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林外史]中的孝道

  摘要:《儒林外史》在讽刺封建科举制度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孝道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书中的孝道:笃行孝道的孝子贤孙,为追逐功名而背叛孝道者,作者理想的孝道。   关键字: 《儒林外史》;遵守孝道;背弃孝道;理想的孝道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15-02      儒家把孝道作为人的本能,子女善待父母是一种伦理道德行为。文中既有恪守孝道,善待父母的孝子们:匡超人侍父、武书养母、郭孝子寻父等等,可谓是真正的遵守孝道的行为。但也有为功名富贵而背判孝道的不孝子孙。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科举制度的小说,从追求功名富贵方面,写孝道本能的丧失,更能突出主题。但是,作者既然这样写,可见当时社会中存在孝道丧失的现象。整体而言,《儒林外史》还是推崇孝道的。作者理想的孝子王冕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孝敬父母,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真正的恪守孝道行为。   一   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长大,故子女应该“事父母,能竭其力”。在物质上,能满足父母基本的生活条件,使父母不畏寒冻,不忧饥馑。在精神上,尊敬关爱父母,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儒林外史》中孝子多数只能在衣食等物质上照顾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匡超人未中八股功名之毒前,敦行孝道,“实是孝子”。每天杀猪卖肉磨豆子卖豆腐,用辛勤的汗水供养父母。时常在集上买个鸡鸭,或是鱼,来家与父亲吃。瘫痪的父亲日子过得称心,每日每夜出恭一定是匡超人跪在跟前,把腿捧在肩头上,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自在出过恭。照顾的细致入微,脏累不避。卧评曰:“读此而不泪下者,无人心者也。”“作者读者恐皆退避不遑。”此孝行堪舆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三年从不懈怠的汉文帝刘恒,扇枕温衾的后汉黄香,尝粪忧心的南齐庚黔娄等孝行相媲美。   真正的孝道必须是自始至终。子曰:“生事敬爱,死事哀戚。”匡太公瞑目而逝,匡超人呼天抢地。萧昊轩逝世,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郭孝子二十年历尽千辛万苦,备尝寒风朔雪之苦,猛虎怪兽之险找到父亲,父亲去世便把先君骸骨背到故乡去归葬。余特余持兄弟宁愿“穷死”,也坚持“将灵框清进中堂,候择了日子,出殡归葬,甚是尽礼。”孝子行为令人感动,真心的孝敬父母,使父母老有所终。   二    功名富贵是全书主脑,无数人为了追求功名年复一年的考试。他们只想到考中之后贯彻孝道,却忘记父母已经年老。有些人虽然最后考中,但也无机会侍奉父母,或无暇照顾父母,或只为显赫自己,都已背弃孝道。   虽然物质奉养是孝的基本,但是对于五十四岁还苦苦追求功名的童生范进来说,却是最艰难的要求。自己在十二月上旬,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何以顾给母亲与妻子。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他媳妇儿,鞋也没有一双,夏天�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考中之后,喜极而疯,母亲三天后病逝。可笑而荒唐事实,深刻的讽刺了那些只为追求功名而忘记孝道的士人。他们也想满足父母的需求,相信只有考取功名方能一步登天,才能尽心尽力的行孝道。   “生前为孝方为孝,死後尽孝徒枉然。”范老太生前受苦受穷,死后范进请僧人追荐,请和尚做揽头,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拜“梁皇忏”,追荐生天,借汤公的官衔名字写墓志。作者大量笔墨写范进办母亲后事,但是这一切都无法补偿母亲生前所受的苦难。“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如孝後悔难。”作者在范进取得功名,让母亲享受三天的享福生活后逝去,明确警示那些苦苦考取功名的中年人,父母已年老,不会有太久的等待。所以,儿孙就应该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能竭其力”的奉养父母。   荀员外为了不再迟三年候考,就与人商议选过了再报丁忧。卧评:“天下岂有报丁忧而可以且再商议者乎?”作者有意让我们看到他求助于朋友,老师都行不通,迨至万无法想之时,只得递呈的过程。通过此事揭示了科举对人性的摧残,但是孝是人之本性仍不能丧失,故还得治丧。作者在范进丧母之后写荀玫母逝,进一步强调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作者在整部书中是肯定孝道的,故让对于急需功名的人也不能忽视对孝道的贯彻。   子曰:“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匡超人入世后,“要回家者,不过为熏��乡里起见,并非有思母之念。”所作所为与父亲的遗言彻底相背,连在世的母亲都不思念,生死都不顾及。节孝入祠,自家合族人都送到祠里去。虞华轩与余大先生的本家都去陪祭候送方盐商家老太太入祠。文中强调一个卖花的牙婆,族家无人请入祠笑着来看老太太入祠。一个县势利熏心到族家祭祀都不顾,对于人本性的丧失作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三   作者理想的孝道是除了物质方面的满足外,还要求能尊重、关怀父母,让父母在心灵上得到慰藉,二者缺一不可。   理想的孝子王冕,奉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是楷模。“善体亲心”,十岁就知道心疼母亲,“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后来吟诗作画,不愁衣食,“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王冕在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作者理想的人物故能处处表率。王冕尊亲敬亲, 能够考虑到母亲精神上的需要。从母亲的情感生活出发,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全心全意报答父母。母亲逝后,守着母亲坟墓,按时祭扫,隐居山里。尊亲敬亲是子女对父母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孝道中比养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对待父母, 只敬不养不为敬, 只养不敬伤其心。所以,子女应该以敬的态度赡养父母, 关心父母的健康, 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   作者理想的孝道正文中只有入仕前的匡超人全部做到,而入仕后就忘恩负义,停妻再娶,高攀相府,对朋友绝情绝义。如果不是后来的堕落,他恐怕是《儒林外史》中事亲最孝的一个人了。作者让这样一个孝子彻底的变质,更能展现科举制度的毒害,功名带来的利益完全摧残了人的本性。   四   吴敬梓理想的是人各安本分,大家和谐相处的一个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为官的应该象乐清县的知县李瑛一样求贤爱才,象安东县的知县向鼎一样笃于交谊;为民的应该象市井四奇人一样天怀淡定,抱朴守拙。为人儿女的应该像王冕一样恪守孝道,竭尽其能的奉养父母。   “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其实父母对于子女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不一定要取得功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只要儿孙孝顺,家人平安,家庭和睦。王冕的母亲看见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故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了解儿子虽有才但性情高傲,怕弄出祸来,特嘱咐出去做官。范老太太一生饥寒交迫的日子,对儿子无怨无悔,在治儿子疯病时还跑出门提醒丈人“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荀玫的母亲道:“而今得你进个学,将来可以教书过日子。”牛老道:“孙儿,我不容易看养你到而今。店里的事,即交付与你,我也老了,累不起了,只好坐在店里帮你照顾,你只当寻个老伙计罢了。”多么真诚的内心话,对儿孙的要求如此简单。朴实的村民只求子孙在身旁,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发现《儒林外史》是弘扬孝道,提倡孝道的。作者写匡超人,荀玖等小人物堕落的过程,其用意就是要让科举制度对所造成的恶劣社会风气负责。社会制度和风气深刻的影响人的思想和目标,对统治者的决定进行了要求。因为,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道不仅是做人的根本,家庭和睦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国家繁荣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8.   [2]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摘要:《儒林外史》在讽刺封建科举制度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孝道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书中的孝道:笃行孝道的孝子贤孙,为追逐功名而背叛孝道者,作者理想的孝道。   关键字: 《儒林外史》;遵守孝道;背弃孝道;理想的孝道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15-02      儒家把孝道作为人的本能,子女善待父母是一种伦理道德行为。文中既有恪守孝道,善待父母的孝子们:匡超人侍父、武书养母、郭孝子寻父等等,可谓是真正的遵守孝道的行为。但也有为功名富贵而背判孝道的不孝子孙。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科举制度的小说,从追求功名富贵方面,写孝道本能的丧失,更能突出主题。但是,作者既然这样写,可见当时社会中存在孝道丧失的现象。整体而言,《儒林外史》还是推崇孝道的。作者理想的孝子王冕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孝敬父母,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真正的恪守孝道行为。   一   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长大,故子女应该“事父母,能竭其力”。在物质上,能满足父母基本的生活条件,使父母不畏寒冻,不忧饥馑。在精神上,尊敬关爱父母,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儒林外史》中孝子多数只能在衣食等物质上照顾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匡超人未中八股功名之毒前,敦行孝道,“实是孝子”。每天杀猪卖肉磨豆子卖豆腐,用辛勤的汗水供养父母。时常在集上买个鸡鸭,或是鱼,来家与父亲吃。瘫痪的父亲日子过得称心,每日每夜出恭一定是匡超人跪在跟前,把腿捧在肩头上,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自在出过恭。照顾的细致入微,脏累不避。卧评曰:“读此而不泪下者,无人心者也。”“作者读者恐皆退避不遑。”此孝行堪舆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三年从不懈怠的汉文帝刘恒,扇枕温衾的后汉黄香,尝粪忧心的南齐庚黔娄等孝行相媲美。   真正的孝道必须是自始至终。子曰:“生事敬爱,死事哀戚。”匡太公瞑目而逝,匡超人呼天抢地。萧昊轩逝世,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郭孝子二十年历尽千辛万苦,备尝寒风朔雪之苦,猛虎怪兽之险找到父亲,父亲去世便把先君骸骨背到故乡去归葬。余特余持兄弟宁愿“穷死”,也坚持“将灵框清进中堂,候择了日子,出殡归葬,甚是尽礼。”孝子行为令人感动,真心的孝敬父母,使父母老有所终。   二    功名富贵是全书主脑,无数人为了追求功名年复一年的考试。他们只想到考中之后贯彻孝道,却忘记父母已经年老。有些人虽然最后考中,但也无机会侍奉父母,或无暇照顾父母,或只为显赫自己,都已背弃孝道。   虽然物质奉养是孝的基本,但是对于五十四岁还苦苦追求功名的童生范进来说,却是最艰难的要求。自己在十二月上旬,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何以顾给母亲与妻子。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他媳妇儿,鞋也没有一双,夏天�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考中之后,喜极而疯,母亲三天后病逝。可笑而荒唐事实,深刻的讽刺了那些只为追求功名而忘记孝道的士人。他们也想满足父母的需求,相信只有考取功名方能一步登天,才能尽心尽力的行孝道。   “生前为孝方为孝,死後尽孝徒枉然。”范老太生前受苦受穷,死后范进请僧人追荐,请和尚做揽头,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拜“梁皇忏”,追荐生天,借汤公的官衔名字写墓志。作者大量笔墨写范进办母亲后事,但是这一切都无法补偿母亲生前所受的苦难。“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如孝後悔难。”作者在范进取得功名,让母亲享受三天的享福生活后逝去,明确警示那些苦苦考取功名的中年人,父母已年老,不会有太久的等待。所以,儿孙就应该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能竭其力”的奉养父母。   荀员外为了不再迟三年候考,就与人商议选过了再报丁忧。卧评:“天下岂有报丁忧而可以且再商议者乎?”作者有意让我们看到他求助于朋友,老师都行不通,迨至万无法想之时,只得递呈的过程。通过此事揭示了科举对人性的摧残,但是孝是人之本性仍不能丧失,故还得治丧。作者在范进丧母之后写荀玫母逝,进一步强调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作者在整部书中是肯定孝道的,故让对于急需功名的人也不能忽视对孝道的贯彻。   子曰:“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匡超人入世后,“要回家者,不过为熏��乡里起见,并非有思母之念。”所作所为与父亲的遗言彻底相背,连在世的母亲都不思念,生死都不顾及。节孝入祠,自家合族人都送到祠里去。虞华轩与余大先生的本家都去陪祭候送方盐商家老太太入祠。文中强调一个卖花的牙婆,族家无人请入祠笑着来看老太太入祠。一个县势利熏心到族家祭祀都不顾,对于人本性的丧失作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三   作者理想的孝道是除了物质方面的满足外,还要求能尊重、关怀父母,让父母在心灵上得到慰藉,二者缺一不可。   理想的孝子王冕,奉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是楷模。“善体亲心”,十岁就知道心疼母亲,“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后来吟诗作画,不愁衣食,“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王冕在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作者理想的人物故能处处表率。王冕尊亲敬亲, 能够考虑到母亲精神上的需要。从母亲的情感生活出发,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全心全意报答父母。母亲逝后,守着母亲坟墓,按时祭扫,隐居山里。尊亲敬亲是子女对父母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孝道中比养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对待父母, 只敬不养不为敬, 只养不敬伤其心。所以,子女应该以敬的态度赡养父母, 关心父母的健康, 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   作者理想的孝道正文中只有入仕前的匡超人全部做到,而入仕后就忘恩负义,停妻再娶,高攀相府,对朋友绝情绝义。如果不是后来的堕落,他恐怕是《儒林外史》中事亲最孝的一个人了。作者让这样一个孝子彻底的变质,更能展现科举制度的毒害,功名带来的利益完全摧残了人的本性。   四   吴敬梓理想的是人各安本分,大家和谐相处的一个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为官的应该象乐清县的知县李瑛一样求贤爱才,象安东县的知县向鼎一样笃于交谊;为民的应该象市井四奇人一样天怀淡定,抱朴守拙。为人儿女的应该像王冕一样恪守孝道,竭尽其能的奉养父母。   “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其实父母对于子女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不一定要取得功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只要儿孙孝顺,家人平安,家庭和睦。王冕的母亲看见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故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了解儿子虽有才但性情高傲,怕弄出祸来,特嘱咐出去做官。范老太太一生饥寒交迫的日子,对儿子无怨无悔,在治儿子疯病时还跑出门提醒丈人“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荀玫的母亲道:“而今得你进个学,将来可以教书过日子。”牛老道:“孙儿,我不容易看养你到而今。店里的事,即交付与你,我也老了,累不起了,只好坐在店里帮你照顾,你只当寻个老伙计罢了。”多么真诚的内心话,对儿孙的要求如此简单。朴实的村民只求子孙在身旁,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发现《儒林外史》是弘扬孝道,提倡孝道的。作者写匡超人,荀玖等小人物堕落的过程,其用意就是要让科举制度对所造成的恶劣社会风气负责。社会制度和风气深刻的影响人的思想和目标,对统治者的决定进行了要求。因为,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道不仅是做人的根本,家庭和睦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国家繁荣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8.   [2]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相关内容

  • 大学毕业论文古代文学篇
  • 六 古代文学篇 1 2 3 4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略论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
  • 摘要:通说认为,汉代是德主刑辅理论被奉为官方主流法律观的开始,但在分析此种现象时,学界习惯性地直指武帝时期且忽视法思想置身于其间的权力结构.事实上,秦汉时代的权力结构是所谓的"皇帝政治",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权力形式都是随着皇权观的演变而被调整的.在汉代,经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及 ...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看------毕业论文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学生一定要看------毕业论文选题 文学编 一. 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

  • 钱穆:略论中国社会主义
  • 钱穆:略论中国社会主义 大陆邓小平自称,求改马列共产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此言甚有思路.但社会一名词,乃近代自西方传译而来,中国自古无之.<大学>八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傥以较大言之,则可谓天下即指社会.但其地位极广大犹在国之上.较小言之,则家亦即是社会,其地位乃在国之下.此所谓 ...

  • 匡超人,教案
  • 篇一:匡超人 教案 <匡超人>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 2.掌握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精读文章,立足文本,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 ...

  •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摘要:<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是作者极其称赞的人物.他是文中少有的真儒士,淡泊名利,重视民生,不畏强权,超脱自然,洒脱不俗.作者运用正话反说,把对他的赞扬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对封建礼教的禁锢与统治阶级的腐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分析杜少卿的形象 ...

  • 钱穆:略论中国社会学 [经典阅读001]
  • 钱穆:略论中国社会学 [经典阅读001] By 21世纪评论|| at 2009-05-08 || Category: 文化 21pinglun.co将不时推出经典阅读,既开阔大家的视界,又可以节约时间.两全其美.以下是钱穆先生的<略论中国社会学>. --思想国·21世纪评论(www.2 ...

  • 简析儒林外史中王冕的人物形象
  • 简析儒林外史中王冕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书中人物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表现这些人物,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人们的言行反映出来.吴敬梓是一个思想独特的作家,他能够加将自己的独特思想蕴含在平静的人物描写中,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加深对社会中人物的认识. 这本书的第一回是一个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