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单元教学分析

第四单元 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由于比与除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过去一直编排在“分数除法”单元内。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还与分数、除法等知识有更重要的联系。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即为过去习惯中所说的“按比例分配”,由于这类问题实质上是按“比”分配的,学生又尚未接触“比例”,所以称为“按比分配”更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求比值、化简比和按比分配等知识的学习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密不可分,因此将比的认识安排在分数乘法和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

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同时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可以用比同时表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既强调比的一种情况——两个同类量的比,例如长和宽的比,又强调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的另一种情况——不同类量的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质量和体积的比,等等。这样,将来进入中学后就便于理解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类量的比。有关联的不同类量相比,产生了新的量,例如,路程和时间的比就是速度,质量和体积的比就是密度。

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认识比的意义。

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载体引入比,通过这一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二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启发学生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接着,应用这个性质,通过例1学习化简比。化简整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化简分数、小数比常用的方法是把分数比、小数比先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的方法,思路比较统一,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化简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都是允许的。

三是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例如,把12张画片

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就是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通常所说的按比分配。同时,“平均分”的方法也是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按2:1分,实际上就是把总量平均分成 (2+1) 份。

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把比的前、后项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出每一份;二是求出前、后项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算术课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因此,习惯上也经常把“按比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已有的“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同类量的比,结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类量的比。在理解了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比的意义,主动联系以前所学过的分数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通过自主学习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对分数、除法和比三者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了更本质和深刻的理解。

(3)引导学生应用旧知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材安排了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平均分”方法的延伸和发展。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乘法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解决办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教学建议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材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也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 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3.建议用4课时教学。

第四单元 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由于比与除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过去一直编排在“分数除法”单元内。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还与分数、除法等知识有更重要的联系。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即为过去习惯中所说的“按比例分配”,由于这类问题实质上是按“比”分配的,学生又尚未接触“比例”,所以称为“按比分配”更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求比值、化简比和按比分配等知识的学习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密不可分,因此将比的认识安排在分数乘法和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

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同时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可以用比同时表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既强调比的一种情况——两个同类量的比,例如长和宽的比,又强调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的另一种情况——不同类量的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质量和体积的比,等等。这样,将来进入中学后就便于理解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类量的比。有关联的不同类量相比,产生了新的量,例如,路程和时间的比就是速度,质量和体积的比就是密度。

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认识比的意义。

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载体引入比,通过这一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二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启发学生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接着,应用这个性质,通过例1学习化简比。化简整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化简分数、小数比常用的方法是把分数比、小数比先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的方法,思路比较统一,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化简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都是允许的。

三是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例如,把12张画片

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就是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通常所说的按比分配。同时,“平均分”的方法也是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按2:1分,实际上就是把总量平均分成 (2+1) 份。

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把比的前、后项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出每一份;二是求出前、后项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算术课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因此,习惯上也经常把“按比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已有的“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同类量的比,结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类量的比。在理解了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比的意义,主动联系以前所学过的分数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通过自主学习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对分数、除法和比三者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了更本质和深刻的理解。

(3)引导学生应用旧知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材安排了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平均分”方法的延伸和发展。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乘法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解决办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教学建议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材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也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 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3.建议用4课时教学。


相关内容

  • 三年级数学单元计划
  •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结合学生 ...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 教 ...

  • 九年级语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 九年级语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孙赠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 ...

  •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
  •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为了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 ...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 ...

  •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锦山五中 谢永芳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

  • 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 <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一.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准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物体的位置关系必须与已知的物体建立起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教材中以学生到公园开展定向运动为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的,首先学习在平 ...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与学情分析
  •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本单元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 ...

  • 教学计划一年级表格
  • 教 学 计 划 单位: 班级: 安站镇辛庄小学 一年级一班 2011年 3 月 目 录 小学 语文 科教学工作计划 制定人:辛 波 2011年3月 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后,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汉字 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较大的识字量,学生识字 ...

  •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一个单元的分析
  • 初中教材分析一个单元 案例二:在案例一的基础上,继续对"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一个单元作叫教材分析. [分析方法与思路] 与案例1 相比,本例只是分析的范围缩小了,更接近于具体内容的分析,因此分析的内容应该更具体化一些.参照本书第一章的知识和本节的第一个问题,对一个单元教材的分析,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