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评述

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源时间早、影响范围大,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和行政、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民本思想的早已经走出了古代的范畴,不仅对现代而也对世界产生了作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民本思想呢?本文将从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具体内容和其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作用做出评价,最后将对其如何适应现实的要求和自身发展完善提出笔者的见解。

一、        民本思想的由来和内容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最早发源于夏商周时期,但是具体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并且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所继承和发展。例如在春秋时期就有:“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春秋以后也有像:董仲舒等儒家大家对民本思想的论述、也出现了重民本而产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明清时期一些志士以民本思想来抨击君主专制的现象。

二、        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作用

民本思想在古代的具体作用可以从其对维护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对古代的自然经济维持的影响、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理想、文化的影响来论述。本文将用系统的角度来整合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剖视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所起到的作用。

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被统治可以看成是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张力。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必须从被统治阶级哪里得到物质保障(税收)、政治支持(政治合法性和统治有效性认可)、思想文化保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社会理想)。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也需要从统治阶级哪里得到政治秩序投入(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维护投入(保障社会经济文化的良性开展)。如是这两大系统之间互为满足则就会使得其自身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

而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统治阶级尽量不扰农时、不过度兵役和战伐、不滥杀百姓等,再加上古代封建社会历来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作用。这恰好让广大农民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就保证农业的生产和粮食的来源,促进经济的繁荣。农业的丰收就意味着统治阶级的税收有了保障、统治的有效性和政治的合法性也同样得到了认可,于是就保证了统治阶级稳定和运作,也使得统治阶级更好地对社会进行管理维护自然经济。农业的丰收对于农民来说,它不仅可以交了税、也有了生活的保障,于是乎被统治阶级也可以安身立命繁育后代。不仅仅这样,统治阶级还可以在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的思想下以所谓的代天意来统治民间、皇帝恩惠百姓、皇帝以民为本顺民意厚民生的说法和意识形态来教化百姓,这时民本思想也可以是作为一种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甚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或者说是社会理想。这样也就发挥了民本思想的思想文化保证。

综上所述,两大系统(统治系统和被统治系统)、三大要素(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就在民本思想的作为纽带和润滑剂的作用下维持着稳定和良性的运转。

三、        对民本思想的评判与现代要求

民本思想在古代为限制统治阶级维护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作为一种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来说其的影响是巨大,它不仅反映了民众的重要性和民生的要求,也为后来的反君主专制做出了积极地作用。作为一种抽象思想来说,其是前进的科学的合理的,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实在的社会中的思想和政策来说,其不免带有封建社会的维护地主阶级的色彩。否则按照纯粹的民本思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很难以理解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历来就是经济的主体,这样的经济基础是无法打破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的,同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行政的官僚制度等也限制了民本思想的作用。不仅仅这样,民本思想是在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作为主导主流主体思想的思想环境下运作的,其必然是要为他们服务受它们制约的,它无法自发地冲破这些思想的枷锁。从中国古代的实际运用的民本思想来说,其自身就存在着问题。例如民本思想其就是君民之间关系的体现,其的“民”也是小农经济中的主体而没有其中的妇女或者商人,同时它也分裂了作为整体国民的概念,即官民、军民等。总的来说它不具备民主思想或者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主权在民。

民本思想要适应现代的要求就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以新的思想和理论来重构其思想体系和结构。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忽略掉其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被扭曲和误解的部分,从中取出如顺民心、合民意、厚民生、重民权等具体的思想,再取出其中的主权在君主、君权神授、皇权至上这些从前的基本内核和理论基底,放入现代的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主权在民的合理内核加以改造。同时把民本思想具体化,例如可以将其转化为人的人身权、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教育权、选举权、人们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确实保障民主完善法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源时间早、影响范围大,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和行政、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民本思想的早已经走出了古代的范畴,不仅对现代而也对世界产生了作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民本思想呢?本文将从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具体内容和其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作用做出评价,最后将对其如何适应现实的要求和自身发展完善提出笔者的见解。

一、        民本思想的由来和内容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最早发源于夏商周时期,但是具体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并且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所继承和发展。例如在春秋时期就有:“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春秋以后也有像:董仲舒等儒家大家对民本思想的论述、也出现了重民本而产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明清时期一些志士以民本思想来抨击君主专制的现象。

二、        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作用

民本思想在古代的具体作用可以从其对维护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对古代的自然经济维持的影响、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理想、文化的影响来论述。本文将用系统的角度来整合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剖视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所起到的作用。

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被统治可以看成是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张力。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必须从被统治阶级哪里得到物质保障(税收)、政治支持(政治合法性和统治有效性认可)、思想文化保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社会理想)。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也需要从统治阶级哪里得到政治秩序投入(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维护投入(保障社会经济文化的良性开展)。如是这两大系统之间互为满足则就会使得其自身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

而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统治阶级尽量不扰农时、不过度兵役和战伐、不滥杀百姓等,再加上古代封建社会历来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作用。这恰好让广大农民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就保证农业的生产和粮食的来源,促进经济的繁荣。农业的丰收就意味着统治阶级的税收有了保障、统治的有效性和政治的合法性也同样得到了认可,于是就保证了统治阶级稳定和运作,也使得统治阶级更好地对社会进行管理维护自然经济。农业的丰收对于农民来说,它不仅可以交了税、也有了生活的保障,于是乎被统治阶级也可以安身立命繁育后代。不仅仅这样,统治阶级还可以在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的思想下以所谓的代天意来统治民间、皇帝恩惠百姓、皇帝以民为本顺民意厚民生的说法和意识形态来教化百姓,这时民本思想也可以是作为一种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甚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或者说是社会理想。这样也就发挥了民本思想的思想文化保证。

综上所述,两大系统(统治系统和被统治系统)、三大要素(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就在民本思想的作为纽带和润滑剂的作用下维持着稳定和良性的运转。

三、        对民本思想的评判与现代要求

民本思想在古代为限制统治阶级维护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作为一种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来说其的影响是巨大,它不仅反映了民众的重要性和民生的要求,也为后来的反君主专制做出了积极地作用。作为一种抽象思想来说,其是前进的科学的合理的,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实在的社会中的思想和政策来说,其不免带有封建社会的维护地主阶级的色彩。否则按照纯粹的民本思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很难以理解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历来就是经济的主体,这样的经济基础是无法打破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的,同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行政的官僚制度等也限制了民本思想的作用。不仅仅这样,民本思想是在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作为主导主流主体思想的思想环境下运作的,其必然是要为他们服务受它们制约的,它无法自发地冲破这些思想的枷锁。从中国古代的实际运用的民本思想来说,其自身就存在着问题。例如民本思想其就是君民之间关系的体现,其的“民”也是小农经济中的主体而没有其中的妇女或者商人,同时它也分裂了作为整体国民的概念,即官民、军民等。总的来说它不具备民主思想或者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主权在民。

民本思想要适应现代的要求就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以新的思想和理论来重构其思想体系和结构。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忽略掉其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被扭曲和误解的部分,从中取出如顺民心、合民意、厚民生、重民权等具体的思想,再取出其中的主权在君主、君权神授、皇权至上这些从前的基本内核和理论基底,放入现代的天赋人权、生而平等、主权在民的合理内核加以改造。同时把民本思想具体化,例如可以将其转化为人的人身权、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教育权、选举权、人们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确实保障民主完善法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相关内容

  •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 鹤壁育才高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出题人:李月 审核:高二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个小题) 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 ...

  • 行政伦理学论文
  • 浅谈现代行政伦理 摘 要:在数千年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孺家伦理思想表现出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其影响不仅在古代,对于现代行政伦理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儒家行政伦理 ...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何成了空话?|民本思想|民本
  •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在秦汉以下的中国历史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政治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从未制度化与法律化,实际上已经异化为统治者手中玩弄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成了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本文摘自:<博览群书>2007年04 ...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何成了空话?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何成了空话? 记得几年前,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两句歌词家喻户晓:"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孟子 ...

  • 浅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
  • 浅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民生"之缘起--"民本"思想 "民"的概念是相对于"君"而言的,但二者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广义上的"民",泛指不做官的人都称作"民",它包括不做 ...

  • 从[左传]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本文主要依据<左传>,考察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与其他文明相比的独特性.通过举例分析,阐释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包括中国文明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生产方式变革.诸侯争霸导致"与民共事"需要的加强.通过对比分析,指出 ...

  • 功白居易生平.思想与创作道路述略
  • 第9卷第3期(2()04) -- 口音高奸f枉 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造化功 --白居易生平.思想与创作道路述略 蹇长春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_-----------一 vol9No 3(2004) 摘要:白居易是唐代但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其诗文创作数量居唐人之冠:思想 ...

  • 张分田:专制与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 张分田:专制与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2015-05-27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有话说 张分田:专制与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分田 阅读提示 ●许多人只知道儒家有"仁者爱人"的说教,不知道儒家还有"仁者杀人&quo ...

  • 儒家文化现代价值
  • 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价值 谈到齐鲁文化,大家总会首先浮出一位伟大的圣人的名字--孔子,自然想到他所开创的学说--儒家文化.众所周知,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儒家文化则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对中国的文化品格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存在且已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