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2004经济学一班 郭永斌 240701155)

[内容提要] 高考制度是我国现行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本文在比较了各国

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了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甄别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为基本模型,分析了高考作为一种甄别机制在双层甄别决策条件下,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分析了不同能力的考生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分离均衡,以此分析了信号传递在不同的甄别决策机制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考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考制度 信息甄别 信号传递 资源配置效率

一、引言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只有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效率状态,经济才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和发展,在极端状态下,经济的最优状况是达到了最优的经济效率(包括生产技术效率、外生制度的约束效率和资源初配置再配置效率等),即帕累托最优。而达到一定效率状态的前提就是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包括不对称信息,能够合理有效的流通传递,信息的需求者能够甄别出信息的真假,作出相应的对策,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

高考是一种甄别机制,他终极目标是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存在的条件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甄别出各种不同能力的人才,然后分配给不同等级的学校,使人力资源的流通达到最优,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现在实行的高考制度有西欧型(证书制)、日本型(考试制)和美国型。西欧型招生制度是把中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合格证书作为其能否升入大学学习的主要依据,英国、法国、德国都属于这一类型。“证书制招生制度”的特点是:(1)大学不举行入学考试,只依据学生的中学毕业证书录取新生。(2)中学生毕业考试十分严格,所以大学对新生的选择也十分严格,考试由国家或一定地区统一组织,考试意识强,对学生的选拔开始得早,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标准,从而保证了大学入学新生的质量。日本型高考招生基本概况是,日本自1976年经文部省批准,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全国高校的入学考试。日本的高考把全国统考和各校单独组织高考两者结合起来,全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立大学第一次统一考试,

由考试中心统一组织,主要考中学各门必修科目。通过这次统考的学生,还必须参加各校自己组织的第二阶段考试,根据各校的专业特点和要求,主要考查其专业学术性问题,出题范围主要是中学的选修科目,从而考查学生进入专业

领域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美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较多,实行不同的招生政策,从多方面衡量选拔学生。主要分为三大类学校:(1)短期社区学院,采取开放性招生政策;(2)州立大学,采取入学后筛选政策;(3)少数著名大学,采取选择性的招生政策,入学考试由专门的测验机构统一举办。这种招生制度的特点是,招生方式灵活多样,录取不以考试成绩为惟一的依据。以上三种高考招生制度是各国依照本国国情,经过多年探索发展起来的,这三种高考制度在不同国家基本达到了甄别人才的目的,达到了一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与以上三种高考招生制度相比存在很多缺陷,没能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待改进。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以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为标准,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一部分具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难以进入高校,录取时只看卷面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公开录取,基本上符合公平的要求,但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只凭借一张卷纸难以甄别出一个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素质,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一年一次高考。一次考试定结果,学生缺乏多次尝试的可能性,偶然因素过大,学生的机会成本过大。高考制度作为一种甄别机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在甄别决策过程中这种决策规则不健全是高考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所在,那么这种甄别决策规则的缺陷原因何在那?甄别决策规则的不健全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呢?同时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不同程度的造成考生的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那么这种成本过高会不会影响考生传递信号呢?可见,问题的发生是由信息的甄别,信号的传递和资源配置三方面组成。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为视角,通过不同甄别决策机制的对比分析了我国高考这一甄别机制存在的缺陷,并从考生的角度分析了在信号传递过程中不同能力的考生达到的不同均衡状态,以此分析了信号传递在不同的甄别决策机制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二、高考信息甄别决策——信号传递模型

(一)信息甄别决策模型

1.模型的设立与假设

(1)模型设立

高考作为一种甄别机制,它的预期目的是在现有决策规则下甄别出不同能力的人才,然后归类分配给等级不同的大学,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级不同的大学的预期目的是尽可能的接纳属于自己层次能力的学生或优于自己层次的学生,使预期毕业生数量最大化。现在不考虑高校的预期毕业生数量最大化,仅从高考的甄别决策作用考虑,信息和决策规则是甄别机制中甄别不同人才的依据,故设:

N=(HD) H>0 D>0 1.1

N:甄别体系,它能甄别出不同能力的人才,从而对接收的信号作出反映, 决定是否配置资源和资源配置的方向。

H:表示可能得到信息的次数。设h∈H,有H={h},现在假设每个环境状态X(即指每个考生所处的环境状态) 都有概率p(x)与之对应,现假设每传递一次信息h的概率是:

p(x)=∑p(x)

x∈h 1.2

并有信息h与事件Z(代表高校是否录取的结果事件,设Z1表示高校录取考生,Z2表示高校不录取考生)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P(zh)=

x∈z⋂h∑p(x) 1.3

这样当给定信息h时,我们可以得到事件Z的事后概率为:

p(z/h)=P(z,h)/P(h) 1.4

D:代表一种决策规则,即采用何种方式录取考生 d∈D,D={d}表示各种决策规则

因为H和D都能够增强甄别体系N的甄别能力,故:

∂N/∂H>0 ∂N/∂D>0

(2)假设条件

1.每传递一次信息h,就对应一个决策规则d。

2.甄别体系的甄别以及每种决策规则是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假设也基本与事实相符,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实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

进行的。

3.在经济中共有两类人存在,一类是高能力的人,一类是低能力的人。

4.经济中的两类人都预期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5.为分析问题的方便,假设甄别决策成本不存在,可以不考虑。

(二) 甄别决策——信号传递模型具体分析

1.甄别决策模型的具体分析

(1)甄别决策模型的最大化

甄别决策的价值取决于与甄别相关的信息和实际事件之间的统计关系,因此使甄别决策的价值最大化将得到:

N(HD)=max

h∈H∑N(Hz∈ZD)P(z,h) 1.5

根据1.4式可以得:

N(HD)=max

h∈H∑N(Hz∈ZD)p(h)P(z/p) 1.6

(2)最大化甄别决策模型的排序

最优的甄别决策系统的甄别能力取决于获得的信息和与之相对应的决策规则,同时由于事件Z与每一次传递的信息h的联合分布概率的存在,则在得知信息h的条件下,作出事件Z的决定最能使甄别决策系统最大化其甄别能力。两个以上不同甄别能力的甄别决策系统的比较(或排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于一个指定的事件Z,如果获得的信息H和其对应的决策规则D的理想甄别能力都不小于与其比较的另一个获取的信息H'和与之对应的决策规则D'的甄别能力,那么,甄别体系N就比N'能够更准确的甄别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并归类。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于指定的事件Z和相应的联合概率 p(z,h),如果有: N(HD)>N'(H'D') 1.7 根据1.6 得:

max

h∈H∑N(HD)p(h)p(z/h)>maxh∈hz∈Z∑N'(H'z∈ZD')p(h')p(z/h') 1.8

那么,H>H'则与获取的信息相对应的决策规则有D>D'

①信息H对甄别决策模型的影响

假设:

h1表示在决策规则d1(即全国进行的统一试卷考试)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一个人对所学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信息。

h2表示在决策规则d2(即由各高校在全国统考后组织的对考察学生特长所进行的面试或笔试)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一个人所掌握的特长信息。

H是在两次信息传递后所获得的综合信息评定,则只进行一次信息传递(即只进行全国统考或只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获得的信息H' 一定要小于H,即H>H'

∂N/∂H>0 ∴N(HD)>N'(H'D')

②联合概率分布p(z,h)对甄别决策机制的影响

对事件Z(是否决定录用一名考生)的决策我们可以考虑联合概率:

p(z,h)=p(h)p(z/h)

在单一的决策规则d1(只进行全国统考)或在决策规则d2(只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p(z,h1)=p(h1)p(z/h1) (只进行全国统考的联合概率)

或p(z,h2)=p(h2)p(z/h2 )(只进行由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的

联合概率)

而在双层决策规则D=d1+ d2(既进行全国统考又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p(z,h)=p(h1+h2)P(z/h1+h2)

由于两次传递的信息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得:

p(z,h)=[p(h1)+p(h2) -p(h1)p(h2) ]P(z/h1+h2)

因为全国统考这种甄别决策规则在接收信息时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存在不稳定因素接,因此p(h1)→0

则 p(z,h)=[p(h1)+p(h2) ]P(z/h1+h2)

则 p(z,h)> p(z,h') 其中h'=h1或h2 h=h1+h2

通过对联合概率的p(z,h)的分析可以得到:对于事件Z进行了双层决策规则使获得的信息量增加,使录取一名考生是否有价值的准确度增加。

(3)甄别决策模型小结

当N=(HD)=max

h∈H∑N(Hz∈ZD)p(h)p(z/h)得到最大化时,即甄别决

策模型最大化时,也就是最大限度的甄别出不同能力的考生并给与归类,需要进行两次进行信息甄别,一次是在全国统考这种甄别决策规则中甄别出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次是在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对考生进行的面试或笔试的决策规则中甄别出考生的特长。然后对两次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评定甄别出不同能力的考生并对其进行归类,以达到最大化甄别模型。

2. 甄别决策模型中的信号传递

(1)信号传递模型的建立

在甄别决策模型中影响甄别能力的是获得的信息H,然而信息H的获得是在决策规则D的条件下由考生传递的,由于决策规则的限制和考生能力的不同制约着考生的传递信息的精确度,影响着甄别决策模型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讨论不同能力的考生所传递的信号。

现在假设每一名考生的的预期效用为EU,它是考生预期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与这名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之差,用式子表示为:

EU=EZ1+C

EZ1:表示考生预期考上的理想学校。

C:表示每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学习成本。

正如前面的假设条件把考生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能力的考生,用A表示,一类是低能力考生,用B表示。考生的受教育成本是由本人承担的,这一成本既包括物质成本(如学费),也包括心理成本(如学习本身可能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负担),高能力的考生以学习为一种乐趣,所付出的精神成本较低。低能力的考生以学习为一种痛苦,所付出的精神成本较高,则假设高能力考生和低能力考生的教育成本分别为:

CA=αh 其中0

CB=h

则高能力考生和低能力考生的预期效用可表示为:

EUA=EZ1—αh

EUB=EZ1—h

(2)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分离均衡

现在考虑考生通过付出努力获得知识而发送信号的情形。现在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方案,在高考的甄别决策过程中超过h*的考生都认为是高能力的,低于h* 的将被认为是低能力的,在现实中,考生在传递信号时,不存在传递h=0的信号,因为在甄别决策过程中,如果h=0则判断此考生不能被录取,则将存在一个最低的传递信号限度才能被甄别机制识别,这一最低信号限度设为h'。于是,不同能力的考生归类于不同等级的学校,用1表示低层次的学校,用2表示高层次的学校,则有:

1 h'

EZ1 = 2 h≥h*

此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图中有两条效用曲线,UA代表高能力考生的效用曲线,UB代表低能力考生的效用曲线,图中图中DE与CD的长度之比在0.5到1之间。在图1中我们看到,经过CE两点的效用曲线U为高能力考生与低能力考生的分界效用曲线。

因此,经过E点的高能力者的无差异曲线与纵轴的截距必定大于1(与纵轴的交点在C点之上),而经过E点的低能力者的无差异曲由于受到最低限度信号h'的影响其与纵轴截距要在负半轴上。也就是说,对于高能力考生而言,选择E点所代表的受教育水平(h*)并且进入等级较高的学校(EZ1=2)。对于低能力的考

生,选择图中传递信号的最低限度所代表的受教育水平(h')且进入等级较低的学校(EZ1=1)是最好的。这样的一种均衡是一种分离的均衡,它使不同能力的

考生传递出不同的信号,达到不同的均衡,这种均衡可供甄别决策机制进行选择,达到甄别决策的最大化.

①h*的确定

图2

图3

如图2所示,当甄别机制认为高能力考生至少应该具备h1*(h1*=1)的获

取知识程度时,低能力考生刚好处于不伪装成高能力考生的临界状态,即图中C点与E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这是甄别机制所应选择的甄别机制中视为高能力者所应传递的最少的信号.

在图3中,当甄别机制认为高能力考生至少具备h2*(h2*=2)的获取知识

程度时,高能力考生恰好处于一种临界状态,图中的C点与E点位于高能力考生的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如果高考甄别机制对考生获取知识的程度要求再高些,高能力者将发现他应该上再好一点的学校。因此,对考生获取知识程度的要求的最高点是h2*=2。则高能力考生传递的信号是1≤h*≤2。

②h'的确定

由于高能力考生获取知识的程度被限定在1和2之间,则低能力考生的获取知识程度的最低限度自然被确定下来,应表示为00。而信号传递过程中h*=1是高能力者的最低限度,因此h'

(3)信号传递模型小结

综上分析,当甄别机制认为获取知识程度在h1*与h2*之间的考生才是高能力时,能够得到分离均衡。此时,低能力的考生接受h'的获取知识程度,高能力的考生接受甄别机制所认可的获取知识程度,甄别机制通过观察考生的获取知识程度能够区分两类不同的考生,达到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3甄别决策模型——信号传递模型小结

信号传递过程中在达到分离均衡的条件下,高能力者将选择传递h*的信号,低能力的考生将选择传递h'的信号。这种分离均衡是不同能力的考生为达到起预期效用所选择的最优的信号传递水平。甄别决策机制通过了解考生的这种分离信号传递水平,将能更好的做出甄别决策,使甄别决策函数达到最大化,即N=(HD)=max

h∈H∑N(Hz∈ZD)p(h)p(z/h)达到最大化,这样人力资源的分

配将能达到一种优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四 甄别决策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单一信息甄别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让考生发出反映自身能力的信号,这时存在单一信息甄别机制的信息甄别如图

4

信息传递途径:考生

全国统考 高校 。在单一的决策规则(即只进行全国统考)的条件下,只能单一的甄别出考生的对所学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存在(如心理压力等),这是甄别的归类将处于一种劣势,甄别归类的劣势必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无法达到预期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双层信息甄别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双层甄别决策机制下的甄别决策如图5:

图5

全国统考和高校组织的面试或笔试 高校 在双层的甄别决策机制下(即进行全国统考又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不仅能甄别出考生对所学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考生所具有的专业特长,

而且能降低甚至消除一些偶然因素带来的甄别劣势,这样提高了甄别归类的效率,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必然提高。

五、高考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高考应将全国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面试或口试相结合,对试卷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通过综合评定的分数进行录取。

2.在全国统考和高校自主面试的同时,应扩大对中学阶段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视,在录取时应有限量的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综合打分进行参考。

3.应该在学校和考生相互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填报志愿,以保证招生的科学性和充分尊重学校及考生的自主权,并使学校间及考生间的竞争有序合理

4.应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考试环境,让考生在轻松的学习和考试中有序的掌握知识,减少偶然因素对考试的影响,提高甄别机制的甄别能力。

5.在高校进行自主面试或口试时,应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防止和杜绝寻租现象的发生,提高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和公正性。

6.用市场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游离在市场之外,我们应该按照市场机制的思路,对高校考试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张维迎:《博弈论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美]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4] 葛伟民 :《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 黄淳 何伟:《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6] 瓦尔特·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7] 刘丽梅等:《谈高校招生制度》,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卷第3 期

[8] 卢小珠:《高招改革:“考”与“招”都不能少》,教育话题

[9] 白同朔:《寻求合理的高校招生途径》,教育发展研究,1999.6

[10] 曲虹:《高校自主录取将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0

月第5卷第5期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2004经济学一班 郭永斌 240701155)

[内容提要] 高考制度是我国现行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本文在比较了各国

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了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甄别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为基本模型,分析了高考作为一种甄别机制在双层甄别决策条件下,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分析了不同能力的考生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分离均衡,以此分析了信号传递在不同的甄别决策机制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考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考制度 信息甄别 信号传递 资源配置效率

一、引言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只有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效率状态,经济才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和发展,在极端状态下,经济的最优状况是达到了最优的经济效率(包括生产技术效率、外生制度的约束效率和资源初配置再配置效率等),即帕累托最优。而达到一定效率状态的前提就是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包括不对称信息,能够合理有效的流通传递,信息的需求者能够甄别出信息的真假,作出相应的对策,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

高考是一种甄别机制,他终极目标是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存在的条件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甄别出各种不同能力的人才,然后分配给不同等级的学校,使人力资源的流通达到最优,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现在实行的高考制度有西欧型(证书制)、日本型(考试制)和美国型。西欧型招生制度是把中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合格证书作为其能否升入大学学习的主要依据,英国、法国、德国都属于这一类型。“证书制招生制度”的特点是:(1)大学不举行入学考试,只依据学生的中学毕业证书录取新生。(2)中学生毕业考试十分严格,所以大学对新生的选择也十分严格,考试由国家或一定地区统一组织,考试意识强,对学生的选拔开始得早,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标准,从而保证了大学入学新生的质量。日本型高考招生基本概况是,日本自1976年经文部省批准,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全国高校的入学考试。日本的高考把全国统考和各校单独组织高考两者结合起来,全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立大学第一次统一考试,

由考试中心统一组织,主要考中学各门必修科目。通过这次统考的学生,还必须参加各校自己组织的第二阶段考试,根据各校的专业特点和要求,主要考查其专业学术性问题,出题范围主要是中学的选修科目,从而考查学生进入专业

领域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美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较多,实行不同的招生政策,从多方面衡量选拔学生。主要分为三大类学校:(1)短期社区学院,采取开放性招生政策;(2)州立大学,采取入学后筛选政策;(3)少数著名大学,采取选择性的招生政策,入学考试由专门的测验机构统一举办。这种招生制度的特点是,招生方式灵活多样,录取不以考试成绩为惟一的依据。以上三种高考招生制度是各国依照本国国情,经过多年探索发展起来的,这三种高考制度在不同国家基本达到了甄别人才的目的,达到了一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与以上三种高考招生制度相比存在很多缺陷,没能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待改进。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以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为标准,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一部分具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难以进入高校,录取时只看卷面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公开录取,基本上符合公平的要求,但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只凭借一张卷纸难以甄别出一个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素质,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一年一次高考。一次考试定结果,学生缺乏多次尝试的可能性,偶然因素过大,学生的机会成本过大。高考制度作为一种甄别机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在甄别决策过程中这种决策规则不健全是高考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所在,那么这种甄别决策规则的缺陷原因何在那?甄别决策规则的不健全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呢?同时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不同程度的造成考生的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那么这种成本过高会不会影响考生传递信号呢?可见,问题的发生是由信息的甄别,信号的传递和资源配置三方面组成。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为视角,通过不同甄别决策机制的对比分析了我国高考这一甄别机制存在的缺陷,并从考生的角度分析了在信号传递过程中不同能力的考生达到的不同均衡状态,以此分析了信号传递在不同的甄别决策机制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二、高考信息甄别决策——信号传递模型

(一)信息甄别决策模型

1.模型的设立与假设

(1)模型设立

高考作为一种甄别机制,它的预期目的是在现有决策规则下甄别出不同能力的人才,然后归类分配给等级不同的大学,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级不同的大学的预期目的是尽可能的接纳属于自己层次能力的学生或优于自己层次的学生,使预期毕业生数量最大化。现在不考虑高校的预期毕业生数量最大化,仅从高考的甄别决策作用考虑,信息和决策规则是甄别机制中甄别不同人才的依据,故设:

N=(HD) H>0 D>0 1.1

N:甄别体系,它能甄别出不同能力的人才,从而对接收的信号作出反映, 决定是否配置资源和资源配置的方向。

H:表示可能得到信息的次数。设h∈H,有H={h},现在假设每个环境状态X(即指每个考生所处的环境状态) 都有概率p(x)与之对应,现假设每传递一次信息h的概率是:

p(x)=∑p(x)

x∈h 1.2

并有信息h与事件Z(代表高校是否录取的结果事件,设Z1表示高校录取考生,Z2表示高校不录取考生)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P(zh)=

x∈z⋂h∑p(x) 1.3

这样当给定信息h时,我们可以得到事件Z的事后概率为:

p(z/h)=P(z,h)/P(h) 1.4

D:代表一种决策规则,即采用何种方式录取考生 d∈D,D={d}表示各种决策规则

因为H和D都能够增强甄别体系N的甄别能力,故:

∂N/∂H>0 ∂N/∂D>0

(2)假设条件

1.每传递一次信息h,就对应一个决策规则d。

2.甄别体系的甄别以及每种决策规则是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假设也基本与事实相符,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实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

进行的。

3.在经济中共有两类人存在,一类是高能力的人,一类是低能力的人。

4.经济中的两类人都预期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5.为分析问题的方便,假设甄别决策成本不存在,可以不考虑。

(二) 甄别决策——信号传递模型具体分析

1.甄别决策模型的具体分析

(1)甄别决策模型的最大化

甄别决策的价值取决于与甄别相关的信息和实际事件之间的统计关系,因此使甄别决策的价值最大化将得到:

N(HD)=max

h∈H∑N(Hz∈ZD)P(z,h) 1.5

根据1.4式可以得:

N(HD)=max

h∈H∑N(Hz∈ZD)p(h)P(z/p) 1.6

(2)最大化甄别决策模型的排序

最优的甄别决策系统的甄别能力取决于获得的信息和与之相对应的决策规则,同时由于事件Z与每一次传递的信息h的联合分布概率的存在,则在得知信息h的条件下,作出事件Z的决定最能使甄别决策系统最大化其甄别能力。两个以上不同甄别能力的甄别决策系统的比较(或排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于一个指定的事件Z,如果获得的信息H和其对应的决策规则D的理想甄别能力都不小于与其比较的另一个获取的信息H'和与之对应的决策规则D'的甄别能力,那么,甄别体系N就比N'能够更准确的甄别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并归类。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于指定的事件Z和相应的联合概率 p(z,h),如果有: N(HD)>N'(H'D') 1.7 根据1.6 得:

max

h∈H∑N(HD)p(h)p(z/h)>maxh∈hz∈Z∑N'(H'z∈ZD')p(h')p(z/h') 1.8

那么,H>H'则与获取的信息相对应的决策规则有D>D'

①信息H对甄别决策模型的影响

假设:

h1表示在决策规则d1(即全国进行的统一试卷考试)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一个人对所学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信息。

h2表示在决策规则d2(即由各高校在全国统考后组织的对考察学生特长所进行的面试或笔试)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一个人所掌握的特长信息。

H是在两次信息传递后所获得的综合信息评定,则只进行一次信息传递(即只进行全国统考或只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获得的信息H' 一定要小于H,即H>H'

∂N/∂H>0 ∴N(HD)>N'(H'D')

②联合概率分布p(z,h)对甄别决策机制的影响

对事件Z(是否决定录用一名考生)的决策我们可以考虑联合概率:

p(z,h)=p(h)p(z/h)

在单一的决策规则d1(只进行全国统考)或在决策规则d2(只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p(z,h1)=p(h1)p(z/h1) (只进行全国统考的联合概率)

或p(z,h2)=p(h2)p(z/h2 )(只进行由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的

联合概率)

而在双层决策规则D=d1+ d2(既进行全国统考又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的联合概率分布为:

p(z,h)=p(h1+h2)P(z/h1+h2)

由于两次传递的信息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得:

p(z,h)=[p(h1)+p(h2) -p(h1)p(h2) ]P(z/h1+h2)

因为全国统考这种甄别决策规则在接收信息时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存在不稳定因素接,因此p(h1)→0

则 p(z,h)=[p(h1)+p(h2) ]P(z/h1+h2)

则 p(z,h)> p(z,h') 其中h'=h1或h2 h=h1+h2

通过对联合概率的p(z,h)的分析可以得到:对于事件Z进行了双层决策规则使获得的信息量增加,使录取一名考生是否有价值的准确度增加。

(3)甄别决策模型小结

当N=(HD)=max

h∈H∑N(Hz∈ZD)p(h)p(z/h)得到最大化时,即甄别决

策模型最大化时,也就是最大限度的甄别出不同能力的考生并给与归类,需要进行两次进行信息甄别,一次是在全国统考这种甄别决策规则中甄别出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次是在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对考生进行的面试或笔试的决策规则中甄别出考生的特长。然后对两次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评定甄别出不同能力的考生并对其进行归类,以达到最大化甄别模型。

2. 甄别决策模型中的信号传递

(1)信号传递模型的建立

在甄别决策模型中影响甄别能力的是获得的信息H,然而信息H的获得是在决策规则D的条件下由考生传递的,由于决策规则的限制和考生能力的不同制约着考生的传递信息的精确度,影响着甄别决策模型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讨论不同能力的考生所传递的信号。

现在假设每一名考生的的预期效用为EU,它是考生预期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与这名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之差,用式子表示为:

EU=EZ1+C

EZ1:表示考生预期考上的理想学校。

C:表示每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学习成本。

正如前面的假设条件把考生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能力的考生,用A表示,一类是低能力考生,用B表示。考生的受教育成本是由本人承担的,这一成本既包括物质成本(如学费),也包括心理成本(如学习本身可能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负担),高能力的考生以学习为一种乐趣,所付出的精神成本较低。低能力的考生以学习为一种痛苦,所付出的精神成本较高,则假设高能力考生和低能力考生的教育成本分别为:

CA=αh 其中0

CB=h

则高能力考生和低能力考生的预期效用可表示为:

EUA=EZ1—αh

EUB=EZ1—h

(2)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分离均衡

现在考虑考生通过付出努力获得知识而发送信号的情形。现在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方案,在高考的甄别决策过程中超过h*的考生都认为是高能力的,低于h* 的将被认为是低能力的,在现实中,考生在传递信号时,不存在传递h=0的信号,因为在甄别决策过程中,如果h=0则判断此考生不能被录取,则将存在一个最低的传递信号限度才能被甄别机制识别,这一最低信号限度设为h'。于是,不同能力的考生归类于不同等级的学校,用1表示低层次的学校,用2表示高层次的学校,则有:

1 h'

EZ1 = 2 h≥h*

此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图中有两条效用曲线,UA代表高能力考生的效用曲线,UB代表低能力考生的效用曲线,图中图中DE与CD的长度之比在0.5到1之间。在图1中我们看到,经过CE两点的效用曲线U为高能力考生与低能力考生的分界效用曲线。

因此,经过E点的高能力者的无差异曲线与纵轴的截距必定大于1(与纵轴的交点在C点之上),而经过E点的低能力者的无差异曲由于受到最低限度信号h'的影响其与纵轴截距要在负半轴上。也就是说,对于高能力考生而言,选择E点所代表的受教育水平(h*)并且进入等级较高的学校(EZ1=2)。对于低能力的考

生,选择图中传递信号的最低限度所代表的受教育水平(h')且进入等级较低的学校(EZ1=1)是最好的。这样的一种均衡是一种分离的均衡,它使不同能力的

考生传递出不同的信号,达到不同的均衡,这种均衡可供甄别决策机制进行选择,达到甄别决策的最大化.

①h*的确定

图2

图3

如图2所示,当甄别机制认为高能力考生至少应该具备h1*(h1*=1)的获

取知识程度时,低能力考生刚好处于不伪装成高能力考生的临界状态,即图中C点与E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这是甄别机制所应选择的甄别机制中视为高能力者所应传递的最少的信号.

在图3中,当甄别机制认为高能力考生至少具备h2*(h2*=2)的获取知识

程度时,高能力考生恰好处于一种临界状态,图中的C点与E点位于高能力考生的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如果高考甄别机制对考生获取知识的程度要求再高些,高能力者将发现他应该上再好一点的学校。因此,对考生获取知识程度的要求的最高点是h2*=2。则高能力考生传递的信号是1≤h*≤2。

②h'的确定

由于高能力考生获取知识的程度被限定在1和2之间,则低能力考生的获取知识程度的最低限度自然被确定下来,应表示为00。而信号传递过程中h*=1是高能力者的最低限度,因此h'

(3)信号传递模型小结

综上分析,当甄别机制认为获取知识程度在h1*与h2*之间的考生才是高能力时,能够得到分离均衡。此时,低能力的考生接受h'的获取知识程度,高能力的考生接受甄别机制所认可的获取知识程度,甄别机制通过观察考生的获取知识程度能够区分两类不同的考生,达到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3甄别决策模型——信号传递模型小结

信号传递过程中在达到分离均衡的条件下,高能力者将选择传递h*的信号,低能力的考生将选择传递h'的信号。这种分离均衡是不同能力的考生为达到起预期效用所选择的最优的信号传递水平。甄别决策机制通过了解考生的这种分离信号传递水平,将能更好的做出甄别决策,使甄别决策函数达到最大化,即N=(HD)=max

h∈H∑N(Hz∈ZD)p(h)p(z/h)达到最大化,这样人力资源的分

配将能达到一种优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四 甄别决策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单一信息甄别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让考生发出反映自身能力的信号,这时存在单一信息甄别机制的信息甄别如图

4

信息传递途径:考生

全国统考 高校 。在单一的决策规则(即只进行全国统考)的条件下,只能单一的甄别出考生的对所学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存在(如心理压力等),这是甄别的归类将处于一种劣势,甄别归类的劣势必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无法达到预期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双层信息甄别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双层甄别决策机制下的甄别决策如图5:

图5

全国统考和高校组织的面试或笔试 高校 在双层的甄别决策机制下(即进行全国统考又进行有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面试或笔试),不仅能甄别出考生对所学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考生所具有的专业特长,

而且能降低甚至消除一些偶然因素带来的甄别劣势,这样提高了甄别归类的效率,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必然提高。

五、高考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高考应将全国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面试或口试相结合,对试卷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通过综合评定的分数进行录取。

2.在全国统考和高校自主面试的同时,应扩大对中学阶段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视,在录取时应有限量的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综合打分进行参考。

3.应该在学校和考生相互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填报志愿,以保证招生的科学性和充分尊重学校及考生的自主权,并使学校间及考生间的竞争有序合理

4.应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考试环境,让考生在轻松的学习和考试中有序的掌握知识,减少偶然因素对考试的影响,提高甄别机制的甄别能力。

5.在高校进行自主面试或口试时,应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防止和杜绝寻租现象的发生,提高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和公正性。

6.用市场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游离在市场之外,我们应该按照市场机制的思路,对高校考试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张维迎:《博弈论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美]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4] 葛伟民 :《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 黄淳 何伟:《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6] 瓦尔特·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7] 刘丽梅等:《谈高校招生制度》,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卷第3 期

[8] 卢小珠:《高招改革:“考”与“招”都不能少》,教育话题

[9] 白同朔:《寻求合理的高校招生途径》,教育发展研究,1999.6

[10] 曲虹:《高校自主录取将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0

月第5卷第5期


相关内容

  • 2017年高考时政热点分析-民法总则-开启"民法典时代"
  • <民法总则>开启"民法典时代" [热点扫描] 2017年3月15日,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新中国几代人 ...

  • 关于现行教育法体系的完善
  • 关于现行教育法体系的完善 [收藏到新浪ViVi 收藏到365KEY 收藏到我摘 作者:网络 时间:2005-10-20 17:50:15 来自:网络 ] [论文标题]关于现行教育法体系的完善 [论文来源]<河北法学> [论文期号]200301 [论文页号]59-62 [论文分类]宪法学. ...

  • 内蒙古网上实时在线填报志愿启示
  • 2009年1月 第28卷 第1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NormalUniversityJan.,2009 Vol.28 No.1 内蒙古网上实时在线填报志愿启示 王德炎,付文武 (绵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2008年内蒙古填报志愿方式发生 ...

  •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 ...

  • 金融业综合统计下的增加值核算改进_史小强
  • CHCCHINA STATISTICSHINA A STATISTITICSS中国中国统计国统计计 金融业综合统计下的增加值核算改进 史小强 瞿凌云 刘子瑞 金融业增加值是衡量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指标,现行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存在机构覆盖不全,数据归并中统计与会计核算科目衔 ...

  • 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 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目录 一.关于应试教育问题成因的传统解释 . ...................................................................................... 2 二.应试教育的特点和弊端 . ......... ...

  • 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征求...
  • 附件二 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 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2稿)说明 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组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从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以来,国家就十分重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经教育部批准,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从2004年秋季入 ...

  • 关于高考改革的构想
  • 关于高考改革的构想 高考的好与坏一般可以定终身的影响太大了,虽然有别的途径接受教育,但是所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全国各地高考待遇的不平等,导致了大学良莠不齐,许多本有资格受此教育的学子却被夺去了那份机会--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制度.在当代中国实施了20多年的全 ...

  • 舆情信息写作示例(下)
  • 网络 于2010-04-23 20:07发表 阅读次数 1564次 例九: 干部群众高度评价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12日下午在海南博鳌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坚持改革开放 推进合作共赢>的主旨演讲,干部群众对此给予高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