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

编者按:   2008年11月25日,世界银行在季度预测报告中调低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由之前的9.2%调低至7.5‰按照世界银行的这一预测,7.5%将是中国自1990年以来年度经济增长最低的速度。   2008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演化和扩散、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此次会议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不仅是在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为继续深化推进改革创造条件、积累多方面资本,也是在为维护世界金融经济稳定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做着努力。   2008年,大事频仍,于家于国,艰辛与愉悦皆兼而有之。虽然为数甚多的学者专家频繁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压力同时也是挑战,然而,压力与困难要切切实实变为国家昌兴与社会进步的动力,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措施、智慧与反思?   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在目前扩大投资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会发生动摇?劳动者如何充分就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继续稳固并加强?农村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城乡差别如何真正缩小?已显疲态的环境与资源禀赋如何在日后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得以喘息?   2009年第1期,我们邀请国内多领域的权威专家,从宏观经济、扩大内需、三农、外贸、金融、国际形式等六个方面,宽视角透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前瞻2009,以为本刊核心读者群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国内外其他读者提供权威经济观点。在数十篇权威“声音”中,有与作者直接约稿,也有经本刊记者采访后整理成文,但都力求言必有物,切中要害。   在很多前瞻者眼中,2009年无论如何都将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起点处。回顾百年发展历程,时间似乎不约而同以30年为分割,划出了中国现当代发展的四个阶段: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维新如火如荼;1949年,新中国开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9年,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数千年发展中的最大变革。   2009年,这个古老的国家将面临一个怎样的新的征途?   农业和粮食增产的好形势,不仅增强了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也赢得了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经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不仅有信心战胜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恰恰是难得的机遇,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怎么把握,怎么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一)   可以说,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我们学习市场经济、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大学校。应该下工夫深入研究其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创新理论。   实际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从而也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凸显了出来。   多年来,我们的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而且是靠投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第二产业拉动。形成这种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固然有历史原因,与上世纪70年代全球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有关,但这样做不可能长期持续。这不仅因为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且这种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势必造成供大于求,使得生产与消费失衡。大家都还记得,当我们刚从短缺经济走出来之初,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投资什么、生产什么都有市场,都能赚钱;但后来随着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投资什么、生产什么并不能收到相应的效益。尽管由于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升级,投资的产能、生产的产品找到了新的出路,使得失衡的供求关系恢复了平衡,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我们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潜在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我们在前几年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提出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当我们着手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方式,把我国的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的时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了。   在它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中这一潜在的风险完全凸显和暴露了出来。因此,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有国际经济原因,也有国内经济问题。   回过头来看,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实践证明这是对路的。   (二)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有问题,即把投资与消费割裂开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有问题。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是不能割裂的。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凡是有消费需求的投资都是成功的,凡是没有消费需求的投资都是不成功的;凡是伴随着消费需求升级而不断调整方向的投资都是成功的,凡是不能适应消费需求变动及时调整方向的投资都是不成功的。也就是说,投资与消费不是完全对立的,既不能因为强调投资而忽视消费,也不能因为强调消费而轻视投资;消费也需要投资,消费是投资的依据和方向。   其实,生产、投资不仅不能与消费割裂开来,而且消费就是生产。   为理解此点,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即生产不仅要消费生产资料,而且首先要消费生产者的能力;“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即消费过程就是人生产自己的过程。与此相联系,消费过程既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即实现生产,又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即成为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同一性有过深刻的阐述。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投资生产即投资消费;二是投资于符合消费需求的生产才是能够实现和发展的生产。这两个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结论,即要以消费为目的和动力进行生产'要以消费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   (三)   自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发展生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生产是

消费,消费也是生产。引导全党树立起这种科学观念,有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有助于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其核心或本质就是要以人为本。因为,“消费也是生产”这一科学观念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消费过程即人生产自己的过程。以人的消费为目的和动力的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投资,即是以生产人为目的和动力的生产、投资,是以人为本的生产、投资。   第二,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其基本要求是以民生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发展生产。消费的生产,作为人生产自己的生产,首先要生产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即生产要满足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这里,既包括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要,又包括要满足人民群众教育、文化等提高人的素质的发展性消费需要,还包括要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养老、困难救助等保障性消费需要。根据“消费也是生产”的要求,就是要在人生产自己的过程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人的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消费资料、发展性消费资料、保障性消费资料。一言以概之,即要以民生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发展生产。   第三,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其重要特点是,能够以人为本,协调消费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使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又好又快地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民生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发展生产,既重视和突出了消费资料生产,又能够避免盲目发展消费资料生产浪费资源;而且,重视和突出消费资料生产'又不等于仅仅强调消费资料生产,而是要从消费资料生产出发来规划生产资料生产。因为,消费资料生产从来都离不开生产资料生产,但是,离开消费资料生产来规划生产资料生产,以至于单纯强调生产资料生产,就会造成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经济波动。要达到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来发展消费资料生产,根据消费资料生产的需求来推进生产资料生产。也就是说,在再生产过程中,以往的发展是先投资c,然后安排V现在应该转到先投资v,然后根据v的需求投资c。这就是从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战略,一直到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同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根本区别的思想。   (四)   落实“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要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问题,研究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发展思路。   首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树立和实现“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必须考虑到消费包括内需和外需两方面消费需求,生产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出口拉动即外需拉动生产是必需的,但不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外需拉动,内需更应该是生产的动力。因此,健康而又持久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内需和外需共同推动生产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转变到投资方向与扩大内需、发展外需相协调的方式来拉动经济。   其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最为基本的是要着眼于扩大内需。要把“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动态地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包括基本消费资料的需求、发展性消费资料的需求和保障性消费资料的需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反映内需的市场信息反馈系统。   再次,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扩大内需,还要深入研究城市和乡村两方面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过去30年改革发展,对城市的消费需求研究较多,对农村的消费需求研究不够,这既有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也有我们主观上重视不够、引导不够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下决心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整套统筹城乡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对于解决中国内需的薄弱环节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个决策显然是十分英明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扩大农村内需决非一日之功。而城市居民手中持有的大量货币如何回笼,城市居民在买家电、买房、买车后还有什么消费需求,这个问题决不能忽略。摸清城乡两方面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是确定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方向的必要条件。   当然,强调“消费也是生产”,并非生产消极地去适应消费,而是要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消费与生产是互为中介、相互拉动的关系。消费要引导生产生产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在这种中介环节上起调节作用的,应是市场。   强调“消费也是生产”,还要注意这种消费不是浪费,这种生产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   (五)   根据“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这几年经济转轨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党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紧急措施是正确的。   从中可以看到,要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文章不应该做在是强调投资还是强调消费上,而应该做在以消费为动力和目的来投资上,应该做在拉动经济必须坚持投资方向与扩大内需和发展外需的方向相协调上。因此,为了真正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消费也是生产”与“生产也是消费”的观念全面地树立起来。这虽然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对于实际工作关系甚大。   为此,根据这样一种理念,我建议:   1.组织力量对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调研和跟踪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2.根据“消费也是生产”的观念,加强研究人口、资源和消费同投资、生产的互动关系,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轮廓,实际地而不是抽象地推动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转轨。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到2020年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纲要和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我的结论就是一句话: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到消费是生产投资之源,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这不仅是我们今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良策,而且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选择。

编者按:   2008年11月25日,世界银行在季度预测报告中调低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由之前的9.2%调低至7.5‰按照世界银行的这一预测,7.5%将是中国自1990年以来年度经济增长最低的速度。   2008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演化和扩散、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此次会议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不仅是在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为继续深化推进改革创造条件、积累多方面资本,也是在为维护世界金融经济稳定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做着努力。   2008年,大事频仍,于家于国,艰辛与愉悦皆兼而有之。虽然为数甚多的学者专家频繁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压力同时也是挑战,然而,压力与困难要切切实实变为国家昌兴与社会进步的动力,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措施、智慧与反思?   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在目前扩大投资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会发生动摇?劳动者如何充分就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继续稳固并加强?农村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城乡差别如何真正缩小?已显疲态的环境与资源禀赋如何在日后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得以喘息?   2009年第1期,我们邀请国内多领域的权威专家,从宏观经济、扩大内需、三农、外贸、金融、国际形式等六个方面,宽视角透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前瞻2009,以为本刊核心读者群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国内外其他读者提供权威经济观点。在数十篇权威“声音”中,有与作者直接约稿,也有经本刊记者采访后整理成文,但都力求言必有物,切中要害。   在很多前瞻者眼中,2009年无论如何都将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起点处。回顾百年发展历程,时间似乎不约而同以30年为分割,划出了中国现当代发展的四个阶段: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维新如火如荼;1949年,新中国开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9年,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数千年发展中的最大变革。   2009年,这个古老的国家将面临一个怎样的新的征途?   农业和粮食增产的好形势,不仅增强了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也赢得了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经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不仅有信心战胜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恰恰是难得的机遇,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怎么把握,怎么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一)   可以说,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我们学习市场经济、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大学校。应该下工夫深入研究其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创新理论。   实际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从而也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凸显了出来。   多年来,我们的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而且是靠投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第二产业拉动。形成这种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固然有历史原因,与上世纪70年代全球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有关,但这样做不可能长期持续。这不仅因为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且这种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势必造成供大于求,使得生产与消费失衡。大家都还记得,当我们刚从短缺经济走出来之初,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投资什么、生产什么都有市场,都能赚钱;但后来随着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投资什么、生产什么并不能收到相应的效益。尽管由于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升级,投资的产能、生产的产品找到了新的出路,使得失衡的供求关系恢复了平衡,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我们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潜在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我们在前几年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提出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当我们着手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方式,把我国的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的时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了。   在它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中这一潜在的风险完全凸显和暴露了出来。因此,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有国际经济原因,也有国内经济问题。   回过头来看,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实践证明这是对路的。   (二)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有问题,即把投资与消费割裂开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有问题。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是不能割裂的。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凡是有消费需求的投资都是成功的,凡是没有消费需求的投资都是不成功的;凡是伴随着消费需求升级而不断调整方向的投资都是成功的,凡是不能适应消费需求变动及时调整方向的投资都是不成功的。也就是说,投资与消费不是完全对立的,既不能因为强调投资而忽视消费,也不能因为强调消费而轻视投资;消费也需要投资,消费是投资的依据和方向。   其实,生产、投资不仅不能与消费割裂开来,而且消费就是生产。   为理解此点,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即生产不仅要消费生产资料,而且首先要消费生产者的能力;“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即消费过程就是人生产自己的过程。与此相联系,消费过程既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即实现生产,又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即成为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同一性有过深刻的阐述。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投资生产即投资消费;二是投资于符合消费需求的生产才是能够实现和发展的生产。这两个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结论,即要以消费为目的和动力进行生产'要以消费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   (三)   自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发展生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生产是

消费,消费也是生产。引导全党树立起这种科学观念,有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有助于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其核心或本质就是要以人为本。因为,“消费也是生产”这一科学观念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消费过程即人生产自己的过程。以人的消费为目的和动力的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投资,即是以生产人为目的和动力的生产、投资,是以人为本的生产、投资。   第二,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其基本要求是以民生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发展生产。消费的生产,作为人生产自己的生产,首先要生产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即生产要满足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这里,既包括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要,又包括要满足人民群众教育、文化等提高人的素质的发展性消费需要,还包括要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养老、困难救助等保障性消费需要。根据“消费也是生产”的要求,就是要在人生产自己的过程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人的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消费资料、发展性消费资料、保障性消费资料。一言以概之,即要以民生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发展生产。   第三,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其重要特点是,能够以人为本,协调消费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使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又好又快地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民生为目的和动力进行投资、发展生产,既重视和突出了消费资料生产,又能够避免盲目发展消费资料生产浪费资源;而且,重视和突出消费资料生产'又不等于仅仅强调消费资料生产,而是要从消费资料生产出发来规划生产资料生产。因为,消费资料生产从来都离不开生产资料生产,但是,离开消费资料生产来规划生产资料生产,以至于单纯强调生产资料生产,就会造成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经济波动。要达到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来发展消费资料生产,根据消费资料生产的需求来推进生产资料生产。也就是说,在再生产过程中,以往的发展是先投资c,然后安排V现在应该转到先投资v,然后根据v的需求投资c。这就是从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战略,一直到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同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根本区别的思想。   (四)   落实“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要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问题,研究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发展思路。   首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树立和实现“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必须考虑到消费包括内需和外需两方面消费需求,生产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出口拉动即外需拉动生产是必需的,但不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外需拉动,内需更应该是生产的动力。因此,健康而又持久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内需和外需共同推动生产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转变到投资方向与扩大内需、发展外需相协调的方式来拉动经济。   其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最为基本的是要着眼于扩大内需。要把“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动态地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包括基本消费资料的需求、发展性消费资料的需求和保障性消费资料的需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反映内需的市场信息反馈系统。   再次,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扩大内需,还要深入研究城市和乡村两方面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过去30年改革发展,对城市的消费需求研究较多,对农村的消费需求研究不够,这既有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也有我们主观上重视不够、引导不够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下决心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整套统筹城乡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对于解决中国内需的薄弱环节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个决策显然是十分英明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扩大农村内需决非一日之功。而城市居民手中持有的大量货币如何回笼,城市居民在买家电、买房、买车后还有什么消费需求,这个问题决不能忽略。摸清城乡两方面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是确定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方向的必要条件。   当然,强调“消费也是生产”,并非生产消极地去适应消费,而是要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消费与生产是互为中介、相互拉动的关系。消费要引导生产生产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在这种中介环节上起调节作用的,应是市场。   强调“消费也是生产”,还要注意这种消费不是浪费,这种生产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   (五)   根据“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这几年经济转轨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党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紧急措施是正确的。   从中可以看到,要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文章不应该做在是强调投资还是强调消费上,而应该做在以消费为动力和目的来投资上,应该做在拉动经济必须坚持投资方向与扩大内需和发展外需的方向相协调上。因此,为了真正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消费也是生产”与“生产也是消费”的观念全面地树立起来。这虽然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对于实际工作关系甚大。   为此,根据这样一种理念,我建议:   1.组织力量对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调研和跟踪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2.根据“消费也是生产”的观念,加强研究人口、资源和消费同投资、生产的互动关系,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轮廓,实际地而不是抽象地推动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转轨。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到2020年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纲要和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我的结论就是一句话: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到消费是生产投资之源,树立“消费也是生产”的科学观念。这不仅是我们今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良策,而且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选择。


相关内容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说课稿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这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社思想政治教材,适用于高中一年级,课题为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这是其中的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只有掌握和理解消费的重要性,才能正确理解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同时只有掌握正 ...

  • 高一经济学知识结构
  •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 1. 含义 关键看是否用于"交换" 使用价值(体现在性能.质量) 作为商品,缺一不可 2. 交易双方,只得其一 价值商品特有 大 小 价值量 3. 商品交换 物物交换: 区别: 商品流通: --商品 二.货币 (一 ...

  • 高一经济生活期中测试题
  •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关键在于是否 ( ...

  • 酒店经营导论酒店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
  • 酒店经营的核心观念 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取决于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但经营者经营观念的先进.正确与否是一个企业管理者能否搞好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就酒店行业而言,要牢固树立如竞争.市场.效益等观念并结合行业.单位特点灵活应用,这样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竞争观念 酒店在市场上 ...

  • 1.3.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案
  •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导学案) 1.3.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石鼓中学高一政治备课组(主备人: 组长: ) [导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 2.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 ...

  • 论企业和企业家的五大创新作用
  • 摘 要:企业家的作用是创新,创新作用就是创新职能的具体表现.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五个方面比较全面阐述了企业和企业家创新作用.所有这些,一方面是我们对企业和企业家创新作用现有理论的综合,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企业家创新作用最新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家:创新:创新职能 ...

  • 连云港得福食品有限公司绿色营销的战略
  • 题 目: 跨学科选修课 <市场营销学> 课程期末考核论文 连云港得福食品有限公司绿色营销的战略 连云港得福食品有限公司绿色营销的战略 1.引言 "食品安全"."绿色壁垒"是目前我国食品经营者面临的两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和其他营销环境 ...

  • 1绿色营销的含义及其特征
  • 实施绿色营销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绿色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绿色营销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对市场营销观念的革新,更是对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其统一利益的最大化.随着中国 ...

  •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