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1.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发动机理论与汽车理论》课程是我校高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中“发动机原理”使学生熟悉内燃机的工作的全过程和整机性能,了解提高性能的基本途径,为从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汽车理论”阐明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使学生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并了解汽车主要性能的评价和试验方法,为正确使用汽车和车辆的改装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其中“发动机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以分析研究影响内燃机综合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作为重点。“汽车原理”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主要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等,并在满足这些整车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一些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汽车构造》、以及机械和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应在学生 学习《汽车构造》之后,在高级班中开设。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故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深入浅出,多进行案例教学,加强实物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学习;另外,应结合课程的要求,编写适合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发动机原理》的目的、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介绍。掌握气体热力性质,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熟悉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掌握发动机的机械效率的意义。 教学内容:
气体的热力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动机循环、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机械效率 教学建议:
1、着重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结合生活中如“热胀冷缩”的例子来讲解。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本章重点,让学生明确其含义。 3、指导学生绘制发动机循环图,并口头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教学要求:
掌握换气过程、充气系数的概念,了解影响充气系数的因素,减小进气系数阻力的措施,合理选择配气定时的理论指导思想,了解进排气管的动态效应,熟悉发动机的进气增压的方式。 教学内容: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发动机进气增压系统。 教学建议:
1.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本章重点,结合配气相位图讲透,使学生能够熟练画图和分析。
2.结合“可变气门定时”的实例讲解提高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的措施。 3.用演讲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一节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直观性教学。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教学要求:
掌握汽油的使用性能指标:热值、蒸发性、抗暴性的意义,熟悉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了解汽油机的排气污染中各种废气以及危害,了解在改善汽油机燃烧过程方面所能够采取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油的使用性能、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汽油机的排气污染、改善汽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是本章重点,结合传统汽油机进行比较教学,加强实物教学。
2.指导学生绘制并分析汽油机燃烧示功图。
3.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汽油机的排气污染”、“改善汽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章节的教学。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教学要求:
掌握柴油的使用性能及柴油牌号的意义,熟悉柴油机燃烧四个时期:着火延迟期、速燃期、缓燃期、补燃期,了解燃烧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燃烧过程的放热规律,熟悉柴油机的燃烧室结构特点、熟悉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教学内容:
柴油的使用性能、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柴油机的排气污染与噪声、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柴油机燃烧四个时期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绘制并分析柴油机燃烧示功
图。
2.柴油机燃烧室、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作为重点内容讲解,特别是燃烧室,最好有柴油机汽缸盖实物,展示不同燃烧室的结构特点。 3.结合电控柴油机新技术,讲授“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教学要求:
了解发动机的工况的意义,熟悉发动机的速度特性,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在速度特性上的区别,熟悉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和发动机的调整特性,能够看懂和绘制有关的曲线图。 教学内容:
发动机的工况、发动机的速度特性、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发动机的调整特性 教学建议:
1.各种特性曲线图的绘制和分析是本章重点,指导学生绘制图,并能够结合实际汽车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2.在“发动机的调整特性”的教授中,用实物教学。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教学要求:
掌握汽车行驶的受力分析和动力特性,以及应用汽车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的方法;汽车的驱动力的分析、汽车的行驶阻力种类及计算方法;汽车的行驶条件;汽车动力性指标的确定方法、提高汽车动力性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汽车的驱动力、汽车的行驶阻力、汽车的行驶条件、汽车动力性指标的确定方法、提高汽车动力性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授汽车的驱动力时,着重讲解受力分析过程。
2.汽车的驱动力图、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汽车的功率平衡图等三大图
是本章重点,要加强指导学生绘制和分析。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教学要求:
掌握制动力的产生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会画图分析汽车前轴及后轴侧滑,熟悉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曲线图以及它的来由;掌握提高制动性的措施。 教学内容:
制动力的产生、制动性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汽车的操纵轻便性、提高制动性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是:制动力的产生过程分析、影响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分析、汽车侧滑是的受力分析、提高制动性的措施。
2.采用实物教学,特别是提高制动性的措施中的ABS 的内容。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教学要求:
了解汽车的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掌握提高燃料经济性的措施;明确汽车的可靠性的含义;了解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教学内容:
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汽车的可靠性。 教学建议:
1.“提高汽车的燃料经济性的措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和可靠性”为题,进行一个社会调查。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教学要求:
能够画图分析计算汽车的极限稳定性、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了解汽车
操纵轻便性的评价指标以及提高汽车的操纵轻便性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车的极限稳定性、汽车的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直线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操纵轻便性 教学建议:
1.汽车的纵向极限稳定性、侧向极限稳定性、轮胎的侧偏特性是本章的难点内容,着重使学生明确它的意义以及采取的措施。 2.重点内容是提高汽车的操纵轻便性的措施。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教学要求:
了解汽车行驶的平顺性的评价指标以及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的措施;了解汽车的噪声源及其控制方法和标准;了解汽车的内部环境所包括的因素。 教学内容:
汽车行驶的平顺性、汽车的噪音、汽车的内部环境。 教学建议:
1.重点内容是汽车的噪声源及其控制方法和标准。
2.用声级计来测试发动机工作时的噪音,是学生领会实际噪音的强度。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评价汽车通过的几何参数和通过高低水闰地带及障阻物的能力,了解影响汽车通过性的结构因素。 教学内容:
通过性的评价指标、通过性的评价指标。 教学建议:
1.重点是提高通过性的措施。
2.采用一些汽车销售宣传页,让学生进行讨论。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教学要求:
掌握汽车走合期的标准、汽车走合期应采取的措施;了解汽车在低温、高温、以及高原和山区等条件下的使用特点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车走合期的使用、汽车在各种条件下的使用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1.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发动机理论与汽车理论》课程是我校高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中“发动机原理”使学生熟悉内燃机的工作的全过程和整机性能,了解提高性能的基本途径,为从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汽车理论”阐明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使学生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并了解汽车主要性能的评价和试验方法,为正确使用汽车和车辆的改装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其中“发动机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以分析研究影响内燃机综合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作为重点。“汽车原理”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主要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等,并在满足这些整车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一些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汽车构造》、以及机械和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应在学生 学习《汽车构造》之后,在高级班中开设。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故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深入浅出,多进行案例教学,加强实物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学习;另外,应结合课程的要求,编写适合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发动机原理》的目的、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介绍。掌握气体热力性质,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熟悉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掌握发动机的机械效率的意义。 教学内容:
气体的热力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动机循环、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机械效率 教学建议:
1、着重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结合生活中如“热胀冷缩”的例子来讲解。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本章重点,让学生明确其含义。 3、指导学生绘制发动机循环图,并口头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教学要求:
掌握换气过程、充气系数的概念,了解影响充气系数的因素,减小进气系数阻力的措施,合理选择配气定时的理论指导思想,了解进排气管的动态效应,熟悉发动机的进气增压的方式。 教学内容: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发动机进气增压系统。 教学建议:
1.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本章重点,结合配气相位图讲透,使学生能够熟练画图和分析。
2.结合“可变气门定时”的实例讲解提高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的措施。 3.用演讲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一节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直观性教学。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教学要求:
掌握汽油的使用性能指标:热值、蒸发性、抗暴性的意义,熟悉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了解汽油机的排气污染中各种废气以及危害,了解在改善汽油机燃烧过程方面所能够采取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油的使用性能、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汽油机的排气污染、改善汽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是本章重点,结合传统汽油机进行比较教学,加强实物教学。
2.指导学生绘制并分析汽油机燃烧示功图。
3.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汽油机的排气污染”、“改善汽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章节的教学。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教学要求:
掌握柴油的使用性能及柴油牌号的意义,熟悉柴油机燃烧四个时期:着火延迟期、速燃期、缓燃期、补燃期,了解燃烧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燃烧过程的放热规律,熟悉柴油机的燃烧室结构特点、熟悉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教学内容:
柴油的使用性能、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柴油机的排气污染与噪声、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柴油机燃烧四个时期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绘制并分析柴油机燃烧示功
图。
2.柴油机燃烧室、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作为重点内容讲解,特别是燃烧室,最好有柴油机汽缸盖实物,展示不同燃烧室的结构特点。 3.结合电控柴油机新技术,讲授“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措施”。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教学要求:
了解发动机的工况的意义,熟悉发动机的速度特性,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在速度特性上的区别,熟悉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和发动机的调整特性,能够看懂和绘制有关的曲线图。 教学内容:
发动机的工况、发动机的速度特性、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发动机的调整特性 教学建议:
1.各种特性曲线图的绘制和分析是本章重点,指导学生绘制图,并能够结合实际汽车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2.在“发动机的调整特性”的教授中,用实物教学。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教学要求:
掌握汽车行驶的受力分析和动力特性,以及应用汽车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的方法;汽车的驱动力的分析、汽车的行驶阻力种类及计算方法;汽车的行驶条件;汽车动力性指标的确定方法、提高汽车动力性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汽车的驱动力、汽车的行驶阻力、汽车的行驶条件、汽车动力性指标的确定方法、提高汽车动力性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授汽车的驱动力时,着重讲解受力分析过程。
2.汽车的驱动力图、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汽车的功率平衡图等三大图
是本章重点,要加强指导学生绘制和分析。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教学要求:
掌握制动力的产生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会画图分析汽车前轴及后轴侧滑,熟悉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曲线图以及它的来由;掌握提高制动性的措施。 教学内容:
制动力的产生、制动性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汽车的操纵轻便性、提高制动性的措施。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是:制动力的产生过程分析、影响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分析、汽车侧滑是的受力分析、提高制动性的措施。
2.采用实物教学,特别是提高制动性的措施中的ABS 的内容。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教学要求:
了解汽车的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掌握提高燃料经济性的措施;明确汽车的可靠性的含义;了解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教学内容:
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汽车的可靠性。 教学建议:
1.“提高汽车的燃料经济性的措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和可靠性”为题,进行一个社会调查。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教学要求:
能够画图分析计算汽车的极限稳定性、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了解汽车
操纵轻便性的评价指标以及提高汽车的操纵轻便性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车的极限稳定性、汽车的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直线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操纵轻便性 教学建议:
1.汽车的纵向极限稳定性、侧向极限稳定性、轮胎的侧偏特性是本章的难点内容,着重使学生明确它的意义以及采取的措施。 2.重点内容是提高汽车的操纵轻便性的措施。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教学要求:
了解汽车行驶的平顺性的评价指标以及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的措施;了解汽车的噪声源及其控制方法和标准;了解汽车的内部环境所包括的因素。 教学内容:
汽车行驶的平顺性、汽车的噪音、汽车的内部环境。 教学建议:
1.重点内容是汽车的噪声源及其控制方法和标准。
2.用声级计来测试发动机工作时的噪音,是学生领会实际噪音的强度。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评价汽车通过的几何参数和通过高低水闰地带及障阻物的能力,了解影响汽车通过性的结构因素。 教学内容:
通过性的评价指标、通过性的评价指标。 教学建议:
1.重点是提高通过性的措施。
2.采用一些汽车销售宣传页,让学生进行讨论。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教学要求:
掌握汽车走合期的标准、汽车走合期应采取的措施;了解汽车在低温、高温、以及高原和山区等条件下的使用特点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教学内容:
汽车走合期的使用、汽车在各种条件下的使用