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_伤寒论_学习心得集粹

第26卷 第4期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Vo.l26No.42008年4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2008

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

)))5伤寒论6学习心得集粹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张横柳,彭万年,万晓刚,刘 敏,吴浩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广东510405)

摘 要:从评学、评教、评书三个角度对中医专业5经典与临床6方向班同学学习心得进行了归纳、整理,真实反映了同学们学习经典的新感新悟新用,并对教师的地位、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临床经典;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87-04

TeachingandStudyingofClinicandClassicofTCMintheStudent'sThought

)))StudyInsightofShanghanlun

LISa-ime,iZHUZhang-zh,iCAIWen-jiu,ZHANGHeng-liu,PENGWan-nian,WANXiao-gang,LIUMin,WUHao-xiang

(ShanghanlunStaffRoom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Fromthreepointsofremarksonstudy、teachingandbook,thearticlesumupandconcludewhatthestudentsoftheclassicandclinicaldirectionclassofTCMMajorhavelearned,trulyreflecttheirnewthought、realizationandpractiseabouttheclassicofTCM.Furthermoreitdiscusstheteachers'statusandeffects.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classicandclinica;lteaching

治,使治湿与祛风、散寒、清热等法有机的结合,灵活配伍用的水平,从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药,多能获佳效。(5)湿病初愈,往往余邪未尽,其时既需参考文献

用药,又需谨慎饮食,应进清淡稀粥之类。若有忽视,极易[1] 邱德文,张荣川.中医治法十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使病情反复。

1981:1.

6化湿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2] 谢鸣.治法的概念、内涵及意义[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

(1)研究化湿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因(3):137.

此,化湿法的研究应与临床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3] 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

意广度,即多种化湿法的研究及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深67.

[4] 俞大毛.5金匮要略6治湿八法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

度,即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每种化湿法,以获理想疗效。1997,16(5):3.

(2)强化临床研究的分量,注意病种的收集。对各种化湿[5] 元#朱震亨.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法的罗列,不是文献的堆砌,而是要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总157.

结治疗方法,探讨治疗特色,揭示化湿法的治疗规律,将有[6] 彭胜权.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3-利于中医治法理论的提高和完善。(3)以唯物辩证法为指191.

导,系统的对古今有关化湿法的文献加以整理、学习,广泛[7]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研究各种化湿法在临床运用的范围和特点,然后从众多的1156.

病例观察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化湿法的内容。充分利用现[8] 何清湖.历代医学名著全书[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

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医优势和特色,使化湿法从理论心,1996:1084.

[9] 王恒照,刘旺国.5金匮要略6湿证辨治研讨[J].甘肃中医学

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这些都是中医化湿法研究院学报,2001,18(4):1-2.

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和发展中医化湿法的正确途径。[10]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们必须重视并发展它,才能将中医化湿法提高到一个新

2005:2.

[11] 李恩庆.5千金要方6中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陕

收稿日期:2007-11-14

西中医,2005,26(12):1375.

作者简介:李赛美(1960-),女,湖南长沙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12] 苏奎国.解毒化湿法治疗湿温气分证的实验研究[J].中华

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文献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477.

研究以及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研究。

[13] 陈宁.浅析东垣升阳除湿六法[J].中医药研究,1994,3:8-9.

华中医药 687学刊

第26卷 第4期200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6No.4Apr.2008

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于2007年上学期,在2003级中

医专业班开设了首届5经典与临床6方向班,经过一学期教与学,同学们撰下了学习心得,读来令人感动,让人思考。现撷其点滴,书列于次,供诸分享。1 心语集粹1.1 评学

1.1.1 学经典 /分科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了经典与临床。重拾经典,再次聆听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的阐释,仿佛就在一秒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0。

/选择经典的原因,最早源于对中医内科学的失望,每个疾病的病因都罗列了一大堆,各个病症的临床表现也讲了一大堆,基本上按中医基础理论,该出现的症状全齐了,使我们不知从何下手;加上见习时所见基层医院中医中药只是辅助治疗,一度对中医失去信心,,。重读伤寒,认识依然肤浅,对条文的掌握依然单薄,总算在老师教导下,重拾学好中医的信心,有经典门径可依,总算走出迷茫。0/中医最宝贵的东西在于-古.而不在于-新.。其生命力最大的体现在于临床,在于疗效。案例教学对于我们这些寻找入门途径的人是很好的方法。从一句句条文到一个个案例,再从一个个案例回想那一句句条文,不由得让人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对条文的理解尤为重要,要吃透,更要消化为自身-营养.,而最基础的是对条文的背诵,不熟焉以融会贯通。0/学习5伤寒论6及其他经典著作都要真正用心去学,去体会和领悟,并及时记录所学之心得,这样才能学有所感,学以致用,,0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古老,历史怎么悠久,而在于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每一次见习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撞击,思想的升华,总能一点一点地增加对经典对经方对中医以及对自己的信念。0/重温5伤寒6后,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对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是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立志要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铁杆中医;二是感觉学习5伤寒6有了较以前好一点的方法;中医的诊疗思维有了一点提高。少了一些大二初学5伤寒6时的苦涩,多了一分领悟和乐趣。

/经过3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现在见到病人不会再有-没什么想法.的感觉,至少会开口问病史,运用四诊去收集资料,思考应该怎样入手,辨证如何,方药又如何。虽然漏洞很多,但均经过自己的思考,有时从失误中

中华中医药 688学刊

获得的更多。0

/这次重读经典,感觉非同一般,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真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对5伤寒论6医案的学习,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经典、经方的奥妙之处。0/这次对5伤寒论6医案的学习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使我们对5伤寒论6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近似沙场实战。0/5中医诊断学6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0

/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是初学者间接学习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捷径,而临床带教的模式更是我们直接感受、学习老

师治伤寒、用伤寒的最好方式。0

1.1.2 悟经典 /学中医光靠背书是不行的,要学好中医,

我们必须培养中医的思维,用中医思维去理解中医,思考中医,这样我们的才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0

/关于桂枝汤,桂枝汤古今名医对其推崇备至。本人自学习5伤寒论6后,每用来自治感冒之症,一觉身微热,稍恶风,鼻塞明显即用之,每用一到两剂即可。值得指出的是,因不便之故并不啜粥,故服后并无汗出。又本人认为桂枝汤有调和肝脾之用。察其方,桂枝、白芍调肝,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其功用十分明显。桂枝能入肝经,5中药学6教材并未提及。但桂枝功能活血通络,而肝主藏血。刘渡舟教授曾言经方大家陈慎吾先生每用桂枝以代逍遥散中之薄荷,谓其疏肝效佳。又桂枝功能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证。冲气之上逆,每由肝气上冲所至,近贤张锡纯先生于5医学衷中参要录6中阐述甚明。则桂枝能入肝经,似亦不足为奇。刘渡舟教授治一痢疾病人,辨为肝脾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数剂而已,可为例证。又由来治伤寒学者,必以桂芍之比例为1B1方为桂枝汤,本人不这样认为。仲景于太阴病篇中明示: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是此等脾虚之人,若患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亦当减芍药之量矣。0

/运用六经辨治肾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是十分可行的,如心血管疾病等,在伤寒中完全能找到其有效方法,但前提是掌握好伤寒精髓。通过对伤寒论深入学习以及读了5人体实用使用手册6,一些养生书,我渐渐悟出教授们为什么用简单几个方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我也渐渐感受到上工治人,下工治病的深刻道理。0

/,,开始我想来想去想不通为什么前医用-桂枝汤加黄芪.不能治愈,而先用-桂枝汤.后再加黄芪就可以治好呢?于是去问了老师。老师说这就是攻与补的问题了,邪气仍在而正气不虚,过早补益则徒碍其邪,闭门留寇。老师这样一说才让我恍然大悟,就一味药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学中医真不能不处处细心啊!0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很贴近临床,都是老师多年来学伤寒、用伤寒的经验之谈,是在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这样的内容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我们听起来不仅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真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比如老师在讲解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0时结合她自己的临床经验讲到:但凡脾胃虚弱之人,用白芍一定要慎重,切记不能用量过大,否则会导致病人腹泻。接着又更深入地谈到:肝郁脾虚之人,一定要分清主次,若以脾虚便溏为主的,不可疏肝太过,因为疏泄太过会使脾气虚弱之人腹泻更甚!在见习中,我发现老师但凡见到脾虚便溏之人用白芍都减其量,遇到肝郁脾虚而以脾虚为主的患者均减少疏肝药的用量。如在门诊中见到一位肝硬化患者:面色黧黑,双胁胀满不适,心情抑郁,纳呆,乏力,便溏,脉弦而无力。辨为肝郁脾虚,脾虚较甚,师用柴芍六

第26卷 第4期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Vo.l26No.42008年4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2008

君汤,而柴胡、芍药的量均减为6克!试想,若不是经老师先是有感于-顾护正气.。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不论指点,我们还要在临床上自己摸索多少年才能很好的理解

在何时何地,顾护正气是必要的,可以说逐邪之药是辅助性280条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呢?要经过多少次失败的经验教的,治病本身就是要调动人体的正气才能逐邪外出。第二训后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并应用白芍这味药啊?这正是师点就是思路应该开阔,多用发散思维不要墨守成规,见/颈者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项强0就认定是太阳病是呆板的思维。第三点不要忽略某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白芍,在临床上亲眼目睹老师应用些你以为不重要却十分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如案例中的头白芍,我对-白芍是一味补药吗?临床上该如何应用好白晕。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其余的只能到临芍.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自己查找资料:5神农本草经6曰:床上积累了。对于这个案例,我还有一点点的问题:究竟一-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开始病位在哪里?少阳?还是从太阳到少阳?个人想法是瘕,止痛,利小便,益气。.5本草纲目6谓其-止下痢腹痛后起于太阳,然在一诊时,由于用药的不慎以致正气虚弱,邪重.,为治痢之要药。?很显然,芍药是一味以攻邪气为主趁机入少阳,而后几诊辨证定位不准确,用药自然也不对的药,兼能扶正益气。这样,对5伤寒论6172条-太阳与少了。一个小小的感冒都需要如此曲折才能解决,那到了临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就好理解了,此处的/下利0床面对着复杂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看来我们的中医是少阳之热盛,胆热迫于肠道,是以邪气实为主而非脾胃虚之路还很长啊!0弱引起的下利,故用芍药。再观后世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化1.2 评教

裁出来的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芍药汤,更是重用芍药为/首创此班,众师弃假日,紧研编,极费苦心。最具特君,后人的解释是:芍药在方中起-安中止痛,敛阴养血.的色者当属病案教学,一来可巩固条文,二则拓展思路。名师作用,但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这里之所以重用芍药主毕至,少长咸集,使吾辈大开眼界。0

要是取其能攻邪气而止腹痛,破坚结、通血脉、和脾络的作/在老师的指点下以案例教学方式重温伤寒,并能有用。再观5伤寒论6316条真武汤加减法中明确指出-若下机会在门诊、病房亲身感受老师在临床上娴熟地辨证施治、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同是治疗下利,有要用芍药应用经方,使我们把这几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甚至重用芍药者,亦有应减芍药甚至去芍药者,一虚一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临床上应用5伤寒奥妙无穷,仲景辨证用药之道明矣!

论6条文、方药的思路,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今后对伤寒、至于280条仲景为什么会把大黄、芍药相提并论呢?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及应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大柴胡汤为什么减去补益的人参、炙甘草而加大黄、芍药、法,可谓是-鱼.、-渔.兼得,受益匪浅!0

枳实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要深刻理解并正/医案教学,老师不仅把自己对伤寒的领悟和临床所确应用芍药,仅仅依靠学习5中药学6是远远不够的。经过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还时时树立我们对中医的信心.老师的指点及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对芍药有了较深刻的课堂很活跃,每个病案都叫我们先思考,理清思路,并一一理解:既能补血敛阴,又能攻邪破结,和络止痛,关键在于医上台演讲分析,既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我们者能否辨清其虚实而使用之。这就像大黄一样,我们不能胆量0

只知道其是攻病祛邪、荡涤肠胃的孟浪-将军.,还应明白/,,分门别类、中规中矩式讲述,于温故者稍显沉只要用之得当大黄也可有-调中化食,安和五脏.(5神农本闷,且扩思路长见识之效欠佳,尚有见课程安排与老师所专草经6)之功,同样也可以是温和文雅的-良相.。所以,我而组方之嫌。余思若能无章无序,甚则-金.-寒.-温.亦不们对药物、方剂以及疾病的理解绝不能只满足于现代的教分,我等思维可得尽情舒展雀跃,岂不美哉?0

材,而要追本溯源!那么,这个-本.是什么?-源.又是什/期待教学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此次老师采用的是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医经典著作!0

分析名医验案的方式教学,穿插学生自我讲解,病房案例讨/能在这半年里进入经典班里跟老师们学习经典课论录像等,还有就是讲解常用名方的临床运用等。这些仍程,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老师们是很辛勤努力的,这在平时远远不够。我们要求更多的、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的上课时的表现看得出来。不仅每个老师备课充分,而且式。如在课堂上增加病例讨论,训练同学们的辨证思维,让还有很多老师愿意跟我们分享自己的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典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其中。0

学习历程,独特的学习思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比如对/学习5伤寒论6必须通读原著所有条文。目前学校的教少阳的认识,之前对其性质如/半表半里0、/枢机0、/开合0学均只摘取其中部分条文,且打乱次序,虽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之类,一直没法正确理解。现在似乎有所认识了,而认识的实在不免有断章取义之时,其原书中的丰富辨证思维遗失不切入点是少阳证的症状,如/寒热往来,欲呕,胸胁满痛0之少。因此本人认为本方向班同学为进一步学习,应通读原文。类。还有,结合温病学中对三焦的阐述,发现三焦与少阳也5伤寒论6亦可作医案来读。每读一条文,先据其症状,揣摩其有类似之处,如此类推着学习,,这是自认为今年比较有辨证,猜测其用药,再对照原文,读来兴趣更高。0

收获的地方。0

/老师们讲的都是来自临床的经验之谈,使学生学起1.1.3 用经典 /在病案学习过程中,我获益良多。但让来不再感到是空中楼阁,而我们所见到的医案也都是真实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自己的病案,一波三折,在跌跌爬爬中有的临床医案,我觉得这点是最难得的,也是真正对学生最有一定的感悟。回顾整个诊疗过程,真是感慨良多,,。首

益的东西。其次是在教学上,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老师

中华中医药 689学刊

第26卷 第4期200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6No.4Apr.2008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理解医案,并上讲台去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既是给学生一次锻炼口才与胆量的机会,也给了学

生一次独立思考、个人发挥的机会。让我们从此读医案时不再盲目去记忆学习,而是开始懂得去思考与分析了。再者,让我体会颇深的是门诊的见习。在门诊跟老师的见习让我毕生难忘,感触颇深!短短一个下午的抄方,让我学到了怎样去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怎样去与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怎样在临床上应用经典的思路,怎样合理有效精准地应用经方,,0

/这次经典班的学习,是我们从理论走向临床的跳板,是我们在成为一名名医的路途中的加油站,是引领我们进入中医伟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0

/5伤寒论案例教学6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课的方式灵活多变。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5伤寒论6基础上,在案例教学中,突出对5伤寒论6的运用思路及经方的临床应用,对教材中精彩的病案或同学们有疑惑的病案进行了重点分析,有时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跟我们一起分享、一起讨论。对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病案,则要求我们自学,遇到不懂的再提问,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治学能力。师生互动强,同学们讨论积极,学习中医的气氛相当浓厚。有时候,老师还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也上讲台当老师,分析病案、讲心得,同学讲完,老师再作点评。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对中医理论表达水平得到提高,对经方的应用印象也更加深刻。本课另一特色是多媒体教学。老师把平时在附属医院病房的查房及医生们讨论的全过程录制成光碟,在课堂上分步骤地给同学们观看。了解病人的四诊资料及基本病情之后,老师请同学发表意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如何辨证,如何遣方用药等,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讨论完毕,老师再让我们观看医生们的讨论结果和治疗方案,借此来检验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病情的能力。通过讨论,以及与医生意见对比,我们找到了中医辨治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辨治水平,增强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医学生的学习中值得提倡和推广。如果说大学二年级学习5伤寒论6是纵向的,那么5伤寒论案例教学6的学习则是横向的,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但加深了对5伤寒论6的理解、拓宽了5伤寒论6的临床应用思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也增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中医的灵魂在中医经典,中医的活力在临床效果!0

/在临床跟诊中发现,老师百分之八九十都用的是经

中华中医药 690学刊

方,常用经方治疗外感病,及内科杂症,尤其是运用经方对糖尿病及甲亢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疗效甚佳。老师悉心教导,并结合临床见习,使我获益颇丰0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靠自己,一位好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像黑夜中的启明星,引导你正确向前进。在我们经典班的教学老师中有很多好老师。0

/优秀的教师应是能为学生所接纳、有亲近感的长者或朋友。有好榜样在前面带路,相信中医不会毁在我们手中。0

1.3 评书

/,,案例版5伤寒论6记录了不少把六经辨证与经络

辨证联系起来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成功案例,读后受到很大的触动。,对于初学者,分清两者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课本里明确提出两者的联系与结合,指导学生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灵活运用经法经方将更具启发与创新意义。案例版教材比之前的教材均有所突破。,,之前一直认为5伤寒论6是讲外感病的,但案例版用大量的案例证明,5伤寒论6的理论方药可以运用在内外妇儿等各科各方面,而且可以运用在比较复杂的、顽固难治的杂病上。,,这对5伤寒论6的发展将有更积极的意义。中医的入门学科5中医基础理论6就阐述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但是让本人真正认识到其意义而有较大触动的是案例5伤寒论6中的案例。0

/伤寒案例教学,创新而实用,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能够很好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了六经辨证精髓,面对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临床问题,就可以临危不惧,胸有成竹。02 教学思考2.1 了解学生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必备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所求所盼,所思所想,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优势,调动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学习心得所见,他们渴望学好专业,掌握中医,弘扬中医,对前途充满期待。以前常认为,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学习不努力。其实,不重视中医,不热爱中医,真正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尽职尽责。大凡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者学习成绩多优良,同时与教师个人修养、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对学生了解及关爱程度密切相关,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甚至影响其终身。

2.2 学做学生

大凡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然而,尊重和体谅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学会发自内心给你更多尊重,对同学有亲近感的教师更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学生思维活跃,常能提出许多富于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或命题,对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教学互动,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制定合适可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了教师,是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使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生。2.3 服务学生

教师的一切中心工作就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宗旨。从心得所见,同学给予教学工作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如通读原著,如课堂增加案例讨论,如促进中医经典理论融会贯通等,对于新开设的专业方向班及其相关课程,均具有积极指导作用,代表了今后改进的方向。教研室已将同学心得汇编整理成册,并将同学上台讲课的录像资料剪集制成光碟,分发给每位同学。共同珍藏这份难得的心语。

第26卷 第4期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Vo.l26No.42008年4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2008

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

)))5伤寒论6学习心得集粹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张横柳,彭万年,万晓刚,刘 敏,吴浩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广东510405)

摘 要:从评学、评教、评书三个角度对中医专业5经典与临床6方向班同学学习心得进行了归纳、整理,真实反映了同学们学习经典的新感新悟新用,并对教师的地位、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临床经典;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87-04

TeachingandStudyingofClinicandClassicofTCMintheStudent'sThought

)))StudyInsightofShanghanlun

LISa-ime,iZHUZhang-zh,iCAIWen-jiu,ZHANGHeng-liu,PENGWan-nian,WANXiao-gang,LIUMin,WUHao-xiang

(ShanghanlunStaffRoom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Fromthreepointsofremarksonstudy、teachingandbook,thearticlesumupandconcludewhatthestudentsoftheclassicandclinicaldirectionclassofTCMMajorhavelearned,trulyreflecttheirnewthought、realizationandpractiseabouttheclassicofTCM.Furthermoreitdiscusstheteachers'statusandeffects.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classicandclinica;lteaching

治,使治湿与祛风、散寒、清热等法有机的结合,灵活配伍用的水平,从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药,多能获佳效。(5)湿病初愈,往往余邪未尽,其时既需参考文献

用药,又需谨慎饮食,应进清淡稀粥之类。若有忽视,极易[1] 邱德文,张荣川.中医治法十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使病情反复。

1981:1.

6化湿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2] 谢鸣.治法的概念、内涵及意义[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

(1)研究化湿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因(3):137.

此,化湿法的研究应与临床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3] 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

意广度,即多种化湿法的研究及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深67.

[4] 俞大毛.5金匮要略6治湿八法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

度,即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每种化湿法,以获理想疗效。1997,16(5):3.

(2)强化临床研究的分量,注意病种的收集。对各种化湿[5] 元#朱震亨.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法的罗列,不是文献的堆砌,而是要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总157.

结治疗方法,探讨治疗特色,揭示化湿法的治疗规律,将有[6] 彭胜权.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3-利于中医治法理论的提高和完善。(3)以唯物辩证法为指191.

导,系统的对古今有关化湿法的文献加以整理、学习,广泛[7]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研究各种化湿法在临床运用的范围和特点,然后从众多的1156.

病例观察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化湿法的内容。充分利用现[8] 何清湖.历代医学名著全书[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

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医优势和特色,使化湿法从理论心,1996:1084.

[9] 王恒照,刘旺国.5金匮要略6湿证辨治研讨[J].甘肃中医学

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这些都是中医化湿法研究院学报,2001,18(4):1-2.

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和发展中医化湿法的正确途径。[10]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们必须重视并发展它,才能将中医化湿法提高到一个新

2005:2.

[11] 李恩庆.5千金要方6中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陕

收稿日期:2007-11-14

西中医,2005,26(12):1375.

作者简介:李赛美(1960-),女,湖南长沙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12] 苏奎国.解毒化湿法治疗湿温气分证的实验研究[J].中华

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文献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477.

研究以及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研究。

[13] 陈宁.浅析东垣升阳除湿六法[J].中医药研究,1994,3:8-9.

华中医药 687学刊

第26卷 第4期200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6No.4Apr.2008

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于2007年上学期,在2003级中

医专业班开设了首届5经典与临床6方向班,经过一学期教与学,同学们撰下了学习心得,读来令人感动,让人思考。现撷其点滴,书列于次,供诸分享。1 心语集粹1.1 评学

1.1.1 学经典 /分科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了经典与临床。重拾经典,再次聆听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的阐释,仿佛就在一秒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0。

/选择经典的原因,最早源于对中医内科学的失望,每个疾病的病因都罗列了一大堆,各个病症的临床表现也讲了一大堆,基本上按中医基础理论,该出现的症状全齐了,使我们不知从何下手;加上见习时所见基层医院中医中药只是辅助治疗,一度对中医失去信心,,。重读伤寒,认识依然肤浅,对条文的掌握依然单薄,总算在老师教导下,重拾学好中医的信心,有经典门径可依,总算走出迷茫。0/中医最宝贵的东西在于-古.而不在于-新.。其生命力最大的体现在于临床,在于疗效。案例教学对于我们这些寻找入门途径的人是很好的方法。从一句句条文到一个个案例,再从一个个案例回想那一句句条文,不由得让人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对条文的理解尤为重要,要吃透,更要消化为自身-营养.,而最基础的是对条文的背诵,不熟焉以融会贯通。0/学习5伤寒论6及其他经典著作都要真正用心去学,去体会和领悟,并及时记录所学之心得,这样才能学有所感,学以致用,,0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古老,历史怎么悠久,而在于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每一次见习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撞击,思想的升华,总能一点一点地增加对经典对经方对中医以及对自己的信念。0/重温5伤寒6后,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对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是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立志要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铁杆中医;二是感觉学习5伤寒6有了较以前好一点的方法;中医的诊疗思维有了一点提高。少了一些大二初学5伤寒6时的苦涩,多了一分领悟和乐趣。

/经过3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现在见到病人不会再有-没什么想法.的感觉,至少会开口问病史,运用四诊去收集资料,思考应该怎样入手,辨证如何,方药又如何。虽然漏洞很多,但均经过自己的思考,有时从失误中

中华中医药 688学刊

获得的更多。0

/这次重读经典,感觉非同一般,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真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对5伤寒论6医案的学习,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经典、经方的奥妙之处。0/这次对5伤寒论6医案的学习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使我们对5伤寒论6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近似沙场实战。0/5中医诊断学6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0

/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是初学者间接学习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捷径,而临床带教的模式更是我们直接感受、学习老

师治伤寒、用伤寒的最好方式。0

1.1.2 悟经典 /学中医光靠背书是不行的,要学好中医,

我们必须培养中医的思维,用中医思维去理解中医,思考中医,这样我们的才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0

/关于桂枝汤,桂枝汤古今名医对其推崇备至。本人自学习5伤寒论6后,每用来自治感冒之症,一觉身微热,稍恶风,鼻塞明显即用之,每用一到两剂即可。值得指出的是,因不便之故并不啜粥,故服后并无汗出。又本人认为桂枝汤有调和肝脾之用。察其方,桂枝、白芍调肝,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其功用十分明显。桂枝能入肝经,5中药学6教材并未提及。但桂枝功能活血通络,而肝主藏血。刘渡舟教授曾言经方大家陈慎吾先生每用桂枝以代逍遥散中之薄荷,谓其疏肝效佳。又桂枝功能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证。冲气之上逆,每由肝气上冲所至,近贤张锡纯先生于5医学衷中参要录6中阐述甚明。则桂枝能入肝经,似亦不足为奇。刘渡舟教授治一痢疾病人,辨为肝脾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数剂而已,可为例证。又由来治伤寒学者,必以桂芍之比例为1B1方为桂枝汤,本人不这样认为。仲景于太阴病篇中明示: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是此等脾虚之人,若患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亦当减芍药之量矣。0

/运用六经辨治肾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是十分可行的,如心血管疾病等,在伤寒中完全能找到其有效方法,但前提是掌握好伤寒精髓。通过对伤寒论深入学习以及读了5人体实用使用手册6,一些养生书,我渐渐悟出教授们为什么用简单几个方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我也渐渐感受到上工治人,下工治病的深刻道理。0

/,,开始我想来想去想不通为什么前医用-桂枝汤加黄芪.不能治愈,而先用-桂枝汤.后再加黄芪就可以治好呢?于是去问了老师。老师说这就是攻与补的问题了,邪气仍在而正气不虚,过早补益则徒碍其邪,闭门留寇。老师这样一说才让我恍然大悟,就一味药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学中医真不能不处处细心啊!0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很贴近临床,都是老师多年来学伤寒、用伤寒的经验之谈,是在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这样的内容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我们听起来不仅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真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比如老师在讲解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0时结合她自己的临床经验讲到:但凡脾胃虚弱之人,用白芍一定要慎重,切记不能用量过大,否则会导致病人腹泻。接着又更深入地谈到:肝郁脾虚之人,一定要分清主次,若以脾虚便溏为主的,不可疏肝太过,因为疏泄太过会使脾气虚弱之人腹泻更甚!在见习中,我发现老师但凡见到脾虚便溏之人用白芍都减其量,遇到肝郁脾虚而以脾虚为主的患者均减少疏肝药的用量。如在门诊中见到一位肝硬化患者:面色黧黑,双胁胀满不适,心情抑郁,纳呆,乏力,便溏,脉弦而无力。辨为肝郁脾虚,脾虚较甚,师用柴芍六

第26卷 第4期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Vo.l26No.42008年4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2008

君汤,而柴胡、芍药的量均减为6克!试想,若不是经老师先是有感于-顾护正气.。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不论指点,我们还要在临床上自己摸索多少年才能很好的理解

在何时何地,顾护正气是必要的,可以说逐邪之药是辅助性280条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呢?要经过多少次失败的经验教的,治病本身就是要调动人体的正气才能逐邪外出。第二训后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并应用白芍这味药啊?这正是师点就是思路应该开阔,多用发散思维不要墨守成规,见/颈者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项强0就认定是太阳病是呆板的思维。第三点不要忽略某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白芍,在临床上亲眼目睹老师应用些你以为不重要却十分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如案例中的头白芍,我对-白芍是一味补药吗?临床上该如何应用好白晕。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其余的只能到临芍.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自己查找资料:5神农本草经6曰:床上积累了。对于这个案例,我还有一点点的问题:究竟一-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开始病位在哪里?少阳?还是从太阳到少阳?个人想法是瘕,止痛,利小便,益气。.5本草纲目6谓其-止下痢腹痛后起于太阳,然在一诊时,由于用药的不慎以致正气虚弱,邪重.,为治痢之要药。?很显然,芍药是一味以攻邪气为主趁机入少阳,而后几诊辨证定位不准确,用药自然也不对的药,兼能扶正益气。这样,对5伤寒论6172条-太阳与少了。一个小小的感冒都需要如此曲折才能解决,那到了临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就好理解了,此处的/下利0床面对着复杂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看来我们的中医是少阳之热盛,胆热迫于肠道,是以邪气实为主而非脾胃虚之路还很长啊!0弱引起的下利,故用芍药。再观后世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化1.2 评教

裁出来的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芍药汤,更是重用芍药为/首创此班,众师弃假日,紧研编,极费苦心。最具特君,后人的解释是:芍药在方中起-安中止痛,敛阴养血.的色者当属病案教学,一来可巩固条文,二则拓展思路。名师作用,但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这里之所以重用芍药主毕至,少长咸集,使吾辈大开眼界。0

要是取其能攻邪气而止腹痛,破坚结、通血脉、和脾络的作/在老师的指点下以案例教学方式重温伤寒,并能有用。再观5伤寒论6316条真武汤加减法中明确指出-若下机会在门诊、病房亲身感受老师在临床上娴熟地辨证施治、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同是治疗下利,有要用芍药应用经方,使我们把这几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甚至重用芍药者,亦有应减芍药甚至去芍药者,一虚一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临床上应用5伤寒奥妙无穷,仲景辨证用药之道明矣!

论6条文、方药的思路,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今后对伤寒、至于280条仲景为什么会把大黄、芍药相提并论呢?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及应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大柴胡汤为什么减去补益的人参、炙甘草而加大黄、芍药、法,可谓是-鱼.、-渔.兼得,受益匪浅!0

枳实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要深刻理解并正/医案教学,老师不仅把自己对伤寒的领悟和临床所确应用芍药,仅仅依靠学习5中药学6是远远不够的。经过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还时时树立我们对中医的信心.老师的指点及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对芍药有了较深刻的课堂很活跃,每个病案都叫我们先思考,理清思路,并一一理解:既能补血敛阴,又能攻邪破结,和络止痛,关键在于医上台演讲分析,既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我们者能否辨清其虚实而使用之。这就像大黄一样,我们不能胆量0

只知道其是攻病祛邪、荡涤肠胃的孟浪-将军.,还应明白/,,分门别类、中规中矩式讲述,于温故者稍显沉只要用之得当大黄也可有-调中化食,安和五脏.(5神农本闷,且扩思路长见识之效欠佳,尚有见课程安排与老师所专草经6)之功,同样也可以是温和文雅的-良相.。所以,我而组方之嫌。余思若能无章无序,甚则-金.-寒.-温.亦不们对药物、方剂以及疾病的理解绝不能只满足于现代的教分,我等思维可得尽情舒展雀跃,岂不美哉?0

材,而要追本溯源!那么,这个-本.是什么?-源.又是什/期待教学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此次老师采用的是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医经典著作!0

分析名医验案的方式教学,穿插学生自我讲解,病房案例讨/能在这半年里进入经典班里跟老师们学习经典课论录像等,还有就是讲解常用名方的临床运用等。这些仍程,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老师们是很辛勤努力的,这在平时远远不够。我们要求更多的、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的上课时的表现看得出来。不仅每个老师备课充分,而且式。如在课堂上增加病例讨论,训练同学们的辨证思维,让还有很多老师愿意跟我们分享自己的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典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其中。0

学习历程,独特的学习思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比如对/学习5伤寒论6必须通读原著所有条文。目前学校的教少阳的认识,之前对其性质如/半表半里0、/枢机0、/开合0学均只摘取其中部分条文,且打乱次序,虽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之类,一直没法正确理解。现在似乎有所认识了,而认识的实在不免有断章取义之时,其原书中的丰富辨证思维遗失不切入点是少阳证的症状,如/寒热往来,欲呕,胸胁满痛0之少。因此本人认为本方向班同学为进一步学习,应通读原文。类。还有,结合温病学中对三焦的阐述,发现三焦与少阳也5伤寒论6亦可作医案来读。每读一条文,先据其症状,揣摩其有类似之处,如此类推着学习,,这是自认为今年比较有辨证,猜测其用药,再对照原文,读来兴趣更高。0

收获的地方。0

/老师们讲的都是来自临床的经验之谈,使学生学起1.1.3 用经典 /在病案学习过程中,我获益良多。但让来不再感到是空中楼阁,而我们所见到的医案也都是真实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自己的病案,一波三折,在跌跌爬爬中有的临床医案,我觉得这点是最难得的,也是真正对学生最有一定的感悟。回顾整个诊疗过程,真是感慨良多,,。首

益的东西。其次是在教学上,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老师

中华中医药 689学刊

第26卷 第4期2008年4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6No.4Apr.2008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理解医案,并上讲台去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既是给学生一次锻炼口才与胆量的机会,也给了学

生一次独立思考、个人发挥的机会。让我们从此读医案时不再盲目去记忆学习,而是开始懂得去思考与分析了。再者,让我体会颇深的是门诊的见习。在门诊跟老师的见习让我毕生难忘,感触颇深!短短一个下午的抄方,让我学到了怎样去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怎样去与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怎样在临床上应用经典的思路,怎样合理有效精准地应用经方,,0

/这次经典班的学习,是我们从理论走向临床的跳板,是我们在成为一名名医的路途中的加油站,是引领我们进入中医伟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0

/5伤寒论案例教学6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课的方式灵活多变。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5伤寒论6基础上,在案例教学中,突出对5伤寒论6的运用思路及经方的临床应用,对教材中精彩的病案或同学们有疑惑的病案进行了重点分析,有时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跟我们一起分享、一起讨论。对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病案,则要求我们自学,遇到不懂的再提问,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治学能力。师生互动强,同学们讨论积极,学习中医的气氛相当浓厚。有时候,老师还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也上讲台当老师,分析病案、讲心得,同学讲完,老师再作点评。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对中医理论表达水平得到提高,对经方的应用印象也更加深刻。本课另一特色是多媒体教学。老师把平时在附属医院病房的查房及医生们讨论的全过程录制成光碟,在课堂上分步骤地给同学们观看。了解病人的四诊资料及基本病情之后,老师请同学发表意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如何辨证,如何遣方用药等,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讨论完毕,老师再让我们观看医生们的讨论结果和治疗方案,借此来检验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病情的能力。通过讨论,以及与医生意见对比,我们找到了中医辨治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辨治水平,增强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医学生的学习中值得提倡和推广。如果说大学二年级学习5伤寒论6是纵向的,那么5伤寒论案例教学6的学习则是横向的,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但加深了对5伤寒论6的理解、拓宽了5伤寒论6的临床应用思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也增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中医的灵魂在中医经典,中医的活力在临床效果!0

/在临床跟诊中发现,老师百分之八九十都用的是经

中华中医药 690学刊

方,常用经方治疗外感病,及内科杂症,尤其是运用经方对糖尿病及甲亢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疗效甚佳。老师悉心教导,并结合临床见习,使我获益颇丰0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靠自己,一位好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像黑夜中的启明星,引导你正确向前进。在我们经典班的教学老师中有很多好老师。0

/优秀的教师应是能为学生所接纳、有亲近感的长者或朋友。有好榜样在前面带路,相信中医不会毁在我们手中。0

1.3 评书

/,,案例版5伤寒论6记录了不少把六经辨证与经络

辨证联系起来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成功案例,读后受到很大的触动。,对于初学者,分清两者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课本里明确提出两者的联系与结合,指导学生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灵活运用经法经方将更具启发与创新意义。案例版教材比之前的教材均有所突破。,,之前一直认为5伤寒论6是讲外感病的,但案例版用大量的案例证明,5伤寒论6的理论方药可以运用在内外妇儿等各科各方面,而且可以运用在比较复杂的、顽固难治的杂病上。,,这对5伤寒论6的发展将有更积极的意义。中医的入门学科5中医基础理论6就阐述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但是让本人真正认识到其意义而有较大触动的是案例5伤寒论6中的案例。0

/伤寒案例教学,创新而实用,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能够很好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了六经辨证精髓,面对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临床问题,就可以临危不惧,胸有成竹。02 教学思考2.1 了解学生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必备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所求所盼,所思所想,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优势,调动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学习心得所见,他们渴望学好专业,掌握中医,弘扬中医,对前途充满期待。以前常认为,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学习不努力。其实,不重视中医,不热爱中医,真正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尽职尽责。大凡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者学习成绩多优良,同时与教师个人修养、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对学生了解及关爱程度密切相关,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甚至影响其终身。

2.2 学做学生

大凡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然而,尊重和体谅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学会发自内心给你更多尊重,对同学有亲近感的教师更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学生思维活跃,常能提出许多富于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或命题,对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教学互动,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制定合适可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了教师,是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使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生。2.3 服务学生

教师的一切中心工作就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宗旨。从心得所见,同学给予教学工作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如通读原著,如课堂增加案例讨论,如促进中医经典理论融会贯通等,对于新开设的专业方向班及其相关课程,均具有积极指导作用,代表了今后改进的方向。教研室已将同学心得汇编整理成册,并将同学上台讲课的录像资料剪集制成光碟,分发给每位同学。共同珍藏这份难得的心语。


相关内容

  •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7)
  •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 ...

  • 中医基本理论教学心得
  • 鄂州市中医院 (436000) 舒忠民 摘  要:作者临床之余,兼职教学单位讲授中医基本理论,根据中医"天人合一"道理,联系社会与临床实际,课堂讲解以激发兴趣,拓宽知识,执简驭繁.知书达理为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医学与文史哲学结合,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结合,寓教 ...

  • 中医学习心得杂谈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 ...

  •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 作者:李佳明 单位:长春市中医院 文章编号:Y443A280 有关<伤寒论>的书籍很多,<求是>是陈亦人先生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主编的课程教材.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效果很 ...

  • 中华医学史上
  • 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 ...

  •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 [瑯琊水宫)]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中医宝典] [疾病大全] [中药材] [中医药方] [中医宝典移动版] [人体穴位] [本草纲目] [中医名医] [资助中医宝典] [中医经论]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难经] [类 ...

  • 我的师傅李士懋老的"成才之路"
  • 李士懋教授成才之路 教学临床科研三者共融出真知  读书看病著述一脉相承创新论 河北医科大学"李士懋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 李士懋(1936-),男.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大名医.先生治学严谨,大医精诚. ...

  • 河北省事业考试题522
  • 16.<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为提高社区护士的业务素质,措施中不正确的有 C A 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规范化岗位培训制度B 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 C 社区护理管理人员规范化培训D 发挥医院的护理专业技术力量,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

  • [湖北省中医药"三堂一室"基本建设标准]
  • <湖北省中医药"三堂一室"基本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标准 (一)场所设置 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国医堂,其诊断治疗区不少于60㎡(不含中药房和中药调剂室). 2.中医诊断室.中医康复治疗室.中药房.中药库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