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4期2013年7月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zhouUniversitofScienceandTechnoloSocialScience ygy(
Vol.30No.4
Jul2013y
语言、文字起源述略
施建平
*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苏州2苏州大学汉语与汉语应用研究中心,15104;215006
摘 要:关于语言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从二三百万年前南方古猿时期语言的萌芽,到50万年前的“半语言”状态,直到2概念语言”的产生,人类语言的产生经历了极其漫长5万年前智人时期的分音节的“的历史时期。成熟的人类语言大概产生于5—1而文字产生则更晚,大约产生于50万年前,000—6000年前。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研究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1304003608---
一、语言的产生
众所周知,不了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就
。我们把黄龙保的“之为“前语言阶段”语言发展,。四阶段论”称之为“黄龙保假说”
——腊玛古猿时期前语言阶段—1.
。该语言的特点前人类语言又称“动物语言”主要利用不同的呼喊声、啸叫声等来传递信是:
息,它包括体态语和手语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物语言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也符合语言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研究过发展的规律。“
一只蜜蜂发现了花蜜,其他的蜜蜂很蜜蜂的语言:
直接赶到了这一新蜜源。亚里快就离开了蜂窝,
士多德推测,最初的那只蜜蜂必定回到了蜂窝,再
[2]”带领其他的蜜蜂到这新蜜源。但他错了,早在
我们有必要对语不可能了解文字的起源。因此,
我们要言的起源问题作一个初步的了解。首先,把人类一般语言活动的起源和各个具体语言的起源问题区别开来。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前者,为了方便叙述,以下我们称之为原始语言。其次,原始语言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人类一般的语言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二是这种语言活动是从什么事物发展而来的?远古的原始语言的产生没有任何的文字记录,所有的相关理论都然后用地下的文物、化石来证明。是先提出假说,
关于语言的产生,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而有人则认为,动物也是有语言的。如果采用宽泛的“语言”定——只要在群体间具有交际作用,义—且是认知本体对认知客体的反应,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语言=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换言之,人类语言是在动物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黄龙保假说:从动物语言到人类语言语黄龙保对语言的发展阶段是这样认为的:言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大致经历这样四个动物语言—动作语言—意象语言—概进化阶段:
[1]
念语言。基于人类语言的考察视角,我们姑且把
德国的研究人员曾“尾随”蜜蜂到了蜂1901年,
窝,在其返回蜜源途中截住了它,但其他蜜蜂还是笔直地飞到了蜜源。后来的蜜蜂为何知道这条路线呢?“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进行了Frisch)并为此与他人同获诺贝尔奖。实一系列的实验,
验表明,第一个发现了蜜源的蜜蜂回到蜂窝后与。蜜蜂跳舞的朝向其他蜜蜂的交际方法是‘舞蹈’”和时间长短分别表示蜜源的方向和离家的距离。“蜜蜂的语言虽然没具备(人类)语言的所有因素,但是其体语的确精彩,其歌舞的灵活性、复杂性和不难断定蜜蜂的表现力度都与人类的体语相等,
[2]
”确拥有为交际服务的工具:语言。
“,动物语言”称之为“前人类语言”该语言阶段称其实,纵观动物的演化过程:单细胞动物—多
20121218*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87
作者简介:施建平,男,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36
细胞动物—脊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猿人—古人—新
人—今人。[3]
我们认为,这些动物只要具有符合前
文中广义的语言定义的交流方式,我们都可以认为它们是有动物语言的。如本世纪初风行一时的电影《马语者》告诉我们:不仅人类有语言,马这样的动物也有语言,而通过一定的方式,马和人也可以跨“类”交流。
有理由相信,正在进化过程中的猿人所使用的也是这种类似的“动物语言”。通过观察类人猿如猩猩—
——发现大多数情形中的交流,是通过呼喊、叫啸来传递信息的。“猿类动物呈半直立状态,必要时甚至可以完全直立,因而它的发音器官(的位置)高于其他动物,猿类动物已经拥有情感语言与体感语言的初级形式,人的语言正是在动物的发声器官和动物语言基础上持续进化的结
果。”[1]
考古发现,距今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
猿,其脑容量是300ml
。①有人把猿人时期称之为“呸呸论”的前人类初始语言,与动物的“叽叽喳喳”声、“汪汪”声、“哞哞”声相提并论。这就表明,前人类初始语言与其他动物的语言是有着极其相似的亲缘关系的,甚至可以认为:“前人类初始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前语言阶段应该一直延续到腊玛古猿时期。因为这时的考古发现,古猿的脑容量与现代猿类差不多,都在300ml左右。
2.
动作语言阶段———南方古猿时期动作语言,又称手势语言。原始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
除了大脑的容量继续慢慢变大、发音器官(如喉部)也在进化外,第一个解放出来的上肢———手,应该在这一时期充当了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动作语言,是以手作为主要的皮质外语言器官,配合脚、头和其他身体部位的运动姿势,同时借助于人的视觉印象进行人际间的思想交流与信息传递。动作语言拥有独特的语词、语法、表现方法,实际上成为无声的、形的符号系统。一方面,某个特定的姿势往往并非表达一个孤立的词,而是表达一个或长或短的语句,连续的几个姿势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思想。譬如,关于某种狩猎武器的手势,既表现这种具体的实物,又可根据前后几个手势表示用这种武器狩猎何种动物。或
怎样制作与使用这种武器等信息。
”[1]
据有关学者研究,现代的类人猿如黑猩猩,也
存在着“手脚并用”式的语言形式。经过训练后,
黑猩猩能掌握68种“
手语”。[2]
这就表明:“动作语言”的确在从“猿人”到古人,乃至新人时期,都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存在的时间相当之漫长。从骨刻文、甲骨文中都能看到一些手势在文字中的痕迹。一般认为,思维、语言、劳动与身体的进化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动作语言阶段应该在南方古猿时期就有了。因为考古发现,南方古猿大脑的容量,比腊玛古猿几乎增长了一倍,最高的甚至达到700ml。是什么造成了南方古猿的脑容量飞速增长的呢?科学家论证后的答案是“语言”
。族群间不断增多的口头语言的交流———尽管这时的语言还可能是“手嘴并用”,但它的确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大脑不断发育的结果是脑容量在不断增加,这在南方古猿的头颅化石中有着鲜明的反映。
3.
意象语言阶段———“北京人”时期意象语言,又称物象语言。它是在动作语言阶段上发展起来的,
属于有声语言的早期形态。它“初步呈现意象语言的若干特征,只不过两者使用的语言器官不同。首先,意象语言的基本成分是单一而固定的单音语,单音语类似动作语言的单一手势,
形式上是一个词,其实代表一个语句,孤立的词表达对某一问题情境浑然而模糊的判断。”“人类学家波威尔发现北美印第安人语言中没有专门用来表达人体器官与部位的词汇,而总是说我的手,你的眼睛,他的足等;塔斯罗尼亚人能够轻易地以上百种名称称谓各种树木,却没有
树的一般名词。
”[4]
这些情形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儿童语言与人类的原始语言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绝大部分小孩称自己的母亲为“妈妈”而不是成人才用的“母亲”一词,无论汉语(妈妈)还是英语(mum)
,其发音都十分相近。以儿童的汉语发①
腊玛古猿:人科之始,直立行走,并经常使用“天然工
具”,出现于一千四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上新世。当前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学说一般都认为,它是人类进化系统上最早的化石代表。参见毛昭晰:《腊玛古猿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历史教学》981年第5期;
张兴永、郑良:《滇中高原与人类起源》,《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后者认为:滇中高原及邻区是亚洲大陆上最重要的化石猿类(包括腊玛古猿、西瓦古猿、猩猩、长臂猿等)演化发展区域。在这个地区,至少在一千四、五百万年前,已经繁衍一支人科成员———腊玛古猿,而且是世界上早期人科成员中沿着人类进化主干发展的类型。现在也有学者认为,腊玛古猿仅仅还只是一种普通的古代猿,尚不能归入“人科”范畴。
37
1
音为例,从两三岁时方言发音的“姆妈”———到上幼儿园时的“
妈妈”———再到书面语“母亲”一词,也可以显示出词语从具体、单一的指称,走向抽象概念的过程,“姆妈”绝对是指称自己的母亲,而“妈妈”一般称自己的母亲,但也可以指称别人的母亲,不过前面要加定语———“童童的妈妈”、“王妈妈”等,而随着小孩的学习和认知的进步,一般小学三四年级就能理解概括性较强的“母亲”一词了。这表明,
该阶段的“人类”语言还有浓重的发育未完的标记,宛如正在母体中发育的胎儿。
如果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意向语言阶段在“北京人”时期就可能产生了。考古发现,“北京人”大脑的容量,比南方古猿有了较大的增长,达到1075ml。是什么造成了“北京人”脑容量的继续增长呢?科学家的答案依然是语言。原始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思维,
而思维促进了族群间口头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反过来也促进了脑容量的增长。
4.
概念语言阶段概念语言,又称为分音节语言。它标志人类语言发展的成熟阶段,
也是有声语言的最高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语言。“在此时,人的发音器官基本完善,能够发出各种抑扬顿挫的音段与音素。概念语言的基本元素是词,由词组合成各种叙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每个词指称一类具体事物,
词与事物之间摆脱了以往那种混淆不分、或即分即合的关系,词成为巴甫洛夫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块。抽象性是概念语言的最显著特征,这也正是来自意象语言的具体性与丰富性的发展,词不再仅仅指示个别的感性存在物,专有名词与个别概念逐渐演变为普遍名词与类概念。例如,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原始部落中,不仅拥有‘鱼’、‘蛇’、‘鸟’、‘树’等大量具体名称,而且出现指称这些对象的一般术语。同时,原始的语法与句法
结构开始分化。”[5]
这个阶段的语言已相当接近于
系统的人类语言了。这时,人类很可能进入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以上就是语言演化的四个不同阶段。当然,这四个阶段的划分肯定是理想的,有一定的想当然的成分,四者之间的不同至今仍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进行确认。但是如果从考古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我们仍然能获得一些有效的信息。
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曾在1950年发表了题为“计算机能思考吗”一文,通过“图灵测试”38
(turing
testing)第一次提出了“机器思维”的设想。他认为一台电脑,有“act(动作)—react(反应)—interact(互动)”,那么就和有意识的人类“个体(individual)”差不多了,应该被视为有意识的“
机器”。如今,上至宇宙航天,下至深海潜水探测,计算机的应用无所不在,其“人工智能”已被普通接受,而通过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原始智能产生的图景。众所周知,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尽管现在围绕着“思维和语言”哪一个产生在前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但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既然语言是人脑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思维产生的过程,当然也是语言表达产生的过程。
(二)脑容量、生产工具印证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
以前通行的假设—
——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人的进化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现在看来,对其持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从神经科学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发现,人脑容量与口语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
脑容量与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才是人类对于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1.
脑容量的增大是语言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思维和语言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思维赖以生存的工具,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由此,思维的萌芽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猿人脑容量的发展,脑容量的增大反过来又促进了猿人思维的发展。由此产生的良性循环,使得人类在走向文明的道路上步步前行。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大脑的急速发展和制造工具的能力明显提高之间,究竟谁是根源性因素,或者说,究竟谁是驱动性力量?一般情况下,总是功能性进步的压力,成为生理构造性进化的先导,同时,它们之间也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应该成为大脑进化的根源性驱动因素。但细究起来,仍觉得有不尽合乎事理之处。例如,
我们可以看看黑猩猩,几百万年前,它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也有使用、甚至制造工具的初步智能,但它们的发展水准及脑容量为什么和今天的人类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在驱使人类大脑急速进化的力量中,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其实是明显存在的,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它,那就是
语言———这里所指的是口语,因为书面语言的出现还只是最近几千年的事。学者们注意到这一点,应该是不奇怪的。因为在今天看起来,拥有发达的口语,是人类区别于其他所有生命物种最明显的能力特征。
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出的神经学家哈里·杰里森更是指出,语言如同人脑的发动机,否定了人是工具制造者的假说所体现的思想。其言下之意是,
口语,也只有群体间的口语交流,才能促进人脑的发展,使其容量大增。
2.脑容量的增大是语言产生的生物学基础正如上文提到的,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出人类思维和语言产生的基本框架:即“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
。一般认为,人类语言的产生,主要受制于三个生物学因素,
一是有赖于感觉系统的发达,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在内,必须发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大致相当于人工智能中的“信息输入”系统。远古人类的这些输入终端都是肉质的软组织,无法留下化石,因此难以考证。二是信息处理系统,
主要对应的是人的大脑,因此脑的容量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知道,计算机的CPU、内存、硬盘越大,其运算速度就越快。人脑也是如此,一方面容量大能加快运算与处理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三是信息的输出。对于人类而言,
信息的输出主要是发音器官。元音是人类语音的基础,一般动物是发不出[a]、[u]这样的元音的。人类的发音器官主要是喉舌,都是软组织,因而无法留下化石。但是喉部的位置与人类脑颅底部的形状密切相关。“成年人颅底弯曲,喉位置低;新生儿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颅底平,喉位置高。通过研究古人类颅底的形状,可以推断其喉部的位置”,从而确定其声道是否能发出人类语言普遍使用的元音。根据多位古生物学家考证,大约在30万年前,古人类颅底的弯曲度才达到现代人的水平,意味着其声道
结构已能发出全范围的人类语音。[6]
从理论上讲,
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已经存在了。
3.
语言产生历程的基本构拟通过大量资料的检索和研究,我们发现:考古发现的化石显示的一些证据表明,脑容量—语言(口语)—工具的使用,这三者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它们有着考古学、古人类学、解剖学、神经语言学①等方方面面的学术成果的支撑,绝非是想
象和推测。以与人类基因99%相似的灵长类动物猿为参照物,
我们来考察人类的发展及语言产生的历程。现代猿类的脑容量为350ml,偶尔能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其语言发展状况———能发20多种喧叫声,
用表情语、体态语。(1)生活于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其脑容量为300ml,能初步用两足行走且使用天然工具,身高约1米,体重在15至20公斤之间。这时候的前人类处于前语言阶段:囫囵的呼叫,不同声音的连缀,兼用表情语、体态语。
(2)生活于290万—11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其脑容量有了飞跃发展,达435-700ml,几乎是腊玛古猿的一倍。不仅能直立行走和使用天然工具,
还能制造石片石器类工具,这时的前人类处于语言的萌芽阶段(动作语言):元音、分节语音开始出现了。
(3)生活于50-70万年前,
出现在中国的蓝田猿人,其脑容量比南方古猿又有所发展,达780ml,平均年龄在14岁以下,约1/3的人活不到14
岁。这时的原始人类不仅能制造打制石器,而且学会了用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用火,不仅可以照明,而且意味着他们能吃到易于消化的熟食,这能大大促进人的自身发展。这时,原始人类进入了“半语言阶段”,又可以称之为动作语言向意向语言的过渡阶段,其语言特征是:分音节词汇增多了。
(4)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40-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又称北京直立人,其脑容量达1075ml
,大约相当于当今人类平均脑容量的三分之二(
也有人说达到了四分之三),他们的平均年龄约15岁②,这时的原始人类已能磨制骨器,并且对其进行穿孔。北京猿人处于半语言向语言过渡阶段(
或意向语言阶段),其语言特征是:分音节①
“遗憾的是,关于能人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迄今发现的
能人头骨没有一个有完整的颅底。我的推测是,当我们发现真正最早人属的完整头骨时,我们将看到头骨基部开始弯曲。初步的口语能力肯定随着人属的起源而开始……总的说来,解剖证据表明语言在人类的早期就已在进化,接着是语言技巧的逐步改进。”参见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②
40个北京猿人中,死于14岁以下的占39.5%;
死于15—30岁以下者占7%;死于40—50岁的占7.9%;死于50—60岁的占2.6%,已至少有1/10的人活到40-60岁(还有43%的北京猿人寿命不可确定)。参见贾兰坡:《中国猿人》,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版,第130页。
39
词汇增多,有舌根音、双唇音、舌面音,语言正在加速形成。
(5)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8-2万
年的山顶洞人,他们的脑容量达1300—1500ml,几乎与现代人类相差无几,因而前额增高、头骨变薄,平均年龄约30岁,其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从石器向角骨器发展,且有装饰品出现了。这时人类的语言体系已基本形成,也可称为概念语言阶段,分音节的语言占有优势,可按一定语法结构进行交流。这时的人类已有原始的宗教观念、祭祀观念。
(6
)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六七千年的祖先,其相貌呈“高颅、阔鼻、中面型”,脑容量约363—1520ml
。这一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约0—40岁,能制造石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一些陶器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图画文字和图腾也开始出现了,人类语言相当发达,文字处于萌芽阶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对语言的形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看清人类两三百万年来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其中也包括“思维—语言”系统。语言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其集体协作过程中的副产品。虽然这两三百万年间的有声语言无法在化石上看到,但也有可能以某一种形式保存在什么地方。
(三)关于人类语言产生时期的不同观点语言产生的原理确定之后,如何更加精确地推算出人类语言的产生时期呢?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说法。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语言”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是指原始语言。
1.“50万年前”
说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语言大概产生于50万年前。他的依据是:(1)这个时候,人类已直立行走。(2)人的大脑已比较发达,容量是现代人的2/3。(3)
生产工具普通采用石斧,比过去的石器要复杂得多。(4)考古中发掘到的被屠宰的大动物,如大象、河马、水牛等的遗骨,表明当时已经有了集体协作的行为,这反映出当时原始人类的语言交际达到了一定的水
平。[4]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是笼统的,粗疏的。
这种语言的具体状况是怎么样的?它是不是分音节的语言?有什么直接的依据?著者没有给出详40
细的答案。
2.
“二三十万年前”说吴桂藩先生从思维和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理有据,似有一定的见解。他的“语言萌
芽”
、“半思维”、“半语言”①等观点,与黄龙保提出的语言的“四个阶段”有部分暗合之处。文章指出:思维是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理性现象,语言是以声音为前提的物质现象;思维萌芽于远古时代的猿类,
“半思维”起于人科之始的腊玛古猿时代(1400万年前),人造工具的出现(300万年前)
标志着思维的形成;而语言的起源和形成则比思维要晚得多:语言萌芽于南方古猿时代(300万年前),“半语言”起于100万年前,
语言的成熟则是原始人进入最后二三十万年时期的事情。
[3]
这个结论在30年后的今天看来,也还是有理有据、比较公允的。
3.“10万年前”
说许国璋先生分析了语言起源的不同说法,如神话起源说、早期人类学分析说及现代生物进化说等,但他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论,但是其后两种说法都把语言的产生指向了约10万年前的时段———“智慧的人能制造多种工具,包括工具的工具,时间约在10万年以前。他们的墓地有大兽骨发现,可以推测那时已有一定的群体猎捕,而用以指挥群体的语言可能在此时产生。”“人类学家估计人(作为生物学里的一个科)有300—500万年
历史,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使用的石斧没有什么改进。只是到了距今10万年的时候,人制造的工具才多了起来,有了诸如打孔、刨平、切割、磨光的工具。人类学家从工具制造中,
推测那时已出现某种有程序的劳动,于是又进一步推测那时已经有了某种形式的群体劳动和指挥群体劳动的
中介,即语言”[5]许先生的观点也是以推测为主,
大多是间接的证据,因而结论也下得不是那么肯定。但是西方学者也有类似观点,据列伯曼(Lieberman)介绍,从以色列发现的大约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的墓葬来看,当时已经有了随葬品,
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的问题。①
半语言:是语言起源时,从萌芽阶段进入成熟阶段的中
间环节。其特征为:分音节词汇大量出现。人们可以按最简单的语法关系进行交流。然而由于受发音器官的限制,还需要手势语、表情语等来进行辅助交流。半思维:人类思维的发育阶段,这时的原始人类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思维,但无法进行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13
进行这种抽象思考,只有借助发达的语言才能进
行。
[6]
这个间接证据也从侧面支撑了许先生的观点。
4.“5万年前起源”
说中国学者王士元等认为:“根据基因学和考古学的一些发现,我们认为原始语言很可能是在五万多年前起源的。并且我们认为这个起源是多源
的,即是在几个地方,分别独立地发生的。”[7]
王士
元的依据是新兴的“基因理论”,从考古化石的线粒体DNA中提取相关信息,
得出了一个“谱系树”
———这时非洲的人种才与其他地区的人种分开,认为人类共同的祖先距今只有10万年至20万年,而美国学者R.汤普逊(R.Thomson)根据基因推算出的语言起源时间则更短一些,距今只有5万年左右。从荀子的“约定俗成”说、数学上的“
混沌理论”以及“模仿说”出发,王士元等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试图构拟出语言产生初期的状况,具有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袁眉综合了中外多位学者的观点,其研究结论为:在10万年前到4万年前之间,人类应该已经有了一些相当发达的原始语;从大约4万年前起,这些原始语应该在词汇和语法上迅速丰富起来,开始向现代语过渡。
综上所述,主要有两种观点:1)从考古的视角来看,一般可以认为至少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的语言就比较成熟了。2)严谨的语言学家一般认为,人类相对系统的语言,大约在5-10万年前才开始产生。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理性依据。考古学家更多的是着眼于宏观,他们对语言的定义下得比较宽泛;
而语言学家则更侧重于微观,他们认为的语言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分音节的,有语法结构的。无论是黄龙保的“
动物语言—人类语言”的四阶段假说,还是以吴桂藩为代表的“语言萌芽—半语言—成熟语言”
三段论,都是对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都是符合人类发展历程的。如果要得出新的、更准确的结论,得依赖考古学上的新发现,同时结合古生物学、解剖学等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就目前科研成果而言,如果保守一些,可以采用语言学家的观点:5万—10万前,分音节的概念语言已经形成了。
二、文字的产生
人类语言产生了很久之后,文字才渐渐萌芽,
其历史比语言短得多。对于文字的产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从其产生的方式,到文字的创造者,以及文字萌芽的年代都有论述。
(一)文字产生的方式
就其产生的方式,一般认为其来源于实物记事、图画记事、氏族图腾等等。
1.
实物记事说实物记事,顾名思义,就是用实物来记录事情、
表达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即结绳记事。这不仅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而且实践中也切实可行。如我们清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就存在这一风俗。据严如煜的《苗疆风俗考》记载:“苗民不知文字,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有所控告,
必请士人代书。性善记,惧有忘,则结于绳。为契券,刻木以为信,太古之义犹
存。
”[8]结绳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选一条主绳,在主绳上系不同颜色的绳子,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或事物,如红绳表示战争,黄绳表示金子,白绳表示银子或和平等等。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云:“欲知太古结绳之法,当求之今日未开化之人种。古今人类思想,大致相等,惟进化之迟速不同耳。美洲之秘鲁,亚洲之琉球,皆有结绳之俗。吾国古代之结绳,当亦与之相近。”可见结绳记事在
人类文化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9]
对于结绳记事的说法,学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何新认为这一说法比较接近事实。他指出:结绳方法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木棍上契刻刻痕和记号的记事方法。所谓“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书契就是在木棍上书写或契刻记号。他认为结绳记事直接导致了卦辞的产生:卦者,挂也;爻者,绕也。何的说法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尚书序》云:“八卦之经,谓之八索。”《左传·昭公十二年》亦云: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
八索,九丘(九州),”皆谓上古之遗书也。
[10]
2.
图画文字说按照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图画文字是用图画来传达意思的文字。特点是用整幅图画来表示意思,本身不能分解成字,没有固定的读法。简单地说,图画文字就是类似连环画的文字。如古代斯基泰人曾向进攻他们的波斯王送去一个通牒,上面画有一只鸟、一只土拨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意思是说:你们能否像鸟那样飞到天上,像土拨鼠那样钻入地里,或像青蛙那样跳入池塘?如
41
果不能,就休想抵挡我们的弓矢,趁早投降了
事。
[11]
这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并没有成熟的文字,但当时的确就已经出现了用图画表达思想或记载事实的方法。否则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的氏族,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协调的生产活动的。
但姚新鉴、金来恩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当时的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即所谓的“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差不多是一切原始民族普遍运用的一种记事方法,直到今天还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但帮助记忆的工具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不能相提并论,结绳并不能像文字那样可表达有声的语言,也不具有全民性与社会性,所以它不仅区别于文字,而且也不可能发展为文
字。
[12]
3.
象形文字说象形文字是描摹实物形状的文字,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和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如“虎”,便画一个虎的图形表示;人们一见便知道是表示“虎”的意思,并用约定俗成的语音把它读出
来。
[11]
这比图画文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象形文字与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人类语言发展的阶段: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刻画符号—象形文字。
(二)文字的创造者
关于文字的创造者,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古文献中的“仓颉造字”说或“伏羲造字”说。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
群众创造”说。三是“群众+圣人”说。该观点认为,群众固然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文字草创阶段,应该不能排除有少部分人专门进行事务的记录工作,而这些进行事务记录工作的人员自然不可避免地要与图形文字打交道,文字的首创之功,他们应该功不可没。而胡双宝先生也持此观点:“不妨可以这样说:仓颉是众多造字者之一,
更是整理众人所造之字,使之系统化的杰出人物。他的作用太突出了,所以只有他
的名字流传下来。
”[13]
(三)汉字产生的时期
1.世界上的其他文字萌芽于5000—8000年前
远古的文字符号,除中国大汶口文化陶盆上42
的文字符号外,还有:(1)苏美尔的马鲁克古城遗址中楔形图形符号;(2)美洲玛雅石刻图腾符号;(3)古里特岛的腓斯特斯的泥盘图画符号;(4)
古埃及神秘的圣心字符号。[14]
这些符号都是距今5000年至8000年的产物,都是地球上史前先民在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同时,不断创造的图腾文字符号,同样也是经过图画、楔形、象形等发展阶段,都是以表意象形为手段,而又在大致相同时期演变成表音的字母化拼音文字符号。
2.
中国的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目前,关于汉字起源的文章,仅“中国知网”上就有100多篇,有人认为7000年前中国已有文字产生,也有人认为产生于6000—7000多年前的母
系氏族社会。
[15]
而赵慧认为:“根据汉字产生的条件和我们对所搜集到的考古刻符和图画资料以及对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历史地理背景的分析、推测:汉字大约是在龙山时期开始产生的。汉字产生的主要源头应该是原始图画(包括岩画),以及陶器刻划符号(主指象形符号)。创造汉字的是一群从事巫史工作的已经脱离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
者”
。[16]
张子平通过对汉字起源传说的梳理,试图从中找出汉字起源的有关线索。他认为,“无论是结绳说,八卦起源说,还是仓颉造字说与河图洛书说,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探索的方向,那就是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在其形成的过程当中可能存在契刻记事这样一个阶段,因为这些符号可以记录一些简单或复杂的事情,与汉字作为记
录语言,帮助人们记事这一功能相吻合。
”[17]
沿着上古神话所提供的有益启示,张子平将目前出土的上古刻划符号与甲骨文作比较,发现“这些刻划符号与甲骨文的某些字存在着相似之处,而且这些刻符具有系统性和承继性,不像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刻划,它们非常接近目前发现的古汉字的性质,这表明它们极可能是汉字体系成熟
之前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17]
。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我们确信,汉字是否真的就在这一时期形成,
于是张子平将视角转向同为中华文明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用以记事的木刻符号,通过比较发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担当记事功能的刻划符号,而且这样的情形在多个民族中存在,在记录语言之时采取与汉民族早期同样的手段,这就不得不使我们产生
这样的想法—
——对两者做一个比较分析”[17]
。
张子平运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方法,将考古同时结所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与甲骨文作比较,合西南少数民族记事木刻符号,推测研究其与汉字起源的关系,得出“汉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在夏代末期形成体系”期,
[17]
4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41500年以前的世界[M].
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566.-[]]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外语教学与研究,5J.1986
():21522.-
[]]袁眉.语言起源研究综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6J.():2010,9596101.-
[]]王士元,柯津云.语言的起源及建模仿真初探[中国语文,7J.():20013193200.-
[]严如煜.苗疆风俗考[上海:商务印书馆,8M].1915.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M].2008.
[《/(何新.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10]EBOL].20120111)--
[]:////////20121225.httwww.chzu.edu.cns368t1005c9--p/1binfo51483.htm.
[]]何星亮.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图腾[黑龙江民族丛刊,11J.1991
():298101.-
[]]姚新鉴,金来恩.再谈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南方文物,12J.2005
():49193.-
[]]():胡双宝.汉字起源臆说[汉字文化,13J.200012022.-[]邓清远.试论远古图腾文字及书法雏形产生的动因及其审美14
]():理念[贵州文史丛刊,J.2009199104.-
[]]仓林忠.中国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浅说[黔南民族15J.
():哲社版,师专学报:199711622.-
[]赵慧.对近二十年来关于汉字起源问题讨论的思考[石家16D].
庄:河北大学文学院,2008.
[]张子平.上古陶器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昆明:云南大学17D].
人文学院,2010.
的结论。
另外,胡双宝先生运用恩格斯的观点,对汉字的起源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汉字(作为系统)产生的时代较为明确:新石器时代后期(不一定是至阶级社会初期,即早于夏朝。晚期)
三、结束语
通过对语言与文字产生过程的梳理发现,人类只有在语言产生之后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字之后才有各种概念的表达。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一般认为人类的成熟语言大概产生于5万—10万年前。而文字的产生则更晚,大约产生于文字是大脑皮层对物质5000—6000年前。语言、世界的反应,基于思维的各种概念也是如此。语言文字的产生,不仅有利于人类定位外在世界,也有助于认识有助于界定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参考文献:
[]]:黄龙保.初阶语言研究二题[天津社会科学,1J.1992(4)42-45.
[]]():曹志希.语言结构及其发展过程[求索,2J.200411220222.-[]]():吴桂藩.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3J.1981325-
(责任编辑:海 远)
ABriefIntroductiontotheOriinofLanuaeandItsWrittenForm ggg
SHIJianin pg
(,;TheEditorialOfficeoftheJournalofSuzhouVocationalUniversitSuzhou215104,JiansuTheResearch yg
,,)ofChineseLanuaeanditsAlicationSoochow UniversitSuzhou215006,JiansuCenter ggppyg
:AbstractOinionsontheoriinoflanuaevaramondifferenteole.Itisenerallbelievedthathumanlanuaehas ppgypgggyggg eriodearsonethrouhalonhistoricalfromthestartofaustraloithecinelanuae2to3millionaotothestateofthe pygggpggg “”,”semilanuae500thousandaoandthentotheaearanceofthesllabic“concetlanuae250thousandears- gggppypggy,earsaowhentheHomosaiensaearedontheearth.Yetchancesarethatmaturehumanlanuaeaeared50100 -ygpppggpp,w,thousandearsaohileitswrittenform,evenlaterabout5,0006,000yearsaofromtoda. - yggy:;w;;Kewordslanuaerittenlanuaeoriinstudies gggggy
43
第30卷第4期2013年7月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zhouUniversitofScienceandTechnoloSocialScience ygy(
Vol.30No.4
Jul2013y
语言、文字起源述略
施建平
*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苏州2苏州大学汉语与汉语应用研究中心,15104;215006
摘 要:关于语言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从二三百万年前南方古猿时期语言的萌芽,到50万年前的“半语言”状态,直到2概念语言”的产生,人类语言的产生经历了极其漫长5万年前智人时期的分音节的“的历史时期。成熟的人类语言大概产生于5—1而文字产生则更晚,大约产生于50万年前,000—6000年前。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研究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1304003608---
一、语言的产生
众所周知,不了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就
。我们把黄龙保的“之为“前语言阶段”语言发展,。四阶段论”称之为“黄龙保假说”
——腊玛古猿时期前语言阶段—1.
。该语言的特点前人类语言又称“动物语言”主要利用不同的呼喊声、啸叫声等来传递信是:
息,它包括体态语和手语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物语言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也符合语言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研究过发展的规律。“
一只蜜蜂发现了花蜜,其他的蜜蜂很蜜蜂的语言:
直接赶到了这一新蜜源。亚里快就离开了蜂窝,
士多德推测,最初的那只蜜蜂必定回到了蜂窝,再
[2]”带领其他的蜜蜂到这新蜜源。但他错了,早在
我们有必要对语不可能了解文字的起源。因此,
我们要言的起源问题作一个初步的了解。首先,把人类一般语言活动的起源和各个具体语言的起源问题区别开来。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前者,为了方便叙述,以下我们称之为原始语言。其次,原始语言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人类一般的语言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二是这种语言活动是从什么事物发展而来的?远古的原始语言的产生没有任何的文字记录,所有的相关理论都然后用地下的文物、化石来证明。是先提出假说,
关于语言的产生,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而有人则认为,动物也是有语言的。如果采用宽泛的“语言”定——只要在群体间具有交际作用,义—且是认知本体对认知客体的反应,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语言=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换言之,人类语言是在动物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黄龙保假说:从动物语言到人类语言语黄龙保对语言的发展阶段是这样认为的:言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大致经历这样四个动物语言—动作语言—意象语言—概进化阶段:
[1]
念语言。基于人类语言的考察视角,我们姑且把
德国的研究人员曾“尾随”蜜蜂到了蜂1901年,
窝,在其返回蜜源途中截住了它,但其他蜜蜂还是笔直地飞到了蜜源。后来的蜜蜂为何知道这条路线呢?“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进行了Frisch)并为此与他人同获诺贝尔奖。实一系列的实验,
验表明,第一个发现了蜜源的蜜蜂回到蜂窝后与。蜜蜂跳舞的朝向其他蜜蜂的交际方法是‘舞蹈’”和时间长短分别表示蜜源的方向和离家的距离。“蜜蜂的语言虽然没具备(人类)语言的所有因素,但是其体语的确精彩,其歌舞的灵活性、复杂性和不难断定蜜蜂的表现力度都与人类的体语相等,
[2]
”确拥有为交际服务的工具:语言。
“,动物语言”称之为“前人类语言”该语言阶段称其实,纵观动物的演化过程:单细胞动物—多
20121218*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87
作者简介:施建平,男,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36
细胞动物—脊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猿人—古人—新
人—今人。[3]
我们认为,这些动物只要具有符合前
文中广义的语言定义的交流方式,我们都可以认为它们是有动物语言的。如本世纪初风行一时的电影《马语者》告诉我们:不仅人类有语言,马这样的动物也有语言,而通过一定的方式,马和人也可以跨“类”交流。
有理由相信,正在进化过程中的猿人所使用的也是这种类似的“动物语言”。通过观察类人猿如猩猩—
——发现大多数情形中的交流,是通过呼喊、叫啸来传递信息的。“猿类动物呈半直立状态,必要时甚至可以完全直立,因而它的发音器官(的位置)高于其他动物,猿类动物已经拥有情感语言与体感语言的初级形式,人的语言正是在动物的发声器官和动物语言基础上持续进化的结
果。”[1]
考古发现,距今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
猿,其脑容量是300ml
。①有人把猿人时期称之为“呸呸论”的前人类初始语言,与动物的“叽叽喳喳”声、“汪汪”声、“哞哞”声相提并论。这就表明,前人类初始语言与其他动物的语言是有着极其相似的亲缘关系的,甚至可以认为:“前人类初始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前语言阶段应该一直延续到腊玛古猿时期。因为这时的考古发现,古猿的脑容量与现代猿类差不多,都在300ml左右。
2.
动作语言阶段———南方古猿时期动作语言,又称手势语言。原始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
除了大脑的容量继续慢慢变大、发音器官(如喉部)也在进化外,第一个解放出来的上肢———手,应该在这一时期充当了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动作语言,是以手作为主要的皮质外语言器官,配合脚、头和其他身体部位的运动姿势,同时借助于人的视觉印象进行人际间的思想交流与信息传递。动作语言拥有独特的语词、语法、表现方法,实际上成为无声的、形的符号系统。一方面,某个特定的姿势往往并非表达一个孤立的词,而是表达一个或长或短的语句,连续的几个姿势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思想。譬如,关于某种狩猎武器的手势,既表现这种具体的实物,又可根据前后几个手势表示用这种武器狩猎何种动物。或
怎样制作与使用这种武器等信息。
”[1]
据有关学者研究,现代的类人猿如黑猩猩,也
存在着“手脚并用”式的语言形式。经过训练后,
黑猩猩能掌握68种“
手语”。[2]
这就表明:“动作语言”的确在从“猿人”到古人,乃至新人时期,都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存在的时间相当之漫长。从骨刻文、甲骨文中都能看到一些手势在文字中的痕迹。一般认为,思维、语言、劳动与身体的进化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动作语言阶段应该在南方古猿时期就有了。因为考古发现,南方古猿大脑的容量,比腊玛古猿几乎增长了一倍,最高的甚至达到700ml。是什么造成了南方古猿的脑容量飞速增长的呢?科学家论证后的答案是“语言”
。族群间不断增多的口头语言的交流———尽管这时的语言还可能是“手嘴并用”,但它的确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大脑不断发育的结果是脑容量在不断增加,这在南方古猿的头颅化石中有着鲜明的反映。
3.
意象语言阶段———“北京人”时期意象语言,又称物象语言。它是在动作语言阶段上发展起来的,
属于有声语言的早期形态。它“初步呈现意象语言的若干特征,只不过两者使用的语言器官不同。首先,意象语言的基本成分是单一而固定的单音语,单音语类似动作语言的单一手势,
形式上是一个词,其实代表一个语句,孤立的词表达对某一问题情境浑然而模糊的判断。”“人类学家波威尔发现北美印第安人语言中没有专门用来表达人体器官与部位的词汇,而总是说我的手,你的眼睛,他的足等;塔斯罗尼亚人能够轻易地以上百种名称称谓各种树木,却没有
树的一般名词。
”[4]
这些情形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儿童语言与人类的原始语言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绝大部分小孩称自己的母亲为“妈妈”而不是成人才用的“母亲”一词,无论汉语(妈妈)还是英语(mum)
,其发音都十分相近。以儿童的汉语发①
腊玛古猿:人科之始,直立行走,并经常使用“天然工
具”,出现于一千四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上新世。当前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学说一般都认为,它是人类进化系统上最早的化石代表。参见毛昭晰:《腊玛古猿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历史教学》981年第5期;
张兴永、郑良:《滇中高原与人类起源》,《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后者认为:滇中高原及邻区是亚洲大陆上最重要的化石猿类(包括腊玛古猿、西瓦古猿、猩猩、长臂猿等)演化发展区域。在这个地区,至少在一千四、五百万年前,已经繁衍一支人科成员———腊玛古猿,而且是世界上早期人科成员中沿着人类进化主干发展的类型。现在也有学者认为,腊玛古猿仅仅还只是一种普通的古代猿,尚不能归入“人科”范畴。
37
1
音为例,从两三岁时方言发音的“姆妈”———到上幼儿园时的“
妈妈”———再到书面语“母亲”一词,也可以显示出词语从具体、单一的指称,走向抽象概念的过程,“姆妈”绝对是指称自己的母亲,而“妈妈”一般称自己的母亲,但也可以指称别人的母亲,不过前面要加定语———“童童的妈妈”、“王妈妈”等,而随着小孩的学习和认知的进步,一般小学三四年级就能理解概括性较强的“母亲”一词了。这表明,
该阶段的“人类”语言还有浓重的发育未完的标记,宛如正在母体中发育的胎儿。
如果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意向语言阶段在“北京人”时期就可能产生了。考古发现,“北京人”大脑的容量,比南方古猿有了较大的增长,达到1075ml。是什么造成了“北京人”脑容量的继续增长呢?科学家的答案依然是语言。原始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思维,
而思维促进了族群间口头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反过来也促进了脑容量的增长。
4.
概念语言阶段概念语言,又称为分音节语言。它标志人类语言发展的成熟阶段,
也是有声语言的最高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语言。“在此时,人的发音器官基本完善,能够发出各种抑扬顿挫的音段与音素。概念语言的基本元素是词,由词组合成各种叙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每个词指称一类具体事物,
词与事物之间摆脱了以往那种混淆不分、或即分即合的关系,词成为巴甫洛夫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块。抽象性是概念语言的最显著特征,这也正是来自意象语言的具体性与丰富性的发展,词不再仅仅指示个别的感性存在物,专有名词与个别概念逐渐演变为普遍名词与类概念。例如,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原始部落中,不仅拥有‘鱼’、‘蛇’、‘鸟’、‘树’等大量具体名称,而且出现指称这些对象的一般术语。同时,原始的语法与句法
结构开始分化。”[5]
这个阶段的语言已相当接近于
系统的人类语言了。这时,人类很可能进入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以上就是语言演化的四个不同阶段。当然,这四个阶段的划分肯定是理想的,有一定的想当然的成分,四者之间的不同至今仍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进行确认。但是如果从考古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我们仍然能获得一些有效的信息。
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曾在1950年发表了题为“计算机能思考吗”一文,通过“图灵测试”38
(turing
testing)第一次提出了“机器思维”的设想。他认为一台电脑,有“act(动作)—react(反应)—interact(互动)”,那么就和有意识的人类“个体(individual)”差不多了,应该被视为有意识的“
机器”。如今,上至宇宙航天,下至深海潜水探测,计算机的应用无所不在,其“人工智能”已被普通接受,而通过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原始智能产生的图景。众所周知,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尽管现在围绕着“思维和语言”哪一个产生在前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但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既然语言是人脑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思维产生的过程,当然也是语言表达产生的过程。
(二)脑容量、生产工具印证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
以前通行的假设—
——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人的进化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现在看来,对其持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从神经科学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发现,人脑容量与口语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
脑容量与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才是人类对于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1.
脑容量的增大是语言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思维和语言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思维赖以生存的工具,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由此,思维的萌芽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猿人脑容量的发展,脑容量的增大反过来又促进了猿人思维的发展。由此产生的良性循环,使得人类在走向文明的道路上步步前行。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大脑的急速发展和制造工具的能力明显提高之间,究竟谁是根源性因素,或者说,究竟谁是驱动性力量?一般情况下,总是功能性进步的压力,成为生理构造性进化的先导,同时,它们之间也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应该成为大脑进化的根源性驱动因素。但细究起来,仍觉得有不尽合乎事理之处。例如,
我们可以看看黑猩猩,几百万年前,它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也有使用、甚至制造工具的初步智能,但它们的发展水准及脑容量为什么和今天的人类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在驱使人类大脑急速进化的力量中,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其实是明显存在的,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它,那就是
语言———这里所指的是口语,因为书面语言的出现还只是最近几千年的事。学者们注意到这一点,应该是不奇怪的。因为在今天看起来,拥有发达的口语,是人类区别于其他所有生命物种最明显的能力特征。
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出的神经学家哈里·杰里森更是指出,语言如同人脑的发动机,否定了人是工具制造者的假说所体现的思想。其言下之意是,
口语,也只有群体间的口语交流,才能促进人脑的发展,使其容量大增。
2.脑容量的增大是语言产生的生物学基础正如上文提到的,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出人类思维和语言产生的基本框架:即“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
。一般认为,人类语言的产生,主要受制于三个生物学因素,
一是有赖于感觉系统的发达,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在内,必须发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大致相当于人工智能中的“信息输入”系统。远古人类的这些输入终端都是肉质的软组织,无法留下化石,因此难以考证。二是信息处理系统,
主要对应的是人的大脑,因此脑的容量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知道,计算机的CPU、内存、硬盘越大,其运算速度就越快。人脑也是如此,一方面容量大能加快运算与处理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三是信息的输出。对于人类而言,
信息的输出主要是发音器官。元音是人类语音的基础,一般动物是发不出[a]、[u]这样的元音的。人类的发音器官主要是喉舌,都是软组织,因而无法留下化石。但是喉部的位置与人类脑颅底部的形状密切相关。“成年人颅底弯曲,喉位置低;新生儿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颅底平,喉位置高。通过研究古人类颅底的形状,可以推断其喉部的位置”,从而确定其声道是否能发出人类语言普遍使用的元音。根据多位古生物学家考证,大约在30万年前,古人类颅底的弯曲度才达到现代人的水平,意味着其声道
结构已能发出全范围的人类语音。[6]
从理论上讲,
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已经存在了。
3.
语言产生历程的基本构拟通过大量资料的检索和研究,我们发现:考古发现的化石显示的一些证据表明,脑容量—语言(口语)—工具的使用,这三者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它们有着考古学、古人类学、解剖学、神经语言学①等方方面面的学术成果的支撑,绝非是想
象和推测。以与人类基因99%相似的灵长类动物猿为参照物,
我们来考察人类的发展及语言产生的历程。现代猿类的脑容量为350ml,偶尔能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其语言发展状况———能发20多种喧叫声,
用表情语、体态语。(1)生活于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其脑容量为300ml,能初步用两足行走且使用天然工具,身高约1米,体重在15至20公斤之间。这时候的前人类处于前语言阶段:囫囵的呼叫,不同声音的连缀,兼用表情语、体态语。
(2)生活于290万—11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其脑容量有了飞跃发展,达435-700ml,几乎是腊玛古猿的一倍。不仅能直立行走和使用天然工具,
还能制造石片石器类工具,这时的前人类处于语言的萌芽阶段(动作语言):元音、分节语音开始出现了。
(3)生活于50-70万年前,
出现在中国的蓝田猿人,其脑容量比南方古猿又有所发展,达780ml,平均年龄在14岁以下,约1/3的人活不到14
岁。这时的原始人类不仅能制造打制石器,而且学会了用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用火,不仅可以照明,而且意味着他们能吃到易于消化的熟食,这能大大促进人的自身发展。这时,原始人类进入了“半语言阶段”,又可以称之为动作语言向意向语言的过渡阶段,其语言特征是:分音节词汇增多了。
(4)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40-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又称北京直立人,其脑容量达1075ml
,大约相当于当今人类平均脑容量的三分之二(
也有人说达到了四分之三),他们的平均年龄约15岁②,这时的原始人类已能磨制骨器,并且对其进行穿孔。北京猿人处于半语言向语言过渡阶段(
或意向语言阶段),其语言特征是:分音节①
“遗憾的是,关于能人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迄今发现的
能人头骨没有一个有完整的颅底。我的推测是,当我们发现真正最早人属的完整头骨时,我们将看到头骨基部开始弯曲。初步的口语能力肯定随着人属的起源而开始……总的说来,解剖证据表明语言在人类的早期就已在进化,接着是语言技巧的逐步改进。”参见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②
40个北京猿人中,死于14岁以下的占39.5%;
死于15—30岁以下者占7%;死于40—50岁的占7.9%;死于50—60岁的占2.6%,已至少有1/10的人活到40-60岁(还有43%的北京猿人寿命不可确定)。参见贾兰坡:《中国猿人》,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版,第130页。
39
词汇增多,有舌根音、双唇音、舌面音,语言正在加速形成。
(5)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8-2万
年的山顶洞人,他们的脑容量达1300—1500ml,几乎与现代人类相差无几,因而前额增高、头骨变薄,平均年龄约30岁,其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从石器向角骨器发展,且有装饰品出现了。这时人类的语言体系已基本形成,也可称为概念语言阶段,分音节的语言占有优势,可按一定语法结构进行交流。这时的人类已有原始的宗教观念、祭祀观念。
(6
)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六七千年的祖先,其相貌呈“高颅、阔鼻、中面型”,脑容量约363—1520ml
。这一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约0—40岁,能制造石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一些陶器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图画文字和图腾也开始出现了,人类语言相当发达,文字处于萌芽阶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对语言的形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看清人类两三百万年来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其中也包括“思维—语言”系统。语言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其集体协作过程中的副产品。虽然这两三百万年间的有声语言无法在化石上看到,但也有可能以某一种形式保存在什么地方。
(三)关于人类语言产生时期的不同观点语言产生的原理确定之后,如何更加精确地推算出人类语言的产生时期呢?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说法。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语言”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是指原始语言。
1.“50万年前”
说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语言大概产生于50万年前。他的依据是:(1)这个时候,人类已直立行走。(2)人的大脑已比较发达,容量是现代人的2/3。(3)
生产工具普通采用石斧,比过去的石器要复杂得多。(4)考古中发掘到的被屠宰的大动物,如大象、河马、水牛等的遗骨,表明当时已经有了集体协作的行为,这反映出当时原始人类的语言交际达到了一定的水
平。[4]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是笼统的,粗疏的。
这种语言的具体状况是怎么样的?它是不是分音节的语言?有什么直接的依据?著者没有给出详40
细的答案。
2.
“二三十万年前”说吴桂藩先生从思维和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理有据,似有一定的见解。他的“语言萌
芽”
、“半思维”、“半语言”①等观点,与黄龙保提出的语言的“四个阶段”有部分暗合之处。文章指出:思维是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理性现象,语言是以声音为前提的物质现象;思维萌芽于远古时代的猿类,
“半思维”起于人科之始的腊玛古猿时代(1400万年前),人造工具的出现(300万年前)
标志着思维的形成;而语言的起源和形成则比思维要晚得多:语言萌芽于南方古猿时代(300万年前),“半语言”起于100万年前,
语言的成熟则是原始人进入最后二三十万年时期的事情。
[3]
这个结论在30年后的今天看来,也还是有理有据、比较公允的。
3.“10万年前”
说许国璋先生分析了语言起源的不同说法,如神话起源说、早期人类学分析说及现代生物进化说等,但他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论,但是其后两种说法都把语言的产生指向了约10万年前的时段———“智慧的人能制造多种工具,包括工具的工具,时间约在10万年以前。他们的墓地有大兽骨发现,可以推测那时已有一定的群体猎捕,而用以指挥群体的语言可能在此时产生。”“人类学家估计人(作为生物学里的一个科)有300—500万年
历史,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使用的石斧没有什么改进。只是到了距今10万年的时候,人制造的工具才多了起来,有了诸如打孔、刨平、切割、磨光的工具。人类学家从工具制造中,
推测那时已出现某种有程序的劳动,于是又进一步推测那时已经有了某种形式的群体劳动和指挥群体劳动的
中介,即语言”[5]许先生的观点也是以推测为主,
大多是间接的证据,因而结论也下得不是那么肯定。但是西方学者也有类似观点,据列伯曼(Lieberman)介绍,从以色列发现的大约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的墓葬来看,当时已经有了随葬品,
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的问题。①
半语言:是语言起源时,从萌芽阶段进入成熟阶段的中
间环节。其特征为:分音节词汇大量出现。人们可以按最简单的语法关系进行交流。然而由于受发音器官的限制,还需要手势语、表情语等来进行辅助交流。半思维:人类思维的发育阶段,这时的原始人类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思维,但无法进行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13
进行这种抽象思考,只有借助发达的语言才能进
行。
[6]
这个间接证据也从侧面支撑了许先生的观点。
4.“5万年前起源”
说中国学者王士元等认为:“根据基因学和考古学的一些发现,我们认为原始语言很可能是在五万多年前起源的。并且我们认为这个起源是多源
的,即是在几个地方,分别独立地发生的。”[7]
王士
元的依据是新兴的“基因理论”,从考古化石的线粒体DNA中提取相关信息,
得出了一个“谱系树”
———这时非洲的人种才与其他地区的人种分开,认为人类共同的祖先距今只有10万年至20万年,而美国学者R.汤普逊(R.Thomson)根据基因推算出的语言起源时间则更短一些,距今只有5万年左右。从荀子的“约定俗成”说、数学上的“
混沌理论”以及“模仿说”出发,王士元等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试图构拟出语言产生初期的状况,具有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袁眉综合了中外多位学者的观点,其研究结论为:在10万年前到4万年前之间,人类应该已经有了一些相当发达的原始语;从大约4万年前起,这些原始语应该在词汇和语法上迅速丰富起来,开始向现代语过渡。
综上所述,主要有两种观点:1)从考古的视角来看,一般可以认为至少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的语言就比较成熟了。2)严谨的语言学家一般认为,人类相对系统的语言,大约在5-10万年前才开始产生。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理性依据。考古学家更多的是着眼于宏观,他们对语言的定义下得比较宽泛;
而语言学家则更侧重于微观,他们认为的语言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分音节的,有语法结构的。无论是黄龙保的“
动物语言—人类语言”的四阶段假说,还是以吴桂藩为代表的“语言萌芽—半语言—成熟语言”
三段论,都是对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都是符合人类发展历程的。如果要得出新的、更准确的结论,得依赖考古学上的新发现,同时结合古生物学、解剖学等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就目前科研成果而言,如果保守一些,可以采用语言学家的观点:5万—10万前,分音节的概念语言已经形成了。
二、文字的产生
人类语言产生了很久之后,文字才渐渐萌芽,
其历史比语言短得多。对于文字的产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从其产生的方式,到文字的创造者,以及文字萌芽的年代都有论述。
(一)文字产生的方式
就其产生的方式,一般认为其来源于实物记事、图画记事、氏族图腾等等。
1.
实物记事说实物记事,顾名思义,就是用实物来记录事情、
表达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即结绳记事。这不仅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而且实践中也切实可行。如我们清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就存在这一风俗。据严如煜的《苗疆风俗考》记载:“苗民不知文字,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有所控告,
必请士人代书。性善记,惧有忘,则结于绳。为契券,刻木以为信,太古之义犹
存。
”[8]结绳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选一条主绳,在主绳上系不同颜色的绳子,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或事物,如红绳表示战争,黄绳表示金子,白绳表示银子或和平等等。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云:“欲知太古结绳之法,当求之今日未开化之人种。古今人类思想,大致相等,惟进化之迟速不同耳。美洲之秘鲁,亚洲之琉球,皆有结绳之俗。吾国古代之结绳,当亦与之相近。”可见结绳记事在
人类文化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9]
对于结绳记事的说法,学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何新认为这一说法比较接近事实。他指出:结绳方法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木棍上契刻刻痕和记号的记事方法。所谓“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书契就是在木棍上书写或契刻记号。他认为结绳记事直接导致了卦辞的产生:卦者,挂也;爻者,绕也。何的说法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尚书序》云:“八卦之经,谓之八索。”《左传·昭公十二年》亦云: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
八索,九丘(九州),”皆谓上古之遗书也。
[10]
2.
图画文字说按照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图画文字是用图画来传达意思的文字。特点是用整幅图画来表示意思,本身不能分解成字,没有固定的读法。简单地说,图画文字就是类似连环画的文字。如古代斯基泰人曾向进攻他们的波斯王送去一个通牒,上面画有一只鸟、一只土拨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意思是说:你们能否像鸟那样飞到天上,像土拨鼠那样钻入地里,或像青蛙那样跳入池塘?如
41
果不能,就休想抵挡我们的弓矢,趁早投降了
事。
[11]
这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并没有成熟的文字,但当时的确就已经出现了用图画表达思想或记载事实的方法。否则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的氏族,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协调的生产活动的。
但姚新鉴、金来恩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当时的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即所谓的“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差不多是一切原始民族普遍运用的一种记事方法,直到今天还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但帮助记忆的工具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不能相提并论,结绳并不能像文字那样可表达有声的语言,也不具有全民性与社会性,所以它不仅区别于文字,而且也不可能发展为文
字。
[12]
3.
象形文字说象形文字是描摹实物形状的文字,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和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如“虎”,便画一个虎的图形表示;人们一见便知道是表示“虎”的意思,并用约定俗成的语音把它读出
来。
[11]
这比图画文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象形文字与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人类语言发展的阶段: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刻画符号—象形文字。
(二)文字的创造者
关于文字的创造者,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古文献中的“仓颉造字”说或“伏羲造字”说。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
群众创造”说。三是“群众+圣人”说。该观点认为,群众固然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文字草创阶段,应该不能排除有少部分人专门进行事务的记录工作,而这些进行事务记录工作的人员自然不可避免地要与图形文字打交道,文字的首创之功,他们应该功不可没。而胡双宝先生也持此观点:“不妨可以这样说:仓颉是众多造字者之一,
更是整理众人所造之字,使之系统化的杰出人物。他的作用太突出了,所以只有他
的名字流传下来。
”[13]
(三)汉字产生的时期
1.世界上的其他文字萌芽于5000—8000年前
远古的文字符号,除中国大汶口文化陶盆上42
的文字符号外,还有:(1)苏美尔的马鲁克古城遗址中楔形图形符号;(2)美洲玛雅石刻图腾符号;(3)古里特岛的腓斯特斯的泥盘图画符号;(4)
古埃及神秘的圣心字符号。[14]
这些符号都是距今5000年至8000年的产物,都是地球上史前先民在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同时,不断创造的图腾文字符号,同样也是经过图画、楔形、象形等发展阶段,都是以表意象形为手段,而又在大致相同时期演变成表音的字母化拼音文字符号。
2.
中国的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目前,关于汉字起源的文章,仅“中国知网”上就有100多篇,有人认为7000年前中国已有文字产生,也有人认为产生于6000—7000多年前的母
系氏族社会。
[15]
而赵慧认为:“根据汉字产生的条件和我们对所搜集到的考古刻符和图画资料以及对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历史地理背景的分析、推测:汉字大约是在龙山时期开始产生的。汉字产生的主要源头应该是原始图画(包括岩画),以及陶器刻划符号(主指象形符号)。创造汉字的是一群从事巫史工作的已经脱离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
者”
。[16]
张子平通过对汉字起源传说的梳理,试图从中找出汉字起源的有关线索。他认为,“无论是结绳说,八卦起源说,还是仓颉造字说与河图洛书说,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探索的方向,那就是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在其形成的过程当中可能存在契刻记事这样一个阶段,因为这些符号可以记录一些简单或复杂的事情,与汉字作为记
录语言,帮助人们记事这一功能相吻合。
”[17]
沿着上古神话所提供的有益启示,张子平将目前出土的上古刻划符号与甲骨文作比较,发现“这些刻划符号与甲骨文的某些字存在着相似之处,而且这些刻符具有系统性和承继性,不像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刻划,它们非常接近目前发现的古汉字的性质,这表明它们极可能是汉字体系成熟
之前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17]
。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我们确信,汉字是否真的就在这一时期形成,
于是张子平将视角转向同为中华文明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用以记事的木刻符号,通过比较发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担当记事功能的刻划符号,而且这样的情形在多个民族中存在,在记录语言之时采取与汉民族早期同样的手段,这就不得不使我们产生
这样的想法—
——对两者做一个比较分析”[17]
。
张子平运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方法,将考古同时结所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与甲骨文作比较,合西南少数民族记事木刻符号,推测研究其与汉字起源的关系,得出“汉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在夏代末期形成体系”期,
[17]
4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41500年以前的世界[M].
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566.-[]]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外语教学与研究,5J.1986
():21522.-
[]]袁眉.语言起源研究综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6J.():2010,9596101.-
[]]王士元,柯津云.语言的起源及建模仿真初探[中国语文,7J.():20013193200.-
[]严如煜.苗疆风俗考[上海:商务印书馆,8M].1915.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M].2008.
[《/(何新.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10]EBOL].20120111)--
[]:////////20121225.httwww.chzu.edu.cns368t1005c9--p/1binfo51483.htm.
[]]何星亮.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图腾[黑龙江民族丛刊,11J.1991
():298101.-
[]]姚新鉴,金来恩.再谈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南方文物,12J.2005
():49193.-
[]]():胡双宝.汉字起源臆说[汉字文化,13J.200012022.-[]邓清远.试论远古图腾文字及书法雏形产生的动因及其审美14
]():理念[贵州文史丛刊,J.2009199104.-
[]]仓林忠.中国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浅说[黔南民族15J.
():哲社版,师专学报:199711622.-
[]赵慧.对近二十年来关于汉字起源问题讨论的思考[石家16D].
庄:河北大学文学院,2008.
[]张子平.上古陶器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昆明:云南大学17D].
人文学院,2010.
的结论。
另外,胡双宝先生运用恩格斯的观点,对汉字的起源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汉字(作为系统)产生的时代较为明确:新石器时代后期(不一定是至阶级社会初期,即早于夏朝。晚期)
三、结束语
通过对语言与文字产生过程的梳理发现,人类只有在语言产生之后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字之后才有各种概念的表达。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一般认为人类的成熟语言大概产生于5万—10万年前。而文字的产生则更晚,大约产生于文字是大脑皮层对物质5000—6000年前。语言、世界的反应,基于思维的各种概念也是如此。语言文字的产生,不仅有利于人类定位外在世界,也有助于认识有助于界定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参考文献:
[]]:黄龙保.初阶语言研究二题[天津社会科学,1J.1992(4)42-45.
[]]():曹志希.语言结构及其发展过程[求索,2J.200411220222.-[]]():吴桂藩.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3J.1981325-
(责任编辑:海 远)
ABriefIntroductiontotheOriinofLanuaeandItsWrittenForm ggg
SHIJianin pg
(,;TheEditorialOfficeoftheJournalofSuzhouVocationalUniversitSuzhou215104,JiansuTheResearch yg
,,)ofChineseLanuaeanditsAlicationSoochow UniversitSuzhou215006,JiansuCenter ggppyg
:AbstractOinionsontheoriinoflanuaevaramondifferenteole.Itisenerallbelievedthathumanlanuaehas ppgypgggyggg eriodearsonethrouhalonhistoricalfromthestartofaustraloithecinelanuae2to3millionaotothestateofthe pygggpggg “”,”semilanuae500thousandaoandthentotheaearanceofthesllabic“concetlanuae250thousandears- gggppypggy,earsaowhentheHomosaiensaearedontheearth.Yetchancesarethatmaturehumanlanuaeaeared50100 -ygpppggpp,w,thousandearsaohileitswrittenform,evenlaterabout5,0006,000yearsaofromtoda. - yggy:;w;;Kewordslanuaerittenlanuaeoriinstudies gggggy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