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科学说说《易经》是什么?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经商不利。
——孔子: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曾国藩:各朝文人学者,没有不读《易》的,也没有不懂医的。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
一、必须啰嗦几句的序言
《易经》 究竟是什么?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只是信之用之,公认《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但是由于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限制,众多百姓连识字都未能,真正理解《易经》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对众多百姓而言,《易经》成了部分圣人和众多神秘人士独有的玄物。更由于《易经》拥有过于超前的智慧,使得部分懂《易经》并能够熟练运用它的圣人智者在百姓看来都成了高深莫测的神人,众多神人,尤其精通占卜的众多历史人物的神秘人生极其在百姓看来过于奇特的死亡方式(如郭璞,明明能占得自己死亡的时间,却不逃跑),使得很多百姓认为《易经》不能研究,否则非疯即傻,更有大智如庄子“能者多劳”的观点,使得未读《易经》就先有了成见。 不过这一切都不必有任何遗憾,在你真正明白了《易经》之后,也会明白所有这一切都未超出《易经》智慧的范畴,所有这一切都完全符合《易经》所阐述的“道”。
由于历史的原因,《易经》尽管是用汉字编著,当今普遍流行于世的《周易》版本其内容却是残本——部分文字已被篡改,并且对其意义的解释以及用法也几度迷失于民间,这也是《易经》难于被真正理解的原因之一。也是历史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众多有识之士毕生的不断探索,使得《易经》的更多光辉到现在重见天日。
二、《易经》是什么?
《易经》包含五部分内容:象、数、变、占、辞。这五部分相互关联,研究《易经》必须综合这五部分一起进行,撇开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盲人摸象。
象
象,与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象也完全一致,就是物的象,只是当前我们理解的物的象都是看得见的物的形象描述,对于看不见的物,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些物没有形状,所以无法用“象”描述,比如磁场,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它客观存在,直到近代物理学采用“磁力线”来描述磁场;而“黑洞”、“暗物质”、“反物质”这些新发现的物理现象我们还无法对其描述。但《易经》描述世间的万事万物,包含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描述,因此用了更抽象的“象”:用一个横杠“一”表示阳象,两个连续的横杠“--”表示阴象,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这是世界最早的两个物,至于为什么“阴阳”是世间最早的物我们后面再解释。
《易经》进而用这两个象结合事物发展变化的易理推演出八卦的8个象,六十四卦的64个象,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焦氏易注》的4096个象。
辞
辞,就是我们常说的《易经》文字的语言文字描述部分,包括《周易》和《焦氏易注》,其主要内容就是对每一个卦象有语言文字描述,但汉语语言文字本身其实包含的意义就包括“形、音、义”三部分内容,字形的变化从甲骨文到篆字、金文、隶书、楷书直到现在的简体字,几千年历史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现代人仅看《易经》的辞,即使没有任何篡改,对于古汉语修养不好的人来说也有如“天书”晦涩难懂了。
数
数,与我们现代所说的数学数字的数没有区别,完全一样。整个《易经》就是通过卦“象”的形象、“数”的准确严谨、“辞”的语言文字三者来进行综合描述世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一切皆有此来。
变
变,《易经》描述的就是时间万事万物如何产生、如何变化的规律的,八卦、六十四卦、《焦氏易注》的4096卦的卦象推演就是《易经》的变。
现代科学是通过众多伟大科学家(最知名的如牛顿、爱因斯坦)通过自己对世间事物部分现象(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思考进而进行推论假设,然后再用科学实验进行验证逐步建立起来的,还有众多推论有待科学实验去证实,而《易经》的形成其实也是类似的过程。 《易经》是中国的古圣先贤通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思考形成的,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且也是经历过数千年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以及近现代科学实验验证的。全球华人,只要真正懂得中华文化的,公认《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数千年灿烂文明,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医学、天文、地理、宗教等等所有这数千年的一切均是以《易经》为基础,虽然现代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人有深刻影响,但到目前为止
《易经》也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很多人读不懂《易经》,但公认《易经》有哲理。
有基础物理和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时刻不停的“变”,现代科学也揭示了部分变化规律,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物理》、《化学》等学科。
《易经》的“变”则揭示了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包括天(除了地球以外的所有世界)、地、人之间一切的发展变化规律。尽管很多人觉得这不可思议,很多人还在尝试形成《世界统一场论》,但当前谁能明白中国的祖先早已通过《易经》对此进行系统阐述了。
占
占,就是占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就是预测,这不是迷信骗人,历史上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占卜的真实性,当前我们国内也有众多易学占卜专家,多数人对此也是认可的,但无法明白占卜的科学性。简单说,正是因为《易经》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才能通过他的这套理论体系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易经》是易学占卜进行预测的理论基础。
占卜就是一门技术,就如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之所以能进行天气预报,是因为我们通过科技手段观察到了“云层、风向”等气候变化的部分规律,从而依照这些规律进行推演预测,但是由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气候变化规律还不够精准,体系还不成熟,所以有时候天气预报并不准确。 而易学占卜基于《易经》的理论基础,却能精准的进行预测,这在历史上已经得到无数次的验证,《史记》、《左传》、《三国志》等等众多史书对此都有明确记载。但某些人无法进行精确预测,这不是《易经》的问题,而是占卜者本人的学术水平未到,未学精通。占卜就是《易经》的科学实验之一。
仅仅通过以上的文字描述,也只能让你对博大精深的《易经》有个整体认识。下面我将通过更细致的为大家解释《易经》的内容以及现代科学所证明的它的严谨性,而非“玄”。
刘培臣 2011/7/17 6:00
三、进一步认识《易经》以及宇宙如何形成
《易经》最大的成就就是用严谨的理论回答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全球众多科学家依然在探索中的问题,但根据近些年科技,尤其是太空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家观察并证实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部分正确性,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有生于无”这一看似最为不可思议的客观事实。
当代科学家最初推论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宇宙大爆炸”:宇宙万物就是在“扩张爆炸”、“引力相吸”的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大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各种物质又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运动不止,从而形成了各种星体和宇宙的种种物质,某些星体又由于自身运转
速度极快,质量极大,向心的引力不断加大,而最终导致自己“爆炸”,如此往复……. ,并且已观察到的众多星体仍然在不断的“爆炸”变化中,宇宙中的各种元素,包括组成人体的各类元素,都是在“大爆炸”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研究宇宙太空的过程中,也发现众多奇特而无法解释的现象,如“黑洞”、“暗物质”,均是根据已知的、可见的宇宙物质极其运动规律进行推论假设出来的客观存在,但当前的科学实验条件尚无法予以证实其真实形态和变化规律。(相关细节请从网上搜索《了解宇宙如何运行》视频,央视9频道已多次重复播放。)
通过各类天文望远镜和“哈勃”等太空望远镜,科学家发现“宇宙大爆炸”有很大局限性,尽管太空中仍有众多星系不断在发生着大爆炸:“任何大爆炸都是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为什么会突然大爆炸呢?大爆炸前是什么样?是什么促使了大爆炸?”
这让科学家进一步思考:“太空最初应该是混沌状态,什么都没有,但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物质——运动,由无到有,就是宇宙产生的过程。”这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会让我们认为荒唐至极! 但这个有理论基础,那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能量守恒公式:
E=MC²
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当前设在欧洲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该实验已经可以得到印证,尽管由于速度奇快,物质极小,观察起来仍有一定难度,但这的确已经能够通过科学进行实验。 这是现代科学,与《易经》有什么关系呢?
我国宋代易学大师邵雍(谥号康节,故又称邵康节,世多尊称邵子)在其《皇极经世》中是这样阐述宇宙极其万物如何形成的: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是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然人亦物也,圣亦人也。……”
(注:以上内容摘自《皇极经世书今说》,作者阎修篆,华夏出版社,2006.1)
意思是说:
(宇宙间)最大的物,再没有比天和地更大的了。但是(经过抽象总结)还是可以穷尽(其性质对其进行描述)的。天有多大,用“阴阳”就可以对其穷尽描述了;地有多大,用“刚柔”就可以对其穷尽描述了……. 。天是由于运动而生的,地是由于静止而生的。动和静交互变化的规律,就穷尽了天的“道”。动开始,产生了“阳”;动到极致,产生了“阴”。阴阳交互变化,把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有什么用、怎么用)全部都包含了……. 。由此可以知道,“道”是天地的根本,天地是万物的根本。以天地的角度来看世间的万物,则万物都是“物”。如果用“道”来看天地,那么天地也属于万物……。 人也属于物,圣人也是人。……
由于《皇极经世》内容过多,在此只能摘录其中部分语句,以说明邵子是如何阐述宇宙万物形成、人如何形成这些本质问题。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古文译成今文过程中难免不够准确,另外以上各句又是断章,难免不够全面,因此任何对此问题有疑惑者敬请详读原著。《皇极经世》理论完全来自于《易经》,但比当世所传后天八卦版本《周易》内容更丰富,阐述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异同,更对易理延伸解读,综合易数及其推演方法、已有史实来阐述“道”,希望作者身后的有识之士在天机到来之时能由此认识“道”、顺应“道”、运用“道”来经营世事,造福人类,是真正的“大善”之举。
如何理解“动之极,则阴生焉” ? 邵子进一步解释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这就是“否极泰来”,但我们仅仅通过观察身边事物和历史记载难以理解这个真理,我们还要回到太空中来回答这个问题。
“黑洞是一切的终结者。一些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通向平行宇宙的门户。……黑洞能使遥远的恒星发过来的光线弯曲。 M87位置的黑洞,是太阳质量的100亿倍。黑洞能将光线吸引,在其事件视界边缘,时间静止。向黑洞方向看是静止,向黑洞外看则是极速运动。”这是《了解宇宙如何运行》中科学家的原话。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554278i89299342.html
《皇极经世》的核心理论基础就是《易经》,由上文结合上面的《宇宙如何运行》可知,关于宇宙的形成和人的形成,两者是完全相符的,简单说就是:阴阳相交,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形成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易经》把这称为“道”,用我们当下语言所说就是“自然规律”,就是“真理”。
《周易》之《系辞. 上》中描述宇宙形成与《易经》的关系:“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因此变有最极大化(此处的“易”不是指易经,而是易的原意——变;进一步想,变必然有动,大爆炸不就是我们能观测的动的最极大化么?),由此产生了两仪:阴和阳。 由阴和阳进而产生了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由四象进而推演产生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卦。根据八卦的占卜,能够预知并推断确定吉凶,趋吉避凶进而建立伟大功业。
《易纬. 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易纬. 乾凿度》也引用《系辞》的内容并阐释说:“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关于“有生于无”, 我国另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有类似的阐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同样在其著作中将万事万物产生及发展的规律称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华文化的理论根源就是《易经》,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理解中华古圣先贤喜欢用极为抽象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他的思想。先天八卦为伏羲所画,但并不意味伏羲对天文地理毫无所知,
就如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一样,肯定是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的,爱因斯坦学了什么我们有据可查,伏羲学了什么我们无从考证,但就如宇宙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一样,每一个圣人智者都必然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进,一如我写当前这篇文章。
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表明,邵康节学《易》师从北海李之才,李之才学的《易》来源于陈抟,陈抟往上无从可考。民国易学大师尚秉义则从西汉易学大师焦延寿的《焦氏易注》中发现了大量与《周易》不同的卦象,据查史料焦延寿的易学则来源于孔子。我们也都知道孔子曾师从老子。当前我们市面上看到的《周易》基本上都是东汉王弼所修注,全无先天八卦的内容,更无易经推演变化的方法,仅剩下据传应为周文王所推演的后天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以及孔子的《易传》等内容,这就如我们什么物理学知识都不学,只告诉你爱因斯坦的能量守恒公式一样,E=MC²,这个公式就是现代科学的卦象,你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么?
插了这两段话,是想说明,由于历史原因,《易经》的众多内容已经失传了,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应能还原。当前已存在各方面的史料以及各类易学著作,对比当代科学,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说,《易经》的宇宙形成理论是非常科学的:宇宙万物就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从无到有产生的。
另据《与略说》,也说明“宇宙创生于无”多年前已有多名顶尖科学家通过量子力学理论验证了其正确性:
198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一次早期宇宙讨论会上,首次把“宇宙创生于无”作为一个研究题。当时苏联物理学家林德说:“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有关奇性的一个最令人困扰的问题是:宇宙创生之前,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的形而上学的,但是我们有关形而上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玄学的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 1983年,剑桥大学霍金教授即致力于发展一种宇宙自足理论解。1984年,霍金和他的合作者、中国物理学家吴忠超教授共同研究给出了第一个“宇宙创生于无”的数值解。这个创生解,是基于霍金等人所研究的量子宇宙理论而得到的,按照宇宙的定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于宇宙之外。利用这一条件,就完全确定了宇宙空间创生的幅度,只要根据动力学规律,就可以计算宇宙空间的创生幅度,这也就是“宇宙创生于无”的幅度,当然,这个目的的达到为期是不会太远的。
(《与略说》,作者赵荣珦,本文原载洛阳市历史学会主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这就是:“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尽管邵子已将宇宙形成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但我还是想对比现代科学来进一步解释一下为什么“万物负阴而抱阳”:
学过现代物理学的我们都知道,磁场在我们这个宇宙无处不在,无论是太阳、地球、月亮等等星体,还是小到组成我们能看到的任何物质的原子,自身都有磁场,运动着的电流都会产生磁场,光电能相互转化,光本身也有波粒二象性,电和磁无处不在,电和磁可以相互转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靠运动,磁有阴阳两极,因此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负阴而抱阳”。
《易经》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所说的阴阳不仅被抽象为静和动、地和天,还包括暗和亮、女和男、鬼和神、小人和君子、自私和无私等等。
但《易经》又不仅仅是抽象总结,通过卦象的不同组合,它还能推演出万事万物的组成极其发展规律。
比如64卦的“泰”卦,上面为坤卦、下面为乾卦,坤卦为阴为地,对应先天八卦数字为8,乾卦为阳为天,对应先天八卦数字为1。按照自然规律,天在上、地在下,而泰卦则将天地颠倒过来了,天在下、地在上,这还能是好事?不能透过表象看自然规律,天在下即阳气在下,地在上即阴气在上,但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互动相交才会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自然规律,这就是“泰”,是好卦。
反过来,64卦的“否”卦则是上乾下坤,从象上看,天在上即阳气在上,地在下即阴气在下,但阴气下降,阳气上升,相互背离而不相交,就不和谐,就成了“否”卦,不好的卦。
但在“泰”卦和“否”卦中还有六爻,表示了形成这个卦象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卦象,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泰”卦很吉利,但其“九二”爻和“上六”爻仍有“朋亡”、“勿用师”等不吉利和告诫之词。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自邑告命,贞吝。
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过程中必然有付出、有坎坷。这就是《易经》展示给我们的哲理。但这个哲理不是随便说的,它是基于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把那些最抽象的基本规律弄清楚了,你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象《焦氏易注》中所展示的那样,把64卦进一步推演,形成4096个卦象,并给其注释卦辞。明白了这些规律,你就可以通过你看到的事物的当前情况以及以往的发展变化来推测其未来状态,就能做到“未卜先知”!《易经》的占卜就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在完全洞悉了这些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之后,按照“物——象——数——变”的客观逻辑和发展规律,进而总结出“占卜”这门技术。 这是《易经》最伟大之处!
我们知道,在中国占卜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多数都源于易经八卦。但西方也有非常盛行的“占卜”,比如星相占卜,也已经流传到我国。当前我们众多人只知道如何用,但不知道其根本原理。这就如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有的人能予以证明予以解释,有的人只能使用,有的人根本不知道相对论是怎么回事一样,但你无法否认相对论真理的客观存在。
刘培臣 2011/7/17 11:20
四、进一步认识《易经》和科学
当代科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等)能从部分微观和宏观现象中观察到宇宙万物的部分规律,所有的这些知识都合乎“道”,但尚未能系统全面的阐述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极其变化规律,证明现代科学定律定理的实验,用我国古语说就是
“术”,用实验证明科学真理用古语说就是“以术证道”。能比较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士都知道,我国的古圣先贤把“术”视为“奇技淫巧”,对“以术证道”是极度排斥的,直到现在的道教、佛教部分宗派依然秉持这些理念。
当代科学无法系统全面阐述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极其变化规律,而我国的《易经》却早就做到了:不仅能清晰描述在不同时空下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能根据该规律预知未来!大家都知道《易经》能占卜未来,但出于各种因缘,多数人并不了解占卜是怎么回事,更多把占卜误解成了江湖骗术,或者视之为“泄天机、遭天谴”的玄术,异常神奇。
邵子留世的两本奇书,一为《皇极经世》,一为《梅花易数》,两者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前者我已有概述,后者就是一本纯粹讲述占卜的书籍;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前者更详细的阐述“道”,后者则纯粹为“术”。尤其在后者,无论是否作者本意还是后人杜撰(以邵子的聪明才智以及对“道”的理解,个人推测当为后人杜撰),特别强调该书不可乱传,否则“泄漏天机”,必遭上天惩罚。
所谓“术”,就跟我们现在懂得的任何一门技术(如操作计算机、开车、打枪、发射导弹、制造核武器)一样,就是一门技术,如学编程,有的开发软件以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有的则开发病毒转告破坏活动;制造核武器,用于正义则可以灭日本法西斯,用于恐怖主义则万民遭殃(其实炸日本也有众多无辜百姓跟着遭殃,但这就是“命”);占卜这门技术既可以指导人趋吉避凶,也可以由一些居心不良的江湖术士用来骗人。“术”无好坏,关键在用“术”的人!
关于占卜灵或不灵,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如果你有清晰的判断力,通过我国上下5000年历史(《史记》、《左传》等众多正史野史书籍都有明确记载)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应该能明白,如果不灵,为什么能传承数千年长盛不衰,但既然是“术”,就存在运用之人的能耐上下高低之分,同样跟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一样,也存在“滥竽充数”的家伙——灵或不灵,不是术的问题,而是占卜者“水平”或“人品”的问题。
占卜之术的客观存在及灵验,说明万事万物发展有其“必然”规律,同时也存在部分“变数”:卦象有的显示是定局,有的则存在一定变数,这些变数就是我们能利用的“趋吉避凶”,这也是一些江湖骗子利用人们对占卜的无知进行行骗的原因——不懂的人不知道是“定数”还是“变数”。 因此请谨记,占卜绝不是一定能够“趋吉避凶”!
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包括人,都离不开“道”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命”!无论你承认与否,“命”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这绝不是迷信,是科学——无数事实已验证,并可通过“占卜”这个实验手段来反复验证!无知是最大的迷信,面对历史记载和发生在身边的无数事实却视而不见,如果你拥有这样的判断力,是什么都不用说的!
也许是古人过于聪慧,但更多原因我想应当归为命数,以致当今能证道的众多中华文化的“术”都失传了,而当代所谓科学,当前人的智慧,只承认能被“证”的道,以至于我们的国人面对西
方的“奇技淫巧”纷纷失去了自信。因此,个人认为,唯有深入挖掘中华古文化,让那些仍深存于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之“大术”发扬光大,用中华文化之“大术”来证中华文化之“大道”,进而让“大道”畅行天下,《皇极经世》能被重新整理现世真是顺应天时的大好事。
五、学习改变命运,无知才会迷信
“既然人的一切都是命里注定,那我还折腾个啥啊,干脆为所欲为、活个痛快好了!”有些人在知道了有“命”以后就开始这么想。呵呵——,这只能说明你的愚昧无知,说明你对“道”,对“易理”尚未理解!
人的命符合“道”,万事万物的命亦符合“道”,但其在“定数”之中存在“变数”,略懂占卜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就是常言说的“七分命三分运”:命在于天,运在你手,如果顺“道”而为,你将诸事顺利,“乐天知命而不忧”;为所欲为,则必然逆“道”而行,螳臂挡车,“趋凶避吉”,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之所以有人“逆道而行”,根本原因还在于不识“道”,迷信于自己已有的一点知识而行为做事,这种现象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如何认识“道”? 没有人是天生就能完全理解“道”的,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这就是“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根本原因——学习“道”,认识“道”,顺应“道”,不走弯路,趋吉避凶,从而让人生事事顺利,获得好命!
人出生除了家境不同,还有“智、愚”之分,这是先天资质造成的(也是“命”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同样是学,在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时间内,每个人学到的东西却不同。另外,“学”到了不一定能“习”好,“知行”不能“合一”,也造就了人的命不同!但人的一切活动,除了先天本能,都是学来的,学然后做,做然后有结果,一个又一个结果,就构成了人生! 必须摒除对学习的一个误解,那就是“只有进学校、跟名师才能学习”。人的大脑只要没有休息,无时无刻不在把周围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转化为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学,“不进好知识就进坏知识”。但受先天性格和智商程度影响,会有选择的接受或拒绝(视而不见)某些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好动的孩子与其让他多读书,不如让他学表演、练习体育或者武术;好音乐的孩子不要强行让他学画画;好画画的孩子不要强行只让他去写作。不能发挥孩子的天赋让其学习其所好,就是逆“道”而行,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这就是“道”。
学习能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能对“道”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但由于天资“智愚”的区别,对“道”的认知永远不可能全民相同,同样都研习《易经》,上下5000年只出了一个孔子、一个老子、一个邵子……,之所以强调是一个,是因为你若仔细研读他们的著作,会发现他们的心得感悟有相似有不同,各人的“命”——人生历程轨迹和寿命也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天资智愚、性格
爱好不相同,但这一切既没有脱离“阴阳动静”的“道”,又能说明“阴阳动静”的“道”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真实体现。
用心“学”,用心“习”,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法。无论是学天文,学地理,学佛(教),学道(教),学医,学巫,一切的学都是学“道”;而“习”则在人,术无好坏,就如“鸦片既是毒又是药”一样,如果你真悟懂了“道”,你就会行善,如果你不懂“道”,你就可能会行恶而不自知。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有限,因此想早日学到“道”,就应多读经典书,多读圣贤书,多读原著,多拜公认的“良师”(不一定是名师,有些名是靠广告宣传出来的虚名),最关键的是多用心。多交良师益友,最近道,也最能顺道!
《易经》是中华文化群经之首,要学;《道德经》既讲了“道”,又讲了如何运用“道”——“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就是“道”)去做事,要学;《皇极经世书今说》是对《易经》的延伸扩展,更细致的解释,应学;《黄帝内经》,教我们健康人生,要学……。
六、乐天知命,顺“道”而为,快乐一生
我们必须时刻铭记最根本的“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注定世界永远有魔也有佛,注定永远都会有小人有君子,注定每个人自己有时候是魔有时候是佛,注定每个人自己有时候是小人有时候是君子,注定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世界永远不可能大同,只是有时候阴多一些,日子会难过一些,阳多一些,日子会好过一些。阴阳总在不停变化,否极泰来时刻都会体现,因此,“乐天知命,顺‘道’而为,快乐一生”,人就该这么活!
用现代科学说说《易经》是什么?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经商不利。
——孔子: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曾国藩:各朝文人学者,没有不读《易》的,也没有不懂医的。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
一、必须啰嗦几句的序言
《易经》 究竟是什么?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只是信之用之,公认《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但是由于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限制,众多百姓连识字都未能,真正理解《易经》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对众多百姓而言,《易经》成了部分圣人和众多神秘人士独有的玄物。更由于《易经》拥有过于超前的智慧,使得部分懂《易经》并能够熟练运用它的圣人智者在百姓看来都成了高深莫测的神人,众多神人,尤其精通占卜的众多历史人物的神秘人生极其在百姓看来过于奇特的死亡方式(如郭璞,明明能占得自己死亡的时间,却不逃跑),使得很多百姓认为《易经》不能研究,否则非疯即傻,更有大智如庄子“能者多劳”的观点,使得未读《易经》就先有了成见。 不过这一切都不必有任何遗憾,在你真正明白了《易经》之后,也会明白所有这一切都未超出《易经》智慧的范畴,所有这一切都完全符合《易经》所阐述的“道”。
由于历史的原因,《易经》尽管是用汉字编著,当今普遍流行于世的《周易》版本其内容却是残本——部分文字已被篡改,并且对其意义的解释以及用法也几度迷失于民间,这也是《易经》难于被真正理解的原因之一。也是历史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众多有识之士毕生的不断探索,使得《易经》的更多光辉到现在重见天日。
二、《易经》是什么?
《易经》包含五部分内容:象、数、变、占、辞。这五部分相互关联,研究《易经》必须综合这五部分一起进行,撇开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盲人摸象。
象
象,与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象也完全一致,就是物的象,只是当前我们理解的物的象都是看得见的物的形象描述,对于看不见的物,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些物没有形状,所以无法用“象”描述,比如磁场,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它客观存在,直到近代物理学采用“磁力线”来描述磁场;而“黑洞”、“暗物质”、“反物质”这些新发现的物理现象我们还无法对其描述。但《易经》描述世间的万事万物,包含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描述,因此用了更抽象的“象”:用一个横杠“一”表示阳象,两个连续的横杠“--”表示阴象,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这是世界最早的两个物,至于为什么“阴阳”是世间最早的物我们后面再解释。
《易经》进而用这两个象结合事物发展变化的易理推演出八卦的8个象,六十四卦的64个象,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焦氏易注》的4096个象。
辞
辞,就是我们常说的《易经》文字的语言文字描述部分,包括《周易》和《焦氏易注》,其主要内容就是对每一个卦象有语言文字描述,但汉语语言文字本身其实包含的意义就包括“形、音、义”三部分内容,字形的变化从甲骨文到篆字、金文、隶书、楷书直到现在的简体字,几千年历史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现代人仅看《易经》的辞,即使没有任何篡改,对于古汉语修养不好的人来说也有如“天书”晦涩难懂了。
数
数,与我们现代所说的数学数字的数没有区别,完全一样。整个《易经》就是通过卦“象”的形象、“数”的准确严谨、“辞”的语言文字三者来进行综合描述世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一切皆有此来。
变
变,《易经》描述的就是时间万事万物如何产生、如何变化的规律的,八卦、六十四卦、《焦氏易注》的4096卦的卦象推演就是《易经》的变。
现代科学是通过众多伟大科学家(最知名的如牛顿、爱因斯坦)通过自己对世间事物部分现象(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思考进而进行推论假设,然后再用科学实验进行验证逐步建立起来的,还有众多推论有待科学实验去证实,而《易经》的形成其实也是类似的过程。 《易经》是中国的古圣先贤通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思考形成的,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且也是经历过数千年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以及近现代科学实验验证的。全球华人,只要真正懂得中华文化的,公认《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数千年灿烂文明,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医学、天文、地理、宗教等等所有这数千年的一切均是以《易经》为基础,虽然现代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人有深刻影响,但到目前为止
《易经》也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很多人读不懂《易经》,但公认《易经》有哲理。
有基础物理和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时刻不停的“变”,现代科学也揭示了部分变化规律,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物理》、《化学》等学科。
《易经》的“变”则揭示了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包括天(除了地球以外的所有世界)、地、人之间一切的发展变化规律。尽管很多人觉得这不可思议,很多人还在尝试形成《世界统一场论》,但当前谁能明白中国的祖先早已通过《易经》对此进行系统阐述了。
占
占,就是占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就是预测,这不是迷信骗人,历史上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占卜的真实性,当前我们国内也有众多易学占卜专家,多数人对此也是认可的,但无法明白占卜的科学性。简单说,正是因为《易经》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才能通过他的这套理论体系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易经》是易学占卜进行预测的理论基础。
占卜就是一门技术,就如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之所以能进行天气预报,是因为我们通过科技手段观察到了“云层、风向”等气候变化的部分规律,从而依照这些规律进行推演预测,但是由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气候变化规律还不够精准,体系还不成熟,所以有时候天气预报并不准确。 而易学占卜基于《易经》的理论基础,却能精准的进行预测,这在历史上已经得到无数次的验证,《史记》、《左传》、《三国志》等等众多史书对此都有明确记载。但某些人无法进行精确预测,这不是《易经》的问题,而是占卜者本人的学术水平未到,未学精通。占卜就是《易经》的科学实验之一。
仅仅通过以上的文字描述,也只能让你对博大精深的《易经》有个整体认识。下面我将通过更细致的为大家解释《易经》的内容以及现代科学所证明的它的严谨性,而非“玄”。
刘培臣 2011/7/17 6:00
三、进一步认识《易经》以及宇宙如何形成
《易经》最大的成就就是用严谨的理论回答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全球众多科学家依然在探索中的问题,但根据近些年科技,尤其是太空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家观察并证实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部分正确性,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有生于无”这一看似最为不可思议的客观事实。
当代科学家最初推论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宇宙大爆炸”:宇宙万物就是在“扩张爆炸”、“引力相吸”的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大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各种物质又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运动不止,从而形成了各种星体和宇宙的种种物质,某些星体又由于自身运转
速度极快,质量极大,向心的引力不断加大,而最终导致自己“爆炸”,如此往复……. ,并且已观察到的众多星体仍然在不断的“爆炸”变化中,宇宙中的各种元素,包括组成人体的各类元素,都是在“大爆炸”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研究宇宙太空的过程中,也发现众多奇特而无法解释的现象,如“黑洞”、“暗物质”,均是根据已知的、可见的宇宙物质极其运动规律进行推论假设出来的客观存在,但当前的科学实验条件尚无法予以证实其真实形态和变化规律。(相关细节请从网上搜索《了解宇宙如何运行》视频,央视9频道已多次重复播放。)
通过各类天文望远镜和“哈勃”等太空望远镜,科学家发现“宇宙大爆炸”有很大局限性,尽管太空中仍有众多星系不断在发生着大爆炸:“任何大爆炸都是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为什么会突然大爆炸呢?大爆炸前是什么样?是什么促使了大爆炸?”
这让科学家进一步思考:“太空最初应该是混沌状态,什么都没有,但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物质——运动,由无到有,就是宇宙产生的过程。”这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会让我们认为荒唐至极! 但这个有理论基础,那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能量守恒公式:
E=MC²
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当前设在欧洲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该实验已经可以得到印证,尽管由于速度奇快,物质极小,观察起来仍有一定难度,但这的确已经能够通过科学进行实验。 这是现代科学,与《易经》有什么关系呢?
我国宋代易学大师邵雍(谥号康节,故又称邵康节,世多尊称邵子)在其《皇极经世》中是这样阐述宇宙极其万物如何形成的: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是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然人亦物也,圣亦人也。……”
(注:以上内容摘自《皇极经世书今说》,作者阎修篆,华夏出版社,2006.1)
意思是说:
(宇宙间)最大的物,再没有比天和地更大的了。但是(经过抽象总结)还是可以穷尽(其性质对其进行描述)的。天有多大,用“阴阳”就可以对其穷尽描述了;地有多大,用“刚柔”就可以对其穷尽描述了……. 。天是由于运动而生的,地是由于静止而生的。动和静交互变化的规律,就穷尽了天的“道”。动开始,产生了“阳”;动到极致,产生了“阴”。阴阳交互变化,把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有什么用、怎么用)全部都包含了……. 。由此可以知道,“道”是天地的根本,天地是万物的根本。以天地的角度来看世间的万物,则万物都是“物”。如果用“道”来看天地,那么天地也属于万物……。 人也属于物,圣人也是人。……
由于《皇极经世》内容过多,在此只能摘录其中部分语句,以说明邵子是如何阐述宇宙万物形成、人如何形成这些本质问题。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古文译成今文过程中难免不够准确,另外以上各句又是断章,难免不够全面,因此任何对此问题有疑惑者敬请详读原著。《皇极经世》理论完全来自于《易经》,但比当世所传后天八卦版本《周易》内容更丰富,阐述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异同,更对易理延伸解读,综合易数及其推演方法、已有史实来阐述“道”,希望作者身后的有识之士在天机到来之时能由此认识“道”、顺应“道”、运用“道”来经营世事,造福人类,是真正的“大善”之举。
如何理解“动之极,则阴生焉” ? 邵子进一步解释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这就是“否极泰来”,但我们仅仅通过观察身边事物和历史记载难以理解这个真理,我们还要回到太空中来回答这个问题。
“黑洞是一切的终结者。一些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通向平行宇宙的门户。……黑洞能使遥远的恒星发过来的光线弯曲。 M87位置的黑洞,是太阳质量的100亿倍。黑洞能将光线吸引,在其事件视界边缘,时间静止。向黑洞方向看是静止,向黑洞外看则是极速运动。”这是《了解宇宙如何运行》中科学家的原话。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554278i89299342.html
《皇极经世》的核心理论基础就是《易经》,由上文结合上面的《宇宙如何运行》可知,关于宇宙的形成和人的形成,两者是完全相符的,简单说就是:阴阳相交,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形成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易经》把这称为“道”,用我们当下语言所说就是“自然规律”,就是“真理”。
《周易》之《系辞. 上》中描述宇宙形成与《易经》的关系:“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因此变有最极大化(此处的“易”不是指易经,而是易的原意——变;进一步想,变必然有动,大爆炸不就是我们能观测的动的最极大化么?),由此产生了两仪:阴和阳。 由阴和阳进而产生了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由四象进而推演产生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卦。根据八卦的占卜,能够预知并推断确定吉凶,趋吉避凶进而建立伟大功业。
《易纬. 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易纬. 乾凿度》也引用《系辞》的内容并阐释说:“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关于“有生于无”, 我国另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有类似的阐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同样在其著作中将万事万物产生及发展的规律称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华文化的理论根源就是《易经》,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理解中华古圣先贤喜欢用极为抽象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他的思想。先天八卦为伏羲所画,但并不意味伏羲对天文地理毫无所知,
就如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一样,肯定是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的,爱因斯坦学了什么我们有据可查,伏羲学了什么我们无从考证,但就如宇宙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一样,每一个圣人智者都必然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进,一如我写当前这篇文章。
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表明,邵康节学《易》师从北海李之才,李之才学的《易》来源于陈抟,陈抟往上无从可考。民国易学大师尚秉义则从西汉易学大师焦延寿的《焦氏易注》中发现了大量与《周易》不同的卦象,据查史料焦延寿的易学则来源于孔子。我们也都知道孔子曾师从老子。当前我们市面上看到的《周易》基本上都是东汉王弼所修注,全无先天八卦的内容,更无易经推演变化的方法,仅剩下据传应为周文王所推演的后天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以及孔子的《易传》等内容,这就如我们什么物理学知识都不学,只告诉你爱因斯坦的能量守恒公式一样,E=MC²,这个公式就是现代科学的卦象,你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么?
插了这两段话,是想说明,由于历史原因,《易经》的众多内容已经失传了,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应能还原。当前已存在各方面的史料以及各类易学著作,对比当代科学,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说,《易经》的宇宙形成理论是非常科学的:宇宙万物就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从无到有产生的。
另据《与略说》,也说明“宇宙创生于无”多年前已有多名顶尖科学家通过量子力学理论验证了其正确性:
198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一次早期宇宙讨论会上,首次把“宇宙创生于无”作为一个研究题。当时苏联物理学家林德说:“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有关奇性的一个最令人困扰的问题是:宇宙创生之前,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的形而上学的,但是我们有关形而上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玄学的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 1983年,剑桥大学霍金教授即致力于发展一种宇宙自足理论解。1984年,霍金和他的合作者、中国物理学家吴忠超教授共同研究给出了第一个“宇宙创生于无”的数值解。这个创生解,是基于霍金等人所研究的量子宇宙理论而得到的,按照宇宙的定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于宇宙之外。利用这一条件,就完全确定了宇宙空间创生的幅度,只要根据动力学规律,就可以计算宇宙空间的创生幅度,这也就是“宇宙创生于无”的幅度,当然,这个目的的达到为期是不会太远的。
(《与略说》,作者赵荣珦,本文原载洛阳市历史学会主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这就是:“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尽管邵子已将宇宙形成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但我还是想对比现代科学来进一步解释一下为什么“万物负阴而抱阳”:
学过现代物理学的我们都知道,磁场在我们这个宇宙无处不在,无论是太阳、地球、月亮等等星体,还是小到组成我们能看到的任何物质的原子,自身都有磁场,运动着的电流都会产生磁场,光电能相互转化,光本身也有波粒二象性,电和磁无处不在,电和磁可以相互转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靠运动,磁有阴阳两极,因此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负阴而抱阳”。
《易经》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所说的阴阳不仅被抽象为静和动、地和天,还包括暗和亮、女和男、鬼和神、小人和君子、自私和无私等等。
但《易经》又不仅仅是抽象总结,通过卦象的不同组合,它还能推演出万事万物的组成极其发展规律。
比如64卦的“泰”卦,上面为坤卦、下面为乾卦,坤卦为阴为地,对应先天八卦数字为8,乾卦为阳为天,对应先天八卦数字为1。按照自然规律,天在上、地在下,而泰卦则将天地颠倒过来了,天在下、地在上,这还能是好事?不能透过表象看自然规律,天在下即阳气在下,地在上即阴气在上,但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互动相交才会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自然规律,这就是“泰”,是好卦。
反过来,64卦的“否”卦则是上乾下坤,从象上看,天在上即阳气在上,地在下即阴气在下,但阴气下降,阳气上升,相互背离而不相交,就不和谐,就成了“否”卦,不好的卦。
但在“泰”卦和“否”卦中还有六爻,表示了形成这个卦象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卦象,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泰”卦很吉利,但其“九二”爻和“上六”爻仍有“朋亡”、“勿用师”等不吉利和告诫之词。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自邑告命,贞吝。
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过程中必然有付出、有坎坷。这就是《易经》展示给我们的哲理。但这个哲理不是随便说的,它是基于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把那些最抽象的基本规律弄清楚了,你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象《焦氏易注》中所展示的那样,把64卦进一步推演,形成4096个卦象,并给其注释卦辞。明白了这些规律,你就可以通过你看到的事物的当前情况以及以往的发展变化来推测其未来状态,就能做到“未卜先知”!《易经》的占卜就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在完全洞悉了这些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之后,按照“物——象——数——变”的客观逻辑和发展规律,进而总结出“占卜”这门技术。 这是《易经》最伟大之处!
我们知道,在中国占卜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多数都源于易经八卦。但西方也有非常盛行的“占卜”,比如星相占卜,也已经流传到我国。当前我们众多人只知道如何用,但不知道其根本原理。这就如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有的人能予以证明予以解释,有的人只能使用,有的人根本不知道相对论是怎么回事一样,但你无法否认相对论真理的客观存在。
刘培臣 2011/7/17 11:20
四、进一步认识《易经》和科学
当代科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等)能从部分微观和宏观现象中观察到宇宙万物的部分规律,所有的这些知识都合乎“道”,但尚未能系统全面的阐述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极其变化规律,证明现代科学定律定理的实验,用我国古语说就是
“术”,用实验证明科学真理用古语说就是“以术证道”。能比较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士都知道,我国的古圣先贤把“术”视为“奇技淫巧”,对“以术证道”是极度排斥的,直到现在的道教、佛教部分宗派依然秉持这些理念。
当代科学无法系统全面阐述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极其变化规律,而我国的《易经》却早就做到了:不仅能清晰描述在不同时空下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能根据该规律预知未来!大家都知道《易经》能占卜未来,但出于各种因缘,多数人并不了解占卜是怎么回事,更多把占卜误解成了江湖骗术,或者视之为“泄天机、遭天谴”的玄术,异常神奇。
邵子留世的两本奇书,一为《皇极经世》,一为《梅花易数》,两者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前者我已有概述,后者就是一本纯粹讲述占卜的书籍;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前者更详细的阐述“道”,后者则纯粹为“术”。尤其在后者,无论是否作者本意还是后人杜撰(以邵子的聪明才智以及对“道”的理解,个人推测当为后人杜撰),特别强调该书不可乱传,否则“泄漏天机”,必遭上天惩罚。
所谓“术”,就跟我们现在懂得的任何一门技术(如操作计算机、开车、打枪、发射导弹、制造核武器)一样,就是一门技术,如学编程,有的开发软件以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有的则开发病毒转告破坏活动;制造核武器,用于正义则可以灭日本法西斯,用于恐怖主义则万民遭殃(其实炸日本也有众多无辜百姓跟着遭殃,但这就是“命”);占卜这门技术既可以指导人趋吉避凶,也可以由一些居心不良的江湖术士用来骗人。“术”无好坏,关键在用“术”的人!
关于占卜灵或不灵,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如果你有清晰的判断力,通过我国上下5000年历史(《史记》、《左传》等众多正史野史书籍都有明确记载)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应该能明白,如果不灵,为什么能传承数千年长盛不衰,但既然是“术”,就存在运用之人的能耐上下高低之分,同样跟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一样,也存在“滥竽充数”的家伙——灵或不灵,不是术的问题,而是占卜者“水平”或“人品”的问题。
占卜之术的客观存在及灵验,说明万事万物发展有其“必然”规律,同时也存在部分“变数”:卦象有的显示是定局,有的则存在一定变数,这些变数就是我们能利用的“趋吉避凶”,这也是一些江湖骗子利用人们对占卜的无知进行行骗的原因——不懂的人不知道是“定数”还是“变数”。 因此请谨记,占卜绝不是一定能够“趋吉避凶”!
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包括人,都离不开“道”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命”!无论你承认与否,“命”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这绝不是迷信,是科学——无数事实已验证,并可通过“占卜”这个实验手段来反复验证!无知是最大的迷信,面对历史记载和发生在身边的无数事实却视而不见,如果你拥有这样的判断力,是什么都不用说的!
也许是古人过于聪慧,但更多原因我想应当归为命数,以致当今能证道的众多中华文化的“术”都失传了,而当代所谓科学,当前人的智慧,只承认能被“证”的道,以至于我们的国人面对西
方的“奇技淫巧”纷纷失去了自信。因此,个人认为,唯有深入挖掘中华古文化,让那些仍深存于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之“大术”发扬光大,用中华文化之“大术”来证中华文化之“大道”,进而让“大道”畅行天下,《皇极经世》能被重新整理现世真是顺应天时的大好事。
五、学习改变命运,无知才会迷信
“既然人的一切都是命里注定,那我还折腾个啥啊,干脆为所欲为、活个痛快好了!”有些人在知道了有“命”以后就开始这么想。呵呵——,这只能说明你的愚昧无知,说明你对“道”,对“易理”尚未理解!
人的命符合“道”,万事万物的命亦符合“道”,但其在“定数”之中存在“变数”,略懂占卜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就是常言说的“七分命三分运”:命在于天,运在你手,如果顺“道”而为,你将诸事顺利,“乐天知命而不忧”;为所欲为,则必然逆“道”而行,螳臂挡车,“趋凶避吉”,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之所以有人“逆道而行”,根本原因还在于不识“道”,迷信于自己已有的一点知识而行为做事,这种现象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如何认识“道”? 没有人是天生就能完全理解“道”的,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这就是“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根本原因——学习“道”,认识“道”,顺应“道”,不走弯路,趋吉避凶,从而让人生事事顺利,获得好命!
人出生除了家境不同,还有“智、愚”之分,这是先天资质造成的(也是“命”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同样是学,在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时间内,每个人学到的东西却不同。另外,“学”到了不一定能“习”好,“知行”不能“合一”,也造就了人的命不同!但人的一切活动,除了先天本能,都是学来的,学然后做,做然后有结果,一个又一个结果,就构成了人生! 必须摒除对学习的一个误解,那就是“只有进学校、跟名师才能学习”。人的大脑只要没有休息,无时无刻不在把周围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转化为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学,“不进好知识就进坏知识”。但受先天性格和智商程度影响,会有选择的接受或拒绝(视而不见)某些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好动的孩子与其让他多读书,不如让他学表演、练习体育或者武术;好音乐的孩子不要强行让他学画画;好画画的孩子不要强行只让他去写作。不能发挥孩子的天赋让其学习其所好,就是逆“道”而行,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这就是“道”。
学习能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能对“道”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但由于天资“智愚”的区别,对“道”的认知永远不可能全民相同,同样都研习《易经》,上下5000年只出了一个孔子、一个老子、一个邵子……,之所以强调是一个,是因为你若仔细研读他们的著作,会发现他们的心得感悟有相似有不同,各人的“命”——人生历程轨迹和寿命也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天资智愚、性格
爱好不相同,但这一切既没有脱离“阴阳动静”的“道”,又能说明“阴阳动静”的“道”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真实体现。
用心“学”,用心“习”,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法。无论是学天文,学地理,学佛(教),学道(教),学医,学巫,一切的学都是学“道”;而“习”则在人,术无好坏,就如“鸦片既是毒又是药”一样,如果你真悟懂了“道”,你就会行善,如果你不懂“道”,你就可能会行恶而不自知。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有限,因此想早日学到“道”,就应多读经典书,多读圣贤书,多读原著,多拜公认的“良师”(不一定是名师,有些名是靠广告宣传出来的虚名),最关键的是多用心。多交良师益友,最近道,也最能顺道!
《易经》是中华文化群经之首,要学;《道德经》既讲了“道”,又讲了如何运用“道”——“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就是“道”)去做事,要学;《皇极经世书今说》是对《易经》的延伸扩展,更细致的解释,应学;《黄帝内经》,教我们健康人生,要学……。
六、乐天知命,顺“道”而为,快乐一生
我们必须时刻铭记最根本的“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注定世界永远有魔也有佛,注定永远都会有小人有君子,注定每个人自己有时候是魔有时候是佛,注定每个人自己有时候是小人有时候是君子,注定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世界永远不可能大同,只是有时候阴多一些,日子会难过一些,阳多一些,日子会好过一些。阴阳总在不停变化,否极泰来时刻都会体现,因此,“乐天知命,顺‘道’而为,快乐一生”,人就该这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