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著名君主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郑庄公姬寤生
郑庄公(前757—前701),郑武公之子,名寤生,今郑州市新郑人。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57年生。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12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五年不去朝见周王。于是公元前707年桓王率领蔡国、卫国、陈国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国、卫国、宋国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公姜小白(?-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宋襄公子兹甫
宋襄公子兹甫(公元前?年—公元前637年)
,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
年至前637年在位。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立,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华元、华椒和乐祁。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齐国平定内乱,
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平定齐乱后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结果宋军大败,次年宋襄公因重
伤而卒,其子宋成公子壬臣继位。
在位时间: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
晋文公姬重耳
晋文公姬重耳(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戎国大戎狐姬与晋献公之子,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共在位9年。在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犨、胥臣、栾枝等人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遂成霸主。公元前628年冬十月,晋文公因病逝世,终年70岁,其子晋襄公继位。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姓,赵氏,名任好,其全名嬴任好。秦德公嬴嘉之少子,秦宣公嬴恬、秦成公嬴载之弟。 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共在位39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645年,在韩原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又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中败于晋军,转而向西发展,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芈侣
楚庄王芈侣(?~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名侣,按先秦贵族礼,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称熊侣,不作芈侣。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举,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
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
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
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
樊妃墓。
吴王阖闾吴光
吴王阖闾吴光(?-前496)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国君主元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阖闾十九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两军在今浙江省嘉兴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后葬苏州虎丘山。
越王勾践姒勾践
越王勾践姒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
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孙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
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魏斯(?—前396),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 、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
僚政治所代替。
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赵雍(约前340年—前295年) :嬴姓,赵氏,名雍,其名赵雍(按照先秦贵族礼制,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使赵国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最后与秦国逐鹿天下最大的竞争者。
韩景侯韩虔
韩景侯韩虔(?—前400)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卫慎公十二年,秦简公十二年,郑繻公二十年,赵烈侯六年,魏文侯四十三年,韩景侯六年,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姬午正式册烈侯赵籍、文侯魏斯、景侯韩虔为诸侯。
楚怀王芈槐
楚怀王芈槐(?-前296),楚威王熊商之子,楚顷襄王熊横之父。公元前328-前299年在位。
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终于身死异国。
楚前怀王,芈姓,熊氏(先秦时的“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名槐。在位时贪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国事日非。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走向没落的道路。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芈横为王,是为顷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公元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亦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这是端午节的由来。
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嬴渠梁(前381—前338),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君主。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其毕生追求富国强兵,
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使秦国加快了崛起的脚步。
秦昭襄王嬴则
秦昭襄王嬴则(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雎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公元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奠定了秦统一
战争的胜利基础。
燕昭王姬职
燕昭王姬职(前335年─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79年即位。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
齐威王田因齐
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前320) 中国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齐王”。
春秋战国著名君主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郑庄公姬寤生
郑庄公(前757—前701),郑武公之子,名寤生,今郑州市新郑人。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57年生。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12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五年不去朝见周王。于是公元前707年桓王率领蔡国、卫国、陈国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国、卫国、宋国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公姜小白(?-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宋襄公子兹甫
宋襄公子兹甫(公元前?年—公元前637年)
,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
年至前637年在位。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立,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华元、华椒和乐祁。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齐国平定内乱,
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平定齐乱后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结果宋军大败,次年宋襄公因重
伤而卒,其子宋成公子壬臣继位。
在位时间: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
晋文公姬重耳
晋文公姬重耳(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戎国大戎狐姬与晋献公之子,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共在位9年。在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犨、胥臣、栾枝等人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遂成霸主。公元前628年冬十月,晋文公因病逝世,终年70岁,其子晋襄公继位。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姓,赵氏,名任好,其全名嬴任好。秦德公嬴嘉之少子,秦宣公嬴恬、秦成公嬴载之弟。 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共在位39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645年,在韩原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又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中败于晋军,转而向西发展,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芈侣
楚庄王芈侣(?~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名侣,按先秦贵族礼,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称熊侣,不作芈侣。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举,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
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
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
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
樊妃墓。
吴王阖闾吴光
吴王阖闾吴光(?-前496)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国君主元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阖闾十九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两军在今浙江省嘉兴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后葬苏州虎丘山。
越王勾践姒勾践
越王勾践姒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
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孙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
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魏斯(?—前396),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 、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
僚政治所代替。
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赵雍(约前340年—前295年) :嬴姓,赵氏,名雍,其名赵雍(按照先秦贵族礼制,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使赵国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最后与秦国逐鹿天下最大的竞争者。
韩景侯韩虔
韩景侯韩虔(?—前400)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卫慎公十二年,秦简公十二年,郑繻公二十年,赵烈侯六年,魏文侯四十三年,韩景侯六年,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姬午正式册烈侯赵籍、文侯魏斯、景侯韩虔为诸侯。
楚怀王芈槐
楚怀王芈槐(?-前296),楚威王熊商之子,楚顷襄王熊横之父。公元前328-前299年在位。
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终于身死异国。
楚前怀王,芈姓,熊氏(先秦时的“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名槐。在位时贪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国事日非。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走向没落的道路。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芈横为王,是为顷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公元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亦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这是端午节的由来。
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嬴渠梁(前381—前338),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君主。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其毕生追求富国强兵,
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使秦国加快了崛起的脚步。
秦昭襄王嬴则
秦昭襄王嬴则(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雎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公元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奠定了秦统一
战争的胜利基础。
燕昭王姬职
燕昭王姬职(前335年─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79年即位。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
齐威王田因齐
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前320) 中国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