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鉴赏
古诗鉴赏 0305 1655
水调歌头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 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笑吾庐,门掩草,径 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 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汤朝美的。汤朝美,名邦彦, 南宋孝宗时曾任左司谏,敢于指责朝政,发表抗战言论,被贬居新州(今广东 新兴),后来调到江西信州。他曾和过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盟鸥》。辛又 用原韵写此词作为答谢。在词中,鼓励他要保持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对比 自己目前被迫隐居、志不得伸的处境,感到极大的愤懑。 词的上片,是写汤朝美的为人。怀着烈火般的热情,高度评价汤朝美敢作 敢为的精神。开篇:“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赞扬他堂堂正正地把“谏 诤之箭”,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于冲 破而入,终于使皇帝听到了他的政见。“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说汤 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而以匡时救弊为己 任。这一副“忠肝义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人物却遭到贬 谪,到“万里蛮烟瘴雨”的地方去受苦。末了,用东晋谢安的话:“政恐不免 耳”,说汤朝美不免要做官,将要被起用。好消息将要从皇帝身边传来。 下片则是谈论词人自己的事情了。“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过片用 一个“笑”字,表明对自己的处境,只有付之一笑。笑什么呢?门前长满荒 草,小道也长满苔藓,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彻底被世人抛弃了。“两手 无用”,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 “论诗”、“醉舞”、“狂歌”。他认为这样做,是“颇堪哀”的。人在忧愁 中度日,“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这首词充满悲愤之情,胸怀坦率披露,言辞毫无顾忌,是词人对黑暗腐败 的南宋政权的揭露与抗议! 历来人们把苏、辛并列,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但辛词作风是外向的,抗争 性更强烈;苏词作风却是内向的,比较温良恭俭让。例如熙宁九年苏轼被贬官 后写的《水调歌头》,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对现实他采取了一种忍让态度,至多也只是发出一些比较微弱的慨叹: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相比,迥然各
异。苏轼是一个具有典型士大 夫气质的文人,而辛弃疾却是一位具有文人才气的斗士!(贺新辉)
辛弃疾《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鉴赏
古诗鉴赏 0305 1655
水调歌头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 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笑吾庐,门掩草,径 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 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汤朝美的。汤朝美,名邦彦, 南宋孝宗时曾任左司谏,敢于指责朝政,发表抗战言论,被贬居新州(今广东 新兴),后来调到江西信州。他曾和过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盟鸥》。辛又 用原韵写此词作为答谢。在词中,鼓励他要保持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对比 自己目前被迫隐居、志不得伸的处境,感到极大的愤懑。 词的上片,是写汤朝美的为人。怀着烈火般的热情,高度评价汤朝美敢作 敢为的精神。开篇:“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赞扬他堂堂正正地把“谏 诤之箭”,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于冲 破而入,终于使皇帝听到了他的政见。“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说汤 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而以匡时救弊为己 任。这一副“忠肝义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人物却遭到贬 谪,到“万里蛮烟瘴雨”的地方去受苦。末了,用东晋谢安的话:“政恐不免 耳”,说汤朝美不免要做官,将要被起用。好消息将要从皇帝身边传来。 下片则是谈论词人自己的事情了。“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过片用 一个“笑”字,表明对自己的处境,只有付之一笑。笑什么呢?门前长满荒 草,小道也长满苔藓,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彻底被世人抛弃了。“两手 无用”,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 “论诗”、“醉舞”、“狂歌”。他认为这样做,是“颇堪哀”的。人在忧愁 中度日,“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这首词充满悲愤之情,胸怀坦率披露,言辞毫无顾忌,是词人对黑暗腐败 的南宋政权的揭露与抗议! 历来人们把苏、辛并列,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但辛词作风是外向的,抗争 性更强烈;苏词作风却是内向的,比较温良恭俭让。例如熙宁九年苏轼被贬官 后写的《水调歌头》,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对现实他采取了一种忍让态度,至多也只是发出一些比较微弱的慨叹: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相比,迥然各
异。苏轼是一个具有典型士大 夫气质的文人,而辛弃疾却是一位具有文人才气的斗士!(贺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