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3.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4.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凯恩斯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当消费函数c=a+by(a>0,0

2.我国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出拟增发1500亿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等。这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区现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4.某地区年人均GDP大于人均GNP,这表明该地区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地区取得的收入。

5.LM曲线表示满足以下哪一关系(货币供求均衡)

6.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LM平缓而IS垂直)

7.在一个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往来的经济中,若现期GDP水平为5000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3900亿元于消费,计划投资支出总额为1200亿元,这些数字表明(GDP不处于均衡水平,将上升)

8.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

9.在IS曲线上存在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无数个)

10.某一衣衫革履的年轻人游手好闲,宁愿吃救济也不愿找工作,这属于(自愿失业)

1.试述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繁荣: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

萧条: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衰退: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2.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

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为什么会存在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 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 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影响市场从而存在自然失业率。

4.为什么称转移支付是自动稳定器?

当经济衰退时,更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个人收入下降,进而个人消费需求也下降,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同时符合了得到政府救济和补助的条件,政府的转移支付自动增加,进而抑制了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避免了社会总需求水平的大幅度波动。相反,当经济扩张时期,个人收入增加,转移支付就自动减少,进而减缓了个人消费需求的膨胀。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转移支付具有自动的稳定作用。

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答:(1)由方程组 错误!

可解得y=1 000(亿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 000亿美元。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ki=5 1-β1-0.8

政府支出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

β0.8 税收乘数:kt=-=-4 1-β1-0.8

转移支付乘数:ktr=4 1-β1-0.8β0.811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

即 kb=kg+kt=5+(-4)=1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0.8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

y=c+i+g=60+0.8yd+150+100=60+0.8(y-t)+150+100

=60+0.8(y-100)+150+100=230+0.8y

化简整理得 y=1 150(1)

由L=0.20y-10r,MS=200和L=MS得LM曲线为0.20y-10r=200 即y=1 000+50r(2)

(2)由式(1)、式(2)联立得均衡收入y=1 150,均衡利率r=3,投资为常量i=150。

(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c+i+g=60+0.8yd+150+120=60+0.8(y-100)+150+120

化简得y=1 250,与LM曲线y=1 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 250,均衡利率为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i=150。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5)上述情况可以用草图15—2表示。

3.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答:收入恒等式为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其中,得Y=200+0.75Y+200-25r+50,化简后,得Y=1 800-100r(1),式(1)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将货币需求关系式和货币供给数量代入其中,有 1 000Y-100r, 其中P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P

1 000 上式化简为:Y=100r+(2),式(2)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 P

为求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将式(1)、式(2)联立,并消去变量r,得到

500 Y=900 P

4.假定某经济社会自发性消费a=250,边际消费倾向b=0.75, 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1250-50r,政府购买G=500, (单位均为10亿),货币供给是价格水平P的函数,(M/ P=1000/P),货币需求是收入Y和利率r 的函数, L=0.5Y-100r,求:

(1)价格水平P=1时,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2)在价格水平是变动的情况下,导出总需求曲线;

(3)总供给函数为Y=250+1000P,P>l,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Ye和价格水平Pe;

(4)假定经济的充分就业的收入为4000,试问:该体系是否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什么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解答:(1)IS曲线:Y=C+I+G=8000-200r

货币需求函数:L=0.5Y-100r

货币供给曲线:m=M/P=1000/P=1000(P=1)

由m=L得:LM曲线:Y=2000+200r

联立解得r=15%,Y=5000

(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8000-200r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M/P=1000/P=L=0.5Y-100r

联立消去r解得总需求曲线:Y=4000+1000/P

(3)联立Y=250+1000P和Y=4000+1000/P,解得Ye=4250,Pe=4

(4)因为Ye=4250>4000,所以该体系没有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同时使用两者。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3.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4.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凯恩斯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当消费函数c=a+by(a>0,0

2.我国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出拟增发1500亿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等。这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区现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4.某地区年人均GDP大于人均GNP,这表明该地区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地区取得的收入。

5.LM曲线表示满足以下哪一关系(货币供求均衡)

6.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LM平缓而IS垂直)

7.在一个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往来的经济中,若现期GDP水平为5000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3900亿元于消费,计划投资支出总额为1200亿元,这些数字表明(GDP不处于均衡水平,将上升)

8.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

9.在IS曲线上存在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无数个)

10.某一衣衫革履的年轻人游手好闲,宁愿吃救济也不愿找工作,这属于(自愿失业)

1.试述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繁荣: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

萧条: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衰退: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2.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

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为什么会存在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 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 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影响市场从而存在自然失业率。

4.为什么称转移支付是自动稳定器?

当经济衰退时,更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个人收入下降,进而个人消费需求也下降,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同时符合了得到政府救济和补助的条件,政府的转移支付自动增加,进而抑制了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避免了社会总需求水平的大幅度波动。相反,当经济扩张时期,个人收入增加,转移支付就自动减少,进而减缓了个人消费需求的膨胀。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转移支付具有自动的稳定作用。

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答:(1)由方程组 错误!

可解得y=1 000(亿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 000亿美元。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ki=5 1-β1-0.8

政府支出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

β0.8 税收乘数:kt=-=-4 1-β1-0.8

转移支付乘数:ktr=4 1-β1-0.8β0.811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

即 kb=kg+kt=5+(-4)=1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0.8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

y=c+i+g=60+0.8yd+150+100=60+0.8(y-t)+150+100

=60+0.8(y-100)+150+100=230+0.8y

化简整理得 y=1 150(1)

由L=0.20y-10r,MS=200和L=MS得LM曲线为0.20y-10r=200 即y=1 000+50r(2)

(2)由式(1)、式(2)联立得均衡收入y=1 150,均衡利率r=3,投资为常量i=150。

(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c+i+g=60+0.8yd+150+120=60+0.8(y-100)+150+120

化简得y=1 250,与LM曲线y=1 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 250,均衡利率为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i=150。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5)上述情况可以用草图15—2表示。

3.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答:收入恒等式为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其中,得Y=200+0.75Y+200-25r+50,化简后,得Y=1 800-100r(1),式(1)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将货币需求关系式和货币供给数量代入其中,有 1 000Y-100r, 其中P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P

1 000 上式化简为:Y=100r+(2),式(2)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 P

为求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将式(1)、式(2)联立,并消去变量r,得到

500 Y=900 P

4.假定某经济社会自发性消费a=250,边际消费倾向b=0.75, 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1250-50r,政府购买G=500, (单位均为10亿),货币供给是价格水平P的函数,(M/ P=1000/P),货币需求是收入Y和利率r 的函数, L=0.5Y-100r,求:

(1)价格水平P=1时,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2)在价格水平是变动的情况下,导出总需求曲线;

(3)总供给函数为Y=250+1000P,P>l,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Ye和价格水平Pe;

(4)假定经济的充分就业的收入为4000,试问:该体系是否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什么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解答:(1)IS曲线:Y=C+I+G=8000-200r

货币需求函数:L=0.5Y-100r

货币供给曲线:m=M/P=1000/P=1000(P=1)

由m=L得:LM曲线:Y=2000+200r

联立解得r=15%,Y=5000

(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8000-200r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M/P=1000/P=L=0.5Y-100r

联立消去r解得总需求曲线:Y=4000+1000/P

(3)联立Y=250+1000P和Y=4000+1000/P,解得Ye=4250,Pe=4

(4)因为Ye=4250>4000,所以该体系没有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同时使用两者。


相关内容

  •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课程类型: 总学时数: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微观经济学 经济与政治学院 专业基础课 共72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验0学时 经济学本科 课程编码: 开设学期: 课程性质: 周学时数: 编写时间: A050 ...

  •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doc
  • 天津商业大学 教学大纲 院(系.部) 经济学系 教 研 室 课 程 名 称 任 教 对 象 经济学.管理学类 主 讲 教 师 职 称 职 务 使 用 教 材 宏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系列,经济学教材编写组,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课程代号: 0740313004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总学 ...

  • 财经类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排行
  • 财经类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排行(附部分其他院校财经专业情况, 欢迎增补!) 2007年考核.增补后国家重点学科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 一级1个:应用经济学(评上3个二级学科,分别为金融学(2002),国民经济学(2007),财政学(2007),覆盖10个二级学科) 二级1个:会计学(2007) 西南财经大学 ...

  •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 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 (三年制高职) 经济贸易系 2012 年 9 月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 ...

  • 西方经济学(专科)教学大纲
  • 西方经济学 教学大纲 (三年制高职高专) 经济管理系 2016 年 4 月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高职高专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 ...

  • 金融指南网络版
  • 南开金融专业课复习指南 第一部分 概述篇(已整理完毕) 专业介绍和说明 专业课复习时间 专业课复习资料 专业课复习思路 专业课复习方法 专业课整体复习计划 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注意的一些问题 经院专业课120+,我的一些经验 南开金融学专业介绍和说明 1.南开大学综合概况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 ...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经济类大学高年级学生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志伟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蒋自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 ...

  • 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 考试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微观 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 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 ...

  •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教案
  •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 2.在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及方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探讨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参考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会计专业专科生 建议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主要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