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调查报告

19.山陕甘会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摘要: 山陕甘会馆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从其功能上来说其历史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之大成,雕刻艺术在建筑装饰方面的应用感更是登峰造极。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一、相关背景资料

开封位居中原,无高山险峰之阻,有四通八达之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早为晋商所青睐。从明至清的数百年间,山西商人在开封一直很活跃。他们将西北的皮毛、山货及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抵开封。由于山西客商云集开封的人数愈来愈多,遂集资于今老会馆街(龙亭东侧)建立了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山西会馆。

乾隆年间,陕西旅汴商人与山西旅汴商人商定联合建立山陕会馆。经多方 考察,他们最终选定明代徐府旧址建立山陕会馆。

嘉庆初年,会馆的建筑风剥雨蚀,年久失修,商户们商定,各个店铺每进钱一千,抽取二文,交请老会首收存,作为会馆每年修补的费用。

道光四年(1824年)五年,同治三年(1864年)商户们把会馆进一步扩展。这样,一组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古建筑群终于耸立于闹市之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陕会馆一直是附近百姓奉祀关帝和看大戏的去处。 到了光绪年间,甘肃旅汴商贾加入,山陕会馆遂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1927年6月13日,冯玉祥将军被武汉政府任命为河南省主席。他主豫期间,把山陕甘会馆的祭祀场所关帝庙改为河南省艺术学校的校址。1933年这里又改为私立西北中学。1938年,日寇侵入开封,西北中学外迁,会馆成为日寇的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 日寇投降后,西北中学返回开封,重新回到会馆上课。再后来,会馆又成为徐府街小学的校园。

1988年10月23日,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正式对外开放。

二、历史价值部分

引 言

晋商500年可歌可泣、壮怀激烈、史诗般的寻求财富之路,使很多外省人改变了山西只是贫瘠荒芜的看法,使很多学者改变了“中国民国之前只有市井小贩”的看法。山西人走西口,出关外,闯江湖,下码头,他们告别了哀怨缠绵的故土和儿女之情,怀着“天下一家,信义为本”的新观念,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大商帮,创造了明清商业史的辉煌。晋商的发展壮大成就了一批精美的会馆建筑。研究山陕甘会馆的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明清的晋商会馆文化。

会馆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籍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逐渐发展为议事、招待外加联络等功能的场所。

山陕甘会馆由旅汴晋商集资兴建。道光年间陕商加入,易名山陕会馆。清末,又加入甘肃商人,遂又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晋商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明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界竞争日趋激烈。商人与商人之间,商帮与商帮之间,“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在激烈的竞争中,旅外同乡深刻认识到:“无论日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必须团结同乡仕商。“广其业于朝市间”。于是他们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式,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把商埠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一致与异域商人进行竞争。

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明代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以“极

临边境”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渐成为明代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入清以后,晋商设立的会馆有了蓬勃发展,大体上前后在京师设会馆有40处以上,与此同时,在国内名商埠集镇也先后设立了晋商会馆。这些会馆的设立,首先与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很大关系。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展,会馆的建立又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晋商除在京师设立了许多会馆外,清代晋商会馆几乎遍布全国各行省、商埠。晋商会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大量建立新会馆上,而且更表现在会馆宏伟的建筑规模上。晋商会馆的发展,还表现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上。在晋商会馆中大多有值年首人秉公办事,他们轮流换班,均须协力举善,勿得徇情。又设有司事、住持、夫役及香工等管理会馆事务。

晋商会馆的功能

一、联乡情,笃乡谊,方便仕商

晋商长途贩运,分布于全国各大商埠。他们在异地他乡人地两生,难免有思亲怀旧之感。而“会馆之设,所以答神麻,睦乡谊也。”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趋近的心理、文化,“同乡偕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无去国怀乡之悲”。晋商会馆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广置楼阁、多盖屋舍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同乡、仕绅、商旅驻足和贮存货物提供方便。

二、聚会议事,沟通信息

会馆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中心社团,也是其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阵地,它作为“叙语之地,正可坐论一堂,以谋商业之公益”。凡“通商之事,咸于会馆中是议”。大家定期在一起“公定时价,毋许私加私扣,……议定条规,籍以约束”;启发智识,以开通商智;研究商学,调查商情;集思广益,沟通信息。一山西票号在章程中阐述并规定:“一人智慧无多,纵能争利亦无几何,不务其大者而为之。若能时相聚议,各抒所见,必能得巧机关,以获厚利。即或一个力所不及,彼此信义相孚,不难通力合作,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兹定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为大会之期,准于上午十一钟聚会,下午一钟散会,同业各家执事齐集到会,或有益于商日商务者,或有病于商务者,即可公平定议。如同业中有重要事宜,尽可由该号将情告之商会董事,派发传单随时定期集议”。可见,会馆是异地同乡商人聚会议事之地。

三、团结同乡,维护集团利益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允许有任何政治派别存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同乡商人“无一区托足,则期群涣”,群涣必然削弱竞争力量。因此,无论是从联络感情出发,还是从经商需要出发,他们都需要一种组织形式来加以联结,而以地域为基础建立的山西会馆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山西商人利用会馆这一合法形式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既与其它商帮竞争,又联合抵制官府的肆意压榨。会馆在维护同乡和集团利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会馆内设市。

据《山志临襄会馆为油市成立始末缘由专事记载碑记》载:油市之设,创自前明。后于清康熙年间,移至临襄会馆迄今已数百年。该馆极宽敞,可容数百人,最宜建为商市。然实因管理得人,苦心筹划,力为布置,用多数之金钱,成宽阔之地基,使同行无不称便,实为吾油市之幸。

五、公议行现之地。

一晋商杂货行于乾隆五十年(1785)公议杂货行规并在会馆立碑为记。行现部分如下: 买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合外分伙计,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沿路会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落下货本月内不得跌价,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门外拦路会客,任客投至,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结帐不得私让分文,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人家店内勾引客买货,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由此可见会馆也是公议行规监督执行场所。

六、祭祀神灵之地。

在异地经商的同乡在精神上需要有神灵的保护,这也是他们建立会馆目的之一,因此在会馆内供奉他们所崇拜信仰的神灵,定期祭祀是会馆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有许多会馆是在先建神灵庙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商会馆祭祀之神灵最普遍的是关羽,因关羽是山西人,以义行天下,最受乡人崇敬,成为晋商之精神偶像。

七、聚岁演戏及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

晋商会馆作为同乡人的组织凡逢年过节时同乡人常常在会馆欢聚一堂,聚酬演戏。有时在商业活动取得重大胜利时,也举办酬神和演戏的活动,凡山西会馆多建有戏台。 晋商会馆的性质与价值

晋商会馆是在异地晋籍商人的社会组织。晋商会馆均是由在异地的晋籍商人共议后自筹经费所建立。晋商会馆使晋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商人数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尽管山西会馆在扶持晋商、发展商品经济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育程度较低的旧式社团。它在内部机构设置、权力区分诸方面都不够明确,封建性、排他性较强,缺乏与其它商帮跨省区的沟通和联系,“各乡之界限,即判于其间,界限愈判,排外愈甚。”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相抵牾。因此,其作用具有二重性。

晋商会馆的社会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体现与传播了地域文化。晋商会馆的建立使三晋地域文化得以与别的地域文化进行交流,产生一种新的地域文化。例如,琉璃瓦是山西的传统产品,在山西的一些庙宇建筑物中经常使用这种琉璃瓦,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在河南的山陕会馆建筑物正殿、配殿中均使用这种琉璃瓦来覆盖屋顶,使这一会馆的建筑同时具有晋豫风格。又如在晋商会馆中多建有戏台,逢时过节均要在此演出晋商的家乡戏剧,这种活动不仅对当地戏剧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使山西戏剧得以吸取异地戏剧文化,这种交流促进了两地戏剧文化的发展。再如晋商会馆均崇奉和祭祀关羽,在晋商会馆的影响了,其他省的会馆也逐渐崇奉关羽,从而推动了有关文化的发展。复如,山西盛产汾酒,其制作技术好,历史悠久,汾酒是晋商会馆中聚餐宴席美酒,汾酒的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到异地,如山东、甘肃、东北等地。

第二,推动了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如山西商人与陕西南人,他们共同在各商埠建立了许多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南联盟,被人们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别的地方商人加入山陕联盟,开封山陕会馆就是在光绪年间甘肃商人加入,最后形成山陕甘会馆的。在四川灌县,先后有山陕、湖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等七座会馆,这些会馆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协调在一些活动中配合行动,人们便把上述会馆统称“七省会馆”。重庆的八省会馆有山西、陕西、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江西、江南等,后来八省会馆共举年首,协调八省会馆之间的关系并订立了协议,其内容主要是:一、共同确定与修改帮规;二、各帮新提议,须经八省年首同意;三、帮会内发生争执,应由各省会馆内年首协调解决。可见,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三、艺术价值部分

引 言

山陕甘会馆,同我国古代建筑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一样,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轴线设计的。它座北面南,在中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照壁、戏楼、拜殿和牌楼)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建附属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左右翼门、钟鼓二楼、东西配

殿和东西院跨等。用檐廊等建筑形式将它们连接起来,向纵深方向发展,构成呈长方形的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而戏楼两侧的掖门和东西偏院配置的围墙和垂花门等小建筑,则兼起联系和间隔之作用。其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堪称“三绝”,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技法不一、题材多样,堪为典范,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山陕甘会馆从其平面布局上看,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其分布在中轴线两端的主要建筑和规划整齐、层次分明且左右对称之附属建筑,把整个大院组织成四个不同的庭院。

戏楼和两侧之垂花门楼把前后分成两个院落,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建筑艺术群体。会馆地势北高南低,由南向北依次增高百分之四,临街底的照壁高耸,显得巍峨庄重,揭开了会馆建筑的序幕;透过戏楼门洞,可望到牌楼和拜殿,很自然的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中轴线上,掀起了会馆建筑之高潮;左右两侧高大的钟鼓楼的出现,则增加了院落的纵深感;透过牌楼,出现眼前的是会馆的主体建筑——正殿(包括拜殿、卷棚和大殿),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殿后原有“春秋楼”,可惜已毁。正殿两侧有东西跨院,左右扶持,有主有从,高低错落,突出主体建筑,从而创造一定的艺术气氛,收到了高与低、大与小,暗与明的对比效果。

山陕甘会馆在组群的总体布局上,把各种大小不同形式的建筑巧妙地进行组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单座建筑也同样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19.山陕甘会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摘要: 山陕甘会馆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从其功能上来说其历史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之大成,雕刻艺术在建筑装饰方面的应用感更是登峰造极。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一、相关背景资料

开封位居中原,无高山险峰之阻,有四通八达之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早为晋商所青睐。从明至清的数百年间,山西商人在开封一直很活跃。他们将西北的皮毛、山货及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抵开封。由于山西客商云集开封的人数愈来愈多,遂集资于今老会馆街(龙亭东侧)建立了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山西会馆。

乾隆年间,陕西旅汴商人与山西旅汴商人商定联合建立山陕会馆。经多方 考察,他们最终选定明代徐府旧址建立山陕会馆。

嘉庆初年,会馆的建筑风剥雨蚀,年久失修,商户们商定,各个店铺每进钱一千,抽取二文,交请老会首收存,作为会馆每年修补的费用。

道光四年(1824年)五年,同治三年(1864年)商户们把会馆进一步扩展。这样,一组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古建筑群终于耸立于闹市之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陕会馆一直是附近百姓奉祀关帝和看大戏的去处。 到了光绪年间,甘肃旅汴商贾加入,山陕会馆遂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1927年6月13日,冯玉祥将军被武汉政府任命为河南省主席。他主豫期间,把山陕甘会馆的祭祀场所关帝庙改为河南省艺术学校的校址。1933年这里又改为私立西北中学。1938年,日寇侵入开封,西北中学外迁,会馆成为日寇的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 日寇投降后,西北中学返回开封,重新回到会馆上课。再后来,会馆又成为徐府街小学的校园。

1988年10月23日,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正式对外开放。

二、历史价值部分

引 言

晋商500年可歌可泣、壮怀激烈、史诗般的寻求财富之路,使很多外省人改变了山西只是贫瘠荒芜的看法,使很多学者改变了“中国民国之前只有市井小贩”的看法。山西人走西口,出关外,闯江湖,下码头,他们告别了哀怨缠绵的故土和儿女之情,怀着“天下一家,信义为本”的新观念,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大商帮,创造了明清商业史的辉煌。晋商的发展壮大成就了一批精美的会馆建筑。研究山陕甘会馆的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明清的晋商会馆文化。

会馆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籍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逐渐发展为议事、招待外加联络等功能的场所。

山陕甘会馆由旅汴晋商集资兴建。道光年间陕商加入,易名山陕会馆。清末,又加入甘肃商人,遂又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晋商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明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界竞争日趋激烈。商人与商人之间,商帮与商帮之间,“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在激烈的竞争中,旅外同乡深刻认识到:“无论日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必须团结同乡仕商。“广其业于朝市间”。于是他们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式,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把商埠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一致与异域商人进行竞争。

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明代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以“极

临边境”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渐成为明代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入清以后,晋商设立的会馆有了蓬勃发展,大体上前后在京师设会馆有40处以上,与此同时,在国内名商埠集镇也先后设立了晋商会馆。这些会馆的设立,首先与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很大关系。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展,会馆的建立又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晋商除在京师设立了许多会馆外,清代晋商会馆几乎遍布全国各行省、商埠。晋商会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大量建立新会馆上,而且更表现在会馆宏伟的建筑规模上。晋商会馆的发展,还表现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上。在晋商会馆中大多有值年首人秉公办事,他们轮流换班,均须协力举善,勿得徇情。又设有司事、住持、夫役及香工等管理会馆事务。

晋商会馆的功能

一、联乡情,笃乡谊,方便仕商

晋商长途贩运,分布于全国各大商埠。他们在异地他乡人地两生,难免有思亲怀旧之感。而“会馆之设,所以答神麻,睦乡谊也。”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趋近的心理、文化,“同乡偕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无去国怀乡之悲”。晋商会馆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广置楼阁、多盖屋舍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同乡、仕绅、商旅驻足和贮存货物提供方便。

二、聚会议事,沟通信息

会馆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中心社团,也是其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阵地,它作为“叙语之地,正可坐论一堂,以谋商业之公益”。凡“通商之事,咸于会馆中是议”。大家定期在一起“公定时价,毋许私加私扣,……议定条规,籍以约束”;启发智识,以开通商智;研究商学,调查商情;集思广益,沟通信息。一山西票号在章程中阐述并规定:“一人智慧无多,纵能争利亦无几何,不务其大者而为之。若能时相聚议,各抒所见,必能得巧机关,以获厚利。即或一个力所不及,彼此信义相孚,不难通力合作,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兹定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为大会之期,准于上午十一钟聚会,下午一钟散会,同业各家执事齐集到会,或有益于商日商务者,或有病于商务者,即可公平定议。如同业中有重要事宜,尽可由该号将情告之商会董事,派发传单随时定期集议”。可见,会馆是异地同乡商人聚会议事之地。

三、团结同乡,维护集团利益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允许有任何政治派别存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同乡商人“无一区托足,则期群涣”,群涣必然削弱竞争力量。因此,无论是从联络感情出发,还是从经商需要出发,他们都需要一种组织形式来加以联结,而以地域为基础建立的山西会馆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山西商人利用会馆这一合法形式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既与其它商帮竞争,又联合抵制官府的肆意压榨。会馆在维护同乡和集团利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会馆内设市。

据《山志临襄会馆为油市成立始末缘由专事记载碑记》载:油市之设,创自前明。后于清康熙年间,移至临襄会馆迄今已数百年。该馆极宽敞,可容数百人,最宜建为商市。然实因管理得人,苦心筹划,力为布置,用多数之金钱,成宽阔之地基,使同行无不称便,实为吾油市之幸。

五、公议行现之地。

一晋商杂货行于乾隆五十年(1785)公议杂货行规并在会馆立碑为记。行现部分如下: 买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合外分伙计,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沿路会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落下货本月内不得跌价,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门外拦路会客,任客投至,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结帐不得私让分文,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人家店内勾引客买货,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由此可见会馆也是公议行规监督执行场所。

六、祭祀神灵之地。

在异地经商的同乡在精神上需要有神灵的保护,这也是他们建立会馆目的之一,因此在会馆内供奉他们所崇拜信仰的神灵,定期祭祀是会馆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有许多会馆是在先建神灵庙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商会馆祭祀之神灵最普遍的是关羽,因关羽是山西人,以义行天下,最受乡人崇敬,成为晋商之精神偶像。

七、聚岁演戏及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

晋商会馆作为同乡人的组织凡逢年过节时同乡人常常在会馆欢聚一堂,聚酬演戏。有时在商业活动取得重大胜利时,也举办酬神和演戏的活动,凡山西会馆多建有戏台。 晋商会馆的性质与价值

晋商会馆是在异地晋籍商人的社会组织。晋商会馆均是由在异地的晋籍商人共议后自筹经费所建立。晋商会馆使晋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商人数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尽管山西会馆在扶持晋商、发展商品经济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育程度较低的旧式社团。它在内部机构设置、权力区分诸方面都不够明确,封建性、排他性较强,缺乏与其它商帮跨省区的沟通和联系,“各乡之界限,即判于其间,界限愈判,排外愈甚。”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相抵牾。因此,其作用具有二重性。

晋商会馆的社会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体现与传播了地域文化。晋商会馆的建立使三晋地域文化得以与别的地域文化进行交流,产生一种新的地域文化。例如,琉璃瓦是山西的传统产品,在山西的一些庙宇建筑物中经常使用这种琉璃瓦,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在河南的山陕会馆建筑物正殿、配殿中均使用这种琉璃瓦来覆盖屋顶,使这一会馆的建筑同时具有晋豫风格。又如在晋商会馆中多建有戏台,逢时过节均要在此演出晋商的家乡戏剧,这种活动不仅对当地戏剧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使山西戏剧得以吸取异地戏剧文化,这种交流促进了两地戏剧文化的发展。再如晋商会馆均崇奉和祭祀关羽,在晋商会馆的影响了,其他省的会馆也逐渐崇奉关羽,从而推动了有关文化的发展。复如,山西盛产汾酒,其制作技术好,历史悠久,汾酒是晋商会馆中聚餐宴席美酒,汾酒的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到异地,如山东、甘肃、东北等地。

第二,推动了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如山西商人与陕西南人,他们共同在各商埠建立了许多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南联盟,被人们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别的地方商人加入山陕联盟,开封山陕会馆就是在光绪年间甘肃商人加入,最后形成山陕甘会馆的。在四川灌县,先后有山陕、湖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等七座会馆,这些会馆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协调在一些活动中配合行动,人们便把上述会馆统称“七省会馆”。重庆的八省会馆有山西、陕西、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江西、江南等,后来八省会馆共举年首,协调八省会馆之间的关系并订立了协议,其内容主要是:一、共同确定与修改帮规;二、各帮新提议,须经八省年首同意;三、帮会内发生争执,应由各省会馆内年首协调解决。可见,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三、艺术价值部分

引 言

山陕甘会馆,同我国古代建筑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一样,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轴线设计的。它座北面南,在中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照壁、戏楼、拜殿和牌楼)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建附属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左右翼门、钟鼓二楼、东西配

殿和东西院跨等。用檐廊等建筑形式将它们连接起来,向纵深方向发展,构成呈长方形的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而戏楼两侧的掖门和东西偏院配置的围墙和垂花门等小建筑,则兼起联系和间隔之作用。其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堪称“三绝”,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技法不一、题材多样,堪为典范,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山陕甘会馆从其平面布局上看,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其分布在中轴线两端的主要建筑和规划整齐、层次分明且左右对称之附属建筑,把整个大院组织成四个不同的庭院。

戏楼和两侧之垂花门楼把前后分成两个院落,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建筑艺术群体。会馆地势北高南低,由南向北依次增高百分之四,临街底的照壁高耸,显得巍峨庄重,揭开了会馆建筑的序幕;透过戏楼门洞,可望到牌楼和拜殿,很自然的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中轴线上,掀起了会馆建筑之高潮;左右两侧高大的钟鼓楼的出现,则增加了院落的纵深感;透过牌楼,出现眼前的是会馆的主体建筑——正殿(包括拜殿、卷棚和大殿),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殿后原有“春秋楼”,可惜已毁。正殿两侧有东西跨院,左右扶持,有主有从,高低错落,突出主体建筑,从而创造一定的艺术气氛,收到了高与低、大与小,暗与明的对比效果。

山陕甘会馆在组群的总体布局上,把各种大小不同形式的建筑巧妙地进行组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单座建筑也同样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关内容

  • 有关家电下乡开展工作的调查报告
  • 家电下乡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四大类家电产品: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洗手机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 安徽省是财政部.商务部确定 ...

  • 关于家电下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
  • 国务院办公厅决定,从x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范围推广到全国.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公布了<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截止到目前,我县家电下乡工作,究竟执行的怎样?都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局利用15天的时间对全县家电下乡网点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 ...

  • 有关"家电下乡"假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严重下降,扩大内需成为各方共识,"家电下乡"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的应运而生.它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我们家乡"家电下乡"政 ...

  • 青春无悔?
  • 作者:梁平汉李佳珈 世界经济文汇 2014年09期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常常有着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渠道可以是殖民方式改变了产权保护制度(Acemoglu et al.,2001),可以是由于内外战争影响了国家能力建设的路径(Besley and Persson,2009),也可以 ...

  • _三下乡_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反思
  • 2009No 15(Tota lNo 193)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J O URN AL OF B E IJI N G CI T Y UNI V E RSI T Y 2009年第5期 (总第93期) /三下乡0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反思 代浩云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涪陵 408100) 摘 要: ...

  • 东大街道财政所家电下乡自查报告
  • 东大街道财政所家电下乡自查报告 区财政局企财所: 家电下乡是国务院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惠农工程.为了切实落实好这项政策,我街办家电下乡工作在长安区财政局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街办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责任.专 ...

  •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表
  • 活动内容 1、针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山区的孩子,授课主要要以教育(开文化课)为主,辅之是娱乐,结合华农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寓教于乐。通过道德修养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2、针对学校环境恶化问题,结合华农环保卫生经验成就,提高当地人的环保和公共卫生意识,帮助改善生活学习环境。 3、 ...

  • 青春奉献社会 激情燃烧华岩
  •   ---材料学院2004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根据团中央、团市委的统一安排,校团委统一部署,重庆工学院材料学院2004年7月中旬赴九龙坡区华岩镇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 ...

  • 家电下乡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 家电下乡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四大类家电产品: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洗手机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 安徽省是财政部.商务部确定 ...

  • 家电下乡毛中特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报告
  • 2010学年暑假南京理工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小组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 "家电下乡"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调查与研究 调查报告摘要---- 随着家电下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包括一些外资品牌在内的各大冰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