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 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 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 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 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 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 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 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 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 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 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 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 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 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 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 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 皿。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 议学生先 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 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 、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 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 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和细菌真菌的菌丝,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征和菌丝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合作意识等。 (三)情感目标:
1.形成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观念,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 2.探究实验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细菌和真菌啥样? 怎样才能看到细菌和真菌呢?——引出群落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存在,了解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菌落来研究细菌真菌。 互动1 观察菌落
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
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 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 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
小结: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互动2
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去培养细菌和真菌?适当的时候可以提示:如何来养鱼,如何去种花呢? 引导学生达成共识,培养基是培养细菌和真菌所必须的。接下来,以农民如何防止杂草和农作物抢夺养料为例启发学生,培养基在使用之前是需要灭菌的。接下来,教师讲解 怎样配制培养基?什么是接种?(类比种子种到地里) 互动3
带领学生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地点去调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同时不能忽视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对照组,和进行重复实验,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回忆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
问: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洗手?洗过的手和没有洗过的手上的细菌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细菌和真菌在哪种环境中最适宜? 3.确定问题和假设
假设: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4.制定探究计划。
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 5.实施探究计划
6.引导各小组得出结论。
(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教学反思:
由于时间关系,培养基的配制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只能由教师提供;也由于时间短,学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无法当场观察到细菌菌落的形态,导致在总结细菌的分布和细菌的生存条件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些现象:吃剩的馒头长出黑色的毛,水果容易腐烂,隔夜的菜有股馊味等。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了解有多少啊?比如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呢?细菌和真菌在哪里啊?我们是如何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啊?(学生发言)老师: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板书:菌落的概念) 互动1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培养细菌和真菌要用到什么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土壤”) 2.怎样配制培养基? 3.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互动2
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
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细菌的菌落较小,呈白色。)
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有的光滑黏稠,有的粗糙干燥。)
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真菌的菌落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霉菌的菌落往往较大,常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小结:
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互动3 探究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探究实验
要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存在的实验,请你帮助设计完成。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等。
1. 2.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作出假设: 。
3. 制定计划并实施:
1号培养皿处理方法: 。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② 将两个培养皿放在 。
o
1.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 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 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 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 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 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 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 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 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 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 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 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 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 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 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 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 皿。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 议学生先 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 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 、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 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 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和细菌真菌的菌丝,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征和菌丝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合作意识等。 (三)情感目标:
1.形成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观念,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 2.探究实验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细菌和真菌啥样? 怎样才能看到细菌和真菌呢?——引出群落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存在,了解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菌落来研究细菌真菌。 互动1 观察菌落
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
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 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 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
小结: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互动2
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去培养细菌和真菌?适当的时候可以提示:如何来养鱼,如何去种花呢? 引导学生达成共识,培养基是培养细菌和真菌所必须的。接下来,以农民如何防止杂草和农作物抢夺养料为例启发学生,培养基在使用之前是需要灭菌的。接下来,教师讲解 怎样配制培养基?什么是接种?(类比种子种到地里) 互动3
带领学生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地点去调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同时不能忽视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对照组,和进行重复实验,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回忆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
问: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洗手?洗过的手和没有洗过的手上的细菌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细菌和真菌在哪种环境中最适宜? 3.确定问题和假设
假设: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4.制定探究计划。
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 5.实施探究计划
6.引导各小组得出结论。
(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教学反思:
由于时间关系,培养基的配制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只能由教师提供;也由于时间短,学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无法当场观察到细菌菌落的形态,导致在总结细菌的分布和细菌的生存条件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些现象:吃剩的馒头长出黑色的毛,水果容易腐烂,隔夜的菜有股馊味等。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了解有多少啊?比如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呢?细菌和真菌在哪里啊?我们是如何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啊?(学生发言)老师: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板书:菌落的概念) 互动1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培养细菌和真菌要用到什么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土壤”) 2.怎样配制培养基? 3.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互动2
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
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细菌的菌落较小,呈白色。)
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有的光滑黏稠,有的粗糙干燥。)
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真菌的菌落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霉菌的菌落往往较大,常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小结:
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互动3 探究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探究实验
要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存在的实验,请你帮助设计完成。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等。
1. 2.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作出假设: 。
3. 制定计划并实施:
1号培养皿处理方法: 。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② 将两个培养皿放在 。
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