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看[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未被发现的思想——浅看《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2005-2-20 0:11:43 danbar 阅读868次

--------------------------------------------------------------------------------

每次对历史的重新解释就是一次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建构。

金观涛、刘青峰先生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是迄今我所看过的最精彩最通透最精辟的思想史!!它的意义也许在大陆还不为人所知,如同当年默默无闻的船山先生的作品,但在未来的不久必将被人重新认识。

首先这本书写得非常的“精”,没有废话和套话,全是真知灼见。这本书里面的任何一章拿出来都可以写一本非常详尽的大书,但是作者没有,他的目的还是写一本贯穿的中国思想观念变迁史,一旦写得过于详细,其贯穿的理念就就将淹没在考证和分析之中了。这个理念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一直是贯穿延续的。中间似乎看起来是逆转的,比如汉末隋初的儒学式微道学大张,或者断裂的,比如五四以来传统思想的全盘抛弃,都不过是传统思想面对危机挑战发展的一个阶段,最终传统思想的深层结构必然导致了传统思想必然以某种从未见过的面目展现来我们的面前,无论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禅宗佛学、道教(余英时先生定义的新道教)、宋明理学第三系、船山唯气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都不过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变奏。

以前,学术界一直无法把中国传统思想给贯穿起来:在汉末隋初这一段,黄老玄学盛霄尘上,儒家思想突然失去了力量;在清代突然考证之风大盛,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迷失在思想发展的乱流之中;五四以后人们抛弃传统文化,过了几十年发现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人们开始困惑,开始寻找方向。这本书,理清了这些思想乱流背后的力量……

这其实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陆和台湾在49年以后的统治手法、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极其一致的原因了,因为他们都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层结构所影响。那么这种深层结构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是1840年以前就“已有”的吗?作者用六章的篇幅把中国的传统思想从汉代开始梳理了一遍,指出中国的思想是怎么样一次次变化一层层堆积形成这样一个深层结构的,然后才开始分别检视中国1840年以来的各种现代思想的来源。如果只是“为思想而思想”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长程的去剖析全部历史,作者的目仍然在于为现在及未来的思想发展做刻苦的功课,当人们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样思索的时候,也就是超越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了。

这也许就是这本研究传统思想作品的“现代性”了。作者指出所谓的各种现代思想不过是传统思想的某种延长线,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各种思想都会涌现,但是要最终占据主流地位却必须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首先是传统思想必须被“证伪”,否则解决办法只会在传统思想中产生,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在中国迟迟没有任何反应的原因。其次即使是传统思想被证伪了,新的意识形态仍然会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前进,于是舍弃了旧的内容,比如忠孝礼义信,在传统思想的深层结构里面塞进新的内容,就变成了现代思想,比如毛泽东思想不过就是放在中国思想传统框架里面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为什么88年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的这个概念的原因。

其次,这本书写的非常的“要”,抓住了历代思潮的要害。无论是哪本哲学史还是思想史往往会逐个交待各个思想家的论点,通篇是介绍性的文字,看完了,普通人根本弄不清楚这个思想家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但是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以高屋建瓴地角度审视了以往的思潮,指出淹没在历史事实背后被人遗忘的变迁来源和变化轨迹,以长程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传统思想的变迁图:思想河流的每一个拐弯的角度和力度,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拐弯的环境现实因素,产生这样的拐弯附带了了什么样的后果,而流经的每一段距离需要克服什么样的阻力和自身所产生什么样的回流……作者都一一进行解释。

而且作者分析各个思想家的理论是结构入手,提纲挈领的拿出从了各个思想家的理论体系,并进行比较,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无论是冯友兰还是韦政通,亦或是最近的汪晖,写思想史讲到宋明理学的时候都会大肆分析一通“理”和“气”这样抽象的概念,让普通读者如堕五里云雾,而本书作者则能够一指点破“理”和“气”背后的道德含义,抽丝剥茧的道出中国思想传统中形而上理论产生的各中缘由,立马让人神清气爽。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其实并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形成明确的逻辑体系,而是以《论语》、《朱子语类》等这样的语录方式薪尽火传,要从这样一片混沌的云雾中“拨”出其理论架构不啻为开天辟地之举,这需要作者入得深方能一窥究竟,得其要旨。

当我们读这本专业性极强的历史学术书,可能会发现作者研究思想史的方法非常熟悉,好像正在研究物理学的运动定律一样:一个小球(儒家思想)自己会产生力往前滚动,如果没有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会沿着一个方向笔直滚下去,当遇到一个斜坡(汉代今文经学理论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危机),速度开始减慢(魏晋玄学兴起),最终无法克服重力的作用分崩离析停止下来(儒家完全被抛弃,社会分崩离析),小球的一部分开始往回滑(佛学和玄学占据主流),由于无法克服摩擦力(佛学和玄学无法做到政教合一就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小球2回退到一定时候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停下来,小球磨掉了产生阻力的那一部分,又能够开始往前滚动(儒家重新被认识,社会开始重新整合),此时它会学着避开这个斜坡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它开始改变自身结构来克服斜坡的困扰(理学和心学开始出现),小球越来越大,几种新结构同时存在(清初思潮的出现)。此时又碰到凸凹不平的环境(西方的冲击),左试右试(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洋务运动),斜坡的解决办法不灵,最后完全停住了(中日甲午海战证明了儒学最终失败),再次分崩离析,于是各种解决办法开始产生(新文化运动),有的碎块很快找了一个板子搁在下面滑行(马克思主义),有的碎块则拼成了木板滑行(三民主义),很明显近过整合的搁在下面的板子面积得更大,抢得了更多的面积;而自己拼成的木板虽然小点,但是依然存在,没能被压垮。两块板虽然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由于都是以前的小球的一部分,所以力量产生的机制是一样的,怎么看都透着相似……

再次,是其简。一本学术性的书,写得好是因为入得深,而入得深以后进行表达一般就会陷入“魔境”——满目专业词汇,通篇逻辑长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恐怕就是这方面的个中翘楚。让普通读者唯恐避之不及,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是不知道说什么。而这本书的作者入得去又出得来,把一部中国思想史讲得简单扼要。任何一个高中以上学历的人都可以读得兴致盎然。这其实表明了作者想法:他们是想真正把自己的理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对社会真正的起到作用。而并不仅仅是去建构一个高深的理论。而“简明”这一传统其实是从作者的《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就一直延续下来的。

最后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告诉我们所谓的哲学,所谓的思想,所谓的学术其实从来没有脱离过社会的实际!对社会最深层次的关注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以他们深邃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为凡夫俗子们指出了变革之路。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历史的解释却是一直在变化之中:马克思用经济决定论解释过,得出了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韦伯用观念决定论解释过,得出了理性化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哈耶克也用自由主义解释过,得出了自由市场主义的未来;这次金观涛、刘青峰教授的解释又会对历史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金观涛 刘青峰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未被发现的思想——浅看《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2005-2-20 0:11:43 danbar 阅读868次

--------------------------------------------------------------------------------

每次对历史的重新解释就是一次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建构。

金观涛、刘青峰先生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是迄今我所看过的最精彩最通透最精辟的思想史!!它的意义也许在大陆还不为人所知,如同当年默默无闻的船山先生的作品,但在未来的不久必将被人重新认识。

首先这本书写得非常的“精”,没有废话和套话,全是真知灼见。这本书里面的任何一章拿出来都可以写一本非常详尽的大书,但是作者没有,他的目的还是写一本贯穿的中国思想观念变迁史,一旦写得过于详细,其贯穿的理念就就将淹没在考证和分析之中了。这个理念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一直是贯穿延续的。中间似乎看起来是逆转的,比如汉末隋初的儒学式微道学大张,或者断裂的,比如五四以来传统思想的全盘抛弃,都不过是传统思想面对危机挑战发展的一个阶段,最终传统思想的深层结构必然导致了传统思想必然以某种从未见过的面目展现来我们的面前,无论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禅宗佛学、道教(余英时先生定义的新道教)、宋明理学第三系、船山唯气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都不过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变奏。

以前,学术界一直无法把中国传统思想给贯穿起来:在汉末隋初这一段,黄老玄学盛霄尘上,儒家思想突然失去了力量;在清代突然考证之风大盛,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迷失在思想发展的乱流之中;五四以后人们抛弃传统文化,过了几十年发现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人们开始困惑,开始寻找方向。这本书,理清了这些思想乱流背后的力量……

这其实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陆和台湾在49年以后的统治手法、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极其一致的原因了,因为他们都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层结构所影响。那么这种深层结构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是1840年以前就“已有”的吗?作者用六章的篇幅把中国的传统思想从汉代开始梳理了一遍,指出中国的思想是怎么样一次次变化一层层堆积形成这样一个深层结构的,然后才开始分别检视中国1840年以来的各种现代思想的来源。如果只是“为思想而思想”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长程的去剖析全部历史,作者的目仍然在于为现在及未来的思想发展做刻苦的功课,当人们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样思索的时候,也就是超越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了。

这也许就是这本研究传统思想作品的“现代性”了。作者指出所谓的各种现代思想不过是传统思想的某种延长线,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各种思想都会涌现,但是要最终占据主流地位却必须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首先是传统思想必须被“证伪”,否则解决办法只会在传统思想中产生,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在中国迟迟没有任何反应的原因。其次即使是传统思想被证伪了,新的意识形态仍然会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前进,于是舍弃了旧的内容,比如忠孝礼义信,在传统思想的深层结构里面塞进新的内容,就变成了现代思想,比如毛泽东思想不过就是放在中国思想传统框架里面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为什么88年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的这个概念的原因。

其次,这本书写的非常的“要”,抓住了历代思潮的要害。无论是哪本哲学史还是思想史往往会逐个交待各个思想家的论点,通篇是介绍性的文字,看完了,普通人根本弄不清楚这个思想家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但是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以高屋建瓴地角度审视了以往的思潮,指出淹没在历史事实背后被人遗忘的变迁来源和变化轨迹,以长程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传统思想的变迁图:思想河流的每一个拐弯的角度和力度,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拐弯的环境现实因素,产生这样的拐弯附带了了什么样的后果,而流经的每一段距离需要克服什么样的阻力和自身所产生什么样的回流……作者都一一进行解释。

而且作者分析各个思想家的理论是结构入手,提纲挈领的拿出从了各个思想家的理论体系,并进行比较,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无论是冯友兰还是韦政通,亦或是最近的汪晖,写思想史讲到宋明理学的时候都会大肆分析一通“理”和“气”这样抽象的概念,让普通读者如堕五里云雾,而本书作者则能够一指点破“理”和“气”背后的道德含义,抽丝剥茧的道出中国思想传统中形而上理论产生的各中缘由,立马让人神清气爽。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其实并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形成明确的逻辑体系,而是以《论语》、《朱子语类》等这样的语录方式薪尽火传,要从这样一片混沌的云雾中“拨”出其理论架构不啻为开天辟地之举,这需要作者入得深方能一窥究竟,得其要旨。

当我们读这本专业性极强的历史学术书,可能会发现作者研究思想史的方法非常熟悉,好像正在研究物理学的运动定律一样:一个小球(儒家思想)自己会产生力往前滚动,如果没有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会沿着一个方向笔直滚下去,当遇到一个斜坡(汉代今文经学理论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危机),速度开始减慢(魏晋玄学兴起),最终无法克服重力的作用分崩离析停止下来(儒家完全被抛弃,社会分崩离析),小球的一部分开始往回滑(佛学和玄学占据主流),由于无法克服摩擦力(佛学和玄学无法做到政教合一就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小球2回退到一定时候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停下来,小球磨掉了产生阻力的那一部分,又能够开始往前滚动(儒家重新被认识,社会开始重新整合),此时它会学着避开这个斜坡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它开始改变自身结构来克服斜坡的困扰(理学和心学开始出现),小球越来越大,几种新结构同时存在(清初思潮的出现)。此时又碰到凸凹不平的环境(西方的冲击),左试右试(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洋务运动),斜坡的解决办法不灵,最后完全停住了(中日甲午海战证明了儒学最终失败),再次分崩离析,于是各种解决办法开始产生(新文化运动),有的碎块很快找了一个板子搁在下面滑行(马克思主义),有的碎块则拼成了木板滑行(三民主义),很明显近过整合的搁在下面的板子面积得更大,抢得了更多的面积;而自己拼成的木板虽然小点,但是依然存在,没能被压垮。两块板虽然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由于都是以前的小球的一部分,所以力量产生的机制是一样的,怎么看都透着相似……

再次,是其简。一本学术性的书,写得好是因为入得深,而入得深以后进行表达一般就会陷入“魔境”——满目专业词汇,通篇逻辑长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恐怕就是这方面的个中翘楚。让普通读者唯恐避之不及,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是不知道说什么。而这本书的作者入得去又出得来,把一部中国思想史讲得简单扼要。任何一个高中以上学历的人都可以读得兴致盎然。这其实表明了作者想法:他们是想真正把自己的理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对社会真正的起到作用。而并不仅仅是去建构一个高深的理论。而“简明”这一传统其实是从作者的《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就一直延续下来的。

最后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告诉我们所谓的哲学,所谓的思想,所谓的学术其实从来没有脱离过社会的实际!对社会最深层次的关注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以他们深邃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为凡夫俗子们指出了变革之路。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历史的解释却是一直在变化之中:马克思用经济决定论解释过,得出了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韦伯用观念决定论解释过,得出了理性化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哈耶克也用自由主义解释过,得出了自由市场主义的未来;这次金观涛、刘青峰教授的解释又会对历史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金观涛 刘青峰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内容

  • 文明礼仪起源
  •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1**********]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 ...

  • 茶叶包装设计市场分析
  • [摘 要]本文以茶叶的发源为契机,描述了茶叶的发展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市场推广. [关键词]茶叶:起源:发展:地位:市场模式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世界产量第一.消费第一的大国.茶文化在中国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同时融合了中国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无论是经济.政治.礼节和文化,都被茶文化所影响着.随着 ...

  • 浅谈礼仪的起源
  •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1**********]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 ...

  • 从人类的起源看生命之本质
  • 从人类的起源看生命之本质 前言:从地球形成之初的"混沌"状态到物质的分异,轻的物质上升,形成了天空的大气,重物质下沉,凝聚为硬的地壳,在"天"和"地"之间,大气与地壳的物质参与了早期的化学进化过程,产生出原始生命.又经过38亿年漫长的进化过 ...

  • 教育学简介
  •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一.教育的词源(识记) 二.教育概念分析(重点) 三.教育的定义(了解) 第二节 教育的要素和形态 一.教育要素(重点) 二.教育形态(识记) 第二章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重点) 二.国内关于教育起源的讨论(了解) 三.不同形态教育的 ...

  • 对"民主"的三个认识误区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民主建设的任务已迫在眉睫.无论是政界.知识界还是社会公众,关心民主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但总体看来,国内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尤其是在现代民主的起源.民主的"形式"与"实质"."共性"与"特色"等三个 ...

  • 欧洲哲学起源─-前苏格拉底思辨
  • 欧洲哲学起源─-前苏格拉底思辨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欧洲哲学起源─-前苏格拉底思辨牛顿P·斯特克尼克特罗波特S·布鲁姆鲍格著刘晓英译谭明冉校最早的欧洲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成果,这种古希腊哲学家描绘的思辨图景,至今仍以其广泛的朴素性令人感到新鲜和记忆,但是,这种思辨图景在逻辑上是不稳定的,而且缺乏 ...

  • 知识产权起源杂谈
  • 知识产权起源 "知识产权"一词产生于18世界的德国,但自20世纪开始改用"无形产权"代替"知识产权",自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用"知识产权"后,世界各地均以"知识产权"表述,此处的知识产权包括商 ...

  •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 西安财经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论文 题 目: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学习形式: 姓 名: 惠斌普 学 号: 1402500233 专 业: 工程造价 指导教师: 2016年 6 月 2 日 1 目 录 摘 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