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合作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事业0901 赵然
联系电话:[1**********]
培养合作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已被日渐弱化。那么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这一精神呢?
一、大学生合作素质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间存在差距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对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 从人际关系角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如今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在一段时期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和谐哲学不仅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2.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事实表明,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大学生素质中进取精神等占优势,而合作精神等不足。其中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敬业精神实际上均可归结为合作。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合作;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所在集体的认同,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心理素质则体现了个人身心内在的和谐程度。
二、大学生合作素质、和谐精神欠缺的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精神这样的精华,又有其糟粕,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计之争、勾心斗角、“窝里斗”等等。长期以来中国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分散倾向也不利于合作、团队精神的形成。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带来的影响。从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造成很大冲击。从而造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同时,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不健全造成过分强调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出现了追逐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
家庭、学校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2005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
三、培养大学生和谐精神、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提高合作能力本身,而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除了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外,高校与大学生应从多个层次入手提高大学生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1.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
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的一面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的倡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要和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那样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最低要求。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作为大学生的指定选修课,或开设类似的人文讲座,同时要营造重视和谐精神的校园环境。
2.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
大学生在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想不能靠个人孤军奋战,而要靠大学生集体之间的联合、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
因此大学生要进一步树立比合作更高层次的“竞合”理念。 “竞合”理念,也就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可见合作与竞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近来这一概念被从经济、法学等领域引入到教育领域。“竞合”的核心涵义是“双赢”,即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合作动机。
大学生还要树立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但它是个中性的概念。我们要善于利用团队精神为社会主义服务。
3.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高校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合作精神要靠培养合作能力来保证。
合作能力训练应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单靠《思想道德修养》课不足一个章节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合作能力应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园文化中重视团队合作的氛围、心理训练课到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课,甚至可以开设专门团队训练课程。大学生也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如登山、调研等活动中组成团队,培养合作能力。
营造有利于合作的社会环境也很有必要。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们营造了重视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落实,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在行动上践行,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和谐社会,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培养合作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事业0901 赵然
联系电话:[1**********]
培养合作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已被日渐弱化。那么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这一精神呢?
一、大学生合作素质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间存在差距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对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 从人际关系角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如今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在一段时期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和谐哲学不仅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2.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事实表明,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大学生素质中进取精神等占优势,而合作精神等不足。其中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敬业精神实际上均可归结为合作。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合作;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所在集体的认同,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心理素质则体现了个人身心内在的和谐程度。
二、大学生合作素质、和谐精神欠缺的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精神这样的精华,又有其糟粕,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计之争、勾心斗角、“窝里斗”等等。长期以来中国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分散倾向也不利于合作、团队精神的形成。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带来的影响。从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造成很大冲击。从而造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同时,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不健全造成过分强调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出现了追逐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
家庭、学校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2005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
三、培养大学生和谐精神、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提高合作能力本身,而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除了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外,高校与大学生应从多个层次入手提高大学生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1.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
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的一面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的倡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要和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那样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最低要求。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作为大学生的指定选修课,或开设类似的人文讲座,同时要营造重视和谐精神的校园环境。
2.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
大学生在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想不能靠个人孤军奋战,而要靠大学生集体之间的联合、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
因此大学生要进一步树立比合作更高层次的“竞合”理念。 “竞合”理念,也就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可见合作与竞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近来这一概念被从经济、法学等领域引入到教育领域。“竞合”的核心涵义是“双赢”,即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合作动机。
大学生还要树立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但它是个中性的概念。我们要善于利用团队精神为社会主义服务。
3.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高校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合作精神要靠培养合作能力来保证。
合作能力训练应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单靠《思想道德修养》课不足一个章节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合作能力应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园文化中重视团队合作的氛围、心理训练课到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课,甚至可以开设专门团队训练课程。大学生也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如登山、调研等活动中组成团队,培养合作能力。
营造有利于合作的社会环境也很有必要。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们营造了重视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落实,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在行动上践行,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和谐社会,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