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 3

一、“教育”的定义 ............................................................................................................................................ 3

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 ............................................................................................................................... 3

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 ............................................................................................................................... 3

古代教育 ................................................................................................................................................... 3

学记 ........................................................................................................................................................... 3

实用主义教育学 ....................................................................................................................................... 3

代表人物,观点 ....................................................................................................................................... 4

四、教育学的价值 ........................................................................................................................................... 4

第二章 教育功能 ................................................................................................................................................... 4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 4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 4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 4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 4

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 5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 5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 5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 5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5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 5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 5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 5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5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6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6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6

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 6

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 6

第四章 教育制度 ................................................................................................................................................... 6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6

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 ....................................................................................................................... 7

第五章 教育与学生 ............................................................................................................................................. 7

二、学生 ........................................................................................................................................................... 7

1、学生的本质特点 ................................................................................................................................. 7

2、学生发展的规律及教育 ..................................................................................................................... 8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 8

第六章 课程 ........................................................................................................................................................... 8

一、课程理论流派 ........................................................................................................................................... 8

二、课程类型 ................................................................................................................................................... 9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 9

(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 9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9

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 9

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 9

第七章 课堂教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基本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认知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情感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学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 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班主任的角色和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班主任在工作之初就要注重自身的形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学生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行动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 10

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 10

二、当今世界宏观教育思潮 ......................................................................................................................... 10

三、高中新课改 ............................................................................................................................................. 10

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狭义):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本课程的定义: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几点理解:

“实践特性”

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 ; 社会的个体化

“动力性”: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

“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

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

古代教育

古代学校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

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

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古典学科;

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

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

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外

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

该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

观点: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不足: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

代表人物,观点

(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四、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第二章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表现: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个体把教育当作生存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过程,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

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对教育目的中的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的看待这一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再起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巴中市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根本价值取向

(2)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能够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使两种教育价值的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统一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两种价值互为基点。

(3)价值实践的着眼点,要落在认得发展上

2、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思考和讨论问题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

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

义务教育法,是指规范义务教育过程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此方面立法主要是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

新义务教育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这次义务教育法的修订,首先决策过程十分民主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其次,新法比较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受到了关注。自始至终,新法中教育公平的理念非常彰显明确。

再者,新法还提出具体措施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化。

最后,政府的问责机制很清晰明确,尤其是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对于责任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第五章 教育与学生

一、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

3.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专业性职业(Professional Occupation)

2.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发展的规律及教育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

主要观点: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重视训练的价值

学科之间缺乏联系

活动课程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忽略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国家统一课程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特色;很难开发,并易造成不平衡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一,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

第二,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合适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第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口现在则更强调人的发展。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二、当今世界宏观教育思潮

三、高中新课改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 3

一、“教育”的定义 ............................................................................................................................................ 3

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 ............................................................................................................................... 3

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 ............................................................................................................................... 3

古代教育 ................................................................................................................................................... 3

学记 ........................................................................................................................................................... 3

实用主义教育学 ....................................................................................................................................... 3

代表人物,观点 ....................................................................................................................................... 4

四、教育学的价值 ........................................................................................................................................... 4

第二章 教育功能 ................................................................................................................................................... 4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 4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 4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 4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 4

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 5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 5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 5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 5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5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 5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 5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 5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5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6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6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6

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 6

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 6

第四章 教育制度 ................................................................................................................................................... 6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6

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 ....................................................................................................................... 7

第五章 教育与学生 ............................................................................................................................................. 7

二、学生 ........................................................................................................................................................... 7

1、学生的本质特点 ................................................................................................................................. 7

2、学生发展的规律及教育 ..................................................................................................................... 8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 8

第六章 课程 ........................................................................................................................................................... 8

一、课程理论流派 ........................................................................................................................................... 8

二、课程类型 ................................................................................................................................................... 9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 9

(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 9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9

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 9

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 9

第七章 课堂教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基本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认知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情感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学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 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班主任的角色和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班主任在工作之初就要注重自身的形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学生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行动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 10

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 10

二、当今世界宏观教育思潮 ......................................................................................................................... 10

三、高中新课改 ............................................................................................................................................. 10

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狭义):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本课程的定义: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几点理解:

“实践特性”

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 ; 社会的个体化

“动力性”: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

“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

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

古代教育

古代学校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

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

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古典学科;

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

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

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外

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

该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

观点: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不足: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

代表人物,观点

(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四、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第二章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表现: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个体把教育当作生存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过程,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

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对教育目的中的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的看待这一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再起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巴中市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根本价值取向

(2)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能够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使两种教育价值的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统一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两种价值互为基点。

(3)价值实践的着眼点,要落在认得发展上

2、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思考和讨论问题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

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

义务教育法,是指规范义务教育过程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此方面立法主要是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

新义务教育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这次义务教育法的修订,首先决策过程十分民主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其次,新法比较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受到了关注。自始至终,新法中教育公平的理念非常彰显明确。

再者,新法还提出具体措施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化。

最后,政府的问责机制很清晰明确,尤其是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对于责任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第五章 教育与学生

一、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

3.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专业性职业(Professional Occupation)

2.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发展的规律及教育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

主要观点: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重视训练的价值

学科之间缺乏联系

活动课程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忽略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国家统一课程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特色;很难开发,并易造成不平衡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一,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

第二,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合适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第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口现在则更强调人的发展。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二、当今世界宏观教育思潮

三、高中新课改


相关内容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三个月复习计划
  •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复习计划(三个月) 怎样来制定一个行之有效且能够按期完成的计划呢?请参考以下复习建议: 一 .基础阶段(约2个月) 任何类型的考试基础最重要,地基打好了才能又快又稳的建起一座高楼.招教考试也是如此,基础牢固才能保证之后的复习事半功倍.那就要求大家必须不断的复习,在量变积累中向前推 ...

  • 初二年级思想品德上教学计划
  • 初二年级思想品德上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学校和本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南,加强全组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教学常规,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 ...

  • 九年级中考备考方案2011
  • 沥林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备考工作计划 2011-2012学年,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为促进我校2011-2012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争取2012年的中考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我校2011-201 ...

  • [学霸分享]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重点`
  •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押题模拟试题(二)科目编号:712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基础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说明: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育明教育提示:请认真作答. 一.名词解释(本小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行政职能(育明教育原题押中!!)[育明教育安老师解析:北航行管考研 ...

  • 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4篇
  • 篇一: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3094字)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 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 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 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 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 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 重 ...

  • 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 篇一:201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赵守东 唐丽英 2014.2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 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 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 教学工作,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争取做 ...

  • 2013教学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县"高效课堂"和我校"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务处工作计划为依据,加强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所在科组的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 ...

  • 09-10下初三英语教学总计划
  • 09-10学年下初三英语教学总计划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展自主复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英语的综合素质和技 能: 2.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圆满完成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目标和中考英语教学任务: 3.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 ...

  • 高三学生寒假数学.语文.英语学习计划
  • 升学考生寒假备战之高三数学篇 基础需补漏洞 做题要重质量 高三上半学期结束之后,多数学校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就已经全部学完,并且进行了第一轮的复习,有的学校甚至开始第二轮复习.那么,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寒假,高考生应如何做好数学这一重要科目的复习呢?科苑学校和学大教育的老师给出了一些建议. 对于今年高考数 ...

  • 高三高考备考方案
  • 卓尼县藏族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备考方案 高三教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责任重大.全体高三年级教师责无旁贷,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以实干.真干.苦干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争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高三年级是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