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稿
郧县安阳中学 罗金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三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
(2)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分析依据和理念】:《新课程标准》对七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三峡》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感,我们应通过反复诵读来整体感知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三、学情分析:
古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乐感极强,学生非常喜爱。对于国语的教学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可学生的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多加引导。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理念】: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习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 (三峡)
2、播放三峡风光的短片 (背景音乐《话说长江》)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图片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
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精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特点是什么? (小组讨论回答 )
回答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 (学生独立归纳回答)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题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说话的句式,来降低学生的回答的难度。
例如:“ ”运用了 (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青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秀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写法:动静相生、对比。
我本课的亮点是:本课时内容难易适当,通过朗诵读出三峡美的味道,美的意境;难点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出示说话的句型,让学生学会表达;对比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更进一步的激情朗诵,把课堂推向第二个朗诵高潮,让三峡的美融入到学生的内心。
《三峡》说课稿
郧县安阳中学 罗金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三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
(2)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分析依据和理念】:《新课程标准》对七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三峡》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感,我们应通过反复诵读来整体感知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三、学情分析:
古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乐感极强,学生非常喜爱。对于国语的教学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可学生的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多加引导。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理念】: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习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 (三峡)
2、播放三峡风光的短片 (背景音乐《话说长江》)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图片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
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精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特点是什么? (小组讨论回答 )
回答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 (学生独立归纳回答)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题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说话的句式,来降低学生的回答的难度。
例如:“ ”运用了 (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青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秀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写法:动静相生、对比。
我本课的亮点是:本课时内容难易适当,通过朗诵读出三峡美的味道,美的意境;难点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出示说话的句型,让学生学会表达;对比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更进一步的激情朗诵,把课堂推向第二个朗诵高潮,让三峡的美融入到学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