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简介

生平

1、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平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生于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 ,一度离鲁至齐 ,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和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3、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生平

1、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平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生于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 ,一度离鲁至齐 ,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和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3、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相关内容

  • 一起来看看小学阶段[古代文学]包含哪些内容?
  •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如何了解并学习好这些古代文学知识呢? 首先读一读下方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其次 ...

  • 人教历史七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02
  •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 ...

  • 中国古代隐士生平简介大全
  • 中国古代隐士众多,有的是真的归隐,有的却是沽名钓誉,其中,最有名的主要以下这些人:1 许由.巢父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 ...

  • 孔村小学校园文化简介
  • 孔村小学校园文化简介 曲阜市姚村镇孔村小学 二〇一五年一月 孔村小学校园文化简介 一.整体构思 1.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为指针,我校结合学校教育特点,我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着力打造以"少年强·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2.弘扬奋斗精 ...

  •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樊营完小 朱儒存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 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

  • 2014江苏南京最新导游词夫子庙AB
  • 夫子庙 [景点概况]1分30秒 1.秦淮河简介2.夫子庙景区特色及历史沿革3.5A级景区等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秦淮河畔夫子庙游览. 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叫龙藏浦,相传是秦始皇开凿,又称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亲河,起源于溧水的东庐山和句容的宝华山.秦淮河在南京城东分成两支,一支从通济门外 ...

  • 传统文化备课
  •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1<论语>八则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 ...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诸子百家(识记层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层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

  • 第五节 孟子的哲学
  • 第五节 孟子的哲学 一.生平简介早孤,孟母三迁.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 孟子有仕而不受禄的传说.对此,在<公孙丑>中记载: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