切来得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和铺垫,学生的思维显得十分活跃。到这里,我才意识到王老师的匠心独具,原来前面看似简单的问题原来是为后面学生的思维做铺垫,一切显得不着痕迹,却又意蕴深刻。

3、层层递进

在上面的教学完成后,教师这时候将教学的重点转到了上课前大部分同学都会的只要在末尾添0的那种算法,但王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会了而点到即止,而是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理解那样做的算理,同时再同前面的算法进行比较,进行算法的优化。

王老师的算法优化时机选择的特别值得称道,算法的优化过程,是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呈现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实现主动建构,自我完善,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的过程。如果刚开始王老师展示的就是学生已有的那种算法,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其他的算法,也就不会出现课堂上那几种方法呈现的精彩。只有一种算法,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算法的优化。当我们根据题目意思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后,学生的算法优化的了一定量上的保证,那优化也就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我们过早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择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第16届教学年会征文———案例(小学数学)

平实中见匠心

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严巧华


相关内容

  • 天堂里的"头脑风暴"
  • 走 近 名 师 师道 浙江 教研中 流传着 这冬 _句 话 ■个 冬可以 走的很 } 夹 但_群人可 走的 很远" . 浙 . 教育专所 走 在全国的 剪列 之所 备受 幕 碡, 之所以引 领胡流, 专所以枝 繁叶 茂 . 乓 是因为 有像斯苗J L 吞孝老师等热衷于棼 育的 人篝 壹不移 ...

  • 大学教授肖川为学生上课引发争议
  • 恒威学校制作,不得翻印 (含金量20%)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 期 制作人:王巧艳 审核人: 签批人: 大学教授肖川为学生上课引发争议 10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教育学者肖川走进成都市高新实验学校,为该校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伯牙绝弦>.肖川的课 ...

  • 简约中见神韵,平淡中有真情
  • 简约中见神韵, 平淡中有真情 摘要:文章从叙事,写人,描写田园风光.生活场景等几个角度,总结白描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表现作用--文字简约朴素,事物特征鲜明,情感真挚自然. 关键词:白描 简约 言简意赅 婉约 鲁迅说过:白描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l ...

  • 优秀记叙文1.忧与爱
  • 2012江苏高考作文优秀记叙文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 ...

  • 雕梁画栋等成语解释
  • 雕梁画栋 [发音] diāo liáng huà dòng [解释]梁: 支撑屋顶的横木: 栋: 最大的梁. [示例]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清·曹雪芹 巧夺天工: 形容制作技艺之高超. 独具匠心:[读音] dú jù jiàng xīn [释义] 独 ...

  • 小学四年级作文批语
  • A,本子清秀,整洁,犹如海滨小城的街道一样,找不到一点脏„„端端正正的字迹,让人看了真舒服„„你的字像印的一样漂亮„„很惭愧,我字没有你写的好看„„ B,随随便便,字哪能不像猫掏的似的„„字不在格子中间,当然看起来不顺眼„„你的字东倒西歪,是不是今天风太大,才刮成这样的„„我不相信你的字写不好,永远 ...

  • 高考作文的拟题及训练
  • 一.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题装.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这几年来,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 ...

  • 大学语文练习题
  • 大学语文练习题 1.<战国策> 2.屈原 3.<史记> 4.辛弃疾 5.<论语> 6.海涅 7.傅雷 8.普希金 二.词语解释 1."专淫逸奢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中"专"的意思是 . 2."夫黄雀其小者也,黄 ...

  • 欢乐一家亲
  • 初夏,窗外的雨不停地下,驱散了多日累积的炽热. 傍晚,明亮的灯光透过窗,弥漫到清新的雨里,夹杂着冲透阴云的笑声. 我低头扒着饭,父亲在我左侧剥着松花蛋,右侧是母亲正插下吸管把牛奶放在我面前.这如此熟悉的场景又一次重复在我眼前,心头的温暖也渐渐荡漾起细细的波澜,很静,很亲. 我沉默着不说话,低头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