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专制教育的艺术勇者陈丹青
艺术既然无国界,自由的,那么艺术的教育是专制的吗?本人这么认为,
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专制死板的。首先想起我小学时候学的一篇文章,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有一个小女孩用蓝色的彩笔把树叶画成了蓝色,但是她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她画的树叶颜色应该是绿色的。又例如一个学生他的绘画作风是很花样而奇怪的,但是老师就说他的画不知在表达什么,太花俏,应该踏踏实实。又若我之前去写生一样,为什么就一定要画树与屋的结合,为什么就要画2/3的角度呢,为什么要画全景呢,为什么就不能挑自己觉得生动有趣的一个小角落画呢?为什么就不能画俯视的屋顶呢,为什么未被这些去做就会低分呢?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以及现在的大部分人都被老师的喜好与所定下的分
数而迷惑了,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了。而艺术天地就是要讲求自己的个性。老师会喜欢乖巧顺应他们要求的学生,会照顾与推荐那些具有与老师自己风格相似的学生。
大学现在有两种老师,一种就是喜欢逃课学生的老师,一种就是你要是
逃课一次,我都不放过你的老师。其实艺术学生逃课有几种,一是真的去玩,2是有自己的爱好与计划,3是老师授课太闷,4就是他觉得老师教的不如他出去学到的。艺术学生本来都是有个性的,喜欢逃课学生的老师,或许他明白艺术学生就是这样,需要个性,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面对艺术,我常发现成人的直觉远不如儿童,今日世界的教育(包括艺
术教育)是逐渐有效地磨灭直觉的教育。照费里尼的说法,所有儿童被送进幼儿园,就被“去势”了;柯罗则说:我每天祈祷,愿上帝让我早晨起来像婴儿般看世界。
我所提及到的,也是受一个艺术家影响,他就是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
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恢复高考时,以同等学历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最具才华的油画家,是80年代至今在画坛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油画家。他创作的《西藏组画》较早开始摆脱俄罗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展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
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
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他警告说,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
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他认为“在人文艺术学科,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清华大学前国学研究院大师陈寅恪写在70年前的名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知青、盲流、个体,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在体制外自己养活自己,自己担
当自己的选择。”陈丹青说。这一长期经历“重新塑造”了他。他今天的选择,就是做回他做惯的个体画家。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
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
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有同学将“学艺术的学生是否要参加‘艺考’”这样的问题抛给了陈丹青。
陈丹青说,学艺术的学生好多都走艺考这条路,这是全社会重“文凭”的结
果,也是学艺者身边人对自己的压力。但是,学艺术,只要你想学,这是你自己的事儿,要靠自己去努力,不是拿个学历你就成艺术家了,不要太相信学位。
所以,我们从陈丹青教授的语录中,可以深感到艺术事业是需要脱离
束缚,在教学中不止进行艺术教育,还有的是对学生作品的理解,而不是一人观点而抹杀了一个创意,而抹杀了一个尝试,有谁会知道,这种风格会风靡起来。除了以上,还要他们保持自己的风格,保持人道保持人性化的修养,这才是艺术要散发出的魅力。
陈丹青这位绘画专业的美术家、教授,缘于对音乐与写作的爱好,收
获了对另一种艺术的成果,说明了艺术是相通的,美术、音乐与写作,无不能让人体会到一种艺术生活的魅力。
艺术通常都是由外界知识的乍现才得到的。音乐赋予我们心灵的享受,你不能说嘈杂的摇滚音乐下就做不出一件好的艺术品,艺术没什么不可能,它就是五花八门。在近现代的艺术创作中,就有不同的追求。在油画中,就有泼辣的抽象与写实,越来越冲开传统的纯写实。就如陈丹青教授那样,自创出独有的高超绘画写实风格,然后运用多样的绘画元素去表达出一个画面,有些画面的颜色与技法虽不是平时的细腻,但是与人一种深思和静溢。独特的角度,崇尚绘画自由,都源自于人的个性修养,音乐与写作都是一个人情感的流露,这才是令人感触的地方,才是百看不厌的地方。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授冯法祀评论陈丹青的画,他的画令人爱看,耐
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 陈丹青说:“艺术是假的,它在骗你,但它比生活真实。”
陈丹青教授说的这话,我是这样理解的。生活有时就是现实的,它表现出很多真实存在的东西,可是很少艺术家却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他们会把它美化,尽管艺术只是一件猜想,但是这正好表现了一个人对真实生活的感知,然后作出演变。有时候人面对真实生活不能表现真正的自我,而面对艺术,艺术正好是一个平台,使这个艺术家沉浸于这个假的境地找到真实的感受。
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现在究竟多少艺术家能不怕外界政治社会的呵斥呢,有谁能站出来,真正用艺术去表达这个社会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呢?有谁又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的个人情感,而不是只会把社会不好的一面所掩盖,而美化了虚假的
一面。艺术本来就是感受,就是对现实所演化出来的映照品,不只是作欣赏之用,还是心灵的洗礼,情操的陶冶。我们是该该问问自己我们的艺术底蕴是什么呢?
新的艺术表现不是只是从教育中来,我们要勇于冲破理念,敢于承担压力,像陈丹青教授那样,不为人所改变自己的作画动向,因为他有一个正确的艺术底蕴,有时候,自己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用一个怎样的心,是波澜的,还是平静的,那么一种由心而发,无意的风格因你而起,因你的影响而发展。
陈丹青教授说这么一句话,他是行动派,但是却不让他行动。陈丹青教授曾经在清华作为一个艺术家教育者,他很想冲破这样的规死的教育制度,很想艺术能者能够得到更好的自由发展,而不是教育底下的一匹乖乖得马儿。他想教那些嘲笑博士生的博士生,那些很有个性,他也十分注重艺术的个性,他尽管是一个行动派,想改变现在的教育弊端,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他的行动却是难以实现的。
他还指出,现在的孩子都太乖了,没有独立性,平时生活是个性十足,可是运用到艺术上,就没有用属于自己的个性、智慧与感受去表现自己的艺术,所以现在的艺术都是没太多转变。就中国而言,有多少学画的学生在各高校毕业了,又有多少画家呢?又有多少画家能为大众所知?又有多少画家是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所谓的画家是画“说谎”的画而被重视呢?这样的上一代,教育着下一代,是传授你们那时代的艺术潮流还是传授对应新时代发展的艺术创作。
现在有这么一个现象,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一个老师的眼光存在质疑,是学生们的艺术才识不够,还是学生的时代眼光已经超越了这位老师,是老师过时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值得讨论吗?还是矛头一定要指向学生。通常得到的结果及回答是,老师就是有道理,起码他能成功有他的道理,那么人是想寻求只是老师那个阶段的成就,还是杰出的画家成就阶段呢?既然是后者的话,教育者是不应该以偏概全。不会否定,他既然能作为一个教育者,有一定的原因,可是在否定别人的同时,作为教育者也要深思曾经也只是曾经,而不是再重复重复上一代的作为,应该是鼓励多样的艺术创作。
分数变得如何重要?文凭也重要,因此现代的人都只是为这些而努力,而不是为艺术而努力。我们的周围,有多少未来艺术家,都是靠抄网上的作品而得到高分与赞赏?那么现代的艺术不是在被耻笑。本来偌大的国家有很多艺术家,可是为什么真正出名的有成就的,有较大造诣的,有独当一面的风格的却那么少?
陈丹青在回国后举行了画展,但是他自己却说:“没什么好看的,毫无意思。”他还说自己不喜欢办展览,因为他觉得他自己的画已经过时了。画画是私人的事,对画儿不能接受外界的承认,他不在乎。这也是表现出他人格与会自我发展得的检讨。
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油画家,陈丹青。
陈丹青经历过文革,这使得他有了一定的才情与抱负。他因为不满现行教育而选择了北漂,北漂了10年,而我们所见他的才情更表现在了文字语言上,他由油画而生,由油画而成名,也应该在油画上持续发扬激进。丹青以他的才能活跃在文化界多个领域,影响广泛。我们期望的是看到油画的陈丹青,而不是一个文学随笔、文化论述、社会批评或者别的领域的陈丹青。这个时代是需要陈丹青这样的油画人才,既然他说自己的油画已经过时,我相信他能够创出新时代号召的艺术品。
陈丹青曾经在某个报刊聊过中国电影。他说他佩服小刚,江湖流氓!他一上
来就走大众路线,抓票房。中国的坏习惯是你弄艺术,你牛逼,你玩通俗,你就低一档——完全胡扯!没这回事!美术史绝大部分经典是订件,是活儿。他没有书生酸气,推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转型,小刚居功!电影本来就是给大家看的。这些话倒让我想起了有次表演与导演课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拍电影写剧本就要知道其中的文化底蕴。美术修养,历史都对我们做电影有很大的关系,艺术不一定就是搞一些很形式高端的东西,它也可以是一些平民化贴近大众生活的,这才能是成功的艺术品。所以我们都在做短片剧本写作的时候,都以平常生活为主,演自己,有自己个性,就是一部完成了一半的艺术品。
陈丹青还说:“艺术家就是自恋家。”
“孤芳自赏,很好。艺术家就是自恋家,北方人叫做“自个儿臭美”。但是艺术作品出了艺术家的门(客户的订件、指定的任务、企业的产品,都不能算),别人赏不赏,社会赏不赏,那就是别人的事,社会的事了。为此,有的艺术家不在乎,无所谓,有的很在乎,很着急,所以出了门的艺术,常会因公众的回应或不回应而闹别扭,起纠纷。”
“我仅就“孤芳自赏”简单讲几句此刻想到的话。我以为不论是不是艺术,凡一个人自己想做、爱做、非要去做的事,都该属于“孤芳自赏”吧,别人拦不住的。前一阵不是有个话剧《切·格瓦拉》么,他不爱当官,继续革命,壮烈牺牲了,可谓孤“烈”自赏,也可解作中国人说的“求仁得仁”。后来歌颂他,纪念他的人们,也就止于歌颂、纪念,殊少真去献身的——孤芳自赏,要紧的是“孤”字:自己做,自己承担,自己喜欢。”
平时的生活中,当自己沉迷于自己刚做好的艺术设计的时候,我也会自恋一下,觉得蛮好的,然后就突然会特发奇想,想要设计出更多的作品出来形成系列艺术作品,兴致勃勃地做着自己的事,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其实很容易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风格。但是,当身边的人说你很自恋的时候,孤芳自赏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免就会有所思索和动力停滞,其实自恋也是自信的表现,通常,自信的人都很容易坚持自己的作风,而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与众不同。刚开始的我自信心也过于谦虚而被看作无自信无个性,然而现在的自己也时不时会自恋几番,乐在其中。以自己的表现来看,当人自怜起来的时候,尽管这件艺术作品并不是在所有人之中都如此美好,但是还有志同道合之士,赞扬你独特的作风。而事实上,有些人自己都没有个性可言,那么也不必太在意他的眼光,因为现在以艺术的角度看,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能做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这是对近现代艺术的诠释。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艺术这样东西呢?
反专制教育的艺术勇者陈丹青
艺术既然无国界,自由的,那么艺术的教育是专制的吗?本人这么认为,
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专制死板的。首先想起我小学时候学的一篇文章,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有一个小女孩用蓝色的彩笔把树叶画成了蓝色,但是她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她画的树叶颜色应该是绿色的。又例如一个学生他的绘画作风是很花样而奇怪的,但是老师就说他的画不知在表达什么,太花俏,应该踏踏实实。又若我之前去写生一样,为什么就一定要画树与屋的结合,为什么就要画2/3的角度呢,为什么要画全景呢,为什么就不能挑自己觉得生动有趣的一个小角落画呢?为什么就不能画俯视的屋顶呢,为什么未被这些去做就会低分呢?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以及现在的大部分人都被老师的喜好与所定下的分
数而迷惑了,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了。而艺术天地就是要讲求自己的个性。老师会喜欢乖巧顺应他们要求的学生,会照顾与推荐那些具有与老师自己风格相似的学生。
大学现在有两种老师,一种就是喜欢逃课学生的老师,一种就是你要是
逃课一次,我都不放过你的老师。其实艺术学生逃课有几种,一是真的去玩,2是有自己的爱好与计划,3是老师授课太闷,4就是他觉得老师教的不如他出去学到的。艺术学生本来都是有个性的,喜欢逃课学生的老师,或许他明白艺术学生就是这样,需要个性,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面对艺术,我常发现成人的直觉远不如儿童,今日世界的教育(包括艺
术教育)是逐渐有效地磨灭直觉的教育。照费里尼的说法,所有儿童被送进幼儿园,就被“去势”了;柯罗则说:我每天祈祷,愿上帝让我早晨起来像婴儿般看世界。
我所提及到的,也是受一个艺术家影响,他就是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
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恢复高考时,以同等学历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最具才华的油画家,是80年代至今在画坛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油画家。他创作的《西藏组画》较早开始摆脱俄罗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展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
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
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他警告说,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
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他认为“在人文艺术学科,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清华大学前国学研究院大师陈寅恪写在70年前的名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知青、盲流、个体,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在体制外自己养活自己,自己担
当自己的选择。”陈丹青说。这一长期经历“重新塑造”了他。他今天的选择,就是做回他做惯的个体画家。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
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
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有同学将“学艺术的学生是否要参加‘艺考’”这样的问题抛给了陈丹青。
陈丹青说,学艺术的学生好多都走艺考这条路,这是全社会重“文凭”的结
果,也是学艺者身边人对自己的压力。但是,学艺术,只要你想学,这是你自己的事儿,要靠自己去努力,不是拿个学历你就成艺术家了,不要太相信学位。
所以,我们从陈丹青教授的语录中,可以深感到艺术事业是需要脱离
束缚,在教学中不止进行艺术教育,还有的是对学生作品的理解,而不是一人观点而抹杀了一个创意,而抹杀了一个尝试,有谁会知道,这种风格会风靡起来。除了以上,还要他们保持自己的风格,保持人道保持人性化的修养,这才是艺术要散发出的魅力。
陈丹青这位绘画专业的美术家、教授,缘于对音乐与写作的爱好,收
获了对另一种艺术的成果,说明了艺术是相通的,美术、音乐与写作,无不能让人体会到一种艺术生活的魅力。
艺术通常都是由外界知识的乍现才得到的。音乐赋予我们心灵的享受,你不能说嘈杂的摇滚音乐下就做不出一件好的艺术品,艺术没什么不可能,它就是五花八门。在近现代的艺术创作中,就有不同的追求。在油画中,就有泼辣的抽象与写实,越来越冲开传统的纯写实。就如陈丹青教授那样,自创出独有的高超绘画写实风格,然后运用多样的绘画元素去表达出一个画面,有些画面的颜色与技法虽不是平时的细腻,但是与人一种深思和静溢。独特的角度,崇尚绘画自由,都源自于人的个性修养,音乐与写作都是一个人情感的流露,这才是令人感触的地方,才是百看不厌的地方。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授冯法祀评论陈丹青的画,他的画令人爱看,耐
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 陈丹青说:“艺术是假的,它在骗你,但它比生活真实。”
陈丹青教授说的这话,我是这样理解的。生活有时就是现实的,它表现出很多真实存在的东西,可是很少艺术家却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他们会把它美化,尽管艺术只是一件猜想,但是这正好表现了一个人对真实生活的感知,然后作出演变。有时候人面对真实生活不能表现真正的自我,而面对艺术,艺术正好是一个平台,使这个艺术家沉浸于这个假的境地找到真实的感受。
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现在究竟多少艺术家能不怕外界政治社会的呵斥呢,有谁能站出来,真正用艺术去表达这个社会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呢?有谁又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的个人情感,而不是只会把社会不好的一面所掩盖,而美化了虚假的
一面。艺术本来就是感受,就是对现实所演化出来的映照品,不只是作欣赏之用,还是心灵的洗礼,情操的陶冶。我们是该该问问自己我们的艺术底蕴是什么呢?
新的艺术表现不是只是从教育中来,我们要勇于冲破理念,敢于承担压力,像陈丹青教授那样,不为人所改变自己的作画动向,因为他有一个正确的艺术底蕴,有时候,自己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用一个怎样的心,是波澜的,还是平静的,那么一种由心而发,无意的风格因你而起,因你的影响而发展。
陈丹青教授说这么一句话,他是行动派,但是却不让他行动。陈丹青教授曾经在清华作为一个艺术家教育者,他很想冲破这样的规死的教育制度,很想艺术能者能够得到更好的自由发展,而不是教育底下的一匹乖乖得马儿。他想教那些嘲笑博士生的博士生,那些很有个性,他也十分注重艺术的个性,他尽管是一个行动派,想改变现在的教育弊端,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他的行动却是难以实现的。
他还指出,现在的孩子都太乖了,没有独立性,平时生活是个性十足,可是运用到艺术上,就没有用属于自己的个性、智慧与感受去表现自己的艺术,所以现在的艺术都是没太多转变。就中国而言,有多少学画的学生在各高校毕业了,又有多少画家呢?又有多少画家能为大众所知?又有多少画家是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所谓的画家是画“说谎”的画而被重视呢?这样的上一代,教育着下一代,是传授你们那时代的艺术潮流还是传授对应新时代发展的艺术创作。
现在有这么一个现象,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一个老师的眼光存在质疑,是学生们的艺术才识不够,还是学生的时代眼光已经超越了这位老师,是老师过时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值得讨论吗?还是矛头一定要指向学生。通常得到的结果及回答是,老师就是有道理,起码他能成功有他的道理,那么人是想寻求只是老师那个阶段的成就,还是杰出的画家成就阶段呢?既然是后者的话,教育者是不应该以偏概全。不会否定,他既然能作为一个教育者,有一定的原因,可是在否定别人的同时,作为教育者也要深思曾经也只是曾经,而不是再重复重复上一代的作为,应该是鼓励多样的艺术创作。
分数变得如何重要?文凭也重要,因此现代的人都只是为这些而努力,而不是为艺术而努力。我们的周围,有多少未来艺术家,都是靠抄网上的作品而得到高分与赞赏?那么现代的艺术不是在被耻笑。本来偌大的国家有很多艺术家,可是为什么真正出名的有成就的,有较大造诣的,有独当一面的风格的却那么少?
陈丹青在回国后举行了画展,但是他自己却说:“没什么好看的,毫无意思。”他还说自己不喜欢办展览,因为他觉得他自己的画已经过时了。画画是私人的事,对画儿不能接受外界的承认,他不在乎。这也是表现出他人格与会自我发展得的检讨。
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油画家,陈丹青。
陈丹青经历过文革,这使得他有了一定的才情与抱负。他因为不满现行教育而选择了北漂,北漂了10年,而我们所见他的才情更表现在了文字语言上,他由油画而生,由油画而成名,也应该在油画上持续发扬激进。丹青以他的才能活跃在文化界多个领域,影响广泛。我们期望的是看到油画的陈丹青,而不是一个文学随笔、文化论述、社会批评或者别的领域的陈丹青。这个时代是需要陈丹青这样的油画人才,既然他说自己的油画已经过时,我相信他能够创出新时代号召的艺术品。
陈丹青曾经在某个报刊聊过中国电影。他说他佩服小刚,江湖流氓!他一上
来就走大众路线,抓票房。中国的坏习惯是你弄艺术,你牛逼,你玩通俗,你就低一档——完全胡扯!没这回事!美术史绝大部分经典是订件,是活儿。他没有书生酸气,推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转型,小刚居功!电影本来就是给大家看的。这些话倒让我想起了有次表演与导演课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拍电影写剧本就要知道其中的文化底蕴。美术修养,历史都对我们做电影有很大的关系,艺术不一定就是搞一些很形式高端的东西,它也可以是一些平民化贴近大众生活的,这才能是成功的艺术品。所以我们都在做短片剧本写作的时候,都以平常生活为主,演自己,有自己个性,就是一部完成了一半的艺术品。
陈丹青还说:“艺术家就是自恋家。”
“孤芳自赏,很好。艺术家就是自恋家,北方人叫做“自个儿臭美”。但是艺术作品出了艺术家的门(客户的订件、指定的任务、企业的产品,都不能算),别人赏不赏,社会赏不赏,那就是别人的事,社会的事了。为此,有的艺术家不在乎,无所谓,有的很在乎,很着急,所以出了门的艺术,常会因公众的回应或不回应而闹别扭,起纠纷。”
“我仅就“孤芳自赏”简单讲几句此刻想到的话。我以为不论是不是艺术,凡一个人自己想做、爱做、非要去做的事,都该属于“孤芳自赏”吧,别人拦不住的。前一阵不是有个话剧《切·格瓦拉》么,他不爱当官,继续革命,壮烈牺牲了,可谓孤“烈”自赏,也可解作中国人说的“求仁得仁”。后来歌颂他,纪念他的人们,也就止于歌颂、纪念,殊少真去献身的——孤芳自赏,要紧的是“孤”字:自己做,自己承担,自己喜欢。”
平时的生活中,当自己沉迷于自己刚做好的艺术设计的时候,我也会自恋一下,觉得蛮好的,然后就突然会特发奇想,想要设计出更多的作品出来形成系列艺术作品,兴致勃勃地做着自己的事,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其实很容易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风格。但是,当身边的人说你很自恋的时候,孤芳自赏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免就会有所思索和动力停滞,其实自恋也是自信的表现,通常,自信的人都很容易坚持自己的作风,而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与众不同。刚开始的我自信心也过于谦虚而被看作无自信无个性,然而现在的自己也时不时会自恋几番,乐在其中。以自己的表现来看,当人自怜起来的时候,尽管这件艺术作品并不是在所有人之中都如此美好,但是还有志同道合之士,赞扬你独特的作风。而事实上,有些人自己都没有个性可言,那么也不必太在意他的眼光,因为现在以艺术的角度看,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能做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这是对近现代艺术的诠释。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艺术这样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