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丽霞和打工姐妹的[木兰花开]

  在北京郊区的“木兰社区”,红砖平房,墙上裂缝深深,门口空地上堆满了建筑垃圾。屋外红色油漆刷成的“木兰社区”招牌,抵御着寒风。

  屋内传出的歌声打破了这片荒凉。“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我们平凡,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平凡,把家庭和社会担当……”

  演唱这首《木兰花开》歌的,是齐丽霞和她的打工姐妹们。

  打工妹眼泪里诞生的《木兰花开》

  2004年的一天,深圳一家纸箱印刷厂的普通女工齐丽霞下班了。她无精打采地走出工厂,迎面抬头看到了一辆与众不同的大巴车。

  车门口的牌子上写着“专为打工女性开设文学小组”。这吸引了她。“每天在生产线工作十几个小时,非常苦闷。自己也不知道在干嘛,不知道未来的出路。”

  上了车,是另一种人生。“公益朋友给我们看《劳动法》的小册子。女工们在一起聊天,一起分担工作中的不如意,互相安慰。我不再是一个人了,感觉很有力量。”

  那时,这名来自河南开封的女工虽然还不知道,她将来会唱歌给几千人听,但是她决定离开工厂,去从事农民工权益的公益普及。工厂打算用升职、涨工资留住她,同厂工作的丈夫也不支持她。“他认为,去做公益根本不可能发财,前景也不好。凭我的能力,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这些我都知道,但我还是要去。”齐丽霞仍没有妥协。后来,丈夫辞去工作,只身回了老家。

  2006年春节前夕,齐丽霞去乡镇开辟公益工作点。那1个月,她整天在外面奔走,直到农历腊月二十七才安定下来,整个人瘦了10来斤。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鞭炮连天,齐丽霞却连煤气都没安上。

  “我一个人在路上走,谁都不认识。过年该置办的东西都没有,饭馆也都关门了,不知道怎么吃饭。”齐丽霞眼眶红了,“跟家人朋友打电话,没说两句就哭。那是最孤单、最难熬的时候。”

  2008年秋,齐丽霞来到北京。

  2010年1月15日,齐丽霞和3名打工姐妹自发组成的民间公益团体成立了,叫“木兰社区活动中心”。这一年,河南开封兰考县的20岁女孩黄鹂(化名)也来到北京打工,正好遇到了齐丽霞。喜欢唱歌的黄鹂,成为了木兰文艺队里年龄最小的“木兰花”。

  “我们有情感,也有梦想,为什么没有一首歌是唱我们的?为什么没人唱我们的心声?”一个打工姐妹的发问,开启了《木兰花开》这首歌的创作。

  说干就干。作词的虽都是外行,但每个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打工姐妹却一下迸发了“创作激情”:“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追求梦想”、“团结”……零散的词、句子逐渐拼凑,179个字的歌词,写了两个月。

  唯一一名学过乐理知识的幼儿园老师,成了她们的“作曲家”。“我们看不懂五线谱,是那个老师一句一句教,我们跟着唱。”半个月的时间,齐丽霞她们学会了这首歌。

  “花木兰”们的嗓子没经过声乐训练,却很洪亮,能把人唱下眼泪来。没有音响,她们就伴着吉他唱。“我们不在乎歌的专业水平,我们只是唱出心声。”

  但开心的日子不长。拆迁和房租上涨,一次次赶着这些“花木兰”漂泊。

  从她们的眼泪里,诞生了第一句歌词:“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

  这就是她们第一首自创歌曲《木兰花开》的开头。

  “馒头大餐”吃出的工地演唱会

  “我们有馒头大餐招待大家!”这是饭前齐丽霞总喜欢说的话。

  第一年,“花木兰”的一天三顿都是馒头咸菜。“腌好的咸菜,我都觉得太贵。我们买那种大头菜,回来一切,再随便一拌,就可以下饭。”

  她们第一次演出,是在大风挟着黄土的建筑工地,唱给劳累的工人听。2012年元旦,她们的“跨年演唱会”也是在京郊的建筑工地。那天,北京的最高气温才2℃。现场只有一盏照明灯,没有追光、没有舞美,麦克风也时好时坏。但是,“上千工友在台下看着我们”。工人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坐在零散的建筑材料上,有的站着。

  姐妹们在台上冻得直哆嗦,挽着手唱起《木兰花开》,台下的大男人们自发打起了拍子。1000多人的拍手声,拍“碎”了寒冷的空气。最后一句“木兰花开遍地香”重复4遍,工人们甚至会跟着一起唱。“大家唱得很响亮,我们也唱得格外有劲。”

  来自辽宁的余晓梅唱着唱着,眼里就噙满了泪水。她2000年从辽宁来到北京时,在电灯厂工作了3个月,一分钱都没拿到。后来到了一家荧光棒工厂,车间关门,她又失去了工作。她现在是一名普通家政工,擦洗过百家地,没有哪家人知道她爱唱歌。这一首歌,她唱得辛酸,也唱出坚强。

  她们排演了舞蹈《疯狂清洁工》。几个清洁女工拿着扫帚、抹布、拖把,随着音乐响起,便兴奋地跳舞。在建筑工地,她们就改演《疯狂建筑工》,道具就是现场的铁锹、铲子。

  她们还编了话剧《再也不能这样活》。剧情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中已有几个女孩,父亲坚持要个男孩,母亲不同意。最终,母亲带着长女外出打工,开了一个早点铺。大家忙忙碌碌,生活反而重新快乐了。

  她们多数已为人母,时常带着孩子排练,被戏称为“大小木兰集体出动”。齐丽霞的女儿也会唱《木兰花开》,“没有特地教过,听的次数多了,她就会了。”

  “木兰”的歌声也改变了她们自己。

  来自内蒙古赤峰农村的胥红佳,经历过不幸的婚姻。2006年,她只身一人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她做过保安、保洁员,甚至还自己开过烧烤店。目前,她刚辞掉上一份工作,暂时“在家歇着”。她喜欢唱歌跳舞,孩子也参加了“木兰”的儿童节目。“我整个人改变了很多,以前很烦躁,现在生活得开心多了。”

  她们有装修工、家政工、超市营业员

  2012年4月初,齐丽霞突然接到了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导演的电话,邀请她们参加海选。

  “木兰”们又惊又喜,2012年4月底,从来没旅游过的打工妹们来到了杭州。决赛的舞台上,每个人都“紧张兮兮”,齐丽霞握着话筒的手一直在抖。

  “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在茫茫人海中奔波忙碌,挥洒着我们的青春和汗水。我们走到一起聚成小小的力量,经过烈日酷暑,走过严冬寒霜。我们平凡,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平凡,把家庭和社会担当。虽然磨难重重但依旧欢笑,虽然历尽艰辛但依旧坚强。来吧!朋友!让她陪我们成长。关爱互动,幸福而温暖。来吧!朋友!让她陪我们成长。独立平等,前路一起闯。木兰花开遍地香……”

  这首唱过无数遍的歌,她们还是唱哭了。

  在《中国梦想秀》的聚光灯照射下,坚强的四川打工妹何文琼哭了。她2001年从农村来到北京,做过保洁、超市售货员、家政工,还卖过水果。最初,丈夫不太同意她加入“木兰”唱歌,但她为了方便木兰文艺队排练、演出,坚持去做了小时工。“

  在“梦想8分钟”上,有木兰文艺队的镜头。屏幕上,齐丽霞留下了她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梦是我们自己的,梦还在,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

  她们的梦想很简单,希望在北京不再频繁搬家,希望能有两间稳定的活动室。

  木兰文艺队现有姐妹11个,有装修工、家政工、超市营业员等。她们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有近30次,北京的高校、文化馆、世界妇女论坛,都留下了她们的歌声。

  现在的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有150平方米左右,外表虽简陋,里面却另有一番天地。2000多册图书环绕着3面墙壁,包括励志类、文学类、语言类、儿童类等。独立的一间房作为“木兰义卖店”,里面挂着各方募集来的衣物。此外,她们还为打工家庭的孩子开设了兴趣小组、“一对一课辅”、冬夏令营等。

  她们的团体取名“木兰”,源于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在那样一个时代,花木兰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诠释了‘女子哪里不如男’的道理。这样的两性平等观也是我们追求的。打工姐妹奔波在外,依靠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齐丽霞说。

  在北京郊区的“木兰社区”,红砖平房,墙上裂缝深深,门口空地上堆满了建筑垃圾。屋外红色油漆刷成的“木兰社区”招牌,抵御着寒风。

  屋内传出的歌声打破了这片荒凉。“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我们平凡,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平凡,把家庭和社会担当……”

  演唱这首《木兰花开》歌的,是齐丽霞和她的打工姐妹们。

  打工妹眼泪里诞生的《木兰花开》

  2004年的一天,深圳一家纸箱印刷厂的普通女工齐丽霞下班了。她无精打采地走出工厂,迎面抬头看到了一辆与众不同的大巴车。

  车门口的牌子上写着“专为打工女性开设文学小组”。这吸引了她。“每天在生产线工作十几个小时,非常苦闷。自己也不知道在干嘛,不知道未来的出路。”

  上了车,是另一种人生。“公益朋友给我们看《劳动法》的小册子。女工们在一起聊天,一起分担工作中的不如意,互相安慰。我不再是一个人了,感觉很有力量。”

  那时,这名来自河南开封的女工虽然还不知道,她将来会唱歌给几千人听,但是她决定离开工厂,去从事农民工权益的公益普及。工厂打算用升职、涨工资留住她,同厂工作的丈夫也不支持她。“他认为,去做公益根本不可能发财,前景也不好。凭我的能力,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这些我都知道,但我还是要去。”齐丽霞仍没有妥协。后来,丈夫辞去工作,只身回了老家。

  2006年春节前夕,齐丽霞去乡镇开辟公益工作点。那1个月,她整天在外面奔走,直到农历腊月二十七才安定下来,整个人瘦了10来斤。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鞭炮连天,齐丽霞却连煤气都没安上。

  “我一个人在路上走,谁都不认识。过年该置办的东西都没有,饭馆也都关门了,不知道怎么吃饭。”齐丽霞眼眶红了,“跟家人朋友打电话,没说两句就哭。那是最孤单、最难熬的时候。”

  2008年秋,齐丽霞来到北京。

  2010年1月15日,齐丽霞和3名打工姐妹自发组成的民间公益团体成立了,叫“木兰社区活动中心”。这一年,河南开封兰考县的20岁女孩黄鹂(化名)也来到北京打工,正好遇到了齐丽霞。喜欢唱歌的黄鹂,成为了木兰文艺队里年龄最小的“木兰花”。

  “我们有情感,也有梦想,为什么没有一首歌是唱我们的?为什么没人唱我们的心声?”一个打工姐妹的发问,开启了《木兰花开》这首歌的创作。

  说干就干。作词的虽都是外行,但每个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打工姐妹却一下迸发了“创作激情”:“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追求梦想”、“团结”……零散的词、句子逐渐拼凑,179个字的歌词,写了两个月。

  唯一一名学过乐理知识的幼儿园老师,成了她们的“作曲家”。“我们看不懂五线谱,是那个老师一句一句教,我们跟着唱。”半个月的时间,齐丽霞她们学会了这首歌。

  “花木兰”们的嗓子没经过声乐训练,却很洪亮,能把人唱下眼泪来。没有音响,她们就伴着吉他唱。“我们不在乎歌的专业水平,我们只是唱出心声。”

  但开心的日子不长。拆迁和房租上涨,一次次赶着这些“花木兰”漂泊。

  从她们的眼泪里,诞生了第一句歌词:“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

  这就是她们第一首自创歌曲《木兰花开》的开头。

  “馒头大餐”吃出的工地演唱会

  “我们有馒头大餐招待大家!”这是饭前齐丽霞总喜欢说的话。

  第一年,“花木兰”的一天三顿都是馒头咸菜。“腌好的咸菜,我都觉得太贵。我们买那种大头菜,回来一切,再随便一拌,就可以下饭。”

  她们第一次演出,是在大风挟着黄土的建筑工地,唱给劳累的工人听。2012年元旦,她们的“跨年演唱会”也是在京郊的建筑工地。那天,北京的最高气温才2℃。现场只有一盏照明灯,没有追光、没有舞美,麦克风也时好时坏。但是,“上千工友在台下看着我们”。工人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坐在零散的建筑材料上,有的站着。

  姐妹们在台上冻得直哆嗦,挽着手唱起《木兰花开》,台下的大男人们自发打起了拍子。1000多人的拍手声,拍“碎”了寒冷的空气。最后一句“木兰花开遍地香”重复4遍,工人们甚至会跟着一起唱。“大家唱得很响亮,我们也唱得格外有劲。”

  来自辽宁的余晓梅唱着唱着,眼里就噙满了泪水。她2000年从辽宁来到北京时,在电灯厂工作了3个月,一分钱都没拿到。后来到了一家荧光棒工厂,车间关门,她又失去了工作。她现在是一名普通家政工,擦洗过百家地,没有哪家人知道她爱唱歌。这一首歌,她唱得辛酸,也唱出坚强。

  她们排演了舞蹈《疯狂清洁工》。几个清洁女工拿着扫帚、抹布、拖把,随着音乐响起,便兴奋地跳舞。在建筑工地,她们就改演《疯狂建筑工》,道具就是现场的铁锹、铲子。

  她们还编了话剧《再也不能这样活》。剧情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中已有几个女孩,父亲坚持要个男孩,母亲不同意。最终,母亲带着长女外出打工,开了一个早点铺。大家忙忙碌碌,生活反而重新快乐了。

  她们多数已为人母,时常带着孩子排练,被戏称为“大小木兰集体出动”。齐丽霞的女儿也会唱《木兰花开》,“没有特地教过,听的次数多了,她就会了。”

  “木兰”的歌声也改变了她们自己。

  来自内蒙古赤峰农村的胥红佳,经历过不幸的婚姻。2006年,她只身一人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她做过保安、保洁员,甚至还自己开过烧烤店。目前,她刚辞掉上一份工作,暂时“在家歇着”。她喜欢唱歌跳舞,孩子也参加了“木兰”的儿童节目。“我整个人改变了很多,以前很烦躁,现在生活得开心多了。”

  她们有装修工、家政工、超市营业员

  2012年4月初,齐丽霞突然接到了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导演的电话,邀请她们参加海选。

  “木兰”们又惊又喜,2012年4月底,从来没旅游过的打工妹们来到了杭州。决赛的舞台上,每个人都“紧张兮兮”,齐丽霞握着话筒的手一直在抖。

  “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在茫茫人海中奔波忙碌,挥洒着我们的青春和汗水。我们走到一起聚成小小的力量,经过烈日酷暑,走过严冬寒霜。我们平凡,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平凡,把家庭和社会担当。虽然磨难重重但依旧欢笑,虽然历尽艰辛但依旧坚强。来吧!朋友!让她陪我们成长。关爱互动,幸福而温暖。来吧!朋友!让她陪我们成长。独立平等,前路一起闯。木兰花开遍地香……”

  这首唱过无数遍的歌,她们还是唱哭了。

  在《中国梦想秀》的聚光灯照射下,坚强的四川打工妹何文琼哭了。她2001年从农村来到北京,做过保洁、超市售货员、家政工,还卖过水果。最初,丈夫不太同意她加入“木兰”唱歌,但她为了方便木兰文艺队排练、演出,坚持去做了小时工。“

  在“梦想8分钟”上,有木兰文艺队的镜头。屏幕上,齐丽霞留下了她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梦是我们自己的,梦还在,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

  她们的梦想很简单,希望在北京不再频繁搬家,希望能有两间稳定的活动室。

  木兰文艺队现有姐妹11个,有装修工、家政工、超市营业员等。她们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有近30次,北京的高校、文化馆、世界妇女论坛,都留下了她们的歌声。

  现在的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有150平方米左右,外表虽简陋,里面却另有一番天地。2000多册图书环绕着3面墙壁,包括励志类、文学类、语言类、儿童类等。独立的一间房作为“木兰义卖店”,里面挂着各方募集来的衣物。此外,她们还为打工家庭的孩子开设了兴趣小组、“一对一课辅”、冬夏令营等。

  她们的团体取名“木兰”,源于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在那样一个时代,花木兰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诠释了‘女子哪里不如男’的道理。这样的两性平等观也是我们追求的。打工姐妹奔波在外,依靠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齐丽霞说。


相关内容

  • 行业协会2016年会文艺演出主持词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海阳市针织毛衫行业协会XX年会! 今天是一个幸福的日子,我们心脉相连,献计献策,共同期盼海阳针织毛衫产业XX年的辉煌! 风雨送春归海阳,飞雪迎春到雷乡,任凭国际金融危机极寒百丈冰,朝阳的海阳毛 ...

  • 生态课堂小故事--王丽霞
  • 践行品德教育生活化 发展开放性生态课堂 --王丽霞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品德课程,在任教过程中,有一段教学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家人的故事"内容时,教学活动安排是介绍自己的家人,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但是一些孩子的发言让我吃惊.某学生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

  • 同名,不同姓
  • 本期来找茬,还是找名字的"茬儿". 2011年12月上半月版杂志,第29页,<霸王枪>一文中写道"'哈挑滑车'毕春航惊喜地叫了出声,'挑滑车的张宠". 张宠,这是何许人也?熟悉<说岳全传>.了解"挑滑车"故事的读者不 ...

  • 花开总有时706
  • 花 开 总 有 时 --动画片<花木兰>观后感 706班 王玉珏 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花木兰的孝道,也不是她在战场上的机智勇敢,而是木兰父亲对木兰说的一席话. 当木兰相亲屡屡失败后,情绪十分低落.父亲在花园里见到回家的木兰说:"今年的花开得真茂盛 ...

  • 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演讲稿
  • 我叫曹际芹. 说实话,站在这高高的讲台上,我非常地紧张和不安! 为什么? 因为我做的还很不够,取得的一点成绩也是刚刚起步. 但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创业的酸甜苦辣,我感到十分高兴,更感到万分的荣幸! 我报告的题目是<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我原本在县印刷厂工作 ...

  • 三十二位诗家同韵唱和[西江月·蜡梅]共贺新春
  • 蜡梅,又名寒客,每于百花凋零之隆冬季绽蕾溢香,斗寒傲霜,清芬怡人,给人以美以希望以启迪.丙申冬,魏艳鸣首唱<西江月 · 蜡梅>,石英华.张彦.姚树元.王庆农.谢孝宠.杨红珍.潘仁奇.陈慧云.倪慧.毛晓玉.薄松涛.严立青.严金海.尚爱民.马菁慧.冯俊.王亚兴.杜丽霞.王通.陈良.钱存德.王 ...

  • 撑起工作"半边天"
  • 撑起工作"半边天" 贾璐 中国财经报网 2015-03-07 08:54:52 在财政部国库司有这样一个处,7人中有5人是女同志,女同志在人数上超过了"半边天". 他们核算着全国最大的会计数字,他们保障着中央财政资金的安全.全处每年需审核大约19万页纸质原始单 ...

  • 物业公司保安员2012年工作总结
  • x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在这里先给各位领导,同事拜过早年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我虽是一名普通的保安员,但在我心中,水城小区就是我的家,领导是我的家长。同事是我的兄弟姐妹,小区的事是我自已的事,我要精心守卫我的家,使它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我明白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名保安员“守卫小 ...

  • 2013保安年终总结范文
  • x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在这里先给各位领导,同事拜过早年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我虽是一名普通的保安员,但在我心中,水城小区就是我的家,领导是我的家长.同事是我的兄弟姐妹,小区的事是我自已的事,我要精心守卫我的家,使它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我明白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名保安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