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云南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在结构布局、审美趣味、文化内涵及天人关系上所体现出的和谐价值取向,从而展示和谐思想的多元性呈现,以期为民族地区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白族 传统民居 和谐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远在先秦时期,和谐思想就已经奠定并成型。特别在儒家的着力教化和倡导下,和谐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心灵角度,对和谐意义的阐释、途径的探寻、理想社会的展望等等,史不绝书。那么,除了文本中的记载和传承,和谐思想是否还存在于物质文化遗产中?是否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云南大理地区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进行调查研究以后,我们总结出,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无论是在结构布局、审美趣味、文化内涵还是天人关系上,都鲜明地体现出和谐性的价值取向。这不仅让我们在山水秀美、粉墙黛瓦的大理村落中领略到了民族建筑的精华,也把对于和谐思想的多元性呈现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引向深入。
一 开放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构成与包容创新的民族个性
大理地处西南要塞,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西南亚之间的交通枢纽,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咽喉要道。从大理往南,经临沧、思茅可达老挝、越南、泰国;北经丽江、迪庆、中甸可达印度;西经保山、德宏即达缅甸。“西南丝绸之路”,在汉代被称为“蜀-身(yān)毒道”,即连结四川和印度的路,是迄今所知的我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商贸通道。通过石栈道与索桥的连接,这条商贸通道贯通整个亚洲腹地,联通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茶马互市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特色贸易,以运茶为主的商贸通道――“茶马古道”连接起滇、藏、川,最后到达印度。“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正是在大理交汇,使大理成为中原与东、西南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成为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世代生活于此的白族源于先秦滇国的“人”,后又有汉晋“叟人”、隋唐“西爨白蛮”的先后融入,所以白族先民是先秦时期分布于云南内地的许多部落的融合体。另外,不同历史时期汉族人也不断迁来,既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同化并融合于白族之中。由此可见,白族是一个渐渐形成的多元复杂的民族共同体。
开放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构成、悠久的历史传承,对大理白族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族的民族个性乐观热情、豁达宽容,其民族文化创造性地容纳吸收了多种文化因素,既特征鲜明又包容创新。加上大理地区历来社会环境都比较安定,普通人也大多能够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和谐性追求体现在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亦成为其核心的价值取向。
二 白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呈现
白族历史悠久,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一脉相承。民族风貌显著独特、文化底蕴丰富深厚,造就了白族传统民居的别具一格。
白族传统民居以户为单位自成院落。民居建筑属于木石(砖)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色调清新,造型精美。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院落、堂屋、侧房和耳房。中间堂屋为客厅,两边侧房为卧室。房屋一般高出院子地面一尺多。主房、耳房均为两层,屋脊升高称为“加山”,与称为“出厦”的前檐连接,高低错落。檐下台阶用来待客、晾晒或休息。庭院平面布局的基本风格是一坊正房和两坊厢房,之间用走廊连通,与面对正房的照壁合围而成封闭式院落,称为“三坊一照壁”,是最典型的布局形式。四坊房屋相连,四角之处各有一个小天井,并建有耳房。加上中间的大天井,形成方正有机的整体,称为“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独有的形式。以上两方面组合形成院中有院的套院格局,称为“六合同春”。院内四坊房子的楼上有走廊相互连通,宽可走马,人可转圈,称为“走马转角楼”。另外也有“一进三院”、“一进四院五重堂”等多层次的庭院组合。
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特色是“青砖黛瓦、粉墙画壁”。庑殿式青瓦白墙,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墙上饰有装饰带、彩画。以白色为基调,墙面粉白,饰以文人字画,内容有山水、花鸟、书法等,多是清淡水墨。门楼是白族民居装饰艺术的综合表现,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又与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雕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气宇轩昂又不失古朴大方。
白族照壁彰显了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独具匠心的构造,在秀美中蕴含了人文理念,雄伟里充溢着诗情画意。形制上较普遍的是“三滴水照壁”。横长而平整的壁面分成三段,左右对称,中间较宽且高出,形似牌坊,总体宽度与院子宽度一致,中段高度与耳房檐口相对,左右两段的高度与耳房下重檐的“封火墙”齐平,极具对称美。照壁题字多为四个字,非常讲究文化意味。从中可知这户人家的姓氏,也可了解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最具代表性的题字是引述典故,表述主人姓氏。如杨姓人家题“关西世第”、“四知家风”、“清白传家”等,出自汉昭帝时廉洁奉公的丞相杨震的典故,借此倡导洁身自好的美德传统;张姓人家题“百忍家风”,典出唐代九代同堂、家业兴旺的张公艺,教育家人互相体谅。这些都显然是白族文化长期受汉文化熏陶的结果。另外还有“福寿安康”、“科甲联芳”、“苍洱峻秀”、“风花雪月”等题字,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秀美景色的赞美和自豪。
白族传统民居从平面组合到立面设计上,都体现了适应环境的独特匠心。大理号称“风城”,每年出现大风日数多,风力强,风向多偏西,所以民居一般坐西向东,用夯土板筑或鹅卵石砌墙围合而成,风不易进入室内。照壁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层高均等,互为屏障。在建筑材料上也就地取材。大理石头多,所以石头在建筑中使用广泛。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的南诏国太和城,就是白族人民用鹅卵石修筑房屋的历史遗证。
白族人民崇拜圣树神木,喜爱花草树木。山水崇拜本来就是白族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道的传播,文化的交融,人们由敬畏而亲近,逐渐树立起自觉而浓厚的山水审美意识。广泛的花木点缀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有民谚“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充分说明了白族人民对花木的喜爱。许多庭院又用石砌水池、引水入户,生活方便、优雅整洁。许多寺观以特色花木闻名,每到花开季节,倾城观花,盛况空前。民俗中也有定期的花朝会、蝴蝶会、绕桑林等节庆活动,无不体现了这种浓厚的山水审美意识。
三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和谐价值取向分析
白族传统文化建立在承认差异而又开放包容的理性认识之上,诸多文化要素共存、协同有序,体现了民族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影响力,正来自于这种民族和谐精神。而白族传统民居在结构布局、审美趣味、文化内涵以及天人关系等方面,也无不体现出这种和谐性的价值取向。
1 稳重和洽的结构布局
从白族传统民居的基本结构和布局,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整体性的格外关注。白族民居从整体到细节,都鲜明地体现了这种追求。
从设计理念上看,它顺应了白族先民对宇宙世界“天圆地方”特征的最初感知,在此认识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传统民居,格局对称稳重,方正严谨,错落有致。建筑的各组成部分既相互毗邻,又能够各自独立。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利用轴线对称进行多个空间的立体组合。在平面结构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伸展自如,充分展现了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之美。
从功能上分析,白族传统民居适应白族人民聚族而居的习惯,能够满足人口较多的大家庭的居住要求。在住房安排上都要考虑居住者的身份、辈分、性别等因素,通常堂屋左边侧房是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居住,晚辈居住右边侧房。体现了白族家庭传统的尊老敬老的伦理意识。家庭成员既融洽共处,又能够相对独立,可以维持家族的和谐长远发展。
2 雅俗兼顾的审美趣味
白族传统民居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装饰风格与细节上,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及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同时又包容了中原传统民居建筑追求典雅的艺术风格,体现出精巧雅致而又简朴实用的审美追求。传统民居建筑表现了白族人民对于审美艺术和人文精神的领悟和关注,可以看到白族人民热爱生活、尊重文化、追求艺术美的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种既吸收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适应本民族传统习惯的审美情趣,显得雅俗兼顾,也从精神文化层面投射出人们对理想居住地的追求,具有极好的居住舒适性和强烈的审美吸引力,其中透射出大理4000余年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多元文化水乳交融的独特光辉。
3 多元混融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白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并且乐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由于特殊开放的地理环境及多元复杂的民族形成,在4000余年中,白族形成了以自身民族文化为主,又吸收融合了众多民族、地域文化的多元混融型的白族传统文化,其中有氏羌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印迹,更有与汉族传统文化、各类宗教文化碰撞交融而产生的新元素,这些都极大促进了其自身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追溯大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它既传承了南诏大理国的历史和文明,又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髓。最显著的影响,莫过于对汉文化的引入和吸收。汉文化经过本土化改造,与当地地方民族文化交融,在大理秀美风光的掩映之下,形成了白族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和谐,从照壁题字上可以特别强烈地感受得到。白族照壁浓厚的乡土韵味中,透出了白族诗礼传家的悠久文化底蕴,展示着饱经风雨的雍容大气。只有仔细解读白族的“照壁文化”,方能理解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感悟大理的人杰地灵。
4 自然亲和的天人关系
白族传统民居无论在选址、布局还是材料选用、庭院布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折射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设计理念上既突出人本精神,注重空间的合理性利用,充分满足人们居住舒适的要求;又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构建出一个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青瓦白墙、照壁门楼组成的白族民居,在绿树掩映、流水潺潺的优美环境衬托下,呈现出山水一体、清新亮丽、居家含景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在民居布置中所体现出的浓厚的自然山水意识,与白族人民对于美、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紧密相关,表达了白族人民与自然环境相安平衡、和谐共生的愿望,反映了白族人民传统的审美理性与道德精神,蕴涵着源远流长的社会和谐意识与天人观念。
四 结语
传统民居只是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以和谐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哺育下,白族社会注重健全的人格品质,强调良好的自身修养,这就提高了人的境界、情趣和品位,促进了民族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同时也有效调节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保障了社会关系的和谐。良好文化生态的构建,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
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白族民居的价值取向,正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作用进行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出发点,对于培育新时代的和谐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与社会氛围具有借鉴价值,也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建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7Y41179)。
参考文献:
[1] 梁柱:《国史研究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 吴光:《中华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
[3] (唐)樊绰,向达校注:《蛮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作者简介:
饶峻妮,女,1972―,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饶峻姝,女,1975―,云南大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文艺学,工作单位:大理学院文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云南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在结构布局、审美趣味、文化内涵及天人关系上所体现出的和谐价值取向,从而展示和谐思想的多元性呈现,以期为民族地区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白族 传统民居 和谐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远在先秦时期,和谐思想就已经奠定并成型。特别在儒家的着力教化和倡导下,和谐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心灵角度,对和谐意义的阐释、途径的探寻、理想社会的展望等等,史不绝书。那么,除了文本中的记载和传承,和谐思想是否还存在于物质文化遗产中?是否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云南大理地区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进行调查研究以后,我们总结出,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无论是在结构布局、审美趣味、文化内涵还是天人关系上,都鲜明地体现出和谐性的价值取向。这不仅让我们在山水秀美、粉墙黛瓦的大理村落中领略到了民族建筑的精华,也把对于和谐思想的多元性呈现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引向深入。
一 开放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构成与包容创新的民族个性
大理地处西南要塞,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西南亚之间的交通枢纽,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咽喉要道。从大理往南,经临沧、思茅可达老挝、越南、泰国;北经丽江、迪庆、中甸可达印度;西经保山、德宏即达缅甸。“西南丝绸之路”,在汉代被称为“蜀-身(yān)毒道”,即连结四川和印度的路,是迄今所知的我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商贸通道。通过石栈道与索桥的连接,这条商贸通道贯通整个亚洲腹地,联通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茶马互市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特色贸易,以运茶为主的商贸通道――“茶马古道”连接起滇、藏、川,最后到达印度。“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正是在大理交汇,使大理成为中原与东、西南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成为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世代生活于此的白族源于先秦滇国的“人”,后又有汉晋“叟人”、隋唐“西爨白蛮”的先后融入,所以白族先民是先秦时期分布于云南内地的许多部落的融合体。另外,不同历史时期汉族人也不断迁来,既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同化并融合于白族之中。由此可见,白族是一个渐渐形成的多元复杂的民族共同体。
开放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构成、悠久的历史传承,对大理白族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族的民族个性乐观热情、豁达宽容,其民族文化创造性地容纳吸收了多种文化因素,既特征鲜明又包容创新。加上大理地区历来社会环境都比较安定,普通人也大多能够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和谐性追求体现在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亦成为其核心的价值取向。
二 白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呈现
白族历史悠久,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一脉相承。民族风貌显著独特、文化底蕴丰富深厚,造就了白族传统民居的别具一格。
白族传统民居以户为单位自成院落。民居建筑属于木石(砖)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色调清新,造型精美。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院落、堂屋、侧房和耳房。中间堂屋为客厅,两边侧房为卧室。房屋一般高出院子地面一尺多。主房、耳房均为两层,屋脊升高称为“加山”,与称为“出厦”的前檐连接,高低错落。檐下台阶用来待客、晾晒或休息。庭院平面布局的基本风格是一坊正房和两坊厢房,之间用走廊连通,与面对正房的照壁合围而成封闭式院落,称为“三坊一照壁”,是最典型的布局形式。四坊房屋相连,四角之处各有一个小天井,并建有耳房。加上中间的大天井,形成方正有机的整体,称为“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独有的形式。以上两方面组合形成院中有院的套院格局,称为“六合同春”。院内四坊房子的楼上有走廊相互连通,宽可走马,人可转圈,称为“走马转角楼”。另外也有“一进三院”、“一进四院五重堂”等多层次的庭院组合。
白族传统民居装饰特色是“青砖黛瓦、粉墙画壁”。庑殿式青瓦白墙,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墙上饰有装饰带、彩画。以白色为基调,墙面粉白,饰以文人字画,内容有山水、花鸟、书法等,多是清淡水墨。门楼是白族民居装饰艺术的综合表现,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又与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雕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气宇轩昂又不失古朴大方。
白族照壁彰显了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独具匠心的构造,在秀美中蕴含了人文理念,雄伟里充溢着诗情画意。形制上较普遍的是“三滴水照壁”。横长而平整的壁面分成三段,左右对称,中间较宽且高出,形似牌坊,总体宽度与院子宽度一致,中段高度与耳房檐口相对,左右两段的高度与耳房下重檐的“封火墙”齐平,极具对称美。照壁题字多为四个字,非常讲究文化意味。从中可知这户人家的姓氏,也可了解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最具代表性的题字是引述典故,表述主人姓氏。如杨姓人家题“关西世第”、“四知家风”、“清白传家”等,出自汉昭帝时廉洁奉公的丞相杨震的典故,借此倡导洁身自好的美德传统;张姓人家题“百忍家风”,典出唐代九代同堂、家业兴旺的张公艺,教育家人互相体谅。这些都显然是白族文化长期受汉文化熏陶的结果。另外还有“福寿安康”、“科甲联芳”、“苍洱峻秀”、“风花雪月”等题字,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秀美景色的赞美和自豪。
白族传统民居从平面组合到立面设计上,都体现了适应环境的独特匠心。大理号称“风城”,每年出现大风日数多,风力强,风向多偏西,所以民居一般坐西向东,用夯土板筑或鹅卵石砌墙围合而成,风不易进入室内。照壁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层高均等,互为屏障。在建筑材料上也就地取材。大理石头多,所以石头在建筑中使用广泛。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的南诏国太和城,就是白族人民用鹅卵石修筑房屋的历史遗证。
白族人民崇拜圣树神木,喜爱花草树木。山水崇拜本来就是白族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道的传播,文化的交融,人们由敬畏而亲近,逐渐树立起自觉而浓厚的山水审美意识。广泛的花木点缀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有民谚“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充分说明了白族人民对花木的喜爱。许多庭院又用石砌水池、引水入户,生活方便、优雅整洁。许多寺观以特色花木闻名,每到花开季节,倾城观花,盛况空前。民俗中也有定期的花朝会、蝴蝶会、绕桑林等节庆活动,无不体现了这种浓厚的山水审美意识。
三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和谐价值取向分析
白族传统文化建立在承认差异而又开放包容的理性认识之上,诸多文化要素共存、协同有序,体现了民族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影响力,正来自于这种民族和谐精神。而白族传统民居在结构布局、审美趣味、文化内涵以及天人关系等方面,也无不体现出这种和谐性的价值取向。
1 稳重和洽的结构布局
从白族传统民居的基本结构和布局,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整体性的格外关注。白族民居从整体到细节,都鲜明地体现了这种追求。
从设计理念上看,它顺应了白族先民对宇宙世界“天圆地方”特征的最初感知,在此认识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传统民居,格局对称稳重,方正严谨,错落有致。建筑的各组成部分既相互毗邻,又能够各自独立。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利用轴线对称进行多个空间的立体组合。在平面结构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伸展自如,充分展现了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之美。
从功能上分析,白族传统民居适应白族人民聚族而居的习惯,能够满足人口较多的大家庭的居住要求。在住房安排上都要考虑居住者的身份、辈分、性别等因素,通常堂屋左边侧房是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居住,晚辈居住右边侧房。体现了白族家庭传统的尊老敬老的伦理意识。家庭成员既融洽共处,又能够相对独立,可以维持家族的和谐长远发展。
2 雅俗兼顾的审美趣味
白族传统民居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装饰风格与细节上,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及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同时又包容了中原传统民居建筑追求典雅的艺术风格,体现出精巧雅致而又简朴实用的审美追求。传统民居建筑表现了白族人民对于审美艺术和人文精神的领悟和关注,可以看到白族人民热爱生活、尊重文化、追求艺术美的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种既吸收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适应本民族传统习惯的审美情趣,显得雅俗兼顾,也从精神文化层面投射出人们对理想居住地的追求,具有极好的居住舒适性和强烈的审美吸引力,其中透射出大理4000余年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多元文化水乳交融的独特光辉。
3 多元混融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白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并且乐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由于特殊开放的地理环境及多元复杂的民族形成,在4000余年中,白族形成了以自身民族文化为主,又吸收融合了众多民族、地域文化的多元混融型的白族传统文化,其中有氏羌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印迹,更有与汉族传统文化、各类宗教文化碰撞交融而产生的新元素,这些都极大促进了其自身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追溯大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它既传承了南诏大理国的历史和文明,又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髓。最显著的影响,莫过于对汉文化的引入和吸收。汉文化经过本土化改造,与当地地方民族文化交融,在大理秀美风光的掩映之下,形成了白族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和谐,从照壁题字上可以特别强烈地感受得到。白族照壁浓厚的乡土韵味中,透出了白族诗礼传家的悠久文化底蕴,展示着饱经风雨的雍容大气。只有仔细解读白族的“照壁文化”,方能理解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感悟大理的人杰地灵。
4 自然亲和的天人关系
白族传统民居无论在选址、布局还是材料选用、庭院布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折射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设计理念上既突出人本精神,注重空间的合理性利用,充分满足人们居住舒适的要求;又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构建出一个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青瓦白墙、照壁门楼组成的白族民居,在绿树掩映、流水潺潺的优美环境衬托下,呈现出山水一体、清新亮丽、居家含景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在民居布置中所体现出的浓厚的自然山水意识,与白族人民对于美、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紧密相关,表达了白族人民与自然环境相安平衡、和谐共生的愿望,反映了白族人民传统的审美理性与道德精神,蕴涵着源远流长的社会和谐意识与天人观念。
四 结语
传统民居只是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以和谐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哺育下,白族社会注重健全的人格品质,强调良好的自身修养,这就提高了人的境界、情趣和品位,促进了民族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同时也有效调节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保障了社会关系的和谐。良好文化生态的构建,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
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白族民居的价值取向,正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作用进行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出发点,对于培育新时代的和谐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与社会氛围具有借鉴价值,也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建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7Y41179)。
参考文献:
[1] 梁柱:《国史研究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 吴光:《中华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
[3] (唐)樊绰,向达校注:《蛮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作者简介:
饶峻妮,女,1972―,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饶峻姝,女,1975―,云南大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文艺学,工作单位:大理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