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繁昌:小县城的五次保卫战(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峨山头的搏斗,塘口坝的血战,我们用雪亮的刺刀,暴烈的手榴弹,火力猛烈的机关枪,前仆后继的冲锋,把敌人打下山岗……”

1940年春天,曲再之、吴蔷作词,何士德作曲,一曲铿锵有力的《繁昌之战》传唱开来,讲述了1939年新四军与日军五次争夺安徽繁昌浴血奋战的故事,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一)

7月14日,繁昌县中分村,群山苍翠,树木葱郁。循着厚重悠久的青石板路,记者走进质朴肃穆的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思绪回到了曾经烽火连天的岁月。

旧址于2007年恢复,由村民徐孝旺发动中分村各家各户自筹40多万资金进行重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唯一的 “红色讲解员”,如今72岁的退休教师徐孝旺,风雨无阻为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还原历史,讲述故事。

“繁昌虽是小城,却为皖南门户,抗战时期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重要屏障和南北交通的要隘,是日军进逼皖南的必伐之地,战略地位显而易见。为保卫皖南门户、阻击日军进犯第三战区总部所在地,1938年底,时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的谭震林率军进驻繁昌。”徐孝旺娓娓道来,“新四军的到来,让老百姓欢呼雀跃。新四军与大家同住,与大家同吃,每天给村民挑水干活,军民亲如一家。”

徐孝旺回忆,当时身为繁昌妇抗会会员的母亲曾告诉他,新四军抗击日军时,乡亲们都不顾生命危险,争相上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抢修工事,最多时竟达2000人。“‘世代都要铭记新四军保卫繁昌人民的恩情。’母亲临终前一再叮嘱。”

为争夺对繁昌的控制权,1939年,日军五次攻取繁昌县城,又屡次被新四军收复。“峨山头虽小,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作战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却让新四军打出了最大最激烈的一场场大战。”安徽省芜湖市委党校教授姚永森谈道。

(二)

从年头到年尾,新四军五次阻击战旷日持久,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11月间进行的繁昌第四次保卫战,“这是芜湖失守后中国军队在铜(陵)南(陵)繁(昌)地区与日军展开的最大一次血战,对于抗战史来说,也是一次空前胜利,可谓威震敌胆,气壮山河。”姚永森介绍。

1939年11月13日夜,日军600余人由荻港、铁矿山、三江口等地移至孙村附近,驻守的新四军三支队决定利用塘口坝西北山地的有利地形,以一部分兵力诱敌至塘口坝,并以主力当头痛击。从14日凌晨5时到次日凌晨,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和增援均遭阻击和打退,最终双方展开白刃肉搏战,新四军的英勇与坚韧,迫使日军不能越前一步。日军伤亡惨重,狼狈逃窜,退守荻港等据点。

第四次保卫战旧址位于孙村镇梅冲村塘口坝,这里两侧多山,是荻港、铁矿山据点通往繁昌、南陵线上的要隘。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出生于1925年的徐友德老人唱起歌来依旧豪迈饱满,当年他是中分村翊兴小学五年级的班长,因为精明机灵能力强,当选儿童团团长。回忆起塘口坝血战的惨烈,老人家历历在目。

“当年谭司令抓起我的手亲切地说,‘小同志,你以后就是儿童团团长了。’”因为徐友德熟悉地形,开火前夕谭震林还让他领着在中分村各地转了六七趟,看地势、熟地形,和谭司令的几次勘查,令年少的徐友德兴奋异常。

这次激战,日军先后投入兵力达2200多人、死伤400多人,新四军仅伤亡80多人,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成功地保住了繁昌。

(三)

群山环抱中的中分村,红旗招展,欢声雷动,数千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上,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演出了大型话剧《塘口坝血战》,国民党繁昌县长代表政府献上了“保卫繁昌”的锦旗……

“我当时就坐在庆功会的一个角落里,部队的人都来了,老百姓也来了,全场欢呼全场高唱,大伙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就像过年一样。”徐友德说。

历时一年的繁昌保卫战,五战五捷,新四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取得大胜,消灭千余日军,粉碎日军“扫荡”皖南的野心,振奋了抗战精神,迫使日军不得不发出“不可能与中共争夺繁昌”的哀叹。新四军对日作战胜利的消息随着《繁昌之战》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给全国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

姚永森介绍,三支队在谭震林的领导下,从1938年12月至1941年初,共进行了大小200余次战斗。这些战斗,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日军的士气,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为开辟皖南抗日根据地做出杰出贡献。

五次保卫战,团结了军民心,为支援新四军抗击日军,繁昌人民同仇敌忾,成立了工人抗敌协会、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等众多抗敌团体,纷纷支前参战,他们抬担架、送弹药、架小桥、送茶饭,冒着枪林弹雨把伤员和牺牲的战士抢背下山。

“新四军提前在后山铺修了台阶,让老百姓在战争开始时可以第一时间逃离,部队的药棉用完了,老百姓就把自己的棉被抽出芯来支援前线。”

“战争结束,村民、抗敌团体为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擦洗身体换上衣服,饱含热泪地磕头和鞠躬后,将42具烈士遗体一一入棺,埋葬于小蛇山。”徐孝旺回忆,后来遗体逐渐被家属认领,最后两位战士的遗骨一直由村里看管,缅怀烈士的两块墓碑至今还安静地立于村头,守护着中分村。

“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峨山头的搏斗,塘口坝的血战,我们用雪亮的刺刀,暴烈的手榴弹,火力猛烈的机关枪,前仆后继的冲锋,把敌人打下山岗……”

1940年春天,曲再之、吴蔷作词,何士德作曲,一曲铿锵有力的《繁昌之战》传唱开来,讲述了1939年新四军与日军五次争夺安徽繁昌浴血奋战的故事,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一)

7月14日,繁昌县中分村,群山苍翠,树木葱郁。循着厚重悠久的青石板路,记者走进质朴肃穆的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思绪回到了曾经烽火连天的岁月。

旧址于2007年恢复,由村民徐孝旺发动中分村各家各户自筹40多万资金进行重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唯一的 “红色讲解员”,如今72岁的退休教师徐孝旺,风雨无阻为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还原历史,讲述故事。

“繁昌虽是小城,却为皖南门户,抗战时期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重要屏障和南北交通的要隘,是日军进逼皖南的必伐之地,战略地位显而易见。为保卫皖南门户、阻击日军进犯第三战区总部所在地,1938年底,时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的谭震林率军进驻繁昌。”徐孝旺娓娓道来,“新四军的到来,让老百姓欢呼雀跃。新四军与大家同住,与大家同吃,每天给村民挑水干活,军民亲如一家。”

徐孝旺回忆,当时身为繁昌妇抗会会员的母亲曾告诉他,新四军抗击日军时,乡亲们都不顾生命危险,争相上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抢修工事,最多时竟达2000人。“‘世代都要铭记新四军保卫繁昌人民的恩情。’母亲临终前一再叮嘱。”

为争夺对繁昌的控制权,1939年,日军五次攻取繁昌县城,又屡次被新四军收复。“峨山头虽小,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作战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却让新四军打出了最大最激烈的一场场大战。”安徽省芜湖市委党校教授姚永森谈道。

(二)

从年头到年尾,新四军五次阻击战旷日持久,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11月间进行的繁昌第四次保卫战,“这是芜湖失守后中国军队在铜(陵)南(陵)繁(昌)地区与日军展开的最大一次血战,对于抗战史来说,也是一次空前胜利,可谓威震敌胆,气壮山河。”姚永森介绍。

1939年11月13日夜,日军600余人由荻港、铁矿山、三江口等地移至孙村附近,驻守的新四军三支队决定利用塘口坝西北山地的有利地形,以一部分兵力诱敌至塘口坝,并以主力当头痛击。从14日凌晨5时到次日凌晨,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和增援均遭阻击和打退,最终双方展开白刃肉搏战,新四军的英勇与坚韧,迫使日军不能越前一步。日军伤亡惨重,狼狈逃窜,退守荻港等据点。

第四次保卫战旧址位于孙村镇梅冲村塘口坝,这里两侧多山,是荻港、铁矿山据点通往繁昌、南陵线上的要隘。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出生于1925年的徐友德老人唱起歌来依旧豪迈饱满,当年他是中分村翊兴小学五年级的班长,因为精明机灵能力强,当选儿童团团长。回忆起塘口坝血战的惨烈,老人家历历在目。

“当年谭司令抓起我的手亲切地说,‘小同志,你以后就是儿童团团长了。’”因为徐友德熟悉地形,开火前夕谭震林还让他领着在中分村各地转了六七趟,看地势、熟地形,和谭司令的几次勘查,令年少的徐友德兴奋异常。

这次激战,日军先后投入兵力达2200多人、死伤400多人,新四军仅伤亡80多人,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成功地保住了繁昌。

(三)

群山环抱中的中分村,红旗招展,欢声雷动,数千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上,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演出了大型话剧《塘口坝血战》,国民党繁昌县长代表政府献上了“保卫繁昌”的锦旗……

“我当时就坐在庆功会的一个角落里,部队的人都来了,老百姓也来了,全场欢呼全场高唱,大伙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就像过年一样。”徐友德说。

历时一年的繁昌保卫战,五战五捷,新四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取得大胜,消灭千余日军,粉碎日军“扫荡”皖南的野心,振奋了抗战精神,迫使日军不得不发出“不可能与中共争夺繁昌”的哀叹。新四军对日作战胜利的消息随着《繁昌之战》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给全国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

姚永森介绍,三支队在谭震林的领导下,从1938年12月至1941年初,共进行了大小200余次战斗。这些战斗,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日军的士气,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为开辟皖南抗日根据地做出杰出贡献。

五次保卫战,团结了军民心,为支援新四军抗击日军,繁昌人民同仇敌忾,成立了工人抗敌协会、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等众多抗敌团体,纷纷支前参战,他们抬担架、送弹药、架小桥、送茶饭,冒着枪林弹雨把伤员和牺牲的战士抢背下山。

“新四军提前在后山铺修了台阶,让老百姓在战争开始时可以第一时间逃离,部队的药棉用完了,老百姓就把自己的棉被抽出芯来支援前线。”

“战争结束,村民、抗敌团体为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擦洗身体换上衣服,饱含热泪地磕头和鞠躬后,将42具烈士遗体一一入棺,埋葬于小蛇山。”徐孝旺回忆,后来遗体逐渐被家属认领,最后两位战士的遗骨一直由村里看管,缅怀烈士的两块墓碑至今还安静地立于村头,守护着中分村。


相关内容

  • 南阳抗战,永不磨灭的精神正能量
  • □南阳观察记者李铮刁良梓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抗战老兵张忠义 刘李果摄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的痛楚,更饱含亿万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 ...

  • 3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
  • 繁昌县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介于北纬30度37分至31度17分,东经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间,面积615平方公里.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县域西南向东北川流不息,峨溪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版图近似弯月,镶嵌在美丽的长江之畔. 目录 ·            ...

  • 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800陕西冷娃跳黄河
  • 70多年前,千余名陕西军人在黄河滩边与日军肉搏之后, 跳进黄河不愿被俘.这本该如"狼牙山五壮士". "八女投江"一样深入人心的抗战往事, 却直到近年才被民间人士一点点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 中条山上 的十七路军炮兵. 作者:张亚利 公元1939年夏天麦子黄时 ...

  • 川军将领后人记忆 父辈高举"死"字冲向日军
  • 2009年02月27日14:56 [我来说两句(2)] [字号:大 中 小] 作者:王明明 [来源:时代信报] 他们高举"死"字大旗冲向日军阵地 一位川军将领之后的私人记忆 口述者 何允中,65岁,退休工程师,现居成都.其父何煋荣曾任川军22集团军41军124师中校副团长,建国后 ...

  • 揭秘被粟裕和陈毅嘉奖的国民党潜伏将军是谁?
  •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位安徽芜湖出身的国民党将领,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战斗在隐蔽战线,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曾先后两次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粟裕和陈毅同志两次嘉奖.此人就是黄埔军校十四期毕业生.原国民党中将.爱国民主人士张力化. 张力化(1919-1971),原名德钦,生于安徽芜湖.抗战爆发 ...

  • 南陵知识介绍
  • 南陵知识 附带芜湖旅游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隶属于国家级沿江开放城市芜湖市.县境东北为平原,西南为低山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总人口54.5万.南陵交通便捷,国道205.318线.省道320.216线交汇于县城,是皖南重要的交 ...

  • 赞美抗日英雄的句子(向抗日英雄致敬)
  • 赞美抗日英雄的句子(向抗日英雄致敬) 赞美抗日英雄的句子(向抗日英雄致敬) 1.赵一曼 著名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四川省宜宾县人.1905年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 ...

  • 安徽省八大著名红色旅游景点
  • 安徽省八大著名红色旅游景点 --武汉春天假日旅行社 七一党的生日虽已过,但各地红色旅游还在继续升温中.红色旅游的主导人群有以往的银发族扩展到大众人群.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安徽省的红色旅游景点吧! 景点盘点 1.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 位 于繁昌县荻港镇板子矶岛.在矶头西北部一块砌有五级台阶大理石的平台 ...

  •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 刘书才 少小报国灭敌寇 刘书才,1926年2月出生,河北任丘人.先后参加齐会战斗.陈庄战斗等,受到过毛主席接见. 1938年春天,一架日军飞机飞过来,家乡的人没见过飞机,都跑出来看.谁知道日本人投下了炸弹,村里两个人被炸死了.后来又有很多日本人来村子里杀人放火. 那年我12岁,个子虽然没有长枪高,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