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斤重,下笔莫匆匆
话题作文仍要认真审题
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取代材料作文成为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固定题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领会材料所含的意蕴,并依据自己提炼的观点来确定作文的主题。这样,既禁锢了考生的思想,犯了主题先行的错误,又基本限制了文体(议论文),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考生表现个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话题作文的出现,无疑是高考作文的一次革命。题型开放,题材广泛,文体自选,形式自由,既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又利于考生张扬个性。正因为如此,话题作文不仅受到广大考生的普遍欢迎,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
但是,伴随话题作文的问世,一种据说是很权威的说法就流行开来,即"淡化审题,淡化立意,淡化文体"。在三个"淡化"的影响下,许多人错误地以为话题作文的要求非常宽泛,无须审题。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相当多的考场作文下笔八百言,离题万里路。有些考场作文至多是在开头或结尾点到话题而已,正所谓贴标签式,用广州通行的说法,叫"穿衣戴帽"。有些考场作文文体不清,四不象。还有些考场作文犯有严重的思想错误,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工农红军又叫共匪,也可以叫赤匪"。出现这些作文,不是话题作文本身的错,而是人们对话题作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不错,话题作文的要求十分宽泛,表现为立意宽泛,选材宽泛,文体宽泛。但这并不等于说话题作文不需要审题。相反,话题作文在审题方面还有些特定的要求。如果不注重这些要求,就会导致作文失败,就会导致高考失败。
那么,话题作文的审题又有些什么要求呢?下面仅以2002年高考作文题为例做个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典范性话题作文命题,它是由四部分组成的:
1.题干,是总体要求。指出作文的答题步骤是先阅读,再作文。
2.材料,叙述了一位登山者援救他人并且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的故事。
3.引言,由材料引出话题"心灵的选择"。
4.注意事项,实际上是五点具体要求。
一般的话题作文,命题都可以切分成题干、材料、引言和注意事项这样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相互区别又互相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命题者的测试意向。因此,做上面这道作文题,对这四个部分的每一部分都要认真审读,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旨,不能只看见"选择"二字。具体说来,可分三步审读:
1.审读材料和话题,确定中心。话题"心灵的选择"包含两个面,一面是"选择",一面是"心灵",所以必须紧扣这两者来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首先要有"选择",没有就会离题万里。当然,引言中已告诉你这种选择可以是你"碰上"的(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你"遇到、见到、听到"的(写别人的故事),可以是"怎样选择的",也可以是"该怎样选择"的。其次,要有"心灵",要写"触动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材料中"登山者" 选择前"犯难了","心灵深处翻江倒海"。那么我们写的选择也应该有心灵的交锋、思想的斗争,应该是深层次的选择。
2.审读注意事项,选定文体。今年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由前些年"文体不限"发展为"文体自选"。变化本身就已表明高考作文愈来愈重视文体的规范,强调写出文体特征。因为自选决不是淡化文体,不讲究文体,而是强调要选定一种文体。有些考生以为"文体自选"就是不那么重视文体,因而文体意识不强,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要使文章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什么是"符合文体要求"。《考纲》要求考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所谓符合文体要求,就是要符合这几种文体在写法体式上的要求,即要让阅卷老师看出你写的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2)明确三种基本文体的不同特征。高考作文考生一般爱写记叙文、议论文和文艺性的散文,个别考生也写戏剧、诗歌甚至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医用处方之类。一般来讲,记叙文使人有所感,通过你所记叙的事,尤其是具体、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打动阅卷老师;议论文使人有所信,通过你的论点和论证让人信服一个道理,即使有记叙,也只是用来举例证明论点;散文则要放得开,收得拢,以线索将材料串坠成篇;其他文体也要符合各自的文体要求,让人一看就知道你选用的是使命文体。像"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如果写"怎样选择的",就该以记叙为主,作到记叙具体,以情动人;如果写"该怎样选择",就该以议论为主,作到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3.综观命题,确定立意,作到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文章的思想观点应积极向上,合乎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即使要在文章中揭露社会问题,也要应该善意的,要看到主流,符合主旋律。要懂得春天来了既有鲜花也有蚊蝇的道理。文章的情感要真切而不虚假,具体而不空泛,自然而不做作。要选好角度,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于细微处见精神。要选好材料,选新材料,不要让人感到你写的全是假话、空话、套话。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居多,观点不新、材料不新的也多,开口爱迪生,闭口爱因斯坦,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怎么打动阅卷老师、怎么能获得理想分数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章的材料不可以是典型的、经典的(爱迪生之类),并不是说所写的内容都必须是社会真实,不许虚构,而是强调文章要贴近生活,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好的文章都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锤炼生活的结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高考作文,尤其是话题作文为我们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情的灵活空间,但它仍然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大而有格,活而不乱。考生们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材料和引言,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以后,才可慎重下笔。千万不可只看"以什么为话题"就匆匆下笔,要知道高考作文是一篇失败,满场皆输。"一字千斤重,下笔莫匆匆"啊!
一字千斤重,下笔莫匆匆
话题作文仍要认真审题
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取代材料作文成为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固定题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领会材料所含的意蕴,并依据自己提炼的观点来确定作文的主题。这样,既禁锢了考生的思想,犯了主题先行的错误,又基本限制了文体(议论文),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考生表现个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话题作文的出现,无疑是高考作文的一次革命。题型开放,题材广泛,文体自选,形式自由,既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又利于考生张扬个性。正因为如此,话题作文不仅受到广大考生的普遍欢迎,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
但是,伴随话题作文的问世,一种据说是很权威的说法就流行开来,即"淡化审题,淡化立意,淡化文体"。在三个"淡化"的影响下,许多人错误地以为话题作文的要求非常宽泛,无须审题。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相当多的考场作文下笔八百言,离题万里路。有些考场作文至多是在开头或结尾点到话题而已,正所谓贴标签式,用广州通行的说法,叫"穿衣戴帽"。有些考场作文文体不清,四不象。还有些考场作文犯有严重的思想错误,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工农红军又叫共匪,也可以叫赤匪"。出现这些作文,不是话题作文本身的错,而是人们对话题作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不错,话题作文的要求十分宽泛,表现为立意宽泛,选材宽泛,文体宽泛。但这并不等于说话题作文不需要审题。相反,话题作文在审题方面还有些特定的要求。如果不注重这些要求,就会导致作文失败,就会导致高考失败。
那么,话题作文的审题又有些什么要求呢?下面仅以2002年高考作文题为例做个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典范性话题作文命题,它是由四部分组成的:
1.题干,是总体要求。指出作文的答题步骤是先阅读,再作文。
2.材料,叙述了一位登山者援救他人并且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的故事。
3.引言,由材料引出话题"心灵的选择"。
4.注意事项,实际上是五点具体要求。
一般的话题作文,命题都可以切分成题干、材料、引言和注意事项这样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相互区别又互相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命题者的测试意向。因此,做上面这道作文题,对这四个部分的每一部分都要认真审读,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旨,不能只看见"选择"二字。具体说来,可分三步审读:
1.审读材料和话题,确定中心。话题"心灵的选择"包含两个面,一面是"选择",一面是"心灵",所以必须紧扣这两者来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首先要有"选择",没有就会离题万里。当然,引言中已告诉你这种选择可以是你"碰上"的(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你"遇到、见到、听到"的(写别人的故事),可以是"怎样选择的",也可以是"该怎样选择"的。其次,要有"心灵",要写"触动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材料中"登山者" 选择前"犯难了","心灵深处翻江倒海"。那么我们写的选择也应该有心灵的交锋、思想的斗争,应该是深层次的选择。
2.审读注意事项,选定文体。今年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由前些年"文体不限"发展为"文体自选"。变化本身就已表明高考作文愈来愈重视文体的规范,强调写出文体特征。因为自选决不是淡化文体,不讲究文体,而是强调要选定一种文体。有些考生以为"文体自选"就是不那么重视文体,因而文体意识不强,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要使文章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什么是"符合文体要求"。《考纲》要求考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所谓符合文体要求,就是要符合这几种文体在写法体式上的要求,即要让阅卷老师看出你写的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2)明确三种基本文体的不同特征。高考作文考生一般爱写记叙文、议论文和文艺性的散文,个别考生也写戏剧、诗歌甚至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医用处方之类。一般来讲,记叙文使人有所感,通过你所记叙的事,尤其是具体、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打动阅卷老师;议论文使人有所信,通过你的论点和论证让人信服一个道理,即使有记叙,也只是用来举例证明论点;散文则要放得开,收得拢,以线索将材料串坠成篇;其他文体也要符合各自的文体要求,让人一看就知道你选用的是使命文体。像"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如果写"怎样选择的",就该以记叙为主,作到记叙具体,以情动人;如果写"该怎样选择",就该以议论为主,作到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3.综观命题,确定立意,作到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文章的思想观点应积极向上,合乎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即使要在文章中揭露社会问题,也要应该善意的,要看到主流,符合主旋律。要懂得春天来了既有鲜花也有蚊蝇的道理。文章的情感要真切而不虚假,具体而不空泛,自然而不做作。要选好角度,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于细微处见精神。要选好材料,选新材料,不要让人感到你写的全是假话、空话、套话。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居多,观点不新、材料不新的也多,开口爱迪生,闭口爱因斯坦,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怎么打动阅卷老师、怎么能获得理想分数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章的材料不可以是典型的、经典的(爱迪生之类),并不是说所写的内容都必须是社会真实,不许虚构,而是强调文章要贴近生活,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好的文章都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锤炼生活的结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高考作文,尤其是话题作文为我们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情的灵活空间,但它仍然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大而有格,活而不乱。考生们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材料和引言,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以后,才可慎重下笔。千万不可只看"以什么为话题"就匆匆下笔,要知道高考作文是一篇失败,满场皆输。"一字千斤重,下笔莫匆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