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
2、掌握词义演变的各种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8课时
一、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
词多义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
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二、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
富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课堂活动解说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
是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
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
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
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一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说明。
(课本60页)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
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三、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
的本义是“兵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
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
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
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
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
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
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
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
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
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
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
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
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
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
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四、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
演变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
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
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
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
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
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
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
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五、布置作业
1、学案作业。
2、课后“小试身手”一、二、三。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义词、同义词之间的异同
2、通过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在讨论中逐步将同义词剥离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能。
教学重点、难点
1、同义词的作用。
2、辨析同义词和恰当使用同义词。
3、在练习中正确掌握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9课时
一、导入
据说一个在学中文的外国人看到“wife”的同义词,几乎要吐血而亡。 “妻子”,简称
作“妻”,别称作“太太”,尊称作“夫人”,
口语作“老婆”,书面上的文言词语作“妻室”、“内助”、“中馈”等,方言作“媳妇(儿)”、
“堂客”、“屋里人”、“屋里的”、“婆娘”、“婆姨”等;
称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作“糟糠之妻”,称掌柜的妻子作“内掌柜的”;
称自己的妻子作“元配”、“原配”、“发妻”;
称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作“继配”、“继室”、“续弦”;
“家小”、“家眷”有时也专指妻子;
妻子还有其他的称呼:“小君”、“细君”、“室人”、“山荆”、“荆妻”、“荆室”、“内当家”、
“家里”、 “内人”、“拙荆”、“孩子他妈/娘”„„
“大老婆”——“正房”
“小老婆”——“偏房”、““妾”,侧室”,书面称作“造室”,古代称作“姬”;
“配偶”一词则专指结婚后男女的任何一方,多用于法律文件。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一种表现,但太多的同义词对学习者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
负担,不要说老外,就是我们学了那么多年汉语,天天讲中国话的人遇到一些同义词的辨析
也会晕头转向找不到北。那么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如何产生的?同义词之间又有怎样的
差异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辩一辩同义词的兄弟姐妹。)
二、阅读课文“课堂活动”:一双眼睛百种“看”法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认识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
在汉语里,关于“看”的词语非常多。请大家翻开课本64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种不同
的看法。)
[3分钟看课文]
(课文中把这些词语分成了四个大类,而在65页的下面又分了许多个小组,你能说出
这些小组的特点吗?)
三、课堂活动:让世界充满爱——藏在心中多少“爱”
(用眼来认识世界,而用心来感受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叫做爱,那么你能够写出关于
爱的词语来吗?)
1、写出与爱有关的词语(我们分成两大阵营,看一看究竟哪一个阵营能写出更多关于
爱的词语来)[请学生来写]
2、划分跟爱有关的词语的小类(同学们都写的很好,那么我们也仿照书上的形式来分
一分爱的小类吧)
四、同义词的作用(很多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说写不出丰富多彩的语言,可是大家
看看满黑板的“爱”,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够注重这些同义词的选用,难道还会觉得
自己语言贫乏吗?其实同义词虽然让老外难过得想吐血,但是它的作用也不小。)
1、表义准确、精细。(它使我们的文章在表达时更加准确、精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我们这样站着,雄壮而多情
温柔地呼唤风象召唤姑娘们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2、突出强调,加强语气。(使用同义词也可以加强我们所要表达的语气。)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纪念刘和珍君》
3、避免重复呆板,使语言富于变化美。(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写作时想表达相似的意思,
如果用相同的词显得呆板,那么用同义词,就会让语言富有变化的美感。)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
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
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
五、同义词不可误用(但是不要以为反正是同义词就随便挑一个就能用了,世上没有两
片相同的叶子,同义词也是有差别的,如果误用了同义词,会让语句变的很别扭。)
例:听说您奶奶前两天一命呜呼了„„
他坦白我别忘了把东西交给她。
原来您是徐博士的犬子,见到您真是荣幸。
六、同义词辨析及运用(所以在同义词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仔细的辨析,恰当的
选用,一般我们辨析同义词会从这样三个大方面入手)
一)、词义方面
1、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
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2、词义轻重的不同
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二)、用法方面
1、适用对象不同
如“严厉”与“严格”,“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严格“常
与”遵守、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
2、词类和功能不同
如“发现”与“发觉”,发现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而“发觉”往往只做动词
3、搭配关系不同
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
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三)、色彩风格有差异
1、感情色彩不同
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语体风格不同
\"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
七、应用---理解
比较下列几组同义词,想一想他们是属于哪一类不同
• 边疆---边境 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
• 轻视---蔑视 词义轻重的不同
• 交换---交流 搭配关系不同
• 成果---结果---后果 感情色彩不同
• 父亲---爸爸 语体风格不同
• 芳龄---年龄 适用对象不同
• 加剧---急剧 词类和功能不同
八、特别说明:
1、正确理解词义是辨析的基础。
2、要充分分析句子的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化装 化妆)
分析:
1)理解词义:“化装”指改换装束,“化妆”指美化妆容。
2)结合语境: ①目的是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
②“珠光宝气”指装束上的变化
故选“化装”。
九、高考链接
1、我们需要储备 的粮食,以度过这一非常时期。(充足 充分) 分析:“充分的粮食”属搭配不当,应选“充足”。
2、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 成了鳍状。 (蜕化 退化) 分析:“退化”是形体上的变化;“蜕化”指本质上的变化,多指人的腐化堕落,是贬义
词。选“退化”。
3、这次“三讲”活动,群众反映李华为官不 ,反而被提拔,意见很大。(廉政 廉
正)
分析:“廉政 ”是名词,不能与原句中“不”直接构成偏正关系;“廉正”是形容词,
廉洁正直,形容品质。符合句意。
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有实力 国际奥赛金牌。(获得 染指) 分析:“染指”,分取非分的利益,含贬义,应选“获得”。
5、经过世代的筛选, 至今的可供食用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
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流传 留传)
分析:“流传”,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留传”,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考虑语境,应
选“留传”。
6、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
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
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
深刻的 。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分析:选B[流逝:时间悄悄逝去;流泻:指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闪烁:光亮
晃动不定,忽明忽暗;闪耀,有耀眼之意。启发,有开导其心引起联想之意;启示,有使之有所领悟之意,当用后者。]
7、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优秀作品,( )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 )大自然和人生的多
姿多彩,还可以激发( )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选用能力。具体的语言环境是“阅读优秀作品”。正确
答案为A。第一空,如果不看下文,似乎都可以,但联系下文的“感受”来看,必须选“品味”,即仔细体会;“品评”是评论高下,与下文不合。第二空,“体味”是仔细体会的意思,符合阅读优秀作品这个语境;“体验”指亲身经历,与语境不合。第三空,“珍爱”,重视爱护,重在“爱护”,与“自然”搭配合理;“珍惜”,珍重爱惜,不合语境。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2)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3)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治假贩假 暴利的犯罪行为。
A、审定 许诺 谋取 B、审订 承诺 谋取 C、审订 许诺 牟取 D、审定 承诺 牟取
【解析】此题考查运用近义词的能力,正确答案为D项。命题体现了“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不偏不怪,但这些又是容易出错的。“审定”意为“审查决定”,“审
订”意为“审查修改”,(1)句中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问题,只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了,所以用“审定”,B、C两项可以排除。“许诺”、“承诺”都有“应允、答应、应承”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前者轻后者重,(2)句中“郑重立下誓言”,应该用“承诺”。“谋取”指通过谋划取得,“牟取”侧重在指通过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此句用“牟取”符合上下文语言环境。
十、课堂小结(总之,辨析同义词既需要我们平时有丰富的积累也要求我们注意从语境去认真分析选用词语,当然也要注重掌握一定的方法,让我们再一起记一遍同义词辨析的要领)
范围有大小 词义有轻重 对象有区别 词类有差异 搭配有不同 色彩有褒贬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10课时
一、引子讲解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活动讲解
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三、知识链接
(一)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 (1)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2)意义的整体性。 (3)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 (4)形成的历史性。 (5)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
4、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 守株待免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 歧路亡羊 顿开茅塞 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荒谬绝伦
动宾补关系 例如: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连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化险为夷
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进一步揭示惯用语的特点,下面把惯用语分别与成语、谚语作个比较。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 语 惯用语 成 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当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趋炎附势 抱粗腿 夸夸其谈 耍嘴皮儿
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
(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
四、成语使用技巧
1、理解成语意义
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但要注意,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解释。例如“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作“消除”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打击或承受压力,“冲”是“要冲”的意思。“刊”“冲”都不能用现代常用义来解释,这类“望文生义”,往往出错的成语正是我们积累的一个重点。有的成语由于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加起来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寓言,猴子叫猫给它取出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吃着,还烧掉了脚上的毛。比喻冒危险为别人出力,吃了苦头,但自己一无所得。有的成语的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望其项背”,表面意义是指望得见人的脖子和脊背,实际意义是指“比得上”,且多用于否定句式。
2、辨析褒贬色彩
有些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类同义成语,有的是程度深浅不同,如“得陇望蜀”与“得寸进尺”,共同的意思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深。有的是适用对象不一样,如“遍体鳞伤”与“体无完肤”,都形容伤得很重,但前者只能用于人,后者却可以用于人或抽象的理论。有的是语法功能各异,如“前车可鉴”与“前车之鉴”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结构,在句中作分句或谓语,后者是偏正短语,一般作宾语、主语。有的是褒贬色彩有别,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都表示细到极点,但后
者带贬义。褒贬色彩看似简单易辨,其实情况有些复杂,有些成语尽管褒贬色彩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如“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都表示自己做了害自己的事情,都带贬义,但“开门揖盗”更带一些傻气。
有些成语可褒可贬,例如:A“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了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明显含褒义) B徐世昌苦心孤诣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含有讽刺、挖苦义)
这类褒贬义都含有但容易误用的常见成语还有: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标新立异、顶礼膜拜、放浪形骸、高视阔步、卷土重来、明哲保身、推波助澜,等等,应多加注意。
此外,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有临时性的新变化。比如,“咬文嚼字”,一般指过分地斟酌词句,含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里,贬词褒用,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把握多义现象
成语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出现新义,这就使一部分成语有不止一个的意义。多义成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义被后起义代替,本义基本上弃置不用,如“闭门造车”,本义是按照同一方法做出的东西自然相同。《中庸》:“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现多指凭主观办事,不管合不合实际。一种是本义和后起义均可使用,如“陈陈相因”,原指“陈粮上不断加陈粮”,又比喻毫无创新地沿袭旧的一套。“他们有成千艘船只贩运各种货物,粮食万舱,陈陈相因,一直发霉腐烂。”用的就是片原义。又如“分道扬镳”可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也可比喻各有造诣、各有途径,不让一方独占地位,在“同样的题材,由于各自运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道扬镳,各显神通”句里,用的是“分道扬镳”的第二项比喻义。
五、布置作业
1、学案作业。
2、课后“小试身手”。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
2、掌握词义演变的各种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8课时
一、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
词多义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
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二、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
富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课堂活动解说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
是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
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
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
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一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说明。
(课本60页)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
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三、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
的本义是“兵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
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
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
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
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
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
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
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
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
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
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
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
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
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
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四、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
演变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
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
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
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
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
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
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
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五、布置作业
1、学案作业。
2、课后“小试身手”一、二、三。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义词、同义词之间的异同
2、通过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在讨论中逐步将同义词剥离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能。
教学重点、难点
1、同义词的作用。
2、辨析同义词和恰当使用同义词。
3、在练习中正确掌握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9课时
一、导入
据说一个在学中文的外国人看到“wife”的同义词,几乎要吐血而亡。 “妻子”,简称
作“妻”,别称作“太太”,尊称作“夫人”,
口语作“老婆”,书面上的文言词语作“妻室”、“内助”、“中馈”等,方言作“媳妇(儿)”、
“堂客”、“屋里人”、“屋里的”、“婆娘”、“婆姨”等;
称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作“糟糠之妻”,称掌柜的妻子作“内掌柜的”;
称自己的妻子作“元配”、“原配”、“发妻”;
称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作“继配”、“继室”、“续弦”;
“家小”、“家眷”有时也专指妻子;
妻子还有其他的称呼:“小君”、“细君”、“室人”、“山荆”、“荆妻”、“荆室”、“内当家”、
“家里”、 “内人”、“拙荆”、“孩子他妈/娘”„„
“大老婆”——“正房”
“小老婆”——“偏房”、““妾”,侧室”,书面称作“造室”,古代称作“姬”;
“配偶”一词则专指结婚后男女的任何一方,多用于法律文件。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一种表现,但太多的同义词对学习者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
负担,不要说老外,就是我们学了那么多年汉语,天天讲中国话的人遇到一些同义词的辨析
也会晕头转向找不到北。那么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如何产生的?同义词之间又有怎样的
差异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辩一辩同义词的兄弟姐妹。)
二、阅读课文“课堂活动”:一双眼睛百种“看”法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认识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
在汉语里,关于“看”的词语非常多。请大家翻开课本64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种不同
的看法。)
[3分钟看课文]
(课文中把这些词语分成了四个大类,而在65页的下面又分了许多个小组,你能说出
这些小组的特点吗?)
三、课堂活动:让世界充满爱——藏在心中多少“爱”
(用眼来认识世界,而用心来感受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叫做爱,那么你能够写出关于
爱的词语来吗?)
1、写出与爱有关的词语(我们分成两大阵营,看一看究竟哪一个阵营能写出更多关于
爱的词语来)[请学生来写]
2、划分跟爱有关的词语的小类(同学们都写的很好,那么我们也仿照书上的形式来分
一分爱的小类吧)
四、同义词的作用(很多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说写不出丰富多彩的语言,可是大家
看看满黑板的“爱”,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够注重这些同义词的选用,难道还会觉得
自己语言贫乏吗?其实同义词虽然让老外难过得想吐血,但是它的作用也不小。)
1、表义准确、精细。(它使我们的文章在表达时更加准确、精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我们这样站着,雄壮而多情
温柔地呼唤风象召唤姑娘们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2、突出强调,加强语气。(使用同义词也可以加强我们所要表达的语气。)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纪念刘和珍君》
3、避免重复呆板,使语言富于变化美。(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写作时想表达相似的意思,
如果用相同的词显得呆板,那么用同义词,就会让语言富有变化的美感。)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
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
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
五、同义词不可误用(但是不要以为反正是同义词就随便挑一个就能用了,世上没有两
片相同的叶子,同义词也是有差别的,如果误用了同义词,会让语句变的很别扭。)
例:听说您奶奶前两天一命呜呼了„„
他坦白我别忘了把东西交给她。
原来您是徐博士的犬子,见到您真是荣幸。
六、同义词辨析及运用(所以在同义词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仔细的辨析,恰当的
选用,一般我们辨析同义词会从这样三个大方面入手)
一)、词义方面
1、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
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2、词义轻重的不同
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二)、用法方面
1、适用对象不同
如“严厉”与“严格”,“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严格“常
与”遵守、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
2、词类和功能不同
如“发现”与“发觉”,发现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而“发觉”往往只做动词
3、搭配关系不同
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
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三)、色彩风格有差异
1、感情色彩不同
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语体风格不同
\"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
七、应用---理解
比较下列几组同义词,想一想他们是属于哪一类不同
• 边疆---边境 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
• 轻视---蔑视 词义轻重的不同
• 交换---交流 搭配关系不同
• 成果---结果---后果 感情色彩不同
• 父亲---爸爸 语体风格不同
• 芳龄---年龄 适用对象不同
• 加剧---急剧 词类和功能不同
八、特别说明:
1、正确理解词义是辨析的基础。
2、要充分分析句子的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化装 化妆)
分析:
1)理解词义:“化装”指改换装束,“化妆”指美化妆容。
2)结合语境: ①目的是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
②“珠光宝气”指装束上的变化
故选“化装”。
九、高考链接
1、我们需要储备 的粮食,以度过这一非常时期。(充足 充分) 分析:“充分的粮食”属搭配不当,应选“充足”。
2、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 成了鳍状。 (蜕化 退化) 分析:“退化”是形体上的变化;“蜕化”指本质上的变化,多指人的腐化堕落,是贬义
词。选“退化”。
3、这次“三讲”活动,群众反映李华为官不 ,反而被提拔,意见很大。(廉政 廉
正)
分析:“廉政 ”是名词,不能与原句中“不”直接构成偏正关系;“廉正”是形容词,
廉洁正直,形容品质。符合句意。
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有实力 国际奥赛金牌。(获得 染指) 分析:“染指”,分取非分的利益,含贬义,应选“获得”。
5、经过世代的筛选, 至今的可供食用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
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流传 留传)
分析:“流传”,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留传”,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考虑语境,应
选“留传”。
6、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
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
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
深刻的 。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分析:选B[流逝:时间悄悄逝去;流泻:指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闪烁:光亮
晃动不定,忽明忽暗;闪耀,有耀眼之意。启发,有开导其心引起联想之意;启示,有使之有所领悟之意,当用后者。]
7、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优秀作品,( )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 )大自然和人生的多
姿多彩,还可以激发( )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选用能力。具体的语言环境是“阅读优秀作品”。正确
答案为A。第一空,如果不看下文,似乎都可以,但联系下文的“感受”来看,必须选“品味”,即仔细体会;“品评”是评论高下,与下文不合。第二空,“体味”是仔细体会的意思,符合阅读优秀作品这个语境;“体验”指亲身经历,与语境不合。第三空,“珍爱”,重视爱护,重在“爱护”,与“自然”搭配合理;“珍惜”,珍重爱惜,不合语境。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2)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3)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治假贩假 暴利的犯罪行为。
A、审定 许诺 谋取 B、审订 承诺 谋取 C、审订 许诺 牟取 D、审定 承诺 牟取
【解析】此题考查运用近义词的能力,正确答案为D项。命题体现了“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不偏不怪,但这些又是容易出错的。“审定”意为“审查决定”,“审
订”意为“审查修改”,(1)句中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问题,只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了,所以用“审定”,B、C两项可以排除。“许诺”、“承诺”都有“应允、答应、应承”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前者轻后者重,(2)句中“郑重立下誓言”,应该用“承诺”。“谋取”指通过谋划取得,“牟取”侧重在指通过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此句用“牟取”符合上下文语言环境。
十、课堂小结(总之,辨析同义词既需要我们平时有丰富的积累也要求我们注意从语境去认真分析选用词语,当然也要注重掌握一定的方法,让我们再一起记一遍同义词辨析的要领)
范围有大小 词义有轻重 对象有区别 词类有差异 搭配有不同 色彩有褒贬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10课时
一、引子讲解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活动讲解
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三、知识链接
(一)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 (1)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2)意义的整体性。 (3)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 (4)形成的历史性。 (5)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
4、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 守株待免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 歧路亡羊 顿开茅塞 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荒谬绝伦
动宾补关系 例如: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连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化险为夷
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进一步揭示惯用语的特点,下面把惯用语分别与成语、谚语作个比较。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 语 惯用语 成 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当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趋炎附势 抱粗腿 夸夸其谈 耍嘴皮儿
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
(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
四、成语使用技巧
1、理解成语意义
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但要注意,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解释。例如“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作“消除”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打击或承受压力,“冲”是“要冲”的意思。“刊”“冲”都不能用现代常用义来解释,这类“望文生义”,往往出错的成语正是我们积累的一个重点。有的成语由于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加起来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寓言,猴子叫猫给它取出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吃着,还烧掉了脚上的毛。比喻冒危险为别人出力,吃了苦头,但自己一无所得。有的成语的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望其项背”,表面意义是指望得见人的脖子和脊背,实际意义是指“比得上”,且多用于否定句式。
2、辨析褒贬色彩
有些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类同义成语,有的是程度深浅不同,如“得陇望蜀”与“得寸进尺”,共同的意思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深。有的是适用对象不一样,如“遍体鳞伤”与“体无完肤”,都形容伤得很重,但前者只能用于人,后者却可以用于人或抽象的理论。有的是语法功能各异,如“前车可鉴”与“前车之鉴”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结构,在句中作分句或谓语,后者是偏正短语,一般作宾语、主语。有的是褒贬色彩有别,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都表示细到极点,但后
者带贬义。褒贬色彩看似简单易辨,其实情况有些复杂,有些成语尽管褒贬色彩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如“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都表示自己做了害自己的事情,都带贬义,但“开门揖盗”更带一些傻气。
有些成语可褒可贬,例如:A“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了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明显含褒义) B徐世昌苦心孤诣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含有讽刺、挖苦义)
这类褒贬义都含有但容易误用的常见成语还有: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标新立异、顶礼膜拜、放浪形骸、高视阔步、卷土重来、明哲保身、推波助澜,等等,应多加注意。
此外,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有临时性的新变化。比如,“咬文嚼字”,一般指过分地斟酌词句,含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里,贬词褒用,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把握多义现象
成语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出现新义,这就使一部分成语有不止一个的意义。多义成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义被后起义代替,本义基本上弃置不用,如“闭门造车”,本义是按照同一方法做出的东西自然相同。《中庸》:“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现多指凭主观办事,不管合不合实际。一种是本义和后起义均可使用,如“陈陈相因”,原指“陈粮上不断加陈粮”,又比喻毫无创新地沿袭旧的一套。“他们有成千艘船只贩运各种货物,粮食万舱,陈陈相因,一直发霉腐烂。”用的就是片原义。又如“分道扬镳”可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也可比喻各有造诣、各有途径,不让一方独占地位,在“同样的题材,由于各自运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道扬镳,各显神通”句里,用的是“分道扬镳”的第二项比喻义。
五、布置作业
1、学案作业。
2、课后“小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