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实验考试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腓肠肌标本制备

二、实验原理

三、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活组织—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 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 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 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1)剥制后肢标本: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看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和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2)分离两后肢,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3)分离坐骨神经:将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 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4)游离腓肠肌: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5)分离股骨头: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检验标本:用手术镊轻提标本的脊椎片,再用经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轻提腓肠肌上的结扎线,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保存15-20分钟后进行实验。(7)电刺激的极性法则验证:用棉线在神经干中间部位进行结扎,以阻断神经传导兴奋的能力。用锌铜弓跨越结扎线刺激坐骨神经干。

五、注意事项

1、避免血液污染标本,压挤、损伤和用力牵拉标本,不可用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

2、在操作过程中,应给神经和肌肉滴加任氏液,防止表面干燥,以免影响标本的兴奋性。

3、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 使标本兴奋性稳定再开始实验效果会较好。

六、实验结果

通过任氏液浸泡,刺激后,看到肌肉有收缩的反应,调换电极进行刺激后也同样有收缩 反应。通过铜—锌与锌—铜的两种刺激比较后,铜—锌更强。

八、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自来水中还有例如氯离子、钙离子等许多离子,它们会影响细胞膜的点 位分布,最终就会影响到刺激反应现象的观察;另外自来水里有许多微生物如果它们附着与 誓言材料上,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2、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答: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会损伤腓肠肌细胞膜,使肌肉中的神经收到过

度刺激,而过度兴奋最终失活,刺激时候就没有现象。

3、如何保持标本的机能正常?

答:首先在制备腓肠肌的过程时,金属器械不要碰及、损伤神经或腓肠肌,以及实验者不要触碰到肌肉;其次,过程中要保持腓肠肌的湿润,常加任氏液,最好先泡一会;另外,在第一次电刺激后,需要让肌肉休息一段时间,在进行下一次刺激。

实验三 骨骼肌收缩特性和收缩形式的观测

二、实验原理:

1、腓肠肌有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程度会引起肌肉不同的反应、当刺激强度过小时肌肉不会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而能够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收缩反应这时即使在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会随之加大,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与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即单收缩,单收缩反应过程包括三个时期 潜伏期 收缩其 舒张期

五、思考题

1、同一标本的阈刺激强度与最适刺激强度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会的。由于实验过程中的电刺激会使得肌肉标本发生变化,神经的兴奋性也会相应的收到一定影响;任氏液的浸泡也会对兴奋性造成影响的。

2、刺激骨骼肌与刺激神经的单收缩曲线有何不同?

答:神经收缩和肌肉兴奋都是一种电活动,都是以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为标志的坐骨神经干兴奋是诱发骨骼肌细胞膜产生兴奋的刺激因素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发生在腓肠肌动作电位发生之前两种电活动的幅度持续时间以及不应期等各方面的不同肌细胞膜动作电位是骨骼肌兴奋的根本标志。他通过兴奋——收缩偶联才引发骨骼肌的机械收缩活动,肌电发生在先,机械活动发生在后,从曲线的幅度上说,肌肉收缩的曲线与肌电兴奋的曲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没有可比性。从曲线的持续时间来说,骨骼肌收缩的机械收缩曲线远比其动作电位时程长。骨骼肌的兴奋活动具有不应期,骨骼肌收缩的机械不存在不应期,因此骨骼肌收缩曲线可以发生部分融合,甚至完全融合,但是骨骼肌兴奋动作电位是无法融合的。

ABO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ABO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 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 和B 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 两种抗体。A 抗原加抗A 抗体或B 抗原加抗B 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 抗体)与标准B 型血清(含有抗A 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 抗原。在ABO 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 、B 抗原而分为A 、B 、AB 、O 四型。

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见图4-3-1-1)。输血时,一般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前者叫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也叫直接配血),后者叫交叉配血的次侧(也叫间接配血)。只有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才能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本相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ABO 血型鉴定的原理、方法以及交叉配血方法。

蛙心起搏点、收缩与电兴奋地关系及期外收缩与代偿

间歇的观测

二、实验原理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能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通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能过心电图表现了来。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梦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对应关系。心肌的机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在心室收缩期给以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期前收缩。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静脉窦传来下一个兴奋才会收缩。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即代偿间歇。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暴露动物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观察心搏过程——记录心搏曲线——观察心脏电活动与机械收缩运动的时相关系——观察心室肌的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

实验名称: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及影响因素

1、 实验原理:

通常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没有声音,但当外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发生声音。因此,可以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动脉血压。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血压计间接测量。测压时,用压脉带在上臂或手腕加压,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的收缩压时,动脉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在动脉处听不到声音。当外加压力等于或稍低于动脉内的收缩压时而高于舒张压时,则在心脏收缩时,动脉内有少量血流通过,而心室舒张时而无血流通过。血液断续地通过血管时,会发出声音。故恰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液的最小外加压力(即发生第一次声音时的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当外加压力等于或小于舒张压时,血管内的血液连续通过,所发出的音调会突然降低或声音消失。在心室舒张时有少许血流通过的最大管外压力(即音调突然降低时的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在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健康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90~140mmHg, 舒张压60~80mmHg )。但是血压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在不断连续的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人体的体位、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的等因素对血压均有一定的影响。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受试者取坐位,心脏与血压计零点同一水平。静坐5分钟,待肢体放松,呼吸平稳与情绪稳定;

2、打开血压计开关,松开打气球上的螺丝,将压脉带内的空气排空后再将螺丝旋紧;

3、受试者脱左臂衣袖,将压脉带裹于左上臂距肘窝3cm 上方处,压脉带应与心脏同一水平,使其松紧适度,手掌向上放在实验台上。

4、在压脉带下方,肘窝上方找到动脉搏动处,将听诊器的胸具置于动脉上。

5、 听取血管音变化。

向压脉带充气加压,同时注意倾听声音变化,在声音消失后再加压30mmHg ,然后稍稍扭松打气球上的螺丝,缓慢放气,仔细倾听听诊器内血管音的一系列变化;声音先是由无到有,次之由低到高,而后突然变低,最后完全消失。如此反复进行2-3次。

6、测量正常动脉的血压。

重复上一操作,同时注意检压计读数。但徐徐放气时,第一次听到的血管音即代表收缩压;最后声音消失之前的血管音代表舒张压。记下血压读数,放空压脉带,使压力降低为零,重复测压2-3次,记录测压均值。

7、实验观察

1)受试者加深呼吸加快呼吸频率对血压的影响

记录正常的血压后,令受试者加快加深呼吸1min 测压

2)情绪对血压的影响

待血压恢复正常后,令受试者回忆起最气愤的往事1分钟测量

3)肢体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让受试者作原地蹲起运动,1分钟内完成50-60次,共做1-2分钟,运动后立即坐下测压,并将变化最大的血压值记录下来

4)冰水刺激对血压的影响

受试者取坐位,测量正常血压,然后让受试者的手浸入并冰水中1分钟测压。

8、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纪录填入表

实验结论和小结:

实验结论: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哺乳动物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血压稳定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在理论上,人在加快呼吸,气愤,运动后、环境变冷后都会引起血压的变化,通过血压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活动已获得充足的供血需求,为机体提供氧和各种营养。但是实验数据分析表明,人在加快呼吸、气愤、环境变冷后都没有引起血压的显著性变化,这一方面由于实验数据很少,造成很大的误差,另一个就是同学们在做实验是没有严谨地完成实验,

(3)注意事项:

①、测压时室内需保持安静,以利于听诊。

②、戴听诊器时,务使耳具的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即接耳的弯曲端向前。 ③、压脉带裹绕要松紧适宜,并与心脏同一水平。

④、重复测压时,须将压脉带内空气放尽,使压力降至零位,而后再加压测量。

3、 思考题:

(1)实验结果表明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实验结果表明,人的血压并稳定并不是一直保持恒定静止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体的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等因素对血压均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人体的血压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等因素的调节实现的,人生活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机体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就必须改变某些理化值。在温度降低,运动等情况下人体的耗氧量增加,机体为了保证身体的供氧量就通过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方式来增加血流量,从而为机体运输更多的氧,以保证机体对氧的需求,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人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血压会有变化。

(2)情绪变化对人体血压影响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试说明两三点。

答:在愤怒与痛苦时,由于动脉外围阻力增加,可使舒张压明显升高。在恐惧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造成收缩压升高。情绪变化引起血压波动,由于紧张和焦虑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而使血压增高。

反射时、反射弧和脊髓反射的抑制测试

[基本原理]

反射是指对某一刺激无意识的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为反射时。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 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在脊髓反射的中枢之间或高位脑和脊髓对低位脊髓反射中枢均存在抑制作用。这些抑制作用保证了机体活动的协调性。

[思考题]

1.以实验结果为根据,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说明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

答:1. 环剥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的皮肤后用相同方法刺激趾端,屈反射消失,说明感受器是反射弧组成部分

2. 利用普鲁卡因溶液处理坐骨神经干(抓或擦反应的传出神经和屈反射的传入神经),经过不同的时间之后,两反射均消失,说明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时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3. 捣毁脊髓,反射消失,说明神经中枢是反射弧的必须。

4. 显而易见地,肌肉是反射的效应器。综上所述,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分析颉抗肌交互抑制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原因:以同侧屈反射为例:同侧屈反射属于多元反射,其感受器为广大皮肤表面和其深部结构,传入神经在皮神经或肌神经中,当弱刺激作用脊蛙的脚趾时,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通过一个中间神经元的接替,再与脊髓传出神经元联系;期间支配屈肌的传出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伸肌(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产生交互抑制;神经元经两传出神经分别传送到同侧屈肌和同侧伸肌,引起屈肌收缩和伸肌舒张,产生相反的交互作用。在反射活动中协调起来。是肢体对损伤性刺激的屈曲反应。

意义:由于拮抗肌的相反相成的作用,反射性才能成为协调的动作,所以交互神经支配 是动作协调的机制

3、视力视野盲点的测试

实验原理及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1)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以能分辨空间二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对人来说,是用来检查视网膜中央凹精细视觉的分辨能力。临床规定,当能分辨二点间的最小视角为一分时(指这二点与相距5m 远的眼所形成的视角),视力为1.0,这二点间的距离约为1.5mm ,相当于视力表第10行字的每一笔划所间隔的距离。因此,在距视力表5m 处能分辨第10行字,为正常视力。

(2)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

(3)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乳头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依据相似三角形

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4)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将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而均匀的地方,让受试者在距离5m 远处测试。视力表上第10行字应与受试者眼同高。

2)受试者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另一眼看视力表,按实验者的指点从上而下进行识别,直到能辨认最小的字行为止,以确定该眼视力。同法确定另一眼视力。

3)若受试者对最上一行字也不能辨认,则须令受试者向前移动,直至能辨认最上一行字为止,并按上述公式推算视力。

(2)

1)准备: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在托颌架上,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点,接受测试。

2)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白色视标,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记下此时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之刻度。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以后,将结果标在视野图的相应经纬度上。同法测出对侧相应的度数。

3)将弧架依次转动45°角,重复上述测定,共操作4次得8个度数,将视野图上8个点依次相连,便得出白色视野的范围。

4)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出该侧眼的红色、绿色视野。

5)同法测出另一眼的白色、红色、绿色视野。

(3)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 处,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划一“+”字记号。令受试者注视“+”字。

2)实验者将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此时,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置。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视标时记下其位置。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标刚能被看到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3)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盲点距中央凹的距离=盲点投射区至“+”字距离×15/500(mm),盲点直径=盲点投射区直径×15/500(mm)。

(如图)

注意事项

(1)在测试中,要求被测眼一直注视圆弧型金属架中心固定的小圆镜。

(2)测试视野时,以被测者确实看到视标为准,即测试结果必须客观。

1)一患者左眼颞侧视野、右眼鼻侧视野发生缺损,请判断其病变的可能部位。

答:右侧视束损伤时引起右眼鼻侧、左眼颞侧视野缺损。

(2)夜盲症患者的视野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夜盲症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

引起的;视野的大小和形状与视网膜上感觉细胞的分布状况有关;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过程需要经过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诸多过程的,其中一方面受损,会影响其他方面的过程,因此夜盲症患者的视野会变小。

(3)视交叉病变时,患者视野将会出现何种改变?为什么?

答:视交叉病变对视野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视交叉正中部受损所致的双眼颞侧半视野缺损、叫双颞侧偏盲;以及在视交叉下方的垂直体肿瘤首先压迫视交叉鼻下纤维,引起颞上象限视野缺损,随后出现颞下、鼻下、鼻上象限视野缺损,但因视觉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内排列异常复杂,视交叉在蝶鞍上方的位置又不恒定,视交叉受压迫部位也经常变化,从而所出现的视野缺损也不完全一致,如视束起始处视交叉受累,可出现同向偏盲,即两眼同侧半视野缺损如视交叉前部受累,往往因病变偏向一侧多些,形成一眼全盲,另眼颞侧偏盲。

(4)试述测定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直径的原理。

答: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依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

(5)在我们日常注视物体时,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生理性盲点存在?

答:由于我们平常都用双眼视物,一侧眼视野中的的盲点可被对眼侧的视野所补偿,因此人们并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视野中有盲点存在。

(6)当盲点范围发生变化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称为盲点,盲点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视觉细胞, 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所以要注意行动上的、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开车看书等的活动。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腓肠肌标本制备

二、实验原理

三、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活组织—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 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 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 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1)剥制后肢标本: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看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和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2)分离两后肢,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3)分离坐骨神经:将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 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4)游离腓肠肌: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5)分离股骨头: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检验标本:用手术镊轻提标本的脊椎片,再用经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轻提腓肠肌上的结扎线,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保存15-20分钟后进行实验。(7)电刺激的极性法则验证:用棉线在神经干中间部位进行结扎,以阻断神经传导兴奋的能力。用锌铜弓跨越结扎线刺激坐骨神经干。

五、注意事项

1、避免血液污染标本,压挤、损伤和用力牵拉标本,不可用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

2、在操作过程中,应给神经和肌肉滴加任氏液,防止表面干燥,以免影响标本的兴奋性。

3、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 使标本兴奋性稳定再开始实验效果会较好。

六、实验结果

通过任氏液浸泡,刺激后,看到肌肉有收缩的反应,调换电极进行刺激后也同样有收缩 反应。通过铜—锌与锌—铜的两种刺激比较后,铜—锌更强。

八、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自来水中还有例如氯离子、钙离子等许多离子,它们会影响细胞膜的点 位分布,最终就会影响到刺激反应现象的观察;另外自来水里有许多微生物如果它们附着与 誓言材料上,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2、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答: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会损伤腓肠肌细胞膜,使肌肉中的神经收到过

度刺激,而过度兴奋最终失活,刺激时候就没有现象。

3、如何保持标本的机能正常?

答:首先在制备腓肠肌的过程时,金属器械不要碰及、损伤神经或腓肠肌,以及实验者不要触碰到肌肉;其次,过程中要保持腓肠肌的湿润,常加任氏液,最好先泡一会;另外,在第一次电刺激后,需要让肌肉休息一段时间,在进行下一次刺激。

实验三 骨骼肌收缩特性和收缩形式的观测

二、实验原理:

1、腓肠肌有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程度会引起肌肉不同的反应、当刺激强度过小时肌肉不会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而能够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收缩反应这时即使在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会随之加大,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与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即单收缩,单收缩反应过程包括三个时期 潜伏期 收缩其 舒张期

五、思考题

1、同一标本的阈刺激强度与最适刺激强度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会的。由于实验过程中的电刺激会使得肌肉标本发生变化,神经的兴奋性也会相应的收到一定影响;任氏液的浸泡也会对兴奋性造成影响的。

2、刺激骨骼肌与刺激神经的单收缩曲线有何不同?

答:神经收缩和肌肉兴奋都是一种电活动,都是以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为标志的坐骨神经干兴奋是诱发骨骼肌细胞膜产生兴奋的刺激因素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发生在腓肠肌动作电位发生之前两种电活动的幅度持续时间以及不应期等各方面的不同肌细胞膜动作电位是骨骼肌兴奋的根本标志。他通过兴奋——收缩偶联才引发骨骼肌的机械收缩活动,肌电发生在先,机械活动发生在后,从曲线的幅度上说,肌肉收缩的曲线与肌电兴奋的曲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没有可比性。从曲线的持续时间来说,骨骼肌收缩的机械收缩曲线远比其动作电位时程长。骨骼肌的兴奋活动具有不应期,骨骼肌收缩的机械不存在不应期,因此骨骼肌收缩曲线可以发生部分融合,甚至完全融合,但是骨骼肌兴奋动作电位是无法融合的。

ABO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ABO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 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 和B 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 两种抗体。A 抗原加抗A 抗体或B 抗原加抗B 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 抗体)与标准B 型血清(含有抗A 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 抗原。在ABO 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 、B 抗原而分为A 、B 、AB 、O 四型。

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见图4-3-1-1)。输血时,一般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前者叫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也叫直接配血),后者叫交叉配血的次侧(也叫间接配血)。只有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才能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本相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ABO 血型鉴定的原理、方法以及交叉配血方法。

蛙心起搏点、收缩与电兴奋地关系及期外收缩与代偿

间歇的观测

二、实验原理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能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通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能过心电图表现了来。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梦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对应关系。心肌的机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在心室收缩期给以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期前收缩。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静脉窦传来下一个兴奋才会收缩。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即代偿间歇。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暴露动物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观察心搏过程——记录心搏曲线——观察心脏电活动与机械收缩运动的时相关系——观察心室肌的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

实验名称: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及影响因素

1、 实验原理:

通常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没有声音,但当外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发生声音。因此,可以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动脉血压。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血压计间接测量。测压时,用压脉带在上臂或手腕加压,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的收缩压时,动脉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在动脉处听不到声音。当外加压力等于或稍低于动脉内的收缩压时而高于舒张压时,则在心脏收缩时,动脉内有少量血流通过,而心室舒张时而无血流通过。血液断续地通过血管时,会发出声音。故恰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液的最小外加压力(即发生第一次声音时的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当外加压力等于或小于舒张压时,血管内的血液连续通过,所发出的音调会突然降低或声音消失。在心室舒张时有少许血流通过的最大管外压力(即音调突然降低时的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在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健康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90~140mmHg, 舒张压60~80mmHg )。但是血压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在不断连续的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人体的体位、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的等因素对血压均有一定的影响。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受试者取坐位,心脏与血压计零点同一水平。静坐5分钟,待肢体放松,呼吸平稳与情绪稳定;

2、打开血压计开关,松开打气球上的螺丝,将压脉带内的空气排空后再将螺丝旋紧;

3、受试者脱左臂衣袖,将压脉带裹于左上臂距肘窝3cm 上方处,压脉带应与心脏同一水平,使其松紧适度,手掌向上放在实验台上。

4、在压脉带下方,肘窝上方找到动脉搏动处,将听诊器的胸具置于动脉上。

5、 听取血管音变化。

向压脉带充气加压,同时注意倾听声音变化,在声音消失后再加压30mmHg ,然后稍稍扭松打气球上的螺丝,缓慢放气,仔细倾听听诊器内血管音的一系列变化;声音先是由无到有,次之由低到高,而后突然变低,最后完全消失。如此反复进行2-3次。

6、测量正常动脉的血压。

重复上一操作,同时注意检压计读数。但徐徐放气时,第一次听到的血管音即代表收缩压;最后声音消失之前的血管音代表舒张压。记下血压读数,放空压脉带,使压力降低为零,重复测压2-3次,记录测压均值。

7、实验观察

1)受试者加深呼吸加快呼吸频率对血压的影响

记录正常的血压后,令受试者加快加深呼吸1min 测压

2)情绪对血压的影响

待血压恢复正常后,令受试者回忆起最气愤的往事1分钟测量

3)肢体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让受试者作原地蹲起运动,1分钟内完成50-60次,共做1-2分钟,运动后立即坐下测压,并将变化最大的血压值记录下来

4)冰水刺激对血压的影响

受试者取坐位,测量正常血压,然后让受试者的手浸入并冰水中1分钟测压。

8、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纪录填入表

实验结论和小结:

实验结论: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哺乳动物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血压稳定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在理论上,人在加快呼吸,气愤,运动后、环境变冷后都会引起血压的变化,通过血压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活动已获得充足的供血需求,为机体提供氧和各种营养。但是实验数据分析表明,人在加快呼吸、气愤、环境变冷后都没有引起血压的显著性变化,这一方面由于实验数据很少,造成很大的误差,另一个就是同学们在做实验是没有严谨地完成实验,

(3)注意事项:

①、测压时室内需保持安静,以利于听诊。

②、戴听诊器时,务使耳具的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即接耳的弯曲端向前。 ③、压脉带裹绕要松紧适宜,并与心脏同一水平。

④、重复测压时,须将压脉带内空气放尽,使压力降至零位,而后再加压测量。

3、 思考题:

(1)实验结果表明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实验结果表明,人的血压并稳定并不是一直保持恒定静止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体的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等因素对血压均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人体的血压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等因素的调节实现的,人生活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机体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就必须改变某些理化值。在温度降低,运动等情况下人体的耗氧量增加,机体为了保证身体的供氧量就通过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方式来增加血流量,从而为机体运输更多的氧,以保证机体对氧的需求,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人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血压会有变化。

(2)情绪变化对人体血压影响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试说明两三点。

答:在愤怒与痛苦时,由于动脉外围阻力增加,可使舒张压明显升高。在恐惧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造成收缩压升高。情绪变化引起血压波动,由于紧张和焦虑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而使血压增高。

反射时、反射弧和脊髓反射的抑制测试

[基本原理]

反射是指对某一刺激无意识的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为反射时。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 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在脊髓反射的中枢之间或高位脑和脊髓对低位脊髓反射中枢均存在抑制作用。这些抑制作用保证了机体活动的协调性。

[思考题]

1.以实验结果为根据,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说明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

答:1. 环剥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的皮肤后用相同方法刺激趾端,屈反射消失,说明感受器是反射弧组成部分

2. 利用普鲁卡因溶液处理坐骨神经干(抓或擦反应的传出神经和屈反射的传入神经),经过不同的时间之后,两反射均消失,说明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时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3. 捣毁脊髓,反射消失,说明神经中枢是反射弧的必须。

4. 显而易见地,肌肉是反射的效应器。综上所述,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分析颉抗肌交互抑制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原因:以同侧屈反射为例:同侧屈反射属于多元反射,其感受器为广大皮肤表面和其深部结构,传入神经在皮神经或肌神经中,当弱刺激作用脊蛙的脚趾时,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通过一个中间神经元的接替,再与脊髓传出神经元联系;期间支配屈肌的传出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伸肌(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产生交互抑制;神经元经两传出神经分别传送到同侧屈肌和同侧伸肌,引起屈肌收缩和伸肌舒张,产生相反的交互作用。在反射活动中协调起来。是肢体对损伤性刺激的屈曲反应。

意义:由于拮抗肌的相反相成的作用,反射性才能成为协调的动作,所以交互神经支配 是动作协调的机制

3、视力视野盲点的测试

实验原理及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1)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以能分辨空间二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对人来说,是用来检查视网膜中央凹精细视觉的分辨能力。临床规定,当能分辨二点间的最小视角为一分时(指这二点与相距5m 远的眼所形成的视角),视力为1.0,这二点间的距离约为1.5mm ,相当于视力表第10行字的每一笔划所间隔的距离。因此,在距视力表5m 处能分辨第10行字,为正常视力。

(2)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

(3)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乳头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依据相似三角形

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4)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将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而均匀的地方,让受试者在距离5m 远处测试。视力表上第10行字应与受试者眼同高。

2)受试者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另一眼看视力表,按实验者的指点从上而下进行识别,直到能辨认最小的字行为止,以确定该眼视力。同法确定另一眼视力。

3)若受试者对最上一行字也不能辨认,则须令受试者向前移动,直至能辨认最上一行字为止,并按上述公式推算视力。

(2)

1)准备: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在托颌架上,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点,接受测试。

2)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白色视标,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记下此时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之刻度。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以后,将结果标在视野图的相应经纬度上。同法测出对侧相应的度数。

3)将弧架依次转动45°角,重复上述测定,共操作4次得8个度数,将视野图上8个点依次相连,便得出白色视野的范围。

4)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出该侧眼的红色、绿色视野。

5)同法测出另一眼的白色、红色、绿色视野。

(3)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 处,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划一“+”字记号。令受试者注视“+”字。

2)实验者将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此时,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置。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视标时记下其位置。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标刚能被看到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3)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盲点距中央凹的距离=盲点投射区至“+”字距离×15/500(mm),盲点直径=盲点投射区直径×15/500(mm)。

(如图)

注意事项

(1)在测试中,要求被测眼一直注视圆弧型金属架中心固定的小圆镜。

(2)测试视野时,以被测者确实看到视标为准,即测试结果必须客观。

1)一患者左眼颞侧视野、右眼鼻侧视野发生缺损,请判断其病变的可能部位。

答:右侧视束损伤时引起右眼鼻侧、左眼颞侧视野缺损。

(2)夜盲症患者的视野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夜盲症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

引起的;视野的大小和形状与视网膜上感觉细胞的分布状况有关;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过程需要经过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诸多过程的,其中一方面受损,会影响其他方面的过程,因此夜盲症患者的视野会变小。

(3)视交叉病变时,患者视野将会出现何种改变?为什么?

答:视交叉病变对视野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视交叉正中部受损所致的双眼颞侧半视野缺损、叫双颞侧偏盲;以及在视交叉下方的垂直体肿瘤首先压迫视交叉鼻下纤维,引起颞上象限视野缺损,随后出现颞下、鼻下、鼻上象限视野缺损,但因视觉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内排列异常复杂,视交叉在蝶鞍上方的位置又不恒定,视交叉受压迫部位也经常变化,从而所出现的视野缺损也不完全一致,如视束起始处视交叉受累,可出现同向偏盲,即两眼同侧半视野缺损如视交叉前部受累,往往因病变偏向一侧多些,形成一眼全盲,另眼颞侧偏盲。

(4)试述测定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直径的原理。

答: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依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

(5)在我们日常注视物体时,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生理性盲点存在?

答:由于我们平常都用双眼视物,一侧眼视野中的的盲点可被对眼侧的视野所补偿,因此人们并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视野中有盲点存在。

(6)当盲点范围发生变化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称为盲点,盲点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视觉细胞, 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所以要注意行动上的、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开车看书等的活动。


相关内容

  • 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大纲
  • 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断面解剖学(section al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2.0学分.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验22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学科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必修课 ...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 摘要:<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的医学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体量大等特点,如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专业培养的知识要求,是该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突出医工结合特色.部分章节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重视实验教学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措施 ...

  •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 Ⅰ 前 言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是系统观察人体各部 ...

  • 曲靖小学体育大纲
  • 2011年曲靖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 专业知识 教法技能 大纲 体 育(小学教育岗位) 曲 靖 市 教 育 局 ★一.考试性质 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 ...

  • 首都医科大学2011年博士
  • 院系名称 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 ...

  • 人体解剖学 课程标准(临床医学)
  •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部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 ...

  • 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__生物练习题
  •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练习题 一.A类实验操作练习题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实验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镊子.单面刀片.解剖针.小块木板.清水.稀碘液.洋葱鳞片叶.污物杯.擦镜纸. 实验要求: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 ...

  • [断层解剖学]课程简介
  • <断层解剖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断层解剖学> 英文名称:<sectional anatom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验:40学时. 学 分:3.3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学 课程目的 ...

  • 药剂实习大纲与鉴定
  •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药品经营、生产、检验、管理和使用的具有大学专科水平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评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人民服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