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传统文与化时开代拓要创求新的精契神合
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研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造力,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文化是富有开
开拓创新精神。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已经消失,只有中国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说明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存力。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民族始终倡导和实践着一种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从原始社会开始,一些亲近的部落结合成部落联盟,各部落联盟一直存在语言、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华民族是一个在持续不断的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稳定性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历史上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与入侵的外来势力抗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多民族的融合有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文化上的融合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中华民族这种由各民族凝聚融合而形成稳定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统一和发展起着比重德、务实、宽容、爱国等民族精神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整体主义精神,其实,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根基在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因为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团结奋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从广义上讲适用于全世界一切民族,而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则更有
“直接的促人觉醒、催人奋进的意义。就此他又指出:中华民族
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奔腾不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民族正是凭借这种特有的民族精神,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璀璨的东方文明,主要是依靠开拓创新精神。中华文明史上,曾出现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的祖冲之精
“算的圆周率;奇巧甲天下”的李春建桥术;为中国赢得了“中国
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美誉的冯如制造的飞机。还有智慧横溢的四书五经;优美典雅的敦煌壁画;精湛实用的孙子兵法;奇特神妙的中华医术等等,都焕发着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民族还经历过无数次痛苦的外扰和劫难,但始终没有屈服,没有解体,主要还是依靠开拓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形成了新经世致用学派,掀起了学洋制洋的革新派潮;太平天国英雄们揭竿而起,追求的是创造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戊戌变法的维新志士高倡:讲万国之大势,审古今之时变,弃守旧,尚日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是毕生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创新。他的著作、讲演洋溢着强烈的自强
“创新精神。他宣称: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知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心行之,则断无不成
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维新,兴邦建国等事业是也。”总之,中国古代和近代不断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炎黄子孙不断继承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的变化发展史。
二、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开拓创新精神是我们的始祖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承接着。今天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潮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知$%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发达国家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纷纷做出反映,美国很早之前就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法国政府已成立了“国家研究成果推广署”;日本政府专门制订了《促进基本技术
《研究税则》,增加试验研究费税额扣除制度》等支持高科技产业
杨
立英叶祖淼
拓创新精神的文化。
我们伟大的哲人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精神。早在《周易・乾卦》中就
“有记载:天行键,君子以自
强不息。”意思是说,自然界四季运行、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它启发了我们的祖先要效法自然界做人做事要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革故鼎新”,也就是汤之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面对变化无穷、发展无限的宇宙,必须具有“日新”精神。“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实现“富有大业”,必须“日新其德”。“君子之学必日新”。““循序而进,与日俱新”、当
时新,时时新,又时新”。这些名言都倡导有志者要具有与时间
一同前进,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为政日
“新”,德日新”,不断地改革进取,应时以变,才能“以开创之势治
“天下”。白居易曾用诗鼓励人们“日新”: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
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人们只有日新不止,永不间断,
“日有进益,才会不断创造出新成果,日新之功”才能真正体现。在远古时代,炎帝和黄帝在与自然、社会作斗争过程中积极
进取、勇于创新,创造了各种业绩,成为远古时期的部落英雄,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与文明共祖,受到各族人民的顶礼膜拜。传说中的炎帝是中国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他为治疗人们的疾病,拯救人们的生命而尝百草中多毒。《淮南“子》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
”《伤之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帝王世纪》云:
“尝味草木,宜药辽效,救夭伤之寒。”据传说,炎帝神农氏最后因为尝百草而献身。炎帝不仅尝百草而且制耒耜,种嘉谷,教民耕稼,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在原始社会,人们必须辛勤劳作,才能维持温饱,而炎帝的发明创造为他们生产更多的生活资料带来了希望。炎帝成为他们生存的救星,并被尊称为“农皇”。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勇于创新的英雄。黄帝及其他领导下的部落成员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创新的精神创建了房屋、舟车、指南车,制造了衣裳、陶器,发明了文字、凿井等。同时他们还了解一些算数、甲子、观测日月星辰、历法乐器、图画等,
“制定了人伦礼仪制度和纲常名教。《新书》曰:黄帝职道义,经
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为天下先。”因而黄帝获得“人文初祖”的称誉。炎帝和黄帝的“农皇”和“人文初祖”美誉的获得是基于他们聪明能干、开拓创新而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传说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其中就包含着歌颂炎帝和黄帝的
#!《理论学习》!""#年第$期
文化建设
的发展。这也引起我国的关注,$%%&年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中国将在!"’"年前后重点建设$""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立科研院所、$"所国际知名的教学科研大学、!"个跨学科、跨地区的国立综合研究中心,通过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使
“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名。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二十
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一个国家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创新,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科技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从!"世纪中叶以后,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现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产生了科技伦理道德问题,如网上的信息污染,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等。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我们的科学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生产力能够赶上时代的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眼光看待科技伦理问题,把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到全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除了要有正确的政策方针,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外,还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和体制保障。总的来说,我国的基本制度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社会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了空前伟大的探索和体制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面向新世纪,我们要力求使这个框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起来,这就需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新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需要进一步从制度上完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规范的统一的全国市场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经济技术竞争和合作机制;建立股份制、金融信用制度、多层次的就业保障制度,有效的社会奖罚制度,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等等,都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所有这些,都是不同程度上的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的束缚,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新的体制的建成和完善。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全新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就抓紧解决。加强经济体制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政治体制、文明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力争在其他创新方面作出新成绩。在新时期人们对政治文化体系和政治关系的认识、情感、价值评价方面,国家职能观、政治发展观、政治行为观,文化价值观、道德行为表现、心理健康方面等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路去解决。我们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同时,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之,社会体制改革是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要有敢“闯”、敢“冒”的开拓创新精神。因此,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在当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中无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义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理
“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表现出我们党开拓创新精神。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的策略,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邓小平同志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性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马克思主义又一次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我们党的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亟待解决的九
“‘大问题,三个代表’与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跳出‘历史周期
率’与党内民主建设、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党、党的制度建设、党内外监督、遏止腐败、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新领域”。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两条,一是鼓励、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进程中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二是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广大党员和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开拓创新和发扬优良传统,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大事。”社会实践是无止境的,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
“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我们党的先进性决定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形成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被不断地继承弘扬的优良传统。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与党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优良传统有相通、相融之处。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指导我们党的建设也有重大的作用。
塑造现代道德人格。博大)(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蕴含着中华儿女开拓创新的道德人格。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一直鼓励着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一项项辉煌的成果。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平等思想、竞争意识、风险观念、创新思维、进取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优秀道德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按市场需要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活动的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人们具有自立进取精神,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在当今世界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快,为满足这种变化的需要而展开的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异常激烈的,如果市场主体不能通过创新行为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就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创新行为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人们只有首先具备开拓创新的道德人格素质,才能通过具体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然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一些人担心遇到挫折和困难,不敢承担风险,害怕接受新事物,墨守陈规,碌碌无为,缺乏对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相当严重。这是现代人开拓创新道德人格的缺憾。要塑造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的健全的道德人格主体,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人生信念;要有敢走别人没走的路,积极探索、奋勇前进、标新立异;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
《理论学习》!""#年第$期
##
文化建设
传统文与化时开代拓要创求新的精契神合
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研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造力,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文化是富有开
开拓创新精神。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已经消失,只有中国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说明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存力。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民族始终倡导和实践着一种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从原始社会开始,一些亲近的部落结合成部落联盟,各部落联盟一直存在语言、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华民族是一个在持续不断的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稳定性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历史上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与入侵的外来势力抗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多民族的融合有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文化上的融合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中华民族这种由各民族凝聚融合而形成稳定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统一和发展起着比重德、务实、宽容、爱国等民族精神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整体主义精神,其实,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根基在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因为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团结奋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从广义上讲适用于全世界一切民族,而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则更有
“直接的促人觉醒、催人奋进的意义。就此他又指出:中华民族
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奔腾不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民族正是凭借这种特有的民族精神,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璀璨的东方文明,主要是依靠开拓创新精神。中华文明史上,曾出现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的祖冲之精
“算的圆周率;奇巧甲天下”的李春建桥术;为中国赢得了“中国
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美誉的冯如制造的飞机。还有智慧横溢的四书五经;优美典雅的敦煌壁画;精湛实用的孙子兵法;奇特神妙的中华医术等等,都焕发着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民族还经历过无数次痛苦的外扰和劫难,但始终没有屈服,没有解体,主要还是依靠开拓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形成了新经世致用学派,掀起了学洋制洋的革新派潮;太平天国英雄们揭竿而起,追求的是创造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戊戌变法的维新志士高倡:讲万国之大势,审古今之时变,弃守旧,尚日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是毕生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创新。他的著作、讲演洋溢着强烈的自强
“创新精神。他宣称: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知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心行之,则断无不成
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维新,兴邦建国等事业是也。”总之,中国古代和近代不断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炎黄子孙不断继承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的变化发展史。
二、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开拓创新精神是我们的始祖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承接着。今天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潮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知$%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发达国家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纷纷做出反映,美国很早之前就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法国政府已成立了“国家研究成果推广署”;日本政府专门制订了《促进基本技术
《研究税则》,增加试验研究费税额扣除制度》等支持高科技产业
杨
立英叶祖淼
拓创新精神的文化。
我们伟大的哲人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精神。早在《周易・乾卦》中就
“有记载:天行键,君子以自
强不息。”意思是说,自然界四季运行、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它启发了我们的祖先要效法自然界做人做事要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革故鼎新”,也就是汤之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面对变化无穷、发展无限的宇宙,必须具有“日新”精神。“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实现“富有大业”,必须“日新其德”。“君子之学必日新”。““循序而进,与日俱新”、当
时新,时时新,又时新”。这些名言都倡导有志者要具有与时间
一同前进,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为政日
“新”,德日新”,不断地改革进取,应时以变,才能“以开创之势治
“天下”。白居易曾用诗鼓励人们“日新”: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
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人们只有日新不止,永不间断,
“日有进益,才会不断创造出新成果,日新之功”才能真正体现。在远古时代,炎帝和黄帝在与自然、社会作斗争过程中积极
进取、勇于创新,创造了各种业绩,成为远古时期的部落英雄,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与文明共祖,受到各族人民的顶礼膜拜。传说中的炎帝是中国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他为治疗人们的疾病,拯救人们的生命而尝百草中多毒。《淮南“子》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
”《伤之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帝王世纪》云:
“尝味草木,宜药辽效,救夭伤之寒。”据传说,炎帝神农氏最后因为尝百草而献身。炎帝不仅尝百草而且制耒耜,种嘉谷,教民耕稼,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在原始社会,人们必须辛勤劳作,才能维持温饱,而炎帝的发明创造为他们生产更多的生活资料带来了希望。炎帝成为他们生存的救星,并被尊称为“农皇”。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勇于创新的英雄。黄帝及其他领导下的部落成员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创新的精神创建了房屋、舟车、指南车,制造了衣裳、陶器,发明了文字、凿井等。同时他们还了解一些算数、甲子、观测日月星辰、历法乐器、图画等,
“制定了人伦礼仪制度和纲常名教。《新书》曰:黄帝职道义,经
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为天下先。”因而黄帝获得“人文初祖”的称誉。炎帝和黄帝的“农皇”和“人文初祖”美誉的获得是基于他们聪明能干、开拓创新而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传说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其中就包含着歌颂炎帝和黄帝的
#!《理论学习》!""#年第$期
文化建设
的发展。这也引起我国的关注,$%%&年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中国将在!"’"年前后重点建设$""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立科研院所、$"所国际知名的教学科研大学、!"个跨学科、跨地区的国立综合研究中心,通过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使
“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名。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二十
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一个国家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创新,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科技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从!"世纪中叶以后,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现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产生了科技伦理道德问题,如网上的信息污染,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等。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我们的科学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生产力能够赶上时代的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眼光看待科技伦理问题,把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到全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除了要有正确的政策方针,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外,还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和体制保障。总的来说,我国的基本制度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社会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了空前伟大的探索和体制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面向新世纪,我们要力求使这个框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起来,这就需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新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需要进一步从制度上完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规范的统一的全国市场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经济技术竞争和合作机制;建立股份制、金融信用制度、多层次的就业保障制度,有效的社会奖罚制度,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等等,都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所有这些,都是不同程度上的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的束缚,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新的体制的建成和完善。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全新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就抓紧解决。加强经济体制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政治体制、文明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力争在其他创新方面作出新成绩。在新时期人们对政治文化体系和政治关系的认识、情感、价值评价方面,国家职能观、政治发展观、政治行为观,文化价值观、道德行为表现、心理健康方面等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路去解决。我们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同时,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之,社会体制改革是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要有敢“闯”、敢“冒”的开拓创新精神。因此,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在当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中无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义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理
“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表现出我们党开拓创新精神。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的策略,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邓小平同志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性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马克思主义又一次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我们党的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亟待解决的九
“‘大问题,三个代表’与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跳出‘历史周期
率’与党内民主建设、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党、党的制度建设、党内外监督、遏止腐败、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新领域”。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两条,一是鼓励、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进程中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二是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广大党员和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开拓创新和发扬优良传统,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大事。”社会实践是无止境的,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
“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我们党的先进性决定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形成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被不断地继承弘扬的优良传统。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与党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优良传统有相通、相融之处。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指导我们党的建设也有重大的作用。
塑造现代道德人格。博大)(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精神,
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蕴含着中华儿女开拓创新的道德人格。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一直鼓励着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一项项辉煌的成果。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平等思想、竞争意识、风险观念、创新思维、进取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优秀道德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按市场需要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活动的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人们具有自立进取精神,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在当今世界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快,为满足这种变化的需要而展开的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异常激烈的,如果市场主体不能通过创新行为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就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创新行为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人们只有首先具备开拓创新的道德人格素质,才能通过具体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然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一些人担心遇到挫折和困难,不敢承担风险,害怕接受新事物,墨守陈规,碌碌无为,缺乏对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相当严重。这是现代人开拓创新道德人格的缺憾。要塑造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的健全的道德人格主体,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人生信念;要有敢走别人没走的路,积极探索、奋勇前进、标新立异;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
《理论学习》!""#年第$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