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劳合并心衰、呼衰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心衰在中医临床中属“心悸”、“水肿”、“喘咳”、“痰饮”的范畴。
呼衰在中医临床中属“喘证”、“痰饮”、“水肿”、“血证”、“闭脱”的范畴。
(一)头晕、头痛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时监测血压,如有头痛剧烈、血压骤升、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黑矇等高血压危象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急救处理。
2、. 病室内保持安静,光线柔和,卧床休息,闭目养生,少看书籍、报纸。
3、应用降压药物时,重点观察服药后的血压动态变化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4、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按摩5~10分钟,缓解头晕头痛症状。
5. 、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神门、肝、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改善睡眠,降低血压。
6、高血压伴头晕头痛者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双侧涌泉穴,以引火归元。
7、遵医嘱予中药泡洗(双足),以改善睡眠,降低血压。
(二)心悸
1、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
2、心悸时,遵医嘱予耳穴埋籽,取穴:心、交感、皮质下、神门、小肠,每次按压3-5min ,每日2-3次。
3、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得卧者,取半卧位休息,予吸氧;伴有水肿者,见水肿症状护理。
4、瘀阻心脉,心阳不振、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5、出现下列情况,立即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1)脉结代、促,伴头晕甚则晕厥。
(2)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等心阳欲脱之证。
(3)心前区剧烈疼痛。
(三)胸闷、气喘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
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
3、穴位贴敷:实喘取大椎、风门、肺俞等;虚喘取肺俞、气海、关元等并可加艾灸。
4、痰热郁肺症见痰液色黄粘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5、缓解期可予耳穴埋籽:取气管、肺、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穴或艾灸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中脘等穴。
6、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1)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等征象。
(2)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等征象。
(3)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等征象。
(四)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面色、神志、血压等变化。
2、恶心呕吐时取半卧位休息或头侧位休息,吐后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对昏迷患者应尽可能吸尽口腔呕吐物。
3、脾阳虚衰,脘腹胀闷者,泛恶欲呕者可指压内关、合谷、中脘等穴,以降逆
止呕。
4、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胃、神门、交感等穴。
5、中药汤剂浓煎,少量多次频服,恶心甚时,用鲜生姜汁滴于舌面或生姜片擦舌,以降逆止呕。
(五)纳呆
1. 、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中氨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饭后频服。
3、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胃、脾、交感等穴。
4、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内关、脾腧穴、胃腧等穴。
5、遵医嘱予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
(六)脘腹胀满
1、饭后顺时针按摩腹部20分钟。
2、遵医嘱予肉桂、沉香、琥珀粉服用,以温阳、顺气、利水。
3、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肾、腰骶穴,定时按压刺激,每次1~3分钟。
4. 、遵医嘱予艾灸,取神阙、中脘、下脘、天枢等穴。
(七)腰膝酸软
1. 卧床休息为主,取舒适卧位,腰部垫软枕。
2. 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双侧肾俞穴,以补肾强腰。
3. 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取神阙、肾俞、足三里、涌泉穴,以温补脾肾、强肾固本。
4. 遵医嘱予艾灸,取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以补益肾气。
(八)水肿
1、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情况,尿液量色质,体重、腹围的变化,做好记录。
2、头面浮肿重者可用浮萍煎水熏蒸,以促汗消肿。
3、肾阳衰微者,可灸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等穴,每穴5min ,每日1次。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头面眼睑水肿者垫高枕;下肢肿胀者适当抬高下肢。
5、尿少肿甚时,控制饮水量,一般以前一天液体出量加500ml 为宜。
6、遵医嘱给予利尿药,注意观察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
7、中药宜浓煎少量频温服,并观察尿量。
8、口苦、尿黄、烦热者可食用西瓜水、白茅根水、冬瓜汤以清热利水。
9、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1)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 或尿闭。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
(3)呼吸短促、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
(九)尿量异常(少尿、无尿、多尿、夜尿)
1、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舌象、脉象、血压、心率、呼吸、神志、24小时出入量等变化,尤其重视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2、少尿、无尿是急进、危重的风湿扰肾症侯,应根据医嘱做好祛风湿、利尿、逐水药物的临床用药护理。
3、出现水气凌心射肺危象时,应帮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吸氧,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4、对多尿、夜尿患者应观察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排尿次数等。
5、多尿、夜尿是肾气(阳)虚弱、下元不固、摄纳无权所致,应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固护肾气。
6、温灸肾俞、关元、足三里与命门、气海、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间歇应用,能益肾气、补精气,以改善多尿、夜尿症状。
肾劳合并心衰、呼衰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心衰在中医临床中属“心悸”、“水肿”、“喘咳”、“痰饮”的范畴。
呼衰在中医临床中属“喘证”、“痰饮”、“水肿”、“血证”、“闭脱”的范畴。
(一)头晕、头痛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时监测血压,如有头痛剧烈、血压骤升、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黑矇等高血压危象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急救处理。
2、. 病室内保持安静,光线柔和,卧床休息,闭目养生,少看书籍、报纸。
3、应用降压药物时,重点观察服药后的血压动态变化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4、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按摩5~10分钟,缓解头晕头痛症状。
5. 、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神门、肝、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改善睡眠,降低血压。
6、高血压伴头晕头痛者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双侧涌泉穴,以引火归元。
7、遵医嘱予中药泡洗(双足),以改善睡眠,降低血压。
(二)心悸
1、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
2、心悸时,遵医嘱予耳穴埋籽,取穴:心、交感、皮质下、神门、小肠,每次按压3-5min ,每日2-3次。
3、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得卧者,取半卧位休息,予吸氧;伴有水肿者,见水肿症状护理。
4、瘀阻心脉,心阳不振、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5、出现下列情况,立即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1)脉结代、促,伴头晕甚则晕厥。
(2)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等心阳欲脱之证。
(3)心前区剧烈疼痛。
(三)胸闷、气喘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
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
3、穴位贴敷:实喘取大椎、风门、肺俞等;虚喘取肺俞、气海、关元等并可加艾灸。
4、痰热郁肺症见痰液色黄粘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5、缓解期可予耳穴埋籽:取气管、肺、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穴或艾灸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中脘等穴。
6、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1)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等征象。
(2)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等征象。
(3)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等征象。
(四)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面色、神志、血压等变化。
2、恶心呕吐时取半卧位休息或头侧位休息,吐后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对昏迷患者应尽可能吸尽口腔呕吐物。
3、脾阳虚衰,脘腹胀闷者,泛恶欲呕者可指压内关、合谷、中脘等穴,以降逆
止呕。
4、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胃、神门、交感等穴。
5、中药汤剂浓煎,少量多次频服,恶心甚时,用鲜生姜汁滴于舌面或生姜片擦舌,以降逆止呕。
(五)纳呆
1. 、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中氨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饭后频服。
3、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胃、脾、交感等穴。
4、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内关、脾腧穴、胃腧等穴。
5、遵医嘱予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
(六)脘腹胀满
1、饭后顺时针按摩腹部20分钟。
2、遵医嘱予肉桂、沉香、琥珀粉服用,以温阳、顺气、利水。
3、遵医嘱予耳穴压豆,取肾、腰骶穴,定时按压刺激,每次1~3分钟。
4. 、遵医嘱予艾灸,取神阙、中脘、下脘、天枢等穴。
(七)腰膝酸软
1. 卧床休息为主,取舒适卧位,腰部垫软枕。
2. 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双侧肾俞穴,以补肾强腰。
3. 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取神阙、肾俞、足三里、涌泉穴,以温补脾肾、强肾固本。
4. 遵医嘱予艾灸,取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以补益肾气。
(八)水肿
1、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情况,尿液量色质,体重、腹围的变化,做好记录。
2、头面浮肿重者可用浮萍煎水熏蒸,以促汗消肿。
3、肾阳衰微者,可灸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等穴,每穴5min ,每日1次。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头面眼睑水肿者垫高枕;下肢肿胀者适当抬高下肢。
5、尿少肿甚时,控制饮水量,一般以前一天液体出量加500ml 为宜。
6、遵医嘱给予利尿药,注意观察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
7、中药宜浓煎少量频温服,并观察尿量。
8、口苦、尿黄、烦热者可食用西瓜水、白茅根水、冬瓜汤以清热利水。
9、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1)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 或尿闭。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
(3)呼吸短促、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
(九)尿量异常(少尿、无尿、多尿、夜尿)
1、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舌象、脉象、血压、心率、呼吸、神志、24小时出入量等变化,尤其重视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2、少尿、无尿是急进、危重的风湿扰肾症侯,应根据医嘱做好祛风湿、利尿、逐水药物的临床用药护理。
3、出现水气凌心射肺危象时,应帮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吸氧,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4、对多尿、夜尿患者应观察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排尿次数等。
5、多尿、夜尿是肾气(阳)虚弱、下元不固、摄纳无权所致,应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固护肾气。
6、温灸肾俞、关元、足三里与命门、气海、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间歇应用,能益肾气、补精气,以改善多尿、夜尿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