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制作贝壳标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 “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白,求刘林用了多少个贝壳,就是求2的3倍是多少。2的3倍就是3个2.
刘林用的贝壳数:○○
林杰用的贝壳数:○○ ○○ ○○
列式:2×3=6(个)
2、师: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出信息后,教师再引导分析:要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必须先求出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提出可以解决的乘加和乘减的问题进行解决。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分析思路。
三、自主练习:
第1题是用图文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教师可多增加一些类似习题,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解答有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
表内除法制作贝壳标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 “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白,求刘林用了多少个贝壳,就是求2的3倍是多少。2的3倍就是3个2.
刘林用的贝壳数:○○
林杰用的贝壳数:○○ ○○ ○○
列式:2×3=6(个)
2、师: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出信息后,教师再引导分析:要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必须先求出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提出可以解决的乘加和乘减的问题进行解决。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分析思路。
三、自主练习:
第1题是用图文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教师可多增加一些类似习题,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解答有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