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有多长

  一

  

  她对父亲的记忆,是从5岁开始的。那天晚上,他和母亲吵架,她被吵醒后睡眼惺忪地从自己的卧室里走出来,迎面飞来一只杯子,“啪”的一声,正打在她的额角上,鲜红的血,顺着眼睛流下来。她还没哭,母亲已经吓得大哭起来,他也慌了,愣了片刻,才醒悟过来,慌忙地抱起她往医院跑。医院离家大约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他一路飞奔,不断地有水珠落在她的脸上。他不停地叫她的名字,声音温柔而急切。她故意不理他,身体软软地瘫在他温暖的怀里。他急了:“丫丫,你别吓我啊!”她猛地用手攀住他的脖子,附在他耳边轻声说:“爸爸,以后别再和妈妈吵架,好吗?”

  父亲笑了,笑着又哭了,他说:“丫丫,以后不许再吓爸爸……”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把她搂得更紧了。

  那以后,他果然再没和母亲吵过架。

  那年,她5岁,他35岁。

  

  二

  

  进入青春期,她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课桌的抽屉里常常有男孩子偷偷放进去的纸条。那一天,她慌慌张张地拿起书包上学,书包带突然断了,书本洒落一地。他蹲在地上帮她拣书,一张纸条悠悠地从书里掉出来,上面写着:“星期天一起去郊游,我等你。”纸条的主人,是她一直暗恋的男生。

  他将纸条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她脸红心跳,低眉垂眼不敢看他。他却什么也没说,将纸条折叠好,重新夹进去。

  星期天,她骑车跑了二十多公里,到郊外和那个男生会合。路上,天突然变了,雷鸣电闪,暴雨如注。她冒雨赶到约好的地点,却空无一人。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满怀的热情被雨水一点点浸湿,失望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终于忍不住哭了,却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丫丫别怕,爸爸来了。”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对学校的男生动过心,她在心里发誓,以后找男朋友,一定要找他这样高大俊伟坚实可靠的男人。

  那年,她14岁,他44岁。

  

  三

  

  高二的暑假,和同学一起去玩。路上,她坐的那辆车和另一辆车相撞。父亲赶到医院时,她已经躺在手术室。手术清醒后再见到他,她几乎认不出他,他的面容变得苍老而憔悴,眼角和嘴角一直在剧烈地跳动,一头黑发全变成了苍灰色,高大的身躯突然就佝偻起来。不过一夜之间,他就老了十几岁。

  医生的诊断结果:中枢神经损伤,截瘫,以后的日子将在床上度过。他没敢把这个结果告诉她,自己在医院的厕所里抱着她的鞋嚎啕大哭。铁骨铮铮的他,完全像个无助的孩子。他整整在她的床前守了3个月,给她翻身,喂她吃饭。他背着她到3楼扎针,到5楼检查,一步一步,汗水一点点湿透他的衣衫。

  几个月后,他发现她腿上的肌肉开始萎缩。他终于不顾医生的告诫,执拗地要为她穿上鞋让她下地。他说:“丫丫,咱不能就这样认命,你得站起来!”他慢慢地把她移到床边,他和母亲一人扶她一只胳膊,努力地想要让她站起来。可是她瘫软的双腿根本就不听使唤,她的身体不停地打颤,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落下来,他们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他依然坚持着不肯放弃,坚持的结果是他摔倒在地上,她也重重地跌倒在他的身上。

  她终于绝望,伏在他的身上歇斯底里地痛哭起来。

  他长叹一声,老泪纵横……

  那年,她17岁,他47岁。

  

  四

  

  她的脾气变得格外暴躁,不过是妹妹穿了她以前穿过的裙子,她便不依不饶,掀翻了桌子,顺手操起一个酒瓶便往她身上砸去。他把妹妹挡在身后,酒瓶结结实实地砸在他的胳膊上,锋利的玻璃片划破了他的胳膊,血一下就流了出来。他的手高高抬起,巴掌似乎要落到她的脸上。她闭上眼睛,歇斯底里地喊:“打吧打吧,打死才好……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的巴掌并没有落下来,脚狠狠跺了一下,冲她怒吼:“你还要闹到什么时候?你瞧你那点儿出息……”

  那天晚上她辗转不眠,他在窗外拉了一夜的二胡,他把所有的愁绪都融进了曲子里,把二胡拉得凄切苍凉。她在他的哀伤里黯然落泪,她分明看到一颗被辜负的父亲的心,在汩汩地向外淌血。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她对他说:“爸,到图书馆给我办个借书证吧。”他看着她,眼角和嘴角的肌肉又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的手明显地颤抖了一下,夹的菜全掉在了桌子上。

  此后,每天午后,在通往图书馆那条两旁长着高大的银杏树的路上,常常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推着一个女孩子。有时候女孩儿兴致勃勃地讲书里的故事,男人听着,安详地笑。有时候男人半道上偷偷跑到路边的小花坛里折一枝白玉兰,女孩儿会突然紧张地叫他:“爸,有人来了!”他慌慌地跑回来,才发现中了她的圈套。

  那年,她19岁,他49岁。

  

  五

  

  她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市报上。他跑到报摊上,买光了当天所有的报纸,然后傻呵呵站在街上,见人就发一份,重复着一句话:“今天的报纸上,有我女儿的文章。”她远远地看着,泪水一次次迷蒙了双眼。她在心里一遍遍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没有让你失望。”

  那天父亲做了一桌的好菜,他还喝了酒。那是她病后父亲第一次喝酒,他醉了。醉意中,他抓住她的手,语无伦次地说:“丫丫,你是爸爸的骄傲……你不知道,爸当初有多担心你……”他趴在桌子上,像个孩子似地“呜呜”哭了。

  她用手轻轻抚过父亲满头的银发,那每一根发丝上,都写着一个父亲的煎熬和挣扎、担忧与呵护。她的泪水潸然而下。

  那年,她23岁,他53岁。

  

  六

  

  她恋爱了。对方是个中学教师,有短暂婚龄,脾气很好,人也细心。父亲看着那个男人代替他为她洗脸梳头,给她买书买零食,背她上下楼,帮她把坏了的电脑修好,点点滴滴,细致妥贴,这才放心地把轮椅交到他的手上。

  有一次,她听见父亲和别人说话,提到她,父亲说,我那丫头,谈的男朋友是个老师,教数学的,他们俩一文一理,居然也蛮合拍的,呵呵……她听得出,父亲的口气里有炫耀的意思。

  她结婚那天,按照当地的习俗,是应该由父亲抱她上车的,可是她走的时候,却到处都找不到他。她其实很想跪在地上,给父亲磕个头,认认真真地跟他说一声:“爸,我走了。”可是父亲,并不给她这样的机会。

  婚车从父亲给她折白玉兰的小花坛旁经过,她目光一闪,突然看见父亲正在那个花坛前的台阶上蹲着,目光空洞地看着来往的车辆和人,手在脸上抹了一下,很快又抹了一下,像是在擦泪。车走得很快,她不断地回头看着那个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身影,泪一滴滴落在洁白的婚纱上。

  后来,妹妹告诉她,她走后父亲一直躲在她的房间里抽烟,好一阵子精神恍惚,老对着妹妹叫她的名字。

  那年,她26岁,他56岁。

  

  七

  

  结婚第二年,她怀孕了。她的身体状况,是不允许生孩子的,丈夫和母亲轮番劝说她,她不为所动。于是母亲便搬来了父亲,父亲看着她,只是说:“丫丫,你自己要当心啊!”

  她的反应很厉害,父亲便住在她家里,买了烹饪的书,一天到晚研究怎样吃对她好,吃什么对孩子好。8个月,她被父亲养得面色红润,娇美如花。

  将近预产期,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心烦意乱,两点多时起来去书房,打开客厅的灯,猛然发现父亲正在沙发上坐着。看见她,父亲紧张地问:“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她看见茶几上的烟缸里,满满的都是烟头,父亲笑笑说:“反正也睡不着,怕你有事情……”

  临产,医生说要剖腹产,让丈夫在手术单上签字,父亲一再叮嘱:“如有意外,一定保大人。”那天夜里,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回去,他在病房外面的长椅上坐了一夜。凌晨3点,终于听到孩子响亮的哭声,护士出来说:“是个女孩儿,母女平安。”父亲激动地在走廊里搓着手来回地走,却只走了两圈,就晕倒了。醒来后,医生埋怨他,这么大年龄了,血压还这么高,跟着折腾什么啊?他却拉住医生问:“我女儿,她怎么样了?”

  那年,她28岁,他58岁。

  

  八

  

  爱一个人,究竟能爱多长?张小娴说:“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她想说,不,不是这样的。有一种爱,是会比他的生命更长久的,哪怕有一天,他的生命已经终结,他的宠爱和心疼,仍会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那是世界上最深沉博大的父爱啊!

  (希冀摘自《当代文萃》)

  一

  

  她对父亲的记忆,是从5岁开始的。那天晚上,他和母亲吵架,她被吵醒后睡眼惺忪地从自己的卧室里走出来,迎面飞来一只杯子,“啪”的一声,正打在她的额角上,鲜红的血,顺着眼睛流下来。她还没哭,母亲已经吓得大哭起来,他也慌了,愣了片刻,才醒悟过来,慌忙地抱起她往医院跑。医院离家大约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他一路飞奔,不断地有水珠落在她的脸上。他不停地叫她的名字,声音温柔而急切。她故意不理他,身体软软地瘫在他温暖的怀里。他急了:“丫丫,你别吓我啊!”她猛地用手攀住他的脖子,附在他耳边轻声说:“爸爸,以后别再和妈妈吵架,好吗?”

  父亲笑了,笑着又哭了,他说:“丫丫,以后不许再吓爸爸……”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把她搂得更紧了。

  那以后,他果然再没和母亲吵过架。

  那年,她5岁,他35岁。

  

  二

  

  进入青春期,她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课桌的抽屉里常常有男孩子偷偷放进去的纸条。那一天,她慌慌张张地拿起书包上学,书包带突然断了,书本洒落一地。他蹲在地上帮她拣书,一张纸条悠悠地从书里掉出来,上面写着:“星期天一起去郊游,我等你。”纸条的主人,是她一直暗恋的男生。

  他将纸条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她脸红心跳,低眉垂眼不敢看他。他却什么也没说,将纸条折叠好,重新夹进去。

  星期天,她骑车跑了二十多公里,到郊外和那个男生会合。路上,天突然变了,雷鸣电闪,暴雨如注。她冒雨赶到约好的地点,却空无一人。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满怀的热情被雨水一点点浸湿,失望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终于忍不住哭了,却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丫丫别怕,爸爸来了。”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对学校的男生动过心,她在心里发誓,以后找男朋友,一定要找他这样高大俊伟坚实可靠的男人。

  那年,她14岁,他44岁。

  

  三

  

  高二的暑假,和同学一起去玩。路上,她坐的那辆车和另一辆车相撞。父亲赶到医院时,她已经躺在手术室。手术清醒后再见到他,她几乎认不出他,他的面容变得苍老而憔悴,眼角和嘴角一直在剧烈地跳动,一头黑发全变成了苍灰色,高大的身躯突然就佝偻起来。不过一夜之间,他就老了十几岁。

  医生的诊断结果:中枢神经损伤,截瘫,以后的日子将在床上度过。他没敢把这个结果告诉她,自己在医院的厕所里抱着她的鞋嚎啕大哭。铁骨铮铮的他,完全像个无助的孩子。他整整在她的床前守了3个月,给她翻身,喂她吃饭。他背着她到3楼扎针,到5楼检查,一步一步,汗水一点点湿透他的衣衫。

  几个月后,他发现她腿上的肌肉开始萎缩。他终于不顾医生的告诫,执拗地要为她穿上鞋让她下地。他说:“丫丫,咱不能就这样认命,你得站起来!”他慢慢地把她移到床边,他和母亲一人扶她一只胳膊,努力地想要让她站起来。可是她瘫软的双腿根本就不听使唤,她的身体不停地打颤,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落下来,他们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他依然坚持着不肯放弃,坚持的结果是他摔倒在地上,她也重重地跌倒在他的身上。

  她终于绝望,伏在他的身上歇斯底里地痛哭起来。

  他长叹一声,老泪纵横……

  那年,她17岁,他47岁。

  

  四

  

  她的脾气变得格外暴躁,不过是妹妹穿了她以前穿过的裙子,她便不依不饶,掀翻了桌子,顺手操起一个酒瓶便往她身上砸去。他把妹妹挡在身后,酒瓶结结实实地砸在他的胳膊上,锋利的玻璃片划破了他的胳膊,血一下就流了出来。他的手高高抬起,巴掌似乎要落到她的脸上。她闭上眼睛,歇斯底里地喊:“打吧打吧,打死才好……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的巴掌并没有落下来,脚狠狠跺了一下,冲她怒吼:“你还要闹到什么时候?你瞧你那点儿出息……”

  那天晚上她辗转不眠,他在窗外拉了一夜的二胡,他把所有的愁绪都融进了曲子里,把二胡拉得凄切苍凉。她在他的哀伤里黯然落泪,她分明看到一颗被辜负的父亲的心,在汩汩地向外淌血。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她对他说:“爸,到图书馆给我办个借书证吧。”他看着她,眼角和嘴角的肌肉又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的手明显地颤抖了一下,夹的菜全掉在了桌子上。

  此后,每天午后,在通往图书馆那条两旁长着高大的银杏树的路上,常常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推着一个女孩子。有时候女孩儿兴致勃勃地讲书里的故事,男人听着,安详地笑。有时候男人半道上偷偷跑到路边的小花坛里折一枝白玉兰,女孩儿会突然紧张地叫他:“爸,有人来了!”他慌慌地跑回来,才发现中了她的圈套。

  那年,她19岁,他49岁。

  

  五

  

  她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市报上。他跑到报摊上,买光了当天所有的报纸,然后傻呵呵站在街上,见人就发一份,重复着一句话:“今天的报纸上,有我女儿的文章。”她远远地看着,泪水一次次迷蒙了双眼。她在心里一遍遍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没有让你失望。”

  那天父亲做了一桌的好菜,他还喝了酒。那是她病后父亲第一次喝酒,他醉了。醉意中,他抓住她的手,语无伦次地说:“丫丫,你是爸爸的骄傲……你不知道,爸当初有多担心你……”他趴在桌子上,像个孩子似地“呜呜”哭了。

  她用手轻轻抚过父亲满头的银发,那每一根发丝上,都写着一个父亲的煎熬和挣扎、担忧与呵护。她的泪水潸然而下。

  那年,她23岁,他53岁。

  

  六

  

  她恋爱了。对方是个中学教师,有短暂婚龄,脾气很好,人也细心。父亲看着那个男人代替他为她洗脸梳头,给她买书买零食,背她上下楼,帮她把坏了的电脑修好,点点滴滴,细致妥贴,这才放心地把轮椅交到他的手上。

  有一次,她听见父亲和别人说话,提到她,父亲说,我那丫头,谈的男朋友是个老师,教数学的,他们俩一文一理,居然也蛮合拍的,呵呵……她听得出,父亲的口气里有炫耀的意思。

  她结婚那天,按照当地的习俗,是应该由父亲抱她上车的,可是她走的时候,却到处都找不到他。她其实很想跪在地上,给父亲磕个头,认认真真地跟他说一声:“爸,我走了。”可是父亲,并不给她这样的机会。

  婚车从父亲给她折白玉兰的小花坛旁经过,她目光一闪,突然看见父亲正在那个花坛前的台阶上蹲着,目光空洞地看着来往的车辆和人,手在脸上抹了一下,很快又抹了一下,像是在擦泪。车走得很快,她不断地回头看着那个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身影,泪一滴滴落在洁白的婚纱上。

  后来,妹妹告诉她,她走后父亲一直躲在她的房间里抽烟,好一阵子精神恍惚,老对着妹妹叫她的名字。

  那年,她26岁,他56岁。

  

  七

  

  结婚第二年,她怀孕了。她的身体状况,是不允许生孩子的,丈夫和母亲轮番劝说她,她不为所动。于是母亲便搬来了父亲,父亲看着她,只是说:“丫丫,你自己要当心啊!”

  她的反应很厉害,父亲便住在她家里,买了烹饪的书,一天到晚研究怎样吃对她好,吃什么对孩子好。8个月,她被父亲养得面色红润,娇美如花。

  将近预产期,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心烦意乱,两点多时起来去书房,打开客厅的灯,猛然发现父亲正在沙发上坐着。看见她,父亲紧张地问:“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她看见茶几上的烟缸里,满满的都是烟头,父亲笑笑说:“反正也睡不着,怕你有事情……”

  临产,医生说要剖腹产,让丈夫在手术单上签字,父亲一再叮嘱:“如有意外,一定保大人。”那天夜里,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回去,他在病房外面的长椅上坐了一夜。凌晨3点,终于听到孩子响亮的哭声,护士出来说:“是个女孩儿,母女平安。”父亲激动地在走廊里搓着手来回地走,却只走了两圈,就晕倒了。醒来后,医生埋怨他,这么大年龄了,血压还这么高,跟着折腾什么啊?他却拉住医生问:“我女儿,她怎么样了?”

  那年,她28岁,他58岁。

  

  八

  

  爱一个人,究竟能爱多长?张小娴说:“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她想说,不,不是这样的。有一种爱,是会比他的生命更长久的,哪怕有一天,他的生命已经终结,他的宠爱和心疼,仍会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那是世界上最深沉博大的父爱啊!

  (希冀摘自《当代文萃》)


相关内容

  • [感悟父爱感悟母爱]读书笔记
  • <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读书笔记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作为是人类最纯真灵魂的塑造师的我深切的感到身上的压力,特别是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于是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读书,增长自己的认知水平,掌握最前沿的幼儿教学方法,提升自己 ...

  • [唱给父亲的歌]阅读答案
  • 唱给父亲的歌 ①第一次听乡村歌手唱<父亲>,我就被深深地打动.歌词很陌生,又没有字幕,但那凄婉深情的句子还是极为清晰地钻入耳鼓撼人心魄-- ②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都说养儿能防老/男儿只有清歌一曲-- ③歌手的嗓音听来有些沙哑,但用来歌唱父亲却恰到好处,配上这些很有洞穿力 ...

  • 满分作文关键词之"亲情"
  • ・教材链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写作主题:我爱我家 提示:家是亲情的孵化池,是丰满羽翼.走向幸福的起点.爱家就是用心体会散落在家的每个角落里那些一点一滴的亲情.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写作主题:写一个人 提示:家人是你最好的写作对象,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

  • [地震中的父与子]综合资料
  •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所以我在教学中,力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 ...

  • 作文:不曾忘记,那受伤的郁金香
  • 不曾忘记,那受伤的郁金香 爸爸是一名医生,在我看来,他对我的感情就像军旅生活中那一成不变的军装,单调而又乏味. 4月4日,爸爸的生日,对这次,从未给爸爸庆祝的我猛然想送爸爸一件生日礼物.这个心血来潮的决定不由得使我一阵窃喜,因为我坚信,通过这件事可以拉近我与爸爸的感情. 于是,在午休时间,我来到一家 ...

  • 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r/n 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道儿子上学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学校时,仍要救自己的孩子.而别的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都悲观失望的走了,路过的人见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都以为他疯了,所以没有帮 ...

  • 藏在金盒子里的吻
  • 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孩子们给予父母的无价之宝,是孩子们对父爱和母爱的回报.父母都祈盼子女的爱.那么,就要让孩子们在爱中出生,在爱里成长.爱能够唤醒爱,父母对孩子们的爱能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那么怎样播撒爱的种子呢?„„„„„„题记几年前朋友出版了一部"英语诵读经典",送我一套.由于这套 ...

  • 我的老师,我的父亲
  • 蔚蓝的天空上,飞着一群大雁,老鹰突然向大雁们发起了进攻,领头的大雁拼命地保护着小雁.这让不由地想起了我敬爱的老师-赵红玲老师. 赵老师非常关心我们,谁有困难,赵老师都会去帮他解决.有时,有的同学生病请假了,赵老师就会主动去他家给他补课,还有谁在学校不小心受伤了,赵老师立即会陪他去校医室„„ 三年前, ...

  •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 一.调研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汝城的领导者们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帮助. 二.调研形式: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家访.一对一交流 三.调研参与组织.人员: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 何新舜.欧雅文.朱勤飞.何宁.朱志浩.朱莹.朱欣欣.欧头红.朱静敏.朱忠波.邓子文.朱鲜锋.朱丽娟.何荣.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