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2012年2月3日上午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审美到审善
江 岳
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试以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喝彩。《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维妙维肖的表演中, 博得了一阵阵笑声。但这笑声与其说是喜剧的不如说是悲剧的。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 “愚乐”状态。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严重道德滑坡状况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用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盲人骑瞎马”的善的迷失,这有警示意义。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 、“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民生国计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被一点点吞噬,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道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 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 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 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的营养的基础上, 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 才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 达到新的超越, 造就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 “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得以螺旋式上升。
(选自2011年09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审美”与“审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发展为“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
B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人们也熟知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不是真知,因此当下文学中的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C .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侧重审美自律与侧重善的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D .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以审善为中心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才能克服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
2.下列对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段作者肯定了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获得的应有地位,但同时严正指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语境下,善被边缘化了,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B .第二段有古及今,确立了“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以《不差钱》为例深入剖析,第四段扩大论证,直指当下善迷失之严重,令人警醒。
C .第五段站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高度,审视了近几年文学争论的片面化怪圈,指出“适度”总是以“过度”为代价,才能达到辩证的整合,使文学发展得以螺旋式上升。
D .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论证结构,通过对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总结出了文学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植根于人性深处,关注着人何以成为人这一根本问题,文学是人学,也就不能不受善的制约。
B .在新的历史阶梯上,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的标准,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那些走红的作品说“不”。
C .文学发展的新一轮否定之否定,就好比捡小孩子时不能将倒掉的脏水一道捡回,或者当初就应该看好孩子,只倒脏水。
D .唐诗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既注重文学自身之美,又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祖雍,吴丞相。父穆,宜都太守。荣机神朗悟,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例拜为郎中,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会赵王伦诛淮南王允,收允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荣平心处当,多所全宥。及伦篡位,伦子虔为大将军,以荣为长史。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
齐王冏召为大司马主簿。冏擅权骄恣,荣惧及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以情告友人长乐冯熊。熊谓冏长史葛旟曰:“以顾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旟曰:“荣江南望士,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熊曰:“可转为中书侍郎,荣不失清显,而府更收实才。”旟然之,白冏,以为中书侍郎。在职不复饮酒。人或问之曰:“何前醉而后醒邪?”荣惧罪,乃复更饮。与州里杨
彦明书曰:“吾为齐王主簿,恆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及旟诛,荣以讨葛旟功,封喜兴伯,转太子中庶子。
时南土之士未尽才用,荣又言:“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书奏,皆纳之。
六年,卒官。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依齐王功臣格。
由是赠荣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元。及帝为晋王,追封为公,开国,食邑。 荣素好琴,及卒,家人常臵琴于灵座。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因又恸哭,不吊丧主而去。子毗嗣,官至散骑侍郎。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伦败,荣被执,将诛 执:逮捕
B .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 殷:繁多
C .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 易:掉换
D .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 表:表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例拜为郎中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以情告友人长乐冯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且居职日浅 且相如素贱人
D .家人常置琴于灵座 当其欣于所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顾荣是吴国人,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一家三代都曾做吴国官员,后来他又入齐做官。
B .顾荣在审判淮南王司马允被俘的僚属时,能够公正地判罪,最终使得很多人得到赦免。
C .顾荣任大司马主簿时司马冏骄横会引来杀身之祸,便托冯熊转告葛旟,最终葛禀告冏。
D .顾荣认为当时南方的土人没有完全得到任用,于是向皇帝上书举荐人才,皇帝都采纳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译文:
(2)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雨夜眠【注】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8.结合全诗分析老翁“安闲”的特点。(4分)
9.诗末“霜叶满阶红”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见贤思齐焉, 。 (《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依依墟里烟。 (王勃《滕王阁序》)
(5)青冥浩荡不见底,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有志与力,而又不懈以,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小楫轻舟,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犁耙是农耕的一种符号
孙本召
(1)住在乡下,和植物走得最近。因而,勤劳的庄户人变戏法似的用木料制作了许多精致的农具,以此来丰饶自己的凡间生活。
(2)偏僻的墙角里,独具内涵。这里没有什么风景,但足可以浏览到历史的影像,这是一种尘封起来的某种香醇的记忆,老酒一般。细数每家的院落,悬挂的弯镰,突兀的铁叉,蜗居的油篓,半蹲的木犁,倒竖的齿耙……各种农具应有尽有,这里,就是一个小型的农具展览馆。
(3)农具的舞台在田野,这无边的剧场,终年活跃着一支知冷知热的乡村文艺兵。高矮不一,胖瘦不一,但责任相同,思想一致。这种演出,也是有时段的,地域的。我的故乡在淮河流域,这里是一碧千里的平原,祖辈的脚呀,根呀,命呀,名呀,都扎根于黑黝黝的土壤中。一季丰收,一年希望,一代成长……
(4)天还未亮,露水醒了,两三颗星星也醒了,我还睡着,父亲的咳嗽开始了,接着是一阵窸窸窣窣。那是父亲牵着我家的那头母牛“秀秀”去饮水了。父亲的体贴从昨夜就开始了。牛槽里的麦麸还散发着清淡的芳香,夜间,添加的细碎的草茎也无影无踪了。播种的季节,讲究的是墒情,尤其是秋季,种植麦子的档期,水稻田的土壤潮湿沾粘,犁耙起来更要全力以赴。一天的犁耙是一场硬仗,秀秀和父亲不约而同地备战着。
(5)骄阳下,父亲古铜色的脸,浸润的衣衫,沙哑的吆喝,弯曲的脊背,低眉的秀秀,木制的套辕,紧绷的缰绳,锃亮的犁铧,组成了一幅远古的岩画。
(6)土地是农人的第二个女人。一块好地就是一个好女人。“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土地是农人的面子。每一季庄稼都是农人的一次新婚。那些在父辈的汗水里,血液中成长起来的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麦子的高雅,水稻的谦逊,玉米的涵养,花生的内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命的长度和庄稼的高度一样,都取决于努力的程度。有的人一辈子走不出村庄,走不出一块地。有的人,把根扎下,随着雁群漂泊,落叶归根,逃不了一辈子耕种的土壤。父亲是第一种人。他把对土地的征服,当做一生最伟大的事业了。
(7)蓝天,白云,旷野,一人、一牛、一犁、一耙的剪影素朴,古典,庄重,诗意。犁铧,强悍地解开土壤的纽扣,大地丰润的肌肤在阳光下铺展,每一行犁开的土块,都叙述着过去的荣耀。风吟、鸟鸣、水欢、茎舞、谷唱……所有的故事都被打开了,温温润润的泥土就迤迤逦逦翻卷过去,草啊,花啊,筋斗似的被藏进土里。翻起来的湿润的泥土光光滑滑,透着光泽,漂亮,新嫩,且释放着泥土特有的馥郁香气,沁人心脾。长长的沟陇,宛如诗人新写的激情诗句。此时,我敲打着键盘,分明感觉到犁铧的温度,听叫父亲甩起的鞭声,还有秀秀“嗷嗷”的清唱。
(8)耙的抚爱总是无微不至的。当耙托着父亲,在诗句上前进的时候,章法、韵律都是讲究的。父亲此时,不是一位粗糙的农民,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师。此时的土地是一块
巨大的画布,父亲用线条来勾画。横的,竖的,斜的,或轻或重,或空白或重复,或间断或继续,都在父亲的把握中。这样的平面几何,父亲的证明,是轻车熟路的。他的耙,是天地下最锋利睿智笔他的思路清晰缜密,最后完成的卷面,字字工整,曲线优美。
(9)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来承接。耕耘,镰是冲锋的先驱;铁叉,是收拾残局的后勤;油篓,是喜悦的储存;犁铧,是既往的承上;齿耙,是开来的启下。这样的一种承上启下,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一个季节对另一个季节的托付,传承,延续。我,十五岁那年,当父亲把温热的长鞭递给我,我右手扶着汗湿的犁把,左手扬起鞭子,“哦哦哦”“驾驾驾”,装模作样地做个真正的农人时,我才发现,任何事情都需要勇气,需要虔诚。直至,现在,我的女儿,那些90后,他们只能在梦中和一些农具相遇了。
(10)土地是一本书。父亲把土地翻开,又合上,合上,又翻开。父亲,乡亲,他们的长年累月,不厌其烦,就是一种对生活的阅读吧。这种阅读,是精细的,是彻底的,是深入的。犁地带有一种开拓的遒劲和阳刚的壮美,而耙地则展现了一种打磨的细腻和婉约的秀美。犁铧揭开的是历史的厚重,齿耙埋藏的是未来的憧憬。这种特殊的承上启下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在淡出历史的剧场,我相信:犁耙作为一个农耕图景符号一直会在乡村的土壤里葳蕤……
(选自2011年5月16日《新华副刊》,有删改)
11.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12.请分析全文最后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1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7)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6分)
14.文章末尾说犁耙“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在淡出历史的剧场”,这种表达流露出作者的些许感伤。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对此感伤的原因。(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 .泥古/拘泥 棠棣/取缔 载歌载舞/怨声载道
B .简陋/露面 威名/偎依 千乘之国/趁人之危
C .创获/重创 行款/行头 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D .剽悍/漂泊 氛围/气愤 亲密无间/间不容发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合肥市警方在前期调研摸排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治安热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旅馆业专项整治行动,开门揖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B .我们搜集的这些海报,涵盖了简洁、插画、繁复、复古等各种风格,它们之所以吸引我们的眼球,是因为它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极佳的表现。
C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时,需要两个航天器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对速度要接近零。这个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则会两败俱伤。
D .淮北市召开“讲党性、守纪律、抢素质、促跨越”作风建设大会以来,部门行动快,氛围营造浓,形式载体多,系列活动开展的绘声绘色。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不是看电视剧,而是看广告里插播电视剧。” , , , , , 。
①有关部门还应抓紧落实新出台的“禁播令”,做到令行禁止,以愉悦的收视体验取信于民。
②然而期待之余,不免也关注这一禁令能否取得实效
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光说不练”、有禁无罚,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问责条款 ④从以往看,曾经出台过“禁播令”。但打开电视就会发现,其执行情况难如人意 ⑤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广告违规播出愈演愈烈,广告喧宾夺主、浪费时间、影响情绪 ⑥观众对此意见很大。广告“禁播令”的出台,切中时弊,符合民意,因而受到力挺
A .⑥②⑤①③④ B .⑥②⑤④③① C .⑤⑥④②③① D .⑤⑥②④③①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据介绍,为了解决旅客尤其是农民工朋友因没有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而买不上火车票情况,合肥火车站与公安部门联合设立了临时身份证制证处,此举大大方便了旅客乘车。
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是指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医疗救治和临时安臵等救助保护的支出,来源包括各级财政部分安排的专项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及其他渠道筹集。
③武平在情况发布会上表示,当天凌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的首次交会对接,是在地球没有太阳光照射时进行的,下一次会考虑在有阳光的情况下进行交会对接。
④陈德铭特别指出,商务部在全年工作中着力开展了一些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包括以规划编制为抓手,谋划商务长远发展,筹办纪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活动等。
⑤2012年,教育部选取北京、江西等10个省份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此次监测内容为小学、初中学生英语、体育与健康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学生英语、体育与健康质量状况所组成。
19.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出蚌埠市成人高考的三点变化,每条不超过20字。(6分)
蚌埠新闻网讯(记者陈春怡)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市成人高考却人气不减。据介绍,自2009年起,
我市成人高考报名确认人数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增长3%、13.48%和19.45%。
市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往年相比,2011年的成人高考有三点明显变化。首先,专升本的考生进入考场时不再要求携带专科毕业证,但入学时必须交验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否则取消入学资格。2011年的成人高考放宽了医学门类专业的报考条件,不再硬性规定凭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报名。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人员,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成人高校专升本。
(1)
(2)
(3)
20.阅读下面的漫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个字。(5分)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长在埃塞俄比亚山区里的印答花和简安花,在距离很近时,彼此争着吸收根部有限的水资源。印答花有着发达而敏感的根系,当它感觉到简安花在争水分时,便本能地疯狂摄取任何一点水分,导致简安花缺少水分而逐渐枯黄。然而,印答花因为水量充足而疯长,花朵硕大,枝茎嫩脆,很容易在山区巨大的晚风中折断。而此时,坚强十足的简安花则有了吸收水分的机会,渐渐复活并迅速开花结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原文中说“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是“可能”而非“必将”。)
2.C (A. “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错,“善的迷失”只是当下的一种文学现状,并非行为主体,并且作者只是提到了文学“审美”与“审善”的并重的可能性。此外,“善被边缘化了”一句中的“似乎”二字不可缺。B. “中心论点”的表述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第一段的末句。D. “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错,原文只是以《不差钱》为例进行了论证分析,文中并无此论断。)
3.D (A. “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错,原文只是说是“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一环”,并没有“最”这一限制。B. 表述太绝对,“那些走红的作品”并非全是不善的。C. 文中所说的“捡小孩子时”与“脏水”的比喻是指“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的情况,不是“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且没有相对应的必然逻辑推理。)
4.D (表:表彰)
5.C (C 均为副词,况且。A. 动词,担任/介词,对、向;B. 介词,将、把/连词,来;
D. 介词,在/介词,对)
6.C (“托冯熊转告葛旟”的说法不能从原文找到依据。)
7.(1)(顾荣)常放纵自己开怀畅饮,对友人张翰说:“只有酒可以(使人)忘记忧愁,只是对发病无可奈何。”(“恒、纵、惟、无如„„何”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5分。)
(2)吴郡张翰哭得很悲痛,一会儿上床弹了几曲琴,抚琴而叹道:“顾彦兄还能欣赏到这些曲调吗?”(“恸、既而、鼓、复”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5分。)
8.①“卧迟”写老翁闲坐闭目养神,不希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说明他具有闲淡的情怀;②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并不急于起床,体现老翁的闲散;③树叶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打落,
令人深有感触,“老翁”却“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9.反衬、衬托的手法(1分),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艳艳的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3分)。(从其他角度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10.(见不贤二内自省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其彭殇为妄作 (4)暧暧远人村 (5)日月照耀金银台 (6)丛菊两开他日泪(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梦入芙蓉浦
11.作者首先描写了庄户人家的农具;接着重点描写了父亲在田间辛苦劳作的场面;接着指出犁耙在农村的深远意义;最后提出犁耙作为一个农耕图景符号的传承理想。(每点1分,四点5分,可酌情给分)
12.①犁耙是农耕的重要工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犁耙像是这大地上的符号,诠释着农耕的 (2分)②犁耙代表的牛耕时代渐渐地在淡出历史的剧场,犁耙作为牛耕时代的标志,将像符号一样镌刻在史书上。(2分)③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是文章结构严整,收尾圆合。(2分)(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3.运用拟人手法,“强悍”“叙述”把犁耙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犁铧的强大力量。(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用“长长的沟陇”比喻“诗人新写的激情诗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犁铧犁过的土地的壮美。(2分)③炼字,动词使用得生动形象,“解开”“铺展”“打开”“翻卷”极形象地表现出犁铧的强劲。(2分)(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4.①犁耙这些较原始的农具,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2分)②犁耙是祖辈、父辈的重要劳作工具,也是他们开拓历史的见证着。(2分)②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祖辈、父辈们生生不息的耕耘、呵护它,我们也要爱护它。(2分)④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来承接,历史的耕耘需要传承,人们不要忘本,要做好接班人。(2分)(如有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5.C (A 项n ì、d ì、z ài ,B 项lòu、w ēi 、 shèng/ chèn,C 项chu àng / chuāng 、háng/xíng 、yì /ài,D 项piāo、f ēn /fèn 、jiàn /jiān)
16.B (A 开门揖盗: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用于此处不合语境,褒贬不当。B 天马行空: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于空中。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用于此处正确。C 两败俱伤:指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这里
不存在双方斗争的问题。D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用于此处用错了对象,应用“有声有色”。)
17.D (先承接首句,说电视广告违规播出的现象,再说“禁播令”出台,再说人们的担心,然后联系以往的情况,再强调要“令行禁止”。)
18.
19.(1)专升本考生入场时不要求携带专科毕业证。(2)放宽医学门类专业的报考条件。(3)基层服务期满人员可免试读我省成人本科。
(每点2分,应抓住关键词语。)
20.实例:第一幅画的是两扇紧闭的门,不见丝毫缝隙,门的上方是有角有楞的“原则”两个黑体大字,一把铁锁俨然把关。第二幅画了一个人,右手携带写有“私利”的包裹,左手轻轻地掀起“原则”的门帘,同时还狡黠地扭头看,看起来刚正的原则在这里不如一张纸帘,表现了某些原则形同虚设,根本不起作用。
(说明漫画主要内容3分,修辞手法2分,解释漫画寓意1分)
21.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印答花的折断告诉我们,面对竞争,许多人会因为急切而产生扭曲心理,这样往往害了自己。简安花的最终开花则告诉我们,就算我们在竞争中遭遇再大不公,都要坚强地走下去,一定要相信人间自有公道。
立意参考:面对竞争,摆正心态;做事要有节度;勇敢坚持,就会取得胜利;人间自有公道。
201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2012年2月3日上午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审美到审善
江 岳
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试以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喝彩。《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维妙维肖的表演中, 博得了一阵阵笑声。但这笑声与其说是喜剧的不如说是悲剧的。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 “愚乐”状态。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严重道德滑坡状况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用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盲人骑瞎马”的善的迷失,这有警示意义。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 、“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民生国计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被一点点吞噬,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道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 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 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 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的营养的基础上, 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 才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 达到新的超越, 造就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 “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得以螺旋式上升。
(选自2011年09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审美”与“审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发展为“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
B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人们也熟知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不是真知,因此当下文学中的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C .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侧重审美自律与侧重善的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D .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以审善为中心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才能克服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
2.下列对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段作者肯定了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获得的应有地位,但同时严正指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语境下,善被边缘化了,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B .第二段有古及今,确立了“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以《不差钱》为例深入剖析,第四段扩大论证,直指当下善迷失之严重,令人警醒。
C .第五段站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高度,审视了近几年文学争论的片面化怪圈,指出“适度”总是以“过度”为代价,才能达到辩证的整合,使文学发展得以螺旋式上升。
D .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论证结构,通过对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总结出了文学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植根于人性深处,关注着人何以成为人这一根本问题,文学是人学,也就不能不受善的制约。
B .在新的历史阶梯上,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的标准,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那些走红的作品说“不”。
C .文学发展的新一轮否定之否定,就好比捡小孩子时不能将倒掉的脏水一道捡回,或者当初就应该看好孩子,只倒脏水。
D .唐诗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既注重文学自身之美,又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祖雍,吴丞相。父穆,宜都太守。荣机神朗悟,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例拜为郎中,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会赵王伦诛淮南王允,收允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荣平心处当,多所全宥。及伦篡位,伦子虔为大将军,以荣为长史。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
齐王冏召为大司马主簿。冏擅权骄恣,荣惧及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以情告友人长乐冯熊。熊谓冏长史葛旟曰:“以顾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旟曰:“荣江南望士,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熊曰:“可转为中书侍郎,荣不失清显,而府更收实才。”旟然之,白冏,以为中书侍郎。在职不复饮酒。人或问之曰:“何前醉而后醒邪?”荣惧罪,乃复更饮。与州里杨
彦明书曰:“吾为齐王主簿,恆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及旟诛,荣以讨葛旟功,封喜兴伯,转太子中庶子。
时南土之士未尽才用,荣又言:“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书奏,皆纳之。
六年,卒官。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依齐王功臣格。
由是赠荣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元。及帝为晋王,追封为公,开国,食邑。 荣素好琴,及卒,家人常臵琴于灵座。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因又恸哭,不吊丧主而去。子毗嗣,官至散骑侍郎。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伦败,荣被执,将诛 执:逮捕
B .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 殷:繁多
C .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 易:掉换
D .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 表:表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例拜为郎中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以情告友人长乐冯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且居职日浅 且相如素贱人
D .家人常置琴于灵座 当其欣于所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顾荣是吴国人,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一家三代都曾做吴国官员,后来他又入齐做官。
B .顾荣在审判淮南王司马允被俘的僚属时,能够公正地判罪,最终使得很多人得到赦免。
C .顾荣任大司马主簿时司马冏骄横会引来杀身之祸,便托冯熊转告葛旟,最终葛禀告冏。
D .顾荣认为当时南方的土人没有完全得到任用,于是向皇帝上书举荐人才,皇帝都采纳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译文:
(2)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雨夜眠【注】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8.结合全诗分析老翁“安闲”的特点。(4分)
9.诗末“霜叶满阶红”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见贤思齐焉, 。 (《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依依墟里烟。 (王勃《滕王阁序》)
(5)青冥浩荡不见底,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有志与力,而又不懈以,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小楫轻舟,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犁耙是农耕的一种符号
孙本召
(1)住在乡下,和植物走得最近。因而,勤劳的庄户人变戏法似的用木料制作了许多精致的农具,以此来丰饶自己的凡间生活。
(2)偏僻的墙角里,独具内涵。这里没有什么风景,但足可以浏览到历史的影像,这是一种尘封起来的某种香醇的记忆,老酒一般。细数每家的院落,悬挂的弯镰,突兀的铁叉,蜗居的油篓,半蹲的木犁,倒竖的齿耙……各种农具应有尽有,这里,就是一个小型的农具展览馆。
(3)农具的舞台在田野,这无边的剧场,终年活跃着一支知冷知热的乡村文艺兵。高矮不一,胖瘦不一,但责任相同,思想一致。这种演出,也是有时段的,地域的。我的故乡在淮河流域,这里是一碧千里的平原,祖辈的脚呀,根呀,命呀,名呀,都扎根于黑黝黝的土壤中。一季丰收,一年希望,一代成长……
(4)天还未亮,露水醒了,两三颗星星也醒了,我还睡着,父亲的咳嗽开始了,接着是一阵窸窸窣窣。那是父亲牵着我家的那头母牛“秀秀”去饮水了。父亲的体贴从昨夜就开始了。牛槽里的麦麸还散发着清淡的芳香,夜间,添加的细碎的草茎也无影无踪了。播种的季节,讲究的是墒情,尤其是秋季,种植麦子的档期,水稻田的土壤潮湿沾粘,犁耙起来更要全力以赴。一天的犁耙是一场硬仗,秀秀和父亲不约而同地备战着。
(5)骄阳下,父亲古铜色的脸,浸润的衣衫,沙哑的吆喝,弯曲的脊背,低眉的秀秀,木制的套辕,紧绷的缰绳,锃亮的犁铧,组成了一幅远古的岩画。
(6)土地是农人的第二个女人。一块好地就是一个好女人。“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土地是农人的面子。每一季庄稼都是农人的一次新婚。那些在父辈的汗水里,血液中成长起来的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麦子的高雅,水稻的谦逊,玉米的涵养,花生的内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命的长度和庄稼的高度一样,都取决于努力的程度。有的人一辈子走不出村庄,走不出一块地。有的人,把根扎下,随着雁群漂泊,落叶归根,逃不了一辈子耕种的土壤。父亲是第一种人。他把对土地的征服,当做一生最伟大的事业了。
(7)蓝天,白云,旷野,一人、一牛、一犁、一耙的剪影素朴,古典,庄重,诗意。犁铧,强悍地解开土壤的纽扣,大地丰润的肌肤在阳光下铺展,每一行犁开的土块,都叙述着过去的荣耀。风吟、鸟鸣、水欢、茎舞、谷唱……所有的故事都被打开了,温温润润的泥土就迤迤逦逦翻卷过去,草啊,花啊,筋斗似的被藏进土里。翻起来的湿润的泥土光光滑滑,透着光泽,漂亮,新嫩,且释放着泥土特有的馥郁香气,沁人心脾。长长的沟陇,宛如诗人新写的激情诗句。此时,我敲打着键盘,分明感觉到犁铧的温度,听叫父亲甩起的鞭声,还有秀秀“嗷嗷”的清唱。
(8)耙的抚爱总是无微不至的。当耙托着父亲,在诗句上前进的时候,章法、韵律都是讲究的。父亲此时,不是一位粗糙的农民,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师。此时的土地是一块
巨大的画布,父亲用线条来勾画。横的,竖的,斜的,或轻或重,或空白或重复,或间断或继续,都在父亲的把握中。这样的平面几何,父亲的证明,是轻车熟路的。他的耙,是天地下最锋利睿智笔他的思路清晰缜密,最后完成的卷面,字字工整,曲线优美。
(9)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来承接。耕耘,镰是冲锋的先驱;铁叉,是收拾残局的后勤;油篓,是喜悦的储存;犁铧,是既往的承上;齿耙,是开来的启下。这样的一种承上启下,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一个季节对另一个季节的托付,传承,延续。我,十五岁那年,当父亲把温热的长鞭递给我,我右手扶着汗湿的犁把,左手扬起鞭子,“哦哦哦”“驾驾驾”,装模作样地做个真正的农人时,我才发现,任何事情都需要勇气,需要虔诚。直至,现在,我的女儿,那些90后,他们只能在梦中和一些农具相遇了。
(10)土地是一本书。父亲把土地翻开,又合上,合上,又翻开。父亲,乡亲,他们的长年累月,不厌其烦,就是一种对生活的阅读吧。这种阅读,是精细的,是彻底的,是深入的。犁地带有一种开拓的遒劲和阳刚的壮美,而耙地则展现了一种打磨的细腻和婉约的秀美。犁铧揭开的是历史的厚重,齿耙埋藏的是未来的憧憬。这种特殊的承上启下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在淡出历史的剧场,我相信:犁耙作为一个农耕图景符号一直会在乡村的土壤里葳蕤……
(选自2011年5月16日《新华副刊》,有删改)
11.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12.请分析全文最后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1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7)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6分)
14.文章末尾说犁耙“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在淡出历史的剧场”,这种表达流露出作者的些许感伤。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对此感伤的原因。(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 .泥古/拘泥 棠棣/取缔 载歌载舞/怨声载道
B .简陋/露面 威名/偎依 千乘之国/趁人之危
C .创获/重创 行款/行头 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D .剽悍/漂泊 氛围/气愤 亲密无间/间不容发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合肥市警方在前期调研摸排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治安热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旅馆业专项整治行动,开门揖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B .我们搜集的这些海报,涵盖了简洁、插画、繁复、复古等各种风格,它们之所以吸引我们的眼球,是因为它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极佳的表现。
C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时,需要两个航天器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对速度要接近零。这个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则会两败俱伤。
D .淮北市召开“讲党性、守纪律、抢素质、促跨越”作风建设大会以来,部门行动快,氛围营造浓,形式载体多,系列活动开展的绘声绘色。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不是看电视剧,而是看广告里插播电视剧。” , , , , , 。
①有关部门还应抓紧落实新出台的“禁播令”,做到令行禁止,以愉悦的收视体验取信于民。
②然而期待之余,不免也关注这一禁令能否取得实效
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光说不练”、有禁无罚,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问责条款 ④从以往看,曾经出台过“禁播令”。但打开电视就会发现,其执行情况难如人意 ⑤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广告违规播出愈演愈烈,广告喧宾夺主、浪费时间、影响情绪 ⑥观众对此意见很大。广告“禁播令”的出台,切中时弊,符合民意,因而受到力挺
A .⑥②⑤①③④ B .⑥②⑤④③① C .⑤⑥④②③① D .⑤⑥②④③①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据介绍,为了解决旅客尤其是农民工朋友因没有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而买不上火车票情况,合肥火车站与公安部门联合设立了临时身份证制证处,此举大大方便了旅客乘车。
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是指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医疗救治和临时安臵等救助保护的支出,来源包括各级财政部分安排的专项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及其他渠道筹集。
③武平在情况发布会上表示,当天凌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的首次交会对接,是在地球没有太阳光照射时进行的,下一次会考虑在有阳光的情况下进行交会对接。
④陈德铭特别指出,商务部在全年工作中着力开展了一些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包括以规划编制为抓手,谋划商务长远发展,筹办纪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活动等。
⑤2012年,教育部选取北京、江西等10个省份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此次监测内容为小学、初中学生英语、体育与健康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学生英语、体育与健康质量状况所组成。
19.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出蚌埠市成人高考的三点变化,每条不超过20字。(6分)
蚌埠新闻网讯(记者陈春怡)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市成人高考却人气不减。据介绍,自2009年起,
我市成人高考报名确认人数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增长3%、13.48%和19.45%。
市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往年相比,2011年的成人高考有三点明显变化。首先,专升本的考生进入考场时不再要求携带专科毕业证,但入学时必须交验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否则取消入学资格。2011年的成人高考放宽了医学门类专业的报考条件,不再硬性规定凭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报名。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人员,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成人高校专升本。
(1)
(2)
(3)
20.阅读下面的漫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个字。(5分)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长在埃塞俄比亚山区里的印答花和简安花,在距离很近时,彼此争着吸收根部有限的水资源。印答花有着发达而敏感的根系,当它感觉到简安花在争水分时,便本能地疯狂摄取任何一点水分,导致简安花缺少水分而逐渐枯黄。然而,印答花因为水量充足而疯长,花朵硕大,枝茎嫩脆,很容易在山区巨大的晚风中折断。而此时,坚强十足的简安花则有了吸收水分的机会,渐渐复活并迅速开花结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原文中说“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是“可能”而非“必将”。)
2.C (A. “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错,“善的迷失”只是当下的一种文学现状,并非行为主体,并且作者只是提到了文学“审美”与“审善”的并重的可能性。此外,“善被边缘化了”一句中的“似乎”二字不可缺。B. “中心论点”的表述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第一段的末句。D. “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错,原文只是以《不差钱》为例进行了论证分析,文中并无此论断。)
3.D (A. “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错,原文只是说是“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一环”,并没有“最”这一限制。B. 表述太绝对,“那些走红的作品”并非全是不善的。C. 文中所说的“捡小孩子时”与“脏水”的比喻是指“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的情况,不是“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且没有相对应的必然逻辑推理。)
4.D (表:表彰)
5.C (C 均为副词,况且。A. 动词,担任/介词,对、向;B. 介词,将、把/连词,来;
D. 介词,在/介词,对)
6.C (“托冯熊转告葛旟”的说法不能从原文找到依据。)
7.(1)(顾荣)常放纵自己开怀畅饮,对友人张翰说:“只有酒可以(使人)忘记忧愁,只是对发病无可奈何。”(“恒、纵、惟、无如„„何”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5分。)
(2)吴郡张翰哭得很悲痛,一会儿上床弹了几曲琴,抚琴而叹道:“顾彦兄还能欣赏到这些曲调吗?”(“恸、既而、鼓、复”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5分。)
8.①“卧迟”写老翁闲坐闭目养神,不希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说明他具有闲淡的情怀;②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并不急于起床,体现老翁的闲散;③树叶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打落,
令人深有感触,“老翁”却“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9.反衬、衬托的手法(1分),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艳艳的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3分)。(从其他角度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10.(见不贤二内自省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其彭殇为妄作 (4)暧暧远人村 (5)日月照耀金银台 (6)丛菊两开他日泪(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梦入芙蓉浦
11.作者首先描写了庄户人家的农具;接着重点描写了父亲在田间辛苦劳作的场面;接着指出犁耙在农村的深远意义;最后提出犁耙作为一个农耕图景符号的传承理想。(每点1分,四点5分,可酌情给分)
12.①犁耙是农耕的重要工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犁耙像是这大地上的符号,诠释着农耕的 (2分)②犁耙代表的牛耕时代渐渐地在淡出历史的剧场,犁耙作为牛耕时代的标志,将像符号一样镌刻在史书上。(2分)③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是文章结构严整,收尾圆合。(2分)(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3.运用拟人手法,“强悍”“叙述”把犁耙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犁铧的强大力量。(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用“长长的沟陇”比喻“诗人新写的激情诗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犁铧犁过的土地的壮美。(2分)③炼字,动词使用得生动形象,“解开”“铺展”“打开”“翻卷”极形象地表现出犁铧的强劲。(2分)(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4.①犁耙这些较原始的农具,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2分)②犁耙是祖辈、父辈的重要劳作工具,也是他们开拓历史的见证着。(2分)②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祖辈、父辈们生生不息的耕耘、呵护它,我们也要爱护它。(2分)④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来承接,历史的耕耘需要传承,人们不要忘本,要做好接班人。(2分)(如有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5.C (A 项n ì、d ì、z ài ,B 项lòu、w ēi 、 shèng/ chèn,C 项chu àng / chuāng 、háng/xíng 、yì /ài,D 项piāo、f ēn /fèn 、jiàn /jiān)
16.B (A 开门揖盗: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用于此处不合语境,褒贬不当。B 天马行空: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于空中。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用于此处正确。C 两败俱伤:指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这里
不存在双方斗争的问题。D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用于此处用错了对象,应用“有声有色”。)
17.D (先承接首句,说电视广告违规播出的现象,再说“禁播令”出台,再说人们的担心,然后联系以往的情况,再强调要“令行禁止”。)
18.
19.(1)专升本考生入场时不要求携带专科毕业证。(2)放宽医学门类专业的报考条件。(3)基层服务期满人员可免试读我省成人本科。
(每点2分,应抓住关键词语。)
20.实例:第一幅画的是两扇紧闭的门,不见丝毫缝隙,门的上方是有角有楞的“原则”两个黑体大字,一把铁锁俨然把关。第二幅画了一个人,右手携带写有“私利”的包裹,左手轻轻地掀起“原则”的门帘,同时还狡黠地扭头看,看起来刚正的原则在这里不如一张纸帘,表现了某些原则形同虚设,根本不起作用。
(说明漫画主要内容3分,修辞手法2分,解释漫画寓意1分)
21.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印答花的折断告诉我们,面对竞争,许多人会因为急切而产生扭曲心理,这样往往害了自己。简安花的最终开花则告诉我们,就算我们在竞争中遭遇再大不公,都要坚强地走下去,一定要相信人间自有公道。
立意参考:面对竞争,摆正心态;做事要有节度;勇敢坚持,就会取得胜利;人间自有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