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3.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4.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凯恩斯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当消费函数c=a+by(a>0,0
2.我国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出拟增发1500亿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等。这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区现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4.某地区年人均GDP大于人均GNP,这表明该地区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地区取得的收入。
5.LM曲线表示满足以下哪一关系(货币供求均衡)
6.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LM平缓而IS垂直)
7.在一个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往来的经济中,若现期GDP水平为5000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3900亿元于消费,计划投资支出总额为1200亿元,这些数字表明(GDP不处于均衡水平,将上升)
8.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
9.在IS曲线上存在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无数个)
10.某一衣衫革履的年轻人游手好闲,宁愿吃救济也不愿找工作,这属于(自愿失业)
1.试述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繁荣: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
萧条: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衰退: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2.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
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为什么会存在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 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 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影响市场从而存在自然失业率。
4.为什么称转移支付是自动稳定器?
当经济衰退时,更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个人收入下降,进而个人消费需求也下降,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同时符合了得到政府救济和补助的条件,政府的转移支付自动增加,进而抑制了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避免了社会总需求水平的大幅度波动。相反,当经济扩张时期,个人收入增加,转移支付就自动减少,进而减缓了个人消费需求的膨胀。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转移支付具有自动的稳定作用。
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答:(1)由方程组 错误!
可解得y=1 000(亿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 000亿美元。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ki=5 1-β1-0.8
政府支出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
β0.8 税收乘数:kt=-=-4 1-β1-0.8
转移支付乘数:ktr=4 1-β1-0.8β0.811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
即 kb=kg+kt=5+(-4)=1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0.8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
y=c+i+g=60+0.8yd+150+100=60+0.8(y-t)+150+100
=60+0.8(y-100)+150+100=230+0.8y
化简整理得 y=1 150(1)
由L=0.20y-10r,MS=200和L=MS得LM曲线为0.20y-10r=200 即y=1 000+50r(2)
(2)由式(1)、式(2)联立得均衡收入y=1 150,均衡利率r=3,投资为常量i=150。
(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c+i+g=60+0.8yd+150+120=60+0.8(y-100)+150+120
化简得y=1 250,与LM曲线y=1 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 250,均衡利率为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i=150。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5)上述情况可以用草图15—2表示。
3.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答:收入恒等式为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其中,得Y=200+0.75Y+200-25r+50,化简后,得Y=1 800-100r(1),式(1)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将货币需求关系式和货币供给数量代入其中,有 1 000Y-100r, 其中P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P
1 000 上式化简为:Y=100r+(2),式(2)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 P
为求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将式(1)、式(2)联立,并消去变量r,得到
500 Y=900 P
4.假定某经济社会自发性消费a=250,边际消费倾向b=0.75, 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1250-50r,政府购买G=500, (单位均为10亿),货币供给是价格水平P的函数,(M/ P=1000/P),货币需求是收入Y和利率r 的函数, L=0.5Y-100r,求:
(1)价格水平P=1时,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2)在价格水平是变动的情况下,导出总需求曲线;
(3)总供给函数为Y=250+1000P,P>l,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Ye和价格水平Pe;
(4)假定经济的充分就业的收入为4000,试问:该体系是否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什么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解答:(1)IS曲线:Y=C+I+G=8000-200r
货币需求函数:L=0.5Y-100r
货币供给曲线:m=M/P=1000/P=1000(P=1)
由m=L得:LM曲线:Y=2000+200r
联立解得r=15%,Y=5000
(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8000-200r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M/P=1000/P=L=0.5Y-100r
联立消去r解得总需求曲线:Y=4000+1000/P
(3)联立Y=250+1000P和Y=4000+1000/P,解得Ye=4250,Pe=4
(4)因为Ye=4250>4000,所以该体系没有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同时使用两者。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3.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4.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凯恩斯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当消费函数c=a+by(a>0,0
2.我国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出拟增发1500亿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等。这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区现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4.某地区年人均GDP大于人均GNP,这表明该地区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地区取得的收入。
5.LM曲线表示满足以下哪一关系(货币供求均衡)
6.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LM平缓而IS垂直)
7.在一个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往来的经济中,若现期GDP水平为5000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3900亿元于消费,计划投资支出总额为1200亿元,这些数字表明(GDP不处于均衡水平,将上升)
8.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
9.在IS曲线上存在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无数个)
10.某一衣衫革履的年轻人游手好闲,宁愿吃救济也不愿找工作,这属于(自愿失业)
1.试述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繁荣: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
萧条: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衰退: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2.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
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为什么会存在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力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的信息能 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 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得到就业机会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影响市场从而存在自然失业率。
4.为什么称转移支付是自动稳定器?
当经济衰退时,更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个人收入下降,进而个人消费需求也下降,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同时符合了得到政府救济和补助的条件,政府的转移支付自动增加,进而抑制了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避免了社会总需求水平的大幅度波动。相反,当经济扩张时期,个人收入增加,转移支付就自动减少,进而减缓了个人消费需求的膨胀。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转移支付具有自动的稳定作用。
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答:(1)由方程组 错误!
可解得y=1 000(亿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 000亿美元。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ki=5 1-β1-0.8
政府支出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
β0.8 税收乘数:kt=-=-4 1-β1-0.8
转移支付乘数:ktr=4 1-β1-0.8β0.811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
即 kb=kg+kt=5+(-4)=1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0.8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
y=c+i+g=60+0.8yd+150+100=60+0.8(y-t)+150+100
=60+0.8(y-100)+150+100=230+0.8y
化简整理得 y=1 150(1)
由L=0.20y-10r,MS=200和L=MS得LM曲线为0.20y-10r=200 即y=1 000+50r(2)
(2)由式(1)、式(2)联立得均衡收入y=1 150,均衡利率r=3,投资为常量i=150。
(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c+i+g=60+0.8yd+150+120=60+0.8(y-100)+150+120
化简得y=1 250,与LM曲线y=1 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 250,均衡利率为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i=150。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5)上述情况可以用草图15—2表示。
3.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答:收入恒等式为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其中,得Y=200+0.75Y+200-25r+50,化简后,得Y=1 800-100r(1),式(1)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将货币需求关系式和货币供给数量代入其中,有 1 000Y-100r, 其中P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P
1 000 上式化简为:Y=100r+(2),式(2)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 P
为求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将式(1)、式(2)联立,并消去变量r,得到
500 Y=900 P
4.假定某经济社会自发性消费a=250,边际消费倾向b=0.75, 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1250-50r,政府购买G=500, (单位均为10亿),货币供给是价格水平P的函数,(M/ P=1000/P),货币需求是收入Y和利率r 的函数, L=0.5Y-100r,求:
(1)价格水平P=1时,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2)在价格水平是变动的情况下,导出总需求曲线;
(3)总供给函数为Y=250+1000P,P>l,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Ye和价格水平Pe;
(4)假定经济的充分就业的收入为4000,试问:该体系是否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什么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解答:(1)IS曲线:Y=C+I+G=8000-200r
货币需求函数:L=0.5Y-100r
货币供给曲线:m=M/P=1000/P=1000(P=1)
由m=L得:LM曲线:Y=2000+200r
联立解得r=15%,Y=5000
(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8000-200r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M/P=1000/P=L=0.5Y-100r
联立消去r解得总需求曲线:Y=4000+1000/P
(3)联立Y=250+1000P和Y=4000+1000/P,解得Ye=4250,Pe=4
(4)因为Ye=4250>4000,所以该体系没有实现充分就业
(5)此时当局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同时使用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